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尹的名人有哪些?
1、尹吉甫
西周时期房陵人(今湖北房县) ,黄帝之后伯儵族裔,尹国的国君,字吉父,一作吉甫,兮氏,名甲,金文作兮甲、兮伯吉甫。尹吉甫本姓姞,因被封于尹(今山西隰县),所以又称尹吉甫,尹吉甫仕于西周,征战于山西平遥、河北沧州南皮等地。
尹吉甫晚年以国家社稷为己任,忧国忧民,屡屡直言进谏规劝。但周幽王不但不纳谏思改,反而任用奸侫之人,做倒行逆施之事。尹吉甫气愤绝望之余,被迫辞职还乡,于78岁抑郁而逝。
2、尹珍
字道真,东汉牂牁郡毋敛(今贵州正安境内)人,是贵州最早见诸文字,最先走出大山、叩问中原文化的著名儒学者、文学家、教育家和书法家,曾任尚书承郎、荆州刺史等职。
3、尹道真
贵州汉文化的传播人,西南汉文化教育的开拓者,数千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敬仰。川滇黔三省皆留其办校的遗迹,祭祀庙宇香火绵延。作为贵州文化教育之拓荒人,尹珍那种不甘落后、奋发自强、热爱家乡、回报故土的精神便成为了贵州学人的楷模。
4、尹夫人
天水冀县(今甘肃省甘谷县)人,出生于凉州姑臧,十六国时期杰出的女政治家,大姓尹文之女,曾随父迁居姑臧(今武威)。她秀慧聪颖,才思敏捷,足智多谋,善辩而有志节。初嫁扶风(今陕西泾阳)仕宦马元正,马元正病故后,改嫁李暠,做了李暠的的续弦妻。
李暠创建西凉大业,尹夫人起了很好的辅助作用,故当时谚云:“李尹王敦煌”,意谓西凉是“李尹政权”。虽然尹夫人是一位具有谋略、气节的女性,但西凉亡后,由于尹氏特殊的身分,她历经了无数的磨难,直至最后沦落天涯,魂归流沙。
5、尹崇珂
五代至北宋初期人物,天水人,后徙居大名。后周时任保信军节度使,守甘肃省天水。入宋后历任淄州刺史,朗州团练使,与潘美同知广州,兼市舶转运使,录功迁保信军节度。战高平,迁本班副点检。从征淮南,转都指挥使,改前殿都指挥使。讨湖南,为行营前军马军都指挥使。开宝中,征岭表,为行营马步军副部署。
6、尹继善
章佳氏,字元长,号望山,直隶省顺天府大兴县(今北京市)人,清朝大臣,东阁大学士兼兵部尚书尹泰之子。雍正元年进士,历官编修、云南、川陕、两江总督,文华殿大学士兼翰林院掌院学士,协理河务,参赞军务。有《尹文端公诗集》10卷等,曾参修《江南通志》。
颜氏族人将六十代以下拟定行辈吉字挨次开载,以供遵循排序,从六十一代开始,子孙起名必须依行辈吉字而定,颜氏子孙要严格按规定执行,不能随意更改。
曲阜颜氏行辈吉字由六十一世起:
公重从嗣胤,伯光绍懋崇,怀士锡振承,景世廷秉培,克建永沛昭,启裕显兆守。
为适应颜氏人口发展需要,曲阜颜氏后裔又续定九十一世至一百二十一世行辈吉字30字:
德泽知好乐,惟有仰立卓,周正曾安鼎,祥云天自多,继志忠孝悌,纲常如大科。
自七十四代起,阖族依此吉字排行。其他支派分别在家谱中记载了各自行辈吉字。
山东滕州古滕颜氏行辈--自十九世起:
道景秉培进,承沛昭启裕,长思联广临,宏发肇鲁蕃,绍德传家庆,慎中继英贤,四维开新宇,曜滕光尚远。
浙江会稽(绍兴市)横溪颜氏阖族总行字目:
东鲁儒风远,临沂祖泽长,承先勤克复,奕世定流芳。
浙江省会稽(绍兴市)横溪颜氏阖族小行字目:
永传贤圣德,齐继诗礼家,宗功思浩大,佑启灿光华。
江西省莲花县梅洲颜氏二修排行分辈:
定庆仲良,一仕日相。
江西省莲花县梅洲三修排行分辈:
定禾世火,志文廷象。
江西省莲花县梅洲四修排行及萍乡上埠大沙塘排行:
云生西方上,凝立自见光,标奇思雅致,呈采尚多良,令德推贤俊,忠厚裕庆长,秉礼兼守义,学成名显扬。
江西省萍乡市颜氏六修族谱载插岭字派:
伯学士凤,懋锡质树,奂培钟汝,本承家训,用储国章,业绍吉新,裕垂枚祥 ,贤德之师,节孝有光。克恢先泽。世远荣昌。
江西省萍乡市金沙湾32字派:
仁义世承,忠信凝祥,令德裕庆,正大永昌,标奇呈瑞,诗书文章,学成名立,发达显扬。
安徽省长丰县复圣堂世派--自一世起:
盛朝多有瑞,麟凤齐重长,东正庆继礼,传家世克昌,文明崇学术,俊秀绎书香,士子芳声远 ,醇良德化祥,义忠呈贤惠,慈仁久发光,瀚林乃显祖,豪杰赖春阳。
福建省德化县泗滨颜氏字行--自二世起:
文化追叔,伯邦秉朝,爵秩长怀,柏志俊茂,继君绍子,乔可英廷,永言孝思,声闻在上,明德维皇,贤魁多士 ,才重忠良,紫佩握符,绵绪炽昌,功贻世美,贵显华章。
福建省永春县桃场世系字行--自十五世起:
孟惟尚时,原卿叔孔,及嗣绳其,祖武万年,受祜贻厥,孙谋以燕翼子 。
福建省永春县篷壸孔里江田颜氏字行--自二十五世起:
讳辈:上昌盛世,玉振金声,承先启后,克绍箕裘。
字辈:绳其祖武,万年受祜,贻厥孙谋,以燕翼子。
马来西亚仁贵颜氏宗祠新编续订昭穆--自四十一世起:
垂裕厚昆,兴诸衍庆,丕振宇宙,树民建国,德扬光宗,亿世绪昌。
福建省安溪紫泥颜氏昭穆--自四十一世起:
宗鲁芳声远,支分裕后昌,云仍功祖德,奕世昭贤良。
福建省同安浯江字行--自十二世起:
德光体宽肇,惟有养启卿,美轮芳子耀,臣光允章永,绶俞运奕昌。
福建省晋江市安海北镇房西埯思安公订--自十四世起:
式时惇叙,际遇昌期,呈才远大,恢复家声。
福建省晋江市安海北镇房西埯州东离公订--自十四世起:
廸壳诒庆,臣邻卿尹,显承谟烈,垂裕重熙。
福州古田县昆山村颜汗公衍派字行--自十七世起:
则永昌经邦登,学士干桂万年香。
福建省南安金陶区南墘十四都字行:
朝廷广孝虽恩报国至邻显亲。
广东省潮阳州倚公派通修颜氏家谱字行--自十六世起:
天嘉宜周子,迁可仲世叔,崇微彰显德,昭意衍弘基。
广东省潮阳书名卅辈--自十世起:
邦仲继廷仕,存德世荣昌,经纶昭烈武,晋爵承国恩,克复崇先训,家学有本源。
广东省潮阳表号卅辈序:
鸣凤起奕立,建章程永成,敦仁锦庆厚,衍泽垂芳宏,上朝龙登俊,显达振宗声。
广东省潮安登隆原湖乡字行:
经世焕文章,义安起泰长,圣泽同风远。
广东省海丰县颜氏辈序--自七十二世起:
清尚宗遂绍,存德世荣昌,经纶招烈武,晋爵锡洪恩,克复从先训,家里有本源。
广东省海丰县重修族谱再撰100字辈序--自一百零二世起:
泉自鲁阜演,会海启宏基,沂康安新化,达青扬儒雅,诚孝尊祖导,序致立言全,积善亦常荫 ,厚履纳信义,修齐勉兴治,冀习督君博,孜励宜奋志,勋硕隆登位,宽正孚声远,谦逊以持恒,允明慎精语,昆仲居和悦,怡心开觉慧,壮显恢丕业,千秋同匡举,初绵传芳长。
广东省台山县海晏那村颜氏昭穆:
鸣显尚道德,仪恒重义礼,盛时世运捷,端可北和希。
广东省连平县官坑颜氏字行:
兴世远士希汝祖孙学有家存。
海南省琼州及雷州世系(由莆田分支):
日可祠如国家大振学业。
海南省琼州(由永春分支):
元表俊清以希大成业为经。
海南省琼州万宁县颜氏字行--自二十三世起:
光表俊清以希大成业为经。
广西区防城港宏文公裔孙班行:
祖德储材,训循文礼,孙谋锡庆,世挺仁贤。
福建省浯州即金门渡彭湖而台湾世系字行:
夏日其晋起忠孝可伯履,功宗登瑞榜联助衍宏基,复克己忠孝科晋起,功宗登瑞榜联助衍宏基。
台北市颜荣派下昭穆:
祖武万年受佑贻厥孙谋以燕子。
山东省颜姓渡台湾居大甲字行:
泰世开荣贵 嘉尚乐雍熙。
参考资料
颜家家谱排序行业问答[引用时间2018-1-26]
孙氏家族的名门望族!

