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南的客家周围屋形状多为
赣南的客家周围屋形状多为方形。赣南围屋是整个客家民居的母体,当地人也将其称为土围子或者水围,至今仍尚存600余座,是客家民居中最常见、保存最多的一种。赣南围屋凝聚着客家人的勤劳智慧,富有浓厚的传统建筑特色。
赣南的客家周围屋形状多为
赣南围屋始建于明代,并在清代早期兴盛,其发展主要有三个阶段,即创始期、形成期和极端期。创始期形式多样,数量较少,成熟期在清代早中期,这个时期的围屋数量约占30%左右,围屋平面趋向方形,早期的圆弧或者多边形围屋开始消失。
赣南围屋绝大多数都是方形,四角是构筑强固的碉楼,外墙是坚实的封闭体,并且遍布枪炮眼口,外形非常的森严冷峻,给人一种固若金汤的感觉。赣南围屋的面积有大有小,从平面上可以分为“口”字形和“国”字形两大类。
赣南围屋的价值意义
赣南围屋是整个客家民居的母体,当地人将其称为土围子或者水围,它是客家民居中最常见、保存最多的一种特色民居箭镞,是客家文化的重要象征。赣南围屋被很多国内外专家誉为“东方的古罗马城堡”,是客家文化非常重要的载体和象征。
因隋开皇九年(589)改南康郡为虔州,故又称虔州;南宋绍兴二十三年(1153)以“虔”字为虎头,虔州号“虎头城”,非佳名,诏改虔州为赣州,取章、贡二水合流之义,赣州名始于此。
赣州形成行政区的历史悠久。三国·吴嘉禾五年(236)设置相当于市一级的行政机构——庐陵南部都尉。宋代分设南安、赣州两个政区,简称“南赣”。
又因地处赣江上游、江西南部,并于清康熙年间和民国初先后置分巡赣南道和赣南道,亦俗称“赣南”。
扩展资料:
赣南形成行政区的历史悠久。根据《山海经》记载,远古时期就有“赣巨人”活动,夏商周三代,赣南地处杨州域,春秋隶吴越,战国属楚,秦隶九江郡。
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设赣县,有了行政建制,唐代开通梅岭驿道后,这里成为“五岭之要冲”、“粤闽之咽喉”。
到宋代,国都南迁,经新疆出境的丝绸之路受阻,中原货物运往外国改由水路,通过大运河,进入长江,然后过鄱阳湖,溯赣江而上。
进章江到达大余,经过梅关西驿道,再在南雄浈江上船,经北江、珠江出海,往南洋,转欧亚各地,因此赣州就有了“水上丝绸之路”之称。
随着赣州的兴旺,一些历史名人也纷至沓来,唐朝宰相张九龄在大余梅龄开关辟道,南宋词人辛弃疾在赣州留下《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一词。
苏东坡两次作八境台诗,明代大戏曲家汤显祖作《牡丹亭记》;还有民族英雄岳飞、文天祥,理学家王阳明等都在赣南留下了许多政功墨迹。孙中山先生先祖唐东平侯孙利曾生活在宁都,其陵墓已重新修复。
-赣州
近十多年来,随着客家文化研究和海外客家人寻根问祖热的兴起,作为客家历史和客家文化艺术综合载体的客家围屋已越来越为人们所认识,并引起国内外研究客家和民居建筑的专家学者的关注。根据有关资料记载和实地调查,龙南围屋大都建于明末至清末之间。此时由于社会动荡不安,战事频繁,老百姓没有安全感,远居他乡的客家人为了保护自身以及家庭的安全,设计创建了防御力极强的城堡式民居建筑。龙南县目前存在年代最早的围屋是建于明代万历39年的杨村东水乌石围,建于崇祯年的武当田心围等。建于清代早期的围屋约占围屋总数的30%左右。最具代表性的是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的杨村燕翼围(建于清顺治7年)和关西围(建于清嘉庆至道光年间)。清代后期构建的围屋数量最多,约占总量的60%,如建于光绪年间的里仁沙坝围,建于民国三年的汶龙耀三围等。进入民国以后,由于封建专制的衰亡和民主文明的兴起,交通和社会比较趋于安定,土匪盗寇和宗族势力大大削弱,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有了一定的保障,这种城堡式的围屋也就随之而停建了。
赣南的客家周围屋形状多为
本文2023-09-22 00:27:38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76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