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谁知道关于“湖广填川”这段历史?
“湖广填川”之谜 郭振华 一九九八年八月十五日,笔者在大英县隆盛镇石门办事处采访时,在崇音寺檀木湾一块玉米地里发现了四块古墓碑。远处看是一块玉米地,墓碑被包围在玉米杆中,据农民讲这里原来是一块老坟山。六几年此地方园五、六亩地的范围内有很多雕刻精致、色彩艳丽的墓碑群,学大寨、改田改土的时候,上级强令村民们将一块块墓碑和墓群推掉,用来做土埂。当时推的时候,有一位老者出来阻止说:这是郭家近代的几块祖墓碑,上面刻有郭家的辈分,不要推掉了,将来娃儿取名字也有个依据。于是,就保留下了这四块墓碑。郭振华很是惊奇,拂去上面的蜘蛛网和滕蔓,仔细瞧这四块碑,发现上面刻有很多书法秀丽的楷体字,并雕刻有“龙凤呈祥”、“二龙戏珠”等图案,仔细读上面刻有郭家五大房人郭世俊、郭世美、郭世蓉、郭世茂、郭世伦等的名字。原来据传说这里是唐代爱国名将郭子仪后裔聚居的老祠堂,笔者想这几块墓碑与此有不有关系呢? 经过二个多月的考证,走访了当地村民,发现当地聚居着上千户郭姓村民,崇音村8社(檀木湾)整个社全是郭姓家族;并且在这些村民家中香盒正额上写有“汾阳家风”,村民们说他们的祖宗是唐代名将郭子仪;现居大英县卓筒井镇原檀木湾的退休工人郭清高家中发现了清朝秀才郭庭范书写的郭氏香盒上用渡金额刻有“点颔流徽”四个大字,与史书记载的郭子仪晚年“颔之而已”的典故相同;之后又在当地88岁高龄的郭秉才家中找到了一本“郭氏家谱”,上面明确地记载了郭氏家族从黄帝到郭子仪及其后裔几千年的族姓发展史,郭子仪第四代孙郭端夫在唐庄宗时官至鸿芦卿,谪守江右庐陵,由山西汾阳举家迁往江西,在宋端平元年甲午由江西迁往湖广,大明弘治二年入川落业檀木湾之谜。从“郭氏家谱”中可以看出,郭子仪长房后裔一脉由陕西西安到山西汾阳,由山西汾阳到江西、湖北、四川,相当于在中国版图的中心位置绕了一个大圆圈,这为中华民族大迁移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史料。 一代爱国名将郭子仪 郭子仪生于唐中宗十三年(697年)丙申八月十五日,卒于唐德宗二年(781年)辛酉一月十日,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人),父亲郭敬之,历任五州刺史。郭敬之生五子,郭子仪排行第三。郭子仪身高七尺,体貌秀杰,生八子七女。少年时的郭子仪因武举成绩优秀,补左卫长史。郭子仪一生经历了武则天、唐中宗、唐睿宗、唐玄宗、唐肃宗、唐代宗、唐德宗七朝。渡过了六十多年的军旅生涯,其中以一身而系天下安危达二十余年。肃宗皇帝赞扬郭子仪:“国家再造,卿力也!”德宗皇帝尊称郭子仪为“尚父”,郭子仪被赐封为太尉中书令、汾阳忠武王。“安史之乱”中,郭子仪大战安禄山,名垂青史,其史料收入中学历史课本,成了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爱国名将。 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范阳节度使安禄山起兵反唐,史称安史之乱。安禄山、史思明率十五万叛军从范阳(今北京城西南)大举南下。叛军所到之处,百姓远遁,户舍为墟。玄宗皇帝见形势危急,匆匆忙忙丢下长安,带着杨贵妃逃到四川,长安成了空城。 郭子仪受命危难之际,慌乱逃跑的玄宗任命郭子仪为朔方(今宁夏灵武西南)节度使,率兵东讨叛军。 郭子仪出兵首战告捷,收复云中(今山西大同),马邑(今山西朔县东北)两郡之后,兵出井陉,会合河东节度使李光弼的部队,一举攻战了史思明坚守四十天的九门(今河北槁城县西北),槁城两县。 郭子仪战边关,内地潼关失守,肃宗至武灵即位,图谋收复两京。肃宗大阅六军,虽有收复河山的决心,但没有驾驭战争的本领。结果趋兵南下,亲征失利。收复失地的重任落在郭子仪的肩上,郭子仪不顾个人安危,率儿子郭旰挥师潼关。在攻战陕郡永丰仓时,郭旰阵亡,郭子仪强忍失子之痛,大战潼关,恢复了潼关与陕州的信道。 在洛阳称大燕皇帝的安禄山如坐针毯,其子安庆绪趁机杀死安禄山,继父位逐派十万兵马赴陕州,负隅顽抗。郭子仪以大军击其前,回纥兵登山乘其背,于陕州城西的新店击败叛军,进而一举收复洛阳。 肃宗闻讯,亲迎灞上(今西安郊外),对凯旋而归的郭子仪说:“虽吾之家国,实由卿再造。” 在“安史之乱”中,郭子仪出身入死,许身报国。肃宗临终前,托咐郭子仪说:“河东之事,一以委卿。”代宗即位加授郭子仪为尚书令,并以第四女升平公主嫁给郭子仪第六子郭暧,拜郭暧为驸马都尉。岁时赏赐珍玩,不可胜纪。代宗驾崩,留下遗诏,嘱咐太子李适在即位之后,仍“以司徒兼中书令、汾阳郡王(郭)子仪摄冢宰(即宰相)。”唐德宗李适即位后,诏(郭子仪)还朝,摄家冢,赐号‘尚父’,进位太尉,中书令,增实封通计二千户,给一千五百人粮,二百匹马食料。诸子弟、婿拜官者十余人。 郭子仪驰骋疆场,戎马一生,平叛御边,勋高一代。他与唐代宗君臣之间相处二十四年之久,权倾天下而天子不忌,功盖一代而君主不疑,不愧为忠心报国,一代楷模。郭子仪“再造邦家,维新庶政;臣虽陨越,死所无恨”的爱国之心和“寇仇在近,家国未安,臣子之心,不无宁处”忧国忧民意识是华夏民族自强不息的力量源泉。 考证檀木湾是郭子仪后裔聚居地 檀木湾人以前一直据说是郭子仪后裔,但苦于没有史实证实。发现墓碑以后,笔者决心揭开这个历史空白点。 在考证墓碑记载的一些史实走访檀木湾群众时,笔者和当地人郭清学、郭甫成三人首先走访了郭氏家族年龄最长的金元乡89岁的村民郭秉才。郭秉才身体硬琅,红光满面,四世同堂,其2个儿子都70多岁了。在郭秉才家发现了一本郭氏家族手抄本,据郭秉才介绍:“手抄本是他于解放前在蓬溪中河街郭氏祠堂抄写的。当时的郭氏祠堂规模很大,正厅供有郭子仪座相,郭子仪曾被封为汾阳郡王,历代凡过往的朝廷官史都要在郭子仪座相前朝拜,祠堂每年要花费一大笔招待费,民国七年修订郭氏家谱花费了365两白金,白金贵于黄金,就按黄金现价折算,折合人民币250万。郭氏家谱原件有一寸厚,封面有红绸布布衬包裹。当时每年清明节郭氏家族族首都要在蓬溪聚会一次,并分别在金元、蓬莱、大英、红江等地召开清明会,可见人员之广,但遗憾的是保存于蓬溪郭氏祠堂的郭氏家谱原本解放后因祠堂被改建,家谱原件便不知去向了。解放后清明会逐渐消失,郭氏家族逐渐失去了联系,以至于后来没见过家谱的人都不敢承认自己是郭子仪的后裔。” 