世界孙氏宗亲
2022年6月12日06:00安徽

关注
唐宋以降,由于取士标准发生了变化,加上在天灾战乱中,民众家族迁徙频繁,世人已不太看重郡望,多将其作为谱名标题而已。随着南移浪潮的起伏,据有关史籍、家谱考证,也可见到一些南方新的大家族及其聚居地望的出现。

一、安徽的休宁和黟县
(一)安徽的孙万登休宁(新安)大家族
唐僖宗时大将孙万登为山东乐安族人,谱称是乐安世系中后魏建威将军孙方嗣之八世孙,唐朝后期率族人南迁,定居安徽休宁黎阳乡之唐田。江苏《斜河孙氏宗谱》载“唐田世系图”,是记该族始迁之祖孙万登来唐田之后的世系,其后人再分散迁徙。“自唐田有迁择富前村、坑口、阳湖、湖稼、小溪者,亦有迁宣门、太平、常州者,由是”休宁为郡之大邑也,而邑有孙氏者,为邑之著姓也。”安徽休宁逐渐成为孙氏新的郡望。
宋代后期有休宁名士孙吴会,端平二年(公元1235年)进士,累官沿江制置使参议,迁朝请郎知常州。宋元之交有孙嵩,志尚幽洁,以荐入太学,宋亡隐海宁山中,誓不复仕,有《艮山集》。其弟孙严,亦为隐士,工于诗作,有《爽山集》。明代休宁有名医孙一奎(后有传)。还有一些文人,如著《松罗吟稿》的孙英,著《三山人诗稿》的孙良器,著《沧洲草》的孙元孚等。明末清初有孙逸,流寓芜湖,精画山水,尝作歙山二十四图,亦工花卉,为当时名家。清代有名士孙默,字无言,初客寓广陵(今江苏扬州),贫而好客,后归故土黄山,海内多赠以诗文,书室名笛松阁,著有《笛松阁集》、《十六家词》。还有工书画的孙殿龄等。
现存许多名称“新安”、“休邑”的孙氏宗谱(参阅文献编家乘族谱章),都记录了该族人在休宁的分布状况。清《道光休宁县志》“姓氏”卷,“孙氏”载,今坑口、草市、阳湖、溪东、栈山、浯田、梅林、高桥、黄村、汊口、闵口等地孙氏家族皆出此派。在草市、东溪、后村、仙人林诸地都有孙氏祠堂。其族繁衍兴盛后,外迁支族众多。如《苍基孙氏族谱》称,其族人中一支在元末,由徽州休宁迁扬州泰兴,后复迁回安徽,卜居于桐城东廓之苍基。《南淮孙氏重修本支世系谱》记,明朝末年,其支族由休宁迁风阳,复迁全椒之西南乡的白水塘坊。《仙源岘阳录氏族谱》和《宣池富春孙氏宗谱》谓,有支族迁徽州仙源的水北殷家巷和宣池村前山竹园。总之,该族人广布安徽的休宁、歙县、婺源、祁门、贵池、全椒、宁国诸地。
同时还散迁至江苏、湖南、上海、江西等地,尤以江苏为多。如《常熟孙氏宗谱》载,孙吴会知常州时,该家族便由休迁到常州,元朝中期再迁琴川(今江苏常熟)。《沙州孙氏支谱》载,元末时,其族人中一支由休宁迁江苏阴华墅,再迁泗港(今江苏常熟)。迁居无锡的有港下孙氏、孟里孙氏、义村孙氏等(详后)。迁居江阴的有四河镇之南的斜河孙氏和黄桥孙氏。还有迁南通、涟水、连云港诸地的一些支族和迁居湖南的韶山孙氏。《娄邑枫泾乐安孙氏支谱》载,明朝末年,其族人中一支由新安(休宁)迁至娄邑(今上海松江县)枫泾镇。
(二)安徽的孙师睦黟县家族
据今黟县《古筑孙氏家谱》“宋嘉已亥谱序”所记,其先世宦家广陵(今江苏扬州),唐僖宗末,高祖孙师睦,字汝厚,因避孙儒之战乱,挚家离广陵而迁黟县,为其始祖,其谱系中有广西转运使孙抗等人,即为其后裔。到宋代“今嗣裔或居乡,或居外地,浸以炽昌。……先世系出富春,源远流长。”曾巩《永州军事推官孙君墓志铭》也说:“孙氏世家富春,唐有徒歙之黟县者,讳师睦,始自别为黟县之孙氏。”所记世系是:孙师睦-孙延绪-孙旦-孙遂良-孙恩-孙抗。
孙师睦的孙子孙旦,以做生意而致富,孙旦的曾孙,即宋仁宗时的孙抗,字和叔,登进士甲科,历任知浔州、监察御史、广西转运使,有文集百卷,为黟县孙氏最显赫人物,有五子。长子孙适,登第为上虞县主簿,终永州军事推官。次子孙邈,好学能文,亦尝为县令。四子孙适,为秘书省校书郎。孙抗父子死后葬黟县怀乡上林村。明代有任湖广茶陵州同知的孙志甫。任仪征守备的孙光先,后从史可法抗清而殉国。清代也出过几位名人,如乾隆举人孙学治为清溪县知县,文采风流,治抚有方,且为官廉洁,后卒官时,竟清贫无以入殓,百姓捐助才得以归里下葬。还有书法篆刻家孙克述,究心六书,书、印皆为佳品。孙廷冕,也是诗、书、画靡不工,还精刻苦印。
如今《古筑孙氏家谱》,即其族人中一支由黟县月塘。再迁古筑村,也成望族。翻开清道光、同治及民国《黟县志》,古筑孙氏名人层出不穷,上述孙光先、孙学治、孙克述都为古筑人外,还有清广东知县孙云、书画双绝的孙殿元、为国外国商人买办的孙雨亭等。后人文编第一章结尾还会提到一些有关人物。当代著名学者孙洪芬教授,也是黟县古筑村人。《吴溇孙氏家谱》记其族人有一支由黟县迁四安(湖州),再迁江苏吴江七都镇。而《甲山北湾孙氏宗谱》是其迁往江苏吴县市西山镇的支脉。
安徽这二支孙氏族人各来自山东乐安与浙江富阳。

二、浙江的余姚和杭州
(一)浙江的孙岳余姚孙氏家族
今天江南的许多家谱以五代后唐的三司使孙岳为先祖,如《余姚孙境宗谱》称,孙岳之族由睦州(今浙江建德县)徙居越之余姚梅川乡。《旧五代史》本传称,孙氏为冀州(今河北冀县人,其族或出河北清河孙氏之脉。
宋代余姚有孙介家族:孙介,字不朋,号雪斋野叟。长子孙应求,字伯起,乡贡进士。次子孙应符,字仲潜,著有《历代帝王篡要》。三子孙应时,字季和,号烛湖居士,淳熙二年进士,官黄岩尉、知常熟县,有惠政且精理学,著《烛湖集》。孙介父子四人俱有文名,以烛湖居士孙应时为最。其他还有:为官多有惠政的孙子秀(后有传),其侄子孙炳炎,官历福建教授、宗正丞,出知饶州,终武学博士。孙嵘叟,字仁则,历任监察御史、礼部侍郎、兼太子宾客,史称其竭忠尽智,排斥奸回,不为身谋,著有《读易管见》孙之宏,字伟夫,叶适弟子,第进士,为承直郎。孙椿年,字永叔,读书博达,解义精深,变通古今,然科试终不第。学者孙畴,字寿朋,为从事郎试太学录。
