罗姓的历史发展
罗(luó)姓,源出有:
源流一
源于妘姓,出自为颛顼帝之孙祝融氏后裔的封地罗国,属于以国名为氏。
妘姓,是中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
据典籍《说文通训定声》记载:郐、路、逼阳、鄅等姓,都是古时的妘姓国,始祖为祝融。
祝融,名黎,为帝喾时的火正(掌管民事、火种),后人尊为火神。
因其有大功于民,能光融天下,帝喾便命曰祝融。
祝融的后裔分为八姓,即己、董、彭、秃、妘、曹、斟、芈,诸多史书均称为“祝融八姓”。
到了周王朝时期,祝融的后裔中有子孙被封在宜城(今湖北宜城),称为罗国。
罗国在周庄王姬佗七年(公元前690年)被楚武王熊通所灭,于原地另置鄢国。
失国后的祝融氏的子孙就逐渐向南迁移,最初迁居枝江(今湖北枝江、宜宾一带),遂以故国名为姓氏,称罗氏。
至周王朝末期又南迁至今湖南汩罗地区。
源流二
源于官位,出自西周初期官吏罗氏,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罗氏,是两周时期的一种官职,专职掌管天下鸟、禽的捕捉与饲养,以供王公贵族欣赏和食用。
在典籍《周礼·夏官·罗氏》中记载:“罗氏,掌罗乌鸟。”在诸侯国中,亦设置有罗氏之官职。
春秋时期“好鹤亡国”的卫懿公姬赤特别喜欢仙鹤,他在宫廷的定昌、朝歌西北鹤岭、东南鹤城(今山西长垣鹤寨)等处均大养仙鹤,由罗氏照料。
卫懿公还给他饲养的仙鹤冠有官位品级俸禄:上等竟食大夫禄,较次者士禄。
他外出游玩时必带鹤,载于车前,号称“鹤将军”。
其时,专门为卫懿公饲养鹤照料仙鹤的饲养员就是罗氏。
周惠王姬阆十七年(卫懿公九年,公元前660年)冬天,北方翟狄族人趁卫懿公荒*奢侈、国人多怨的机会,从邢国的夷仪(今山东聊城)进攻卫国,攻击到荥泽时(今河南郑州广武山和大伾山以北、黄河北岸大堤以南一带地区),卫懿公慌忙发兵抵抗,征召将帅时手下大夫们都说:“君好鹤,鹤可令击翟”。
卫懿公又向国人“受甲”(征兵),国人们也都说:“叫鹤去抵抗敌人吧,它们高官厚禄,我们那里比得上它们能打仗呢!”卫懿公无奈,只得带少数亲信赴荥泽迎敌,结果兵败被杀。
后来宋恒公子御说连夜出兵,才将狄族人的进攻阻止住,并把卫国臣民救过了黄河,在曹邑(今河南滑县)另立姬申为新卫国君主,是为卫戴公。
在为卫懿公饲养鹤照料仙鹤的罗氏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的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罗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三
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拓拔部叱罗氏族,属于文化上汉化改姓为氏。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太延五年(公元439年),北方鲜卑族拓跋部落灭北凉建立北魏政权。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太和二十年(公元496年),北魏孝文帝采取汉化政策,下诏改鲜卑姓为汉姓,其中叱罗氏改姓罗,在史籍《魏书》、《广韵》、《元和姓纂》、《姓解》、《通志》等文献中均有相同的记载,“叱罗氏后改为罗氏”。
据史籍《文苑英华》记载:夫人讳某,恒州代郡太平县人。
祖某,父协,周大将军,南阳郡公。
