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芹的家谱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2浏览:4收藏

曹雪芹的家谱,第1张

  曹氏族谱[/url])虽籍属辽阳,但从曹雪芹高祖(注:高祖这里可为泛称,见梁章钜《称谓录》。)曹锡远(世选)即已“从龙入关”。曹家隶属正白旗,当时归九王爷多尔衮统辖。多尔衮的睿亲王府第在今东安门一带,康熙年改为玛哈噶喇庙,乾隆间称为普渡寺(注:多尔衮及普渡寺此处一笔带过,我们知道曹家跟随入关的主子就可以了。普渡寺今尚在,气势雄伟。该寺与曹家祖上有关,但与曹雪芹就没有什么直接关系了。因此,雪芹随全家返回北京后,他是否到过这里,就难猜测了。)。自此,曹家开始入京。  曹锡远一传至曹振彦,再传至曹玺,即曹雪芹之曾祖。曹玺于康熙二年,以内务府工部郎中,“特简督理江宁织造”(注:见冯其庸引《江宁府志》、《上元县志》,《曹雪芹家世新考》第96页至98页。)。时当公元1663年,这是曹家始任江宁织造的年代。

  曹玺于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六月间卒于江宁织造任所,在任二十二年。同年十一月,康熙首次南巡,至上元,以江宁将军府为行宫,并亲至江宁织造署,抚慰遗孤,遣内大臣尊莫。玺生前曾蒙获康熙赐蟒服、加正一品、赠御书“敬慎”匾额,及御制诗,并曾两次督运入京陛见。可见,从曹玺首任江宁织造,即获康熙赏识。这当然也有另外的重要原因,即曹玺之妻孙氏,系康熙保母之一,此乃一层特殊关系,必须说明(注:萧奭《永宪录续编》。)。如康熙三十八年夏四月南巡回驭,“止跸于江宁织造臣曹寅之府;寅绍父官,实维亲臣、世臣,故奉其寿母孙氏朝谒。上见之,色喜,且劳之曰:‘此吾家老人也。’赏赉甚厚。会庭中萱花开,遂御书‘萱瑞堂’三大字以赐。尝观史册,大臣母高年召见者,第给扶称老福而已,并赐宸翰,无有也”。(注:冯景《解春集文钞·御书萱瑞堂记》,此事当时人及后人多有记述者,足见非比寻常。)引此一段,无非说明,曹家自曹玺及妻孙氏起,即获康熙之天恩宠渥。尤其在曹玺出任江宁织造后,曹家开始荣耀起来。

  关于曹玺之生年,很少有人提及,包括周汝昌先生的《红楼梦新证》,冯其庸先生的《曹雪芹家世新考》,这主要是没有直接的史料可佐证。冯先生所引之《江宁府志·曹玺传》、《上元县志·曹玺传》中均未提及生年或享年多少。周先生在《红楼梦新证》里,考出曹玺妻孙氏生年为明崇祯五年、后金天聪六年,即公元1632年,并云:“既得孙氏生年,曹玺之生年乃可推知必不甚悬远。”(注:《红楼梦新证》第220页。)我们不妨略做推算。

  据上述两志之《曹玺传》,曹玺赴江宁之任前,曾“补侍卫之秩”、“随王师征山右”、“拔入内庭二等侍卫”、“升内工部”。征山右(大同)是在顺治六年(公元1649)。补侍卫,《上元县志》云“及壮”,按此“壮”非《礼记》指之“三十曰壮,有室”,有据此认为“曹玺在内务府被选充侍卫,年当三十岁(注:吴新雷即据此认为“曹玺在内务府被选充侍卫,年当三十岁”,见《曹雪芹江南家世考》。),又有据此认为“曹玺又至少比孙氏年长十三岁(注:朱淡文据此文认为“曹玺又至少比孙氏年长十三岁”,恐误,见《红楼梦学刊》1982年3期。)。“及壮”应是指青年,“后汉书·循吏传·任延》:“拜会稽都卫,时年十九,迎官惊其壮。”李贤注:“壮,少也。”又唐韩愈《四门博士周况妻韩氏墓志铭》:“夫失**,子失壮母,归咎无处。”亦指年轻。《管子·轻重丁》:“男女当壮,扶辇推舆,相睹树下,戏笑超距,终日不归。”“及壮”意同“当壮”,有“到长大时”之意。曹玺子曹寅约十五六岁入侍卫,傅鼐十五岁,宋荦则十四岁,当然也有入侍卫年龄稍长者,如纳兰性德,因性德十五岁举顺天乡试,入侍卫当在此之后,约十八、九岁(注:纳兰性德《通志堂集》徐乾学序。)。按,性德比曹寅大三岁,曾同为侍卫,见《通志堂集》徐乾学序和曹寅《题楝亭夜话图》(寅有“忆昔宿卫光明宫,楞伽山人貌姣好”之句,楞伽山人,性德之号)。如按概算,曹玺补侍卫或为十六岁左右,而不会到三十岁才补个三等侍卫。“征山右”或在二十岁左右。如据此推考,曹玺出生,则在天聪三年(公元1629)前后;即算二十五岁左右征山右,生年当在公元1624年前后,比妻孙氏大三至八岁,尚不至于“悬远”到至少比孙氏年长十三岁。曹玺或出生于后金天命九年到天聪三年之间(公元1624至1629)。我以为约出生于公元1629年似较合理,卒于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享年五十六岁左右,不超过六十岁。则曹玺赴江宁任时为三十多岁。

