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旌德庙首吕氏家谱
家谱名:旌德吕氏续印宗谱: 十四卷,首一卷
作 者:吕朝熙编订
堂 号:
先 祖:始迁祖:[唐]吕从庆; 名人:[清]吕贤基; 名人:[清]吕凤岐; 名人:[清]吕佩芬
居 地:安徽吕氏家谱 > 旌德吕氏家谱
版 本:民国6年(1917), 铅印本
摘 要:始迁祖从庆,唐诗人,光启间由建康迁歙之田,复迁旌德丰溪。後裔又析出庙首、板桥、东山等支。清吕贤基、吕凤岐及近人吕佩芬等均出於此族。卷首新序、启事,卷一旧序、凡例、考异、传文,卷二艺文、墓志铭、历世迁居、祀产录等,卷三至十四各支世系图。卷一、二载宋徐处仁、刘德秀、元欧阳玄、明汪元锡、王守仁、清储大文等人文字。
我们家也是从山东过来的,现居吉林。族谱文革期间被毁,我爷爷只跟我说过一次,印象中有:登州府、吕家村、上吕、中吕、下吕之说,我们这一支是中吕,上中下原本是一支,有吕氏祠堂,后由于某种原因分开了。
前段时间爷爷得了脑梗,现在是口不能言,没法问,唉……
吕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在2007年和2010年中国姓氏排行第四十三位,在台湾省排名第二十六位。人口约七百零一万五千余,占中国人口总数的044%左右,那么吕姓女宝宝应该如何起名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吕姓女宝宝起名大全(适合五行喜木的宝宝) 吕欣芙 吕佳芸 吕昕莲 吕佩芸 吕佳恬 吕妮芸 吕雨花 吕蕊杏 吕妮娟 吕欣黛 吕沐桐 吕欣凌 吕佳莲 吕佩桐 吕欣芸 吕昕芙 吕沐娟 吕欣璐 吕佳芝 吕佳娟 吕沐芸 吕欣桐 吕昕芳 吕沐芙 吕佩芝 吕佳缦 吕佳芙 吕欣霜 吕昕芷 吕沐檀 吕欣娜 吕雨桐 吕佳芷 吕欣芳 吕念桃 吕佳霜 吕昕芸 吕佳霞 吕妮莲 吕佳檀 吕欣芷 吕佳桐 吕昕桐 吕佳珍 吕佩芙 吕沛芹 吕佳黛 吕念芹 吕红杏 吕柳妍 吕柳江 吕盈君 吕柳君 吕彦瑾 吕柏凝 吕虹凝 吕彦璇 吕虹颖 吕蕊曦 吕柳瑾 吕映蓉 吕柏颖 吕盈蓉 吕柏璇 吕彦颖 吕蕊竹 吕玫颖 吕蕊冰 吕虹晓 吕柳凝 吕蕊露 吕彦蓉 吕柳霎 吕彦凝 吕南檀 吕芊黛 吕映萱 吕南莲 吕彦霞 吕彦瑶 吕柳瑶 吕彦檀 吕虹霞 吕柏璐 吕柏萱 吕柳萱 吕柳慕 吕彦璐 吕柳慧 吕彦娇 吕映娇 吕美莲 吕映莲 吕芊瑶 吕芊漫 吕香莲 吕盈萱 吕柳漫 吕柏莲 吕彦莲 吕香萱 吕柳莹 吕柳娇 吕梨嘉 吕奇璇 吕曼菲 吕梅菱 吕梅华 吕欣蓉 吕婕绮 吕欣凝 吕佳凝 吕佳霎 吕海菡 吕若菡 吕敏梦 吕佩蓉 吕雪菡 吕婕舞 吕梨菱 吕妮颖 吕雪语 吕欣瑾 吕若绮 吕梅碧 吕雪菱 吕若菊 吕若菲 吕佳润 吕婕语 吕曼嘉 吕婧菲 吕佳晓 吕梨语 吕梨菡 吕雪绮 吕沐蓉 吕梅嘉 吕婕菲 吕昕颖 吕梅语 吕欣润 吕若嘉 吕若菱 吕佳蓉 吕雪嘉 吕梅菲 吕雪菲 吕若语 吕沁蓉 吕若华 吕寄梦 吕卿华 吕曼绮 吕梨菲 吕婕碧 吕蕊鸣 吕枝欣 吕佳佩 吕梅萱 吕佳雨 吕婕莹 吕若霄 吕欣昕 吕英蝶 吕馥菡 吕雪巧 吕昕欣 吕欣沁 吕佳佳 吕欣佳 吕佩奇 吕盼柳 吕蕊菡 吕红芊 吕佩欣 吕雪卉 吕柏盈 吕佳沁 吕彦虹 吕佳枝 吕红柏 吕柳芊 吕梅蝶 吕柳柳 吕盈芍 吕梨卉 吕盼兰 吕佳彤 吕柏兰 吕海莹 吕香柏 吕明佳 吕沐欣 吕欣彤 吕曼玉 吕馥语 吕寄瑶 吕若瑶 吕柳兰 吕姓女宝宝起名大全(适合五行喜火的宝宝) 吕依娜 吕昕莲 吕妮黛 吕佳恬 吕妮芸 吕昕忆 吕妮娟 吕欣黛 吕欣凌 吕昕凌 吕昕芙 吕依璐 吕欣璐 吕依玲 吕昕芳 吕念珍 吕昕芷 吕宛璐 吕欣娜 吕念桃 吕昕芸 吕妮莲 吕昕桐 吕佳珍 吕宛黛 吕佳黛 吕念芹 吕怡采 吕南璇 吕彦瑾 吕怡瑾 吕彦璇 吕蕊曦 吕柳瑾 吕映瑾 吕映蓉 吕柏璇 吕虹晓 吕南檀 吕芊黛 吕幽蝶 吕映萱 吕南莲 吕彦瑶 吕南影 吕怡蝶 吕柳瑶 吕映缘 吕柏璐 吕彦璐 吕映娇 吕映莲 吕芊瑶 吕映蝶 吕幽瑶 吕怡瑶 吕彤瑾 吕梨嘉 吕奇璇 吕婉裳 吕甜绿 吕梨菱 吕妮颖 吕欣瑾 吕昕瑾 吕佳晓 吕昕燕 吕梨语 吕梨菡 吕妮瑾 吕昕颖 吕昕晓 吕梨菲 吕欣昕 吕英蝶 吕昕欣 吕怡南 吕梅蝶 吕梨卉 吕昕昕 吕佳彤 吕昕宛 吕妮宛 吕妮依 吕欣彤 吕寄瑶 吕若瑶 吕梨瑶 吕昕彤 吕卿蝶 吕婧瑶 吕梅瑶 吕昕依 吕南芊 吕梨玉 吕柳南 吕依灵 吕彤彤 吕甜巧 吕婕蝶 吕佳昕 吕梨莹 吕宛妮 吕彤佳 吕蕊彤 吕妮玥 吕幽彤 吕怡昕 吕玥彤 吕彤玥 吕昕音 吕南佳 吕彤幽 吕映佳 吕彦妮 吕映欣 吕妮南 吕怡彤 吕幽昕 吕昕怡 吕昕南 吕昕玥 吕映瑛 吕欣瑶 吕昕瑶 吕昕乐 吕幽绿 吕昕影 吕妮影 吕欣蝶 吕彤蝶 吕昕萱 吕映菲 吕佳瑶 吕宛瑶 吕映嘉 吕映梦 吕昕莹 吕彤瑶 吕妮萱 吕南菲 吕凌瑶 吕语恬 吕娜羽 吕梦珍 吕月曦 吕花瑶 吕芝瑶 吕凌萱 吕夏瑶 吕珍羽 吕裳娜 吕竹玲 吕桐瑶 吕绿夏 吕竹娜 吕菊娜 吕自芳 吕凌娇 吕娜萱 吕桑瑶 吕夏影 吕绮凌 吕尔珍 吕月晴 吕夏蝶 吕桃瑶 吕嘉恬 吕菱娜 吕绿芸 吕尔芙 吕语凌 吕芳瑶 吕嘉玲 吕娜瑶 吕夏羽 吕嘉凌 吕嘉珍 吕黛萱 吕莲蝶 吕黛莹 吕璐莹 吕忆瑶 吕璐瑶 吕黛瑶 吕璐萱 吕黛娇 吕嫣媛 吕菡晴 吕语婷 吕燕玲 吕璐邑 吕嘉媛 吕晓芸 吕颖夏 吕晓凌 吕裳媛 吕晓倚 吕菡婷 吕尔雅 吕姓女宝宝起名大全(适合五行喜土的宝宝) 吕依娜 吕昕忆 吕宛珊 吕依璐 吕依珊 吕依玲 吕宛璐 吕宛黛 吕怡采 吕怡邑 吕幽邑 吕柔邑 吕怡瑾 吕幽燕 吕思燕 吕玥静 吕思影 吕怡忆 吕幽蝶 吕思缘 吕音缘 吕柔影 吕南影 吕思忆 吕怡蝶 吕柔忆 吕映缘 吕姿缘 吕幽影 吕怡影 吕幽瑶 吕怡瑶 吕珠嫣 吕婉裳 吕旋嫣 吕婉嫣 吕紫瑛 吕依静 吕婉瑜 吕悦嫣 吕昕燕 吕紫嫣 吕迎嫣 吕彩嫣 吕思怡 吕怡思 吕幽音 吕迎婵 吕柔怡 吕宛儿 吕依青 吕柔玥 吕幽怡 吕婉缘 吕婉婵 吕怡南 吕思玥 吕昕宛 吕妮宛 