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氏家族排辈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2浏览:73收藏

郭氏家族排辈,第1张

以河南郑州郭氏宗谱为例,其辈分表为:

武大新彦守,志承永世朝;

万尔生长太,明廷载元良;

汝其成先德,庆绍纪锁昌;

繁衍克和顺,家传本诏同;

洪基秉真正,迁祖思光隆;

师学化士法,京周文航兴。

传世的抄本有明郭萌修《泉州郭氏族谱》、丁惠之重修《郭氏奇山义房家谱》(1896)、郭其五撰《郭氏外引分支世系》(1891)、佚名重抄本《温陵螺阳奇山郭氏族谱》(1925~1931)、佚名重抄本《华山里顶前架郭氏家谱》(1940~1950)。

根据族谱记载进行的调查表明:明清以来,郭姓后裔分支迁居晋江县、龙海县、平潭县、江镜镇、宁德市,浙江的苍南县、富阳县、台湾省的鹿港以及菲律宾等地。

扩展资料:

家谱属珍贵的人文资料,对于历史学、民俗学、人口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的深入研究,均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家谱不仅记录着该家族的来源、迁徙的轨迹,还包罗了该家族生息、繁衍、婚姻、文化、族规、家约等历史文化的全过程。

经历了历朝历代的连年战乱和社会动荡,历史上传世的家谱几乎丧失殆尽,许多家族的世系也因此断了线、失了传。流传至今的古代家谱,大多是明清两代纂修。在我国明清时期,出现了专门替人伪造家谱世系的“谱匠”。

随着历史的发展,家谱由官修变为私修,所录内容不断丰富,其作用也不断增加和变化。如今,家谱同各姓氏的郡望、堂号一样,不仅为区别姓氏源流,可作为数典认祖、研究历史、地理、社会、民俗等参考资料,它还是姓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记载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