  曹家自曹玺提出任江宁织造后,不仅屡蒙皇恩,且终康熙之世,曹家已成为“钟鸣鼎食之家,翰墨诗书之族”。因此,对曹玺略做小考是必要的。

  曹玺据《五庆堂谱》,又名尔玉,有弟曹鼎,又名尔正。鼎生宜,宜生颀。自曹玺起,曹家分为二支。本节专述曹玺一支。

  玺生二子,长寅,次宣。玺另有一女,小于宣,嫁傅鼐;鼐曾任内务府总管、兵部、刑部尚书等。据《八旗文经》卷五十七《作者考》甲第十页“曹寅”条末特别提到:“甥富察昌龄,字堇斋,阁峰(鼐字阁峰)尚书子,有时名,集未见。”《八旗文经》虽编于光绪间,但非孤证。李文藻《南涧文集·琉璃厂书肆记》:“乾隆己丑(公元1769年)……夏间从内城买书数十部,每部有‘楝亭曹印’,其上又有‘长白敷槎氏堇斋昌龄图书记’。昌龄官至学士,楝亭之甥也。”李文藻,号南涧,乾隆进士,好藏书,达数万卷,其上所记,当为可信。鼐有三子,长昌龄,次科古,三查纳。昌龄兄弟与雪芹之父为姑表兄弟。

  曹寅生于顺治十五年(公元1658)九月初七日。曹寅为曹雪芹的亲祖父,而非曹宣,关于此点,下节予以专述。

  曹宣为曹寅之弟,据康熙二十九年四月初四日《总管内务府为曹顺等人捐纳监生事咨户部文》:“三格佐领下南巡图监画曹荃(即宣,为避玄烨讳),情愿纳监生,二十九岁。”则其生年当为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比曹寅小四岁。曹寅《楝亭诗钞》卷三《支俸金铸酒枪一枚寄二弟生辰》于“百花同日著新绯”句下自注:“生辰同花生日。”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二月”条下有“花朝一节:“十二日传为花王诞日,曰花朝……”可知曹宣生于二月十二日。潘荣陛为雍、乾时人。“花朝”实因时代、地域不同而有异,亦有云二月初二日者,有云二月十五日者(注:宋吴自牧《梦梁录·二月望》:“仲春十五为花朝节,浙间风俗以为春序正中,百花争望之时,最堪游赏。”又,《广群芳谱·天时谱二》引《诚斋诗话》:“东京二月十二日花朝,为朴蝶会。”另引《翰墨记》:“洛阳风俗,以二月二日为花朝节。士庶游玩,又为‘挑菜节’。”其他记“花朝”者亦多。)。但潘荣陛距曹氏兄弟时代相近,且又说的是帝京岁时,故二月十二日应为可信。

  自曹玺于康熙二年离京赴任江宁织造,曹寅、宣兄弟随父之任。曹玺一支始居江南。玺赴任时,曹寅六岁,曹宣二岁。

  曹寅是否曾为康熙之侍读,史传无明确记载。周汝昌先生《红楼梦新证》有述及,兹摘录如下:

  寅自幼侍读事,邓之诚先生见告出某书,书为1939年顷购于琉璃厂文芸阁,价二三十元间,八册一函,约为康熙间刊本,四字书名,甚怪异,亦无著者名,藏今北京大学图书馆。惟以书名失记,待检。按顾景星《白茅堂诗文全集》卷二十二叶九《怀曹子清诗》,起云:“早入龙楼儤,还观中秘书。”正可为此事佐证。……康熙帝自九年冬开经他日讲,设侍读、侍讲学士,十年又增设满、汉字侍读等员,正其向学之日,亦合。

