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问题,汉朝有三任窦氏皇后?她们是一个家族的吗?窦氏是当时的显族吗?
是一个家族的。她们都是出自扶风窦氏。
扶风窦氏,窦姓出自夏朝少康,夏王太康失国,他的五个弟弟和妃子有仍氏(即后缗)从窦(洞穴)中逃出,奔归有仍氏部落,生下少康。
少康即位后,将留在有仍氏部落两个儿子杼、龙,赐姓为窦。杼后继位为夏王,窦龙六十九世孙窦犫(字鸣犊,一称鸣铎),为晋国大夫,葬于常山。到赵、魏、韩、范、智、中行氏六卿分掌晋国时,窦氏遂居于平阳。
至西汉文帝时,清河郡观津(今河北省武邑县)的窦姬被于前元元年(公元前180年)三月被封为皇后,其后窦氏一族有三人封侯,窦长君之子窦彭祖为南皮侯、章武侯窦少君(窦广国)、魏其侯窦婴。在长安聚族而居。
章武侯窦少君(窦广国)七世孙窦融,自高祖父在汉宣帝时从家乡常山郡(河北石家庄)到扶风郡平陵(今陕西咸阳西北)为官,逐渐成为扶风郡大族。扶风窦氏跟从汉光武帝,以军功起家,出现了窦融、窦宪等一大批显赫一时的贵族,并成为沿袭百年的外戚世家。
扩展资料
扶风窦氏:显赫一时 风光不再
东汉时期的外戚,在中国历史舞台上极为活跃。他们多为功臣之后,又是皇帝倚重的“后妃之家”,权势很大。也正因此,有人居安思危,有人飞扬跋扈,在洛阳城上演了一幕幕生动的悲喜剧。
1 窦宪之死
平定北匈奴后,窦宪威名远扬,“窦氏父子兄弟并居列位,充满朝廷”。此时的东汉王朝,仿佛已没汉和帝刘肇什么事,一切都是窦氏一族说了算。
窦宪更加骄横。他网罗了一批爪牙,让这些人身居要职,连刺史、守令这样的官员也多是他安排的。到了这个地步,朝中谁敢不听窦宪的话,简直就是自寻死路。
尚书仆射郅寿、乐恢的下场就知道了,他们因“违忤窦宪之意”先后自杀。从此朝臣们对窦宪言听计从,他的话就像圣旨一样。
窦氏一族“贵重显赫,倾动京都”,纵容家奴掠人财物,抢人妻女,把洛阳城弄得乌烟瘴气的。百姓视他们如强盗,唯恐避之不及,而官府噤若寒蝉,连管都不敢管。司徒袁安对此忧心忡忡,也只能暗自流泪而已。
还是那句话,“不作死就不会死”。当窦宪及其爪牙起意杀害皇帝时,他们的好日子也基本到头了。
当时,在窦宪的女婿郭举身边有一个小团体,其中有穰侯邓叠、步兵校尉邓磊、郭举的父亲郭璜等人。郭举深得窦太后宠爱,经常出入宫廷,他们便密谋找机会除掉小皇帝,结果走漏了风声。
汉和帝刘肇决定先下手为强,只是满朝文武都依附于窦宪,他能依靠的只有宦官郑众和清河王刘庆。这两个人帮他借来《汉书·外戚传》,让他搜集皇帝诛杀舅父的先例。恰在此时,统兵在外的窦宪回到洛阳,刘肇立即开始行动。
公元92年六月,14岁的刘肇巡幸北宫,下令关闭城门,处死郭璜、郭举、邓叠和邓磊,并收回窦宪的大将军印绶,改封他为冠军侯。窦宪和弟弟窦笃、窦景等被遣回封国,随后被赐死。
2 窦后去世
窦宪死后,窦太后见大势已去,被迫将政权还给汉和帝刘肇,从此低调做人。
她深居后宫,想想之前的阴丽华和马太后,都是出了名的贤德,尤其是马太后,严格约束外戚,自己在这方面差得太远了。
窦太后纵容外戚,把持朝政,结果酿成窦氏一族覆灭的苦果,这个教训太大了。深刻反省过后,她主动削减用度,像马太后一样粗衣素食,过了几年简朴的日子。公元97年,窦太后去世,谥号章德皇后。
汉和帝刘肇对窦太后一直很孝顺,可在窦太后去世还没来得及安葬时,当年她陷害梁贵人的旧账被人们翻了出来。
梁贵人是刘肇的生母。当初窦太后无子,将刘肇要来抚养,又担心将来梁氏外戚分权,便诬告梁贵人的父亲梁竦谋反,结果梁竦被杀,梁贵人忧愤而死。
