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商古宅”崔路村:商帮繁华如梦渺,古宅石碑有遗篇
崔路村古宅。
美轮美奂的古宅。
崔路村古宅砖雕。
崔路村古宅。
崔路村刘氏宗祠。
文/ 邢云
冀南邢台,南北通衢,勾连东西,交通优势明显,在历史上留下了许多商贾传奇,那些遍布于太行山内外的古宅遗迹即是证明。
但如果说起古村崔路村,在邢台,无论其古建规模,还是文化内涵,在太行山地区都很难找到第二处。
对于崔路村,曾有专家如是评价:宅院规模比肩江南周庄,商路文化堪比山西大院。
1
扼守太行山口,一村五家四姓
出邢台,沿邢左线西行约15公里,便到了崔路村。倘若再继续西行,走不远就会进入太行山。崔路正处于太行山山口位置。虽然看上去崔路村与其他村庄并无明显不同,但平凡的外表下却实实在在地隐藏着昔日的辉煌。
熟悉崔路村史的刘登亮、王金泰两位老人说,据《邢台县地名志》记载,崔路建于隋唐,兴盛于明清。目前崔路保留着的数通石碑显示,现在的村中老街形成于明代初年。
一般村庄不会建有“城隍庙”,但崔路便曾有过。一通清道光年间的城隍庙重修碑上,就记录了崔路村修建城隍庙之事,足见崔路村的昔日繁华。
村子名叫崔路,但村内并无崔姓。两位老人介绍说,村里实为五家四姓:刘、姚、王、赵。刘姓为崔路村的大姓,人口约占全村人口的二分之一,而且居住位置明显,多分布在村南北街以东中心区域。
漫步于崔路村,雕刻精美的院门宽敞高大,比比皆是,村民们司空见惯,倒是经常有外人慕名来访,特别是在节假日里。
院门形制是崔路古建的代表性建筑式样,但院落格局更能说明崔路历史上的繁华。崔路村的古建多为经典的砖石结构,风格统一,规划清晰,下部是石灰石砌墙,上部是青砖砌墙。
老人们回忆说,在他们年轻时,村中老建筑更为壮观,一大片上百年的两层楼房。遗憾的是,近三四十年里,大多数老宅或被主动拆毁,或因年久失修而倾废,当年四姓家族的建筑群失去了往日的容颜。
不过,历史建筑的大体格局还在。透过现存的建筑群,依然可以想象崔路村当年的财力。刘登亮老人说,崔路人从前经商,走得远,见多识广,很多人把生意做到了山西。山西乔家、王家都曾是崔路人生意上的合作伙伴,因此崔路村的建筑也受到山西建筑式样的影响。
在崔路村刘氏宗祠,有这样两句话: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诗书不可不读。继承祖宗的家业,崔路人在旧时代把买卖做到全国,积累了财富,回过头来又非常重视教育。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重视教育让崔路人思想开明、善于接受新鲜事物。崔路人在革命年代思想进步,很早就加入到革命洪流中。至今,不少人家的大门上还悬挂着“建国功勋”匾额。
2
西出顺德第一村 崔路商帮闯四海
据崔路村《刘氏家谱》记载:明永乐年间,崔路刘姓始祖刘英从山西洪洞迁居崔路村,于是一大家族在此繁衍600余年。
崔路村作为西出顺德府的第一座大村,占据交通便利,再加上崔路人有眼光、有胆识、勤劳,历史上崔路人曾开设了众多商号,并翻越太行山远赴宁夏和河西走廊收皮子。在旧时代,邢台是全国首屈一指的皮毛集散地,崔路刘家商号在当时的全国皮毛市场大名鼎鼎。