  另,朱淡文先生之《曹寅小考》,首节即论“曹寅曾为康熙伴读的佐证”,文长不引(注:《红楼梦学刊》1982年3期。)。

  曹寅何时为康熙伴读呢?如以康熙十年算,则曹寅十四岁。我以为,康熙十年既增设满、汉字侍读等员,则以是年曹寅入为侍读较合,至早为十三岁,即十三、四岁。另据顾景星(与曹寅有舅甥关系)《荔轩草序》:“既舞象,入为近臣。”近臣,当如周汝昌先生所说,“亦即指侍卫言”。舞象及另一典舞勺,均出自《礼记·内则》:“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成童,舞象。”注:“先学勺,后学象,文武之次也。”又云:“成童,舞象,学射御。”疏:“成童,谓十五以上;舞象,谓舞武也。”舞象之典,用于曹寅颇为切合。曹寅入侍卫,当在十五六岁。邓之诚《清诗纪事初编》卷六乙编“曹寅”条案:“寅年十三,挑御前侍卫。”则不知何所据。因十三岁正是舞勺之年,如为康熙伴读则较适宜。

  从康熙十年(或九年)曹寅为康熙伴读,后为侍卫、銮仪卫,迁仪正,一直随侍康熙左右,至康熙二十一年,达十一年之久,此亦可证曹寅与康熙关系非同一般,可谓君臣总角之交。自康熙二十二至二十九年,曹寅复兼任佐领,迁内务府郎中、广储司郎中。二十九年四月出为苏州织造,见同年四月初四日《总管内务府为曹顺等捐纳监生事咨户部文》,提到“三格佐领下苏州织造曹寅”,可证此时曹寅已被任苏州织造。另,尤侗《艮斋倦稿》卷十《司农曹公虎丘生祠记》、《江南通志·职官志·文职》所记均合,当为确实。时年曹寅三十三岁。离京前,曹寅为弟宣及子、侄辈捐纳监生。

家谱是一个宗族文化的汇聚,也是一段历史的凝聚,家谱可能看起来只有薄薄的一本书,但是其中的文化内涵却是可以无限深挖的。不同的人对家谱的解读也是不一样的,因为侧重点的不同,所以在家谱中获取的信息也不一样,那你知道如何读懂家谱吗?让小谱告诉你吧。如何读懂家谱,讲求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主要根据三类人讲三大问题:第一类是家谱爱好者,第二类是文史爱好者,第三类人是谱牒型专家学者;第一问题是如何看懂世系世表,二是如何解读史料文章,三是如何提升谱学理论。

一、会看世系世表,把握宗族脉络,厘清一条线,掌控一个面,才能成为真正的修谱爱好者。

世系表是家谱中最基本的部分,也是读懂家谱的基本要求。看懂族谱,首先就是要理清家族人员之间的关系,主要有三种方法。

1以自家父祖为起点,纵向追溯,厘清始祖一条线。

2以本家一线为起点,横向并线,汇聚同宗成一支。

3以一个宗支为基点,横向并支,综合各支为一族。

在族谱中世系为纲目,世表为血肉。弄懂世系世表是修谱爱好者读懂族谱的基本。那作为文史爱好者对族谱的解读角度就又不一样了。

二、熟悉人物传序,了解祠堂史、修谱史,掌握历史节点,做到“胸中有丘壑”,才能成为文史爱好者。

族谱除世系世表之外,还有涉及到史学的层面,比如说族谱的人物传序、祠堂记、谱序等内容,都是很好的反映历史的资料。读家谱文史资料,必须厘清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1看各种人物传序,掌握宗族人物精英史。

2看祠堂记及其祠规,熟悉宗族祠堂修造史。

3看历次修谱序跋,了解宗族家编谱修史。

谱序是史学性、文学性、儒学性综合的产物,涉及的信息量也比较的大,这就考研了读者的学术修养。从修谱的历史、祠堂的发展、名人作序等多个方面,能够有效地拆分谱序包含的史学元素。

三、一切从实际出发,努力探索交流,相互切磋,致力解决实际问题,不断提高谱学水准,才能逐步跻身于谱牒型专家学者行列。

1编委会要勤走访,多探讨,广读谱。

2多看谱牒研讨的书籍,了解权威学者的论述,吸取正反两方面的教训。

3多请谱师指导,多向专家学者求教。

发展到第三方面,就需要很专业的相关知识了,需要具备的知识也更多、更全面,不光需要自己了解谱学知识,还需要向专业人士请教,以获取丰富的经验。以上也就是如何读懂族谱的几个层面和对应的方法了。

原载自:https://wwwzupucn/zxzp/20220304/648044html

家谱的内容主要包括哪些

编写家谱要广泛收集资料,要从各种媒体查阅本族古今各行各业的名人。这一过程需要大量时间,要翻阅各类史稿,查阅各种人物辞典。

阎宝仲认为,家谱的内容一般包括序言、姓的起源、氏族世系表、氏族文化、名人介绍和后记等部分。

姓的起源。中国人的姓,绝大多数是因时、因地、因史而产生,很多姓的背后都有复杂曲折的故事。历史上有多种这方面的书籍,以《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和《元和姓篆》为基础,其它大多雷同。

