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修家谱都包含哪些内容?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2浏览:1收藏

民间修家谱都包含哪些内容?,第1张

近几年来,兴修家谱悄然升温。在湖北,修家谱方兴未艾,中华昌氏家族耗费近百万元,历时六年修成八卷通谱,追溯历史千年。寻根问祖的情感涌动背后,人们正在寻求宗亲文化的认同。那么,到底是什么家谱?家谱又包含哪些内容呢?

家谱:又称族谱、宗谱等。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家族的世系繁衍及重要人物事迹的书。皇帝的家谱称玉牒,如新朝玉牒、皇宋玉牒。它以记载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由正史中的帝王本纪及王侯列传、年表等演变而来。

主要内容包含:

姓氏起源:姓氏源流就是同一族得姓的来源与变迁,中国人的姓氏渊源大多很为古老,假若没有古书或旧谱的记载,后人就很难考究得清楚。从一姓到一国一家,不能不知晓自己根源来自何处,认清自己的姓氏来源,每套《家谱》都详细介绍了自己姓氏源流,这样才能世世代代承继,也能将族系根缘流传千百年;

2世系表:家谱中最重要的内容是“世系表”,就是说明一个家族里,祖先后代每一个成员名字的图表。它有四种基本的记述格式:欧式、苏式、宝塔式和牒记式;

3家训:中国的家谱一般都有家规族训,对于规范人生和教育子弟有着积极的意义。古代颜氏家训、柳氏家训、朱伯庐治家格言等都是德育很好的教材。司马迁、班固、陈寿等史学家在其史学著作《史记》、《汉书》、《三国志》中分别使用谱牒内容,使得史书更加准确与完备;

家传是用来记述家族中有名望、有功绩人的事迹的文体,是一种正式的传记,明朝之前,传与谱是分开来记的。传记中多配有该人的画像或关于该人的故事图画,让后代读起来备感生动形象。家传之用词以真实平朴为重,最忌溢美之词。这是评价一部“家传”水平高低与否的重要标准。“谱乃一家之史”,其中当然少不了家人的艺文著述,艺文著述以家族中名人所写的诗文著作为主要内容,也收集本族人与外人的书函,以及经籍、表策、碑文、书札等,有的还有版画、肖像画、版本作品、名家书法、歌曲等,从形式到内容都十分丰富。通常涉及史学、文化、经济、宗教等许多领域,在形式上甚至堪与“经典史料”相媲美。

族谱是记载一个宗族历史和文化的史实书籍,具有区分宗族成员血缘关系亲疏远近作用,是中国封建宗法制度的产物,后人可从族谱中借鉴、传承宗族思想文化。对于一个宗族而言,缺少族谱,宗族就是不完整的。族谱不仅是家庭历史,还是中国历史重要参考资料。后人通过族谱,了解到历史发展、中外关系等。在族谱发展进行中,尤其是在清代时期,宗族编写族谱,逐渐形成不断修特点。本文主要主要探究形成宗族不断编修族谱原因,并对其特点进行深入研究。  

族谱是我国古代封建宗法制度留下的产物。不少历史学家在翻阅族谱时,会发现族谱被编写好几遍的现象。这种不断修的特点在明代时期有所表现,在清代时期表现最为突出。虽然明代时期时间较短,但是宗族依然坚持不断编修族谱[1]。特别是到了20实际80年代,将不断编修族谱推向热潮。

一、编写族谱意义

族谱是中国特有文化产物,在民族发展中具有悠久历史,后来在民族融合中,逐渐在各民族中开始出现族谱。族谱作为中华民族的三大文献之一,其具有十分重要作用。

  (一)历史价值

  留存至今的族谱是中华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不少族谱属于珍品。《仙源类谱》是现存最早的族谱,至今已有近千年历史,系宋代内府抄本[2]。据《中国古籍善本数目》统计,列入善本的家谱有635种,但是实际存世的数量远超过这个数据。由于族谱里记载了宗族历史兴旺盛衰,所以其具有极高历史价值。

  (二)教化功能

  族谱中一般有记载“家训”“家规”“家法”等,比如:戒赌博、尚节约、首孝悌等。此外,在族谱中还记载了数代先辈们坚持不懈、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孝悌的优良传统、尊儒学经的育人风尚、忠于为国、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等,这些遗留下来的文明,具有积极引导作用,促进后代成为这样的人。在中华民族发展进程中,传统伦理与现代文化是辩证的统一,现代文明是在传统伦理基础上建设起来的[3]。在现代文明建设过程中,同样也赋予了传统伦理新的生命力。族谱中反映出来的优秀传统伦理,实际上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奋斗的结晶。其不仅能凝聚中华民族强大团结力量,还能促进现代文明建设。由此可见,族谱对于中华民族文明建设具有激励作用。

