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颜曾家谱全部的字辈是什么?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2浏览:3收藏

孔孟颜曾家谱全部的字辈是什么?,第1张

孔孟颜曾家谱全部的字辈是:

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曾姓第63派起使用清圣祖仁帝所赐的3句、15字名派:宏闻贞尚衍,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

后清宣宗成帝续赐名派2句、10个字:令德维垂佑,钦绍念贤扬。

民国元年(1912年),又为曾氏赐名派4句、20个字: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蔚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族谱简介:

现存族谱大都是明以后所修;从地域上看包括安徽、湖南、重庆、福建、浙江、广东、广西、山东、四川、湖北、江苏、江西、香港、台湾、河南等地区,尤以福建、广东、四川、江西为多。

其体例大多采用前序、后跋、中正文的体例,分别阐述修谱源起、家族起源、各支谱系、族规家法、宗祠祭祀等内容,其中尤以谱序最具影响和家族特色。

另外,修谱往往都要请学者名流、政界要人或本族名人作序,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明代刑部尚书何乔新都曾为曾姓族谱作序。

孟子的思想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认为国家之所以灭亡是因为统治者失去了民心,国君只要时刻牢记“民贵君轻”的治国理念,心怀百姓,把百姓的利益放在首位,那就可以国泰民安,国柞长久。

1、“心之官则思”,强调思索的重要

《孟子·告子上》中讲:“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唐朝韩愈将此提炼为“行成于思毁于随”。毛泽东喜欢“心之官则思”这句名言所表达的思想方法,多次引用和发挥。

2、“物之不齐,物之情也”,重视事物的特殊性,强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和而不同”反对抹煞差别的绝对同一,主张在重视特殊性的基础上注意与普遍性的联结。“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则进一步强调从特殊性出发,是孟子对孔子“和而不同”思想的发展。

3、“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强调正确处理“不为”与“有为”的关系

《孟子·离娄下》中讲:“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这里勾画出“不为”与“有为”的辩证关系,只有在某些事情上不为才能在另一些事情上有所作为。孟子对“他为”与“自为”关系的认识,道出“通功易事”才能取得好的比较效益,也包含着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的认识。

扩展资料:

孟子十分重视民心的向背,通过大量历史事例反复阐述这是关乎得天下与失天下的关键问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意思是说,人民放在第一位,国家其次,君在最后。孟子认为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为政者要保障人民权利。孟子赞同若君主无道,人民有权推翻政权。

正因此原因,《汉书》「艺文志」仅仅把《孟子》放在诸子略中,视为子书,没有得到应有的地位。到五代十国的后蜀时,后蜀主孟昶命令人楷书十一经刻石,其中包括了《孟子》,这可能是《孟子》列入「经书」的开始。

到南宋的孝宗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并成为「十三经」之一,《孟子》的地位才被推到了高峰。传说明太祖朱元璋因不满孟子的民本思想,曾命人删节《孟子》中的有关内容。

参考资料:

孟子思想-

中国文庙现况山东篇统计,可以从星级去进行判断,具体的介绍以及评星如下:

文庙,拥有孔庙、学宫、黉学等不同名称,而与通常作为信仰场所的庙宇不同的是,身为官学的文庙身兼祭孔场所和官办学堂两种属性,这一制度在唐代定型,经宋代普及,明清强化,最终形成太学—府学(含直隶州、卫)—县学(含附郭县、散州、厅)三级体系

做到了每个汉地府县必有文庙,并扩散至边地的土司、军屯场所,也为古代朝鲜、越南、日本效仿,建立自己的文庙制度,成为东亚传统儒家官方信仰体系的重要凭依。

如上所述,文庙的特殊性质因官学而突出,故笔者单纯出于好奇对全国文庙现存状况(包括历史留存和重新建立),而与官学有所不同的孔氏家庙和村镇自建文庙,亦会视情况择其重者介绍(或以番外形式)。

本次统计既是探究文庙建筑的文物留存,亦是对其在当今的“生存状况”做个小小摸底。故最为重视其留存状况,标准细分如下:

1、五星(完整留存)

大成殿和明伦堂须保存完好,若缺明伦堂则少半星(除非本就未建明伦堂);泮池、棂星门、万仞宫墙须存其一;大成门、两庑须存其一;崇圣祠等附属建筑须有一定留存(若缺失少数建筑减半星);能完整展示文庙庙学合一的格局。

2、四星(大量留存)

大成殿或明伦堂留存;附属建筑留存多栋(若建筑群缺失较明显减半星)。能以较大建筑群的面貌展现。

3、三星(主体留存)