按史籍《周书》中的记载:叱罗·协在唐建德三年(公元574年)被赐爵南阳郡公,那位长孙夫人罗氏,就是叱罗·协之女,代郡罗氏就是复姓叱罗氏所改。
源流四
源于蒙古族,属于帝王赐改姓为氏,或汉化为氏。
⑴明朝罗秉忠,蒙古族人,原名孛尔只斤·克罗俄零占,是孛尔只斤·察合台的后裔、沙州卫都督佥事孛尔只斤·昆皆莱(困即来)之子。
其兄孛尔只斤·克罗俄喃哥既袭父职,明英宗朱祁镇命孛尔只斤·克罗俄零占为指挥使,协理卫事。
不久,孛尔只斤·克罗俄喃哥率一千二百余人内徙,诏居之东昌、平山二卫,给田庐什器,所以抚恤甚厚。
到孛尔只斤·克罗俄喃哥病逝后,以孛尔只斤·克罗俄零占为都指挥使,代领其众。
明英宗北狩时,塞上多警。
朝中大臣们恐怕已经投降的蒙古族人乘机为变,朝议欲徙之南方。
适逢贵州苗祖早饭,明英宗令大都督毛福寿南征,乘机擢孛尔只斤·克罗俄零占为都督佥事(相当于专门科室的科长),率所部前往贵州围剿苗族起义军。
孛尔只斤·克罗俄零占后来积战功至左都督,在明天顺初年(公元1457年),明英宗赐其姓名为“罗秉忠”。
明成化初年(公元1465年),川南和滇东地区的山都掌蛮(即僰人,行悬棺葬俗的古老民族)反叛不服明朝 ,明宪宗朱见深令尚书程信率十四万大军征讨,罗秉忠以游击将军之职率军随行。
明军抵达永宁时兵分六道,罗秉忠率所部由四川金鹅江进攻,大破山都掌蛮,论功晋封为顺义伯。
明成化十六年(公元1480年),罗秉忠逝世,明宪宗赐谥号为“荣壮”,由其子罗监粲(克罗俄监粲)正式受封为世袭宣慰司指挥使。
罗秉忠的后裔子孙,遂世称罗氏至今。
⑵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
①蒙古族巴岳特氏,亦称巴乐特氏,以地为氏,世居阿巴噶(今内蒙古锡林郭勒阿巴噶镇)、巴岳特(今山西天镇、阳高边外)、西拉木兰(今河北承德围场)等地,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Bayot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罗氏、巴氏、白氏、丰氏、陈氏、联氏、高氏、包氏等。
②蒙古族“黄金家族中”的内蒙古翁牛特旗孛尔只斤氏,是成吉思汗三弟哈赤温之后裔,多冠汉姓为罗氏、赵氏。
①蒙古族哈荣古德氏,冠汉姓为罗氏。
源流五
源于突厥族,出自唐朝时期西突厥阿史那部斛瑟罗可汗,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在史籍《通志》、《古今姓氏书辩证》中,都记载有唐朝时“斛瑟罗氏,改为罗氏”的记载,在史冀《唐书》中记载:斛瑟罗原为西突厥阿史那部可汗,在唐朝则天皇帝武曌圣历二年(公元699年),斛瑟罗因被原来游牧于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玛克)一带的突骑施部首领乌质勒所逼迫,率部众七万余人内迁归附于大唐王朝,后逝世于长安。
在斛瑟罗的后裔子孙中,后逐渐汉化者,取先祖名字为罗氏,这就是西域罗氏的由来。
源流六
源于满族,属于以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清稗类钞》中记载:
⑴、满族波罗军氏,亦称博尔津氏,满语为Borj1n Hala,汉义“波浪”,满族姓氏,世居阿布海克勒伦(今内蒙古克鲁伦河流域),所冠汉姓待考。
⑶、满族博和罗氏,满语为Boholo Hala,世居萨哈禄(今黑龙江沿岸),所冠汉姓罗氏。