到明代有显赫的孙燧大家族:孙燧,字德成,弘治六年进士,历官河南右布政使、右副都御史、巡抚江西,为官以才节著称,为叛王所害。三子:孙堪(官都督佥事,爱画菊)、孙墀(官尚宝卿)、孙升(官礼部侍郎)。孙堪子孙钰,官都督同知,孙子孙如津,亦任都督佥事。孙升四子:孙鑨 、孙铤、孙錝 、孙鑛 。孙鑨,历任光禄卿、大理卿、吏部尚书;孙铤,南京礼部右侍郎;孙錝,太仆卿;孙鑛,历任兵部侍郎、右都御使。孙鑨长子孙如法,官刑部主事;次子孙如洵,官参政。尤其是孙墀之孙:孙如游,进士出身,光宗时,累官礼部尚书,熹宗即位,命以东阁大学士入参机务(就是宰相),辞请去官后加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如游有孙:孙嘉绩,授南京工部主事,从南明王朝至绍兴、舟山,累进东阁大学士。
明代还有名人孙应奎,字文卿,从王守仁讲学,嘉靖进士,历官礼科给事中、右副都御史,迁山东布政使,曾疏劾奸党,忤旨遭谪,时称其直,著有《燕诒录》。官员孙继有,也是上疏直言,批评朝政,被夺官除名,后终知府之职。清代有篆刻家孙学渊,善刻晶、玉、紫砂诸印。另有书法家孙树峰等。
可见孙氏宗族在余姚为繁盛。而该地孙氏源头并非孙岳一家,据兴宁《章峰堡孙氏族谱》载,唐末孙讠利的七世后裔孙建邦,也迁居浙江余姚县,时间估计应在宋代,而其族源据上章分析,或是出于太原孙氏。
余姚孙氏向四周的扩散:《燕兜孙氏家乘》记,元至正年间,其族人由姚江迁武塘(今浙江嘉善县魏塘镇 )。前章已述,明永乐年间,该族有一支北迁河北玉田。《镇海龙头西铺孙氏世谱》谓,其族人明代由余姚孙境梅川迁居镇海(今浙江宁波)。《会稽孙氏宗谱》谓其族人先由余姚迁嵊县,明初再迁会稽。《余姚孙境宗谱》谓“其后子姓散处,则有嵊县派、烛源派、云南派、四胜派、马堰派、武清派、上村派、山南派、慈溪派、舟山派、直隶派、新城派。”主要分布在周围嵊县、舟山、慈溪、绍兴、嘉善、宁波诸地,也有远迁云南、直隶(今河北)者。
(二)杭州(钱塘、仁和),也是孙氏家族聚居之地
五代时的孙承祐,其女为吴越王妃,累迁知静海军节度使事、光禄大夫检校太保,入宋授泰宁军节度使,改知滑州。子孙诱,官至驾部郎中,出为淮南节度使军司马。宋代还有:孙龙舒,字士云,历知平阳县,通判楚、同、郓三州,迁大理寺丞诸职。孙瞽,字叔静,微宗时官显谟阁待制,知郓州。孙惟恭,字执礼,官历将仕郎、少府监丞,为人孝友简直,博学多才。孙叔豹,以朝散郎直秘阁知严州,有治绩。画家孙必达,淳祐间画院待诏,善长释道鬼神。诗人孙邦,宣和进士,官郎中。
元代有画家孙君泽,工山水人物。明代有山西右参政孙枝,附合阉党的工部尚书孙杰,礼部员外郎孙迪等家族。另有:孙适,以诗闻名,善行草书,尤长针炙术,隐居甘泉里,著有《东岩老人集》。孙继先,善画梅、竹、兰、菊。女诗人孙瑶英,著有《琴瑟居集》。及书法家孙胤科等。
清代孙氏名人蔚为大观:有位居宰相的孙士毅,户部左侍郎孙诒经,光禄大夫孙补笙,四川观察使孙春岩等家族。还有雍正进士孙灏,官左副都御史,著有《道盥斋集》。乾隆进士孙志祖,官御史,著有《文选考异》、《孔子家语疏证》等书。乾隆举人孙宗洁,筑堂名寿松,藏书数万卷。孙灏元也是一位藏书家兼鉴别家。学者孙之騄,博览群书,年逾60尚与诸生讲学,著有《晴川八识》、《考订竹书》、《别本尚书大传》等书。学者孙冯翼,著述亦丰,有《校定神农本草经》、《禹贡地理古注》、《江宁金石待访录》等。还有著《容庵集》的孙爽、著《鉴庵集》的孙治等。光绪进士孙知敏,曾任浙江高等学堂和两级师范学堂监督。
著名书画家有:士毅孙子孙均,工篆、隶,善写生,花卉鸟竹,颇得神趣。孙允中,善写兰竹。孙志皋,工兰石、荷花。孙大 ,善画花鸟竹石,亦工行、草、隶书,其子孙渊,能绍父艺。孙第培,流寓广西桂林,官茶陵知州,善画花卉,间作山水。孙楷,工墨竹,偶作花鸟。孙蒙,官至广西左江道,工诗文书画。孙锡晋,篆刻工整爽逸。……
清代杭州尤以孙氏才女云集。孙春岩有6个女儿:孙云凤、孙云鹤、孙云鸾、孙云鹄、孙云鹇,都是能诗善画的才女,尤以云凤、云鹤有名,为随园女弟子,一门才女之盛,令人刮目。女诗人还有:孙兰韫,著有《卧云阁诗钞》;孙佩兰,著有《吟翠楼诗稿》;孙佑纯,著有《凤翥吟》;孙苕玉,著有《琬华诗稿》;孙安祥,著有《白云楼遗稿》;孙传芳,著有《曼陀罗室稿》;及孙廷楷、孙廷凤姐妹,分别著有《晴云阁诗草》、和《贞松阁诗抄》。女诗人有:孙莹培,著有《翠薇仙馆词》;著有《碧香词》;孙荪意,著有《贻砚垒诗稿》、《衔蝉小录》和《衍波词》。还有画家孙之娴,工山水、花卉。
从如今杭州的孙氏家谱中可知:姚江孙氏尊唐昭宗时宰相孙偓为始祖。该族在明季,由浙江余姚兰凤迁居杭州。其他还有梅东孙氏、钱塘孙氏、武林孙氏诸派系。周围余杭、萧山诸地的孙氏家族也不少,当然最有名的要数富阳孙氏大本营。

三、上海及其周围地区
上海,包括嘉定、青浦、松江(华亭、娄县)等地,五代宋时就出了孙汉英家族,孙汉英为吴越国昆山镇防遏使,家居练祁(今嘉定城厢),儿子孙称为通议大夫,孙子孙载为北宋朝议大夫,孙临为大理寺评事。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中进士的孙岳,是当地孙姓最早的进士及第者。据史书记载,孙载一生曾举荐百余人为官,其侄、子却大多为布衣、小吏。元代有孙道明,号清隐居士,博学好古,书房称映雪斋,藏书万卷,手抄书亦数百卷,今犹有存者。