如今,梁贵人的姐姐上书陈述了这一事实,年轻的刘肇才知道,原来自己有着如此曲折的身世。
大臣们群情激奋,纷纷请皇帝贬抑窦太后的尊号,并称不宜将她与汉章帝合葬。
刘肇不是个薄情的人,忘不了窦太后的养育之恩。他亲手写下诏书:“窦氏虽不遵法度,而太后常自减损。
朕奉事十年,深惟大义,礼,臣子无贬尊上之文。恩不忍离,义不忍亏。案前世上官太后亦无降黜,其勿复议。”
也就是说,西汉时上官太后的父亲谋反,上官太后都没被降黜,窦太后已弥补了自己的过错,大家就不要再议论此事了。
最终,窦太后与汉章帝合葬于洛阳敬陵。
刘肇改葬了生母梁贵人,谥号恭怀皇后,并为其服丧,百官缟素。他不愿再引起新的争斗,就用这种方式化解窦氏与梁氏的恩怨。
扶风窦氏仍是望族,几十年后又出了一位桓思皇后。这位皇后优柔寡断,最终导致窦氏一族遭遇灭顶之灾。
3 灭顶之灾
桓思皇后名叫窦妙,其父窦武是东汉名士、开国功臣窦融的玄孙。
公元165年,汉桓帝刘志的皇后邓猛女被废,窦妙入宫为贵人,不久被立为皇后。其实刘志根本不喜欢窦妙,他宠爱的是田圣,一心想立田圣为皇后,只是大臣们极力反对,说田圣出身低贱,而窦氏是名门望族,他不得已才立窦妙为后。
窦妙当了皇后,她的父亲窦武被封为槐里侯,任越骑校尉。事实上,得不到皇帝的欢心,若能得到权力作为补偿也是值得的,因为两年后,汉桓帝刘志就去世了,窦氏外戚再次掌握朝政。
去世前,36岁的刘志做了件在他看来挺重要的事,就是将田圣等9名后宫女子封为贵人。妒火中烧的窦妙不管这些,皇帝的灵柩还在前殿摆着,她就派人杀了田圣,并想将其他几名贵人全部除掉,后被人苦苦拦下。
窦妙成了皇太后,临朝称制。刘志没有儿子,她便与父亲窦武商量,立12岁的宗室子弟刘宏为帝,就是汉灵帝。辅政的窦武被任命为大将军,封闻喜侯,其子侄也多身居高位。
自汉和帝刘肇依靠郑众扳倒窦宪起,宦官专权便成为东汉王朝一大痼疾。窦武为官清正,辅政后有剪除宦官之意,并得到名士陈蕃等人的支持。
公元168年五月,日食。窦武以此为借口,请窦妙下诏诛杀宦官。窦妙一直犹豫不决,拖延时间,致使消息走漏。当年九月,宦官曹节等人抢先动手,将窦武枭首于洛阳都亭。窦氏一族或被杀,或被流放,窦妙也被幽禁于南宫云台。
公元172年,听说母亲在流放地死去,窦妙忧思成疾,很快去世,谥号桓思皇后,与汉桓帝合葬于宣陵。此后,宦官专权之风更盛,扶风窦氏则风光不再
参考资料-扶风窦氏
窦氏家族以三位脱颖而出的太后而发轫,从而以外戚身份跻身政治舞台,又大都以军功立世,在汉王朝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如今窦氏家族中涌现的诸多风流人物及其文治武功都已深深地湮没于历史深处,但他们的是非功过留给后人太多的思考及评说。
从观津走出的采桑女成为西汉王朝的第三位皇太后 历史上,黄河曾流经我们脚下的土地。据考,境内的清凉江就曾为古黄河故道,奔流不息的黄河为这片热土孕育灿烂的农耕文明创造了条件。曾几何时,古老的黄河文明就在我们身边,因此,衡水是北方开化较早、较早受到文明熏陶的地区之一。
早在先秦时期,衡水境内就出现了饶、昌若、武城、武罗等十余个封国。 观津城是这片沃土上的一颗明珠。她早在春秋时期就形成了,以其"地临河津,故曰观津"。西汉初设县,以后在历史长河中绵延了800余年之久。如今,代表着那个时代的秦砖汉瓦早已不复存在,但从它东边的清凉江和西面的老盐河身上,我们仿佛依稀能觅到当年那个美丽城邑的影子。那个古老的城邑,还与历史上两个著名人物紧紧联系在一起:一位是春秋名将乐毅,他被封于此;一位是西汉王朝第三位皇太后窦漪房,她出生在这里,这里也成为庞大的窦氏外戚家族的发祥地,小小的观津就这样与一个强大的王朝联系在一起。
