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哈氏家族的资料
“我姓‘哈’,是回族,平时也感觉到人们对我的姓氏的好奇,所以搭乘贵报‘寻找拥有稀罕姓氏的你’的活动,把我们的姓氏渊源展现给大家。”日前,一位叫哈红旗的读者,讲述了哈姓的来历。
哈红旗说,“哈”氏家族的始祖是哈喇卜丁,系西北沙漠山后人氏。于公元一四五零年来中原,保大明英宗(朱祁镇)重登皇位,因功被钦赐“忠顺”,后安置于河间。皇上降诏曰:“尔之子孙即朕之子孙,朕之子孙享万年之福,尔之子孙亦享万年之乐,与国同休。煌煌天语,载在勅书,共守遵行,至今为诏。”此,哈氏内迁之始事也。
“全国哈姓人氏都是由落户河间府的始祖‘哈喇卜丁’的几门几世几支,不断向外沿袭的,即全国姓哈的人,几乎都是河间的始祖‘哈喇卜丁’的后代。”哈红旗说,石家庄就有比较出名的清真饭店“哈老太太”。
据哈红旗讲,他家有一本哈氏家谱,是其爷爷“哈凤林”历时四年用毛笔字翻抄的1661年哈氏老家谱,并对后代加叙分支录入。哈氏家族1661年的老家谱,保留在河北河间“哈凤林”老先生手中。哈氏家族每年正月初六都在河间始祖的墓地祭祀祖先,来自全国各地的哈氏家族后代都会汇聚河间,以此来怀念始祖,并通过哈氏家谱的展示对哈氏后代给予良好的励志教育。
为更多把哈氏家谱展示给全国的哈氏家族,哈红旗把哈氏家谱的部分章节拍了下来,希望更多的人来关心自己的家族文化。
大理国是一个颇有知名度的政权,这还得感谢金庸先生,在他的小说《射雕英雄传》和《神雕侠侣》中,五绝之一的南帝便是出自大理段氏,而在《天龙八部》中,主角段誉也是出身大理段氏,金庸小说的流行,直接促进了大理国名声的提升,不像南诏那般默默无闻。 段氏也是大理的皇族,从937年段思平建立大理国到1253年大蒙古国灭大理国,段氏名义上统治了大理国三百余年。大蒙古国鞭长莫及,就地任命原大理国国君为大理世袭总管,继续管理原属各部,即便随后元世祖在原大理国境内设云南行省,段氏仍然是世袭的大理军民总管府总管,一直到明朝进军云南。 所以大理国虽然没活到明朝时期,段氏却是活到了,这个家族跟宋明两朝都有交锋。 于宋朝而言,云南不是必要目标 尽管在战国时期楚国就曾出兵征伐云南,楚将庄硚还在当地建立滇国,其后的秦汉时期,中原王朝也曾经略西南夷,将这一片纳入大一统王朝的统治范围,但也只是统治范围,想要像中原地区那样做的绝对控制,也太为难当时的控制力了。 事实上,别说远在万里以外的中原王朝,就是建立在当地的割据政权,也很难把云南打造成一个中央集权式政权,因为这一片的地形太坑了。云贵高原上群山纵横、河流广步,将区域分割成一个个小块,小块与小块之间的通行难度极高,这简直就是天然的割据地形,连消息传递和人口流通都不顺畅,怎么搞权力集中? 这种地形限制导致中原王朝对云南的管理一直很松散,到南北朝时期,南北分裂互殴,南方主力最南也在长江沿线,加上交州时不时就要出乱子,南朝碍于交通阻隔,对于西南的管控能力进一步下降,西南的离心力逐步增强,《梁书》里连西南州郡的数据都没了。 