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李姓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分为哪四部分?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2浏览:4收藏

《关于李姓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分为哪四部分?,第1张

李姓起源

一、 寻根溯源:

李姓是当今中国第一大姓,也是世界头号大姓。人口大约有八千七百多万,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794%。就地区而言,李姓在北方诸省中所占比例较高,一般在8%以上,而在南方诸省中所占比例则少于8%,尤其在东南沿海诸省,比例仅在4%左右。在台湾排名第五位。若世界上所有姓李的人并排站在一起,能够环绕地球一圈半。

李姓起源于今河南鹿邑。鹿邑古称苦县,春秋时先属陈国,后归楚国,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即李姓始祖老子(李耳)的出生地。从远祖皋陶到大唐脉裔是李姓由萌芽到壮大的历程。李姓血脉中的12个政权(大成、西凉、凉、吴、魏、唐、楚、后唐、南唐、大蜀、西夏、大顺),58个帝王,无数将相名臣,是中国历史上所建的政权最多的姓氏。李姓为唐代国姓,唐以后蕃衍兴旺,蔚为望族。

考李姓的起源和得姓始祖,归结起来,主要有九:

第一种说法:出自嬴姓,为颛顼帝高阳氏之后裔。尧时,皋陶曾担任大理(掌管刑狱的官)的职务,其子伯益被赐为嬴姓,后子孙历三代世袭大理的职务,其子孙按照当时的习惯,以官为氏,称理氏。理氏改为李氏的说法有两种。一种说法是:“木子”救命成李姓。商纣时,皋陶后裔理征,在朝为官,因直谏得罪了商纣王,而被处死,其妻契和氏带着儿子理利贞逃到陈国苦县,为躲避纣王的追杀,利贞母子隐姓埋名一路乞讨。因食李子充饥,才得以活命,因不敢称理,便改姓李氏。得姓始祖为李利贞,至利贞十六孙李乾,字敬一,又名元果、其野。任周御史大夫,妣益寿氏,生子耳(即老子)。这种说法最早由唐朝李延寿提出。另一种说法是:据《姓氏考略》记载,周之前未见有李氏,自从有老子姓李,名耳,为利贞的后裔,因祖上世代为理官,理、李两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为氏。显然,李氏是始于李耳称姓的。

第二种说法:指李为姓说。《史记·正义》引《玄妙内篇》云:"李母怀胎八十一载,逍遥李树下,乃割左腋而生。"此说以老子为李姓得姓始祖。今鹿邑仍有民间传说,李母怀胎81年,在李树下分娩,李耳诞生时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李母呼道:"我的老儿子",因而名之"老子",老子一诞生就用手指着李树,自认李姓。

第三种说法:出自他族改姓。三国时,诸葛亮平哀牢夷后,赐当地少数民族赵、张、杨、李等姓。鲜卑氏有复姓叱李氏,汉化后,改为汉字单姓李氏。是为洛阳李氏。

第四种说法:出自他姓改李氏。据有关资料所载,唐开国元勋有诸将徐(徐氏、安氏、杜氏、郭氏、麻氏、鲜于氏等16氏,因立功从唐国姓,赐予李氏。

第五种说法:李树图腾说。直至今天,在我国个别少数民族中仍可找到以氏族图腾为姓的事例。如云南克木人中的野猫氏、水鸟氏和虎氏等。《东夷源流史》:"李氏因大理之官而得姓为理,后因理徵避难以木子为食而姓李。因其所食为野生李,故由理氏培育成为家生李树,并以李树为神树,亦即图腾树。故凡李氏子孙,常于宅旁种李以为象征,至今还保存这个习惯。如李白家有桃李园,唐朝皇宫苑园多植李树。"

第六种说法:源于虎图腾说。此种观点认为李氏图腾不是李树,而是老虎。老子李耳生地陈楚地区的图腾是老虎,且"李耳"即楚语"老虎"。龚维英著《原始崇拜纲要》中说:李耳亦楚语,即虎。老子故国陈,灭于楚,故得为楚人。陈属淮河流域,正呼虎作"李耳"。老子之亦名李耳,理由在此。李耳应是陈楚民间对虎的俗称。今陈地民间相传,老子生于庚寅年,属虎。当时苦县一带方言称虎为"狸儿",故亲邻戏呼老子为狸儿,后渐演变为"李耳"。