明代嘉定出了孙元化为一代儒将(后有传),其祖父孙抬是明给事中孙浚的后裔,居江东高桥镇(今上海浦东),有子3人。父亲孙继统,不乐仕进,却肆力于诗作,迁居嘉定。孙元化累官登莱巡抚,于辽东镇守有功,后因兵变而被枉杀。有子3:孙和鼎、孙和斗、孙和京。孙和斗,屡次谢绝父亲部属的举荐,不愿为官,潜心整理父亲的文稿,编成《水一方人集》。孙和京,牺牲在嘉定抗清的战役中。孙子孙致弥,清康熙年间任出使朝鲜副使,后为大型类书《佩文韵府》总纂。后裔孙思曾,著有《杖左堂自怡草》,其子孙宝仁,著《杖左堂自娱集》等,自嘉定迁居月浦。
明代还有礼部尚书孙承恩,书法遒劲,亦善画人物,著有《让溪草堂稿》,子孙克弘(后有传)尤为有名。还有映雪老人孙道易,著有《东园客谈》。知深州孙士美,抗清兵,城破一家殉国。清代诗人孙云鹏,画工山水,有《东皋诗抄》。
明清著名书画家有:孙鼎徵、孙荣期父子,都能诗善画。孙光祖,善写生,尤长篆刻。孙兆鏖,工山水、花鸟。孙安期、孙荣期兄第,诗、画皆精。孙卫,精篆、隶,工摹印和山水。孙南乔,善绘山川人像,临摹尤为逼肖。孙逢吉,精篆刻,善书画。孙钰,及弟孙孙镆、子孙鸣泰,家族世传写真。孙锡恩,工诗文,精绘事。孙锡海,所画山水人物笔致浑厚,摹古更得神似。还有:孙炳,工画花卉。孙效泉,善竹刻。孙士毂,善画兰竹。孙铎,工墨竹。……当代画坛有孙雪泥、孙祖勃。
西邻的昆山(新阳),孙氏人物有:明刑部郎中孙琼,执法平允,因与宦官结怨,谪戍辽阳,后复职得归。清代孙铨,乾隆举人,官山东阳信知县,工书画,好写生,尤善兰竹,中年兼画山水、人物,悉有古韵,其仕女像,风神闲静,非凡工可及。其女孙玉田,子孙兆溎、孙兆蕙,亦善诗画。孙坤,传九岁就能壁画,其山水苍秀,人物更妙。孙大登,工篆、隶。孙光祉 ,篆刻、书、画为时推重。女画家孙凤台,亦好吟咏,篆刻有汉人神趣。
南邻的嘉兴、嘉善一带,孙氏名流也以才女居多。元代女诗人孙潮,著有《映雪书屋诗》。清代女诗人有:孙兰媛,著《砚香阁诗钞》,亦善画兰竹。其妹孙惠媛,著有《悉余草》。孙湘畹,著有《篟 窗居诗钞》和《红余词》。孙蕴雪,著有《红余集》。女画家有:孙瑞英,善画花卉,亦工书法。孙淡英,工吟咏,善画兰竹。孙宝珊,精于小楷,亦工花卉,号铁仙女史。孙桂,工钩染花卉。女医生孙兰溪,工诗词,精医术。
另有明代孙叔吕,官光禄寺署丞,善画。清咸丰举人孙福清,曾任广东知县。文化方面:孙友金,工诗文,书法尤为超群。孙钧,善描山水,写真尤神似。孙吴,善治印。孙庆治,工书画。另有著《柳南堂集》的孙燕昌,著《山晓阁诗集》的孙琮,著《圣学大成》的孙钟瑞等。
可见,明清时期,上海一带已逐渐汇聚了相当多的孙氏家族。

四、江苏的常州、镇江和苏州、无锡
(一)常州、丹阳、镇江一带
常州(有毗陵、晋陵、武进、阳湖诸称),在宋代已名士辈出:孙卖,字仲益,别号鸿庆居士,大观进士,历官翰林学士,吏、户部尚书,立朝正直,知秀州、温州、临安诸郡。因忤执政,归隐太湖,有《鸿庆集》。其叔孙稷,精于《易》学。曾祖孙讽,官职方员外郎。为一大家族。其他还有:孙昌龄,熙宁中知通州,后改知江宁、温州,迁两浙转运使,又以秘阁校理知福州。孙汝翼,字端朝,建炎进士,历任秘书丞、知福州,终知荆南。孙杞,字德发,官知宣州婺源县、朝奉郎。孙畋,字无逸,历任知钱塘县、安吉县,以朝议大夫致仕。孙时,字季中,号乐安,以文学行义一州之望,字画遒丽,学生多人有功名,授宣教郎致仕。孙邈,字明远,授将仕郎。孙诂、孙世南、孙世仪三兄弟,淳化至道间,皆以文名驰声,著有文集。
明代有中书省参知政事孙英、礼部尚书孙慎行(后有传)等家族。知新安府孙隆,善画梅花、禽鱼、草虫,自成一家。孙珑,善画草虫、雪兔,随意点染,即有生趣。清代有经学大家孙星衍(后有传),其诗文书法亦皆著称,侄女孙漪惠也是诗人,著有《诗微室草》。另有孙如珍,善画佛像、人物。孙西灏,善写竹石,水墨明秀。
镇江,包括丹徙县等地区,宋代孙氏家族:孙荩,字道祖,政和五年进士,历知兴化军、严州、真州、泰州,迁淮南路转运判官兼提点刑狱。其孙子孙大成,字振道,天性至孝,操行纯笃,好聚方书,常济人困。大成子孙沂,字彦兴,嘉定四年进士,授吴县主薄,改常熟丞。《至顺镇江志》卷18,称其家族为“大港孙氏”。元代孙氏家族:孙规,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为庆元路学教授。其弟录矩,累官桃源知州、松江知府。矩子孙煜,以父荫授温州路税务提领,历新喻州判官等职。
地处常州与镇江之间的丹阳,同样孙氏族人汇聚。《严庄孙氏家乘》记,其家族为富阳孙权家族的后代,世为云阳(江苏丹阳)人,居白鹤山30余世。其先祖五代时人孙衍,宋初由云阳之白鹤山迁包港。后裔有迁丹阳严庄、无锡陡门和玉祁镇严家桥、朱青庄、西盛塘等地。称“世为丹阳望族,族聚子姓,至满2000余人。”江阴《斜河孙氏宗谱》有序称:“孙氏云阳望族,……自包港分徙者,若湖广,若河南,若苏之常熟,丹徙之丁岗,邑城之寺前,俱子姓昌炽,各有支谱,然皆以严庄为大宗。”
南宋以后,以孙翊为始祖的孙氏族人迁来此处,一些家谱称孙翊曾为朔宁府尹,抗金而战死。《云阳孙氏宗谱》谓,南宋时,其后代孙法镇守润州(今镇江),遂定居润东丁岗(云阳丁岗)。其后裔有迁润东当江沙、丹阳包港、虞港河、阳邑城北、吕城、黄圹、沟湾者,也有迁溧阳、句容、溧水、武进、常州、安徽凤阳等地。《富春当江沙孙氏族谱》也是其族支脉,由丁岗迁安徽沙夹扬岸。《润州岗东当沙孙氏重修族谱》与《阳湖孙氏谱记》都载,该族人在明初由濠州(安徽凤阳)迁常州葛巷与阳湖。《竹园孙氏宗谱》记,该族支脉在明代迁常州城南30里的延改竹园里。
还有《云阳幸家巷孙氏宗谱》,其族是元代从浙江余杭迁云阳幸家巷(今丹阳市境内)。《黄墅桥孙氏家乘》记,其先祖为濠州(安徽凤阳)人,明初迁常州城南70里的黄墅桥。明代丹阳有名人孙桢,多收藏书画古物,考据甚为精密。
(二)苏州、无锡、常熟一带