大成殿或明伦堂留存;附属建筑至少有一栋留存(若无木构留存减半星)。能以多栋建筑形式展现文庙核心区的风貌。

4、二星(局部留存)

仅剩大成殿或明伦堂(仅有二者皆存为三星);或者留存其他附属建筑超过一栋(若无木构留存减半星)。勉可展示文庙风貌。

5、一星(零星留存)

仅存大成殿和明伦堂以外的单体建筑(泮池和桥算一栋);或者仅存地表可见建筑遗址而无完整建筑留存;若留存物仅为石刻、残墙、古树、古井等,算半星)。几不能展示风貌,但尚能标示文庙曾经的存在。

6、以上留存改动迁建比例若大,视情况减半星或一星。

鉴于孔子是山东人,故第一章便从邹鲁所在的礼仪之邦山东开始。

兹按留存程度大小排列如下。个人整理难免不足,若有错漏之处欢迎补充。

如有自己拍摄的尽量用自己拍摄,如来自网络会备注来源。

五星(完整留存)

1、曲阜孔庙

地址:济宁市曲阜市城内。

年代:始建于春秋,现存建筑除金代碑亭两座和元代碑亭两座,多为明正德后建。(其内还藏汉阙两件)

留存:建筑群留存完整,以327亩的面积居全国第一。

大殿等级:重檐歇山,面阔九间,黄瓦龙柱。

文保级别: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世界文化遗产(三孔)。

保护状况:wg时塑像、牌匾和晚期碑刻受到有意破坏,但建筑和汉魏碑刻基本无损,且在1970年后就得到维修。

利用状况:1984年民间恢复祭孔,此后祭孔逐渐官方化。

备注: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孔庙在曲阜城享有远超所有城市的超凡地位,故曲阜未再建单独的县学文庙,而在庙西观德门外另建有曲阜县学和享有科举优待的四氏学(孔孟颜曾后裔)。

2、平阴文庙(平阴县学)

地址:济南市平阴县城内。

年代:始建于北宋,现存建筑为明清。

留存:虽有倾颓,但棂星门、泮池、大成门、大成殿、明伦堂保留完好,左右两路建筑亦有留存,院内收集大量石刻文物。

大殿等级:单檐歇山,面阔五间,绿瓦龙柱。

文保级别:第三批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状况:主建筑保存完好,但部分附属建筑有所失修,重建魁星阁并在周边建有建有仿古建筑。

利用状况:现为平阴县博物馆。

四星半

3、汶上文庙(汶上县学)

地址:济宁市汶上县城内。

年代:始建于唐,现存为明清。

大殿等级:单檐歇山,面阔七间,黄瓦。

留存:戟门、大成殿、明伦堂和名宦乡贤节孝诸祠留存,前庙后学和三路建筑格局清晰。

文保级别:第三批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状况:主体建筑修缮完整,两路附属建筑待修,棂星门泮池已恢复。

利用状况:曾为县人武部,现已作为景点开放。县实验小学在此进行祭孔。

备注:明嘉靖年间(1522年-1566年),孔子63代孙孔贞宁迁居汶上,且因曲阜长支64世衍圣公孔尚贤早殇无嗣,乃以汶上二支堂兄孔尚坦之长子胤植继袭65世衍圣公之爵,并加赐居汶各支世袭太常寺、五经博士和六品官等官爵,品级均高于县令。故文庙大成殿匾额为孔德成所书。

四星(大量留存)

4、堂邑文庙(堂邑县学)

地址:聊城市东昌府区堂邑镇。

年代:金代移文庙于现址,现存建筑为清。

大殿等级:单檐歇山,面阔五间,黄瓦剪绿边。

留存:棂星门木牌坊、大成门及名宦乡贤祠、大成殿保存完整。

文保级别:第三批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状况:现留存建筑已修缮。

利用状况:曾用为完全小学,现修复后作为景点开放。

5、宁阳文庙(宁阳县学)

地址:泰安市宁阳县城内。

年代:始建于元代,现存建筑为明清。

大殿等级:单檐歇山,面阔七间,黄瓦。

留存:泮池、大成门及名宦乡贤祠、两庑、大成殿留存,明伦堂基地址尚存,成一完整建筑群。

文保级别:第三批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状况:现存建筑修缮完好,泮池桥和棂星门已复建,明伦堂仍为遗址。已规划扩建,并建设“古城景区”。

利用状况:现为宁阳县博物馆。

三星半

6、济南文庙(济南府学)