吕妮依 吕姗依 吕幽思 吕昕依 吕依灵 吕玥怡 吕宛妮 吕幽依 吕玥宛 吕幽宛 吕姗音 吕宛春 吕妮玥 吕宛姿 吕怡依 吕思依 吕幽彤 吕怡昕 吕玥彤 吕彤玥 吕幽儿 吕昕音 吕彤幽 吕柔宛 吕姗怡 吕宛玥 吕幽姗 吕柔依 吕怡宛 吕思宛 吕怡彤 吕幽昕 吕依柔 吕昕怡 吕宛怡 吕姗玥 吕昕玥 吕姗影 吕映瑛 吕幽绿 吕依叶 吕思瑛 吕昕影 吕宛缘 吕依缘 吕妮影 吕怡嫦 吕怡嫣 吕春瑛 吕柔嫣 吕宛瑶 吕秋嫣 吕怡瑛 吕姿嫣 吕春嫣 吕姿瑛 吕韵秀 吕娜羽 吕珊影 吕珍羽 吕素影 吕羽珊 吕夏影 吕倩影 吕珊缘 吕珊叶 吕夏羽 吕珊羽 吕忆瑶 吕嫣媛 吕馨羽 吕嫣舒 吕燕玲 吕忆邑 吕璐邑 吕燕珊 吕睿翔 吕嫣絮 吕尔岚 吕翠岚 吕羽馨 吕艳璐 吕晓燕 吕艳青 吕睿娅 吕艳妮 吕尔娅 吕嫣悦 吕艳姗 吕嫣婉 吕韵韵 吕艳儿 吕翠婉 吕静宛 吕静依 吕晓依 吕紫邑 吕燕妮 吕晓宛 吕忆妮 吕韵虞 吕忆依 吕忆姗 吕忆昕 吕晓幽 吕韵钰 吕忆宛 吕晓音 吕韵靖 吕晓嫣 吕晓瑛 吕燕睿 吕韵歆 吕晓怡 吕璐依 吕忆彤 吕姓女宝宝起名大全(适合五行喜金的宝宝) 吕沐珊 吕宛珊 吕沐宸 吕依珊 吕雨真 吕青珊 吕青纹 吕姗霞 吕思妙 吕思秀 吕柔妍 吕春妍 吕柔邑 吕思江 吕思妍 吕柔霎 吕思洁 吕姿静 吕思燕 吕思静 吕馥馨 吕思润 吕柔凝 吕玥静 吕思凝 吕姿洁 吕思漫 吕柔慕 吕思影 吕思缘 吕柔霜 吕思霜 吕思霄 吕柔影 吕柔漫 吕思忆 吕柔忆 吕姿婵 吕姿缘 吕秋婵 吕柔霄 吕秋慕 吕春漫 吕紫翠 吕曼瑜 吕珠嫣 吕觅翠 吕雪瑜 吕姗凝 吕紫翠 吕旋嫣 吕珠华 吕雪翠 吕紫瑛 吕依静 吕婉瑜 吕雨静 吕悦嫣 吕紫华 吕彩瑜 吕紫嫣 吕旋睿 吕姗洁 吕彩鸣 吕彩嫣 吕雪睿 吕珠瑜 吕彩睿 吕姿香 吕思怡 吕怡思 吕姗青 吕美春 吕旋慕 吕迎婵 吕柔怡 吕佩青 吕宛儿 吕紫慕 吕秋姿 吕依青 吕柔玥 吕姗佩 吕秋盈 吕婉婵 吕春姿 吕双萍 吕思思 吕春柔 吕盈姿 吕柔思 吕儿雨 吕馥瑜 吕秋春 吕红姿 吕思玥 吕沛儿 吕姗依 吕香春 吕彩慕 吕秋柔 吕幽思 吕盈思 吕旋漫 吕春香 吕思盈 吕秋玫 吕紫漫 吕雪婵 吕姿盈 吕思姿 吕珠婵 吕柔玫 吕紫霄 吕青姗 吕思秋 吕沐姗 吕香思 吕姗柔 吕姗姿 吕柔姗 吕明思 吕柔明 吕姗音 吕宛春 吕宛姿 吕思依 吕盈青 吕青香 吕佩春 吕沐姿 吕姗盈 吕幽儿 吕思明 吕馥姗 吕柔沐 吕柔宛 吕姗馥 吕姗怡 吕春沁 吕盈姗 吕雨双 吕幽姗 吕雨思 吕盼儿 吕柔依 吕秋姗 吕思宛 吕沐柔 吕佩思 吕青秋 吕依柔 吕儿思 吕思青 吕姗玥 吕春姗 吕青姿 吕春儿 吕姗玫 吕姗影 吕香瑜 吕思睿 吕秋碧 吕姗婵 吕盼翠 吕思华 吕姿睿 吕姗慕 吕青婵 吕思瑛 吕青慕 吕秋华 吕秋睿 吕沐婵 吕姿瑜 吕柔华 吕怡嫦 吕思舞 吕思嫦 吕春瑛 吕秋翠 吕柔嫣 吕秋嫣 吕盈瑜 吕思萍 吕柔嫦 吕姿嫣 吕柔瑜 吕姗漫 吕春萍 吕思碧 吕春嫣 吕姿瑛 吕韵秀 吕倩冰 吕宸慕 吕幻丝 吕珊影 吕倩婵 吕翠珊 吕姓女宝宝起名大全(适合五行喜水的宝宝) 吕沐珊 吕佩芸 吕雨纹 吕雨花 吕雨霞 吕沐桐 吕佩桐 吕沐娟 吕沐宸 吕雨真 吕沐芸 吕沐芙 吕佩芝 吕佳缦 吕沐纹 吕青纹 吕欣霜 吕沛纹 吕沐檀 吕雨桐 吕佳霜 吕佳霞 吕佩芙 吕沛芹 吕姗霞 吕红杏 吕思妙 吕柳妍 吕柳江 吕柔妍 吕春妍 吕思江 吕思妍 吕盈妍 吕盈君 吕盈江 吕柔霎 吕柏凝 吕思洁 吕虹凝 吕盈蓉 吕馥馨 吕思润 吕柔凝 吕玫颖 吕盈凝 吕香凝 吕思凝 吕蕊冰 吕柳凝 吕蕊露 吕姿洁 吕柳霎 吕彦凝 吕思漫 吕香慕 吕柔慕 吕柔霜 吕思霜 吕盈慕 吕彦霞 吕思霄 吕柔漫 吕虹霞 吕玫霞 吕玫霞 吕柳慕 吕柳慧 吕柔霄 吕美莲 吕秋慕 吕红霞 吕芊漫 吕香莲 吕盈萱 吕香霞 吕柳漫 吕香萱 吕春漫 吕敏华 吕曼菲 吕曼瑜 吕梅华 吕觅翠 吕欣凝 吕雪瑜 吕姗凝 吕佳凝 吕佳霎 吕海菡 吕曼萍 吕珠华 吕敏梦 吕佩蓉 吕雪菡 吕婕舞 吕雪语 吕雪翠 吕梅碧 吕雪菱 吕雪萍 吕佳润 吕雪华 吕曼嘉 吕雨静 吕紫华 吕雪绮 吕沐蓉 吕姗洁 吕彩鸣 吕佩霎 吕雪睿 吕欣润 吕雪嘉 吕曼碧 吕曼华 吕雪菲 吕沁蓉 吕若华 吕佩凝 吕卿华 吕曼绮 吕婕碧 吕姿香 吕曼慧 吕蕊鸣 吕雪慧 吕曼霄 吕佳佩 吕美春 吕旋慕 吕海霄 吕佩青 吕佳雨 吕若霄 吕紫慕 吕馥菡 吕玫盈 吕雪巧 吕曼漫 吕佩明 吕欣沁 吕姗佩 吕佩奇 吕盼柳 吕秋盈 吕红芊 吕沐佩 吕佩欣 吕雪卉 吕柏盈 吕佳沁 吕雪慧 吕红柏 吕双萍 吕盈姿 吕盈芍 吕儿雨 吕馥瑜 吕盼兰 吕海莹 吕红姿 吕曼慕 吕盈盈 吕香柏 吕明佳 吕沛儿 吕沐欣 吕香春 吕彩慕 吕曼玉 吕馥语 吕雪霄 吕海玉 吕盈思 吕旋漫 吕春香 吕思盈 吕秋玫 吕佳明 吕紫漫 吕曼萱 吕曼卉 吕红芍 吕雪婵 吕姿盈 吕梅漫 吕雨佳 吕柔玫 吕紫霄 吕香波 吕蕊华 吕海葵 吕若漫 吕沐姗 吕欣沐 吕蕊舞 吕香思 吕盈欣 吕红佩 吕姓历史名人: 吕留良:明末清初人,号晚村。与黄宗羲、高斗魁等结识。雍正十年因曾静案,被剖棺戮尸,著述焚毁。学宗程朱,特别表扬朱熹的种族思想。
吕布:东汉末年名将,善弓马,力大无穷,时称'飞将',封温侯,割据徐州,为一代枭雄。
吕洞宾:号纯阳子,唐代八仙之一,曾隐居终南山等地修道。被道教全真教尊为北五祖之一。
吕光:十六国时后凉(建都今甘肃武威)的建立者,在位13年。
吕不韦:战国时秦丞相,被封为文信侯,称为'仲父'。门下曾有宾客三千,并让他们编著有《吕氏春秋》。
吕雉:汉高祖皇后,人称吕后。曾辅佐刘邦平定天下,公元前195年刘邦死后代理朝政。
吕蒙:三国时东吴名将,是个文武双全的人物,以致鲁肃见他时,曾称赞其'学识渊博,非复吴下阿蒙'。
吕姓聚集地: 迁徙分布