苏州(吴郡、吴江、吴县、长洲),有隋代著名画家孙尚子(后有传)。宋末有孙锐,宋亡隐居,著有《耕闲先生集》。明代孙从龙,隆庆进士,官刑部员外郎,后迁广信副使。还有书画家孙朗中、孙玮和木版刻工孙训。明末孙兆奎,在吴江起兵反清,战败而死。清代有造镜专家孙云球(后有传)。康熙进士孙岳颁,官礼部侍郎,善书法,凡御制碑版,必命之书。文人孙岵瞻,著有《闻籁阁集》。孙立纲,工诗及古文词。孙梁,嗜金石学,间刻小印,有汉人遗韵。孙义钧,博学,工隶、楷,精小学,尤精天文律象及诗词、画艺、篆刻,靡不通晓,自署月底修萧馆主人。画家还有:孙光灏,所画山水秀逸,怒浪飞涛,颇臻豪放。孙叔美善画,与父孙桃溪齐名。孙延,自号九梅居士,工诗、词、篆、隶,善写生墨梅。孙阜,善画,其子孙威凤传父业,供奉内廷。孙贤,善画花鸟。……当代学者有孙德谦,孙润宇等。
清代才女有:画家孙韫玉,善画墨梅,号梅花主人。孙愫,娴经史,工绘画。诗从孙清瑜,著有《茗余小草》。书法家孙云锦,善画与篆刻,有《印禅室诗集》。
无锡(金匮),北宋末年在无锡出了一个副丞相孙近,字叔诣,崇宁二年进士,累官吏部侍郎、直学士院,以翰林学士承旨参知政事,兼知枢密院事。明代孙继皋,万历进士,累官礼部侍郎,著有《宗伯集》。凉州卫指挥使孙泰,迁北平都司,战死。清代孙希朱,潜心性理之学,著有《仰晦先生集》。孙槐,著有《禹贡椎指要删》。孙寅,官颖州知州,善画工诗。其他书画家有:孙介石,善临古画。孙其业与孙元超,皆工山水。孙显、孙思敬父子,画承家学。孙揆均,能诗工画。孙开和孙闻,书画俱工。还有女画家、诗人孙旭英,能诗善画,且懂医术,著有《峡猿吟》。子文学家孙诵昭,著有《寒灰吟草》、《养拙斋书画课》。
清代孙永清家族最为显赫。孙永清,字宏度,乾隆举人,累官贵州布政使、广西巡抚,风土民情一出于诗,著有《宝严斋诗集》。弟孙藩,监生出身,官至安徽布政使。子孙尔准,定平叔,嘉庆进士,累官汀州知府、江西按察使、安徽和福建巡抚,擢闽浙总督,垦田减租,兴修水利,剿捕盗匪,颇显政绩,书法笔意称似赵孟頫(fu),著有《泰云堂集》。尔准有2子:孙慧惇(dun),利津知县;孙慧翼,兵部员外郎。
常熟(昭文),明代孙七政,能诗,著有《松韵堂集》。嘉靖举人孙楼,官清州府推官,书室名博雅堂,藏书俞万卷,喜闭门校雠,著有《丽诗百韵》、《百川集》。戏曲家孙柚,字梅锡,有《琴心记》。孙艾,肆力于学,喜结庐交游,亦善画山水,著有《西川集》。明贡生孙永祚,入清隐居,著有《雪屋文集》。清代有诗人、翰林院庶吉士孙原湘,亦善书法,精画梅兰水仙。孙从添编《春秋经传类求》。孙录,明亡不仕,工诗及书法。孙镐,官潞安知府,能诗、工书、善画。其他书画家还有:孙度,善画山水及人物。孙绿,指墨花卉俊雅。孙齐鉴,工诗书。孙崖,精画人物,又以鼓琴得名。孙从嘉,善画花鸟。孙冕,善写真,工花鸟。孙藩,善山水。孙继谟,善画竹。
这一带孙氏族人中有一些家族为安徽休宁孙氏族人的分支。如《港下孙氏续修宗谱》载,元末时,其休宁族人中一支由常州迁琴川(今江苏常熟),再迁锡山(今江苏无锡)之怀仁乡杨梓里港下。其后裔分居沙村、孟里、西漳、堰头兜、盛塘、桑园墩等地,家族规模不小。《孟里孙氏宗谱》是记其休宁族人在明代时迁居孟里(今无锡市石塘湾),现无锡市孙氏居民,亦多为该族后裔。《义村孙氏续修家乘》是记其休宁族人在明代时迁居无锡南门之百渎巷,再迁义村。后裔居邑仓桥、黄泥坝、濮巷、玉祁等地。《新安孙氏家乘》记,直至清代,仍有一支族人由新安(休宁)迁来无锡定居。
《常熟孙氏宗谱》和《沙州孙氏支谱》载,其家族也都由安徽休宁迁来,族人发展繁盛,分别居住泗港、平凝沙宗山圩、大圩埭一带,有迁善港、范港、郁家桥、万年圩、七里庙、五圩埭、永盛圩、龙王庙、杨舍西门、南阳沙者,又有迁盱眙县石佛街、宿州城、沐阳、清江、常熟梅里、苏州宝带桥诸地。俨然一大孙氏宗族。
其实,整个江苏南部,还包括江阴、溧阳、仪征、南京、扬州诸地,孙氏族人都有相当的居住规模,其迁徙渊源也是来自邻省各地。其中应以富阳孙氏为主,不过有如此多支安徽休宁族人迁来,说明这里山东乐安孙氏的后裔也是不少的。

五、江西的宁都
江西的孙讠利宁都家族。上节已述孙讠利为孙中山家族之唐末始祖,其族人长年居住于河南的陈留,在进入南方后,首先定居江西宁都,历数代之久。《先祖孙讠利五修墓志》说:该族人“至宋而公后遂大,文章节义为江右冠。”其支脉随后也逐步分散迁徙。宁都《城南富春孙氏伯房十二修族谱》记,其族人由陈留迁至虔州虔化(今江西宁都),再分迁江西的兴国、赣县、安远、吉安、泰利,及浙江的绍兴、余姚,湖南的湘乡、衡阳,福建的长汀、宁化等地。
《晋江青阳孙氏族谱》记,该族在五代后晋时,有一支避乱入闽,定居厦门市同安和晋江市青阳,后裔再徙居泉州、莆田等处。《紫金上义孙氏族谱》记,该支族元代七年(公元1320年)由宁都入粤,居广东大甫县青溪花果园,明初再迁长乐县久安寨,万历年间迁永安(紫金)县上义镇。而《紫金袁田孙氏支谱》谓,其支脉乃明永乐间,由福建长汀迁广东长乐县上镇约,即今紫金县忠兴坝。《兴宁孙氏族谱》记,该支脉明初由福建汀州迁广东惠州府兴宁县东厢留田堡官亭村,永乐年间再迁兴宁县章峰堡。该孙氏族子孙散居于河南、浙江、湖南、福建与广东,并有迁台湾与海外者。
虽然支族分徙不断,但宁都已渐为孙氏重要地望。宋代知名人士有:孙立节,字介夫,为孙讠利的七世孙,祖父孙长孺,累官知浔州,立节师从李觏,学问广博,尝作《春秋传》,大儒孙复见而叹服,皇祐进士,后官镇江军书记,调桂州节度判官,办案中曾救12人于死罪。儿子孙勰,字志康。师从苏轼,为人劲直,元祐进士,尝知岳州。小儿子孙,也学于苏轼,涉猎经史,博学工诗,苏轼曾书榜其屋舍称:各自竹林隐居。
我也是高阳的你是那村的 看看底下有资料没有 !