隋朝太短,还来不及经营西南,这个任务留给了唐朝,而唐朝史无前例地碰上了高原上的对手——吐蕃,双方从西北打到西南,新疆甘肃是战场,西南也是战场。 在唐初,云南地区有六个部落比较强大,称为六诏,开始他们都臣服于唐朝的羁縻州县,吐蕃崛起后,将手伸进云南,六诏中有五诏相继臣服,唯有最南方的蒙舍诏(又称南诏)没有,于是唐朝扶持南诏与五诏抗衡。 到开元年间,南诏一统六诏,国主皮逻阁受封云南王,随后跟唐朝干架。唐朝屡次攻打南诏,损兵折将,却是徒劳无功。 南诏国很多制度都是学习唐朝,加上强悍的国力,竟生生建立起一个集权政权,而且夹在唐朝跟吐蕃之间摇摆,趁着唐朝在安史之乱后的衰落,屡屡进攻西川和安南等地,一度攻破成都外城。 当然,老师最后都陷入了军阀割据,有天然加成的学生怎能不走上同一道路呢?在唐朝末年,南诏也深陷军阀混战的泥潭,南诏王成为傀儡。 段氏经过军事征伐成为军阀中的优胜者,建立了大理国,但段氏的实际管辖区域也就是洱海周围一带,原来南诏旧境的大部分地方对大理国只是口头臣服一下,大家还是各过各的。 这么多人住一起,难保不会出现矛盾,于是大理国的历史,基本就是一部内讧史。这种内部争斗无疑极大地消耗了大理国的实力,使得她无法向南诏那样拳打四川、脚踢广西。 大理国实力不够强,使得他们没有主动挑衅宋朝的举动,而宋朝这边,也少有对大理国动手的心思。 966年北宋灭后蜀以后,宋朝疆域就跟大理国接壤了,灭蜀大将王全斌建议宋太祖赵匡胤「 ”乘势取云南”。宋太祖却拒绝了,理由就是吸取唐朝教训:「 ”鉴唐天宝之祸起于南诏,以玉斧划大渡河以西曰:‘此外非吾有也’”。 众所周知宋太祖定下的统一方针是「 ”先南后北,先易后难”,可一来云南在唐朝就已经脱离控制了,不属于宋朝理想当中要光复的旧疆,二来北方契丹蠢蠢欲动,宋朝不可能倾全国之力南下,那样是要被契丹趁虚而入的,加上南诏在唐朝时的战绩,这不是块好啃的骨头。 宋太祖在位时期,宋朝没有跟契丹正面交锋,契丹支持的北汉却活跃的很,屡屡进攻宋朝,宋太祖为此三次大规模进击北汉,这也说明,他定下的统一方针不是死的,要是北方好打或者南方难打,随时可以调头的。 宋太祖去世后,北宋努力经营北方而不可得,宋太祖北伐失败,燕云十六州光复无望,宋真宗跟辽国(契丹)干架后也只是以檀渊之盟收场,宋仁宗时西夏又建国了,打打和和一转眼就到北宋末年了。南宋的北边更乱,熬死了金国来了大蒙古国,压力更重。 在北线如此繁忙的情况下,宋朝根本没空去管西南边角安安分分的大理国。宋朝跟大理国的官方往来非常少,而且多是大理国主动示好,宋朝不理不睬,在侬智高叛乱之前(一说侬智高逃入大理国),宋朝从未主动与大理国通使的记录。 当然,双方做生意还是比较频繁的,对于生活比较苟(能当皇帝就行)的宋朝皇帝而言,这种官方互不往来、民间贸易频繁的和平双边关系是非常理想的,反正做生意宋朝没带怕的。 于明朝而言,云南势在必得 大蒙古国灭掉大理国后,大理国旧地又成了元朝的云南行省,脱离数百年的云南又回到了中原王朝的怀抱。原本秦汉留下的温暖就不多,这么长时间过去,早就散得一干二净,当地对中央毫无认同感,远在天边的皇帝,哪有土司来得亲切?