地址:济南市历下区城内。

年代:始建于宋,现存建筑为明清。

大殿等级:单檐庑殿,面阔九间,黄瓦。

留存:除棂星门牌坊(改混凝土柱)搬迁至大明湖,万仞宫墙、大门、泮池、戟门、大成殿均保存完好。

文保级别:第二批山东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状况:大成殿抬高,其他现存建筑得到修缮,并复建明伦堂、尊经阁等以恢复中轴线,而搬迁的棂星门原址按原物复制一座。

利用状况:曾为大明湖小学使用,现开放为景点并建立一国学基地,并与多家中小学建立实践教学基地。

备注:旧有文庙三宝之说,现屏门搬至大明湖,龙石搬至趵突泉,铁牛山出土于文庙展示。

三星(主体留存)

7、乐陵文庙(乐陵县学)

地址:德州市乐陵市城内。

年代:始建于明洪武二年,现存建筑为明清。

大殿等级:单檐庑殿,面阔五间,黄瓦绿瓦兼用。

留存:存大成殿、两庑及崇圣祠。

文保级别: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状况:现存建筑已修缮齐整,并重建大成门等。

利用状况:曾为乐陵县抗日民主政府旧址。现为景点开放。

8、临沂文庙(沂州府学)

地址: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城内。

年代:始建于金,现存建筑为明清。

大殿等级:单檐歇山,面阔五间,黄瓦。

留存:仅存大成殿及明伦堂,和银杏两株。内藏集柳碑残件。

文保级别:第二批山东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状况:已修缮并增建附属建筑。

利用状况:现为临沂市博物馆旧馆区。2011年由临沂孔氏族人主持恢复祭孔。

9、清平文庙(清平县学)

地址:聊城市高唐县清平镇。

年代:始建于金,现存建筑为清(梁架据说有明风)

大殿等级:单檐歇山,面阔五间,黄瓦绿剪边。

留存:仅大成殿和万仞宫墙留存,另有古树十余。旧清平师范大门也得以保留。

文保级别:第四批山东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状况:已修缮完好并重建杏坛等,恢复建筑群规模。

利用状况:曾为清平师范,现作为景点开放。

10、阳谷文庙(阳谷县学)

地址:聊城市阳谷县城内。

年代:始建于宋,现存建筑为清。

大殿等级:单檐歇山,面阔五间,灰瓦。

留存:仅剩大成殿及东庑。

文保级别: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状况:经省市文物部门同意,由酒厂出资修缮大成殿及附属建筑,并添建大门、龙亭等建筑(未按文庙规制建)。

利用状况:曾先后被改建为县立女子小学、阳谷单级养成所、县立师范讲习所、县立简易乡村师范学校等,现归景阳冈酒厂改为“千秋阳谷”景区开放。

二星(局部留存)

11、巨野文庙(巨野县学)

地址:菏泽市巨野县城东南隅。

年代:始建于宋,洪武十五年迁今址,现存建筑为清。

大殿等级:重檐歇山,带副阶面阔七间,绿瓦龙柱。

留存:仅剩大成殿。

文保级别: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状况:已修缮并重建大成门及两庑。

利用状况:曾为粮食部门,现为巨野县博物馆。

12、长清文庙(长清县学)

地址:济南市长清区城内。

年代:始建于宋天禧二年,现存为清代。

大殿等级:单檐庑殿,面阔七间,灰瓦。

留存:仅剩大成殿,两庑及大成门位置有上世纪旧建筑。

文保级别:第四批山东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状况:有待修缮,有计划平移修复。

利用状况:民国曾为民众教育馆,后为校舍,现在结核病防治站楼后。

13、东明文庙(东明县学)

地址:菏泽市东明县城区。

年代:始建于唐武德二年,后几经毁于黄河,清同治二年重建。

大殿等级:单檐歇山,面阔五间,黄绿拼瓦。

留存:仅存大成殿及台基。

文保级别:第三批山东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状况:已修缮并建起廊院。

利用状况:现在东明县一中院内。已恢复祭孔并建立乡村儒学讲堂。

14、高唐文庙(高唐州学)

地址:聊城市高唐县城内。

年代:始建于元,现存建筑为清。

大殿等级:单檐歇山。面阔五间,灰瓦。

留存:仅存大成殿。

文保级别:第三批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状况:已修缮。

利用状况:先后成为高唐女子高小、女子师范、高唐一中,现为“李苦禅少年读书处”。

15、鱼城文庙(鱼台县学)

地址:济宁市鱼台县鱼城镇。

年代:始建于清,现存建筑为日寇炸塌后1940年修复。

大殿等级:单檐歇山,带副阶面阔七间,黄绿拼瓦。

留存:仅剩大成殿。

文保级别:第三批山东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状况:已修缮。

利用状况:现为鱼台二中院内。

16、莘县文庙(莘县学)