-郭氏族谱

-家谱

其子孙后代遍布大江南北,内陆海外,郭子仪本人“多福、多寿、多子女”,宗子庞大,计有八子、七婿。八子依次是曜、旰、晞、昢、晤、暧、曙、映。长子郭曜性格沉着冷静,相貌魁梧,有豪杰之气,年轻时随父做官,进而沙场奔战,终升为太子詹事,封为太原郡公。建中三年(782)即父逝世后的第二年谢世。唐皇李适赠为太子太傅,加赐号为“孝”。郭曜有锐、锋、链、锜四子。子仪二子旰在至德二年(757)潼关战役中壮烈牺牲。三子郭晞英勇善战,一直随父在外征战,后升为太子宾客。郭晞有七子:钧、钢、鍊、鉷、銶、钅集、镶。子仪四子郭昢官至试鸿胪卿,五子郭晤官至兵部郎中,八子郭映官至右庶子,封寿阳男,由于他们三位官位不太高,史书记载较少。六子郭暧十余岁与代宗豫的第四女升平公主订婚(后封为昭懿公主),婚前官太常主薄,婚后拜封驸马都尉、试殿中监,在朝廷中备受尊宠。德宗贞元三年(787)袭封代国公。去世时年仅四十八岁,葬今华县五龙山,赠尚书左仆射。郭暧有四子:铸、钊、钅从、钴。子仪八子郭曙在代宗时任司农卿,德宗时任金吾大将军,后又被封为祁国公。 据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家谱资料研究中心所藏家谱资料所知,郭子仪的子孙们向全国各地迁徙有十支,其中长子郭曜后裔有两支,六子郭暧后裔有七支,七子郭曙后裔有一支。他们经历一千多年,遍布河南、安徽、浙江、江苏、江西、湖南、福建、广东、广西等地。后又从福建、广东等地陆续迁海外。据郭氏家谱载,商州板桥郭村郭氏即为郭暧的后代的分支。 商州板桥郭村郭氏原有家谱,在闯王李自成来商后被焚烧,后于乾隆庚寅年借河南阌乡县(今消融于灵宝)西董村家谱一份,于第二年(1771)由郭儒抄录。据该谱载从子仪的父亲敬之以下血脉:郭敬之生七子,依次为:子璓、子仪、子云、子英、子珪、幼贤、幼儒、幼明、幼冲;子仪生八子,其中暧生钅从等四子,钅从后代有琏、枝;琏生海,海生成龙、成虎、成麒、成麟;成龙生永泰、永学、永礼;永学生汉复、汉玺、汉英、汉仕、汉林;汉英为山东单县知县,生恺和慷;恺生世泰、世显、世耀、世荣、世康;世泰生次和渊;渊始居阌乡县西董村生二子清和秀。郭渊授右军万户。明洪武初年郭秀受命南征得胜,官至都督府。明洪武年间十八世郭秀由西董村迁居商州今板桥镇郭村,卒葬于该村,墓碑解放初被毁,上世纪末本族人重立。 二十二世怀即普的儿子在成化年间(1465-1487)由郭村迁往泉村上集。怀生七子:长仪,真定府(明改真定路为真定府,领11县5州,明成祖朱棣建都北京后,真定府直隶于京师)巡检,次子增商州阴阳官,三子转河东(泛指山西)盐运司,四子伯玉,五子征,六子兰,七子轩。上集郭氏家庙建于乾隆十八年(1753),乾隆五十八年(1793)重建。庙由前、中、上殿组成,建筑面积近600平方米,经历代维修重建,现存建筑为清代风格。前殿有郭氏家庙牌匾,中殿有唐王御赞大牌匾,上殿正中是汾阳王郭子仪和霍国夫人王氏、南阳夫人赵氏神主牌位,东边是驸马郭暧和升平公主的牌位,西边是迁商始祖等祖先的牌位。殿东走廊上挂乾隆十八年由陕西潼商兵备道屠用中敬书的“功盖天下”,中间悬湖北按察司使赵铨题的“徽猷永存”,西边有商州知州、后升迁为石阡知府罗文思敬题的“位极人臣”金子大匾。此外还有堂联“发迹汾阳源远流长华即庙商有祠丰功伟烈已享千秋殂豆 移居丹浒支分派别臣则忠子则孝余韵遗风还绵万代箕裘”、“汾阳肇迹家声旧 都尉贻谋世泽长”由三十二世孙伟儒敬书,“维岳降神於少华尚父功大泽深不但云礽百代 列星乘尾在丹江南支分派衍依然奕叶重光”由原任四川宜宾县知县洛南冀宣明拜题并书;“昭穆不失其伦沫祖宗之余德 子孙亦为序修祀事而孔明”由吏部拣选侯铨知县王时浮拜题并书;“派衍汾阳惟光惟烈 祀修上洛卜世卜年”由富平县儒学教谕外孙孔继陶题;上殿堂联“派衍汾阳四十传当年功著皇唐泽流奕禩祖宗贻谟尚奠恪遵勿替 籍分商岭五百载今日家崇祭典户荐明烟子孙奏格期仁孝常存”由三十一世孙玉章敬题。此外整个建筑的墙壁、梁架、檐枋、檐板内外,保留了大量壁画、绘画、书法、题记

空飞舞中华姓氏家谱溯源之郭姓寻根访阳曲 !

  郭姓是一个相当古老的姓氏,渊源有四。“禹乘二龙,郭支之驭”,相传夏禹有两个驭手叫郭哀和郭支,他们是有史记载的最早的郭姓人。商代的郭崇被认为是郭姓的另一始祖。周代虢国的子孙后代则是当今郭姓最大、最主要的一支。史载,东周时平王封虢叔裔孙虢序于阳曲,虢序被称为“虢公”,因“虢”“郭”同音,又叫“郭公”,后代遂有郭氏。古阳曲在今山西省太原市阳曲县境内,是郭姓的诞生之地、根植之所。

  

  初春的太原乍暖还寒,夜里一场春雪,更将这座北国古城打扮得银妆素裹,分外妖娆。怀着寻访郭姓祖根的热情,我们太原市政协文史委员会一行七人冲风冒雪,驱车北上,直奔市区东北的阳曲县境。

  

  太原是华夏汉族大姓望族祖根麇集之地。举国大姓之最的王姓,便是从太原晋阳(今市属晋源区)滥觞,继而流播海南外,成为世界最大姓氏的,故有“天下王氏出太原”之说。至于郭姓,也是汉民族大姓之一,名列中华姓氏第十六位,其祖根也在太原市阳曲县。

  

  说起郭姓历史,可谓根深叶茂,源远流长。同行的王老是一位对姓氏素有研究的文史学者,行车无事之余给我们讲起了郭姓的起源。他说,先秦时期中国的姓和氏并不是一回事,姓和氏变为同一概念是在汉代以后。比如郭姓,它原本不是姓,而是氏,先有姬姓演变为郭氏,后来姓、氏同一,就称郭姓了。