吕姓播迁频繁,分布比较广泛。南阳吕国灭亡后,部分遗民被迁至今湖北蕲春。新蔡吕国亡国后,遗民主要分布于今河南南部及安徽北部。齐国吕氏在康公失国前已散居韩、魏、齐、鲁之间,其后子孙有在陕西、甘肃发展繁衍的。两汉时期,吕氏还分布于今河北、山西、内蒙古的一些地方。东汉末年,西阳人吕范,避乱移居寿春(今安徽寿县),三国时,蜀汉不韦人吕凯、魏任城人吕虔均有后裔徙居河东(今山西永济县西南)。南北朝时,今浙江、江苏的不少地方均有吕姓居民。北宋初,吕氏有一支徙居福建,分布于泉、漳二州,后有部分移居广东。自清代康熙年间开始,闽、粤吕氏有多支移居台湾,进而又有一些人远徙海外,分布于新加坡、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泰国、文莱、越南、美国、加拿大等。
吕是台湾的第二十九个大姓。福建漳州分衍至泉州和广东的这支。吕姓,始于清康熙煌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吕阿四和吕阿南两兄弟。莺歌镇,阿四坑和阿南坑。福建和广东迁台开垦的吕氏源源不断。以台北县为最多,次为嘉义县。
堂号
'渭滨堂':商朝末年,吕尚( 姜 子牙)在渭水滨钓鱼隐居。周文王访贤聘他为宰相。他帮助周文王、周武王打下了周朝八百多年基业的基础。
'东莱堂':南宋吕祖谦,官著作郎兼国史馆编修,著《东莱博议》,对春秋三传有独到的见解。
家乘谱牒
江苏:塘洋吕氏族谱十卷、白沙圩吕氏宗谱二十一卷首一卷末一卷、毗陵吕氏族谱二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
浙江:余姚新河吕氏家乘十二卷附录一卷、余姚吕氏宗谱八卷首一卷、贵门吕氏宗谱十卷、东阳象冈吕氏宗谱二十二卷
广东:岭南吕氏家谱一卷、潮州吕氏族谱一卷
四川:吕氏世谱、吕氏族谱不分卷、吕氏宗谱一卷
南渡吕氏族谱十二卷、河东吕氏谱、吕氏族谱、河东吕氏支谱二卷、吕氏重修族谱二卷
吕姓是中国人口最多的第四十三位姓氏,尤盛于山东和河南地区。当今吕姓人群大约占了全国人口的o.46%, 总人口大约在570多万 。
吕的名义吕,本义的铜锭。甲骨文中,吕字像古铜饼状,金文的吕字干脆将两口填实,成为铜锭的直观图像。小隶的吕字将上下两口相连。吕,表示冶炼的技术和行业。吕人以此为原始图腾,并命氏族名和族徽,吕人所长期驻留的地方称吕,建立的城堡称为吕邑,最后发展为国,并出现吕姓。
吕姓起源于演变
吕姓的起源主要有两大支: 姜 姓、姬姓。
第一支出自 姜 姓。炎帝生于姜水而姓姜。炎帝裔孙伯夷,号太岳,虞夏之际辅佐禹洽水有功而封于吕,今河南南阳西。伯夷是吕国的开国始祖,侯爵,复赐姓姜,以奉炎帝之祀。吕国历经夏商周三朝,西周初,吕侯入朝为周穆王之司寇,至周宣王时改称吕国为甫国,分一支吕姓至今河南新蔡,史称东吕。春秋初东吕为宋国所灭,其地后来归蔡国,吕人东迁于江苏铜山东北。公元前688年,楚文王灭吕(甫)国,两吕国灭亡后子孙均以国为氏,姜姓吕氏至多有4000多年的历史。姜姓吕氏的后裔吕尚,也称姜子牙、太公望,辅佐周文王灭商,周初封于弃,为周朝东部的重要诸侯国。
第二支出自姬姓。商末周文王占领隗姓魏国之地,封其亲属于魏国,这是姬姓魏国的始封之地。周武王灭商后,封其弟毕公高于毕,在今陕西咸阳北,是为毕国。迁封魏国于山西芮城东北的魏城。春秋时,晋景公时大夫魏锜食采于吕,号吕锜,吕邑在今山西霍县西南.又食采于厨,故称厨武子,厨邑在今河南商丘北,其子吕相遂以吕为氏。姬姓吕氏的历史至少有2600年。
外族基因的融入
第三支出自外姓和外族的改姓。进入魏晋南北朝之后,北方战争纷乱,政权更迭频繁,中原百姓南逃.外族人居华北。外族基因流人北方汉民中的事件不断地发生,北方吕姓中融入外族的血液主要发生在西汉以后,最重要的事件有:东汉东越族有吕姓;略阳吕氏出自汉鞫武鄣郡白马氐人之后;秦州吕姓出自羌族;东晋上邦吕姓出自休官族;河南吕氏系出鲜卑,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定居中原,改鲜卑族比丘氏、副吕氏、叱吕氏、俟吕陵氏、叱吕引氏等氏族均为吕姓,这些氏族全部成为汉族;清朝满洲人有吕姓,满族的吕姓原先来自汉民,入旗汉民满化,后又汉化,成为东北地区的吕姓汉族。
历史上吕姓的分布和迁移
先秦时期,吕姓活动的地区主要在河南、湖北、安徽、山东、陕西、甘肃地区。秦汉时,吕姓分布在北方地区的河北、山西、内蒙古等地。三国和南北朝时,吕姓已经在江浙赣地区蔓延,同时西南的云南和南部广东也出现吕姓的足迹。唐朝时两次南下移民,吕姓进入福建地区,随后在清初进入台湾地区。
宋朝时期,吕姓大约有94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121%,为宋朝第十四大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东、河南、江西、安徽,这四省吕姓大约占吕姓总人口的56%,其次分布于陕西、浙江、四川、福建、河北,这五省的吕姓又集中了32%。山东为吕姓第一大省,居住了吕姓总入口的16%。全国形成鲁豫、赣皖两大块吕姓人口聚集中心。
明朝时期,吕姓大约有55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6%,为明朝第三十二大姓。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吕姓人口增长是负值。面对战乱和屠杀,受害群体首先应是主体在北方的人群,吕姓是北方地区的姓氏,自然遭到严重的冲击。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江苏、甘肃,这三省吕姓大约占吕姓总人口的46%,其次分布于山东、江苏、山西、陕西,这四省的吕姓又集中了28%。浙江省的吕姓人口约占吕姓总人口的18%,为吕姓第一大省。全国的吕姓人口流动从北向东南迁移,也向西北转移,吕姓中心由北向东南漂移,全国形成了浙苏、陇秦两大块吕姓人口聚集中心。http://haoshilaocom/xuexi/
当代吕姓的分布和图谱