魏家佐,明成化年间魏由中从山左(即山东)迁来建村,故名原属里县,民国29年入属高阳
高阳县传为颛顼故都,八才旧里商代即有人群聚落汉高祖六年始置高阳县明洪武年间由旧城迁丰家村至今此前的高阳,其时是旧城,这也是旧城的来历
南关其实包括黄庄,李家庄,中华民国时并入高阳
北蔡口,因位于蔡家口北称北蔡家口,后简北蔡口蔡家口亦改南蔡口明(1404~1412)王,常二姓由山西,刘,高二姓由本县刘庄(今无)迁来建村
于八,宋初陈姓建村于鱼坝口之北称北鱼坝口,后简北于八口,后简北于八相传此地西分唐河之水形成坝口,称鱼坝口张,王建村之南称南于八
赵堡店,宋末当地豪强志士为抵抗外族侵搅,建堡自卫,因打赵王棋号,名赵王堡。明永乐年间设官道于村北,民沿道设店无数,故名。之前,亦称北赵堡。又一说,此为古水域,名赵堡淀,后干涸。明,山西迁来定居,称赵堡店。
尖窝,宋代甄姓在此建村,以熬盐为生,称村为煎盐窝。清简称煎窝。1958年改尖窝
边渡口,好像因为在县边上,有渡口而名。
赵堡店,宋末当地豪强志士为抵抗外族侵搅,建堡自卫,因打赵王棋号,名赵王堡。
明永乐年间设官道于村北,民沿道设店无数,故名。之前,亦称北赵堡,此为古水域,名赵堡淀,后干涸。明,山西迁来定居,称赵堡店。
北沙,因南有大片沙地,风吹沙起,不见天日,杀气凛凛(笑谈) 故名
团丁,相传此处为水泊,姓马的 姓桑的走到这 船搁浅走不了了 定居 民俗称船丁 后叫团丁 ,又一说 该村形状像船 叫船丁后叫团丁
岳家佐,因为岳姓建村而名,不是岳飞后衰落杨家务有人搬来定居,但仍叫岳家佐所以,该村于杨家务有千丝干系
苏果庄,于1404年苏姓建村,村人以'哥'互称(有点怪怪的),故名苏哥庄,后演变成苏果庄
赵官佐此地原属官田,叫官屯运河,(指赵王河,不是京杭运河,)贯川此地,改称赵贯屯明建文年间,王氏定居,朝廷有人,挺牛,不纳粮还佐收税,又改赵贯佐,后再改赵官佐
古有安洲八景之说,指:云锦春游,齐云远眺,石臼停舟,白洋垂钓,柳絮飞滩,蒲口落花,板桥晓月,易水秋歌,八景其中,蒲口落花就是蒲口村,因靠近蒲水渡口,固名
莘桥,传为唐代司马殷峤建,也可能是他后代,叫殷峤,后谐音新桥清改为莘桥老有历史的一个村啊
光绪年间,东赵堡村民离村另建,称赵堡新庄,后改为赵堡辛庄
南圈头,元代始有人居住山西移民于明代迁来扩建,因居马家河南桥头,名南桥头,后改南圈头
赵通,北魏时已有人居住。赵王河流经此地,起名赵通。
季朗,为宋兵寄存粮饷之地,故称寄粮庄。后改季朗
布里,原属赵王堡(即赵堡店)管辖,后渐成村,称堡里,后改布里。曾分南,北布里。其中,北布里亦叫安澜村(很美的名字),有座安澜桥的,布里是具有传奇色彩的地方,布里人有理由自豪。在中国革命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蔡和森,在这里工作一年多,毛泽东也相当重视。原于李石曾,段子均创建的留法学校。这也是我们的骄傲。
于堤,唐朝吧,韩氏由陕西去不定哪(惭愧,记不得了),途径本县,定居,因有愚堤,故名愚堤村。
高阳本属九河下潲,十年倒有九年涝的,经常修葺水利。康熙年间,直隶巡抚于成龙督修愚堤,就改为于堤,村名亦改。
赞 0
2010-4-29 01:38回复
1203200 2楼
南马,宋时此地有牧马场,该村居之南称南马牛姓建村原在孝义河堤西畔,两次西迁至此
南路台,挺老的村子,据说在宋代以前其时,此地附近多水,有一块陆地很高,人称陆台许姓建村南部,称南路台刘,阎二姓建村北部称北路台
马果庄,明马姓由山西迁来建村,村民以'哥'互称,遂叫马哥庄,后称马果庄
西演,村东有淀名罗汉,村建西沿名之,后称西演。
后柳,应是后柳滩吧,安州八景之一柳滩飞絮之地,有药王庙,该村在北而名。
邱佐,应是丘佐吧,因丘姓建村位庞佐南而名。
相传此地原有杨柳十八村,柳树千棵,遮天蔽日,春,柳絮纷飞,如晴空舞雪,阡陌迷离。
于留佐,本村建于宋代。以临河道水易泄,名易流佐。还是有几分幽默的。又因有儒生溺死,村人又起名儒留佐,看来该村还是有才气的。后称于留佐。
晋庄,传唐末晋王李克用在此屯兵,名晋王庄,后称晋庄。
野王,明建村似乎姓杨因邻村较远,大家都说该村是在大野洼咧,遂叫野洼后改野王
庞口,周代赫平元自幽州迁来建村,因傍古高河,称旁口后改庞口
傅家营,因傅姓建村而名
付家营,说说顺安军付家营传顺安军曾设营田务顺安军是政区建置,一种名称,就像保定,里县一样,而不是军队番号宋置辖今高阳全境,清苑东,任丘西,安新南曾为金据
让我们热血沸腾的是,1127年,顺安军不肯奉旨归降,群起反抗,金调兵杀百姓数千人,这绝对体现了高阳人的抗争精神
前柳,后柳,西柳,差不多都是因为一座药王庙,而定方位,此地原为安州八景之一,柳树很多,因此嵌一柳字吧。
皇亲庄。倒是有皇室宗戚原因而起名。传有皇亲在此建皇庄。
陶口店,原来有一个很美的名字,叫桃花淀。建村后,村民烧陶器很有名,就叫陶口店
东留果庄,原为刘姓建村,因在高阳(这里指旧城)附近,起名刘郭庄。后冉姓五兄弟由蠡县迁来,改为留果庄,为区别后建的西留果庄,又加以东字。
杨家务,古村来历已不可考宋,顺安军设水路营田务,并设一个税务机构,由姓阳的主持,就叫了杨家务
坎苇该村因位洼地多苇而名北坎苇比南坎苇建村要早 苇地里扔大镰,谜底是坎苇
苇元屯,建于唐代因傍水多苇称苇园宋顺安军设营田务,所以也有人叫苇营儿后改屯田务,故称苇园屯后改苇元屯
田家庄,很小的一个村子田姓自明代搬来定居得名初并不成村,只有几家
堤口,原名狼虎口王,高二姓建村处于分水道冲,就象入了狼虎之口,故名万历年间修横堤至此,故又称老堤口民国分二村
关于横堤,明万历年间修筑值得一提的是县令周之藩万历三十九年,横堤崩溃,周县申请经费未果,便拿出俸银,雇民修建他下泥地之中,与民同苦,全县感动,争相而来,八天竣工
高阳位于多河下游,人称九河下潲远古时更是一片汪洋,赵布新庄一带传是高阳最早的陆地所以一大部分村子取名都与水有一定关系
西柳,因处河道西多柳而名建于金代
斗洼,明朝苑氏自里县北郭丹搬来,该村四周高,中间洼,因此叫斗洼
王福,如果高阳是颛项故都,那么王福是他的别墅,是打猎的行宫,当然驻兵把守,颛顼家属有也住这里的,称王府,后改王福也有说该村好,福地也,故名王福的事实上该村风水确实不错,历史上做宫者无数,单知县就有十多名之多,但最有名的首推李乘云 王福大坟,经我多发查证,应是韩荩光之墓。韩荩光,高阳于堤人,曾任中牟县令,顺治年间进士,属于古代焦裕禄式的人物。在任期间多施善政,百姓归乡,编篡中牟县志,后死于案桌之上。康熙自国库拨款为其修墓,全县大车每人一车土,安葬之日数万人为其发葬,其墓考究按文房四宝造型建筑,在京畿只有曾国藩墓能与其相比拟。其墓大多伤于文革,现在只能大概见其轮廓。
2010-4-29 01:38回复
1203200 3楼
旧城的土疙瘩,位置应在村东,是则剬顼之墓。旧城村东北有土疙瘩,名磕鞋冢,传宋军倒鞋中土而成,下有地道,亦宋军建制。
北圈头,古马家河流经此地,河上架有南桥,北桥因位于北桥头名北桥头,后谐音北圈头
马家河上文也有提及,即现在的孝义河
板桥,传古时有河流经过,有桥树碑云,登石望月铁板桥,故名板桥。安州八景之一
徐果庄,不太确切,尖窝那边那个吗/ 是则是,因徐姓建村,名徐家庄,后因广种桑榆,改徐果庄
周家辛庄,源于任丘百尺周家。有人自该村迁出建庄,称周家新庄,后写周家辛庄