  (三)寻根价值

  宗族渊源与世系图谱是族谱重要组成部分,其也是后代寻根问祖的重要参考依据。不少后代通过查询族谱方式,寻根问祖。当他们在翻阅族谱,找到自己祖先时,难掩心中激动之情。此外,通过查询族谱,还能增强海外华侨凝聚力及向心力,促进祖国统一大业。

  (四)提升宗族凝聚力

  通过编修族谱,不仅能提升宗族凝聚力,增强宗族之间的情感,还能促进宗族之间互相帮助。此外,通过编修族谱,还能了解到宗族历史和迁徙情况,知悉宗族学院亲疏远近关系。对于国家而言,如果没有历史记载和文化记载,国家就不会知道历史和文化的发展。由此可见,族谱不但是能反映宗族发展兴衰,还是民族文化传承载体。

  (五)姓氏文化重要组成部分

  姓氏文化在中华文明发展中有着悠久历史。姓氏寻根作为姓氏纽带的文化寻源活动,近几年引起海内外多方关注。此外,族谱还将对弘扬民族精神、完成统一大业、实现伟大复兴,产生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

  二、宗族不断编修族谱特点

  后人在翻阅族谱时,会发现宗族族谱具有不断编修特点,许多宗族不断编修族谱,确保族谱连续不断。在明清时期,人们逐渐养成不断编修族谱特点。甚至将编修族谱当作宗族最重要的事情,如果没有编修族谱,总觉得少做了什么。只有修编了族谱,才觉得完成了最重要的任务。特别是在清代,宗族不断编修族谱特点愈加凸显。

 清代时期,各宗族都有不断编修族谱习惯。但是历史数据并未明确显示究竟有多少宗族编修了族谱。在当时,族谱中记载了宗族成员、事件等,具有极强隐私性,一般不流传于世。并且,当时人们把族谱当作最为神圣的宝物,所以族谱不会出现在市面上。随着朝代走向灭亡后,许多族谱流于人间。因为族谱记载了许多宗族历史,为保护这些历史,不被不法分子利用,在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期间,大量销毁了族谱,只有少部分族谱留存了下来[4]。清代人编修族谱数量众多,其中江西民间编修最多。据各大图书馆藏书统计显示,在所有收录藏书中,清朝时期藏谱最多。

 在明朝时期,宗族逐渐形成不断编修族谱特点,在清朝时期最为凸显。且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人们编写任何文书都养成了不断编修特点,其中特点最为明显的文献就属地方志和族谱。地方志与族谱相似性极高,人们在地方志和族谱上准确标注时间人员、事件等,完整记录地方发生事件和宗族历史,具有宝贵的历史价值。

  三、宗族不断编修族谱原因

  (一)对孝道的追求

  在我国历史中,有“三是不修谱则为不孝”这一说法。在当时,做儿女的不孝敬长辈,会被世人唾弃辱骂,故人们极怕被别人说为不孝,所以养成编修族谱习惯。此外,人们通过连续不断编修族谱,表达自己的孝道。如果编修族谱人死去,就由子孙后代进行编谱,否则认为子孙后代为不孝行为。如果子孙后代不愿意编写族谱,将会得到严厉惩罚。并且,宗族将定期编修族谱定为族规,如不按期进行,则为不孝。

  (二)处理人际关系

  清朝时期,人们以群居为主,一个村落为一族或几个宗族共用生活。人们长期生活在一起,要进行人际交流。人们通过族谱之间关系,就能确定族人之间远近亲疏关系,知道怎么称呼对方。比如对方是自己长辈,在没有族谱情况下,就不知道怎么称呼长辈。所以通过编修族谱,明确各自在宗族中的地位,才能更好处理人际关系[5]。

  (三) 反映宗族发展历史

 通过编修族谱,能反映出宗族兴盛衰亡发展历史。人们通过编修族谱,能提高宗族凝聚力、向心力,同时还能反映出宗族经济实力及宗族团结力。如果宗族不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编修,说明宗族间缺乏凝聚力,人们不重视族谱对宗族的重要性;如果宗族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编修,说明宗族有足够向心力,有望成为名门望族。如果有人问你,你的祖先是谁时。若你答不出来,会显得很难看。人们在没有族谱情况下,不知道自己祖先,就是宗族衰落表现。因此,为凝聚宗族团结精神,要不断修编族谱。

  (四)尊重祖先的体现

  在清朝时期,人们认为编修族谱是一种尊敬祖先的一种行为。人们认为通过编修族谱,能使散落的宗族重新聚集起来,提升宗族凝聚力。李光地在阅读宗法时,看到编修族谱有三大好处,其一是能促进宗族长远发展,其二是实现宗族人兴丁旺,荣华富贵,其三是敬孝道。宗族通过宗法伦理传播,让人们通过修谱、续谱方法,实现尊祖、敬宗、收族。尽管当时宗族伦理道德在受到冲击下,人们还是坚持认为通过通过修谱、续谱是收回宗族的重要途径。人们收回宗族,再一次把宗族人民团结一起,形成牢固的社会群体。