在这种情况下,元朝对云南的经营等于是从头再来。 云南的地形极大地增加了元朝治理的难度,元朝不得不通过当地土司来进行间接管理,段氏大理军民总管府总管的职务就是这么来的,他们家在洱海周边待了几百年了,树大根深。 此外,元朝派梁王率领重兵驻守中庆路(今昆明),将大量 、蒙古人、 人、契丹人迁往云南,驻守交通要道,保障道路畅通,云南的汉化和 化就此开始。 开拓是艰难的,元朝在云南的统治很不稳固,三天两头就要打仗,连户口都难以统计。到了元末,元朝自顾不暇,在云南只能控制湖广、四川至云南通道的主要据点和昆明及其周边。 元朝灭亡后,明太祖朱元璋对云南表现出来极大兴趣,这跟他的思想有关,我们知道明太祖是承认元朝的,把元朝当作正统王朝,他的明朝也不是承继宋朝,而是承继元朝,跟宋太祖想光复唐朝旧疆类似,他想继承元朝的领土,以此证明自己是上天降下的取代元朝之人。 为此,明太祖在灭掉元朝后,派出数批使者前往安南、高丽、日本等国,宣示中原已经易主。 此外,明太祖又是个很重视「 ”华夷之辩”的人,他认为夷人之土得来无益,征伐耗费无数,是得不偿失,于是钦定15个不征之国。在对云南的问题上,明太祖前期也以怀柔为主,不想去打这种山高路远的地方。 《明太祖实录·卷之五十三》:(洪武三年六月)戊寅,遣使持诏谕云南、八番、西域、西洋琐里、爪哇、畏吾儿等国。 这里把云南、八番(贵州一带的少数民族总称)和西域各国、海外的西洋琐里国等放在一起,多少可以看出明太祖对云贵一带的态度,他认为这两地是可以放到羁縻系统里的。 羁縻是一种松散的管理,可再松散,前提也是低头叫大哥,镇守云南的梁王却是元朝的死忠,杀了朱元璋派去的使者、招降明朝边军,以示忠于北元。 明朝最主要的威胁还是北边的北元,明军主力部署于北部,这也是明太祖不想跟安南这些四夷大动干戈的原因之一,没空搭理你们。可云南这么干就不行了,要是北边打得你死我活的时候,西南方向给捅一刀可怎么办? 于是洪武十四年(1381年),明廷发兵三十万,大举进攻云南。取云南,贵州是必经之地,自然也要拿下。 次年闰二月,明军基本平定云南境内的拥元势力,拥护元朝的段氏成了最后一个刀下亡魂。 当然,云南的地理限制并没有消失,明朝在云南的统治也很薄弱,为此明太祖不得不把义子沐英留镇云南,哪个土司敢冒头就揍谁。沐英及其子孙镇守云南两百余年,直至明朝灭亡,而在这两百余年间,明朝用一场场血的战争,对云贵地区实行改土归流,将这片地区消化了大半,剩下的一小半明朝没机会了,只能交给清朝完成。 如果梁王肯低头的话,说不定云南就变成关西七卫那样羁縻统治的地方,随着明朝国力衰退,这些地方十有八九都要丢掉,之后还会不会收回,那就看运气了。
明代云南承宣布政使司下除了正式府州,还设有南甸、干崖、麓川平缅三个宣抚司及木邦、孟养、缅甸、八百大甸、车里、老挝六个宣慰司。三宣六慰的范围除了目前国内部分外,大致还包括今缅甸、泰国北部和老挝的中部,皆"滇中可以调遣者"。
三宣六慰是如何建立?它们又是以什么制度维系在大明王朝的统治之下呢?