刘家商业始于刘可升,迄今数百年。一开始,刘家经营杂货,逐渐积累,先在顺德府南关开设永盛魁商号,后转入经营生皮,走西口贩卖皮毛。至清代后期,顺德府南关规模较大的皮毛经营商共有30多家,其中,顺德府“南关十大皮店”里的永茂昌和永茂盛两大商号均属崔路刘家。
一条条古道上,一队队马帮和驮队曾承载着邢州商帮的希望。崔路人最开始也是以马帮起家,五家四姓的每个家族背后都有一段恢宏跌宕的商业史。
目前,崔路村古建群中刘家大院规模最大,并有“七世同居”“五世同堂”两块匾额遗世,据悉均为清代地方政府的荣典。刘家鼎盛时,曾同时居住着不同支脉的七代刘氏近亲族人,其中一支刘姓为直系五世同堂。整个大院生活着200余口人,每到吃饭时间,灶房敲钟,全家人在同一口锅灶上吃饭。
刘家大院结构严谨,设计规矩,全族聚居,各户独立,院院相通。至今,刘家大院仍保存着当年刘家马帮留下的石槽子、拴马石、下马石等。崔路村拱门很多,街巷较宽阔,无不体现着当年车水马龙、物流往来的盛景。
3
文化融合儒释道 雕梁画栋见精神
刘家大院分十多个小院落,总共有上百个房间。宅院正门是一座二层楼,一层门上用砖码成三个“吉”字,二层是一座瞭望塔,俯览全村,兼具防御功能。大院主宅廊檐厚重,雕梁画栋,虽然历经风雨,仍然气势恢宏。
2009年到2014年7月,邢台民俗历史专家刘顺超经详细调查,写出《崔路村刘家大院调查报告》,对崔路村的现状、历史、村落文化等诸多方面进行了颇为详尽的考证。
据调查考证,崔路村东西长约892米,南北宽300米,总面积约267600平方米。村中,刘家大院建筑面积最大,约占全村古民居的三分之一,而且大多基本完好,以永寿堂、永和堂、永保堂保存最为完好。
在刘家大院的前面是两座影壁墙,每堵都有3米高、7米长。刘顺超说,“影壁墙都这么高大,可以想象当年刘家的宅院有多大。”
刘顺超说,他曾带着改造江南周庄的设计师参观过崔路村的古宅,设计师当时对崔路古宅给予极高的评价:“周庄在修复以前,当地古宅规模不及崔路的一半。”
不仅如此,崔路村这些数不清的大小院落,很多保护完整仍然有人居住。每处院落都有一座或者多座门楼,饰件雕刻精致,各具特色。
古宅门楼的盘头一般是做成戏楼形状,题材有“三羊开泰”“梅兰竹菊”“喜上眉梢”“八仙过海”等。门楼一般雕刻汉字,如“天官赐福”“安分守己”“周规折矩”,周边还饰有花纹边框。
古宅的院门多为木门,多有木雕,图案异彩纷呈,有的是葡萄盘松树而上,枝头硕果累累,松鼠匍匐觅食;有的是祥云环绕门楣,云间飞龙隐约。
“宅院的建筑和雕刻,融合中国儒释道传统文化,每一处仔细研究都很有讲究。”刘顺超说,崔路刘家七世同居、五世同堂,上百年没有分家,实属难得,是与刘家“仁义,诚信,和睦”的家训分不开的。此外,刘氏家族还重视修身,提倡“忍耐”,永和堂西院楹联这样写道:张公书忍字,司马积阴功。
与山西大院的宅院文化体现晋商文化一样,崔路村的古宅也是如此。这些建筑、庙宇以及崔路人历史上的繁华贸易,让崔路村体现了独特的商帮文化。
民俗历史专家刘顺超认为,崔路村的刘家大院是一座富有历史文化内涵的古宅院,是明清顺德府商业文化的真实写照,是顺德府南关经济发展的缩影,也是一代冀商的精神家园。