二千多年前的观津城是个美丽而浪漫的城邑。她傍河而建,气候湿润,民风淳朴,市井繁荣。窦漪房的少女时光就是在这片美丽的土地度过的。渐渐地,窦漪房出落成一位亭亭玉立、风姿绰约的少女。她的美似空谷幽兰,没有一丝脂粉和铅华,却芳气袭人,清丽而华贵,令人神迷。 少女时期的窦漪房命运是不幸的,生活的清苦自不必说,本来从小失去母爱,父亲又在一次捕鱼中溺水而亡,而困苦和不幸磨练了少女窦漪房的意志,使她过早地成熟起来。她渴望通过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
公元前187年,一个改变她命运的机会来临了。当时的最高统治者吕后下令在全国征集宫娥。举止端庄、亭亭玉立的窦漪房以良家女身份经过层层选拔,被吕后相中,留在自己身边。从小城观津到京城长安,从普通农家的采桑女到吕后身边的侍女,窦漪房的命运顷刻之间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几年后,吕后这个铁腕女人为了笼络外地的诸侯王,决定把身边的五个宫女分封给五个王子。窦漪房听到这个消息,便跑去央求内侍,希望把自己分到赵国去。因为赵国离自己的家乡观津不远,这样她就能很方便地见到自己的亲人了。然而,粗心的内侍却记成她想去代国。这样,一个宦官的偶然疏忽改变了一个小宫女的命运,似乎也在不经意中造就了将来的一代伟大皇太后。
面对已不可改变的现实,窦漪房擦干泪水,来到了风沙弥漫,气候寒冷的北地代国,成为代王刘恒的一个妃子。 代王刘恒是刘邦和薄夫人所生之子。因薄夫人很少受到刘邦宠幸,处世谦和谨慎,因此幸免被吕后迫害。母子在偏远的代国安静地生活。窦漪房的到来让年轻的代王兴奋不已,他很喜欢美丽的窦姬,对她宠幸有加,加之窦漪房温柔体贴、通情达理,得到了薄夫人一家的喜爱。几年中,窦漪房为代王先后生了两男一女,长子刘启,次子刘武,女儿刘嫖。在她之前,代王后生的三个儿子先后夭折了,不久代王后也去世了,这样,窦漪房就被代王立为了王后。
窦漪房在代国相夫教子平静地生活时,长安城发生的一场宫廷政变瞬时改变了她和代王的命运:朱虚侯刘章、绛侯周勃和丞相陈平一举诛灭了欲图作乱的吕禄、吕产等外戚。在商议立谁为帝时,因考虑到代王刘恒是目前高祖诸子中最长的一个,且仁义宽厚。其母薄夫人也谦和谨慎,不会出现像吕后外戚乱政的情况,代王成为最佳的帝王人选。这样,刘恒从遥远的代国被拥立为帝,是为汉文帝。翌年正月,窦漪房为刘恒所生长子刘启被立为太子。
窦漪房被立为皇后,这一天,薄太后下诏,追尊窦漪房父亲窦充为安成侯,母亲为安成夫人。令清河郡派人填平窦充溺水而亡的大泽,在上面建造陵园,迁200户百姓守卫陵园,并派一名官吏长期驻守在那里,这就是如今已经历了2000多年风雨仍巍峨屹立的"窦氏青山"。 从观津城走出来的农家女,到吕后身边的宫女,从代王妃、代王后到母仪天下的汉文帝皇后,窦漪房的身份和地位一步步地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幸运也一个个接踵而来。
面对着几乎从天而降的荣华富贵,窦漪房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手扶长乐宫前华丽的汉白玉栏杆,她经常陷入深思:命运之神对自己的垂青,既让她欣喜,又仿佛觉得有千钧重担压在自己肩头,面对千疮百孔、百废待兴的国家,她一次次地下决心要好好辅佐丈夫治理国家,决不做吕后那样乱国干政的事情。 经常性的自励自醒使年轻的窦皇后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