布里上文有述,南布里亦是。大约清康熙年间,因村民纠纷分为南北布里。雍正年间,北部里,改为安澜村。
安州,指安新安州。 古称儒阳,盖因在儒水之阳也。 八景之说由来已久,前文有述,不再多言。 高阳占其三。上文均有述。其中易水秋歌,也不在高阳,出于个人喜欢。其余四景,那就简单说说,与高阳没连系的。
博士庄,原名史家庄,盖因史姓建村。后王姓出一博士,改博士庄
利家口,相传乃蔺相如的故乡,称蔺家口,后谐音利家口。
北圈头上文有述。刘家连城,我不知道有多少人看过古龙的书,知道十二连环坞,但我们高阳确有十二连城。有王,张,严,石,刘,尹,穆,李,等十二盟兄弟各居一地,叫十二连成,后南部几组南连城,1939,分两村,本村刘姓多,得名
三房子,顺治年间,有张氏,段氏,辛氏建屋定居,人称张家房子,段家房子,辛家房子,后合为一村,称三房子。其中段有说是教台段
西庄,盖因在楞严塔西得名。其村亦出孙岳,陆军上将,北伐一路军总司令。 楞严塔,也称赵通塔,宋时建,用以了敌
西河大鼓,创始人马大河,又名马三峰,生于教台,后随母改嫁至端村,在端村,马唱到:端村人来,教台种(zhuo三音),生来就叫马大河。马增芬之父连登居北京改进独成一派,为其后人,郝艳霞生于辽宁,据说原籍教台不知是否确切
于留佐上文有述。晋庄上文有述。值得一提的是,北晋庄原有两个村子,尚建有北晋庄堡。有村杨家佐因建于堡东,称杨家左,后名杨家佐。
三坊子的来历和教台当家院密不可分,教台当家院为冀中最大地主之一,且历史久远,三房子原为给其种地的佃农,以段氏最早,因离教台当家院(今教台村桥西)较远不便,随在种地处盖房居住,后张、辛两姓也来此成为佃农,繁衍至今,教台村南称南场,为当家院的场片
老调源于流行在保定东白洋淀的西河调,后有一姓韩的自幼从蠡县迁居至此,迷恋于是,后经其整理便有了老调的雏形,传唱于高阳、安新淀南一带,并开始步入天津、北京、保定等城市,1953年(也可能是1954年)高阳老调剧团成立,是最早的老调专业剧团。
难教台,燕王扫北时设教兵台。位南名南教台。
归还,原有桂花树,毁于南归还西明朝。谐音归还。树南男归还。树北,北归还。南归还西,西归还。系南归还迁出。
南归还四姓建村,北归还三姓建村
古代这里有堡,靠近潴龙河。村民为祈福去灾,名龙化。因南处,名南龙化。北为北龙化。有传说刘基曾欲在此建都,因龙化一名而打消念头。传说而已。
潴龙河自南向北,为季节性河流。 上游纳沙河,滋河,小唐河,北入白洋淀。
2010-4-29 01:38回复
1203200 4楼
无影山,旧县志确有记载,亦有诗云,天上有关临胜境,日中无影落瑶坛。说的就是无影山。在旧城。传尚有苍山,洗马池,均已不见。旧志云,无影山,旧城西北约一里许。山峰日照无影,今垒然丘耳。
宋景德四年,战争少有,宋军营田,屯田务,河槽渡口,开始有人居住,高阳及附近县出现了许多以营,田,河,务,口为名的村庄,有四古屯,三古务之说。旧城以东,至今有十营九务。
延福屯,大约始于唐朝,召流民在此开盐池,设盐屯,后渐成村,称盐夫屯。后,村有雅士,易名延福屯。
田家佐,明田姓自山西迁来建村,称田家庄,清因佐收赋税,易名田家佐。
关于六郎延召,所需篇幅过长,只作寥寥数语。高阳塘淀密布,深不可涉,浅不可舟,辟为险固之地,与霸州益津关,雄州瓦桥关,并称三关,时高阳关亦称草桥关,设在三岔口一带。太宗年间,移旧城,即当时的高阳,称高阳关。宋景德二年,杨延昭自保州调任高阳关副都部署,在任九年病死。杨延召功勋卓著,且品德高尚。事迹甚多,苦木不一一详述,单说其屯田。杨延召有许多军事发明,屯田只是其一。他在关外挖河渠,置斗门,垦荒地,植水稻,广种桑榆。此举后人颇赞,并广为引用,最成功的一人便是明兵部尚书孙承宗
宋朝的“三关”则是瓦桥关(也称雄关,在今河北雄县境内)、益津关(在今河北霸县境内)、草桥关(或淤口关文安境内)据史实杨延昭二十多年的戍边生涯都是在沧州(包括今山东的西北部的无棣)北部的“三关”前线度过的,这是历史的真实,而不是戏剧的艺术演义。
旧城又称龟背澶洲府,为高阳县先前之县城,历经国、州、城、府、县、镇、村,你明白吗?世界许氏宗亲会的来历你或许知道一二。旧城有历来传说,聘出的闺女往北不走正北的街口
黄帝25子。正妃嫘祖。嫘祖生二子,一名青阳,一名昌意。昌意子名颛顼。此人便是我国远古第二帝。曾有苍舒,仲容等八才抚佐,初国高阳。这个高阳,就是旧城。高阳,盖在高水之阳也。汉高祖六年始置高阳县。明洪武三年因水患西迁,此地称旧高阳城,后称旧城。 旧城历史久远,传说众多,不是一朝一夕说完的
高阳有好几个村子消亡。其中包括许姓的渊源塔头村。原因大致有三。一为水淹。二是一种硬盖得红虫吃人,咬人即死。三,战争。其中燕王扫北时,曾在这里屠村无数,梅果庄东北,和西龙化之间以前有一村,因瘟疫消亡,关于消亡的村庄,列举几个。刘庄,南蔡北蔡之间。 银庄,梅果庄村北。 太平庄,教台村东南。 王家坨,辛侨东。
小冯村,很有意思的一个村。曾数度改名,元朝聂姓建村,名小堡村。后易小福村,村民强横,人又称小霸村,解放前,还叫过赵元佐。大约在1944_1946年间改称小冯村
梅果庄,该村成于元代,由梅姓建村,称梅庄,该村有一段时间属于石氏村,大家就叫他梅郭庄,后改称梅果庄。
都曹口,张姓建村。因位于都漕河渡口,而名都曹口。
石氏,村建于汉代。村有碑云,汗永元石将军里也。故名石氏里。后称石氏。
小王果庄,原名王古庄。后称王果庄,为区分东边的大王果庄,又叫小王果庄。
骆屯,原属北圈头。清朝骆姓定居自立,冠其姓称骆家屯
宋代梁姓建村,称梁村,后梁姓渐无,清代改良村
南赵堡成村较晚,因位于赵堡店村南,称南赵堡。
2010-4-29 01:38回复
1203200 5楼
宋时,高阳关兵多将广,良马甚多,所需草料供给不是很充足,就在关北寻水草丰富的水淀,设马棚监,专饲马。此淀即名马棚淀,在今龙化、蒲口一带。
拥城原名淀边村,盖因处淀边也。明有人迁来定居,改名雍城,取四面水雍之意。后简化成拥城。
刘家庄,系杨家务有人搬来。刘姓,故称刘家庄。
有村名龙化。盖因此村古代临潴龙河道,“以猪化龙”取一个祈福镶灾的意思,故名龙化。有南龙化,北龙化。
明永乐年间,曹姓自山西搬来在北龙化村西建村,名西龙化。
永乐年间戴姓自山西搬来,冠其姓称戴家庄,后简化为代家庄
宋代即有此村。史姓建村。称史家庄。后因河流改道,本村居河道之南称史家左,建国后改史家佐
河西村,因位于河道之西,名河西。
庄头,原属于河西。原名桩头,好像和防水排桩有些联系。后改名庄头
辛留佐,系刘姓自蠡县刘佐搬来建村,称新刘佐。后刘姓衰落,改新留佐。后简写为辛留佐。
东街原为丰家口
南蔡家口,蔡姓宋时建村,因濒临古滱水渡口冠其名称蔡家口。后为区别北面的安新蔡家口,更名为南蔡家口。也叫南蔡口。
高阳县的移民大约是明永乐二年,即1404年后迁来。自山西省洪洞县城北广济寺旁古槐树下。在一定意义上有积极的方面,比如果树栽培,比如商业活动。另有小兴州的说法。
移民到高阳之后,曾在三岔口集结。再分散各村。
古有利家口王家大户,王福村王驸马世家的记载,没有南蔡家口王姓的记录。
留祥佐,建于北宋末期,曾因赵王堡屯兵故址命名赵堡屯,后因河流改道,村民择吉祥之意改称留祥佐。该村出过高人啊,否则,留祥之语不易想出啊。
北佛堂教台上文有述。
孟仲峰,建于周代末期,吴、杜二姓建村。相传此地曾有两座土山,称孟峰、仲峰,遂称村名孟仲峰。