檀木湾人没见过家谱,但在当地郭氏村民家中,发现有写有“汾阳世家”的香盒,而与家谱中记载的郭子仪曾被封为“汾阳郡王”的史实相一至,这证明了香盒是为了纪念郭子仪而设。之后笔者又从檀木湾移居大英县卓桐井镇居民郭清跃家中香盒两侧楹联上刻有“功封虢叔家声远,威重汾阳世泽长”,这与家谱中记载的周文王封虢叔为虢姓,而“郭”实乃“虢”之转音。后又在卓桐井镇退休工人郭清高家中保存完好的一个清代木质香盒是由清代秀才郭庭焕撰写的,香盒正额雕刻有镀金木刻字“点颔流辉”,楹联书有“祖德问安犹点颔,我裔继烈要留心”,这与旧唐书、新唐书记载的有关郭子仪的史实相一致。这段史实旧唐书记载道:唐德宗时,郭子仪被封为宰相,尊称为“尚父”,进位太尉中书令,册封2千户,给皇粮1500人,马200匹;建宗2年,郭子仪得病,德宗派舒王去探望郭子仪,郭子仪不能起床,只能在床上叩头谢恩。旧唐书还记载,郭子仪8个儿子7个女儿、孙和外孙数十人,每年未向郭子仪拜年问安时,郭子仪认不完这些孙子和外孙,只能点颔作答。这二段历史即谓之为“点颔流辉”。 之后,在石门办事处一郭姓村民中发现了民国七年修订木刻的郭氏家谱,据主人介绍,这本家谱一直被其放于木箱底层保藏,侥幸躲过了文革“破四旧”中的焚古书运动,但从未对外人出示,也被其淡忘了。这本保存完好的家谱清楚地记载了郭子仪后裔迁移至檀木湾的历史。郭氏家谱中“郭氏受姓本源考”中记载,华夏民族族姓始于黄帝,黄帝孙子名叫轩辕,以熊氏为姓,又因熊氏出身姬水,所以以姬为 姓,后以玄嚣、云阳、昌意、舜、尧、稷、公刘、王季,直到西百文王开始封姓, 封虢叔为虢姓,后以郭为姓,到唐朝郭子仪一代“虢”姓一律改为郭,“郭” 是“虢”的转音。郭氏家谱中记载了炎黄子孙五千年姓氏的来龙去脉,其完整性 堪称一绝,是迄今发现最完整的一个姓氏家谱,为考证华夏姓氏提供了不可多得 的重要史料。 3个多月的艰辛考证,所有的史料终于证明了檀木湾人后裔,而檀木湾古墓群是郭子仪后裔古墓群。 古墓群揭开湖广填川之谜 檀木湾郭子仪后裔古墓群之一郭干元墓碑记载郭干元祖籍湖北麻城,墓碑立于嘉庆20年,距今近200年,这块墓碑不同于其它墓碑,墓碑前有一个全封闭的挡风敝雨的花形石隔层,将碑文罩在隔层里,隔层雕刻精细,中间有一朵五瓣形的花朵,透过花孔可以清晰地看到墓碑上的文字。由于有隔层的保护,墓碑上雕刻文字的蓝色油漆虽经近200年日晒雨淋却未剥落。 墓碑是立于嘉庆20年,而郭氏家谱修订于民国七年,墓碑是揭示湖广填川的重要史料。据家谱记载,郭子仪第四代孙郭端夫在唐庄宗时,任鸿芦卿,谪守江西右庐陵。举家从山西汾阳迁往江西吉安府庐陵县延福乡,一直到郭子仪第二十六代孙郭弥都世居此地。因当时族繁人广,郭弥都于宋端平元年(1234年)举家迁往湖广(湖北)黄州府麻城县孝感乡落叶沙子场郭家嘴狮子岩几子湾。元末明初,四川盆地战乱不止,蛮匪横行,民不聊生,土地荒芜。老者饿死于沟渠,少者逃往他乡。眼看四川人口越来越少,弘治皇帝下诏移民。郭子仪第三十六代孙郭谟格由保甲推举奉诏于明弘治二年(1490年)弃湖入川,落叶檀木湾。这便是民间流传的“湖广填川”的一段史实。史料虽记载有:“元明之际四川人口显著下降”,“洪武十四年皆自别省流来”,但无详实文字,郭子仪后裔的迁移,正好给“湖广填川”一个具体说法。同时,郭子仪后裔由陕西长安到山西汾阳,由山西汾阳到江西、湖北、四川,相当于在中国版图的中心位置绕了一个大圆圈!这为研究中华民族大迁移提供了一个重要史料。笔者也见过不少墓碑,但能象檀木湾郭子仪后裔古墓群这样追根求源的实为罕见。一般的古墓碑只记有一个大概,没有具体的入川前地名;一般的家谱也只能大概追踪到湖广近十几代郭子仪后裔古墓群不仅记载详实,而且与“郭氏家谱”互相印证,使其具有相当的文物价值。 ,而“郭氏家谱”可追溯到上下数千年。况且
湖广填四川是指发生在中国元末明初和明末清初的两次大规模的湖南、湖北(即湖广行省)、广东(主要是客家人)等省的居民迁居到四川各地的移民潮。根据考证表明,还有江西、福建、广西等十几个省份的居民迁入。 清康熙初年,四川巡抚张德地经重庆到泸州,沿途巡查,乘船组了好多天,张德地都没有看到几个人,为此感到好生奇怪:当地的人都到哪里去了呢随从回答:都死了。 原来,明末清初的30多年间,四川境内战乱频发,加上灾荒、瘟疫不断,造成四川人口锐减。据考证,清初四川人口只剩下50来万,重庆城(现朝天门到七星岗通远门一带)只剩下数百家人,重庆所辖的州县内,有的只剩下十几家人! 张德地赶紧把这一情况报告给朝廷。康熙下旨,鼓励向四川(包括重庆)大规模移民,清政府还为此颁布了一系列移民优惠政策。湖南、湖北、广东、河南等省的移民,浩浩荡荡往四川涌来,长达数十年的“湖广填四川”移民活动由此拉开序幕。 《四川通志》:“蜀自汉唐以来,生齿颇繁,烟火相望。及明末兵燹之后,丁口稀若晨星。”据康熙二十四年人口统计,经历过大规模战事的四川省仅余人口9万余人,清朝康熙年间,经历过兵荒马乱、刀光剑影的四川盆地终于平息下来,一批批新任地方官员也开始走马上任了。在这些踌躇满志的官员眼中,四川不知是怎样的丰肥沃土。然而当他们骑马、坐轿赶到新的官邸以后,才发现传说中的天府之国竟然是这般的荒凉残破、千疮百孔。 康熙七年,四川巡抚张德地忧心忡忡地向康熙皇帝上了一道奏折,表露出强烈的忧患意识。他说:“我被皇上荣幸地任命为四川的最高地方官员,来到这片饱受战火摧残的地方一展宏图。但现在当我站在满目疮痍的昔日天府,增赋无策,税款难征,使我感到局促不安、寝食俱废。我等下官受皇上差遣,惟有精忠报国效忠朝廷。经过几日思索,我觉得要重振四川天府之美名,惟有招徕移民开垦土地,重建家园,除此似无别的良方上策。”《明清史料·户部题本》。 张巡抚还在奏折中提及了一些移民办法。比如,可以命令与四川相邻各省的地方官清查那些因战争而背井离乡的四川原籍人口,加以登记注册,然后由四川“差官接来安插”。或者直接由政府出台一项移民政策,通过行政手段把人口密集省份的人民移来四川。康熙皇帝坐在紫禁城的龙椅上也正为全国的税收和重建问题焦头烂额。他接二连三地接到四川地方官的奏折,召集相关部门听取有关汇报,正式颁布了一份名为《康熙三十三年招民填川诏》的诏书,下令从湖南、湖北、广东等地大举向四川移民。 “湖广”一词,最早是指元代设立的“湖广行省”,相当于湘、鄂、桂及粤黔部分地区,元末明初,因连年战乱,湖广一带田园荒芜,人口减少,明朝政府将江西等省民众迁徙至湖广地区,允许其“插旗占地”,明末清初,历经战乱的四川荒凉凋敝,地旷人稀,清政府鼓励外省人入川垦荒,这就是广泛流传于巴蜀地区“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民谣的历史背景。四川历史上历经七次大移民。第一次是在秦灭蜀、巴之后,秦移民万家入蜀,约四、五万人;第二次是从西晋末年开始,全国性的北方人口南迁,在此期间,邻近四川的陕西、甘肃移民大量从秦岭进入四川;第三次在北宋初年,又发生了全国性的北民南迁,在这个时候,陕、甘移民入川;第四次是元末明初,以湖北省为主的南方移民入蜀;第五次是清代前期十余个省的移民入川,这次以湖北、湖南(当时行政区叫“湖广省”,还辖广西一部份)移民最多,移民人口达100多万,而今民间传说的“湖广填四川”,是在老川人血泪快要流尽的时候发生的大移民,是一个特定的历史概念,即指这次前后长达一百多年大移民。第六次是抗日战争前期到全国解放,有不少人逃难或“南下干部”定居四川;第七次是二十世纪末到二十一世纪初叶的三峡大移民,有许多人落户四川。