崔杼(-前546),又称崔子、崔武子。春秋时齐国大夫,后为齐国执政。齐惠公时为正卿,以弱冠之年有宠于惠公。惠公死,为高氏、国氏所逐,与国氏出奔卫国。后返齐,灵公时曾率军伐郑、秦、鲁、莒等国。灵公病危,迎立故太子吕光(庄公),杀太傅高厚。前548年,因庄公与其妻棠姜私通,联合棠无咎杀庄公,立庄公弟杵臼(景公)为君,自己为右相。
两汉三国
崔广,汉初人,字少通,号夏黄公。与东园公、绮里季、甪里先生同隐居商山(今陕西省山县东),四人须眉皆白,故称四皓。
崔琰,字季珪,清河东武城人。东汉末年曹操部下。太祖破袁氏,辟琰为别驾从事。曹操征并州,留琰傅曹丕于邺。魏初,拜尚书。主曹丕为太子。操贵其公亮,迁中尉。建安二十一年,曹操加魏王,以为意指不逊。罚琰为隶,后赐琰死。
崔林(?-244年),字德儒。清河郡东武城(今山东诸城)人,三国时曹魏大臣。曹操平定冀州,任命崔林为坞长,后改任御史中丞。魏文帝时,为幽州刺史、大鸿胪、司隶校尉。明帝时,升任司空,封安阳亭侯,后进封安阳乡侯。正始五年(244年)卒,谥孝侯。其家族即著名北方大族“清河崔氏”。
崔篆(?~?),西汉安平人。王莽时建新大尹(太守),临终作《慰志赋》。
崔骃,东汉文史学家,涿郡安平(今属河北省安平县)人。少与班固、傅毅齐名,曾为府掾,后改主簿,著有《达旨》等,有“儒家之林大才子”之称。其子崔瑗,官至济北相。为著名书法家,工章草,其书“点画精微,神变无碍”,人称“草贤”,著有《草书势》
崔瑗,字子玉,涿郡安平人,是汉代著名书法家,尤善草书,师法杜度,时称“崔杜”。后来张芝取法崔、杜,其书大进,成为汉代草书之集大成者,被誉为“草圣”。对于崔瑗的草书,后世评价很高,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被尊称“草圣”的书法家。唐张怀瓘《玉堂禁经》:“八法(书法的基本笔法)起于隶字(今楷书)之始,后汉崔子玉历钟(钟繇)、王(王羲之)以下,传授所用八体该于万字。“草圣”张芝自云“上比崔杜不足”。三国时魏人韦诞称其“书体甚浓,结字工巧”,即书体非常浓密,结字精致美妙。
崔寔(?—170年),字子真,东汉政论家,安平人,著述颇丰。
崔烈(?~192年),东汉安平人,崔寔堂兄,官至司徒。
崔州平,名不详,字州平,博陵 安平(今河北安平)人。东汉末年隐士,太尉崔烈之子,西河太守崔均之弟。与荆襄一带的名士徐庶元直、石韬广元、孟建公威、庞统士元、诸葛亮孔明等人常有来往。 汉太尉崔烈子西河太守崔均之弟。与徐庶、石韬、孟建皆与亮友善,谓为信然。荆州名士、诸葛亮之友。亮与州平、颍川石广元、汝南孟公威与徐元直四人为密友。此四人务于精纯,惟孔明独观其大略。先主来隆中见亮,忽见州平容貌轩昂,丰姿俊爽,头戴逍遥巾,身穿皂布袍,杖藜从山僻小路而来。先主与语大悦,即请同归,州平以己无意功名,长揖而去。后先主二次往隆中,州平已与亮相约,出外闲游去矣。
晋十六国时期
崔洪(?~291),字伯良,西晋安平人,官至司农、吏部尚书。
崔悦,字道儒,清河人。崔林曾孙,崔宏的祖父。刘琨的内侄,刘群、卢谌、温峤的舅表兄弟。卢谌法钟繇,崔悦法卫瓘而俱习索靖之草,皆尽其妙。与卢谌俱为刘琨司空从事中郎,后为段末波佐史。没石氏,仕石虎,官至司徒左长史、关内侯。石虎末崔悦为新平相,为新平郡人所杀。
崔浩,清河东武城人,后魏时官至司徒。其修史以彰直笔,因暴露“国恶”,而遭灭门之灾。