第七种说法:源于老姓说。这种说法主要源于对老子姓氏的考证,认为老子不姓李而姓老,李姓源于老姓。古文字学家唐兰认为,老子姓李名耳的说法不确实,郭沫若、马叙伦、陈独秀等人同意唐兰之说。高亨进一步考证,当时称子的,像孔子、曾子、墨子、孟子、庄子、惠子等人皆举其姓,独于老子则称"老聃"而不称"李聃";称"老子",而不称"李子",所以"明见老子原姓老矣。"

第八种说法:少数民族中本有的姓氏。延边朝鲜族常见姓氏有李姓。

第九种说法:为北魏代北复姓所改。北魏时有代北复姓叱李氏、高护氏,随孝文帝入中原后,改为单姓李氏。见《魏书官氏书》、《通志氏族略》。

二、 迁徙分布

纵观历史,李姓人氏大体形成两大系源。一支在陇西,即今甘肃省境,一支在赵郡,即今河北省境。以这两支为主,形成了中国李姓的源流,不断向全国各地播迁。据《李氏族谱》记载,在陇西这一源系中,出了李渊一家。他们建立唐王朝之后,随唐王朝的强盛,李姓也日趋强盛。源于赵郡的那一源系,繁衍情况更甚,在不几代的时间里,就成为当地的盛族,高居张、王、刘、赵诸大姓之上。以后,河北这支李姓家族,先后分成三组,西到山西,东到山东、安徽,南到河南、湖广,扩迁到更大的范围。

唐代李氏南迁主要有三次:一次是在唐朝初期,李氏部分人南迁,其中河南的李氏有的于唐高宗时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第二次是"安史之乱"时,有不少李氏子孙迁往南方。第三次是五代时,因动乱,李氏有迁往福建、莆田、晋江等地定居的。

从明末开始,闽、粤李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李氏迁徙至海外,始于明朝初年,去琉球国的都是福建人,琉球国派往明、清的通事有许多人姓李,皆系自福建移居琉球的华人。

三 郡望堂号

(一)郡望:

陇西郡:战国时置郡。此支李氏,其开基始祖为秦司徒李昙长子李崇。

赵郡:汉时置郡。此支李氏,其开基始祖为秦太傅李玑次子李牧。

顿丘郡:西晋时置郡。此支李氏陇西李氏分支,其开基始祖为西汉名将李广世孙李忠。

中山郡:汉高帝置郡。此支李氏为赵郡李氏分支,其开基始祖为李玑第三子李齐。

广汉郡:汉时置郡。此支李氏为陇西李氏之后,其开基始祖为李尚(李广之父)。

(二)堂号

"陇西堂",因为李氏望出陇西郡故名。

四、历史名人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春秋末期思想家、哲学家,道家的创始人。著有《老子》,又称《道德经》。 传说老子活了200多岁,是因为修道养寿的结果。后人纷纷效仿,求仙问道成为历朝历代许多皇帝和大臣的头等大事,道教由此兴盛。老子也被奉为教主,称“太上老君”。

李冰:战国时期水利家。被秦昭王任为蜀郡守,他依法治水,修建了驰名中外的水利工程都江堰,为国家农业生产、水利工程作出巨大贡献,被后世奉为川神。

李世民:即唐太宗,唐高祖李渊的次子,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有作为的皇帝。创造了"从谏如流,道不拾遗、夜不闭户"的贞观盛世。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著名浪漫主义诗人,他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极其崇高的地位,人称"诗仙"。

李广:西汉名将,多次参加反击匈奴的战争,以勇敢善战著称。在任右北平太守时,匈奴数年不敢攻扰,称之为"飞将军"。

李煜: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又号莲峰居士,五代时南唐国主,著名词人,世称李后主。李煜不仅擅长诗文、音乐,而且书法极佳,写字用颤笔作扭曲之状,十分遒劲,状如寒松霜竹,取名为“金错刀”。

李清照:南宋女词人。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

李时珍:明代杰出医药学家。著有《本草纲目》,闻名于世。

李自成:本名鸿基,陕西米脂人,明末农民起义领袖。 被称为“闯王”。

当然,现代还有:李嘉诚,李光耀,李小龙、李敖等。

五、胜迹:福建永定李氏宗祠

朋友 你姓李吗?

