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几个事例子,古代的武将,父子都是武将,都战死沙场的例子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2浏览:5收藏

求几个事例子,古代的武将,父子都是武将,都战死沙场的例子,第1张

一门三英烈 父子皆英雄(图)

2005-8-27 10:09:08 中国徐州网-都市晨报

周进德父子英勇抗日,屡建奇功,先后捐躯

中国徐州网-都市晨报讯(记者 万俟轩 通讯员 刘莉 李小委)徐州沦陷后,在中国***领导下,徐州人民抗日斗争风起云涌。铜山县东部的河湾村(今属徐庄镇),就曾出现了一个抗日英雄家庭:父亲周进德、长子周爱勇、次子周爱涛,皆为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壮烈牺牲。至今,当地老百姓中仍广泛流传着他们血战沙场、屡建奇功的英雄故事,称颂周家是“一门三英烈,父子皆英雄。”

民族英雄周进德

父亲周进德1893年出生于徐庄河湾村一农民家庭,幼时家贫未能读书。他虽然没有文化,却有着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拳拳爱国情。1938年5月,日寇占领了东陇海铁路,在铁路两侧村庄烧杀*掠、无恶不作。周进德满腔怒火,当一名日兵正在奸*妇女时,他抡起铡刀砍死了日本兵。1940年,他参加了抗日斗争,积极组建抗日武装,并担任了毛庄地区民兵大队长职务,带领群众英勇杀敌。

1942年11月17日拂晓,大许、岗楼等几个据点的日伪军约500人进犯抗日根据地河湾、王楼等村。周进德带领民兵掩护群众转移,途经马湖村南时与敌人遭遇。敌人机枪猛烈扫射,我方有好几人倒在枪口下。周进德满怀仇恨,两眼喷火,大吼一声“跟我上”,便第一个跃出战壕,奋不顾身扑向敌人的机枪。他身上多处中弹,鲜血直流,最后连肠子都流了出来,但他仍一手捂着肚子,一手举枪还击,还不停地高喊:“乡亲们,顶住日本狗强盗!”日伪军野兽般向群众和民兵猛扑过来,正在这千钧一发的危急关头,周进德的长子周爱勇带领区队赶来了。他们联手击退了日伪军的猖狂进攻,但是,周进德却终因流血过多而壮烈牺牲,时年49岁。

屡建奇功周爱勇

周进德的长子周爱勇1920年8月30日出生,青少年时期就读于徐州昕昕中学。1938年5月,日寇占领徐州,学校停课,周爱勇回到家乡当了一名乡村教师。1939年初,周爱勇目睹日军残暴罪行,毅然辞职,投笔从戎,参加了抗日游击队。

1942年4月,中共铜山县委调周爱勇为刚开辟的新六区副区长兼区队长。六区区队名义上是一个班,实际上连周爱勇在内只有6个人。此后不久,恰逢麦收季节,日伪出动扫荡十分频繁。周爱勇带领区队运用“敌进我退,敌驻我扰”的战术,同敌人进行周旋斗争,胜利地保卫了麦收。

1942年9月,区队发展到60多人,引起了敌人的注意。9月23日,区队驻在黄山后村。由于汉奸王振海告密,陇海铁路沿线的大湖、侯集、黄集等据点的日伪军,与海郑公路各据点的日伪军联合出动,在拂晓前夕包围了区队。同时,日伪军还把交通沟和所有的道路全部封锁,企图一举歼灭六区队。周爱勇发现敌人来势凶猛,经过仔细分析与冷静思考,决定采取智取的办法。黄山后村西南角有一个不小的山头,他预料敌人会认为五六十人的区队不敢去夺山头,上面的兵力一定很薄弱。他当机立断,组织区队向山头方向突围。一片喊杀声中,周爱勇抱着一挺机枪第一个冲上去,消灭了一个班的敌人后胜利突围,我方无一人伤亡。

1942年冬天,铜山抗日根据地进入极其艰难的相持阶段,敌人大规模的“扫荡”每隔十多天就进行一次,小股的骚扰更是经常不断。周爱勇所在的六区是抗日根据地边缘地区,敌人的活动更加猖獗。当时,日、伪、顽三股合流进攻我根据地,形势十分危急。周爱勇面对如此严峻局面,采取化整为零的策略,分兵插入敌后打游击战。有一次,日伪军100多人从后场据点出发,到河湾、王楼、毛庄一带“扫荡”。周爱勇估计敌人出巢后,据点内一定非常空虚,便带领一个战斗小组,化装进入后场据点。他们猛打猛冲,烧掉伪军住的东屋,紧接着又攻打敌人的小炮楼。敌人负隅顽抗,周爱勇将手榴弹绑成一束塞进敌炮楼,只听“轰隆”一声巨响,顿时火光冲天,血肉横飞,敌人炮楼被炸飞。等“扫荡”的日伪军闻讯赶回来,据点已成灰烬。