南北朝时期
崔宏,南北朝时清河东武城(今德州武城)人,官至吏部尚书,曾执掌机要,参与草创过各种制度。
崔灵恩,南朝梁东武城人,遍读五经,尤精三《礼》、三《传》,初为北魏太常博士,后归梁,累任步兵校尉,兼国子博士,官至贵州刺史。常聚徒讲学,着有《毛诗注》、《周礼集注》、《三礼义宗》。
崔鸿,字彦鸾,南北朝时期东清河鄃(夏津县古时称鄃县)人。著名史学家,撰《十六国春秋》。约生于北魏孝文帝(471~499)初,卒于北魏孝昌年间(525—527年)。
崔挺,北魏京师(今河南洛阳)人,字双根,少好学,孝文帝(471-499在位)时任光州刺史,大行开化之风,累官本州岛大中正、北海王司马。为官清廉,有人曾赠以玉璧,被挺推却,曰"昔无杨震之金,今岂有崔挺之璧?
隋唐时期
崔立,将陵(今山东德州)人,金末自称太师、军马都元帅、尚书令、郑王。
崔道融,生卒年待考。唐代诗人。自号东瓯散人。荆州江陵(今湖北江陵县)人。乾宁二年(895年)前后
崔颢与《黄鹤楼》
,任永嘉(今浙江省温州市)县令,早年曾游历陕西、湖北、河南、江西、浙江、福建等地。后入朝为右补阙,不久因避战乱入闽。《全唐诗》录存其诗近八十首。
崔致远,字孤云, 是韩国历史上第一位留下了个人文集的大学者、诗人,一向被韩国学术界尊奉为韩国汉文学的开山鼻祖,有“东国儒宗”、“东国文学之祖”的称誉。晚年归隐,不知所终, 有诗文集《桂苑笔耕集》。
崔颢,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唐代大诗人,官至司勋员外郎。早期多闺情诗,诗风浮艳,晚期诗风慷慨豪迈,后人辑其诗成《崔颢集》。
崔护,博陵安平(今属河北)人,唐代诗人,官至岭南节度使。其诗《题都城南庄》,有句“人面桃花相映红”千古传诵。
崔安潜,生卒年不详,字进之,河南人。唐朝末年为忠武军节度使,著名大臣。
崔琳,唐代武城人。政事开明,开元(公元713-729年)间为中书舍人,累官太子少保。为唐玄宗器重,曾书其名,以金瓯覆盖之。
崔玄暐,唐代博陵人。长安初(公元701年)为天官侍郎,历任凤阁侍郎、中书令,封博陵郡王。其弟崔升,官至尚书左丞;其子崔琚,颇以文学知名,历官中书舍人、礼部侍郎;其孙崔涣,官至御史大夫;曾孙崔郢,自商州防御史兼殿中侍御史,升监察于史。后人称五龙。
崔善为,唐代贝州武城(今山东武城西北)人。善天文算历和断狱。曾随李渊起兵,后封清河县公。
崔日用,滑州灵昌人。举进士。大足元年,为宗楚客称荐,擢新丰尉。神龙中,附楚客、三思,骤迁兵部侍郎,兼修文馆学士。复预讨韦庶人谋,授黄门侍郎,参知机务。开元中,拜吏部尚书,终并州大都督长史。史称崔日用“每朝廷有事,转祸为福,以取富贵”。封齐国公。
崔宗之 , 历左司郎中、侍御史,谪官金陵。与李白诗酒唱和,常月夜乘舟,自采石达金陵。诗一首。新唐书《李白传》载,崔宗之与贺知章、李适之、汝阳王 李琎、李白、苏晋、张旭、焦遂为“酒八仙人”(酒中八仙)。其中崔宗之称为四仙:“四仙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 ”