氏族世系表。这个表能反映出一个宗支的迁徙、发展、沿袭、变化的总体情况。对于支系庞杂的大族、姓源不同的氏族,这部分非常重要。

氏族文化。包括族人的著述和受奖;先祖留下的遗迹;祖先们用的命名序,族规、族训等。对这些内容要分析、鉴别,抛弃其过时的糟粕,依据现实的文化精神,对中华传统美德赋以新的内容,使每部家谱都成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教材。

名人介绍。撰写家谱要着力写好这部分,要做到"以史为鉴"、"古为今用"。为方便阅读尽量语言通俗,并加注解。对入谱人物,应如实摘用历史定论,不妄加评论。所列名人介绍按年代排列。

家谱的主要内容

家谱的主要内容:姓氏源流和世系表。

一、姓氏源流 中国姓氏在经过历史不断演变,如:战乱,迁移,改朝换代,以及避讳改姓、避难改姓、复姓改为单姓等,姓氏变得更为复杂,其真正的出处、源头就更需要详细考证了。一些史学专家认为,历史上的王朝更替、社会动荡导致了家谱的断裂残缺,很多族谱都由后人凭想象臆造。

封建时代,许多姓氏为了抬高自己的门第和郡望,习惯于与名人扯上关系,或硬追溯到某皇帝作自己的祖先,这影响了血缘的纯正性和确实性。重视传统的中华民族,有不少家族在重修宗谱,由于南北各地的语言、风俗、长相等均不同,世系联系在一起,其纸谱真实性值得推敲。

二、世系表 作为家谱中最重要的内容,“世系表”,简而言之,就是说明一个家族成员,如:父子、兄弟间的相互关系,写清楚祖先后代每一个家族成员名字的图表。它有四种基本的记述格式:欧式、苏式、宝塔式和牒记式。

(1)欧式:又称横行体,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立的。欧式的特点是:世代分格,由右向左横行,五世一表,用起来很方便。

欧式中,每个世代人名左侧都有一段生平记述,介绍该人的字、号、功名、官爵、生辰年月日、配偶、葬地、功绩等。 (2)苏式:又称垂珠体,是北宋文学家苏洵创立的。

苏式世系表的特点是:世代直行下垂,世代间无横线连接,全部用竖线串连,图表格式也是由右向左排列的,主要是强调宗法关系。 (3)宝塔式:顾名思义,就是将世代人名象宝塔一样,由上向下排列。

宝塔式采用横竖线连接法,竖线永远处在横线的中间,这对人多的大家族来说,因人名不可能排在同一页纸上,兄弟之间长幼关系不清,会为写谱、看谱带来很多不便。 (4)牒记式:不用横竖线连接世代人名间的关系,而是纯用文字来表述这种关系。

每个人名下都有一个相关的简介,如:字、号、功名、官爵、生辰年月日、葬地、功绩等。牒记式的世系形式固定,次序分明,比较节约纸张。

扩展资料 家谱是一个家族的历史记载,通过家谱,能够了解当时的历史面貌、时代精神、社会风尚,了解在那个历史背景下人们的生产、生活情况。相传它是由正史中的帝王本纪及王侯列传、年表等演变而来。

家谱是和正史、方志一样重要的历史典籍,是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中国的家谱一般都有家规族训,对于规范人生和教育子弟有着积极的意义。

家谱,亦称族谱、宗谱、家乘、通谱、统谱、世谱、支谱、房谱等等,名称各异,其内涵是同一的,只是外延有所区别而已,如今一般统称家谱或族谱。家谱是系统记述某一同宗共祖的血缘集团世系人物或兼及其他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

而姓氏是“某一同宗共祖血缘集团”的标识符号,家谱、族谱就是记录某一姓氏家族成员间的血缘关系的图册。 -家谱 (人文资料)。

家谱有哪些基本内容?有哪些基本常识?

