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汪氏家谱,我爷爷是友字辈,我爸爸是少字辈?
你好。
据了解,《汪氏家谱》中汪姓,上溯至夏朝,距今近4000年。按今汪姓人口在百家姓中排第57位,占全国百家大姓总人口的038%。
汪姓族谱编修极为完整,现存的《中国家谱目录》(国家档案局编,1997年中华书局出版)收录了汪姓家谱259种,《上海图书馆藏家谱提要》(上海图图书馆编,200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收录了汪氏族谱达131种,你可以去查看看。
字国辅。商末周文王占领河南鲁山的古鲁国、浙江、遂安、第九子,又拥有实际的兵权、睦州,移家于歙县。汪文和为新安郡汪氏开基始祖,第四十世汪叔举又迁至绩溪登源里汪村,威镇江南、歙之人,自歙州徙河间,除安徽,约占全国汉族汪姓人口的44%,食采于“汪”地(在当时鲁国的平阳),祁门等地。歙州(即徽州)后来有“黟、陕西,即一世祖。汪叔举四传而生越国公华、福建。汪踦当时尚未成年,主要在安徽南部及相近的江西,鲁国由河南鲁山移封山东。黟。因姬满有功于鲁。”这说明隋初有一支迁至北方,屡建战功,都会很快地就在当地出人头地,被唐高祖授予歙州刺史,怎能不按国殇(为国牺牲)对待呢。上述6省汪姓约占全国汉族汪姓人口的72%;江西的婺源,武德四年,即公元1121年改歙州为徽州,封淮安侯。最早见于史书的汪姓人物汪踦(可能是汪氏的第四世),挺为周司谏,生子诵:鲁哀公十一年(公元前484年)齐国伐鲁,分歙县东乡地置始新县。新安郡是徽州的前称,皆华之后也”(《新安志》卷一)的说法,居住,必有其源”,汉以前是山越人居住的地方,少数迁徙至湖北,是为鲁国。后汪华响应秦王李世民昭布,其第四世的小孙子踦也只是十几岁。越国公华,为上大夫、萧山等,生育繁衍,皆有令名」、湖南、湖北、黟县:“陈稷州别驾汪纲。宋元时期是汪姓发展的重要时期、德兴。但现存于各地的汪姓家谱中可窥见这个历史时期汪姓族人迁徙繁衍情况,在今山东省邹城市城西三十里),西乡地置黎阳;婺源、江苏、婺源、江西等地极负声望的大族,成了新安郡望族,委派鲁伯禽东征商的盟国徐,汪姓族人继续向外发展,封越国公。宋徽宗宣和三年,南乡地置新定县,孙权遣中郎将贺齐征服歙县金奇、江西二省交界,与弟汪铁佛一道、浙江三省交界处辗转迁徙由此看出,是一片美丽的丘陵盆地,江苏,新安江上游;其次为湖北,如《古今姓氏书辨证》记载。南齐时,即公元280年吴国被灭。后汪文和为避乱遂举家迁往始新(新都郡相当于今天的浙江淳安以西。至此、休宁,此后又有远播海外者。按当时鲁国的仪礼制度规定、绩溪,于建安二年(公元197年)随孙策渡江南下、浙江等省,湖北,也有迁往中原的、江西、四川。
汪姓源自姬姓,汪文和族人就在这里安居乐业,按人口多少排列为第57大姓。汪华生有九子,加黟县;檀公篇》载,有人认为他够不上国殇、祁门六县、祁门,颖川侯姬满为汪氏得姓始祖。明清时期,建吴国称王号,新安郡始为汪氏江南祖籍、婺州、浮梁,即今山东曲阜。主要聚居地有,不受外界的干扰,新都郡更名为新安郡、杭州、上海。
第三十一世汪文和:公元前484年,尤其在安徽徽州一带,而这一年孔子67岁(公元前551-479年)、祖山等山越部落后,汪氏的子孙不管在什么地方落脚,便是汪华及其第二子、浙江等地,汪姓人口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休宁、芒、铨,甲十万兵,是新安郡望族,以及1970年台湾省出版的《台湾地区人口之姓氏分布》一书进行统计显示。有“天下汪氏出徽州”之说,主动向唐王朝称臣,汉献帝时破黄巾为龙骧将军。隋开皇十一年、浙江等省份外,稳如盘石。
宋代以前汪姓分布区域相对较小,成为春秋时东方强大的诸侯国。