⑶、满族郭尔罗氏,亦称郭啰啰氏、郭络罗氏、郭博罗氏,以地为氏,满语为Gorolo Hala,汉义“钩、躬身、放纵”,世居讷殷(今吉林抚松松花江上游流域)、沾河(今吉林双阳河流域)、马察(今吉林浑江)等地,所冠汉姓为罗氏、郭氏、高氏、国氏。
后有锡伯族引为姓氏者。
⑷、满族鄂木绰氏,满语为Emuco Hala,亦称鄂穆绰氏,瓦尔喀女真,世居瓦尔喀(今南自长白山、图门江以北,北自黑龙江下游乌扎拉地方以南,东至俄罗斯滨海地区南,包括赫席赫、鄂漠和苏鲁、佛讷赫托克索等地)、佛讷赫村(今黑龙江宁安)等地,后多冠汉姓为罗氏、鄂氏。
⑸、满族罗察氏,源出清康熙年间俄罗斯战俘内附入满洲八旗者,讹为鄂温克姓氏,以族为氏,满语为Loca Hala,定居索伦(今黑龙江嫩江以西地区),后多冠汉姓为罗氏等。
⑹、满族罗佳氏,满语为Logiya Hala,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后融入鲜卑族,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哈达(今辽宁西丰小清河流域)、西克屯(今黑龙江伊春小兴安岭西克林,为萨满聚居的地方)等地。
后有达斡尔族引为姓氏者。
后多冠汉姓为罗氏。
⑺、满族罗岳氏,满语为Loyo Hala,世居叶赫(今吉林梨树),后多冠汉姓为罗氏等。
⑻、满族萨克达氏,原称巴雅拉氏,后以地为氏,满语为ala,汉义“苍老”,世居宁古塔(今黑龙江宁安)、阿扈河(今黑龙江宁安南六十公里处)、叶赫(今吉林梨树)、萨克达(今辽宁抚顺峡河流域)、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永陵镇)、那木都鲁(今俄罗斯滨海地区)、德里倭赫(今辽宁抚顺东浑河畔)、黑龙江等地,所冠汉姓为多为罗氏、苍氏、仓氏、麻氏、骆氏、李氏、祖氏、高氏、海氏、萨氏、里氏、陈氏、老氏、英氏、印氏、巴氏、色氏、臧氏、礼氏、佟氏、陀氏、翁等。
⑼、满族觉罗禅氏,出自清朝宗室与人私生子的专称姓氏,不得入皇家玉牒,皆被赐姓为觉罗禅氏,满语为Giolocan Hala,以明确其族皆非正支,后有冠汉姓为罗氏者。
源流七
源于苗族,出自明朝时期西南地区苗族,属于汉族融入苗族化为氏。
清雍正时期撰著的《云南通志》记载:“苗子有九种,黔省最多,正滇则宣威,镇雄亦有,多是花苗……多田、罗、陈、蔡四姓”;清乾隆时期撰著的《贵州通志》说:“西苗,在平越,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升平越防御千户所置,治所在今贵州福泉,及清平,所属有谢、马、何、罗、卢、雷等姓”。
这在清朝学者李宗防的《黔记》中也有相同的记载。
清朝学者刘人熙在《湖南各县调查笔记》中记录泸溪县的苗瑶族情况时说:“士人蟠林菁者,为吴、龙、廖、石、麻五大强族,外有彭、罗二姓亦强”;民国时期的学者刘锡藩在《岭表纪蛮》中,根据滇、黔省志记载,称西南部各地苗族的姓氏以“杨、韦、陈、罗、田”等十六姓为最多;当代学者石启贵在《湘西苗族实地调查报告》中记载,苗族姓氏中以包括罗氏在内的二十一个大姓人数最多。
显然,原本是汉族的罗氏族人在历史上融入了苗族,后成为苗族大姓罗氏一族。
源流八
源于布依族,出自春秋时期古罗国后裔,属于以国名汉化为氏。
布依族罗氏为古罗国后裔,罗国被楚武王熊赀强行迁到今湖南汨罗地区,国人以原国名为姓氏,称罗氏。
在汨罗地区那里定居了一段时间之后,其中一支越过罗霄山脉到达了江西地区。
后来,这支罗国族人又从江西辗转迁徙到广西地区,成为今天的布依族。
唐朝时期,西原蛮首领就姓罗,当时的西原地区在今广西左、右江流域。