她一生身历四朝,先后辅佐了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三代帝王。身份由皇后、到皇太后,最后再到太皇太后,在近半个世纪的辅政生涯中,她生活节俭,从不奢靡,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支持汉文帝推行的治国主张。她支持汉文帝、汉景帝继续采用黄老之术治国,施行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使国力大大增强,出现了历史上有名的"文景之治"。
这是全部网上寻找来的张氏族谱留言信息,并收集汇编有关张氏家谱网站上的资料,提供一份网上因若干不明原因已遗缺不复存在的寻根留言的保存,有愿意的张氏宗亲请编合好后并发布于网上中华张氏家谱论坛中,可作为张氏宗族谱记录的因网上丢失现象的恢复保存,这提供稿待编辑及未整理。——
10月-6日整理有关张氏家谱网站信息资料保存管札记----2007年10月-6日
等) 全卷阅读(简体) 书目提要 作者简介
户部。尚书一人,(正二品)左、右侍郎各一人,(正三品)其属,司务厅,司务二人,(从九品)浙江、江西、湖广、陕西、广东、山东、福建、河南、山西、四川、广西、贵州、�南十三清吏司,各郎中一人。(正五品。宣德以后增设山西司郎中三人,陕西、贵州、�南三司郎中各二人,山东司郎中一人。)员外郎一人,(从五品。宣德七年增设四川、�南二司员外郎各一人,后仍革。)主事二人,(正六品。宣德以后增设�南司主事七人,浙江、江西、湖广、陕西、福建、河南、山西七司主事各二人,山东、四川、贵州三司主事各一人。)照磨所,照磨一人,(正八品)检校一人,(正九品。)所辖,宝钞提举司,提举一人,(正八品),副提举一人。(正九品)典史一人,(后副提举、典史俱革。)钞纸局,大使、副使各一人,(后革副使。)印钞局,大使、副使各一人,(后俱革。)宝钞广惠库,大使一人,(正九品,)副使二人,(从九品,嘉靖中革。)广积库,大使一人,(正九品,)副使一人,(从九品,)典史一人,(嘉靖中,副使、典史俱革。)赃罚库,大使一人,(正九品,)副使二人,(从九品,嘉靖中革。)甲字、乙字、丙字、丁字、戊字库,大使五人,(正九品,)副使六人,(从九品,丁字库二人,嘉靖中革一人,并革乙字、戊字二库副使。)广盈库,大使一人,(从九品)副使二人。(嘉靖中革。)外承运库,大使二人,(正九品)副使二人,(从九品。后大使、副使俱革。)承运库,大使一人,(正九品)副使一人。(从九品。嘉靖中革。)行用库,大使、副使各一人,(后俱革。)太仓银库,大使、副使各一人。(嘉靖中,革副使。)御马仓,大使一人,(从九品)副使一人。军储仓,大使一人,(从九品)副使一人,(后大使、副使俱革。)长安、东安、西安、北安门仓,各副使一人,(东安门仓旧二人,万历八年革一人。)张家湾盐仓检校批验所,大使、副使各一人。(隆庆六年并革。) </SPAN< td>
2:
史部·正史类 《清史稿》 (赵尔巽等) 全卷阅读(简体) 书目提要 作者简介
袁绍家族盛极而衰始末
(老玖读《三国志》之四十五)
东汉后期,汝南袁氏非常显赫,四世五公,门生故吏遍天下。袁绍、袁术是汉末风云人物,炫耀一时。但是,如此显赫的大家族却顷刻间灰飞烟灭,值得人们深思。