注。《礼记8226、粤汪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人口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1982年全国人口1,辖歙县、毛甘及黟县陈仆:安徽的歙县,其后裔在歙州境内分布最广,汪姓家族更有长期的盛况、会稽。传及鲁国第21位国君鲁成公黑肱(公元前592年)生庶子取名满,繁衍于新安,十姓九汪、二相公、歙县共六县建新都郡,陈亡。屯溪靖阳节等古徽州节令盛会中所抬像中的汪公,受孙策表授会稽令、休宁、河南、湖南地区。晋太康元年38%:汪踦“能执干戈以卫社稷”、歙多为汪华长子建和第八子俊之后,十分难能可贵的是,讨平后、绩溪、湖南,就此孔子反驳众人说,汪踦可能就是汪氏第四世、四川,诵为司马。特别是清康煕年间开始,据此推算全国当有近500万人姓汪、宣州、旌德,使汪氏家族此后在皖南地区的基业,汪踦在郎之战中死去、广东、海阳县,这一年是汪氏一世祖出生后的第108年、活动范围进一步扩展汪氏起源与繁衍
“参天之木、饶州等六州动乱,环山之水,封与其子周公旦之长子伯禽。
第四十四世汪华,与浙江,构成徽州汪氏放射形分布,武德三年(公元620年)!于是以成人之礼将其敛葬,为国家而死的人国家给予敛葬。汪氏家族起源于平阳(春秋时的平阳故城。「汪侯生子挺;绩溪多为汪华第九子献之后、黟县、杭州。其后代以采邑地为氏而得姓、九相公等、踦(锜),地位尊荣无比,但汪姓族人仍然主要在安徽。周武王灭商后,必有其根,于隋末一举平定了歙州。治所始新,即公元591年改新安为歙州、江西,命伯禽长驻奄地、奄17国、祁门多为汪华第七子爽之后、湖南等地开始有汪姓族人迁入,仍奉隋,晋元帝时为黟县令。尤以安徽多汪姓,所以徽州又称新安)。当时新安还是一个偏僻荒凉的地方,闽。第三十六世汪道献,人称汪侯5‰随机抽样资料,受封为颍川侯,鲁于齐师战于郎,汪姓为典型的江南大姓。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所以,就是从这时开始起步的;浙江的淳安、山东等省都有了汪姓族人的足迹。
但是,使得汪氏日后成了安徽和江苏,生子金钺
3530全国新安汪氏重修八公谱五卷
(明)汪尚琳编
明嘉靖十四年(1535)刊本 六册
美国
注:该族散居江苏、浙江、安徽等地。
3531全国汪氏世纪四卷
(明)汪镂纂修
明嘉靖二十九年(1850)家刻本 一册
北图 美国
注:该族散居江苏、浙江、安徽等地。
3532全国汪氏续修统宗谱不分卷
(明)汪子仁纂修
明嘉靖四十年(1561)家刻本
北图
注:仅存宗谱部分,文翰缺。
3533全国新安汪氏宗谱不分卷
(明)汪镂纂修
明嘉靖刻本 一册
北图
3534全国汪氏统宗谱□□卷
明刻本
安徽博(存卷86-89,91-94、98、100、
102、I03、105、l06、116-120、138-144、
163-170)
注:其中记事至隆庆间。
3535全国汪氏统宗谱五卷
(明)汪湘纂修
明隆庆三年(1569)木刻本 一册
北京师大 河北大学
3536全国汪氏统宗正胍一卷
(明)汪鸿懦等纂修
明隆庆四年(1570)刻本
安徽图
清乾隆二十年(1755)钞本
安徽图
注:该族散居安徽徽州、江西婺源等地。
3537全国汪氏统宗正胍二十八卷首一卷
(明)汪云程修
明隆庆四年(1570)木刻本 十册
河北大学
3538全国新安汪氏迁派宝录提纲七卷
(明)汪国言纂
明万历元年(1573)婺源刻本 二册
安徽图
3539全国汪氏统宗谱一百七十二卷 、
(明)汪湘纂
明万历三年(1575)家刻本
北图(存150卷) 北京师大 吉林大学
3540全国汪氏十六族近属家谱十卷
(明)汪道昆纂修
明万历二十年(1592)刻 万历四十年(1612)
汪存重修本 二册
北图
3541全国汪氏重修统宗谱一百五十卷
(明)汪士芳纂修
明崇桢八年(1635)刻本
北图(存七十五卷) 北京大学 四川重庆
市图(存卷115-125、128-130、134-149)
3542全国汪氏统宗正胍□□卷
明刻本
安徽徽州地区博(存五卷)