当代吕姓的人口已达到570多万,为全国第四十三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46%。从明朝至今600年中吕姓人口由55余万增到了570万之多,增长了10多倍,吕姓人口的增长速度仍低于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自宋朝至今l000年中吕姓人口呈下降的态势。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山东、河南,二省大约占吕姓总人口的26%。其次分布于河北、辽宁、江苏、四川、黑龙江、浙江,这六省的吕姓又集中了29%。全国形成了以鲁豫为中心,向东北、东南、西南三方向逐渐扩散的吕姓分布特征。在600年期间,吕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闻有很大的区别。由东南部向华中、华北、西部的回迂十分强劲,已经大于由北向南的迁移。
吕姓在人群中分布在豫鲁晋、京津、陕西北部、河北大部、黑吉辽大部、内蒙古中部和东南、苏浙、安徽大部、湖北东北、福建东南角、台湾、广西东南、云南大部,吕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56%以上,中心地区可达12%以上,以上地区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277%,居住了大约72%的吕姓人群。在河北东北、内蒙古东部、辽宁西端、黑吉交界区、宁夏、甘肃东部、陕西南部、四川东北、湖北中部、安徽西南、江西北部、福建大部、广西大部、广东东南、云南西北,吕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42%--056%之间,其覆盖面积大约占了总国土面积的15%,居住了大约14%的吕姓人群。
吕姓的传统文化
郡望和堂号 吕姓的郡望主要有河东、东平、东莱、阳翟、濮阳、洛阳等,吕姓的堂号除了与郡望同名外,还有渭滨等。渭滨堂号典出吕氏先祖吕尚。吕尚即姜子牙,相传曾垂钓于渭水之滨隐居,与周文王相遇,被尊为国师,辅佐周武王灭商,封于齐。
楹联 重要的吕姓楹联有以下五副;
立朝正色;夹袋储才。
岳阳仙客;渭水耆英。
耆英怀渭水;春花满瀛洲。
老弃钓竿荣佐帝;少交中伞喜多才。
夹袋储才,推圣功之雅量;立朝正色,懔晦叔之遗风。
家训格言
吕姓家训以明朝学者吕坤的家训最为实,也最易为人们接受。吕坤,河南宁陵人,万历年进士,累官至山西巡抚、刑部左右侍郎。吕坤的思想兼收并蓄,自称不儒不道不禅,亦儒亦道亦禅。坚持天地万物只是一气聚散的一元论观点,反对理学家的理在气先说法,也反对佛教的轮回说。提倡对之存亡,百姓之生死,人心之邪正充分关注之思想。在教育思想上,他反对生而知之,认为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获得新知。主张读书只要明大意,不必寻章摘句拘泥于诂家之言。提倡善于用心、有过认过、长善救失等修养品德。他非常看重子女的人品教育,认为如果没有良好品德,纵中三元、官一品,那值得一文钱?强调要存阴德之心,干公道之事,做老成之人,说实在之话,凡事必须把天理放在头顶上。
家谱 目前在上海图书馆中收藏吕姓族谱198部。
名人频率和宗族先贤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吕姓历代名人250名,占总名人数的055%,排在名人姓氏的第三十七位;吕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74%,排在第二十八位;吕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45%,排在第四十九位;吕姓的著名美术家占中国历代美术家总数的043%,排在第五十五位。
历史上吕姓的重要人物有:秦朝相国吕不韦;西汉高祖皇后吕雉;东汉名将吕布;三国东吴名将吕蒙;西晋文字学家吕忱,音韵学家吕静;东晋十六国后凉国君主吕光;唐朝哲学家吕才,宰相吕谨,名道士吕洞宾;北宋尚书左仆射吕大防,宰相吕蒙正、吕端、吕夷简、吕公著,学者兼金石学家吕大临;南宋诗人吕本中,哲学家兼文学家吕祖谦;明朝画家吕纪,学者吕坤、吕楠,戏曲理论家吕天成;明清之际思想家吕留良;民国民主革命者吕大森,建筑师吕彦直;当代语言学家吕叔湘,历史学家吕思勉、吕振羽,气象学家吕炯,书画家吕凤子,民族音乐家吕文成.佛教学者吕澄。
吕姓血型
吕姓人群的血型分布总的是:O型占338%,A型占286%,B型占288%,AB型占88%。
⒈ 恶名
吕雉可以说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因为她一有气魄,二有政绩。
在中国历史上,喜欢玩玩权力、搞搞政治的女人为数不少,皇家宫廷中总是不乏一些热衷于干预朝政的女人。但真正玩出点名堂搞出点气候的,择其要者,不过如吕雉、武则天、慈禧太后等寥寥两三个而已。吕雉可以说是兼有武则天和慈禧太后的作为,因为她在儿子惠帝在位期间,整整七年都在与慈禧太后一样“垂帘听政”,等到惠帝去世,她就正式与武则天一样“临朝称制”。什么叫做“称制”?在古代,皇帝之言一曰“制书”,一曰“诏书”。比如圣旨前面总有“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的字样。“称制”实为天子的特权。吕雉称制,也就是掌天子之权、行天子之事。所以吕雉虽然不曾拥有皇帝的名义,但她实际上已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的女皇帝。所以司马迁在《史记》中专门为她列了一个《吕太后本纪》,甚至用“高后”纪年,而那个“有名无实”的汉惠帝,司马迁反倒不愿劳神费力为他作传。要做到中国有史以来的第一人,成为这样一个改变历史的“有实无名”的女皇,没有宏大的气魄能行吗?