郭氏是中国的大姓之一,在全国100大姓中名列第18位,拥有人中占汉族人口的1%以上。在台湾排名第十四,总人口占百分之一以上。相传,早在上古夏后氏部落领袖禹的时代(约公元前21世纪),郭姓就已得姓开基。郭姓人的得姓,有相当古老的渊源。
出自夏代的郭支和郭哀之后
古书记载“禹乘二龙,郭支之御”。“上古有郭侯,夏朝的禹即有驭手郭哀。”郭支与郭哀是中国有史籍记载的最早的郭姓人。因此,我国历史上建都阳城(今河南登封东)等地的夏代人郭支与郭哀,都被后人认为是郭姓人的始祖。
出自商代郭崇之后
据《三一经》记载:商有郭崇。可知商代继夏代之后也有郭姓。因此,商代郭崇,也被认为是郭姓人的另一位始祖。
以封地为姓
史载,郭姓始祖有以封地“虢”为姓的,又因虢、郭同声之转,故虢、郭二姓互通。
以居处命氏
中国古代有些居住在城、郭、园、池的人,分别以“城”、“郭”、“园”、“池”为姓。其中居住在郭(即外城,古代“郭”字的字义为外城)的人,以居住地为姓氏,形成郭姓。
出自姬姓
周代虢国的子孙后代是当今郭姓最大、最主要的一支,他们以郭为姓,源自姬姓。
黄帝(姬姓)—周太王(黄帝第十二世孙)。
古公亶父是周人的一位重要首领,他发扬光大了周人数代奋斗的事业,为周人取代商建立周王国打下了初步的基础,后世周文王称其为太王,《诗经·宓宫》中有歌颂他的诗句:“后稷之孙,实维太王,居岐之阳,实始翦商。”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孟子则把其作为一位仁君加以颂扬。在吴姓的一些家谱中,尊古公室父为上古最近先祖。周人自古公室父始进入了稳定发展时期。
古公亶父有三个儿子,长子太伯、次子仲雍、三子季历,全都非常贤能。其三子季历娶殷商挚仲氏之女太任为妻,太任和文王之妻太姒在我国古代被公认为贤妇人,为周族的兴盛起过重大作用。太任为周族生下昌,昌即是为周灭商打下雄厚基础的周文王。相传太任生昌时曾出现吉祥的征兆,昌自小天资过人、品德高尚,深受祖父的喜爱。古公亶父甚至把振兴周族的理想寄托在孙子昌身上,有时当着众人的面情不自禁地说:“我世当有兴者,其在昌乎”
按照周人的社会传统,古公宣父去世后,应有长子太伯继承王位,如太伯早死,接位者应是仲雍,季历排行第三,不可能有机会继承王位,昌作为季历之子更没有机会继承王位了。
古公亶父生病了,太伯和仲雍借口外出为父亲采药,离开了周原。史书记述,兄弟俩从陕西岐山一带出发,来到荆蛮吴越地区(今天的江浙一带),吴越地区居住着原始落后的少数民族,他们和中原风俗迥异。兄弟俩入乡随俗,纹身断发,在周人看来这哥俩已成为蛮人、残人,再无资格继承王位。
太伯、仲雍奔吴后,季历得以顺利继位,后传位给文王昌。周文王昌不负祖父古公亶父的厚望,为灭商振兴周族苦心经营,他生前虽未能灭商,但三分天下,周据其二。其子武王发继位后,向商王朝大举进攻,四年后,一举灭商,建立起周王朝,最终完成了复兴周族的大任。周初,太伯、仲雍受到周王朝表彰,其后裔受封于吴,建立起强大的吴国,后世吴姓子孙则多把太伯、仲雍尊为得姓始祖。
按照古史的记述,太伯、仲雍所到达的荆蛮地区,就是今天的江苏南部太湖流域的无锡、苏州一带。太伯、仲雍一支就是古书记载的痰阳诸姬 (古代居住在汉水北岸的周人的分支)的一支,他们与楚国为邻,楚国是为五帝之一的颛糠帝后裔所建。楚国强大起来以后,汉阳诸姬受到来自楚人的威胁,被迫迁徙,其中太伯、仲雍一支,东迁到江苏吴地,征服了当地土著居民,建立了吴国。《史记·吴太伯世家》说:“自太伯作吴,五世而武王克殷,封其后二。其一,虞,在中国;其二,吴,在蛮夷。”武王克商后,分封太伯、仲雍后裔,其中的一支又分封到太伯、仲雍始迁之地虞,即山西虞地,另一支留封于当时尚未开发的东南之地吴。不管后世对其迁徙过程有多少种解释,但姬姓周人太伯、仲雍一支最后到达了江苏古吴地是没有争议的。
太伯建吴
太伯、仲雍到达江苏吴地后,带来了中原地区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受到当地土著吴人的普遍欢迎,他们纷纷前去投奔。太伯、仲雍兄弟周围很快聚集了一千多家吴地百姓。他们被太伯、仲雍兄弟的高风亮节、仁义之德所感化,自愿拥立太伯为君长,因太伯所居处属吴地,故太伯在这里建立的姬姓国家称“句吴”(句为发声词头,无实际意义),简称吴。
太伯建吴之时,已到了殷商末年,中原诸侯混战不已。太伯恐怕战乱涉及吴地,影响吴地人民的生活,就在今江苏无锡市东南梅里营造了一座城市,相传此城的内城周长三百步,外城周长达三百余里,人们在里面像生活在世外桃源里一样,耕作种庄稼,自给自足,生生息息,不受外界干扰。太伯无子,他去世后,仲雍继立为吴君,他把哥哥太伯葬在无锡梅里,后人在其坟墓附近修建至德庙来纪念这位让贤的吴姓先人。
江苏省苏州、无锡一带有关太伯遗迹很多,至今无锡市东的鸿山(又名梅里山)仍存有太伯墓,是江苏省重点文化保护单位之一,墓用青色大理石砌成,周围常年绿草如茵,墓碑呈正方形,刻有“泰伯墓”三个古朴典雅的篆书大字。
相传太伯去世后,吴人无不悲痛欲绝。太伯入葬那一天,吴人纷纷前去送行,因太伯生前喜欢种麻,人们就各采一束麻子在腰间,以表达对太伯的怀念和哀悼之情。此后这一风俗在民间流传了数千年,一直到今天,为去世的长辈披麻戴孝仍为中华民族某些地区的丧葬礼俗。