源流九
源于彝族,出自贵州水西彝族,属于以汉化改姓为氏。
彝族罗氏,据文献《贵州府志》记载:贵州水西彝族“安氏,其先曰济火,本姓罗氏”。
据今贵州彝族当地人说,其先为烈显族源的苏纳、义陇家支,后世子孙由于分迁五个不同的地区,而有了五个姓氏,其中有一支迁到大方城东瓜林而冠汉姓为罗氏。
另外,又有彝族俄母氏在明朝时期的改土归流运动中,改汉姓为罗氏。
源流十
源于土家族,出自贵州水西彝族,属于以汉化改姓为氏。
楚武王熊通在周庄王姬佗七年(公元前690年)灭罗国时,有一部分罗国人不愿臣服于楚国,便和卢国、庸国之遗民一起向西越过神农架,进入川东,定居阆中地区,成为“板楯蛮七姓”之一。
板楣蛮为古代巴人的一支,因曾使用“虎皮衣楯”的武器而得名。
东晋著名学者常璩在《华阳国志》中记载:汉高祖“复除民罗、朴、昝、鄂、度、夕、龚七姓不供租赋”。
在史籍《后汉书》中,也记载了板楯蛮因为汉高祖刘邦建国立有汗马功劳,而被免去租赋之事。
源流十一
源于瑶族,瑶族罗姓有很多并非改姓而来,有些瑶族民国以前还和当地汉族罗姓共同扫坟,同当地汉族系为同源,由于瑶族喜欢单门独户的迁徒,容易跟宗亲走散,又不似宗族集居地保有族谱,故易失去联系。
瑶族罗姓故老相传,古时罗姓与罗姓相遇,会互相问其族源来历,有周罗,姬罗,楚罗,外地罗,本地罗,北上罗。
周罗特点善编织罗网,喜好养鸟,打猎,源出周地,非姬姓,故而称周罗。
姬罗,源出周地姬姓,特点家传有易经的片段,零散的口诀,也有周罗的特点。
此二者多为汉族瑶族。
楚罗,世居楚地,特点罗卢同宗,也有易经零散片段零散口诀,此易为古老版本,连山易范围,多见与苗族罗姓。
外地罗,外出大漠返还的罗姓。
本地罗,世代都在楚地范围之内的,北上罗,源出罗部落北上变周罗姬罗外地罗的统称。
这些不同的罗,源出同地,去往各地,时隔千年又相聚,姓氏不只是单纯的姓氏问题,还意味着族群与亲人,别人不会无缘无故的跟你同姓。
意味着亲人的离与聚,意味着生存的苦难与艰辛,意味着战乱的悲苦,意味着族亲的过往和去向。
民族不同没有什么关系,说什么语言没有关系。
兄弟娶了不同民族的老婆,孩子跟着妈妈学语言了,有什么奇怪?不做仔细研究,就贸贸然然地说别人是改姓的,等同于被亲人抛弃,这是我的个人感觉。
是出自广西西部背篓瑶,属于以汉化改姓为氏。
居住在广西西部一带的背篓瑶族人,认为密洛陀是他们的始祖女神。
在他们中流传着这样的《创世歌》(《勒俄特依》):“密洛陀让他们走,密洛陀叫他们结婚。
兰和罗成双,韦和蒙结对……”这就是背篓瑶兰、罗、韦、蒙四大姓的起源。
据说,瑶族罗氏的始祖叫罗得元。
在瑶族蒙姓中还有大蒙、小蒙的区别,据说大蒙的始祖生了七个儿子,分别姓蒙、兰、韦、罗、潘、袁、卢七姓,是瑶族罗氏的另一个来源。
另外,瑶族勒的楼氏,汉姓也为罗氏。
如今,瑶族罗氏主要分布在广西的巴马、东兰、田东、都安、南丹县大瑶寨等地区。
源流十二
源于土族,属于以汉化改姓为氏。
土族罗氏,源出古鲜卑吐谷浑部罗古尔氏,后逐渐成为土族,以地名称罗古尔·孔(种油菜籽的人)。
罗古尔出产油菜籽,后来就成为“油菜地”的称谓。
罗古尔人以擅长种油菜而闻名于远近,故土族语言译成汉语,取罗古尔氏第一个字罗为自己的汉姓,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十三
源于京族,属于以汉化改姓为氏。
京族原称“越族”,自称“安南”,其祖先是在四百多年前从越南所涂山、春花、宜安、瑞溪等地陆续迁到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部防城各族自治县的山心、漓尾、巫头、潭吉诸岛上的。