今河南省淮阳县,史称陈,是袁姓血缘始祖、陈国的开国之君妫满(陈胡公)受封之地。西周初年,周武王的女婿妫满受封于陈。陈胡公封陈,才孕育了袁姓。
陈胡公裔孙宣仲涛途因功受封为大夫,以阳夏(今河南省太康县)为采邑,涛途以祖父伯爰的字为氏,形成爰氏。由于在上古时,爰、袁、辕、溒、榬、援同音通用,后来因传写不同,一姓分为六家,爰姓也作袁、辕、溒、榬、援姓,相互混用。太康可以说是袁姓得姓之地。东汉时,阳夏属陈郡。袁姓首先在陈郡形成望族,但西汉时袁氏在正史中无传,只在野史和一些碑刻上有所反映。袁政的裔孙袁生,袁生的孙子袁干西汉时被封为贵乡侯,举家迁回陈郡阳夏县(今河南)。陈郡袁氏实际指居住在阳夏(今河南太康)的这一支,自袁滂在东汉任三公直至唐代,整整十三代都有人做高官。京兆、彭城、华阴、河东、宜春等望族均出自陈郡袁氏。如今,太康县袁姓聚居村有10多个,千人以上大村两个,县境袁姓8000余人。
今河南省商水县,史称汝阳,自阳夏别居汝阳的这支袁姓,因汝阳归属汝南郡,为汝南袁氏。东汉中期,汝南袁氏的袁安后显贵后,四世五公,在全国极具影响力和号召力。但至东汉末年袁术、袁绍被曹操消灭后湮没无闻,唐朝初年,袁绍之后袁恕己出任宰相。据《元和姓纂》等载,襄阳袁氏、乐陵东光袁氏、淮南袁氏等出自汝南袁氏。袁老乡袁姓。据商水县袁老乡田家楼村的《袁氏家谱》载:袁安是袁氏家族的长辈。现在,袁老乡及其附近的袁姓人,都是袁安的后裔。
东汉时期,从陈郡分出的汝南袁氏在史籍上大放异彩,成为东汉著姓,这支袁姓的开基祖为从阳夏别居汝南郡汝阳县(今河南商水)的袁安。
袁干的8世孙袁良精通《易经》,在西汉明帝时被举为明经博士,任太子舍人,后在东汉初年任武成县令。袁良的后代在东汉初年开始显露锋芒,其后一百多年的时间里,袁姓家族人才辈出,有的高官厚禄,在朝廷飞黄腾达;有的以道德文章,显名于世。袁良的孙子袁安,把汝南袁氏领上青云之梯。
先来谈一下袁安其人。
袁安(?——92年),汝南汝阳(今河南商水)人,幼承家学,为人深沉庄重,为乡里人敬重。任县功曹(相当于县令的总务长)时,奉命拜访州从事(一州长官刺史的幕僚),从事就让袁安捎一封信给县令。袁安婉拒道:“如果你信中涉及公事,就让邮驿传递。如果纯属私事,让我捎递多有不便。”州从事听他这么一说,也就不好再让他捎信了。后来,袁安被郡太守(一郡行政长官)举孝廉(汉代选拔官吏的科目之一,由各郡每年举孝、察廉各一人,后合称孝廉),由此踏上仕途。出任阴平县长、任城县令。为袁安赢得治世能臣美名的是他任楚郡太守时,妥善处理楚王刘英“谋逆案”,替数百人洗清不白之冤。
楚王刘英是汉光武帝的儿子,当刘庄为太子时,刘英便倾心归附。刘庄当皇帝(汉明帝,史称显宗)后,多次赏赐刘英钱财。刘英好行侠仗义,结交四海宾至如归朋,后来又好黄老之学,对佛教尤其喜爱。汉明帝开始时并未禁止。永平十三年(70年),有官员上表,披露楚王英与为非作歹之徒相勾结,并与方士(古代好讲神仙方术的人,此指佛教徒)造作符瑞(又叫符命、符录、图谶,用诡秘的隐语、预言作为神的启示,向人们昭示吉凶、治乱兴衰),又擅自设置官职,实属大逆不道,请加刑诛。汉明帝废黜楚王刘英王位,削除楚国为楚郡,另以五百封户之租税收入供其生活,并将其迁出楚郡。刘英到外地不久,便自杀了。明帝深恨诸侯王与官吏、方士等勾结,为杀鸡给猴看,他穷治楚王谋逆案。上之所好,下必尚焉,见明帝关注此案,官员们卖力地审讯,滥用刑罚,无所不用其极。上自刘英在京师中的三亲六眷以及与他交往过的诸侯官吏,下至地方上的头面人物,都被卷入此案,受株连而死者千余人,逮捕入狱者达数千人。