太伯没有子孙,后世吴姓人称其为开氏始祖,称其弟仲雍为吴姓传代血缘始祖。仲雍接任吴国国君后,继续开拓哥哥所奠定的基业,在吴姓发展史上,仲雍其地位仅次于太伯,可谓至德第二人。仲雍去世后,吴人把其葬在吴国虞山。仲雍墓在今天江苏省常熟市西北虞山山腰间, 仲雍墓门在山麓下,面临北门大街,门前牌坊是清乾隆年间所建,上书“敕建先贤仲雍墓门”,进墓门,沿山坡往上先走数十步,可见有第二道牌坊,正面刻有江南督学使曹秀先题写的“南国恭友”四字。墓穴前立有第三道牌坊,正面有“先贤虞仲墓”五字横额,两侧石柱上刻有一幅对联:“一时逊国难为第,千载名山还属虞。”墓上立有四块墓碑,正中一块为清康熙年间所立,石碑保存完整,上刻有明江南巡按御史路振飞的题字,“商逸民虞仲周公墓”。仲雍至今仍为常熟一带人民所景仰,仲雍葬地虞山已成为海内外吴姓子孙寻根问祖之地。
周仲建虞
仲雍下传四代至周章,周章在姬吴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念念不忘自己是周人的后裔,故名为周章。周章继位做吴君时,武王已灭商,建立了周王朝。周初实行分封制,封周王亲族、灭商功臣、历代先圣后裔到各地做诸侯。周王朝寻找太伯、仲雍后裔封诸侯,因周章已做吴君,就因地正式封周章为句吴国君,周章之弟仲被封在周原附近的虞(今山西平陆县境内),列为诸侯,建立了虞国,其后人以虞为姓。仲因此称为虞仲,如其先祖仲雍同号。
吴、虞兄弟之国,历经整个西周,传国十余代,一直到东周春秋时期。虞国和虢国 (在今河南省陕县)位于晋国南方,控制着晋国南下中原称霸的通道,因此成为晋国首先兼并的对象。虢国和晋国之间隔着虞国,为避免虞、虢两国联合抗晋,晋国采取了各个击破的策略,先灭虢然后再破虞。公元前658年春天,晋国大臣荀息和晋献公密谋,设计了一个“假虞伐虢”的阴谋。晋臣荀息出使虞国,以晋国出产的名马、垂棘出产的玉璧向虞公行贿,请求虞国借道给晋讨伐虢国,虞公果然上当,不仅答应借道给晋国,而且还答应出兵助晋攻虢。宫之奇是虞国著名的贤臣,深为晋国所忌讳,史书记载:“虞有宫之奇,晋献公为之终夜不寐。”他听说此事后,急忙面见虞公,力陈借道于晋讨伐虢国对虞国的种种不利后果,但是虞公听不进去。此前,虞国边城墩邑曾遭西邻冀国侵犯,晋国看到事态的发展对自己不利,就出兵讨伐冀国,解除了虞国的危机。在虞公看来,这次晋国讨伐虢国,虞国理应助晋伐虢。晋臣荀息终于说服了虞公,晋虞联军进攻虢国,虽未灭虢,但极大削弱了虢国的力量。三年后,晋国看到灭掉虞、虢两国的时机已经成熟,又重施故伎,再次向虞国借道伐虢,大臣宫之奇听到后惊恐万分,他断定这次晋国借道伐虢,回师途中必定灭虞,急谏虞公,力阻借道于晋。
虞公不听劝谏,同意借道给晋。宫之奇无可奈何,他预知虞国行将灭之,就率族人离开了虞国,临行前叹息着说:“虞国恐怕连腊月祭祖的日子也等不到了。”三个月后,晋军灭虢,回师途中又灭掉了虞国。自周章之弟仲封虞,虞国共历 12君。虞国灭亡后,后裔为纪念故国以虞为姓,虞姓一直延续至今。
春秋战国时期,郭氏除留居于今河南、陕西、山西省外,已播迁于山东、河北。至秦、汉时,郭氏有部分人徙居江南。汉代及其以后的较长时期内,太原一直是郭氏的发展繁衍中心。此外,郭氏在汉代又有居于今内蒙、甘肃、四川、安徽者。
三国时吴国有富春人(今属浙江)郭成。晋代有武昌人(今属湖北)郭翻,闻喜人(今属山西)郭璞于西晋末避乱徙居建康(今江苏南京)。唐初与唐末,河南郭氏曾两次向福建迁徙:一是唐总章年间光州固始人郭淑翁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在龙溪郭埭乡安家落户,又有将将佐郭益,亦随陈氏父子入闽;一是郭嵩随王审知从弟王想入闽,家于新宁,子孙传衍于仙游、莆田及南安之蓬岛乡。
1127年,宋高宗南逃,大批中原人随之逃到江南,居于江苏、浙江、湖北、湖南、江西、福建、两广,其中也有不少郭姓人。明末清初,福建郭氏有一支迁居台湾,后散居彰化、嘉义、高雄等县,后发展为台湾十大姓之一,并有部分人远徙欧美及东南亚。
三、郡望堂号
堂号
"尊贤堂":战国时燕昭王招贤,郭隗对他说:"你有招贤,先从我开始。你对我当贤人尊重,比我贤的人就会找你来了。"于是昭王给他建了宫室曰金台,并把他当作老师来尊重。于是乐毅、邹衍、剧辛及其他有才能的人皆来归附燕国。燕国于是强大起来。
郭姓另外还有"太原"、"华阴"、"冯翊"、"汾阳"等堂号。
郡望
太原郡:战国时置郡。此支郭氏,为汉郭全之族所在。
华阴县:汉时置。此支郭氏为太原郭氏分支。
汾阳县:西汉时置。此支郭氏为华阴郭氏分支,其开基始祖为郭子仪。
冯翊郡:三国时置郡。此支郭氏为太原郭氏分支,其开基始祖为东汉冯翊太守郭孟儒。
昌乐郡:汉时置郡。此支郭氏为太原郭氏分支,其开基始祖为东汉郭泰之后。
西平郡:东汉置郡。其属西虢故地的郭氏族人迁徙而去。魏晋时期西平郭氏因郭皇后而显赫一时成为望族。
敦煌郡:汉元鼎六年(前111年 )分酒泉郡置郡。同西平郭氏一样大致也是西虢后人迁徙而去。魏晋时期成为望族。
中山郡:西汉高祖时确立。东汉初光武郭皇后一支鼎盛一时。
四、历史名人
郭子仪:唐朝名将,在中唐平息安史之乱,德宗时被尊为尚父,亦称郭令公。
郭守敬:元代科学家,为元代杰出的天文学家、水利学家和数学家,他主持编制了《授时历》,施行达360年,为我国历史上施行最久的历法。
郭 嘉:三国时,魏曹操之谋士。多谋善战,屡建谋功,尤以官渡之战显名。死时年仅38岁。
郭 璞:东晋训诂学家。博学多才,好古文奇字,注释《尔雅》、《穆天子传》、《山海经》、《楚辞》等为后世注疏家所推重。
郭 解:西汉游侠。折节以俭,以德报怨。
郭 纵:战国时,大工商业者。因经营铁冶炼铸造业而成为巨富。
郭 泰:东汉时儒林领袖,在郭姓中与郭子仪齐名。
郭 玉:东汉时广汉人。与华佗齐名的神医。
郭 威:后周开国皇帝。
郭沫若:中国现代最著名的学者,不仅是一位值得郭姓引以为荣的人物,而且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威望。他是杰出的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和著名的社会活动家。
郭子仪一生有八个儿子,其中六人是王氏所生,所有8个女儿都是王氏的嫡女,仅从生育的频率和数目就可推断两人的感情深度,从王氏的墓碑记载可知,郭暧是郭子仪和王氏的嫡子,后来成为升平公主的驸马,郭映是郭子仪最小的儿子,也是与王氏所生的幼子。
王氏去世之时,郭子仪悲痛欲绝,不能自抑,停柩几近半年,不忍将爱妻下葬,最后实在没有办法,才送爱妻入土为安,请名士杨绾撰写碑文,为王氏的一生写下深情的回忆。
出生太原王氏的名门仕女有夫如此,情深似海,真是复有何憾,她嫁的是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