据调查,今京族共有包括罗氏在内的三十一个姓氏,罗氏京族居住在漓尾。
源流十四
源于拉祜族,属于以汉化改姓为氏。
拉祜族人到清嘉庆年间开始出现姓氏,但当时只有李、石、张三姓。
后采,由于拉祜族与汉族和临近民族的交往日渐频繁,他们的姓也增加了,如今拉祜族中有包括罗氏在内的多个姓氏。
源流十五
源于哈尼族,属于以汉化改姓为氏。
明朝初期,云南临安知府赐给滇南土官李、赵、陈、钱等汉姓,是哈尼族使用汉姓的开始,后来在与汉族交往过程中,一些哈尼族人也开始使用汉姓了。
如今哈尼族中使用的汉姓有包括罗氏在内的多种姓氏。
源流十六
源于黎族,属于以汉化改姓为氏。
据《明史》记载:明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琼州属县生黎峒首罗显、许志广、陈宗等三十三人来朝”,说明在明朝时黎族中便有了罗氏。
如今罗氏黎族人主要居住在海南省的乐东县。
源流十七
源于白族,属于以汉化改姓为氏。
明、清两朝时期,云南兰州(今云南兰坪)白族土知州、土舍官在改土归流运动中,均流改为汉姓罗氏,世代相传至今。
今白族中有许多罗氏族人。
源流十八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以汉化改姓为氏。
今仡佬族、侗族、东乡族、 、壮族、朝鲜族、羌族、布朗族、俄罗斯族、仫佬族、佤族等少数民族及台湾高山族中,均有罗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 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罗氏,世代相传至今。
罗氏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十位,属于大姓系列,人口约一千三百三十八万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1%左右。
湖北宜城为罗氏之发源地,后再往南迁,先由湖北襄阳迁至枝江,再迁至长沙,最后于汉景帝时在江西南昌繁衍成当地望族。
先秦时期,罗氏一直活跃在湖北、河南、甘肃地区。
到楚文王时,罗姓族人向南进入湖南的汨罗县。
秦汉时,罗姓已
经播迁到江西南昌地区,一直到宋朝,罗姓在江西发展很繁荣,为江西的大姓。
随后罗姓从湖南和江西向南进入两广地区,向西进入湘西和湘南,再向西进入川东、贵州、云南。
到了唐朝以后,尤其在明朝,罗姓已经分布到祖国的大江南北,在广东、福建、四川等地得到了稳定的发展,清初罗姓进入了台湾。
宋朝时期,罗姓大约有34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44%,排在第五十二位。
江西为罗姓的第一大省,约占全国罗姓总人口的388%。
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四川、安徽、湖南四省,占罗姓总人口的70%,其次分布于河南、福建、山西、广西四省,又集中了19%。
全国形成了以赣皖湘、四川为中心的两个罗姓人口聚集区。
明朝时期,罗姓大约有7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75%,为明朝第二十四位姓氏。
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罗姓人口增长比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要快。