  

  史载,“三代”之一的周朝是由姬姓创立的。周武王姬发建周时实行分封制,把他的叔父虢叔封为西虢诸侯,虢仲封为东虢诸侯。西虢地处虞国和郑国之间,在今陕西省宝鸡市境内,东虢在今河南荥阳境内。周平王东迁洛阳后,将西虢作为赏赐,划给了东迁时护驾有功的郑国,西虢遂亡。平王此举引起许多诸侯国的不满,若干年后,逐渐强盛的楚国欲北上争霸于诸侯,遂以平王灭东虢之事为借口,举武力威胁周王室并吞并了西虢之地。周天子慑于楚庄王的威势,只得找到虢叔的裔孙虢序,将他封于阳曲,作为一种补偿。虢序又称“虢公”,乃郭姓得姓始祖。

  

  同车的小杜问道:“虢序被封阳曲,他姓虢,又不姓郭,阳曲应该是虢姓的再封之地,怎么又成了郭姓的开姓之源呢?”

  

  王老不紧不慢地说:“虢与郭同音,虢序受封阳曲后虢转变为郭,虢序遂转为郭序,虢公也就是郭公,这样郭序就成了郭姓的开姓之祖,阳曲也就成了郭姓的诞生之地、根植之所。”

  

  三十公里路程在人们的对话中不觉走完,车停在了阳曲县政府门前,县政协领导已在楼前迎候。“春雪不积时”,大雪之后,阳曲城外的农田白茫茫一片,城内却只有屋顶、楼顶覆盖了一层含水带气的白色晶体。为不耽误时间,我们没有下车,在县里同志的引导下径直向郭氏纪念馆所在地——“东南洼”村驰去。县政协的同志告诉我们,阳曲境内已难觅与古虢国和虢公有关的文物遗存,只在东南洼村有一个建于明代的郭氏祠堂,现在已辟为郭氏纪念馆,里面供奉着郭氏先祖的牌位,是郭姓人寻根谒祖的必到之地。

  

  东南洼村距县城不远。途中,我们乘便探访了阳曲故县遗址——隋唐时代的汾阳城。经历了1500多年的岁月沧桑,古老的汾阳城已难寻昔日的辉煌,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爿爿坍塌的古城垣和一幢幢传统民居,只有那眼古老的“木井”还算历史旧迹。据唐《元和郡县图志》载:“(汾阳)县城,故木井城也,东魏孝静帝筑,城中有井,以木为箍,固名之。”原来,古城创建于北朝时期,因城半截为木箍券筑,上半截用青石圈砌,由于年代久远,留在井口青石上的绳痕竟有24道之多,最浅者2公分,最深的达9公分。当地百姓传言,这井也叫尚家井。当年筑井时,因土质疏松,井水常常泡坏井壁,轻者井水变混,重者井壁坍塌。有一位姓尚的筑井人独辟蹊径,依照制作木桶的工艺,将井壁用木头箍为井桶,这样既防止了井壁塌崩,又使井水常保清澈,使木井用了两千多年而不坏。阳曲在隋开皇十六年(596年)前为阳曲县,之后改称汾阳县,后又改名阳直,唐初恢复阳曲旧名,旋又改为汾阳县。这木井,便是阳曲故城数千年历史的见证。

  

  离开木井城北行数里便到了东南洼村,它坐落在汾河支流杨兴河南畔,是一个古老的村落。据说村子原住民全为郭姓,后来不断有他姓迁入,现全村140余户仍以郭姓为主。郭氏纪念馆是在郭氏祠堂的基础上建立的,它坐南朝北,坐落在村西的黄土坡上,是一个占地两亩的三进院落。同行人说,正门前原有一棵数百年树龄的古树,可惜去年毁于大火,现仅存粗壮的树干,似在诉说历史的沧桑。

  

  纪念馆的主要建筑为中院“始祖祠”,祠堂为明清硬山式建筑,堂中塑有远祖虢仲、始祖郭序、名祖郭子仪三尊座像。祠堂顶额绘有人文初祖、武王伐纣、虢仲立国、序封阳曲以及子仪王等九幅彩绘,提要钩弦地叙述了郭氏为炎黄子孙、枝出姬姓、立国河南、开始阳曲的数千年迁徙演变史。