在吕雉垂帘听政和临朝称制的15年之中,天下安定,战乱不起,盗贼不生,老百姓安居乐业,丰衣足食,简直就是一个歌舞升平的时代,几乎可以与杜甫《忆昔》中所描写的“开元盛世”相提并论。《史记·吕太后本纪》说:汉惠帝和吕太后在位时,黎民百姓脱离了战国时期的战乱之苦,君臣都希望在“无为”的原则下休养生息,所以汉惠帝垂衣拱手,吕太后代行天子职权,不出门户而发号施令,天下安然无事。刑罚很少使用,而罪犯却越来越少。老百姓一心务农,自然也就丰衣足食了。
像这样的一个既有宏大气魄又有良好政绩的太后,照常理说,应当被誉之为天纵奇才、英明神武,应当被视之为“圣主”、“明君”。不过吕雉可没有这样的好运气。实际上,甚至在她尚未去世之时,吕雉就已经背上了邪恶之名。这恶名,当她在世时便如影随形,挥之不去,令她身边的人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在她去世之后,则有如附骨之俎,无从摆脱,令她千秋万代永世不得翻身。两千年多来,中国历史对吕雉的评价一直是固定不变的;汉代以降,对吕雉进行笔诛口伐声讨的文字历代都有所见;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吕雉几乎已经成了邪恶的代名词。
这是什么缘故?
是因为吕雉的“独裁”么?但是中国历史上的所有帝王,没有一个不是独裁者。是因为吕雉的“篡权”么?但是中国历史上的所有开国皇帝和为数不少的野心家,也都是篡权者。为什么那些独裁者和篡权者都可以逃脱谴责,而唯独吕雉却无法避免?这种奇怪之极的事情大约有三个原因:性别、姓氏、性格。
首先是由于吕雉的性别。吕雉是女人。尽管中国的男人不见得各方面都比女人强,事实上懦弱无能一如女子的男人还多如牛毛,但是越是无能的中国男人似乎就越是看不起女人,而越是能干的女人似乎就越是被中国男人所非议。按照中国传统文化的观念,女人就只能是男人的天然的附庸和工具,所谓“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这是天经地义的秩序。因此,牝鸡司晨、女人乱政乃是中国传统观念中最为深恶痛绝的现象之一。
其次是由于吕雉的姓氏。吕雉姓吕。这是打娘胎里就注定了的。不过,“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妻从夫姓”、“夫唱妇随”……,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所设计出来的天经地义的人伦秩序。现在这个名为“吕雉”的女人,居然胆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想要反过来把刘氏的江山改姓为“吕”,这岂非大逆不道十恶不赦的行为?
第三是由于吕雉的性格。吕雉的性格一方面是“刚毅”。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理想女性形象大相径庭。在汉语中,“女强人”至今还是一个带有贬义的词。吕雉的性格还有一方面是“狠毒”。古往今来,伟大的政治家少有不狠毒的,但是,人们也许能够接受男人的狠毒,却不能容忍女人的狠毒。更为无法容忍的是,吕雉的心狠手辣几乎已经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
这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女人?她的一生都有哪些作为?她究竟是如何背上恶名的?
《史记·吕太后本纪》说:“吕后为人刚毅,佐高祖定天下,所诛大臣多吕后力。”“佐高祖诛大臣”毫无疑问乃是吕雉的专长,韩信、黥布(即英布)、彭越被诛,吕雉都参与其事。至于“佐高祖定天下”一般说来是将士谋臣们干的事情,好像与吕雉无关。但是不然。吕雉自有她的独特方式来辅佐刘邦。
吕雉进入历史的视野,是她和刘邦有了联系之后。吕雉的父亲吕公,跟沛县县令有些交情,经常到沛县做客,后来为了躲避仇人,干脆把家也搬到沛县来了。本县的豪绅和官吏听说县令家来了贵客,照例都去送礼祝贺。一般的小吏送礼金都不满一千钱。刘邦当时是沛县的小小亭长,气派却着实不小,明明身上不名一文,却偏偏要在名贴上写着“贺礼一万钱”。名贴递了进去,吕公看了大吃一惊,赶紧到门口迎接,一见到刘邦的相貌,顿时肃然起敬,领他到堂上去坐。刘邦也不谦让,自己就径直坐了上座。酒宴结束时,吕公将刘邦留下,说:“我年轻时就喜欢给人看相,一生阅人无数,却从未见过像你这样的贵相。你的前途不可限量,希望你好自为之。我有个亲生女儿,愿意做你的小妾,希望能够一辈子伺候你。”吕公回家后,宣布今天为女儿物色到了女婿,此人就是泗水亭长刘季。吕老太太老大不高兴:“你以前总说我们女儿与众不同,一心想要把她嫁给贵人。沛县县令要求娶她,你都不同意,怎么现在就稀里糊涂地许配给刘季了呢!”吕公说:“这不是你们女流之辈所能了解的。”其时刘邦已经四十出头,早已与曹氏成婚多年,而且已经有了长子刘肥。这个吕雉,居然也就毅然决然心甘情愿甚至痛痛快快地嫁给了刘邦。吕雉这个女流之辈,看来的确非比寻常,与众不同。
吕雉的这种简直令人觉得不可思议的行为,有三种解释的可能:一、尽管也是一个女流之辈,吕雉却十分了解父亲此举有深意寓焉,因为她一向非常信任父亲相人的才能,于是顺从了父亲的安排。二、吕雉曾经听到关于刘邦的种种奇事,例如一条蛟龙盘旋在刘太婆身上,使她怀孕,生下刘邦;又如酒店的老板每每在刘邦醉倒酣睡之际,看到刘邦的背上有一条龙。根据这些传闻,加上父亲的看相,吕雉断定刘邦决非常人,于是同意嫁给刘邦。三、司马迁说,吕雉“为人刚毅”,那么她一定是个很有主见的人。不妨设想,这件事情背后的真相,其实是吕雉自己“巨眼识英雄”,早已相中了刘邦,然后让父亲吕公出面向刘邦提亲。这种设想并非毫无道理,甚至十分的合情合理。吕雉之发现刘邦,一如后来卓文君发现了司马相如、红拂女发现了李靖。卓文君、红拂女的所作所为,吕雉当年已经捷足先登了。所以吕雉也是一个见识非凡的女中豪杰。只是吕雉的行为,比文君和红拂更多了几分神秘的色彩和妖异的气氛。这种色彩和气氛使人觉得,吕雉不仅具有一个女中豪杰的特点,而且同时具有一个女巫的特点。因为下面将会看到,吕雉本人似乎也会看相,甚至比看相更为高深,能够“望气”。既然持有这种巫师般的特异功能,则发现刘邦实属理所当然之事。
吕雉嫁给刘邦后,两人的感情似乎不错,很快有了一双儿女,也就是后来的汉惠帝刘盈和鲁元公主。这几年来,吕雉也不过是吃糠咽菜,种田务农,操持家务,蹉跎岁月。刘邦也不思进取,浑浑噩噩地混着日子,心安理得地做着亭长,似乎早已把“大丈夫当如是也”的豪言壮语抛到脑后。吕雉看在眼里,决定及早促使刘邦觉悟发奋,于是心生一计。