标准家谱的编写格式

一部体例完整的家谱,大致应有以下24项:

1谱名。一般称为族谱、家谱、家乘、家志、家传、通谱、统谱、谱录、谱牒、世牒、世谱、世家、世典、宗谱、支谱、房谱、祖谱、故谱、合谱、谱传、真谱、私谱、本书、族系、族讲、石谱、系谱等,也有的称为渊源录、源流考、清芬录、世恩录、族谱图、大同谱、大成谱、联宗谱、先贤录、传芳集、家传薄、先德传、谱志略、家谱汇编、家模汇编、源流大典等,是以记载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事迹为中心的历史图籍。

2谱序。稍具规模的家谱,卷首一定会有一篇至几十篇不等的序文,它是每部家谱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谱序包括新序、旧序、族外人的客序、跋语、目录和刻印人名以及其它关于本族的记述。

3谱例。又称凡例,主要是阐述家谱的纂修原则和体例。

4谱论。许多家谱都专门辟有谱论一章,专收先贤的谱说、谱论、谱议的篇章和古代经典中的有关论述,对修谱的作用、功能、意义、历史、原理、方法等加以发明和阐述,是研究谱学的宝贵资料。

5恩荣录。主要内容为历代皇帝对家族中的官员及其家谱的敕书、诏命、赐字、赐匾、赐诗、赐联、御谥文、御制碑文以及地方官府的赠谕文字等,以显示和炫耀朝廷对该家庭及其成员的奖励和表彰,同时反映该家族的地位和身份。

6遗像、像赞。祖先及家族中历代英贤、重要人物的图像资料,一般为正面是遗像,背面是像赞。

7姓氏源流考。中国家谱素来有“叙本系,述始封”的传统,明清以来各家谱也大多有记姓氏源流的一章,或称姓氏源流,或称宗族源流。它主要是用来记述本姓来源、本族的历史渊源、始祖、世派、迁徙、各支派间关系、甚至改姓的原委等。

8族规族约。是宗族家族成员共同制定的、用以约束和教化族人的宗族法规,是家谱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名称各异,种类很多,诸如家规、家约、家戒、家法、家礼、家典、家仪、家条、族规、族约、祠规、祠约、规范、规条、规矩、条规、戒谕等。

9祠堂。记载宗族、家族祠堂修建的历史,介绍祠堂的建筑规模、地理位置,收录有关祠堂的碑文、诗文、祠联、祠匾、祠堂图、建祠捐资人名,记录祠堂内神位世次、配享、附享、祭祀情况等。

10五服图。又称服制图。所谓五服,就是指古代丧服制度中的五种服色,即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

家谱的格式怎样写啊,需要些什么内容

古代的家谱在选官、袭爵、婚姻、社交、财产继承、睦族等方面都有着重要 的作用。

因而,在编修家谱时,都应把这些方面的内容收录进去,以传示时人和 后人。从家谱产生之时起,三千多年来,由于时代的不同,家谱内容的侧重也有 所不同。

上古时期的家谱,仅为君王诸侯和贵族所独有,家谱的作用仅为证明血 统,是为袭爵和财产继承服务的,关于这点,可从甲骨实物和《史记》中的有关 部分得到证实。先秦时期的家谱特别重世系,家谱的内容也比较单一,仅为世 系。

魏晋以后,选官、婚姻以至社会交往均看门第,这样一来,家谱在政治生 活、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就大大增强,家谱的内容也相应比以往有所增 加。魏晋以至唐代的家谱现在已基本无存,从现存的其他一些著作所引的零星文 字和后人再整理的资料来看,仍可了解到一些基本情况。

魏晋至唐代家谱的内容 大致包括:郡望、源流、家族世系。当然,首先书写的还是姓名,姓名包括字、 号,还包括小名、异名、别名,然后记载生平,官爵(即使没有做过官,是处士 也记录上谱),生卒年及特殊死亡原因(如何时、何故遇害等等),婚姻状况 (妻妾姓名、排行,岳家门第,离、退婚等等),兄弟姐妹及子女的做官、婚配 情况,以及著述、居住、迁徙、家族支系、坟墓等等,其中尤以地望,家世,官 爵,自己及兄弟姐妹、子女的婚配等情况,记录得比较详细。

宋代以后,家谱在政治生活中不再发挥作用,家谱的作用转移到尊祖、敬 宗、睦族上,因而,家谱的内容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宋元时代的家谱流传极少,明代的家谱现在保存较多,分析一下,宋代以后家谱基本上去掉了关于岳家的内 容,而把记录的重点移到有关祖先、世系、恩荣、祠堂、居住、田产、坟墓等方 面,尤以子嗣和与血统有关的内容记载特详,但如岳家家世显赫,也可写上。

宋 代以后家谱的内容通常包括:1、族姓源流,一般总要上溯到家族的始祖,大多 上托帝王、名人,以表谱形式,列出家族流传世系。2、恩荣,记录本家族列祖 列宗的诸如科举、仕宦以及受到 褒奖等情况,即使没有做过官,也要写上处 士,实在没有可写的,年纪活得大,则写上耆寿、寿妇等字样,努力使自己的家 族门楣生光。