  

  陪我们参观祠堂的前村支书郭四货老人介绍说,阳曲县郭姓很多,有以郭姓命名的郭家堡,还有家社、北社、南社、大卜等郭姓大村。海内外的郭姓大多以阳曲为祖根所在地。历史上,有名的郭氏地望如以三国名宦郭嘉而享誉的颖川郭氏,以唐代名将郭子仪而闻名的华阴郭氏,以东汉郭泰而传名的昌乐郭氏,以及冯翊郭氏、京兆郭氏等,都源出太原阳曲,统称太原郭氏,是为郭氏正宗。

  

  郭四货祖祖辈辈居住在东南洼,他本人曾为村支部书记、村长,现年龄大了不再任职,与儿子住在一起,安度晚年。谈起郭姓文化,老人眉飞色舞,滔滔不绝。据他说,郭氏一门英雄极多,其中饮誉世界者,非汾阳王郭子仪莫属。有人说郭姓源出今山西汾阳县,因为郭子仪祖籍在汾阳,其实不然;要辨明郭氏祖根,首先要了解汾阳县得名的历史渊源。汉代的汾阳县就是后来的阳曲县,而随唐时曾复用汾阳之名。我国古代以山南水北为阳,汾阳即是指汾水之阳,最早的汾阳县就在今阳曲县境,汾河之北。而现今的汾阳县却在汾河之西,明朝以前叫做西河县,直到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才更名为汾阳县。这两个汾阳县南北相距数百里,当然不能混为一谈。

  

  老人继续说,郭子仪受封“汾阳郡王”是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的事。郭之被封,是因为古代有“凡所封邑,必取得姓之地“的规矩,郭姓的祖籍是当年郭公受封的汾阳(今阳曲),所以郭子仪便得了“汾阳王”的爵名,而这个“汾阳”与明代的汾阳(即今汾阳县)没有丝毫关系。

  

  时间过得飞快,不觉已是日照中天,我们恋恋不舍地告别了东南洼村。午饭后,县政协的同志提议赴柳林河汾河二库景区和悬泉古寺一游。客随主便,我们放弃了午休,直驱阳曲西山。

  

  地属阳曲的柳林河汾河风景区是一处集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为一体的旅游胜地,景区内有新建的汾河二库大坝,有古老的悬泉古刹,有险峻的西山群峰,还有碧波荡漾的高山清湖——汾河二库,其中最有名的是悬泉古刹和古刹栈道。古寺镶嵌在悬崖峭壁之间,上覆危崖石檐,下临滔滔汾河,一条仅容单人行走的栈道蜿蜒曲折,一会儿探出山间缝隙,一会儿突出石崖之外,直把游人引入古刹后院。据当地百姓讲,在现在的栈道行走其实有惊无险,当年的栈道才叫“惊煞老子、吓煞娘”呢。

  

  关于悬泉寺,《阳曲县志》有载:“悬泉寺,地名五梯崖,又名七佛山,路小而险,上列悬崖,下临汾水,上有七佛堂峭崖滴水,额曰‘悬泉’,有宋崇宁碑记。”然而,沧海桑田,宋代之碑早已不见踪影,只有一通明万历年间树立的《重修古刹悬泉寺碑记》石碑,经风侵雨蚀,依稀可辨几字:“兹有晋阳城,乾方二舍余里,澜柄官山上下,亦号古刹悬泉寺。”至今此寺创于何年,就不得而知了。今存寺宇大约重建于明成化三年,山门前第一景为“悬泉滴水”,清莹的泉水从20多米高的山崖下滴流而下,形成水瀑,游人无不在此顿足、戏水、拍照。进入山门依次为伽蓝殿、大雄宝殿、地藏殿、观音堂、经阁楼、七佛阁和980米长的古栈道。逐一观赏,均各有特色,可谓溶古、秀、奇、险于一炉。

  

  阳曲县还有很多值得探访的胜景,比如金代遗建“不二寺”,无梁大殿“大王庙”,“开化寺”金代彩塑,北门锁钥“石岭关”上古老的杨广栈道,神奇的鲁班试斧石,以及古柏森森、泉水潺潺的“三藏古寺”等,难以一言尽述。如不涉足亲临,难以领略其中精妙。

  

  天色将暮,鸟宿归林,带着方兴未艾的游兴,我们完成了这次郭姓寻根之旅,乘车跃入苍茫的山间。

以上希望对你有帮助!