地址:聊城市莘县城内。

年代:始建于明洪武三年,现存建筑为明。

大殿等级:单檐歇山,面阔五间,灰瓦绿剪边。

留存:仅存大成殿及古碑多方。

文保级别:第三批山东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状况:大殿已修缮,复建围院、尊经阁、魁星阁等。

利用状况:曾为烈士祠,现为景点开放。

一点五

17、夏津文庙(夏津县学)

地址:德州市夏津县城区。

年代:始建于宋,现存建筑为明。

大殿等级:单檐歇山,面阔五间,灰瓦。

留存:仅存大成殿,且倒塌损毁严重。

文保级别:德州市文保单位。

保护状况:年久失修已岌岌可危。

利用状况:在夏津党校院内,已荒废闲置。

一星(零星留存)

18、历城文庙(济南府附郭历城县学)

地址:济南市历城区城内。

年代:现存建筑为清。

留存:仅存崇圣祠。

文保级别:济南市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状况:已修缮但有部分改建。

利用状况:现为县前街小学,崇圣祠改为崇明寺大雄宝殿。

19、恩城文庙(恩县学)

地址:德州市平原县恩城镇。

年代:始建于明,清代修葺。

留存:文昌阁。

文保级别:第四批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状况:已修缮。

利用状况:现在恩城镇县立第二中学内。

备注:原文庙东南钟楼为恩县十景之一“芹畔钟声”

20、陵城文庙(陵县学)

地址:德州市陵城区城内。

年代:始建于明,现存建筑为清。

留存:仅存棂星门牌坊。

文保级别:第五批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状况:有待修缮。

利用状况:现棂星门为陵城县立师范大门。

21、东阿文庙(东阿县学)

地址:济南市平阴县东阿镇。

年代:现存建筑为清。

留存:仅存棂星门“太和元气”坊。

文保级别:济南市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状况:有待修缮。

利用状况:荒废闲置。

22、成武文庙(成武县学)

地址:菏泽市成武县城区。

年代:始建于元,现存为清。

留存:仅存棂星门。

文保级别:成武县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状况:有待修缮,已有部分改建。

利用状况:现为成武县干休所大门。

半星

23、金乡文庙(金乡县学)

地址:济宁市金乡县城内。

大殿等级:重檐歇山,带副阶面阔七间,绿瓦龙柱(据旧照)。

留存:仅存大成殿龙柱,被新建的文渊阁再次利用。

文保级别:济宁市文物保护单位(文渊阁)

保护状况:1985年在文昌阁旧址建文渊阁,八根龙柱被用。

利用状况:文渊阁作为金乡名人馆开放。

24、肥城文庙(肥城县学)

地址:泰安市肥城市新城。

大殿等级:单檐歇山,面阔五间(据旧照)。

留存:1995年因挖煤地面塌陷大殿“保护性拆除”,部分构建和石刻移至博物馆内,后壁“魁字”移至新都玉都观内。

文保级别:无

25、兖州文庙(兖州府学)

地址:济宁市兖州区城内。

大殿等级:重檐歇山,面阔五间,黄瓦(据老照片)。

留存:原址仅剩残石,后于东御桥小学附近出土窖藏祭器上百件。

文保级别:无。

利用状况:荒废闲置,祭器于兖州市博物馆展出。

备注:为颜回故居旧址。

26、泰安文庙(泰安州学)

旧貌为单檐歇山五间。现仅存《大观圣作之碑》移于天贶殿前。

27、茌平文庙(茌平县学)

茌平文庙遗址在粮食局,按县志所说,圣庑灵槐在大成殿前,有三株槐树约有碗口粗大,槐树前有一石碑,上书“灵槐”二字,因槐树品种较多,此槐名“灵”,故名“灵槐”。现挖出古碑五通。

28、郓城文庙(郓城县学)

郓城古文庙,拆毁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只有八根雕龙石柱留存至今。已计划重建。

29、济宁文庙(济宁州学)

旧貌为单檐歇山五间,旧藏文庙的大量画像石改存博物馆,并在旅游地产项目“济州古城”(非原址)计划复建棂星门及泮池。

无存

即墨文庙(即墨县学)

原为硬山建筑,毁于战乱,在“即墨古城”旅游地产项目中以重檐歇山复建,并从尼山迎圣土圣水。

威海文庙(威海卫学、文登县学)

明初创建,2015年重建于威高民俗文化村,并从尼山迎来圣土圣水。

聊城文庙(东昌府学)