尚家柳,宋初尚姓建村称尚家里。明代邓文德自北佛堂搬来定居,尚姓渐绝,留下许多柳树,故改名尚家柳
杨庄,清代有杨姓自庞口迁来定居,冠其姓称杨庄。好像也叫东杨庄,是为了区分西北边的杨家庄。
东王,西王应该是东王草庄,西王草庄宋时为官兵屯积军草之地,民称皇草场明代移民在东西各建村落,故名东\西皇草庄,清代又将皇字改为王字
西庄上文有述。值得补充的是,此村西南有关帝庙,北二里为古安洲界,西南里许有运河故道。孙承宗、孙岳的故里。
明洪武三年,因为水涝,高阳由旧城西迁丰家口。丰家口为运河渡口,在今圈头的西北面,高阳的东街一带。
古人讲究吉利,丰家口有丰富丰厚之意,村南有马家河流过,交通便利。高阳数水,也因此可使高阳继续处于河之阳。高阳的初得名,就是因为处于高河之阳。高河,以后我会给大家讲述。
丰,为周易64卦之一,离下震上,火上行风,颇多吉祥。更有诸多丰字命名的地方,如丰京,丰镐,有周朝800年天下,所以,丰家口是高阳理想的搬迁地方。
明景泰年间,山东人鲁能知高阳县事。此人清正廉明,体察民情。甫上任便缉捕盗贼,修桥筑堤。修建庙学。1460年,鲁能修筑高阳城池。置四门,南城沾化门,北城迎恩门,东城东作门,西城西成门。
2010-4-29 01:38回复
1203200 6楼
梁庄,清代梁姓三兄弟自山西搬来,逐渐繁衍成村,人称梁家庄,也叫北梁家庄,为的是区分西南的梁家庄。
庙子,称隆和庄。
嘉庆十八年,满人元善来建此庄。后于村西北角建一座麦王庙,供天、地、风、雨、雷、雹六神,取尊贵六合之意名隆和庄。时因有大庙,亦称庙子。
1957年因为修潴泷河分洪道,全村搬出。现又有人定居,仍称隆和庄
古旧城人称龟背澶州府,高阳巧得是也出土了一座石龟。于是新高阳城大体延续了旧城街道的特点。比如,南街长,北街短,东街长,西街段。四条主街名称相同,柴市街,枣市街,辘轳把街等也名称相同
邱佐,应是丘佐吧,因丘姓建村位庞佐南而名 丘家左。后改为,丘家佐。
相传本村为唐太宗时帅府司马殷峤之后裔所建,称殷峤。后谐音新桥。宋时有史书记载新桥镇之说。清时改写为莘桥。
西河,唐代此地有两条河流经过,一名东河,一曰西河。该村以河命名,盖因傍于西河也。秦、曹、吕、季四姓建村。
赵官佐,上文有述。值得一提的是赵王河。赵王河指宋军开挖的运粮河。该河由季朗、王草庄,经赵通往东至旧城。
河西村,唐代即有此村。明永乐年间,侯氏三兄弟自山西搬来定居,因位于河道以西,名河西村。
赵官佐 ,此地原属官田,叫官屯运河,(指赵王河,不是京杭运河,)贯川此地,改称赵贯屯明建文年间,王氏定居,朝廷有人,挺牛,不纳粮还佐收税,又改赵贯佐,后再改赵官佐
边家务,唐代就有人居住。宋顺安军设水陆营田务,并设商税务,由姓边的主持。后来,此地有人居住后,便称边家务。
崔庄,明朝因崔姓由山西搬来建庄,人称崔家庄。 崔姓的来历,崔姓起源于西周时期的齐国,曾长期是山东望族和全国著姓,在当今以人口多少为序的中国姓氏中名列第74位。齐国是西周初周武王分封的重要诸侯国之一,建都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开国君主吕尚。吕尚本性姜,因其先祖被封于吕(今河南南阳西),从其封姓。吕尚的儿子丁公伋,是齐国的第二代国君,他的嫡子叫季子,本该继承君位,但却让位给弟弟叔乙(即乙公得),而自己则住到食采地崔邑(今山东章丘县西北),后以邑为氏,就是崔氏。
西梁淀以水成名。古来地势低洼,高河泛滥,贮水成淀,称梁淀。该村因位于淀西,而名西梁淀。
高阳县城原名丰家裕,明永乐年间(大概,不过肯定是明朝)原高阳县县城(今旧城)遭洪水,因丰家裕地势较高搬迁至此,原原高阳县县城更名为旧城。
明洪武三年,因为水涝,高阳由旧城西迁丰家口。丰家口为运河渡口,在今圈头的西北面,高阳的东街一带。原高阳县县城更名为旧高阳城。后,称旧城
河西村始建于唐中期,秦贾二姓建村。明永乐二年侯氏仁义友三兄弟由山西洪洞迁此定居,因处河道之西,称河西村。庄头村原属河西村,因防洪打桩形成桩头之称。清咸丰十年前后与河西村分离,名曰桩头,后简写为庄头。都曹口古为高河支流都漕河的渡口。明永乐初张姓由山西洪洞迁此建村,称都漕口,后写为都曹口
石氏汉代以前石姓建村,曰;石氏里。后简称石氏
2010-4-29 01:38回复
1203200 7楼
龙化乡张庄;明代一张姓以卖糖为生于此居住,始称张糖庄,后称张庄。 请苦大师快出,主持课堂。
周辛庄:据周氏家谱载,明永乐二年周氏兄弟二人由山西洪洞小行舟迁于本县百尺(今属任丘)定居,后其一人由百尺迁于此处始建新村。冠其姓氏名周家新庄,后简写为周家辛庄。长果庄:明永乐七年(1409年)山西移民李友智和同村张氏来此定居,种桃、李、杏、桑等果园,取名长果庄。
高河,也是高阳的名字的来历。高阳,盖因在高河之阳也。于是说说高河。说说高阳。高为崇,阳为日,这高阳含自然崇拜之意。很见吉祥。旧城成龟形,中间高四处低。古有四象之说,即青龙、白虎、朱雀、玄武,这玄武,便是龟,颛顼族的族徽。
高阳自古多水,但是所有的防水工程里,只有旧城是龟行的。十字街是龟背,坚硬无比,从来轧不出车辙来,北街为龟尾,人言常有车翻死人之事,盖因尾巴常常晃动所致。南街口两侧各有一井,为龟眼。南街就是龟脖子,很长,正对高河。
高河,天启四年高阳县志记载,潴泷河传‘颛顼时猪化龙而成河,在旧城东三里。高河会河间经流入邑,在旧城汇入潴泷河。
河间得名,便是因为处于高河和沱沱河之间。河西村,是因为处于高河之西,庞口则是因为处于高河河口,坎苇,是因为高河在这里被砍了尾等等。
高河的走向应是,河间、相连口、边渡口、汜水、庞口、坎苇流入潴泷河,今已不再。
说说杨六郎高阳关(指旧城)拒辽。杨六郎到任高阳后,曾有许多措施用于抗辽。他训练部队,巩固城防,修补城墙。挖井以备冬季灌城结冰御敌。修地道。用来袭击。还有传说宋军曾在城墙上放蜈蚣蝎子,敌军上城被咬,无法进攻。因此,旧城又称蜈蚣蝎子城。杨六郎还在关外挖河渠,置斗门,垦荒地,植水稻。广种桑榆。明朝高阳人孙承宗曾亲临杨六郎屯田地考察,并效仿在山海关广为应用。杨六郎作战身先士卒,功勋卓著。从不抢功。他自景德二年(1005)一月调来,在任九年病死。死后民间为其修建庙宇,称六郎庙。当地人亦称三关庙。
高阳沙土地很多,很适合棉花的播种。集中区大多在高阳蠡县清苑交界之处、高阳南部、东部。
高阳自古十年九涝,夏季水涝之后,农民无事可做,便用自己的棉花开始纺织业。当然,高阳碱地也很多,也可以熬煮硝盐,但当时这是违法的。
天长日久,出现了很多布匹的交易市场。有任丘的青塔,莘桥,季朗,大庄等等。这时的织布机很落后的,生产的布匹很粗劣,直到天津洋行,足踏机的介入、引进,高阳纺织才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局面。
高阳的陆路,是可以到达天津的。但是那时没有公路,泥路很难行走,交通多用水运,高阳水路发达,渚泷河自太行山发源,经博野、蠡县,在高阳城东北三十余里注
姓尹的名人有哪些?
本文2023-09-22 16:34:16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777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