01琼 美玉。《诗·卫风·木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

02琳 美玉。青碧色的玉。《书·禹贡》:“厥贡惟球、琳、琅玕。”

03球 美玉。《书·顾命》:“大玉、夷玉、天球、河图,在东序。”

04瑜 美玉。《左传·宣公十五年》:“山薮藏疾,瑾瑜匿瑕。”

05环 圆圈形的玉器。《左传·昭公十六年》:“ 宣子 有环,其一在郑商。”

06璇 美玉。《集韵·平仙》:“璿,《说文》:美玉也。引《春秋传》:璿弁玉缨……或作琁、璇。”

07璧 扁平、圆形、中心有孔的玉器。《诗经·卫风·淇奥》:“有匪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璧。”

08琪 美玉。《玉篇·玉部》:“琪,玉属。”

09璞 未雕琢的玉。《韩非子·和氏》:“王乃使玉工理其璞而得宝焉。”

10瑶 亦泛指美玉。《书·禹贡》:“厥贡惟金三品,瑶、琨、篠、簜。”

11碧 青绿色或青白色的玉。

据苏氏宗谱世碟记载:苏氏始祖加训,其先山西人,相传兄弟四人,加业、加祥、加义、始祖於明永乐二年(1404年)内迁徒居南乐中岳村,后以苏氏居之,名为苏岳村,村在县城西北十里,城府(大名府)东南三十五里,其三人者,一留本籍,一居什曹坊,一居白王赵,什曹坊属于元城县(今天大名县龙王庙石槽坊)在苏岳村北二十里,白王赵不知所在,而兄弟行次及某人居某,皆不可考,始祖配杨氏,继配郭氏,其后约隔七八世,有裔孙六人,文才,文魁、文美、文锡,文选,文登。奠定了今日苏氏的人丁旺盛。

一、姓氏源流

东郭(Dōng guō 东郭)源流单纯,源出有一:

出自姜姓,是齐国公族之后。古代外城城郭。春秋时,齐桓公有子孙住在都城临淄外城的东门一带,称为东郭大夫。其后代子孙遂以居住地命姓,称东郭氏。

得姓始祖:齐桓公。相传周朝齐国国君的同族大夫分居于东郭,南郭,西郭,北郭,各有以地名为姓的。齐桓公的子孙曾住在临淄外城的东门附近,而古称外城为郭,因此得东郭大夫一称,后来他们就以东郭为姓。据《姓谱》载,齐公侯大夫居东郭,以地为氏。故东郭氏后人尊齐桓公为东郭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缺)东郭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古代春秋时候的齐国,有一支公族住在城四方。那时的城墙叫廓,于是这位于公族的后代就以居住的方位,分别姓东郭、南郭、西郭、北郭。而齐国公族又是炎帝,的后代,炎帝族人崇拜牛图腾和凤图腾,是农耕民族的信仰。而到了东郭姓产生的时候,这些炎帝的传人大都还是擅长于耕作,所以居住在城廓边,因为耕地都在城外的原野上。东郭氏望出济南郡。西汉时在齐郡之地分置济南郡。相当于现在山东省临淄一带地区。

三、历史名人

东郭牙:春秋时齐国大臣,他为人正直,脾气犟,看到不对的事,不管君王高兴不高兴,就直言相劝,从来都是冒着杀头的风险。由于他敢说,为国家、为百姓带来许多好处。

东郭顺子:战国时魏国贤士。修道守真,清而容物,是田方子的老师。

东郭延年:东汉时道术家,晓“房中术”。《后汉书·甘始传》曾揭出曹操的好奇心理说:“甘始、东郭延年、封君达,三人皆方士也,率能行容成(人名)御妇人术。或饮小便,或自倒悬,爱啬精气,不极视大言;甘始、元放(即左慈)、延年皆为操所录,问其术而行之。”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济南郡:西汉时在齐郡之地分置济南郡。相当于现在山东省临淄一带地区。

东 郡:秦置,治濮阳(今河南濮阳西),辖境包括鲁西及豫东北。隋曾以兖州为东郡,此兖

州由滑州改名,并非今山东省之兖州。

2、堂号(缺)

============================================================

东郭姓宗祠通用对联

〖东郭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子方师事;