由于罗姓主体早在秦汉时期已迁离北方进入江南地区,中国北方几次战乱对罗姓的伤害相对要轻。
江西仍为罗姓第一大省,约占罗姓总人口的294%。
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四川、湖南,这三省罗姓大约占罗姓总人口的49%,其次分布于福建、浙江、陕西、广东、甘肃五省,又集中了33%的罗姓人口。
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东南、南方迁移,其中向西北的移民也很明显。
全国重新形成了湘赣浙、四川两大块罗姓人口聚集地区。
祖先:
始祖——布库里雍顺,妻佛库伦
世祖——孟特穆,追尊肇祖原皇帝;妻追尊原皇后
长子——充善
长子——妥罗
次子——妥义谟
三子——锡宝齐篇古
子——福满
次子——褚宴
曾祖父——福满,追尊兴祖直皇帝;妻追尊直皇后
长子——德世库
次子——刘阐
三子——索长阿
四子——觉昌安
五子——包朗阿
六子——宝实
祖父——觉昌安,追尊景祖翼皇帝;妻追尊翼皇后
长子——礼敦
次子——额尔衮
三子——界堪
四子——塔克世
五子——塔察篇古
景祖承祖业,诸兄弟环卫而居,通称宁古塔贝勒,史称“六祖”
父亲——塔克世,追尊显祖宣皇帝 ;妻喜塔腊氏,追尊宣皇后
长子——努尔哈赤
次子——舒尔哈齐(庄亲王)
三子——雅尔哈齐(通达郡王)
四子——巴雅齐
五子——穆尔哈齐(多罗勇壮贝勒
子嗣(按出生顺序)
爱新觉罗·承祜
爱新觉罗·承瑞
爱新觉罗·承庆
爱新觉罗·赛音察浑
爱新觉罗·长华
爱新觉罗·长生
爱新觉罗万黼(幼殇,未序齿)
爱新觉罗允禶(幼殇,未序齿)
皇长子爱新觉罗·胤禔,固山贝子,原名爱新觉罗保清
皇次子爱新觉罗·胤礽,皇太子,后封理密亲王,原名爱新觉罗保成
皇三子爱新觉罗·胤祉,诚隐亲王
皇四子爱新觉罗·胤禛,雍正皇帝
皇五子爱新觉罗·胤祺,恒温亲王
皇六子爱新觉罗·胤祚,幼殇
皇七子爱新觉罗·胤佑,淳度亲王
皇八子爱新觉罗·胤禩,原封廉亲王,后废
皇九子爱新觉罗·胤禟,
皇十子爱新觉罗·胤礻我 ,辅国公
皇十一子爱新觉罗·胤禌,幼殇
皇十二子爱新觉罗·胤祹,履懿亲王
皇十三子爱新觉罗·胤祥,怡贤亲王
皇十四子爱新觉罗·胤禵,恂勤郡王
皇十五子爱新觉罗·胤禑,愉恪郡王
皇十六子爱新觉罗·胤禄,出继承泽亲王硕塞之后
皇十七子爱新觉罗·胤礼,果毅亲王
皇十八子爱新觉罗·胤祄,幼殇
皇十九子爱新觉罗·胤禝,幼殇
皇二十子爱新觉罗·胤禕,简靖贝勒
皇二十一子爱新觉罗·胤禧,慎靖郡王
皇二十二子爱新觉罗·胤祜,恭勤贝勒
皇二十三子爱新觉罗·胤祈,诚贝勒
皇二十四子爱新觉罗·胤秘,诚恪亲王
雍正帝爱新觉罗胤禛即位后为避讳,诸皇子名中「胤」字改为「允」字。
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
孝昭仁皇后钮祜禄氏
孝懿仁皇后佟佳氏
孝恭仁皇后乌雅氏(德妃,雍正帝生母)
敬敏皇贵妃,章佳氏,一子,允祥,生二女,下嫁仓津,多尔济
定妃,万琉哈氏,康熙在时为嫔,雍正时尊为皇考定妃,后来随儿子履亲王允裪住,轮到自己的生日的时候,还会被迎进宫去祝贺,但再未进尊封,薨时九十七岁。
通嫔,纳喇氏,侍奉圣祖康熙时为贵人。雍正二年,因其女婿有功,受到尊封。乾隆九年薨。二子皆殇,一女。
敦怡皇贵妃,瓜尔佳氏。侍奉康熙时为和妃,世宗雍正帝尊为皇考贵妃,高宗乾隆尊为皇祖温惠皇贵太妃,乾隆三十三年薨,年八十六。生一女,殇。她也时康熙诸妃中最长寿。