历史上为单檐歇山,现以重檐庑殿且极为夸张的方式复建于聊城古城地产项目。

无棣文庙(海丰县学)

在无棣古城的旅游地产项目正在复建。

莒县文庙(莒县学)

在“莒国古城”旅游地产项目中计划复建。

沾化文庙(沾化县学)

毁于抗战,现重建于沾化古城景区。

台儿庄文庙(翠屏学馆)

已经复建于台儿庄旅游地产项目中。

番外一、尼山孔庙

位于曲阜市东南约28公里处的尼山东麓,为孔子出生处。分三路,五进院落,殿堂共计80余间。现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番外二、泰山孔子庙

明嘉靖年间为纪念孔子登临创建,原仅存院门墙,现已复建完整。

番外三、平阴孔子山

为纪念孔子讲学得名,现仅存遗址。

番外四、洙泗书院

洙泗书院位于山东曲阜城东北四公里处。传为孔子修书讲学的地方。后成为纪念和祭祀孔子的场所。汉代至宋金均名讲堂,元代改称洙泗书院。元至元三年于讲堂旧址重建改称洙泗书院,并设山长一人奉祀。明弘治七年重修。

番外五、春秋书院

位于曲阜城南6公里息陬村。相传孔子曾在此编《春秋》。宋代始建,明、清重修,1934年曾改为明德小学校址。“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毁。1986年,遗址被公布为曲阜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番外六、孔子闻韶处

位于山东省淄博市齐都镇韶院村。清嘉庆时,于城东枣园村掘地得古碑,上书“孔子闻韶处”。后又于地中得石磬数枚,遂易村名为韶院。至宣统时,古碑已无下落,本村父老恐古迹湮没无传,故于1911年另立石碑,仍刻“孔子闻韶处”。

孔姓字辈:元朝孔氏第五十四代衍圣公孔思晦始用辈字,并定第五十五代字辈为“克”,第四十六~八十五代字辈:“宗若端玉手元之水思希言公颜承宏闻贞尚衍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

明洪武年间定十字(第五十六~六十五代)字辈:“希(士)言(伯)公(文)彦(朝)承(永)宏(以)闻(质)贞(用)尚(之)衍(茂)”。

清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定十字(第六十六~七十五代)字辈:“兴(起)毓(钟)传(振)继(体)广(京)昭(显)宪(法)庆(泽)繁(羽)祥(瑞)”。

清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定十字(第七十六~八十五代)字辈:“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

孟姓字辈:《通天家谱》、《孟子世家谱》都明确记载了“分派以十一,别户以二十”,这“十一派”、“二十户”的孟氏后裔,是孟子的嫡传子孙。

孟子后裔自四十六代,即中兴祖孟宁的两个儿子,长子孟存,次子孟坚,经过九代的繁衍,到五十五代“克”字辈,共计有四十二人,但只有克仁、克诚、克昭、克威、克珏、克宽、克尹、克继、克绪、克缙、克纶这十一支有传人。

这十一支即划分为十一派,孟子后裔自“克”字辈传到五十六代“希”字辈,共计有三十三人,但其中只有希文、希渊、希源等二十二人有传人。其他十一人失传。这二十二支就划分为二十户。按宗法制,以始祖嫡长子为大宗,奉祖先祀,其余的皆为小宗。

扩展资料

孟姓迁徙:明朝时期,孟姓大约有2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22%,为明朝第八十九位姓氏。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孟姓人口增长为负值。面对战乱和屠杀,受害群体首先应是主体在北方的人群,孟姓是北方地区姓氏,自然受到了严重的冲击。

孟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东、山西、河北,这三省大约占孟姓总人口的587%。其次分布于浙江、陕西二省。以前山东为孟姓第一大省,大约占孟姓总人口的32%。宋元明600余年,孟姓主要向江南、东部、西部迁移,鲁、冀、晋为孟姓聚集区。

-孟姓

-孔姓

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文有圣人孔子,武有忠义关羽,可谓中国文武楷模。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圣人孔子的后代们,看看孔氏一门的兴衰荣辱。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去世后,鲁国世代相传祭祀其庐冢,而其孙子子思更是儒家思想的重要传承者,著有《中庸》一书。

子思的后代子慎曾担任魏国国相,子慎的儿子孔鲋曾在陈胜手下担任博士,策划了著名的"鲁壁藏书"事件。

所谓"鲁壁藏书",即在秦始皇焚百家之书时,孔鲋将《论语》、《孝经》、《尚书》等儒家经典简册砌于孔子故宅墙壁中,因此得以幸免。后汉武帝时,鲁共王刘余扩建宫室苑囿,拆毁孔子故宅,这批简册重新现世。