刘邦任亭长,平时也没什么大事,常常回家帮吕雉种地。吕雉自然对刘邦回家的时间了如指掌。一天,吕雉带着两个孩子在田间除草。有一个过路的老人向她讨水喝。那老头一边喝水一边端详着吕雉说:“夫人乃是天下贵人。”吕雉请他给两个孩子看相。老头看了惠帝说:“夫人之所以显贵,正是因为有这孩子。”再看鲁元公主,也是贵人之相。老头刚走,刘邦前后脚就来了。吕雉立即把刚才的事情一五一十地告诉他。刘邦赶紧追了上去,问那老头。老头说:“刚才给您夫人和孩子看了相,他们都像您,您的相貌真是贵不可言。”刘邦向他道谢:“假如真像您说的那样,我将来决不会忘了您的恩德。”后来刘邦果然显贵了,那老人却已不知去向,再也找不到了。这无名老人看相的一幕,必是吕雉所导演无疑。本来,吕雉自己或吕雉的父亲吕公已经为刘邦看过相,早已预设了一个很好的铺垫,再设计一个神秘的无名老人,其目的无非是再次提醒刘邦觉悟自己的使命而已。
刘邦私自放走了前往骊山服役的囚徒,随即亡命江湖,有一阵隐藏在芒、砀一带的深山大泽之中。吕雉每次带人去找刘邦,总是一找就找着了。刘邦很是奇怪,问是怎么回事。吕雉说:“你所藏的地方上面常常笼罩着一股云气,我看准了云气,跟着云气走,就往往能找到你。”刘邦听了非常高兴。所谓“云气”云云,显然也是吕雉耍的一个花招。因为当时刘邦与沛县的联系全是通过樊哙,而樊哙则是吕雉的妹夫,有了樊哙指引,还怕找不着刘邦吗?再者,秦始皇巡游东方意图镇压“天子之气”一事,早已传得沸沸扬扬,天下皆知。吕雉于是因势造型,就地取材,顺手望空抓来了一团云气便罩到刘邦头上。既有女巫吕雉的花言巧语在先,不由得刘邦不将“东南有天子气”的说法和自己联系起来。
至于“赤帝之子斩白蛇”的传说,似乎也可以归之于吕雉的手笔。刘邦确实在道上斩杀了一条白色大蛇,但是把白蛇看作“白帝之子”,这种解释却不是刘邦本人做出的。或许正是吕雉串通刘邦身边的亲信,如樊哙和夏侯婴等人,编造出这样的神话。
总之,吕雉在刘邦崛起之前,曾经多次装神弄鬼制造声势,意在坚定刘邦的信心,促成刘邦的自觉,让刘邦觉得自己确实是个不平凡的人。而那些追随刘邦的人,也对他日渐敬畏起来。沛县的一些“少年”、“壮士”,听到刘邦的这些奇事,也都想去归附于他,这些人后来成了刘邦夺取天下的中坚力量,裂土封侯者不乏其人。男人成就事业最重要的前提就是信心,革命从来离不开大量的宣传。这两个道理,吕雉都认识得极为深刻,把握得十分到位。有了吕雉暗中主持和策划的宣传,刘邦在沛县的声望和影响也就逐渐上升,直到他被推为“沛公”为止。刘邦既然以沛公的名义举事,吕雉于是可以退居二线耐心等待了。打打杀杀的事情,自有那些男人们去承担。然而吕雉对早年刘邦的帮助,恐怕并不比萧何和曹参来得小。
吕雉当年对自己的赏识、激励、造就之功,刘邦是心领神会的。因此,至少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刘邦对吕雉相当的信任也相当的放任。这种信任和放任主要表现为三件事情:一、立吕雉的儿子刘盈为太子;二、吕雉可以先斩后奏,诛杀韩信;三、夫妻分工:刘邦常年在外征战,关中后方的事情,表面上是托付给萧何,实际上是托付给吕雉。
⒊ 太后与凶手
根据此消彼长的自然法则,一个精明强干、为人刚毅、颇有丈夫气概的女人,在女性魅力方面不免有所缺乏,势必不能长久赢得丈夫的欢心,更何况吕雉的丈夫是那个向来“好酒及色”的刘邦!当刘邦定天下、即帝位之后,吕雉随即感到自己作为刘邦的政治伙伴的重要性便有所降低。当刘邦迷上柔情似水、能歌善舞的戚夫人之时,吕雉更是感到自己受到了极其严重的伤害。当刘邦打算立戚夫人的儿子赵王如意为太子之时,吕雉马上发现自己的地位其实岌岌可危,随即意识到应当勇敢地起来保护自己。
一个女人在这种情况下应当如何保护自己?首先必须尽可能地巩固自己既有的地位。于是吕雉不惜劳动张良,不惮设计骗局,务必要在刘邦去世之前,竭尽全力地阻止更换太子,千方百计地保住“太后”的位置。费尽了千辛万苦,此事终于圆满解决。这时吕雉的思想又前进了一大步:为了一劳永逸地巩固自己的地位,最佳的选择就是尽可能地手握权力。于是吕雉越来越迷恋权力,越来越渴望扩展权力的范围。然而为了最有效地巩固自己的地位,尽可能地扩展自己的权力,首先又必须尽可能地消灭一切异己的力量。
从刘邦病危直到他去世的那段时间,盘旋在吕雉脑海中的正是这个问题。她想得如此专注投入,以至于把刘邦的遗体和后事遗忘在一旁,过了四天还没有发丧。吕雉秘密招审食其前来商量:“那些将领们先前同皇帝一样,都是普通百姓出身,后来他们向皇帝北面称臣,还常常为此心怀不满,闷闷不乐,如今却要他们事奉年轻的新皇帝,估计他们更不会心甘情愿。看来不把这帮人统统杀掉,天下就不会太平。”郦商听到了这个消息,赶紧去找审食其,说:“我听说皇帝已经驾崩四天了还不发丧,太后想要诛灭所有的将领。要是真的这么做的话,天下就危险了。如今陈平和灌婴统率着十万大军镇守荥阳,樊哙和周勃统率着二十万大军平定燕、代,他们要是听说皇帝驾崩后将领们都遭杀戮,必定联合起来,回军进攻关中。那时大臣们在朝廷叛乱,诸侯们在外面造反,覆灭的局面只是翘足而待的事情了。”审食其进宫去将郦商的话告诉吕雉,吕雉这才勉强压制内心的冲动,回心转意,为刘邦发丧,大赦天下。
然后惠帝即位。惠帝只是一个为吕后随意操纵的傀儡皇帝,在位七年后就去世了。吕雉掌握了七年的大权,政治经验益发丰富,比起当年刘邦去世时的冲动,已经不可同日而语。惠帝发丧期间,当年的女巫摇身一变,成了戏子。吕雉只是一味干嚎,没有眼泪。张良的儿子张辟强当时年方十五岁,却已瞧出其中的蹊跷,对陈平说:“太后只有惠帝这么一个儿子,如今唯一的儿子去世了,她却只是干哭而不悲痛,您知道其中的缘故吗?”陈平问:“什么缘故?”张辟强说:“这是因为皇帝没有年纪较大的儿子,太后怕镇压不住你们这班大臣。如果丞相提请太后拜吕台、吕产、吕禄为将军,统辖南北两军,并且让吕家的人都入宫做事,执掌大权,这样太后才会心安,你们也才能避免祸患。”陈平就按张辟强的建议做了,吕雉果然十分满意,这时她哭起来才显得有些悲痛了。
新皇帝年幼,朝廷所发号令,一概出自吕雉。吕雉行使皇帝之权以后,独断专行,大张旗鼓地封诸吕为王。吕氏家族掌握朝廷大权,便从此开始。
可是这个小皇帝虽然是孝惠帝的儿子,却不是孝惠皇后所生。皇后当年是假装怀孕,把后宫嫔妃所生的一个婴儿抱来冒充自己的儿子,杀了他的母亲,立他为太子。惠帝去世后,这个太子被立为新皇帝。后来小皇帝稍微懂事了,无意中了解了自己的身世,便扬言以后要报仇雪恨。吕雉担心他将来作乱,先是把他秘密地囚禁起来,对外声称皇帝得了重病,随后就想废掉他。吕雉对群臣说:“凡是拥有天下治理万民的人,必须能够像上天一样覆盖万物,像大地一样容载万物。皇帝以愉悦仁爱之心去安抚百姓,百姓才能高高兴兴地来侍奉皇帝,这样上下心情舒畅,感情融洽,天下才能大治。如今皇帝久病不愈,以至神志失常,不宜再把天下托付给他,应该另外找人替代他。”群臣谁敢不从?纷纷叩头如捣蒜:“太后为了天下百姓,对安定宗庙社稷考虑得如此深远,我们愿意俯首听命。”于是吕雉便废了皇帝,最后一不做二不休,干脆将他杀了。然后又立了一个皇帝,然而不再改称元年,因为吕雉自己一直就在行使皇帝职权。
这绝不是吕雉第一次杀人,也绝不是吕雉最后一次杀人。在吕雉垂帘听政和临朝称制期间,与巩固自己的地位、扩张自己的权力同时进行的,就是不遗余力地排除异己、消灭敌人。