那你可真幸运

好多为人都姓李

李大钊

李时珍

李清照

推荐 :鲁肃 吕蒙    周瑜没尝试过

简单的说  触发周瑜诱饵CG之后, 从7点钟开始 沿着 灰色路线进发 几杀掉沿途的武将 压制到9点据点,从高低跳下击杀李典等武将完成第一个诱饵

第二个 沿着紫色进发, 沿途会触发警报 别在意 迅速击败  继续前进到3点钟方向 会和周瑜汇合 击杀 夏侯 张合 完成第二个诱饵(速度要稍微快一点)

成功后 即可延续周瑜寿命在后续关卡出场 

三国 杀界李典怎么用?李典,字曼成,曹操麾下将领。深明大义,不与人争功,崇尚学习与高贵儒雅,尊重博学之士,在军中被称为长者。李典有长者之风,官至破虏将军,三十六岁去世。魏文帝曹丕继位后追谥号为愍侯。这样一个人物在三国杀中怎么用呢?一起来看看攻略。

从零开始的优势局——攻略之界李典

武将技能

恂恂——摸牌阶段开始时,你可以观看牌堆顶的四张牌,然后将其中的两张牌置于牌堆顶,将其余的牌置于牌堆底。

忘隙——当你对其他角色造成1点伤害后,或受到其他角色造成的1点伤害后,你可以与该角色各摸一张牌。

FAQ

Q:李典发动“恂恂”获得两张牌后,剩下的两张牌是否可以放在牌堆顶

A:不可以,只能置于牌堆底。

Q:李典发动“忘隙”时,摸牌的顺序是怎样的

A:如果是李典的回合,则李典先摸;若不是李典的回合,则按当前回合角色逆时针方向依次摸牌。

Q:李典对一名角色造成伤害,该角色死亡,李典是否可以发动技能“忘隙”

A:不可以,只有目标角色存活,李典才能发动“忘隙”。

Q:李典对司马懿造成伤害,“忘隙”和“反馈”的发动顺序如何

A:先发动“造成伤害”的技能,再发动“受到伤害”的技能,即李典先发动“忘隙”,司马懿再发动“反馈”。

技能分析

恂恂

1、该技能类似于“观星”,相对于“观星”而言,“恂恂”无法更改判定牌,也无法像“观星”那样,在存活玩家大于二时控制其他人的判定牌与手牌;但是“恂恂”比“观星”更加稳定,也具有控制牌堆底的功能;

2、通俗来讲就是观看牌堆顶的四张牌并且玩家可以从中选取较为满意且符合当前牌局形势的牌,大大的提高了自己的手牌质量并增加了攻击、防御能力,也可以攒桃子救队友,且与第二个技能“忘隙”相辅相成;可控制自己手牌的“恂恂”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可用于多个方面的技能,收益较高。

忘隙

1、可攻;特别是在人多的局,当李典刷出诸葛连弩(最好还有AOE),发动“忘隙”爆发时,对敌方来说会是致命的;

2、可防;在对敌方摸一张牌没有什么大影响的情况下,为自己刷防御牌,特别是有AOE时,适当的忘隙也可以补足手牌消耗高的缺陷,特别是与队友的配合更是拉动牌差的绝妙技能;

3、虽然“忘隙”是一把双刃剑,无脑发动可能会造成很大的后果,而且摸到手牌的不确定性因素也非常之高,但是“忘隙”毕竟不是锁定技,需要玩家自行斟酌,仔细思考,看情况发动技能,对新手而言挑战性较大,当不确定应不应该发动时,最好还是不发动,只对队友发动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嘲讽高也容易被队友喷,显得比较尴尬;误伤或为了配合伤了队友则正收益的效果非常显著,过牌量也是很高的,与郭嘉的“遗计”差不多;

4、造成伤害和被伤害都可以对李典造成有利情况,特别是配合第一个技能“恂恂”可以更好的找到李典所需要的牌,比如说铁索连环,酒,属性杀,AOE等。

武将克制及反克制

克制李典的:

1、卖血流

一般国战情况下不会产生克制,都是同样的魏国势力嘛,而且容易卖血的一般不会野,那么身份局遇到卖血流武将作为敌方时,李典的第二个技能基本上是废了,特别是白送敌方桃的时候,如若发动,稍微一个不慎重则可能会造成崩盘,比如郭嘉、荀彧,比较危险。