而孔鲋的弟弟子襄在汉惠帝时担任博士,子襄的后代孔安国在汉武帝时期担任博士,且备受汉武帝宠信。

自孔子逝世到司马迁所生活的汉武帝时期,曲阜孔氏每一代的命运都与大的社会背景密切相关。这让司马迁不禁感叹,天下从君王到贤人,人数不可谓不多,然往往都是在世时显赫,逝世后便不再知名。而孔子作为一介布衣传承十余代,为天下学者共同尊奉,着实可谓是至圣先师。

司马迁之后,历朝历代对于孔氏后人的优礼依旧延续不断。汉元帝时期,孔子后代孔霸就曾被册封为褒成侯,孔氏一门自此正式获得世袭爵位。

曹魏以后,褒成侯这一爵位先后有宗圣,奉圣,崇圣,恭圣,褒圣等不同称谓,但均由曲阜孔氏嫡系子孙世袭。

唐朝开元年间,唐玄宗李隆基正式册封孔子为文宣王,同时将襃圣侯改为文宣公,爵位提高一级,以孔子第三十八代孙孔惟晊承袭。

宋文宗时将文宣公改为衍圣公,以孔子第四十六世孙孔宗愿袭位。衍圣公的名号一直沿用到民国时期。

宋金战争期间,衍圣公孔端友追随宋高宗南渡,定居浙江衢州。而金熙宗为笼络汉人,也册封留居北方的孔子第四十九代孙孔璠为衍圣公,孔府自此分为南北二宗。

金朝灭亡后,北宗衍圣公孔元措归降蒙古,仍袭封衍圣公,一直到元朝统一中国后,南宗衍圣公孔洙于公元1282年北上大都,觐见元世祖,被委以相应职务。

孔洙死后,孔府南宗不再担任衍圣公一职,着重主持衢州孔庙的祭祀活动,衢州孔庙香火一直很旺盛。

除衍圣公外,自宋朝以来,曲阜知县一职常常也由孔氏子弟世袭,元朝时更是有明文规定,曲阜知县由孔氏后人担任,同时将衍圣公品级提高为三品。

明朝时更是提高到一品,除曲阜知县由孔氏子孙世袭外,还免除孔氏子孙所有徭役。清朝延续明朝政策,对孔氏子孙优待颇多。辛亥革命后,衍圣公一职仍被保留,直到1935年国民政府将衍圣公改为奉祀官。

除此之外,东汉末年的文学家孔融,唐代经学家孔颖达,清代文学家孔尚任等也都作为孔子的后人为世人所熟知。儒家学派的大家曾子,孟子,朱熹,二程等孔门后学也不断以自身学识和智慧延续着孔子思想的生命力。

朱元璋赐的希、言、公、彦、承,弘、闻、贞、尚、胤,是10个。后来又有了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目前见到做多就是庆繁祥令德。

到了民国又有了建道敦安定,懋修肈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御赐孔姓派字“希言公彦承,弘闻贞尚衍,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四句20字定辈序。

扩展资料:

孟曾颜“通天谱”是一家,所谓一家,指的是孔孟曾颜四家有相同的家谱。件事看起来好像与国家民族无关,实际上充分表现了我们这个民族崇高文化,重视血统的精神。  

四姓是所谓“通天谱”的,意思是普天之下,全世界只有一种家谱的。这四姓就是孔、孟、曾、颜。这四姓的祖先都分别追溯到孔丘、孟轲、曾参、颜回四大圣贤。

参考资料:

-曾氏族谱

-孔氏家族族谱

第73世孙。

孔子(前551年-前479年):汉族,名孔丘,字仲尼,排行老二,春秋末期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南辛镇)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尊称“至圣”“文圣”;编撰了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

卒年73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及《史记·孔子世家》;他首改“子姓”为“孔姓”,是真正的孔姓始祖

扩展资料

1世孙(儿子)孔鲤

2世孙(孙子)孔伋

3世孙(曾孙)孔白

4世孙(玄孙)孔求

5世孙孔箕

6世孙孔穿

7世孙孔谦(又名孔慎、孔顺)

8世孙孔鲋、孔树、孔腾(汉高祖刘邦封孔腾为奉祀君)

9世孙孔忠(孔腾子)

10世孙孔武(孔忠长子)、孔安国(孔忠次子)

11世孙孔延年(孔武子)

12世孙孔霸(孔延年子),被汉元帝封为褒成侯

13世孙孔福(孔霸长子,被汉成帝封为殷绍嘉侯)、孔捷(孔霸子)、孔喜(孔霸子)、孔光(孔霸子)