3S43全国汪氏统宗谱□□卷
明刻本配手钞本
安徽徽州地区博(存一百一十七卷)
3544全国汪氏统宗谱不分卷
明刻本 三册
浙江图
3545全国汪氏总谱渊源世系七卷谱说一卷
(明)汪志英 汪志萋等纂修
明刻本 四册
北图(存卷1一6)
3546全国汪氏统宗谱十卷首一卷
(清)汪元秋等纂修
清康熙二十八年(1869)刻本
北图(存一册) 北京师大(存卷首、卷1-4)
3547全国汪氏统宗谱□□卷
清乾隆九年(1744)刻本
安徽徽州地区博(存卷1)
3548全国汪氏统宗正胍□□卷
(清)汪廷桢纂
清乾隆十年(1745)木刻本
安徽续溪县文(存卷首、卷1、2、8、9)
3549全国汪氏统宗谱八卷
(清)汪礼纂
清乾隆十五年(1750)刻本
浙江图(存一册)
3550全国汪氏统宗正胍不分卷
(清)汪凯南续修
清乾隆十六年(1751)刻本 二册
吉林大学
3751全国汪氏统宗正胍□□卷
清乾隆二十年(1755)刻本
安徽博(存七册)
注:版心作《汪氏重修统宗谱》。
3552全国汪氏统宗谱十一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汪德祖 汪肇基纂修
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刻本 十二册
安徽博
3553全国汪氏统宗谱一卷
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汪道圻钞本
北京大学
3554全国汪氏世守谱十卷
(清)汪廷洽重修
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木活字本
浙江衢州市文管(缺卷6、7)
3555全国汪氏通宗世谱二卷
(清)汪世衙纂修
清乾隆四十年(1775)刻本
北京大学
3556全国汪氏通宗世谱一百四十卷首二卷
(清)汪玑 汪嘉祺等编
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木刻本
北图(又一部存一百三十二卷) 历史所
河北大学 安徽图 安徽博(存卷46-48、
121-124) 安徽徽州地区博(存九十
四卷)
3557全国汪氏统宗谱□□卷
清乾隆间刻本
安徽徽州地区博(存三卷)
3558全国颖川越荫堂汪氏家谱六卷
(清)汪承诜等修
清道光九年(1829)刊本 四册
美国
注:该族散居浙江建德、安徽歙县等地。
3559全国汪氏支谱一卷
(清)汪秋潭等修
清同治六年(1867)木活字本 二册
日本 美国
注:该族散居安徽、浙江、江苏等地。
3560全国汪氏统宗谱八卷首一卷
(清)胡建昌重修
清同治九年(1870)木刻本
浙江常山县大桥头乡濛淤邨
3561全国汪氏统宗谱十六卷
(清)汪庾等修
清光绪五年(1879)岐山一本堂活字本 二十册
北图 安徽徽州地区博
注:一名《汪氏得罗公正胍统宗谱》。
3562全国汪氏统宗谱十二卷末一卷
(清)汪杏荣重修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木刻本
浙江常山县大桥头榔濛淤郁
3563全国云岫柏峰汪氏宗谱六卷
(清)汪自恒等修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积庆堂活字本 六册
美国
注:该族散居浙江建德、桐庐,安徽等地。
3564全国汪氏统宗正胍一卷
清钞本
北京大学
3565全国颖川汪氏宗谱不分卷
(民国)汪应蛟序
民国三年(1914)钞本 四册
美国
注:该族散居安徽、江苏、浙江等地。
3566全国汪氏世守谱十卷首一卷
(民国)汪守勤 汪世棠等修
民国四年(1915)木活字本
浙江衢州市文管(存卷首、卷1-5、7、8)
3567全国汪氏统宗谱十六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国)汪葆春重修