2、爆发流

此类武将多缺手牌,李典若是发动“忘隙”正好给敌方辅助,适得其反

3、菜刀流

遇到此类,李典的防御牌无效,也可能会给敌方补上进攻牌

4、其他武将

徐晃:李典几乎废了

反克制:李典克制的武将例举

诸葛亮:破空城;

姜维:破空城;

貂蝉:使她的技能几乎不会对李典与李典的队友使用,尤其国战模式下;

荀彧:单挑当荀彧手牌小于手牌上限时几乎可以无脑发动“忘隙”;

身份适应

主公

李典作为主公时,开局最好多刷装备和防御牌以保平安,当然也因为手牌的不确定性,李典作为主公还是较脆的;

反贼数目高达四人,又因为是主公先亮将,所以反贼大概多为克制李典的爆发流和菜刀流,如果李典对反贼发动第二个技能“忘隙”的话,后果怕是较为严重,所以只剩下用AOE爆发刷牌或与队友配合这两条路了,想赢主要还是要靠爆发;

内奸无论是看到李典挂起诸葛连弩还是看到能与李典配合的忠臣都会先帮反贼,所以李典必须存几回合好牌,待时机成熟,一鼓作气秒他三四个反贼;

假设进入主内局,李典的高质量手牌和补牌技也会对内奸造成很大威胁。

推荐指数:★★☆☆☆

忠臣

李典作为忠臣时,会很少考虑误伤主公造成大的后果,且九大常备主公或多或少都能与李典形成配合,李典也可以存桃子避免主公被反贼集火身亡,无论哪个位置都可以胜任,可攻可辅,哪怕自身被集火也能耗费反贼的实力,这时就别想着存牌爆发了,有AOE就放,刷牌保命要紧,当然,补牌时还是要慎重;但是因为李典较为脆皮,进入主内单挑的可能性还是较大的。

推荐指数:★★★★☆

反贼

李典作为反贼时,因为队友较多,补牌造成的后果较少且有足够的能力存牌爆发并和卖血队友配合或存桃子救队友,对主公的威慑很大;

唯一的缺点就是当手牌吃紧,没有大的过牌量时,比如说开局要是李典在主公的攻击范围内,主公也可能试探着杀一下李典,要是不给主公补牌的话,也许会直接暴露自己是反贼,这时候没有装备,手牌质量不行的话,也许会被主忠秒,更何况李典并不适合做肉盾,所以,最好是在离主公较远的地方选李典,配合好的话,哪怕内奸帮主,也是有优势的。

推荐指数:★★★☆☆

内奸

李典作为内奸时,不仅可以存装备防御,还可以存AOE、诸葛连弩等待机会一波收或压低所有人的体力上限;

有人对李典造成伤害时也几乎可以无脑发动技能,过牌量较大,因为李典没有队友,要的只是利益,这也让李典可以多一分控场,活到最后,跟主公单挑时也可以控牌堆底,在手牌方面,大多数主公就已经输了;

碍于李典三点体力上限还是略脆,万一被认为忠臣或反贼被集火,辛辛苦苦存下的手牌也会被拆没,所以李典还是不要胡乱招惹别人、待时机成熟再伺机而动较好。

推荐指数:★★★★☆

使用技巧

暗置武将牌时,在起手手牌有至少一张AOE的情况下,可以选择无脑首亮放A赚一波牌差,并召唤出大魏国开团,如果发现并没有大魏国,可以考虑无脑打3血不卖暗将吴国(在3血不卖的角色数量较多的情况下),也是给自己加点先手优势,如果被仇恨了也没有办法,不能开团就早死早超生吧,所以无脑首亮的魏国独苗很需要勇气啊。

李典是魏国开团重要核心,所以技能发动的话,对自己势力是可以无脑放送的,除非是“一血己方队友在确定无桃子情况下,后面有厉害的火诸葛“这种极端的情况,不要送牌被火攻。

应不应该给不同势力补牌?