郭曜、郭旰、郭晞、郭昢、郭晤、郭暧、郭曙、郭映。郭曜,袭代国公,太子宾客。郭曜子郭锋(《旧唐书》记作郭鉾),百户云。郭晞,郭子仪第三子,随父征伐,屡建战功。任御史中丞、转御史大夫,累封赵国公。逝世后追赠兵部尚书。
郭晞长子郭钢,累封赵国公,赠兵部尚书。郭晞次子郭钧,郭钧子郭承嘏。郭晞孙郭承嘏,刑部侍郎,赠吏部尚书。
郭晤子郭鐇,百户云。郭暧,娶唐代宗女升平公主。赠尚书左仆射,一女:郭氏为唐宪宗郭皇后,生唐穆宗。四子:郭铸、郭钊、郭鏦、郭銛。郭暧子郭铸,袭封。郭暧子郭钊,妻沈氏,沈氏母为唐代宗女长林公主。
三子郭仲文、郭仲恭、郭仲词(《旧唐书》记作郭仲辞)。郭暧孙郭仲词娶唐穆宗女饶阳公主为妻。郭暧孙郭仲恭娶唐穆宗女金堂公主,历詹事府丞。
郭暧子郭鏦,娶唐顺宗女汉阳公主李畅,赠尚书左仆射。郭暧子郭銛,娶唐顺宗女西河公主,无嗣,以公主前夫沈翚子为嗣。郭曙,金吾大将军,终祁国公。
惇叙堂——神主牌:“左昭、右穆”
陇 伍太孺人 昭
李氏宋始祖考火德公太、妣 历代考妣 一脉宗支神位
西 陈太孺人 穆
二世祖:
三一郎公:妣邱、田
三二郎公:妣范、王
三三郎公:姆郑、林
三世祖:
千四郎公:妣彭(三一郎公裔居永定洪山等地)
千三郎公:妣河、傅(三一郎公裔居上杭太湖等地)
四五郎公:妣邱(三三郎公裔居广东、南雄、大埔等地)
四六郎公:妣陈(三三郎公裔居广东、福建、江西等地)
四八郎公:妣吴、邱、唐(三三郎公裔居江西安远等地)
百十二郎公:妣冯、周(三二郎公裔居梅县连城广西等地)
百三郎公:妣邱(三一郎公裔居武平岩前等地)
百一郎公:妣邱、张、阙(三一郎公裔居闽、粤、赣等地)
百二郎公:妣汤(三一郎公裔上杭罗富坑梓田背等地)
念七郎公:妣钟氏
百十郎公:妣陈、杨(三一郎公裔居江西会昌增享)
四世祖:
千八郎:妣许、陈(三三郎公裔居上杭稔田等地)
三五郎:妣江(三一郎公裔居永定湖坑等地)
元一郎:妣童(三二郎公裔居长汀吴坑等地)
千一郎:妣邱(三一郎公裔居长汀濯田上杭樟田背)
万二郎:妣邱(三三郎公裔居江西安远等地)
十六郎:妣赖(三二郎公裔居连城文川等地)
万一郎:妣刘(三一郎公裔居永定洪山讴席等地)
三四郎:妣高、官(三一郎公裔居上杭太湖等地)
十一郎:妣朱(三二郎裔居广东丰顺、梅县隆文下村)
百八郎:妣周氏
四十四郎:妣陈氏
仁富:妣杨氏(三二郎公裔居广东梅县平远等地)
百十一郎:妣马氏(三一郎公裔居上杭化厚白砂、西洋等地)
万一郎:妣罗(三三郎公裔居武平亭头等地)
千二郎:妣邱(三一郎公裔居武平岩前等地)
十二郎:妣冯氏
千八郎:妣周氏(三一郎公裔居上杭罗富坑等地)
四十郎:妣赖氏
十三郎:妣许氏(三二郎公裔居广东梅县隆文下村)
珍三:妣杨氏(三一郎公裔居江西会昌坫亨等地)
念五郎:妣曾氏(三三郎公裔孙居广东大埔白候等地)
彩斌:妣邬氏(三三郎公裔居广东兴宁筠竹龙川、石亭)
十七郎:妣王氏(三二郎公裔居连城杨家坊广西北流等地)
五世祖:
念三郎:妣刘氏(三三郎公裔居上杭稔田,江西井岗山石围等地)
汉孙公:妣余氏(三三郎公裔孙居上杭东塘水井等地)
五三郎:妣江氏(三一郎裔居永定湖坑等地)
千一郎:妣赵氏(三二郎公裔居广东丰顺小胜等地)
发茂公:妣黄氏(三三郎公裔居江西安远太平上寨等地)
九郎公:妣王氏(三二郎公裔居长汀吴坑等地)
十三郎:妣廖氏(三一郎公裔居上杭太湖等地)
万四郎:妣陈氏(三一郎公裔居上杭罗富等地)
千二郎:妣邱氏
百十六郎:妣赖氏
万三郎:妣简、冯氏(三一郎裔居上杭化厚等地)
念四郎:妣张氏(三三郎公裔居永定抚市龙窟里)
百三郎:妣赖氏(三一郎公裔居永定谷双前等地)
茂清公:妣温、卓氏
世昌公:妣郭氏(三三郎公裔居广东兴宁龙川石亨等地)
三十六郎:妣肖、廖、陈、何
念十郎:妣江、邝(三三郎公裔居江西信丰油山等地)
一四郎:妣曾(三二郎公裔居连城杨家坊广西北流等地)
三益郎:妣何氏(三三郎公裔居江西安远版石等地)
万十郎:妣温氏(三一郎公裔居武平岩前等地)
念四郎:妣钟黄氏(三三郎裔居永定抚溪龙窟里等地)
淑华公:妣邱氏(三一郎裔居永定三坝等地)
四六郎:妣曾氏(三一郎公裔居永定洪山欧席等地)
念二郎:妣刘、邱氏(三三郎裔居江西安远孔田等地)
千四郎:妣吴氏(三二郎公裔居广东松源安背等地)
万成公:妣彭公(三一郎公裔居上杭安乡大坪上)
十五郎:妣邱氏(三一郎公裔居上杭白少西洋等地)
四十四郎:妣钟氏
迁梅公:妣戴氏(三二郎公裔居广东梅县隆文下村)
迁松公:妣杨氏(三二郎公裔居广东梅县隆文下村)
万三郎:妣谢、曾氏(三一郎公裔居江西会昌坫亨等地)
会九公:妣温、傅氏(三三郎公裔居广东大埔白候等地)
念四郎:妣何氏
福成公:妣黄氏
念九郎:妣陈氏
十六郎:妣林氏
世盛公:妣周、张氏(三一郎公裔居永定龙安寨)
六世祖:
万二郎:妣邱、曾氏(三三郎公裔居上杭广西灵山等地)
百五郎:妣何氏(三一郎公裔居永定三坝等地)
万四郎:妣张氏(三一郎公裔居上杭白砂西洋等地)
果春公(六十七郎):妣黄、陈氏(三一郎裔居上杭太平湖等地)
果福公:妣张氏(三一郎公裔居上杭寨背山等地)
茂富公:妣王氏(三一郎公裔居武平岩前李屋寨等地)
大一郎:妣刘(三一郎公裔上杭樟田背等地)
万三郎:妣陈氏(三三郎公裔广东、五华、平远、武平大水乡等地)
仕隆公:妣张氏(三一郎公裔居永定洪山讴席)
寿星公:妣温、廖(三三郎公裔居江西安远太平上寨)
仁智公:妣郑氏(三一郎公裔居中都罗富坑)
万一郎:妣张、饶氏(三三郎公裔居武平大洋田等地)
源清公:妣叶氏(三三郎公裔居安远孔田等地)
荣先公:妣肖氏(三三郎裔居广东大埔白候等地)
寿 公:妣骆氏(三三郎公裔居广东兴宁筠竹龙川、石亭等地)
念八郎:妣罗氏(三二郎公裔居连城杨家坊广西北流等地)
百一郎:妣赖氏(三一郎公裔居永定寨下等地)
玉山公:妣吕氏(三三郎公裔居上杭东塘等地)
念二郎:妣化氏(三二郎公裔居广东丰顺小胜等地)
千四郎:妣吴氏
千五郎:妣郑、朱、何氏(三一郎公裔居永定湖坑镇等地)
东二郎:妣翁、林氏(三三郎公裔居永定抚溪等地)
六十郎:妣何氏
千三郎:妣赖氏(三一郎公裔居永定谷双前等地)
志源公:妣赖氏(三二郎裔居长汀吴坑等地)
万一郎:妣张、温氏(三二郎裔居广东平远东石等地)
春山公:妣陈氏(三三郎公裔居广东梅县雁洋等地)
念一郎:妣谢氏(三三郎公裔居上杭孙坑等地)
大一郎:妣陈氏(三三郎公裔居广东大埔保安溪等地)
孥祖公:妣陈氏(三三郎裔居广东兴宁筠竹龙川石亨等地)
龙图公:妣郑氏(三一郎公裔居永定龙安寨等地)