大谏官贤。

——佚名撰东郭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战国时魏国人东郭顺子,魏文侯的师傅田子方曾拜他为师。下联典指周代齐国大夫东郭牙,敢于冒死犯颜直谏,不向权贵屈服,被立为谏之官。

-----------------------------------------------------------------

〖东郭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东门外城启姓;

齐国公族发源。

——佚名撰东郭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东郭姓的得姓源流(见上题头《一、姓氏源流》介绍)。

============================================================

附录:东郭姓典故、趣事

〖东郭先生和狼〗

晋国大夫赵简子率领众随从到中山去打猎,途中遇见一只像人一样直立的狼狂叫着挡住了去路。赵简子立即拉弓搭箭,只听得弦响狼嚎,飞箭射穿了狼的前腿。那狼中箭不死、落荒而逃,使赵简子非常恼怒。他驾起猎车穷追不舍,车马扬起的尘土遮天蔽日。

这时候,东郭先生正站在驮着一大袋书简的毛驴旁边向四处张望。原来,他前往中山国求官,走到这里迷了路。正当他面对岔路犹豫不决的时候,突然窜出了一只狼。那狼哀怜地对他说:“现在我遇难了,请赶快把我藏进你的那条口袋吧!如果我能够活命,今后一定会报答您。”

东郭先生看着赵简子的人马卷起的尘烟越来越近,惶恐地说:“我隐藏世卿追杀的狼,岂不是要触怒权贵?然而墨家兼爱的宗旨不容我见死不救,那么你就往口袋里躲吧!”说着他便拿出书简,腾空口袋,往袋中装狼。他既怕狼的脚爪踩着狼颔下的垂肉,又怕狼的身子压住了狼的尾巴,装来装去三次都没有成功。危急之下,狼蜷曲起身躯,把头低弯到尾巴上,恳求东郭先生先绑好四只脚再装。这一次很顺利。东郭先生把装狼的袋子扛到驴背上以后就退缩到路旁去了。不一会儿,赵简子来到东郭先生跟前,但是没有从他那里打听到狼的去向,因此愤怒地斩断了车辕,并威胁说:“谁敢知情不报,下场就跟这车辕一样!”东郭先生匍匐在地上说:“虽说我是个蠢人,但还认得狼。人常说岔道多了连驯服的羊也会走失。而这中山的岔道把我都搞迷了路,更何况一只不驯的狼呢?”赵简子听了这话,调转车头就走了。

当人唤马嘶的声音远去之后,狼在口袋里说:“多谢先生救了我。请放我出来,受我一拜吧!”可是狼一出袋子却改口说:“刚才亏你救我,使我大难不死。现在我饿得要死,你为什么不把身躯送给我吃,将我救到底呢?”说着它就张牙舞爪地向东郭先生扑去。东郭先生慌忙躲闪,围着毛驴兜圈子与狼周旋起来。

太阳快下山的时候,东郭先生怕天黑遇到狼群,于是对狼说:“我们还是按民间的规矩办吧!如果有三位老人说你应该吃我,我就让你吃。”狼高兴地答应了。但前面没有行人,于是狼逼他去问杏树。老杏树说:“种树人只费一颗杏核种我,20年来他一家人吃我的果实、卖我的果实,享够了财利。尽管我贡献很大,到老了,却要被他卖到本匠铺换钱。你对狼恩德不重,它为什么不能吃你呢?”狼正要扑向东郭先生,这时正好又看见了一头母牛,于是又逼东郭先生去问牛。那牛说:“当初我被老农用一把刀换回。他用我拉车帮套、犁田耕地,养活了全家人。现在我老了,他却想杀我,从我的皮肉筋骨中获利。你对狼恩德不重,它为什么不能吃你呢?”狼听了又嚣张起来。

就在这时来了一位拄着藜杖的老人。东郭先生急忙请老人主持公道。老人听了事情的经过,叹息地用藜杖敲着狼说:“你不是知道虎狼也讲父子之情吗?为什么还背叛对你有恩德的人呢?”狼狡辩地说:“他用绳子捆绑我的手脚,用诗书压住我的身躯,分明是想把我闷死在不透气的口袋里,我为什么不吃掉这种人呢?”老人说:“你们各说各有理,我难以裁决。俗话说‘眼见为实’。如果你能让东郭先生再把你往口袋里装一次,我就可以依据他谋害你的事实为你作证,这样你岂不有了吃他的充分理由?”狼高兴地听从了老人的劝说,然而却没有想到在束手就缚、落入袋中之后,等待它的是老人和东郭先生的利剑!