这个凡事没有绝对,如果需要合作的话,可以考虑发动技能。当然了,我想大家最害怕的就是自己队友玩李典,对敌方势力无脑发动补牌技能了吧。

总结

全能型武将,在人多时,爆发性强,配合度高;人少时,由于恂恂神技也比大部分武将发挥稳定,是一个比界华佗更有娱乐性的武将!当然,具体怎么使用还是要视场上局势、位置、武将技能配合而定。

李典目录[隐藏]

人物介绍

李典生卒考

简明历史传记

简明演义传记

《三国志》记载

历史评价

历史年表

[编辑本段]人物介绍

李典(174—209,一说180—215),字曼成。山阳郡钜野县(今山东钜野)人。史载李典深明大义,不与人争功,崇尚学习与高贵儒雅,尊重博学之士,在军中被称为长者。李典有长者之风,官至破虏将军,三十六岁去世。魏文帝曹丕继位后追谥号为愍侯。

李典年少好学,博览群书,有才华。从父李乾,早期跟随曹操破黄巾、击袁术。吕布突袭兖州的时候,曹操派李乾回老家乘氏安抚民众。李乾手下有几千家宾客,当然是吕布拉拢的对象。就派出薛兰、李封试图招降李乾,李乾不从,遂为薛李二人所杀。当时的兵马是父死子继,李乾死后,其子李整继之,李整死后李典成为了其所率领的数千部曲的领袖。后跟随曹操平定兖州有功,任中郎将,离狐太守。当时李典最多只有二十二岁(杀薛李时是195年,李典最早死于209年,李典死时36岁,他当中郎将的时候也最多只有22岁),即得此高位,可以推断出所立功并不小。

后来曹操攻击袁谭、袁尚,李典和程昱负责运军粮,当时走的是水路。袁尚既派高干率军驻守在河上断绝水道。运输队不得过,曹操对此也没有什么办法,只能让李典水路走不通就走陆路。高干大概是看到对面的只是曹军的运输队,没有放在眼里,又有地利,防备比较松懈。李典由此看出了敌军有可乘之机,认为敌军自峙地利,防守松懈,装备少,攻之必破。说服程昱及其他将领渡河进击高干,大破之,打通了通往曹军主力的水路。按年份算,当时李典也就是二十出头一点,有此胆色,有此敏锐的观察力,可以说已是良将之才。

在演义中有一场著名的博望坡战役,而历史上确实是有这么一场作为原型的战役,不过主角并非诸葛亮,而是刘备,这场战役里面获胜的是刘备军。但可以说,如果领兵的是李典而不是夏侯敦,获胜的也许是曹军。刘备北侵,李典跟随夏侯敦对付刘备。刘备见大军到,遂把军营烧掉退兵。夏侯敦领兵追袭,李典看出其中有诈,劝道:“贼无故退,疑必有伏,南道狭窄,草木深,不可追也。”夏侯敦以及曹营里著名的另一位智将于禁却都看不出如此浅显的道理,想是恃着兵多,以为可以用大石压死蟹的方式把刘备军打垮,傻乎乎的就猛追了下去。于是毫无悬念的就中了埋伏,最后还是李典带着兵去把夏侯敦救出来。

其实讲到李典,我想大家一定会想起另一个人——乐进。因为无论是在《三国演义》里面还是《三国志》里面,有很多战役他们都是并肩子上的。相对来说,乐进以勇猛闻名,李典以智谋见长,这一对搭档,可以说是相当完美的。

在曹操军攻击乌丸的时候,高干叛变,这个时候我们看到了这对搭档第一次有记载的合作,曹操派李乐二人攻击高干,二人包围壶关城直至十一月曹操亲自出阵。

第二年八月,这对搭档再度出击,东征海贼管承,大破之,管承逃入海岛。

由于数次立功,李典升迁为捕虏将军,后迁破虏将军。

到后期,李典被曹操派到合肥,与张辽,乐进一起率七千多人镇守合肥,防御孙权,曹操自己就跑去了打张鲁。老实说这七千多人实在是少了点,也太看不起东吴的实力了,以这三人的身价和东吴的威胁少说也得给个三五万的。大概曹操是想着自己刚刚攻打完孙权,孙权不敢妄动的原因吧。可惜曹操前脚刚走,孙权后面立马拉了十万人就把合肥给围了。面对此危机,张辽认为等得援军到,合肥也守不住了,应该主动出击。虽然李,乐,张从来就不和(还有个于禁,张,于,乐三人互相都看对方不顺眼),但李典却没有拘泥于私仇,慷慨激昂的说:“此国家大事,顾君计何如耳,吾可以私憾而忘公义乎。”(他这样说,看来仇还是挺深的)遂与张辽精选八百人,攻击吴军,一度逼退东吴军。这就是著名的逍遥津之战,这一战打乱了吴军的阵脚,大长了魏军士气。吴军围城十余日,见没有破城的机会,只有撤走。当然这场仗首功应归在战斗中勇猛无匹的张辽,但同样不计前嫌出战的李典也同样功不可没。