千一郎:妣黄氏(三三郎公裔居江西安远版石等地)
子清公:妣兰氏(三一郎公裔居上杭稔田化厚等地)
子智公:妣吕氏(三一郎公裔居上杭安乡下迳等地)
万四郎:妣张氏(三一郎裔居上杭白砂、西洋等地)
文甫公:妣范氏(三三郎公裔居上杭新坊等地)
友智公:妣张(三一郎裔居上杭安乡等地)
永清公:妣何(三一郎裔居武平岩前等地)
伯益公:妣郑(三三郎裔居武平亭头)
果福公:妣戴(三一郎裔居上杭田州坊)
百一郎公:妣黄、梁、曾(三二郎裔居广东梅县隆文下村)
百九郎公:妣陈、刘(三二郎裔居广东梅县隆文下村)
千六郎公:妣刘(三一郎居江西会昌坫亨)
春山公:妣郭(三三郎公裔居永定抚市公馆前梅县等地)
茂山公:妣张(三三郎公裔居广东大埔南靖等地)
仁贵公:妣黄
仁聪公:妣朱
三二郎公:妣陈、凌
七十七郎公:妣杨(三三郎公裔居广东梅县西泽等地)
宏一公:妣刘
良山公:妣吴
七世祖:
德荣公:妣张氏(三三郎裔居上杭稔田等地)
嵩 公:妣唐氏(三一郎公裔居上杭中都罗富坑)
三七郎:妣蓝氏(三一郎公裔居上杭太拔田垅里)
百一郎:妣陈氏(三一郎公裔居上杭孙坑)
本善公:妣林氏(三二郎公裔居广东梅县龙头村)
千四郎:妣刘氏(三一郎公裔居永定下三坝等地)
千七郎:妣刘氏(三一郎公裔居永定上三坝等地)
大一郎:妣赖氏(三一郎公裔居永定谷双前等地)
德明公:妣伍氏(三三郎裔居广东梅县松树坪等地)
季遇公:妣朱氏(三三郎裔居广东平远东石等地)
万春公:妣赖氏(三二郎公裔居广东松源安背等地)
万四郎:妣刘、范氏(三一郎公裔居永定寨下等地)
大六郎:妣赖氏(三一郎公裔居永定湖坑等地)
金洪公:妣邓氏(三三郎公裔居江西安远孔田等地)
万十三郎:妣曾氏(三一郎裔居永定洪山讴席等地)
季达公:妣温氏(三三郎裔广东平远坝头河头等地)
念三郎:妣蓝氏(三一郎公裔居上杭寨背山等地)
茂端公:妣黄氏(三一郎公裔居武平岩前等地)
念二郎:妣范氏(三一郎公裔居上杭太湖等地)
志满公:妣黎氏(三一郎公裔居上杭化厚等地)
茂宁公:妣黎氏(三一郎公裔居武平岩前等地)
大卿公:妣朱氏(三一郎公裔居江西会昌增亨今改寻乌县罗珊乡增坑村)
洪梅公:妣刘氏(三一郎公裔居江西会昌增亨今改寻乌县罗珊乡增坑村)
洪兴公:妣钟、刘氏(三一郎公裔居江西会昌增亨今改寻乌县罗珊乡增坑村)
洪盛公:妣谢公氏(三一郎公裔居江西会昌增亨今改寻乌县罗珊乡增坑村)
子敏公:妣周氏
天培公:妣彭氏(三二郎公裔居广东梅县隆文下村)
念一公:妣刘氏(三二郎公裔居广东梅县隆文下村)
念二公:妣黄氏(三二郎公裔居广东梅县隆文下村)
念三公:妣周氏(三二郎公裔居广东梅县隆文下村等地)
天申公:妣刘氏(三二郎公裔居广东平远江西寻乌等地)
德洪公:妣黄氏(三三郎裔居江西安远孔田)
荣茂公:妣张、温氏
得富公:妣秦氏(三一郎裔居上杭稔田田州坊)
千七郎:妣江、曾氏
德清公:妣林、孔(三三郎裔居永定丰埔)
念四郎:妣熊氏(三三郎裔居江西安远版面等地)
叟八郎:妣官氏(三三郎裔广东梅县雁洋等地)
子华公:妣罗氏(三三郎裔居永定文溪石头城等地)
子明公:妣蓝氏(三三郎公裔居广东梅县隆文等地)
珍孙公:妣邱氏(三一郎公裔居上杭白砂、西洋等地)
三哥公:妣吴氏(三三郎公裔居永定坎市文溪泉水溪等地)
千一郎:妣陈氏(三三郎裔居广东梅县隆文等地)
子荣公:妣钟氏(三三郎公裔居广东蕉岭兴福乡)
七十五郎:妣陈氏(三三郎公裔居广东梅县小密约)
明政公:妣吕氏(三三郎裔居江西安远太平上寨)
德通公:妣江、傅氏(三三郎裔上杭旧县新坊村)
崇茂公:妣张氏
念四郎:妣江、刘氏(三三郎公裔居江西安远版石等地)
万三郎:妣黄氏(三三郎裔居永定抚市龙窟)
四九公:妣陈(三三郎裔居广东梅县平远龙归等地)
肇兴公:妣沈、谢氏(三三郎裔居广东大埔湖寮等地)
元清公:妣黄氏(三三郎公裔居广东兴宁筠竹龙川石亭)
可仁、可立、可成:妣(三一郎公裔孙)
天保公:妣林氏
玉富公:妣邓、颜氏(三三郎裔居广东平远大水坑程坑里)
宗茂公:妣黄氏
正洪公:妣谢氏(三三郎裔居江西安远孔田)
德隆公:妣巫氏(三三郎裔居永定抚市公馆前)
懋实公:妣林氏(三三郎裔居广东大埔大靖等地)
流十四郎:妣汪氏(三三郎裔居武平岩前)
茂正公:妣张氏(三一郎裔居武平岩前)
贵真公:妣林工(三二郎裔居广东梅县龙头村)
真康公:姆黄氏
三九郎:妣谢氏(三二郎公裔居连城扬家坊)
锭 公:妣秦氏(三三郎裔广东居五华紫金等地)
七十九郎:妣黄氏(三三郎公裔居广东梅县西洋)
崇嵩公:妣洪氏
申 公:妣周氏
贤 公:妣谢氏
德兴公:妣刘氏
念五郎:妣刘、谢氏(三三郎裔居公武平亭头)
彦春公:妣廖氏
子德公:妣林、陈氏(三三郎裔居武平陈坑)
念一郎:妣刘氏(三一郎裔居上杭樟田背)
乐耕公:妣黄氏(三三郎裔居广东大埔白候)
芳 公:妣周氏(三三郎裔居广东兴宁筠竹龙川石亨)
志让公:妣谢氏
国桢公:妣郭氏
志忠公:妣邱氏
桂茂公:妣许氏(三一郎裔居上杭安乡下迳)
宗信公:妣邱氏(三郎裔居永定龙安寨)
百八郎:妣周氏(三三郎公裔居广东五华县等地)
大二郎:妣池、成、阴氏(三三郎裔居广东梅县李坑)
绳武公:妣罗氏(三三郎公裔居武平大洋田等地)
子和公:妣刘氏
北宗公:妣曾氏(三一郎裔居武平岩前李屋寨等地)
成玉公:妣曾氏(三二郎裔居广东丰顺小胜)
子清公:妣巫、王氏(三三郎公裔居广东平远上杭水东等)
念一郎:妣邱氏(三三郎公裔居武平洞里乡)
三一郎:妣陈氏(三二郎公裔居长汀吴坑)
英达公:妣邱氏(三三郎公裔广东梅县松源东山)
雍盛公:妣林氏
志旺公:妣曹氏(三一郎公裔居上杭才溪岭背坑)
八世祖:
崇山公:妣周氏(三三郎公裔居上杭稔田等地)
崇茂公:妣蓝氏(三三郎公裔居上杭念田镇等地)
子贞公:妣陆氏(三二郎公裔居广东梅县松源安背)
积玉公:妣余氏(三一郎公裔居永定湖坑等地)
宏唐公:妣何邱氏(三三郎裔居江西寻乌菖蒲等地)
文读公:妣赖氏(三三郎裔居上杭稔田黄沙布等地)
智仁公:妣严、黄氏(三三郎裔居上杭石院村)
大五郎:妣黄氏(三三郎裔居上杭石院等地)
仲十郎:妣郑氏(三一郎公裔居武平高梧黄伯等地)
贵成公:妣严、郑、游氏(三三郎裔居永定丰埔 )
智荣公:妣吴氏(三三郎裔居上杭新坊)
崇诚公:妣张氏(三三郎裔居孙上杭稔田官田)
梅轩公:妣林邬氏(三一郎公裔居永定湖坑等地)
守恒公:妣傅氏(三三郎公裔居广东梅县溪南)
仁亨公:妣谢、张氏(三三郎公裔居广东梅县石扇)
敏 公:妣温氏(三一郎公裔居上杭寨下)
振 公:妣张氏(三一郎公裔居上杭稔田大坪湖)
守政公:妣赖、刘氏(三三郎公裔居广东梅县松树坪)