崔胤(853—904):唐清河武城(今山东武城西北)人,字昌遐,一说字垂休。乾宁二年(公元895年)进士及第,累迁御史中丞。景福二年(893),为宰相。与朱温相结,欲倚之除宦官。屡罢政事,均以朱温的支持再起,先后四拜宰相,时号“崔四人”。
崔国辅,唐诗人。吴郡(今苏州)人,一说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开元十四年(726)登进士第,历官山阴尉、许昌令、集贤院直学士、礼部员外郎等职。
宋元明清
崔与之(1158~1239),南宋名臣。字正子,一字正之,号菊坡,谥清献,原籍宁都白鹿营 (今江西省宁都县黄石镇营底村),幼年随父移居广东增城,故《宋史》载其人著有《崔清献公集》。
崔白,濠梁(今安徽凤阳)人,北宋名画家,擅画花竹、禽鸟,尤工秋荷凫雁。其笔法劲利如铁丝,设色较淡,改变了宋初以来画院流行的浓艳细密之画风。
崔旭(1767-1847),字晓林,号念堂,清代直隶天津府庆云县(今山东省庆云县)人。道光六年(1826),崔旭出任山西省蒲县知县,后兼理大宁县事,政声卓著,深受乡民爱戴。道光十三年(1833),因病引退归里,潜心著述,作品有《念堂诗话》四卷、《念堂诗草》一卷(收入《晚香唱和集》第五册)、《津门百咏》(即《津门竹枝词》)、《津门杂记》,选辑《沧州诗抄》、《庆云诗抄》,编纂《庆云县志》、《庆云崔氏族谱》等。崔旭与梅成栋、姚元之皆出自乾嘉著名诗人张问陶(号船山)门下,合称“张门三才子”。
崔斌,元朝名臣,官至中书左丞(副丞相)。其人才思敏捷,性情刚直,为官清廉,深受元世祖信任。
崔姓氏的起源出自姜姓。以邑为氏。据《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春秋时齐丁公彶的嫡长子季子,把国位继承权让给叔乙,自己食采于崔邑,济南东章丘、皱平一带有崔氏城,即季子故邑。其后遂为崔氏。1季子生穆伯,2穆伯生沃,3沃生野,8八世孙崔夭生杼[zhu],9杼为齐庄公正卿,与庆封同朝。9杼生子成、子明、子强,多为庆封所杀。10子明奔鲁生子良,十五世孙如意为秦大夫,封东莱侯。生二子业、仲牟。16业字伯基,汉东莱侯,居河东武城生昱[yu],17昱生绍,18绍生雅,19雅生忠,20忠生秦,21秦生恪[ke]景、恪丞,屡世为太常信侯、襄国太守穆侯、光禄勋嗣侯、扬州刺史、咨议参军、司徒等官爵。循流朔源,则季子为崔氏的共祖。东汉崔朝侍御史,崔瑗济北相,崔实五原太守,唐代诗人崔颢,崔世荣,金末元初莱州胶水县人。金宣宗、金哀宗时,以军功任驻守莱州的定海军节度判官。入元,任登、莱二州汉军都元帅左都监军,授昭武将军。是镇守今山东半岛地区的军事统帅之一。
该地崔姓村庄有西北河村,西崔家口,东崔家口等村庄。
1、西北河村:威海市荣成市人和镇,原名崔家北河,据说是明朝永乐年间支边到那里的。
2、西崔家口:威海市文登市葛家镇,明末,崔姓从云南省桃花村迁来安村。
3、东崔家口:威海市文登市葛家镇,明末,崔姓从云南省桃花村迁来安村。
“冀商古宅”崔路村:商帮繁华如梦渺,古宅石碑有遗篇
本文2023-09-22 16:06:29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753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