很可惜的是,这样的将才却英年早逝,三十六岁就死了。否则他的成就必不低于他的好搭档乐进。他的功绩也受到了领导者的肯定,曹芳做皇帝的时候在曹操的宗庙里面留了一个位置给李典,肯定了他一生的功绩。

三国志是这样评价他的“典好学问,贵儒雅,不与诸将争功。敬贤士大夫,恂恂若不及,军中称其长者。”这就是李典,一个值得尊敬的人。如果一个人只有三十六岁就被部下称为长者,他的品德和为人是可想而知了。而且他不与诸将争功,这也许就是他一直职位都不算太高的原因,但这有什么呢,他的智谋可以看出并不逊色于曹魏的大部分将领,而且如果他不是早死,必定可以获得更高的成就。

[编辑本段]李典生卒考

李典的生卒年有多种说法 但大都是终年三十六岁 具体资料如下:

辞海(历史分册中国古代史)

李典:(174--209):三国山阳钜野(今属山东),字曼成,初招集宗族宾客

数千家,从曹操镇压黄巾起义军(约191--193年,若李典生年正确,当不足二

十岁)任中朗将,迁捕虏将军后与张辽,乐进屯合肥,击破孙权的进攻

资治通鉴(215年)

八月,孙权率众十万围合肥。时张辽、李典、乐进将七千馀人屯合肥

三国志

张辽传:太祖既征孙权还,使辽与乐进、李典等将七千余人屯合肥。太祖

征张鲁,教与护军薛悌,署函边曰“贼至乃发”。俄而权率十万众围合肥

(曹操征张鲁是215年)

李典传:典好学问,贵儒雅,不与诸将争功。敬贤士大夫,恂恂若不及,

军中称其长者。年三十六薨,子祯嗣。

又:典从父干,有雄气,合宾客数千家在乘氏。初平中(190--193),以众

随太祖,破黄巾于寿张(192),又从击袁术(193),征徐州(194)

后汉书中似无李典记载

以下几点思考:

思考1:辞海,资治通鉴,三国志至少有其一错误

思考2:逍遥津之战在215年,应无疑,李典应该也参加此战初平中(190--193)年,

李典随曹操,192年正式出场若李典殁于215年,他当生于180年(三国志李典传:

年36薨)192年李典13岁,而在此之前,"典从父干,有雄气,合宾客数千家在乘氏"

似不合理

思考3:209年,孙权第一次进攻合肥,不利,撤退当时张辽,李典,乐进应该也在

可能1:李典生于174年,三国志李典"年三十六薨"误(或为四十六,或其他),以讹

传讹,以至此后所有与李典生卒年份有关的史料均误

可能2:李典生于174年,三国志李典"年三十六薨"正确,所指破孙权一战为209年

孙权第一次进攻合肥这样三国志张辽传,资治通鉴均误

可能3:李典非生于174年,三国志李典"年三十六薨"正确,逍遥津一战正确,则李

典从曹操年龄,绝不可能超过13岁(逍遥津215年8月,若李典亡于215年,则生于180年,

192年时不过13岁)

可能4:其他原因

[编辑本段]简明历史传记

李典早年跟随从父李乾效力于曹操,在吕曹交战期间,李乾因不肯降敌被吕布手下薛兰,李封所杀,李典助堂弟李整杀敌报仇,李整死后不久李典就被曹操任为离狐太守,中郎将,此后战役中李典多负责粮运后勤,直到任夏侯敦副将讨刘备后才逐渐调到前线作战。李典向来与张辽,乐进不和,但他却不会因私怨而耽误公事,还大败孙权,因此被封为破虏将军,都亭侯,死后被追谥为愍侯。

[编辑本段]简明演义传记

李典,曹操手下将领,三国演义第5回登场。李典很早就加入曹操军,跟随曹操击破青州黄巾,战吕布,破袁绍,多有功劳。赤壁之战后,李典随张辽驻守合肥,不计私人恩怨,同张辽、乐进一同击败了来袭的孙权军。