 在中华悠久文明发展进程中,宗族形成不断编修族谱特点。由于这些族谱中记载有宗族历史兴旺衰落,因此其具有十分重要历史价值。后人通过查阅族谱,还能了解到历史变迁,社会发展,具有历史参考价值。

一、姓氏源流 姓氏源流就是同一族得姓的来源与变迁,中国人的姓氏渊源大多很为古老,假若没有古书或旧谱的记载,后人就很难考究得清楚。从一姓到一国一家,不能不知晓自己根源来自何处,认清自己的姓氏来源,每套《家谱》都详细介绍了自己姓氏源流,这样才能世世代代承继,也能将族系根缘流传千百年。 中国姓氏在经过历史不断演变,如:战乱,迁移,改朝换代,以及避讳改姓、避难改姓、复姓改为单姓等,姓氏变得更为复杂,其真正的出处、源头就更需要详细考证了,《家谱》中有详细记载。 封建时代,许多姓氏为了抬高自己的门第和郡望,习惯于与名人扯上关系,或硬追溯到某皇帝作自己的祖先。却不知道,这影响了血缘的纯正和确实性,后人不可不慎。《家谱》中有“叙本系、述始封”的传统,它的目的也在于“明世次、别亲疏”以及考订姓氏源流。《家谱》均有记载姓氏的一章,以叙述家族得姓的来源,或是家族因某种原因改姓的历史。所以《家谱》中的姓氏源流就变得很重要,它是明辨您家族血统的证明文献。 二堂号 堂号是一个姓氏的特殊标识,它能显示姓氏发源的地缘关系。在家谱中,堂号具有联系姓氏与宗族关系的意义,也是后代寻根问祖的重要线索之一。 堂号名称一般取自于郡号名或为纪念家族史祖或名人而自创。 一般来说,堂号多取自于郡号名,郡是秦、汉时期对行政区域的建置,郡号名又取自于郡名,或诸侯国名,地方府、州、县名。随着姓氏家族的发展壮大,就出现了以各姓氏名门望族发祥地的郡名作为郡号的由来。 大家族日久人众,或是遇至天灾连年之时,族人就会因迁徙流离,而散布各地。于是就有了在“总堂号”之下,再加入“分堂号”名称的方法。“总堂号”代表家族(姓氏)的发祥地,寓后人以不忘本源,“分堂号”则是族人迁徙至新地,成为当地有名望家族后,以该地的郡号作为堂号,“总堂号”和“分堂号”统称为“郡望”。 因为各族姓基本上都是以郡名作为自己家族的郡号,所以就有了若干姓氏同为一个堂号的现象。例如:王,胡这两个姓的郡望都是“清河堂”。 堂号名称的另一出处:自创堂号,乃家族中人自立的堂号,该堂号名称一为有别于各姓氏的分支别派,二为铭记祖先或名人的公德事迹或教诲。例如:杨氏的“四知堂”寓意“天知、地知、我知、子知”的为人风范。 三世系表 如果发现一本关于您身世的家谱,您最想看的是什么哪?是不是想知道自家的祖先是谁?家族中曾有过哪些名人、功绩?家族中人现在哪里?等等,所有的答案就在家谱的世系表中。作为家谱中最重要的内容,“世系表”,简而言之,就是说明一个家族成员,如:父子、兄弟间的相互关系,写清楚祖先后代每一个家族成员名字的图表。它有四种基本的记述格式:欧式、苏式、宝塔式和牒记式。 欧式:又称横行体,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立的。欧式的特点是:世代分格,由右向左横行,五世一表,用起来很方便。欧式中,每个世代人名左侧都有一段生平记述,介绍该人的字、号、功名、官爵、生辰年月日、配偶、藏地、功绩等。 苏式:又称垂珠体,是北宋文学家苏洵创立的。苏式世系表的特点是:世代直行下垂,世代间无横线连接,全部用竖线串连,图表格式也是由右向左排列的,主要是强调宗法关系。 宝塔式:顾名思义,就是将世代人名象宝塔一样,由上向下排列。宝塔式采用横竖线连接法,竖线永远处在横线的中间,这对人多的大家族来说,因人名不可能排在同一页纸上,兄弟之间长幼关系不清,会为写谱、看谱带来很多不便。 牒记式:不用横竖线连接世代人名间的关系,而是纯用文字来表述这种关系。每个人名下都有一个相关的简介,如:字、号、功名、官爵、生辰年月日、藏地、功绩等。牒记式的世系形式固定,次序分明,比较节约纸张。 以上四种世系表形式都各>>

民间修家谱都包含哪些内容?

近几年来,兴修家谱悄然升温。在湖北,修家谱方兴未艾,中华昌氏家族耗费近百万元,历时六年修成八卷通谱,追溯历史千年。寻根问祖的情感涌...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