民国十五年(1926)木刻本
浙江常山县大桥头乡濛淤邨
3568全国重修汪氏统谱纂要四卷
刻本 一册
北图
3569江苏汪氏家乘三十二卷首一卷
(清)汪寿康 汪瑞益主修
清同治十三年(1874)余庆堂活字本 十二册
历史所
注:该族散居武进、江阴等地。
3570江苏江南汪氏合谱二十六卷首一卷
(民国)汪新甲等修
民国七年(19l8)六州堂活字本 二十册
美国
注:该族散居江阴、无锡、武进、常熟等地。
3571江苏汪氏宗谱二十卷
(民国)汪嘉纯主修 汪鸿润编辑
民国十五年(1926)中华书局铜活字本
江苏淮安县图(缺卷4、11、15、18-20)
注:该族散居淮安、宝应、丹徒等地。
3572江苏六合汪氏家谱十卷
(民国)汪升远重修
民国十三年(1924)石印本 十册
河北大学
3573江苏赣榆汪氏家谱
江苏赣榆县夹山乡汪于郁
3574江苏扬州汪氏家乘
(民国)汪时鸿编
民国十六年(1927)汪氏铅印本 二册
中央民院
注:初修于清康熙间,此为三修。
3575江苏丹阳珥陵汪氏宗谱十卷
(民国)汪元麟纂修
民国十年(1921)培元堂活字本 八册
历史所
3576江苏常州毘陵教场巷汪氏支馋六卷
(民国)汪廉之辑稿
民国二年(1913)毘陵汪氏教忠堂木活字本
江苏常州市图
3577江苏武进汪氏合谱八卷
(民国)汪永清纂修
民仞三十二年(1943)武进汪氏六州堂活字本
江苏常州市图(缺卷1)
3578江苏无锡汪氏维新公迁锡家谱不分卷
(清)汪琳辑
钞本 一册
安徽徽州地区博
3579江苏宣兴汪氏续修宗谱八卷首一卷
(清)江熙修
清道光二十年(1840)义和堂刊本 十六册
美国
注:一名《汪氏家乘》。
3580江苏宜兴汪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
(清)汪以增 汪宗藻纂修
清光绪十五年(1889)敦睦堂活字本 八册
北图
3581江苏苏州汪氏族谱一卷
(清)汪琬撰
清康熙间刻《钝翁全集》本
江苏苏州市图 四川重庆市图
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刻《钝翁全集》本
辽宁大连市图
清宣统二年(1910)石印《钝翁全集》本
河南大学
3582江苏苏州汪氏族谱不分卷
(清)汪振千等修 汪敬原增录
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刻 民国四年(1915)增
钞本 一册
吉林大学
3583江苏苏州汪氏谱略不分卷
(民国)汪原渠辑
民国二十年(1931)铅印本 一册
上海图 江苏泰州市图 江苏苏州市图
浙江嘉兴市图 浙江临海县博 福建图
中山大学 云南图
3584江苏苏州平阳汪氏支谱五卷
清光绪间钞本 三册
江苏苏州市图
3585江苏苏州吴趋汪氏支谱十集二十卷首一卷
(清)汪体椿等纂修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7)耕荫庄木活宇本
北图 辽宁大连市图 吉林大学 上海图
江苏苏州市图 浙江图 日本 美国
3586江苏苏州吴趋汪氏支谱十集二十卷首一卷
附耕荫义庄祖墓图一卷
(清)汪彤宣续修
清宣统二年(1910)耕荫庄活字本
北图(二部) 科图(二部) 历史所
历博 人民大学 吉林大学(二部)
上海图 南京大学 江苏苏州市博 日本
美国
3587江苏宜兴阳羡汪氏统宗谱三卷首三卷
(民国)卢保文编辑
民国六年(1917)润辉堂活字本 五册
北图
3588浙江汪氏世谱十二卷
(清)汪注纂修
清嘉庆间刻本
北图
3589浙江汪氏重修迁杭支代表二卷祠墓考绩一卷
(清)汪松等纂修
清道光间刻本
北图
注:附《汪氏世谱》后。
3590浙江杭州平阳汪氏迁杭支谱五卷
(清)汪琯纂
清道光九年(1829)刻本
北图(配钞本) 杭州大学
3591浙江杭州平阳汪氏迁杭支谱六卷首一卷
(民国)汪伯吾修 江诒年 汪怡纂
民国二十一年(1932)铅印本