敌人都是谁呢?这是一目了然的。在吕雉看来,凡是反对吕氏家族的人,或者说反对诸吕封王的人,一律都是她的敌人。而最反对诸吕封王的,自然是刘氏皇族了。吕雉前后一共害死了三个赵王:刘如意,刘友,刘恢。比如刘友。刘友的王后是吕家的女儿,刘友不喜欢她,而宠爱其他姬妾。那吕家女儿怀恨在心,恼怒而去,到吕雉那里诽谤刘友有谋反罪,诬蔑刘友说过这样的话:“吕氏怎么能够封王!等太后百年之后,我一定要尽诛他们!”吕雉闻言大怒,当即发令召刘友来京。刘友来到京城后,吕雉把他晾在官邸中不予接见,并派卫队将他围困起来,不给饭吃。刘友的臣下有暗中送饭的,一经发现,立即下狱。就这样将刘友活活饿死。死后只许以平民之礼,将他随便葬在长安城外的乱墓之间了事。
齐王刘肥也差点送命在吕雉手里。惠帝二年,刘肥进京朝见。一日,惠帝和齐王在吕雉面前设宴饮酒。惠帝因齐王是自己的哥哥,就按照家庭的礼节,请他坐在上首。吕雉见了很不高兴,命人倒了两杯鸩酒,摆在齐王面前,让齐王站起来敬酒为她祝福。齐王站了起来,惠帝也跟着站了起来,端起酒杯,打算和哥哥一起向吕雉祝福。吕雉慌了,连忙起身打翻了惠帝手中的酒杯。齐王这才察觉酒中有鬼,便佯醉离席而去。后来经过打听,证实果然是鸩酒。齐王惊恐万分,唯恐不能从长安脱身。有人建议道:“太后心里只有惠帝和鲁元公主。现在大王拥有七十余城,而鲁元公主才几座食邑。如果大王能够献出一个郡的封地给太后,作为鲁元公主的汤沐邑,太后一定高兴,而大王您也就高枕无忧了。”齐王便向太后献上城池,并尊鲁元公主为齐王太后。吕雉这才放过刘肥而不杀。
然而吕雉的头号大敌,毫无疑问,自然便是戚夫人和赵王刘如意了。既然刘邦已死,吕雉便可以毫无顾忌地随心所欲地实施她的报复行为。
吕后下令将戚夫人囚禁起来,同时派人召赵王进京。使者去了好几次,也没能将赵王召来。最后赵王的丞相周昌对使者说:“赵王年幼,当初高帝将赵王托付给我,听说太后痛恨戚夫人,要把赵王召去一起杀害。所以我不敢让赵王去送死。况且赵王也在患病,不能奉诏前往。”吕雉大怒,先将周昌调离赵王身边,再派人去召赵王。赵王不敢对抗太后,只得应诏前来。惠帝知道太后痛恨赵王,就亲自到霸上将他迎进京城,和赵王一起进宫,一同饮食起居,企图保全赵王。吕雉摩拳擦掌,虎视眈眈,却一直找不到下手的机会。一天清晨,惠帝出去射箭,赵王年幼贪睡,不能早起同去。吕雉获知赵王独自在家,立即派人送去鸩酒。当惠帝赶回来时,可怜的赵王早已被毒死。接着,吕雉便开始对付戚夫人。砍去她的手脚,挖去她的眼睛,熏聋她的耳朵,灌哑她的嗓子,把她扔在厕所里,管她叫“人彘”。“彘”也就是猪,当时的厕所是和猪圈连为一体的。所谓“人彘”,也就是把戚夫人和猪关在一起。惠帝偶然见到这个怪物,一问才知道这就是戚夫人。惠帝当场放声大哭,回去一病不起,卧床一年有余。然后惠帝派人对母亲说:“这不是人干的事情!我作为你的儿子,实在是没有脸面再来治理天下了。”从此惠帝整日沉湎于酒色,不问朝政。
孔子云:“始作俑者,其无后乎!”愿孔子的诅咒降临于吕雉!当吕雉发明了“人彘”这种惨绝人寰的酷刑之时,她便已经注定要背上永远无法摆脱的邪恶之名。的确,这时吕雉的面孔不但狠毒,不但残酷,不但丑陋,而且明显地透出一股邪恶的气息,时隔两千余年,那股邪恶的气息还令人不寒而栗。
吕雉处心积虑,惨淡经营了整整15年,一边打击刘氏,一边扶植吕氏。眼看就要大功告成,眼看就要令刘氏江山易姓,便在这时,吕雉死了。
临死之前,吕雉告诫吕产、吕禄:“当年高帝曾与大臣们订立白马之约,约定‘非刘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不如约,天下共击之。’如今吕家的人被封为王,大臣们一定心中愤愤不平。现在我要死了,皇帝又年轻,恐怕那些大臣们会趁机作乱。你们务必要牢牢掌握兵权,保卫皇宫,千万不要为我送丧,不要被他们所控制。”
大约是由于吕家的精华已经全部集中到了吕雉身上,吕氏家族除了吕雉一人,只有她的妹妹吕媭还稍微有点见识,有点水平,其他诸吕都是一些无能之辈。
吕禄、吕产把持兵权,控制关中,准备发动叛乱,颠覆刘氏天下。但是内惧周勃、刘章等人,外惧齐、楚的军队,彷徨徘徊,犹豫不决。周勃用陈平“不战而屈人之兵”的计策,通过吕禄的一个信得过的朋友,劝说吕禄交出将军印信,把军队还给太尉。吕禄派人将这件事报告吕家的老人,他们有的认为这样做有利,有的认为这样做不利,意见不一,未能决断。吕禄便去请教姑姑吕媭。吕媭听说吕禄打算交出军队,大惊失色:“你身为将军,竟然放弃军队,我们吕家将要死无葬身之地了!”吕媭说完,发狠地将家里的珠玉珍宝统统扔到院子里,说:“现在已经不必再替别人收藏这些东西了!”然而吕禄实乃不折不扣的双料白痴,还是将兵权交给了太尉周勃。吕禄被哄,吕产则被杀,南北两军都控制在刘党手中。吕雉花了十五年时间建立起来的局面,不过几天时间,便已土崩瓦解,有如摧枯拉朽。
一场噩梦终于结束了。
陈平,其实是一个品行不端的小人、反复无常的政客、不择手段的谋臣、几乎毫无政绩可言的宰相。然而伟大的历史家司马迁却为陈平书写了一篇堪称辉煌的墓志铭:“定宗庙,以荣名终,称贤相,岂不善始善终哉!”这自然是由于陈平晚年积极参与诛吕运动了。仅仅是参与保全刘氏江山这一件事情,就足以令司马迁对陈平刮目相看了。陈平的身上充满了道德的污点,然而仅仅由于参与了诛吕运动,陈平生平似乎总算有了一次站到“正义”立场上的机会,这就足以令后人对陈平的所有污点都视而不见忽略不计了。由此看来,其实是吕雉的恶名成全了陈平的令名,陈平的那篇冠之以“荣名”的墓志铭,几乎可以说是吕雉亲手雕刻上去的。
对照陈平的“荣名”和吕雉的“恶名”,令人思虑万千,惆怅不已。
《吕氏春秋》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 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黄老道家名著。
《吕氏春秋》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有组织按计划编写的文集,规模宏大,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十二纪每纪五篇共六十篇,八览每览八篇(《有始览》少一篇)共六十三篇,六论每论六篇共三十六篇,另有《序意》一篇,共一百六十篇。十二纪按照月令编写,文章内容按照春生、夏长、秋杀、冬藏的自然变化逻辑排列,属于应和天时的人世安排,体现了道家天道自然与社会治理的吻合。八览以人为中心,基本上属于察览人情之作,围绕人的价值观念、人际关系、个人修养展开。六论以人的行为以及事理为主题,包含了人的行为尺度、处事准则、情境条件以及地利等方面。可见,《吕氏春秋》不是随意编写,它有着严密的计划和预设,按照天、地、人三个层次的互相呼应确定主题,展开论述,体现道法自然之意。正如《序意》所说:“凡十二纪者,所以纪治乱存亡也,所以知寿夭吉凶也。上揆之天,下验之地,中审之人,若此则是非、可不可无所遁矣。”它试图归纳出治乱存亡的历史经验,形成寿夭吉凶原因的深层认识,解释并验证天地人之间的一切现象,使是与非、可与不可的道理呈现于人。