万九郎:妣张氏(三一郎公裔居永定湖坑等地)
紫和公:妣钟、黄氏(三一郎公裔居武平岩前李屋寨等地)
永通公:妣陈氏(三三郎公裔居上杭白叶段)
严福公:妣王氏(三二郎公裔居长汀吴坑)
琼贵公:妣黄氏(三一郎公裔居上杭安乡大坪上)
居礼公:妣梁、陈(三三郎公裔居广东梅县隆文上村)
质 公:妣蓝氏(三一郎公裔居上杭稔田太湖)
守已公:妣赵氏(三三郎公裔居广东梅县东洲坝)
五十九郎:妣徐氏(三三郎公裔居广东梅县雁洋)
千十一郎:妣张氏(三一郎公裔居永定洪山讴席)
景缘公:妣林氏(三一郎公裔居上杭太拔樟田背)
崇生公:妣范氏(三三郎公裔居上杭稔田梅镇黄沙埔)
判院公:妣凌、童氏(三三郎公裔居广东梅县李坑户)
崇 公:妣廖氏(三一郎公裔居上杭才溪岭背坑)
文超公:妣廖氏(三三郎公裔居上杭城内)
居仁公:妣肖氏(三三郎公裔居广东梅县倒东)
五十八郎:妣林氏(三三郎公裔居广东梅县瓜州大兴户)
子荣公:妣伊氏(三二郎公裔居连城杨家坊)
子贵公:妣陈氏(三三郎公裔居武平大洋田)
景兰公:妣黄氏(三一郎公裔居上杭太拔樟田背)
景清公:妣陈氏(三一郎公裔居上杭太拔樟田背)
千一郎:妣沈氏(三一郎公裔居上杭太拔寨背山)
千三郎:妣张氏(三一郎公裔居上杭孙坑)
紫睦公:妣梁氏(三一郎公裔居武平岩前李屋寨)
百三郎:妣廖氏(三一郎公裔居永定下三坝)
琼春公:妣刘氏(三一郎公裔居上杭安乡大坪上)
孟三公:妣雷氏(三三郎公裔居武平陈坑)
三十郎:妣曾氏(三三郎公裔居
守正公:妣张氏(三三郎公裔居广东平远东石茅寮坪)
法清公:妣刘氏(三二郎公裔居广东梅县龙头村)
法开公:妣杨、林氏(三二郎公裔居广东梅县龙头村)
常 公:妣钟氏(三一郎公裔居广东平远坝头)
永昌公:妣王氏(三三郎公裔居广东平远坝头)
省注公:妣林氏(三三郎公裔居广东梅县李坑)
万一郎:妣彭氏(三一郎公裔居上杭罗富坑)
法英公:妣肖氏(三三郎裔居广东梅县小密约)
二郎公:妣杨氏(三三郎公裔居上杭泮境严坑)
琼青公:妣杨氏(三一郎裔居上杭安乡下迳)
伯英公:妣钱、官氏(三三郎裔居武平大洋田)
光眼公:妣葛氏(三三郎公裔居永定洪山迳里)
椿棋公:妣谢、户、蔡氏(三一郎公裔孙居江西会昌坫亨)(今寻邬)
永祖公:妣邓氏(三一郎公裔居上杭化厚)
念三公:妣陈、许氏(三一郎公裔居永定三坝)
李实公:妣詹氏(三一郎公裔居永定湖坑镇)
崇 公:妣何氏(三一郎公裔居武平岩前)
文贵公:妣杨氏(三一郎公裔居武平象洞)
林受公:妣罗氏(三一郎公裔居上杭旧县水东)
景真公:妣钟、赖氏(三三郎公裔居广东蕉岭兴福乡)
法全公:妣张氏(三三郎公裔居上杭石乾)
友荣公:妣余氏(三一郎公裔居永定瑶下)
六十六郎:妣温氏(三一郎公裔居广东梅县西洋)
念六公:妣陈、刘氏(三二郎公裔居广东松源大路下)
桂吾公:妣严氏(三三郎公裔居上杭小砾黄泥塘)
成山公:妣庄公(三二郎公裔居广东梅县隆文岩前)迁广西贺县
成岳公:妣许氏(三二郎公裔居广东梅县隆文岩前)迁广西贺县
成禄公:妣杨氏(三二郎公裔居广东梅县隆文岩前)迁广西贺县
成宗公:妣巫、何氏(三二郎公裔居广东梅县隆文岩前)
文通公:妣赖、梁氏(三二郎公裔居广东梅县隆文岩前)
文达公:妣黄氏(三三郎公裔居广东梅县隆文岩前)
荣甫公:妣曾氏(三三郎公裔居广东平远早禾坑)
上达公:妣黄、林、窦氏(三三郎公裔居广东五华等地)
仁祖公:妣赖氏(三三郎公裔居江西信丰潭塘等地)
伯恭公:妣黄氏(三三郎裔居广东蕉岭顺岭户)
百伍郎:妣林氏(三三郎裔居永定洪山中村)
玉 公:妣谢氏(三一郎公裔居武平岩前)
辉岩公:妣吴氏(三三郎裔居广东大埔白候)
文贵公:妣范氏(在三一郎公裔居武平象洞)
法广公:妣黄氏(三二郎公裔居广东梅县龙头村)
孝梓公:妣谢氏(三一郎公裔居福建平和诏安青龙山等地)
云峰公:妣徐、黄氏(三三郎裔广东梅县五里亭)
子圆公:妣官氏(三二郎公裔孙居连城城南)
稳望公:妣曾氏
乐湖公:妣钱、叶氏
仲十郎:妣吴氏(三三郎公裔居武平亭头)
永宽公:妣邓氏(三一郎公裔居广东龙川米贝村)
九世祖:
宗良公:妣邱、廖(三三郎公裔居上杭官田等地)
宗源公:妣王、谢(三三郎公裔居上杭稔田蔡地等地)
彦章公:妣曾、黄(三三郎公裔居上杭稔田蔡地等地)
贵霖公:妣林(三一郎公裔居永定湖坑等地)
海 公:妣许(三一郎公裔居上杭稔田太湖)
福兴公:妣佘(三一郎公裔居永定上三坝)
万六郎:妣谢(三一郎公裔居永定洪山讴席)
兴甫郎:妣杨(三二郎公裔居连城杨家坊)
泰 公:妣严、汤(三三郎公裔居上杭旧县石院)
永通公:妣张、何(三三郎公裔居上杭横岗东塘)
绍基公:妣黄(三三郎公裔居江西寻乌平远户)
子政公:妣黄、邱(三三郎公裔居永定洪山中村)
宗贵公:妣官、陈、瞿(三三郎公裔居广东梅县隆文等地)
彦斌公:妣曾(三三郎公裔居上杭旧县水东)
垂创公:妣范(三三郎公裔居广东平远东石)
斌 公:妣邱(三一郎公裔居上杭稔田太湖)
念八公:妣林、钟(三三郎公裔居广东大埔湖乡)
宗琳公:妣邱、吴、郭(三三郎公裔居上杭稔田梅镇)
万四郎:妣林(三一郎公裔居上杭下都青草坪)
继受公:妣钟(三三郎公裔居武平亭头)
宗泰公:妣吴(三一郎公裔居上杭稔田太湖)
梧举公:妣邓(三三郎公裔居上杭旧县新坊)
英华公:妣何(三三郎公裔居广东梅县倒车)
甲吾公:妣刘(三三郎公裔居武平陈坑)
宗舜公:妣郑、曾(三三郎公裔居永定洪山迳里)
德昌公:妣姚(三三郎公裔居广东梅县石扇)
宗玉公:妣兰(三三郎公裔居广东梅县隆文南山下)
万成公:妣利(三三郎公裔居广东梅县松源羊角)
广德公:妣朱、邓(三一郎公裔居武平高梧黄伯)
仲二郎:妣许(三一郎公裔居上杭太拔田龙里)
宗政公:妣吴(三三郎公裔居上杭官田洋坑里)
绍仲公:妣黄、罗(三二郎公裔居广东梅县隆文下村)
郁 公:妣梅)(三二郎公裔居广东梅县隆文下村)
曲 公:妣管、余(三二郎公裔居广东梅县隆文下村)
仲斌公:妣刘(三二郎公裔居广东梅县隆文下村)
濯 公:妣温(三二郎公裔居广东梅县隆文下村)
藩 公:妣黄(三二郎公裔居广东五华锡坑)
十一郎:妣罗(三一郎公裔居永定寨下)
宗盛公:妣肖(三二郎裔居龙岩肖坑)
南山公:妣曾(三三郎公裔居广东平远坝头)
仲桢公:妣黄、邱(三二郎公裔居广东隆文下村)
宗尧公:妣邱(三三郎公裔居永定洪山迳里)
嵩 公:妣刘(三三郎公裔居广东蕉岭兴福乡)
荣茂公:妣邱(三二郎公裔居连城城南)
玄庆公:妣罗(三一郎公裔居上杭安乡大坪上)
丙六朗:妣呈、魏、刘(三三郎公裔居江西于都铁山垅)
宗盛公:妣邱、曹(三三郎公裔居广东梅县石扇)
应元公:妣赖(三三郎公裔居广东梅县溪南)