[编辑本段]《三国志》记载

李典字曼成,山阳钜野人也。典从父乾,有雄气,合宾客数千家在乘氏。初平中,以众随太祖,破黄巾於寿张,又从击袁术,征徐州。吕布之乱,太祖遣乾还乘氏,慰劳诸县。布别驾薛兰、治中李封招乾,欲俱叛,乾不听,遂杀乾。太祖使乾子整将乾兵,与诸将击兰、封。兰、封破,从平兖州诸县有功,稍迁青州刺史。整卒,典徙颍阴令,为中郎将,将整军,魏书曰:典少好学,不乐兵事,乃就师读春秋左氏传,博观群书。太祖善之,故试以治民之政。迁离狐太守。

炔时太祖与袁绍相拒官渡,典率宗族及部曲输谷帛供军。绍破,以典为裨将军,屯安民。太祖击谭、尚於黎阳,使典与程昱等以船运军粮。会尚遣魏郡太守高蕃将兵屯河上,绝水道,太祖敕典、昱:“若船不得过,下从陆道。”典与诸将议曰:“蕃军少甲而恃水,有懈怠之心,击之必克。军不内御;苟利国家,专之可也,宜亟击之。”昱亦以为然。遂北渡河,攻蕃,破之,水道得通。刘表使刘备北侵,至叶,太祖遣典从夏侯敦拒之。备一旦烧屯去,敦率诸军追击之,典曰:“贼无故退,疑必有伏。南道狭窄,草木深,不可追也。”敦不听,与于禁追之,典留守。敦等果入贼伏里,战不利,典往救,备望见救至,乃散退。从围邺,邺定,与乐进围高干於壶关,击管承於长广,皆破之。迁捕虏将军,封都亭侯。典宗族部曲三千馀家,居乘氏,自请原徙诣魏郡。太祖笑曰:“卿欲慕耿纯邪?”典谢曰:“典驽怯功微,而爵宠过厚,诚宜举宗陈力;加以征伐未息,宜实郊遂之内,以制四方,非慕纯也。”遂徙部曲宗族万三千馀口居邺。太祖嘉之,迁破虏将军。与张辽、乐进屯合肥,孙权率众围之,辽欲奉教出战。进、典、辽皆素不睦,辽恐其不从,典慨然曰:“此国家大事,顾君计何如耳,吾可以私憾而忘公义乎!”乃率众与辽破走权。增邑百户,并前三百户。

恂典好学问,贵儒雅,不与诸将争功。敬贤士大夫,恂恂若不及,军中称其长者。年三十六薨,子祯嗣。文帝践阼,追念合肥之功,增祯邑百户,赐典一子爵关内侯,邑百户;谥典曰愍侯。