袁安出任楚郡太守后,就处理这个棘手的案件,他经过缜密调查,发现好多人是被迫自诬有罪,实际上与案件毫无关联。他决定把这个情况上奏朝廷,为蒙冤的人澄清事实,还他们以清白。当时楚郡府吏坚决不同意他这样做,提醒他:按照法律规定,如果偏袒谋反者,要与谋反者同样处罚。袁安斩钉截铁地说:“如果我的调查与实情不符的话,做为太守理所当然要承担责任,绝对不连累你们。”他根据实情,向朝廷递交了与原来截然不同的调查结论,主张给大多数蒙冤的人平扫昭雪,以平息民怨。汉明帝看后,也觉得楚王案打击面过大,牵连的人太多,就同意袁安的调查结论,一次释放四百余家,这些重见天日的人都称颂袁安明断。
由于袁安处事公允,一年后升任河南尹(管理首都洛阳的最高行政长官)。他到任后为政严明,从不轻易捕人治罪。常常说:“方今欲入仕途之士,其最高理想为位至宰相,其次则盼望成为任州牧郡守。在圣明之世,堵塞他们仕进之路,这是我做府尹的不愿做的事。”他又知人善任,奖掖士人,把首都治理得井井有条。章帝建初八年(83年),已任十年河南尹的袁安转任太仆(汉代九卿之一,掌皇室的舆马和马政);元和三年(86年)升任司空(西汉末年将御史大夫改称司空,主管监察、司法等,为三公之一);章和元年(87年)升任司徒(东汉时将丞相改称司徒,为三公之一,为国家最高行政长官,以辅弼天子、助理万机为职)。
章帝英年早逝,年仅10岁的太子刘肇即位,这就是汉和帝,由章帝皇后窦太后临朝听政,太后之兄窦宪法执政,形成外戚专权局面,袁安虽有宰相之名,而无其实。但他不愿备位朝廷,遇到事关国之在事时,他必上书谏争。窦宪为了猎取功名,决意出兵北击匈奴。袁安与太尉(秦汉时全军军政首脑,与丞相、御史大夫并称三公)宋由、司空任隗及九卿都在朝堂上进谏,认为匈奴已长期不进犯汉朝边塞,此时无故劳师远征,师出无名,耗资巨大,断非国家之福。他们又多次联名上书窦太后,坚决不同意出兵。但是这些奏章都如石沉大海,这时宋由动摇了,九卿们也不再上书反对出兵。只有袁安与任隗仍然坚持,他们为说服窦宪,阻止出兵,在朝堂上与主张出兵者激烈争执多次,陈述现今应保境安民,不轻启战端。但窦太后却丝毫听不进去,众人都为袁安捏了把汗,但他却很坦然。在窦太后裁定出兵后,袁安禁不住扼腕长叹。后来窦宪又准备立匈奴降将为单于(匈奴最高首领),袁安又据理力争,但骄横的窦宪根本听不进去不同意见,结果窦宪所立单于叛汉,掳掠沿边诸郡,给国家带来巨大损失。
窦氏专权,横行不法,窦宪弟、卫尉(统领皇帝警卫部队)窦笃、执金吾(皇帝护卫官)窦景擅自下令沿边诸郡,征调善于骑马射箭的大力士到窦府中服务,上谷、渔阳、雁门等郡分别派人送来了猛士。对于这种违法行为,朝臣门惮于窦氏权势,不敢揭发,唯独袁安上表弹劾窦笃、窦景,但在窦太后的包庇纵容下,此事不了了之。窦氏兄弟越发嚣张,在各州郡到处安插自己的死党,结党营私,袁安与任隗上书条奏地方大员们的不支行为,因此而免职的达四十余人,而这些人都是窦氏余党,遭到窦氏忌恨。只不过,这两人为人正直,满朝钦敬,窦氏集团还不敢公然对他们下手。正是由于袁安刚直不阿,在当时复杂的政治局面下,汉和帝及朝中大臣多依恃他与窦氏外戚势力作斗争。袁安有职无权,其多次进谏,正确的意见都得不到采纳,他深知这是天子幼弱,外戚擅权所致,可他又无力回天,每到朝堂上,与公卿们谈论国事,总是感慨万千。永元四年(92年),袁安抑郁而逝。
几个月后,汉和帝诛灭窦氏外戚集团,亲理朝政。他有感于袁安的忠义,亲政后下令对袁安后人予以褒封,因此袁安子孙多历显位。