14世孙孔房(孔福子,褒成侯)、孔永(孔捷子)、孔放(孔光子)

15世孙孔均(原名孔莽,孔房子),褒成侯

16世孙孔志,褒成侯

17世孙孔损,褒亭侯

18世孙孔曜,奉圣亭侯

19世孙孔完(孔曜长子,褒成侯,无子)、孔赞(孔曜次子)

20世孙孔羡(孔赞子),宗圣侯

21世孙孔震,奉圣亭侯

22世孙孔嶷,奉圣亭侯

23世孙孔抚,奉圣亭侯

24世孙孔懿,奉圣亭侯

25世孙孔鲜,奉圣亭侯

26世孙孔乘,崇圣大夫

27世孙孔灵珍,崇圣侯

28世孙孔文泰,崇圣侯

29世孙孔渠,崇圣侯

30世孙孔长孙,恭圣侯

31世孙孔嗣悊(孔长孙次子、孔英悊之弟),绍圣侯

32世孙孔德伦,褒圣侯

33世孙孔崇基,褒圣侯

34世孙孔璲之,褒圣侯、文宣王兼兖州长史

35世孙孔萱,文宣公

36世孙孔齐卿,文宣公

37世孙孔惟晊,文宣公

38世孙孔策,文宣公

39世孙孔振,文宣公

40世孙孔昭俭,文宣公

41世孙孔光嗣,泗水主簿

42世孙孔仁玉,文宣公兼曲阜县令

43世孙孔宜,文宣公兼曲阜主簿、赞善大夫

44世孙孔延世(孔延泽之兄),文宣公兼曲阜县令

45世孙孔圣祐:文宣公兼知县事,无子

45世孙衍圣公孔宗愿(孔延泽子、孔圣祐从弟)

46世孙衍圣公孔若虚(孔宗愿次子)、孔若愚(孔宗愿第三子)、孔若蒙(孔宗愿长子)

47世孙衍圣公孔端立(孔若愚子)、孔端操(孔若蒙次子)、孔端友(孔若蒙长子,南宗)

48世孙衍圣公孔琥(孔端立子)、孔璠(孔端操次子)、孔玠(孔端操第四子,南宗)

49世孙衍圣公孔拂(孔琥子)、孔摠(又名孔詌,孔璠次子)、孔搢(孔玠子)、孔拯(孔璠长子)

50世孙衍圣公孔元用(孔拂长子)、孔元孝(孔拂次子)、孔文远(孔搢子,南宗)、孔元措(孔摠长子)、孔元紘(一作孔元綋,孔摠次子)

51世孙衍圣公孔之厚(孔元孝子)、孔之全(孔元用子)、孔万春(孔文远子)、孔之固(孔元紘子)

52世孙衍圣公孔浣(孔之厚子)、孔治(孔之全子)、孔浈(孔之固子)、孔洙(孔万春子,南宗)

53世孙衍圣公孔思晦(孔浣子)、孔思诚(孔治子)、孔思许(孔津子,孔之言孙,孔仁玉的第11世孙,南宗)

54世孙衍圣公孔克坚(孔思晦子)、孔克忠(孔思俊子,孔洙孙,南宗)

55世孙衍圣公孔希学(孔克坚子)、孔希路(孔克忠子,南宗)

56世孙衍圣公孔讷(孔希学子)、孔议(孔希路子,南宗)

57世孙衍圣公孔公鉴(孔讷子)、孔公诚(孔议子,南宗)

58世孙衍圣公孔彦缙(孔公鉴子)、孔彦绳(孔公诚子,南宗)

59世孙衍圣公孔承庆(孔彦缙子)、孔承美(孔彦绳子,南宗)

60世孙衍圣公孔宏绪(孔承庆长子)、孔宏泰(孔承庆次子)、孔弘章(孔承美子,南宗)

61世孙衍圣公孔闻韶(孔宏绪子)、孔闻音(孔弘章子,南宗)

62世孙衍圣公孔贞干(孔闻韶长子)、孔贞宁(孔闻韶次子、孔尚坦之父)、孔贞运(孔闻音子,南宗)

63世孙衍圣公孔尚贤(孔贞干子,生有二子:孔胤椿、孔胤桂,皆无子而早夭)、孔尚乾(孔贞运子,南宗)

64世孙衍圣公孔衍植(原名孔胤植,孔尚坦子)、孔衍桢(孔尚乾子,南宗)

65世孙衍圣公孔兴燮(孔衍植子)、孔兴燫(孔衍桢子,南宗)