僦谝建安初,通举众诣太祖於许。拜通振威中郎将,屯汝南西界。太祖讨张绣,刘表遣兵以助绣,太祖军不利。通将兵夜诣太祖,太祖得以复战,通为先登,大破绣军。拜裨将军,封建功侯。分汝南二县,以通为阳安都尉。通妻伯父犯法,朗陵长赵俨收治,致之大辟。是时杀生之柄,决於牧守,通妻子号泣以请其命。通曰:“方与曹公戮力,义不以私废公。”嘉俨执宪不阿,与为亲交。太祖与袁绍相拒於官渡。绍遣使拜通征南将军,刘表亦阴招之,通皆拒焉。通亲戚部曲流涕曰:“今孤危独守,以失大援,亡可立而待也,不如亟从绍。”通按剑以叱之曰:“曹公明哲,必定天下。绍虽强盛,而任使无方,终为之虏耳。吾以死不贰。”即斩绍使,送印绶诣太祖。又击郡贼瞿恭、江宫、沈成等,皆破残其众,送其首。遂定淮、汝之地。改封都亭侯,拜汝南太守。时贼张赤等五千馀家聚桃山,通攻破之。刘备与周瑜围曹仁於江陵,别遣关羽绝北道。通率众击之,下马拔鹿角入围,且战且前,以迎仁军,勇冠诸将。通道得病薨,时年四十二。追增邑二百户,并前四百户。文帝践阼,谥曰刚侯。诏曰:“昔袁绍之难,自许、蔡以南,人怀异心。通秉义不顾,使携贰率服,朕甚嘉之。不幸早薨,子基虽已袭爵,未足酬其庸勋。基兄绪,前屯樊城,又有功。世笃其劳,其以基为奉义中郎将,绪平虏中郎将,以宠异焉。”王隐晋书曰:绪子秉,字玄胄,有俊才,为时所贵,官至秦州刺史。秉尝答司马文王问,因以为家诫曰:“昔侍坐於先帝,时有三长吏俱见。临辞出,上曰:‘为官长当清,当慎,当勤,修此三者,何患不治乎?’并受诏。既出,上顾谓吾等曰:‘相诫敕正当尔不?’侍坐众贤,莫不赞善。上又问曰:‘必不得已,於斯三者何先?’或对曰:‘清固为本。’次复问吾,对曰:‘清慎之道,相须而成,必不得已,慎乃为大。夫清者不必慎,慎者必自清,亦由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是以易称括囊无咎,藉用白茅,皆慎之至也。’上曰:‘卿言得之耳。可举近世能慎者谁乎?’诸人各未知所对,吾乃举故太尉荀景倩、尚书董仲连、仆射王公仲并可谓为慎。上曰:‘此诸人者,温恭朝夕,执事有恪,亦各其慎也。然天下之至慎,其惟阮嗣宗乎!每与之言,言及玄远,而未曾评论时事,臧否人物,真可谓至慎矣。’吾每思此言,亦足以为明诫。凡人行事,年少立身,不可不慎,勿轻论人,勿轻说事,如此则悔吝何由而生,患祸无从而至矣。”秉子重,字茂曾。少知名,历位吏部郎、平阳太守。晋诸公赞曰:重以清尚称。相国赵王伦以重望取为右司马。重以伦将为乱,辞疾不就。伦逼之不已,重遂不复自活,至於困笃,扶曳受拜,数日卒,赠散骑常侍。重二弟,尚字茂仲,矩字茂约,永嘉中并典郡;矩至江州刺史。重子式,字景则,官至侍中。

[编辑本段]历史评价

陈寿:李典贵尚儒雅,义忘私隙,美矣。

[编辑本段]历史年表

李典早年跟随从父李乾效力于曹操。

[194年] 吕布手下薛兰,李封招降李乾,李乾不肯,被杀。曹操让李乾子李整统领李乾兵,跟从曹操平兖州诸县,有功,迁青州刺史。李整死后,李典调离颍阴令,为中郎将,统领李整的部队,迁离狐太守。

[200年] 曹操与袁绍相拒官渡,李典率宗族及部曲输谷帛供军。袁绍破,用李典为裨将军,屯安民。

[202年] 曹操击袁谭、袁尚于黎阳,使李典与程昱等以船运军粮。会和魏郡太守高蕃将兵屯河上,绝水道,曹操对李典、程昱说:“若船不得过,下从陆道。”李典与诸将议曰:“蕃军少甲而恃水,有懈怠之心,击之必克。”程昱亦以为然。遂北渡河,攻蕃,破之,水道得通。

[203年] 刘表使刘备北侵,至叶,曹操遣李典从夏侯敦拒之。刘备烧屯假意逃走,夏侯敦率诸军追击之,李典曰:“贼无故退,疑必有伏。南道狭窄,草木深,不可追也。”夏侯敦不听,与于禁追之,李典留守。夏侯敦等果入贼伏里,与战不利,李典往救,刘备望见救至,乃退。

[204年] 李典跟从曹操围邺,邺定,与乐进围高干于壶关,击管承于长广,皆破之。迁捕虏将军,封都亭侯。

[209年,一说215年] 与张辽、乐进屯合肥,孙权率众围之,张辽欲出战。乐进、李典、张辽皆素不睦,辽恐其不从,李典慨然曰:“此国家大事,顾君计何如耳,吾可以私憾而忘公义乎!”乃率众与张辽破走权。增邑百户,并前三百户。

李典好学,品行儒雅,不与诸将争功。敬贤士大夫,恂恂若不及,军中称其长者。年三十六薨,子李祯嗣。文帝践阼,追念合肥之功,增祯邑百户,赐典一子爵关内侯,邑百户;谥李典曰愍侯。

《关于李姓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分为哪四部分?

李姓起源一、 寻根溯源:李姓是当今中国第一大姓,也是世界头号大姓。人口大约有八千七百多万,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