1942年春,伪县常备大队长马兴连在七村安上据点,经常配合日军对我根据地进行“扫荡”。当地群众说:“马兴连不死,大难不止。”1943年5月,铜山县中心区委下决心要拔掉马匪盘踞的七村据点,并把此重任交给了周爱勇。周爱勇接受任务后,经过详细的侦察和周密的计划,利用马匪内部勤务兵和炊事员做内应,派副区队长张治龄及3名队员化装成短工混入七村据点。他亲率区队30多人,乘着夜色悄悄潜伏到七村边的芦苇塘里。马兴连特别狡猾,夜里他在炮楼上过夜,天亮以后才敢走出炮楼。当张治龄和3名队员来到据点门口时,炊事员正在井台上打水。炊事员暗示他们:马兴连正在炮楼附近的董姓地主院子里刷牙。张治龄与一名队员迅速冲入院内,另两名队员封锁住大门。正在刷牙的马匪发现情况不妙,一纵身跃上东墙根厕所的墙头。队员王汉荣眼疾手快,一枪将他击中,张治龄也紧跟两步,连发七枪。恶贯满盈的马兴连从墙头上一头栽进厕所内的粪坑里。这时,隐蔽在芦苇塘中的区队,在周爱勇的指挥下发起总攻,很快就消灭了这股匪徒。

周爱勇足智多谋,屡建奇功,六区根据地因此得到巩固,不断扩大,形成南到后马家,北达前场,西抵吴邵,纵横数十里的抗日根据地。但令人惋惜的是,这位屡建奇功的抗日英雄牺牲在解放战争的诸城战役中,时任解放军二纵五师十三团副团长兼参谋长,年仅28岁。

青年英雄周爱涛

周进德的次子周爱涛1922年出生,1941年参加抗日工作,1942年加入中国***。他担任毛庄乡指导员和副区队长时,还不满20岁。此时的他,血气方刚,精明能干,作战勇敢,胆量过人。

1943年10月24日,上级党组织决定除掉日寇安在岗楼村的据点,派周爱涛带领一名战士潜入匪巢侦探敌情。当他们完成任务准备撤退时不幸暴露,周爱涛为了掩护战友安全撤退而壮烈牺牲,当时年仅21岁。

周家父子身怀民族大义在徐州沦陷时为抗日英勇捐躯,家乡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他们。1946年农历三月,当时的中共铜睢县副县长王警武同志亲自为周家烈士陵园撰写了碑文,墓碑上还篆刻了一副对联:上联是“能杀敌能安民能保地方铜东半壁留战绩”;下联是“不忘国不恋家不怕牺牲英烈千秋吊忠魂”,横批为“烈震徐方”。1965年,铜山县及徐庄公社在烈士的家乡河湾村重新安葬了烈士的遗骨,为他们树了墓碑,建造了陵园,并为烈士的后代妥善安排了工作。每逢清明节,前往悼念的群众和青少年学生络绎不绝。他们向烈士敬献花圈,寄托哀思,并宣誓继承烈士遗志,为祖国和民族的复兴而贡献青春。

周姓的祖根在河南,早期主要在河南繁衍发展。从东汉末年到晋代,都有中原周氏南迁的记载。唐高宗总章年间,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随行人员中有周姓将校。从清朝康乾年间始,闽、粤周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后又有不少人到海外定居。

在《百家姓》里,周姓居第五位。按现在人口统计,周姓为中国第九大姓。周姓也是中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有很多姓氏甚至都是从周姓发源的。相传周人的祖先后稷本来居住在邰(今陕西武功县西南),夏末时公刘又迁往幽地居住。商朝后期,游牧民族戎和狄族不断侵袭周人,使得从事农业为生的周人无法安居。这时古公亶父率领族人迁往周原(今陕西渭河平原一带),开荒耕种,兴建宗庙和宫殿,还修了坚固的城墙,从此称周族。

古公的曾孙周武王建立周朝,立国约800年。公元前256年,秦国灭掉东周,将周赧王废为庶人,迁到惮孤(今河南临汝县西北)。当地百姓谓赧王是周家后代,称为周氏,史称正宗。春秋时,周公旦的后代周公黑肩在周朝执政,他企图杀死周庄王,改立王子克,因事泄被杀,他的后代也称周氏;改姓周的姓氏有北魏时鲜卑皇族普乃氏、代北地区贺鲁氏、北周普屯氏等。此外唐代避唐玄宗名讳,姬姓朝臣也改姓周,五代时后梁赐汭姓周。

据考,周姓有声望的世家大族居汝南郡(今河南汝南县东南60里)。

要知道字辈的话得好好查查翻翻家谱了,一般都是详细记载在上面的。没有家谱的,可以重新编修下。搬到互联网上,修起来方便,不怕丢,损坏。--百姓通谱网

求几个事例子,古代的武将,父子都是武将,都战死沙场的例子

一门三英烈 父子皆英雄(图) 2005-8-27 10:09:08 中国徐州网-都市晨报 周进德父子英勇抗日,屡建奇功,先后捐躯 中国徐州网-都...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