福荣公:妣游(三一郎公裔居永定上三坝)
本常公:妣陈(三二郎公裔居广东松源安背)
广寿公:妣蔡(三一郎公裔居武平高梧黄伯)
十七郎:妣邓(三三郎公裔居广东丰顺黄花村)
玄升公:妣黄(三一郎公裔居上杭安乡下迳)
千一郎:妣蓝(三一郎公裔居永定下三坝)
宗琼公:妣赖(三三郎公裔居上杭稔田黄沙埔)
都七郎:妣黄(三一郎公裔居上杭白沙厚里)
文秀公:妣林(三三郎公裔居上杭小寨黄坭塘)
均甫公:妣罗、廖、杨(三三郎公裔居广东梅县东洲坝)
寿山公:妣彭(三三郎裔居广东平远东石茅寮坪)
源蹊公:妣蔡(三三郎公裔居上杭城内)
四郎公:妣黄(三三郎公裔居广东梅县雁洋)
仲春公:妣陈(三三郎公裔居广东梅县松树坪)
继福公:妣马
端 公:妣曾
福隆公:妣刘(三一郎公裔居永定上三坝)
桂茂公:妣阙(三一郎公裔居上杭才溪岭背坑)
翱 公:妣黎、刘、扬(三三郎公裔居广东五华)
翔 公:姆曾(三三郎公裔居广东五华)
辛吾公:妣罗(三三郎公裔居上杭涧头渡)
文熙公:妣颜、黄(三三郎公裔居广东平远下黄地)
都一郎:妣卢(三一郎公裔居上杭太拔樟田背)
祖福公:妣钟(三一郎公裔居上杭太拔寨背山)
明显公:妣叶(三三郎公裔居广东蕉岭顺岭户)
常松公:妣黄(三一郎公裔居永定湖坑)
子华公:妣江(三一郎公裔居永定湖坑)
子荣公:妣黄(三一郎公裔居永定湖坑)
文秀郎:妣江(三一郎公裔居永定湖坑)
三十六郎:妣张(三三郎公裔居广东大埔保安)
常青公:妣曾、余、游、吴(三一郎公裔居福建南靖县)
简裕公:妣何、张(三三郎裔居广东大埔湖乡)
淑逊公:妣曾(三一郎公裔居福建诏安青龙山)
法政公:妣曾(三二郎公裔居广东梅县龙头村)
致祥公:妣叶(三三郎公裔居广东五华陂下)
仕惠公:妣连
景发公:妣毛(三三郎公裔居武平洞里乡)
祯 公:妣许(三一郎公裔居上杭稔田太湖)
玄仕公:妣潭(三一郎公裔居上杭安乡大坪上)
彦忠公:妣童林(三三郎公裔居广东平远灵水)
玄康公:妣田(三一郎公裔居上杭安乡大坪上)
光海公:妣华(三三郎裔居上杭旧县石院坑)
子爱公:妣黄、邱(三三郎公裔居永定洪山中村)
宗玑公:妣邹(三三郎公裔居上杭稔田梅镇村)
仁德公:妣郑(三一郎公裔居上杭罗富坑)
均政公:妣黄(三三郎公裔居广东梅县西洋)
瀚四公:妣吕、游、郑(三一郎公裔居上杭稔田大湖村)
宗唐公:妣刘(三三郎公裔居上杭高坪)
彰上公:妣蓝(三一郎公裔居上杭太拔寨背山)
宗贤公:妣高、罗、张(三三郎公裔居上杭稔田官田)
宗胤公:妣黄、王(三三郎公裔居上杭稔田官田)
宗荣公:妣官(三三郎公裔居广东梅县隆文上村)
乐 公:妣王(三一郎公裔居上杭水埔)
超赞公:妣钟(三三郎公裔居广东梅县瓜州)
文震永世传继,敬惠令贤良,山佑吉兰祥,东道从新绪,繁衍裕厚常,共50辈
郭姓在宋版《百家姓》中位列第144位。截至2015年,当代郭姓的人口达到1490余万,是中国第17大姓,大约占中国总人口的115%。
堂号
太原堂:以望立堂
华阴堂:以望立堂
汾阳堂:以封立堂,郭子仪封汾阳郡王,宋以来其后裔始著汾阳堂。
冯翊堂:以望立堂
尊贤堂:战国时,燕昭王广招贤才,他筑黄金台,尊郭隗为师。此举使乐毅、邹衍、剧辛等一大批人才前来归附燕国,燕国开始强大起来。
字辈:
新疆塔城和山东汶上槚柏郭氏字辈一样的是:咸良志廷永克延宗金兰广秀。
麻城孝感乡有按字辈:正、应、于、文、定、子、举、尚、龙、亭。
四川省南充市西充县:文元永中,维尚光宗,怀仁思义,道大德鸿。
重庆涪陵:应朝单金正、于清国永昌、福绿昭徳泽、文武辅家邦、美绩光前代。
重庆铜梁的郭氏字辈:宗雯金世朝文熙,城锡汝相辉基铭。源本勲培鉴洪楷,焕在钟永保显增。锦汉松灿坚钧浩。
权炼至钦泽棋莹。堃镇渝栋秋垣锐,海椿杰坪钰涛彬。
湖南郭氏汾阳堂字辈顺序
湖南有一支族人,是从山西迁到四川,再从四川迁到江西,最后由江西迁到湖南。
字辈排序如下:
荣华生关财,时世永辉联。
上士曾心大,文明理智全。
江苏徐州汾阳堂郭氏的字辈:
朝效风玉广、开宗世德光、厚仁传绪永、贵寿祖恩昌。
勋业铭钟鼎、贻泽著华章。
四川隆昌云顶寨郭氏字辈:道孟万祖,流源绍昌,天芳廷启,文元永锺(明),维尚光宗(忠),怀仁思义,道大德鸿(宏)。
河南洛阳市宜阳县高桥村的郭氏第十五代郭天民之三公子迁往四川成都字辈:太甲荣华光、仁文世祥康、谦让福瑞永、明成德安昌。
以河南郑州郭氏宗谱为例,其辈分表为:
武大新彦守,志承永世朝;
万尔生长太,明廷载元良;
汝其成先德,庆绍纪锁昌;
繁衍克和顺,家传本诏同;
洪基秉真正,迁祖思光隆;
师学化士法,京周文航兴。
传世的抄本有明郭萌修《泉州郭氏族谱》、丁惠之重修《郭氏奇山义房家谱》(1896)、郭其五撰《郭氏外引分支世系》(1891)、佚名重抄本《温陵螺阳奇山郭氏族谱》(1925~1931)、佚名重抄本《华山里顶前架郭氏家谱》(1940~1950)。
根据族谱记载进行的调查表明:明清以来,郭姓后裔分支迁居晋江县、龙海县、平潭县、江镜镇、宁德市,浙江的苍南县、富阳县、台湾省的鹿港以及菲律宾等地。
扩展资料:
家谱属珍贵的人文资料,对于历史学、民俗学、人口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的深入研究,均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家谱不仅记录着该家族的来源、迁徙的轨迹,还包罗了该家族生息、繁衍、婚姻、文化、族规、家约等历史文化的全过程。
经历了历朝历代的连年战乱和社会动荡,历史上传世的家谱几乎丧失殆尽,许多家族的世系也因此断了线、失了传。流传至今的古代家谱,大多是明清两代纂修。在我国明清时期,出现了专门替人伪造家谱世系的“谱匠”。
随着历史的发展,家谱由官修变为私修,所录内容不断丰富,其作用也不断增加和变化。如今,家谱同各姓氏的郡望、堂号一样,不仅为区别姓氏源流,可作为数典认祖、研究历史、地理、社会、民俗等参考资料,它还是姓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记载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
-郭氏族谱
-家谱
有谁知道关于“湖广填川”这段历史?
本文2023-09-22 16:23:40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767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