3、对每一个入谱之人,尤其是家族的重要人物,一般都写有传 记,详细记录他的名字、号谥、婚姻、生死经历、登谱之年、妻妾、节孝,其中 对子嗣记录得特别认真,严格掌握入谱标准,对诸如养子、私生子、女儿、11岁 以下死亡的幼殇以及人赘等情况,特别慎重,以防出现“冒宗”、“乱宗”之 事,保证血统的纯净。4、祖宅是先人们居住、生活过的地方,祠堂是祭祀祖先 的场所,祖茔是列祖列宗长眠之地,尊崇祖先对于团结族人有着极大的意义,故 对祠规、祠记、祠产、义庄、义田、家礼、家训及祖茔、祖屋的地形图等也记载 较详。

5、最后是家传,一般收录有声望的先人的墓志铭、行状、寿序、年谱、 像赞等传记资料。有些家谱后面还专列著述或艺文一节,收载家族先人的著述、 诗文等。

中国古代的家谱,因为时代不同,作用不同,因而,记录的内容也不完全相 同,大致看来,越到后期内容越多,越到后来记录越详,与之相适应的是,家谱 的格式在不同时代也不尽相同。 商周甲骨、青铜家谱仅录世系,格式上是每人一行,说明关系,较为简单。

汉代的家谱格式大致有三种:一为横格表制,分代分格,按时代顺序排列,《史 记》中有关各表是其代表;二是以姓名为单位,先叙得姓起源,再述世系和官 位;三是一贯连写,汉代流传至今的两块碑文《孙叔敖碑》和《三老赵宽碑》是 其代表。魏晋南北朝是分行写,或连行写,每代与前代空一格,这从现存北魏薛 孝通贻后券、彭城王元勰妃李媛华墓志和刘宋临澧候刘袭的墓志就可看出。

不同 的是后两块墓志不仅记述了自家世系,而且还详细记述了亲戚的谱录,这在后代 是不可思议的,但在南北朝时期却是司空见惯的。唐朝的家谱,大多为合谱,一 般是以姓为单位排列连写。

宋代以后,又开始分代分格。明清时代的家谱,大多 取法于宋代家谱,卷首列世系总表,以备检查,然后每人半页,依辈排列。

家谱修撰,到了明清两代,其结构已基本定型。明清两代,家谱的格式大致 排列如下: 1、谱序:有自序和他序的区别,其内容为叙述修撰缘起,修谱目的,本谱 的修撰历史、过程与内容大要,修谱的人员构成,修订年月,家族的渊源传承和 迁徙经过,郡望,以往历次修谱情况以及对谱学理论的认识等,作用是宣扬本谱 主旨,颂扬祖德,使子孙读后能敬祖向善。

如果本谱是续修之作,那么,除收载 新写的序外,以往历次修谱的旧序也一并收入,对于续修次数多的家谱,有时新 旧序能多达数十篇。此外,为了增光族望,还会专请当代名人作序,并将以往名 人为列谱所作的序也依时代先后排列收载。

谱序在有些家谱中亦有别称为 “引”、“谱说”、“谱铭”、“谱券”等。 2、题辞:不是每部家谱都有,大多是前代皇帝或名人为本家族或家谱的题 辞,放在显著位置,目的是以此炫耀家世。

3、凡例:也有称谱例,主要是介绍本谱的纂修原则与编写体例,收录范 围,。

一部完整的家谱基本哪些常见内容?

一、谱名谱名中最重要的是谱籍和姓氏,即是什么地方、什么家族的家谱,为什么这样要这样写?更准确的反映家谱作为“史书”来反映信息,不然,编修的人当时明白,经年累月之后,转之何人何地?便无从查考,给后人寻根带来巨大困难。

二、像赞人物像赞有各种表达,或始祖,如三皇五帝,也可以是近祖,或者迁祖,还可以是自古到今的家族内非凡的人物,特别杰出的人才。以昭示后人发奋图强。

三、谱序稍具规模的家谱,卷首一定会有一篇至几十篇不等的序文,它是每部家谱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谱序包括新序、旧序、族外人的客序、跋语、目录和刻印人名以及其它关于本族的记述。

四、目录全部家谱内容提要,以便检索。五、谱论谱论,即谱学理论,从司马迁开始历代都有名家,如欧阳修,苏轼,王安石,朱熹,王阳明,比如章学诚的《文史通义》曰:“有谱、州有志、国有史,其义一也。”