-----------------------------------------------------------------

〖东郭履〗

“东郭履”主要是用来描述穷困潦倒的典故,出自于《史记·滑稽列传》。

西汉汉武帝登基时,汉朝达到了鼎盛时期。但北方的匈奴族不时进犯,扰得汉朝不得安宁,卫青、霍去病等大将军都前去征讨过。卫青每次出征,都凯旋而归。

公元前123年,卫青又从前线胜利归来,汉武帝非常高兴,他当时就赏赐卫青千金,当卫青走出宫门时,一个方士挡住了他的去路,原来是东郭先生,他是为大将军献计的。他对卫青说他听到皇帝赏给卫青千金,询问大将军如何使用这些钱?卫青根本就没有想这件事,东郭先生建议大将军说,王夫人最近受到皇上的宠幸,可是王夫人的娘家并不富裕,如果大将军把千金的一半送给王夫人的家属,那么皇上一定会知道这件事,到时候皇上会重重赏赐大将军的。卫青虽然对此不以为然,但他还是按东郭先生的话做了,派人把五百金送给了王夫人的家属。王夫人果然把这件事告诉给了汉武帝,汉武帝认为卫青不会有这样的计谋,他把卫青召来一问,才知道原来是东郭先生的计策。汉武帝认为东郭先生很有计谋,派人把他请来,授予他东海郡都尉之职。

原来东郭先生一直生活在贫困之中,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住在京城里的宾馆里等待朝廷的召见。由于没有钱,穿的衣服非常褴褛,鞋子破旧的只剩下鞋帮,这样在雪地行走时,不时地会露出脚趾头,人们见了以后都取笑他。而他却自我解嘲地说,有谁敢脚踏雪地,让别人看到上面是鞋,下面是脚印呢?后来,东郭先生受到汉武帝的器重,常常出入于宫廷,从此,再没有人嘲笑他了,反而对他乔目相看,把他作为学习的榜样。

唐代李白的《赠宣城太守悦》里就有这个典故:“自笑东郭履,侧惭狐自温。”

郭子仪传

郭子仪传在旧唐书和新唐书中都有记载。旧唐书200卷,记录了唐朝近300年的历史,保存了大量的原始史料。可以说是写的非常详细。新唐书共225卷,内容较多,所以每卷的内容有所减少。

郭子仪传

旧唐书详细记载了整个事件的过程和结局,包括安史之乱、建立英灵、收复二都、吓退吐蕃。介绍了郭子仪的八个儿子,七个女婿和著名的孙子。整个传记的篇幅,涉及很多人物,非常具体。

新唐书记载郭子仪忠于君主,对下属慷慨大方,赏罚分明。被宦官诋毁时,郭子仪总是自省接受;当军队在国外时,只要一接到召唤,郭子仪就会马不停蹄地去北京。当时,一个名叫于朝恩的太监非常嫉妒郭子仪,派人去挖郭子仪的祖坟。郭子仪在泾阳拜见皇帝时,只说自己因为常年打仗,毁坏了很多别人家的祖坟,受到了报应。当余朝恩郭子仪参观寺庙时,郭子仪被告知鱼会对他做些什么,但郭子仪仍然只带了几个追随者。余朝恩非常感动,称赞郭子仪是一位有文化的长者。田很霸道,但他对很尊重。李玲瑶正在汴州作乱,却不敢扣留郭子仪。郭子仪的许多助手已经成为***。郭子仪一生富有,作为一名牧师,他是完美的。

后代在郭子仪的分布

郭子仪的后裔分布很广,主要在陕西一代。当时郭子仪被封为汾阳王,汾阳在陕西境内,但有少部分人迁徙到了同安县。从郭的家谱中不难看出后裔的分布情况。

郭家谱

郭子仪的后裔主要分布在陕西板桥郭村等地。他的长子郭尧的后代有两次迁徙。一次迁到河南固始,五代的郭颂迁到福建福州,并逐渐从海滨诸县迁到海外;五代的郭再辉迁居江苏南京,其后人迁居江西、湖南、广东等地,也有人再次移居海外。