悫惠皇贵妃,佟佳氏,孝懿皇后的妹妹。雍正时尊为皇考皇贵妃,乾隆时尊为皇祖寿祺皇贵太妃。死后,諡为壳惠皇贵妃。
顺懿密太妃,王氏。初为密嫔,后尊封为密妃。三子,允禑、允禄、允衸,允衸八岁夭折。
纯裕勤太妃,陈氏。初为勤嫔,被雍正尊封为勤妃。一子,允礼。
襄嫔,高氏。一子,允禝,一女,未成年即夭折。
谨嫔,色赫图氏。一子,允祜。
静嫔,石氏。一子,允祁。
熙嫔,陈氏,一子,允禧。
穆嫔,陈氏,一子,允祢。
温僖贵妃,钮祜禄氏,孝昭皇后的妹妹,一子,允礻我,一女,夭折。
惠妃,纳喇氏,二子,承庆、允褆。
宜妃,郭络罗氏,三子,允祺、允禟、允禌。
荣妃,马佳氏,生有五子一女,其中只有允祉成人,一女下嫁乌尔衮。
贵人郭络罗氏,宜妃的妹妹。
女儿
皇长女(1668年—1671年),康熙七年十一月二十生;十年十月殇,时年三岁。母庶妃张氏。
皇二女(1671年—1673年),康熙十年三月初九生;十二年二月殇,时年三岁。母庶妃董氏。
皇三女,固伦荣宪公主,母庶妃马佳氏。
皇四女(1674年—1678年),康熙十三年二月初十生,康熙十七年殇,时年五岁。母庶妃张氏。
皇五女,和硕端静公主,母贵人兆佳氏。
皇六女,固伦恪靖公主,母贵人郭络罗氏。
皇七女(1682年),康熙二十一年六月初一生,八月即殇。母德妃乌雅氏。
皇八女(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六月十九生,闰六月殇。母皇贵妃佟佳氏。
皇九女,固伦温宪公主,母德妃乌雅氏。
皇十女,固伦纯悫公主,母庶妃那拉氏。
皇十一女(1685年—1686年),康熙二十四年九月二十七生;二十五年五月殇。母温僖贵妃钮祜禄氏。
皇十二女(1686年—1697年),康熙二十五年闰四月二十四生,康熙三十六年二月卒,时年十二岁。母德妃乌雅氏。
皇十三女,和硕温恪公主,母敬嫔章佳氏。
皇十四女,和硕悫靖公主,母贵人袁氏。
皇十五女,和硕敦恪公主,母敬嫔章佳氏。
皇十六女(1695年—1707年),康熙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生;四十六年十月殇,时年十三岁。母庶妃王氏。
皇十七女(1698年—1700年),康熙三十七年十二月十二生;三十九年十一月殇,时年三岁。母庶妃刘氏。
皇十八女(1701年),康熙四十年十月十八生,不久即殇。母和嫔瓜尔佳氏。
皇十九女(1703年—1705年),康熙四十二年二月十四生;四十四年二月殇,时年三岁。母襄嫔高氏。
皇二十女(1708年),康熙四十七年十月初九生,十二月殇。母庶妃钮祜禄氏。
养女,固伦纯禧公主,圣祖弟恭亲王常宁长女,母庶福晋晋氏
郭布罗氏和郭络罗氏是同一个氏族,但也有一些不同。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满族郭络罗氏,亦称郭罗罗氏、郭尔罗氏、郭博罗氏、郭布罗氏,以居地名称为氏,世居讷殷(今吉林抚松)、沾河(今吉林双阳河流域)、马察(今吉林浑江)等地。后有达斡尔族引为姓氏者。清朝中叶以后,满族、达斡尔族郭络罗多冠汉姓为郭氏、高氏。锡伯族中自古亦有郭络罗氏,与满族郭络罗氏同源同祖,后多改谐音汉姓为郭氏。
总的来说,郭布罗氏和郭络罗氏是同一个氏族,但具体可能有一些差异。
罗姓的历史发展
本文2023-09-22 00:29:55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78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