元朝统治时期,对云南的管理相对松散,中央派兵驻扎昆明,然后将云南当地的一些少数民族首领委任为土司,用以管理、治理云南,元朝灭亡后,云南实际上处于割据状态。
朱元璋决心统一天下,于是任命大将傅友德为征南将军,并派遣蓝玉和义子沐英为副将,统兵三十万进击云南。
明军所到之处,蒙古军队如摧枯拉朽,滇中各路土司纷纷臣服,元朝残余势力首领梁王自杀。为了彻底将云南归化,朱元璋留下义子沐英,在滇南、滇中、滇北等地区继续扫荡,并将滇西大理一带盘踞了数百年的段氏势力消灭,碍于段氏的影响力,明朝将段氏迁到了内地其他地方。
等到局面基本稳定,太祖下诏在昆明设立都指挥使司,统帅云南境内军队,同时也设立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对云南各州、县进行管理,在云南开始实施大明朝的“三司制度”。
但是即便是这样,明朝政府也暂时无法改变云南地区的少数民族势力错综复杂的局面,因而在沐英留下镇守云南的同时,朱元璋采取了因地制宜、分而治之的方法。
也就是说,除了云南内部地区直接由中央管辖机构统治外,其他一些边远地区仍然沿袭采用元朝的土司制度来进行统治管理,但是受到中央设立或者派出的机构节制。
沐英镇守云南十年时间之内,不仅将大明的制度在云南推行开来,还积极吸引外来人口进入云南、大力兴修水利,改善当地民生。
就是这十年时间,云南的人文风气已然大变,大明在云南地区建立了相当的威望。至此,云南彻底被朱元璋打下了大明的烙印。
自此,过去和中原有亲密关系的地方领主,纷纷接受大明王朝的这一制度,成为明王朝手下的“土司”,接受云南布政使司和沐英的管辖。
当然不服的也有,但也要试一试沐王爷的火枪三段射击再说。
通过特殊治理方法和一定的武力威慑,云南布政使司成为大明王朝一个非常独特的存在,今天的云南省面积约有39万平方公里,而大明早期的云南布政使司辖区仅百万平方公里。
传统的边疆政区体制和治理体系已不能满足边疆发展的需要,为此明朝在云南布政司下建立起一套"内边政区"与"外边政区"分层管理的边疆政区体制,这是明朝边疆政区制度和边疆治理体系的制度创新。
"内边政区"主要包含如今云南省的中心区域,而“外边政区”除了涵盖滇西、滇南一些民族地方,还包括了几乎缅甸全境、老挝大部和泰国北部,也就是“三宣六慰”。
为了把这广大的区域实行有效的管理,防止割据形成,大明王朝继续创新,总结出了云南外边政区实行的金字红牌制度。
金字红牌始于永乐二年,明朝开始,“制信符及金字红牌,颁给云南木邦、八百大甸、麓川平缅、缅甸、车里、老挝六宣慰使司,干崖、大候、里马、茶山四长官司,潞江安抚司,及孟艮、孟定、湾甸、镇康等府州土官”。
金字红牌作为朝廷信物,一方面以示恩宠,一方面强化了中央、云南地方与边区土司的联系。此后,新皇帝登基和土司承袭,都必须更换这些信物,较为有效地建立起了中央对边区土司的政治统属关系。
金字红牌在边疆管理、护国捍边、调停和处置编内内部矛盾方面发挥十分重要和积极的作用。
答案是,“三宣六慰”是大明的行政区,理由有五:
一, 从明朝的角度看,这些土司都被纳入了王朝和云南地方政府统属的体系,在《明实录》、《明史》之《地理志》和《土司传》中,明确记载上述土司归属明朝。
二, 从礼仪的角度看,明中央坚持向授职土司颁赐诰印、冠带、袭衣,表明土司已由各族酋首一变而为国家命官,可以向所属人民发号施令。
三, 明中央和云南地方有劝谕、调解云南边区土司纠纷与侵扰的权力,边区各土司也往往将彼此间的纠纷诉诸明朝。
四, 明朝有权征调边区土司武装,虽然各土司可以拥有军队,但只能镇守疆土,且须服从明朝调遣,特别是沐英及其子孙对这些地方武装的调遣非常顺畅,体现了大明朝廷对土司拥有统治权。
五, 云南边区土司与明朝之间的朝贡与回赐的方式,实行的是国内地方与中央的礼节,与朝鲜、琉球等附属国完全不一样,这是中央对边区土司地方政治统属关系的具体体现。
明中后期,大明王朝四面烽烟,逐渐放松了金字红牌制度的执行,万历元年,是明朝最后一次向云南外边政区颁赐金字红牌、勘合和信符。
“三宣六慰”已经岌岌可危,大明王朝的版图即将缩水。
请关注下期:揭秘明朝三宣六慰(下):缅甸的脱离和反噬
参考资料:
《明史·卷三百十四·列传第二百二·云南土司二》
论明朝西南边疆的军管羁縻政区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3年01期
有关哈氏家族的资料
本文2023-09-22 16:33:58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776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