刘国爱的七个后代迁徙了。一个搬到了江西。一个去了五代杭州富阳,从富阳迁到福州,又从福州迁到海外。一个分支在五代时迁到山西,其后裔分散在南方各地。一个是五代迁到山西,从山西迁到安徽。一家分公司搬到安徽后,又从安徽搬到了江苏。汾州暴雨引发的山体滑坡向其附近移动。一个搬到江苏,从江苏到湖南,现在从湖南到四川、贵州、广西。

齐国蜀从汾阳迁到河南,再到宁波鄞县。

它们经历了1000多年,遍布河南、安徽、浙江、江苏、江西、湖南、福建、广东、广西等地。后来又从福建、广东等地移居海外。台湾省的郭人从沿海各地来到台湾。郭的华侨华人主要集中在亚洲。

郭子仪的儿子

在古代,家族的多少往往显示了家族的实力。在皇室,如果子女舒展,那一定是盛世;如果皇帝不出,整个制度没有人继承,往往会引发战争。皇室如此,普通官僚也是如此。看到杨嘉俊、巴郎和北宋二十二位女将军,为保卫北疆立下了汗马功劳。虽然的子女不像杨家都投身于军事,但他们都很出名。

郭子仪的儿子

郭子仪有八个儿子。长子郭尧,忠厚谨慎。当郭子仪去打仗时,他能够把他的家安排得很好。

三子国西继承了郭子仪的衣钵,擅长骑射。随着父亲的征伐,他屡有建树。贞元十年卒,追授兵部尚书。

刘艾应该是野史中最著名的一个,也是电视剧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艾国和升平公主的醉打金枝在民间广为流传。艾国是霍国王夫人所生。她开朗乐观,不喜欢束缚。但随着哥哥们的相继去世,郭家的重担落在了郭温暖的身上。艾国十几岁就订婚了,成了升平公主的妻子。升平公主对戴宗相当宠爱。她任性,但很善良。升平嫁入郭家后,依然保持着自己的公主风范,一直对郭家有怨气。郭子仪过生日时,盛平对郭子仪不孝,恼羞成怒又喝多了的艾国教训了盛平一顿,甚至说了一些出格的话。最后,夫妻俩和好了。在德宗叛乱期间,艾国和他的妻子坚决拒绝叛军的诱惑,后来受到了德宗的奖励。贞元十六年,艾国病逝。

此外,还有两个儿子郭为,四个儿子郭昶,五个儿子郭武,七个儿子郭枢和八个儿子国盈。

郭子仪的孙女

郭子仪有许多后代,包括7个儿子和8个丈夫,以及30多个孙子。在郭子仪生日那天,孙子们一个接一个地鞠躬,但是郭子仪叫不出他们中大多数的名字,所以他只能点头。在这群孙子中,有一个日后宠溺后宫的女人,戏剧性地经历了八个皇帝,成为了大名鼎鼎的郭太后。

巩新集郭皇后剧照

郭的娘家姓已无从考证,只知道她是和升平公主的长女。贞元九年,郭被选为广陵公主。由于郭氏家族与皇室的密切关系,郭得到了很多宠爱。贞元十一年,郭生李佑。淳立为,郭为贵妃。由于前朝太子去世,李由被封为第三子,改名为恒力。宪宗怕做了皇后后影响后宫甚至权势,就反驳了大臣们让郭做皇后的邀请。元十五年,宪宗驾崩。郭的母亲凭借儿子当上了皇太后,同时又追了的许多亲戚。郭贵贵当皇太后时,穆宗钦率文武百官前往瞻仰。场面宏大豪华,花了不少钱。郭访历山,穆派太子随行;郭回宫,亲自迎接。

四年后,穆宗去世。郭不想做第二个武则天参加外朝,于是太子即位做了皇帝,郭做了皇太后。仅仅过了三年,就被宦官杀死,郭做了的弟弟文宗。之后郭经历了武宗、玄宗。

玄宗的母亲原是郭的婢女。玄宗即位后,郑石对石国的礼制越来越弱。郭很不高兴。他想跳楼自杀,但被服务员制止了。当夜,郭突然病逝,谥号易安皇后。

郭氏家族排辈

以河南郑州郭氏宗谱为例,其辈分表为:武大新彦守,志承永世朝;万尔生长太,明廷载元良;汝其成先德,庆绍纪锁昌;繁衍克和顺,家传本诏同...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