吕不韦强调遵循自然之道,从自然之道中寻找治理之道的正当性与合法性。按照《序意》所载:“良人请问十二纪。文信侯曰:‘尝得学黄帝之所以诲颛顼矣,爰有大圜在上,大矩在下,汝能法之,为民父母。’盖闻古之清世,是法天地。”可见,吕不韦是以黄帝教导颛顼为榜样,上有天,下有地,天地就是规矩,只要按照天地的准则治理国家,就能国泰民安。因此,从《吕氏春秋》开始,论证统治的正当性要以大道为准,治国的价值取向要由法天地自然确定。例如,《吕氏春秋》强调天下之公,做事要无所私偏,就是以自然现象作为推理证据的。“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阴阳之和,不长一类;甘露时雨,不私一物;万民之主,不阿一人。”(《贵公》)“天无私覆也,地无私载也,日月无私烛也,四时无私行也。行其德而万物得遂长焉。”(《去私》)
在《吕氏春秋》中,老子说的天道就清清楚楚摆在那里。“民无道知天,民以四时寒暑日月星辰之行知天。四时寒暑日月星辰之行当,则诸生有血气之类皆为得其处而安其产。人臣亦无道知主,人臣以赏罚爵禄之所加知主。主之赏罚爵禄之所加者宜,则亲疏远近贤不肖皆尽其力而以为用矣。”(《当赏》)这样,天道与人事就完全吻合,违反天道的人事必将受到惩罚。更重要的是,自然现象存在着种种冲突,和风细雨和暴风骤雨都是自然天道,那么,人事学说的观点差别,诸子各派的互相矛盾,也可以从自然之道得到正当性证明。后人总以为《吕氏春秋》的各种学说互相冲突是一种缺憾,殊不知按照吕不韦对天地规则的理解,正是这种冲突和矛盾才符合天道。
《吕氏春秋》杂采诸家,但又不死守一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后人关于《吕氏春秋》的研究评价,褒之贬之,都因于此。褒之者认为它融各家为一家,“大出诸子之右”(高诱语);贬之者认为它不过是杂货铺,“不足以成一家言”(梁启超语)。说《吕氏春秋》之长者,恨不能把它看作百家争鸣的大总结。如许维遹在对该书做集释时说:“夫《吕览》之为书,网罗精博,体制谨严,析成败升降之数,备天地名物之文,总晚周诸子之精英,荟先秦百家之眇义,虽未必一字千金,要亦九流之喉襟,杂家之管键也。”(《吕氏春秋集释自序》)谈《吕氏春秋》之短者,恨不得把它放进历史垃圾桶,不过是因为其尚具有史料价值才保存下来。如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中称:“一哲学必有其中心观念(即哲学家之见)。凡无中心观念之著述,即所谓杂家之书,如《吕氏春秋》、《淮南子》之类,不可为哲学史之原始的史料;但以其记述别家之言,有报告之价值,可以作为辅助史料。”不管是褒是贬,都与《吕氏春秋》汲取百家思想有关。
《吕氏春秋》的基调是道家。从整体思想来看,这种判断是恰当的,尤其是《吕氏春秋》的自然主义倾向,不但继承了道家,而且发展了道家。但是,《吕氏春秋》放弃了道家消极一面,它不仅要求人类顺应自然,更要求以人的自觉能动去发挥创造。而这种发挥创造则需要用自然法则来验证其合理性。例如,古代的养生学说多发源于道家,《吕氏春秋》也不例外,但是,这种养生不再是道家庄子学派的那种消极回归自然,而是黄老道家积极实现人文建设目的的。“始生之者,天也;养成之者,人也。”所谓养生,就是“能养天之所生而勿撄之”(《本生》)。由养生到治国,事出一理。“夫水之性清,土者抇之,故不得清。人之性寿,物者抇之,故不得寿。物也者,所以养性也,非所以性养也。今世之人,惑者多以性养物,则不知轻重也。不知轻重,则重者为轻,轻者为重矣。若此,则每动无不败。以此为君,悖;以此为臣,乱;以此为子,狂。三者国有一焉,无幸必亡。”(《本生》)自然之道并非束缚人的行为,而是给人的行为提供分辨轻重缓急主次本末的尺度。水天性是清澈的,但人不断用土抇水,它就无法清澈;人生来是长寿的,但人为了物欲而劳心费神,当然折寿。物本来是养生的,而不是用生命来养物。当今之人,不知天道,被物所惑,往往轻重颠倒。一旦轻重颠倒,为君则行为悖离正道,为臣则迷乱失常,为子则狂妄忤逆。三者只要出现一个,国家就会衰亡。所以,养生并不是像庄子那样化入自然而消极无为,更不是背离天道去追求不可能实现的长生,而是保全天道以防夭折。“圣人之制万物也,以全其天也。”所以,出入车辇实是“招蹷之机”,肥肉厚酒实是“烂肠之食”,靡靡之音实是“伐性之斧”。有人不肯富贵,不是求名,而是重视养生。很显然,是《吕氏春秋》对黄老道家、庄子学派的继承,又对庄子学派的修正。
关于吕氏的姓氏来源说法为下: 出自姜姓,以国为氏,其始祖为吕侯即吕尚,又称姜子牙。相传上古部族首领神农氏炎帝,因居姜水流域,因以之为姓,称姜姓。后来姜姓羌人发展出四支胞族既"四岳",吕部族就是其中一支。该部落的首领在夏时被封为吕侯,建姜姓诸侯国吕国(在今河南南阳)。春秋时,吕国被楚国所灭,其后子孙以国为氏,称吕氏,史称吕姓正宗。古时,在今河南新蔡,又有一吕国,史称东吕,实为南阳吕国分出的一支。春秋时,东吕为宋所灭,其后裔也以国为氏,称吕氏。 出自魏氏。春秋时晋国有吕氏,系从魏氏分化而来。 出自少数民族改姓。南北朝时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实行汉化,原鲜卑族之代北复姓叱吕氏、叱丘氏改为汉字单姓吕氏。五代后周时又改代北三字姓俟吕陵氏为汉字单姓吕氏。 聚集地(迁徙分布) 吕姓播迁频繁,分布比较广泛。南阳吕国灭亡后,部分遗民被迁至今湖北蕲春。新蔡吕国亡国后,遗民主要分布于今河南南部及安徽北部。齐国吕氏在康公失国前已散居韩、魏、齐、鲁之间,其后子孙有在陕西、甘肃发展繁衍的。两汉时期,吕氏还分布于今河北、山西、内蒙古的一些地方。东汉末年,西阳人吕范,避乱移居寿春(今安徽寿县),三国时,蜀汉不韦人吕凯、魏任城人吕虔均有后裔徙居河东(今山西永济县西南)。南北朝时,今浙江、江苏的不少地方均有吕姓居民。北宋初,吕氏有一支徙居福建,分布于泉、漳二州,后有部分移居广东。自清代康熙年间开始,闽、粤吕氏有多支移居台湾,进而又有一些人远徙海外,分布于新加坡、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泰国、文莱、越南、美国、加拿大等国家。 吕是台湾的第二十九个大姓。福建漳州分衍至泉州和广东的这支。吕姓,始于清康熙煌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吕阿四和吕阿南两兄弟。莺歌镇,阿四坑和阿南坑。福建和广东迁台开垦的吕氏源源不断。以台北县为最多,次为嘉义县。 堂号 "
安徽旌德庙首吕氏家谱
本文2023-09-22 16:27:21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771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