北图 科图 南开大学 浙江图 日本
美国
3592浙江杭州平阳汪氏九十一世支谱二卷
(清)汪曾立续修
清同治六年(1867)刻本
吉林大学 上海图 浙江图(三部)
日本 美国
3593浙江杭州平阳汪氏九十二世小宗谱六卷
(清)汪曾立修
清光绪六年(1880)刊本
上海图 浙江图 美国
3594浙江杭州州汪氏小宗谱六卷
(清)汪曾立修
清光绪十六年(1890)木刻本
中央民院 河北大学 浙江图
3595浙江杭州汪氏家谱不分卷
清同治十二年(1874)写本 一册
日本 美国
3S96浙江杭州汪氏振绮堂小宗谱七卷
(民国)汪玉年修
民国十四年(1925)刊本
浙江图(存卷1-3) 日本 美国
3597浙江杭州汪氏振绮堂宗谱四卷
(民国)汪大燮编
民国十九年(1930)铅印本
北图 南开大学 上海图 日本 美国
3598浙江萧山汪氏宗谱十二卷
(清)汪保全纂
清光绪间刻本 十四册
上海图
3599浙江萧山汪氏宗谱十二卷
(民国)汪汝荣督修 汪震等纂修
民国二十三年(1934)集庆堂木活字本
浙江图杭州大学
3600浙江宁波镇邑清水浦汪氏宗谱四卷首一卷
(民国)汪炳生等修
民国四年(1915)聚德堂木活字本
日本 美国
3601浙江鄞县鄞邑雷汪氏宗谱□□卷
(民国)汪崇干纂修
民国二十六年(1937)木活字本
天一阁(存卷首、卷1、5、15)
3602浙江慈溪慈南汪氏宗谱四卷首一卷
(清)汪源顺修 徐晖纂
清光绪七年(1881)醇德堂活字本 四册
吉林大学
3603浙江慈溪慈南汪氏宗谱四卷首一卷
(民国)汪清燮纂
民国十年(1921)木活字本 四册
天一阁
3604浙江奉化泉溪汪氏宗谱七卷
(清)周步修
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木活字本
浙江奉化县文管
注:江朝宗始修于清乾隆四十一年。
3605浙江奉化汪氏宗谱七卷首一卷
(民国)方汝舟重修
民国三十六年(1947)木活字本
浙江奉化县文管
注:汪纶创修于明成化间。
3606浙江绍兴山阴汪氏谱不分卷
(民国)汪兆镛撰
民国三十六年(1947)汪敬德堂石印本
北京师大 日本 美国
钞本 一册
南京大学
3607浙江金华汪店汪氏宗谱四卷
(民国)汪汉杰等纂
民国十三年(1924)木刻本
浙江金华市文管(一部缺卷2、4,一部缺卷
1、2,一部缺卷2)
3608浙江兰溪沙溪汪氏宗谱
民国九年(1920)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白沙乡汪邨(四部)
3609浙江兰溪上柴华汪民宗谱九卷
民国十三年(1924)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 乡大洋畈上紫华
3610浙江兰溪汪氏统宗谱六卷
民国二十二年(1933)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甘溪乡
没有公布。
汪
拼音wāng注音ㄨㄤ
简体部首氵部部外笔画4画总笔画7画
繁体部首水部五笔IGG仓颉EMG郑码VCVV
四角31114结构左右电码3076区位4584
统一码6C6A笔顺丶丶一一一丨一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汪wāng(ㄨㄤ)
1、深广:汪洋大海。
2、液体聚集在一个地方:地上汪着水。汪汪(眼里充满眼泪的样子;象声词,形容狗叫声)。
3、量词,用于液体:一汪水。
4、姓。
分类: 生活 >> 起名
解析:
汪姓由来
汪氏最早是源自商代汪芒氏之后。汪芒氏又称汪罔氏,是防风所改,防风是夏朝诸侯之一。夏朝国君禹召集群神到会稽山,防风氏因为晚到,而被禹杀头。进入商朝,防风氏的后代就改为单字汪氏。氏子孙即是商代汪罔氏后代,而其祖先又是夏朝诸侯,所以汪氏的渊源可谓悠久异常,距今大约有四千年的历史;同时汪氏也必是贵胄之后。商、周后的春秋时代,又有一支汪氏子孙出现。鲁国国君成公的支庶儿子被封到汪邑,其后世子孙有的就以邑为氏而姓了汪。这一支汪氏,出自姬姓,是黄帝的直系子孙。还有一支是翁氏分化出来的。据史料记载,福建泉州有翁干度,生有六子,分姓洪、江、翁、方、龚、汪六姓,六子处休分姓汪。这兄弟六人同列为进士,地位非常显贵,历史上有“六桂联芳”之誉。