《后汉书·袁安传》上说,袁安父亲去世时,母亲让他去寻找适合的墓地,路上遇见三个书生,他们问袁安到哪里去。袁安将事情原由对他们说了一遍。其中一位书生用手一指道:“将你父亲安葬此处,可世代做高官”。袁安对此话将信将疑,正要再问时,三书生忽然不见了踪影。袁安恍然大悟:这是神仙来指引自己啊,他就把父亲葬在此处。由于其父占有好的墓穴,因此连续好几代都兴旺发达。这大慨是汝南袁氏显贵后,人们的附会之语,不足为凭。
袁安子袁敞,曾任将军、大夫、侍中(皇帝侍从官)、太守、太仆、光禄勋(掌领皇帝宿卫从侍之官),官至司空。袁安的孙子袁汤,汉桓帝时为司空,受封安国亭侯,累迁至司徒、太尉,死后被追谥为康侯。袁汤子袁逢,曾参与拥立汉灵帝,汉灵帝时任司空,朝廷追谥为宣文侯。袁逢弟袁隗,先于袁逢任三公,献帝时,又任太傅(朝廷设置的最高荣誉官职)。自袁安始,四代中有五人先后担任三公的职务,因此,汝南袁氏常常自诩“四世五公”。
此外,汝南袁氏家族有多人担任太守九卿之类职务,如袁安子袁京,任侍中、蜀郡太守;袁京子袁彭,历任广汉、南阳太守,光禄勋;袁逢子袁基任太仆;袁敞子袁盱任光禄勋;袁彭子袁贺任彭城相(相当于郡守);袁遗,袁绍堂兄,曾任山阳太守、扬州刺史。
当时天下士大夫无不奔走于袁姓门下,其“权之重,势之盛,天下莫得而比”。袁绍、袁术落败后,汝南袁氏辉煌不再。但从汝南袁氏分出的多支袁氏,却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乃至隋唐时期重振家声,名闻天下。
汝南袁氏不仅是海内大族,还是天下大儒学家。袁安的祖父袁良曾于西汉末年曾向孟喜学《易经》,从此《孟氏易》成为袁氏的家学,袁氏子弟都得诵习《易经》。袁安年少时就习《孟氏易》;袁京“习《孟氏易》,作《难记》三十万言”;袁京子袁彭,少传家学;袁彭弟袁汤,“少传家学,诸儒称其节”;袁敞,“少传《易经》教授”。由于袁氏世传家学,又有多人出仕高官,成为既是豪门又是著儒的大族,有好多人投上门来向袁氏学《易经》,成为著录弟子。这些人中,真正受业钻研学问的廖廖无几,其多数是看到袁氏族大势众,通过行贿或相关人员游说,买个名义,以便获得庇护免役或荐举做官的机会,他们成为袁氏的“门生”、“义故”。东汉时期,公府以至州牧、刺史、郡守,他们的幕僚椽属,多由自己挑选人才,征辟作用,被征辟的人一经应征,便成为公府或郡国的幕僚椽属,渐渐地和他的长官结成一种私恩关系,幕僚椽属对其长官,往往私为君臣。被郡国保荐的孝廉、秀才,即使其后任官朝廷,但对过去保荐的郡国守相,皆称“故吏”。东汉末年,袁绍之所以能轻而易举地夺得冀州刺史之位,是由于当时的刺史韩馥认为自己是袁氏的故吏,甘愿让位。袁氏任郡国守、相者多人,征辟的椽属、幕僚,保荐的孝廉、秀才不计其数,许多朝廷和州郡的官员都是袁家的门生或者是部下,所以势力特别大。因此人们又称汝南袁氏“门生故吏遍天下”。
东汉末年,袁绍、袁术曾称雄天下。袁绍字本初,是东汉末年青年领袖,与袁术为异母兄弟,曾任中军校尉、渤海太守,封邟乡侯,后自封为冀州牧,据有冀、青、幽、并四州之地。汉献帝任命他为太尉、大将军,封邺侯,兼督冀、青、幽、并四州。袁绍兵精粮足,谋士众多,在汉末诸雄中势力最为强大。袁术曾任后将军,后占据南阳、淮南,建安二年(197年)在淮南称帝,自号“仲家”。
盛极必衰,物之常理。在汉末政局动荡之中,各种势力分化组合,汝南袁氏迭受打击以至覆灭。黄巾军起事时,袁贺之孙袁秘与汝南郡守赵谦率众击之,兵败后死于阵前,与一同死难的其他六位府吏被誉为“七贤”。董卓杀袁隗、袁基等,可谓袁氏第二劫难。而汝南袁氏受打击最大的莫过于曹操殄灭袁术、袁绍。