,“且有天下之史,有一国之史有一家之史,有一人之史。传状志述,一人之史也;家乘谱牒,一家之史也;郡府县志,一国之史;综纪一朝,天下之史也。

六、凡例凡例,即修谱的原则,规定,比如哪些人可以入谱,哪些人不能入谱,对人的次序的排定,哪些内容怎么去写等等,就是规定家谱里面都有什么,这个显示出编修之人的主观态度,如明朝家谱对女性入家谱,就很明确的规定:丈夫之后跟原配,接着依次是:继配,侧室,妾,纳,除原配外,这些二三四五老婆不可以有名字,原籍,生卒,等,这个男尊女卑的“名分”观念,尤 是对女性的一种变态的歧视。七、家训不要误解,《家训》不是家谱内容,这里为了突出家训的内容做个配图,中国是家天下的社会结构,名门望族是一大特色,家训家风起了很重要的教育作用。

八、世系世系是家谱内容的核心部分,从家族第一世开始,记载其生卒,婚配,事略,墓葬,其人如何?一目了然。九、传记传记,不是每个人都有,是对家族内的杰出人物,立功立德之人的具体描写,反应出这些人物的杰出品质, 垂范后辈,是榜样力量。

可分内传。外传,内传是五服之内,外传是五服之外,还有列传,分门别类,比如家佣,二三四老婆中的贞烈之妇,可做列传,这已经不适合今天。

十、谱跋上图是梅曾亮的家谱跋语,他自夸了一下,“知岩”以乡兵保障宣州,然后对家族的分派流迁做了陈说,所以跋语就是做谱之后的感想,经验,过程等含有者的寄托之语。十一、领谱字号家族支派繁多广布,必须有字号,作为验证, 跟对号入座一样。

家谱一般就包括上述内容,除此之外比较重要的包括,祠堂,敕封,艺文,契约等还有一些图表,制作时可根据原谱内容确定。没有原谱,就必须另起创谱,不使历史中断,再根据个人情况确定内容。

中国家谱的七大主要内容?

一 、姓氏源流

姓氏源流就是同一族得姓的来源与变迁,中国人的姓氏渊源大多很为古老,假若没有古书或旧谱的记载,后人就很难考究得清楚。从一姓到一国一家,不能不知晓自己根源来自何处,认清自己的姓氏来源,每套《家谱》都详细介绍了自己姓氏源流,这样才能世世代代承继,也能将族系根缘流传千百年。

二 、堂号

堂号是一个姓氏的特殊标识,它能显示姓氏发源的地缘关系。在家谱中,堂号具有联系姓氏与宗族关系的意义,也是后代寻根问祖的重要线索之一。堂号名称一般取自于郡号名或为纪念家族史祖或名人而自创。

三 、世系表

如果发现一本关于您身世的家谱,您最想看的是什么哪?是不是想知道自家的祖先是谁?家族中曾有过哪些名人、功绩?家族中人现在哪里?等等,所有的答案就在家谱的世系表中。

四 、家训

家训也是家谱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传统宗族教育起了很大的作用。远古时代,人类社会经历了氏族、家族、家庭的变迁,然而,这些都是形成一个国家的基石。在国家不安定和国法不明确之际,家训即可发挥稳定社会秩序的力量。因为,家族为了维持必要的法制制度,就拟定一定的行为规范来约束家族中人,这便是家法家训的最早起源。

五 、家传

要想深入了解世系表中族人的历史功绩,那就得看家传了。家传,是用来记述家族中有名望、有功绩人的事迹的文体,是一种正式的传记,明朝之前,传与谱是分开来记的。

六 、艺文著述

“谱乃一家之史“,其中当然少不了家人的艺文著述。自六朝起,就有将家族中名人的著作录入家谱的惯例,尤其是到了明朝,此风更盛,这部分的内容更加丰富了,涉及史学、文化、经济、宗教等许多领域,在形式上 甚至堪于”经典史料“相媲美。

七 、家谱图像

家谱之体现,能合书、图、史、表、志为一体者,它的利用价值就显得大些。家谱主要以文字内容为主,资料为副,但一张好的、照片仍是能将时代的精神面貌和特质传达出来。

一部完整的家谱基本哪些常见内容?

一、谱名

谱名中最重要的是谱籍和姓氏,即是什么地方、什么家族的家谱,为什么这样要这样写?更准确的反映家谱作为“史书”来反映信息,不然,编修的人当时明白,经年累月之后,转之何人何地?便无从查考,给后人寻根带来巨大困难。

二、像赞

人物像赞有各种表达,或始祖,如三皇五帝,也可以是近祖,或者迁祖,还可以是自古到今的家族内非凡的人物,特别杰出的人才。以昭示后人发奋图强。

三、谱序

稍具规模的家谱,卷首一定会有一篇至几十篇不等的序文,它是每部家谱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谱序包括新序、旧序、族外人的客序、跋语、目录和刻印人名以及其它关于本族的记述。