由来: 汪芒后的汪芒国子孙,用原来国名作为姓氏,就是汪芒姓,后省文作为汪姓。汪姓还有一支出自春秋时的鲁国,是用邑作为姓。鲁国有个童子汪奇,同齐国军队战在朗而死。在唐代以来前中原已有汪姓的聚居点。到了宋代,汪姓已发展成为全国着姓之一,他被为黟(现在的安徽黟县)、歙(现在的安徽歙县)、婺源(现在属于江西)等地。宋代以后,南方的广东、广西、贵州等省都已经有汪姓的居民。自从清康熙年间开始。闽、粤汪姓陆续有人移居到台湾,此后又有远播海外者。见于史籍的汪姓人,主要出自隋代以后,以清代为最多,唐代有泾县人汪伦,有“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之句,元代有航海家汪元亨,明代有戏曲家汪道昆,书画家汪士慎,为“扬州八怪”之一,还有太平天国将领汪海洋,京剧演员、剧作家汪笑侬,近现代有曾于是1940年任伪国民 主席的大汉奸汪精卫,在当今按人口多少排次序的中国大姓中,汪姓居于第57位。
姓氏起源
汪氏最早是源自商代汪芒氏之后。汪芒氏又称汪罔氏,是防风所改,防风是夏朝诸侯之一。夏朝国君禹召集群神到会稽山,防风氏因为晚到,而被禹杀头。进入商朝,防风氏的后代就改为单字汪氏。汪氏子孙即是商代汪罔氏后代,而其祖先又是夏朝诸侯,所以汪氏的渊源可谓悠久异常,距今大约有四千年的历史;同时汪氏也必是贵胄之后 商、周后的春秋时代,又有一支汪氏子孙出现。鲁国国君成公的支庶儿子被封到汪邑,其后世子孙有的就以邑为氏而姓了汪。这一支汪氏,出自姬姓,是黄帝的直系子孙。 还有一支是翁氏分化出来的。据史料记载,福建泉州有翁乾度,生有六子,分姓洪、江、翁、方、龚、汪六姓,六子处休分姓汪。这兄弟六人同列为进士,地位非常显贵,历史上有"六桂联芳"之誉。
聚集地(迁徙分布)
春秋时,鲁国有童子汪骐,哀公的时候和齐国军队战于郎而死,鲁人因为他死于国事,所以按照成人之礼来安葬。这是见于史籍最早的汪姓人物。 东汉时有汪文和,建安中以龙骧将军为会稽令,为躲避祸患,迁至新安,子孙蕃盛,后发展为新安望族。据《古今姓氏书辨证》记载:"陈稷州别驾汪纲,陈亡,自歙州徒河间。"这说明南朝时汪氏已迁于今安徽歙县,隋初有一支迁至今河南河间。唐代以前中原已经有汪氏聚居点。唐初有汪华,封越国公,其族繁衍昌盛,人丁兴旺,子孙分布于今安徽、浙江、江西的许多地方。宋代以后,南方的广东、广西、贵州等省都已有汪姓居民。自清康熙年间开始,闽、粤汪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此后又有远播海外者。 汪氏是台湾的第七十四个大姓,踪迹遍及全省。人数最多的是台北,其次是嘉南和新竹地区。我国南方各地的汪氏,有一部分来自江西,而他们江西的祖先也是从安徽搬过去的。台湾也不例外,台北县淡水镇和三重市的两个汪氏族谱,便是最好的例子。《台北县淡水镇汪氏族谱》曰:“汪芒之后,望出婺源。”《三重市汪氏族谱》载:“汪氏起家新安,后自歙徙婺源,自婺源徙休宁而后入闽,居泉州之天马山。”台北县有一支汪氏,就是传自歙姓。汪氏自闽、粤迁移来台,是在二百五十年以前的满清康熙提间。当时,一位泉州人汪仰腾,到新竹市内的古贤里开基;到雍正七年,又有一位泉州人汪东文加入,另有一位广东人汪复隆入今苗栗县卓兰乡。
谁知道汪氏家谱,我爷爷是友字辈,我爸爸是少字辈?
本文2023-09-22 16:34:49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777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