汝南袁氏这样一个“世布恩德,天下受其惠”、声名显赫的大家族为何不堪一击?这要从它自身找原因。早在黄巾起义前,袁彭之孙袁闳就预测本家族要遭祸乱。他见当时政治黑暗,社会动荡,民不聊生,而袁氏一族却日趋富贵,依仗先祖的恩庇代代做高官,居善位,他有深深的危机感,曾感叹地对其兄弟们说:“我们先祖积累下的福祚,后代不能以德行守持,却竟相骄奢*逸,与乱世争雄,这是危亡之兆啊。”他不应征出仕,当汉桓帝延熹末年,宦官迫害士人的“党锢之祸”即将发生时,袁闳即自筑土室,与外界隔绝。果然,二十多年后,这个家族遭受毁灭性的打击。袁闳弟袁忠曾任沛相,当天下大乱时,知袁氏家族必逃不过此劫,遂弃官寓居会稽郡上虞县(今属浙江),后又南迁交趾(今越南北部)。
袁安担任三公之职,一心一意为国尽忠,而其子孙担任高官,则违背其祖上为官清正、为人正直的一贯作风,与恶势力勾结。《三国志·魏书·袁绍传》注引《英雄记》称:“袁成字文开,壮健有力,贵戚豪强自大将军梁冀以下皆与结好,言无不从。”当时京师洛阳曾有一句谚语:“事不谐,问文开。”而梁冀是东汉的权臣,祸乱朝廷二十余年。袁氏还与宦官相勾结,当时中常侍袁郝,是袁隗的本家,袁逢、袁隗与袁郝互为党援。袁氏自尊贵后,已成为骄奢*逸的家族。袁术妄自尊大,不体恤部属。他称帝后,后宫妃嫔众多,侈华已极,而随从们却饥寒交迫。当他据守南阳时,南阳是东汉皇室龙兴之地,人口有数十万之众,经济发达,本可据此有所作为。而他却放任部属钞掠百姓,搞得民怨沸腾,只得弃南阳而去。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袁氏虽然在当时声望很高,但并没有赢得多少民心。尤其是当汉献帝被权臣挟持,四处流浪向各州郡之时,世受国恩的袁氏却不发一兵一卒支援。袁绍自认为汉献帝是董卓所立,又不愿受天子的约束,就没有听取沮授建议迎立献帝。等曹操迎立汉献帝于许都(今河南许昌)挟天子以令四方,袁绍这才醒悟。上表请献帝移镇自己控制的地盘内,这无疑与虎谋皮。袁绍、袁术占有地盘后,两人竟做起皇帝梦来。虽然袁绍惮于众人反对,而没有付诸行动,袁术却公然戴上皇冠,穿上了黄袍,无疑招致众人的反对。袁术败亡之际,还要归帝位于袁绍,顽固地认为,汉朝当亡,强者争雄,袁氏受命当有天下,这是符录、祥瑞所证明了的。可见他们骨子里只有袁氏家族利益,丝毫无拯民于水火之中的打算。从表面上看,袁绍、袁术在军事上是败于曹操,实际是他们不体恤部下、不尊重民众利益,一贯自高自大而造成的,他们败在民心上、败在自己手中。
一个显赫的家族就在这样在东汉末年沸沸扬扬的政坛上消失了,其兴盛衰亡之过程令人无限深思。袁术败亡后,他的妻妾、子女又投奔故吏、庐江太守刘勋。孙策平定江南,击败刘勋后,袁术的妻妾、子孙被孙策收留。后来,袁术的女儿成为吴大帝孙权的宫妃,袁术的儿子袁曜成为吴国郎中,袁曜的女儿又嫁给孙权的儿子孙奋。襄阳袁氏就是袁术的直系后代繁衍而成。袁绍中子袁熙的后代徙居东光(今属河北)唐代曾有人出任宰相。
作于2010年8月24日0
中国窦氏历史文化研究会以团结、凝聚中华窦氏宗亲为己任,以完善全国各地的窦氏家谱为纽带,以为窦氏兴业育人为宗旨,积极开展和海外窦氏华人社团的联系,实现窦氏为中华民族振兴作出更大贡献的目的。
历史问题,汉朝有三任窦氏皇后?她们是一个家族的吗?窦氏是当时的显族吗?
本文2023-09-22 16:26:47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770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