四、目录

全部家谱内容提要,以便检索。

五、谱论

谱论,即谱学理论,从司马迁开始历代都有名家,如欧阳修,苏轼,王安石,朱熹,王阳明,比如章学诚的《文史通义》曰:“有谱、州有志、国有史,其义一也。”,“且有天下之史,有一国之史有一家之史,有一人之史。传状志述,一人之史也;家乘谱牒,一家之史也;郡府县志,一国之史;综纪一朝,天下之史也。

六、凡例

凡例,即修谱的原则,规定,比如哪些人可以入谱,哪些人不能入谱,对人的次序的排定,哪些内容怎么去写等等,就是规定家谱里面都有什么,这个显示出编修之人的主观态度,如明朝家谱对女性入家谱,就很明确的规定:丈夫之后跟原配,接着依次是:继配,侧室,妾,纳,除原配外,这些二三四五老婆不可以有名字,原籍,生卒,等,这个男尊女卑的“名分”观念,尤 是对女性的一种变态的歧视。

七、家训

不要误解,《家训》不是家谱内容,这里为了突出家训的内容做个配图,中国是家天下的社会结构,名门望族是一大特色,家训家风起了很重要的教育作用。

八、世系

世系是家谱内容的核心部分,从家族第一世开始,记载其生卒,婚配,事略,墓葬,其人如何?一目了然。

九、传记

传记,不是每个人都有,是对家族内的杰出人物,立功立德之人的具体描写,反应出这些人物的杰出品质, 垂范后辈,是榜样力量。可分内传。外传,内传是五服之内,外传是五服之外,还有列传,分门别类,比如家佣,二三四老婆中的贞烈之妇,可做列传,这已经不适合今天。

十、谱跋

上图是梅曾亮的家谱跋语,他自夸了一下,“知岩”以乡兵保障宣州,然后对家族的分派流迁做了陈说,所以跋语就是做谱之后的感想,经验,过程等含有者的寄托之语。

十一、领谱字号

家族支派繁多广布,必须有字号,作为验证, 跟对号入座一样。家谱一般就包括上述内容,除此之外比较重要的包括,祠堂,敕封,艺文,契约等还有一些图表,制作时可根据原谱内容确定。没有原谱,就必须另起创谱,不使历史中断,再根据个人情况确定内容。

续修家谱包括些什么内容?

家谱或曰族谱,系对诸如家乘、谱牒、宗谱、世谱、支谱、房谱等的泛称。

家谱是中华民族的血亲密码。它是同宗共祖的血亲团体以特殊形式记载本家族世系和人物事迹的史书。

近些年来续修家谱进入 ,有些家谱内容丰富,理论性强。像史志一样包括很广,内容包括姓氏始源、得姓始祖、家族迁徙、世系图录、人物事迹、风土人情等。

家谱主要是为了:“知源流、明世系、敬宗收族,使昭穆不紊、宗系不乱、尊祖敬宗,使后人不忘祖先。”增强家族凝聚力。

更增强民族的向心力。族谱连着海外侨胞、港澳台同胞的心。

因为同是中国人。续修家谱一般三十年一小续,六十年一大修。

相隔时间太远会“积远成谜,积谜成废。”每次续修家谱,一般由一人或数人协商发起。

成立续谱筹备委员会和总编常设办公机构,制定倡议书,续修家谱是本族的一件大事,须充分发动本族群众,然后制定续谱条例。有关各县、各村成立续谱小组,负责本村或本支系续谱工作,并按人口筹集经费。

经过一段时间,各处将谱系和续谱经费汇集到总编处,由总编处汇总编排。修家谱的主要内容包括:1、序言;2、凡例;3、恩荣题词;4、姓氏渊源;5、祖宗遗像;6、宗规族约与祖训家法;7、宗族世系图谱;8、家传;9、宗族史迹、史料、文献;10、字辈;11、宗族艺文目录;12、风土人情;13、捐款人员名单;14、修谱主要人员简介;15、题跋。

现在有些家谱还记载女子出嫁的村庄和丈夫的名子。创修续修家谱是一项家族的重要活动,是一项浩繁的文化工程,需要有明白人、有才学和对宗族状况熟悉的人,发起人和负责人要有一定的群众威信和号召力;通过运作、筹集资金是完成这一工作的根本保障;需要一定时间;还需发动一批实干的人,这些人要热心修谱工作,要有无私奉献精神和任真负责态度。

由2jiapu,爱家谱整理得来。

曹雪芹的家谱

  曹氏族谱[/url])虽籍属辽阳,但从曹雪芹高祖(注:高祖这里可为泛称,见梁章钜《称谓录》。)曹锡远(世选)即已“从龙入关”。曹家隶...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