66世孙衍圣公孔毓圻(孔兴燮子)、孔毓垣(孔兴燫子,南宗)

67世孙衍圣公孔传铎(孔毓圻长子)、孔传锦(孔毓垣子,南宗)

68世孙衍圣公孔继濩(孔传铎子)、孔继涛(孔传锦子,南宗)

69世孙衍圣公孔广棨(孔继濩子)、孔广杓(孔继涛子,南宗)

70世孙衍圣公孔昭焕(孔广棨子)、孔昭烜(孔广杓子,南宗)

71世孙衍圣公孔宪培(孔昭焕长子,孔宪增之兄,无子)、孔宪坤(孔昭烜子,南宗)

72世孙衍圣公孔庆镕(孔宪增子,过继给孔宪培,1794年袭爵)、孔庆仪(孔宪型子,孔传锦的第5世孙,南宗)

73世孙衍圣公孔繁灏(孔庆镕子)、孔繁嘉、孔繁豪(孔繁英之兄,无子,南宗)

74世孙衍圣公孔祥珂(孔繁灏子)、孔祥壮、孔祥楷(孔繁英长子,过继给孔繁豪,南宗、大成至圣先师南宗奉祀官)

75世孙衍圣公孔令贻(孔祥珂子,字谷孙):1877年(光绪三年,5岁)承袭衍圣公,1919年11月8日病逝于北京太仆寺街衍圣公府

76世孙衍圣公孔德成(1920-2008):孔令贻子;母王氏夫人;出生百日,奉徐世昌大总统令,承袭衍圣公爵位;1935年,国民政府改其封号为“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1936年,娶前清名宦孙家鼐的孙女孙琪芳为妻;

1949年国民党政府退守台湾,孔德成随迁往台湾,复建台北家庙,历任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考试院院长”、“总统府资政”,兼任台湾大学中文系教授,开设商周青铜彝器、三礼综合研究、金文等课程;

2008年10月28日上午10点50分在台北慈济医院台北分院因心肺功能衰竭,安详辞世,享年89岁;长女:孔维鄂;子:孔维益、孔维宁;长孙:孔垂长

77世孙孔维益:孔德成子,早卒,未袭封

78世孙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孔垂长:孔维益子,2009年9月25日正式袭封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享特任官待遇

79世孙孔佑仁:孔垂长子,2006年元旦,生于台湾

79世之后的辈分字:

钦,绍,念,显,扬,建,道,敦,安,定,懋,修,肈,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孔子家谱

孔子主张“仁”。孟子主张“仁政”。

孔子 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是春秋时代的末期,享年73岁左右。

孔子,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南辛镇)人。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孔子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文宣皇帝、文宣王,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修订《诗》、《书》、《礼》、《乐》,序《周易》,撰写《春秋》。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著名的儒家学派经典《论语》。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

国家“夏商周断代工程”、“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席科学家专家组组长李学勤先生指出:孔子不仅开创了儒学,也确实开创了易学。

春秋时代的车战,是一种贵族式的战争,有时彼此都以竞技的方式看待,布阵有一定的程序,交战也有公认的原则:也就是仍不离开“礼”的约束。“不为已甚”是当时的一般趋势。根据原则,在某种情形之下,不追击敌人。在某种情形之下,不向主敌射击,不设险以谲诈取胜。既已给敌兵第一下白勺创伤,不乘势作第二次的戳刺。头发斑白的人,不拘为俘虏。这些态度与欧洲中古的骑士精神很相仿佛,虽然这些原则并不可能全部遵守,但是接战时间短促,参战的人数受车数的限制。总之,春秋时代的战事,显示了社会的不稳定性。但战事的本身,还不足以造成社会的全面性动荡。针对这些条件,孔子对当时情形,还没有完全失望。他的闲雅代表着当时的社会,相对于战国的暴乱而言,还相当的宁静。所以他仍提倡“克己复礼”,显示着过去的社会秩序仍可恢复。他有时也发牢骚,说什么“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可是要他表示方针的时候,他的办法端在“正名”,也就是恢复一切事物原有的名分。“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更表现一腔复古的热忱。

孔子没有直接提到人之性善或性恶。《论语》中,“仁”字出现了66次,没有两个地方的解释完全相同。但是他既说出虽为圣贤,仍要经常警惕才能防范不仁的话,可见他认为性恶来自先天。他又说“观过,斯知仁矣”,好像这纠正错误,促使自己为善的能力,虽系主动的,但仍要由内外观察而产生。孟子则没有这样犹疑。他曾斩钉截铁地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孔子自己承认,他一生学习,到70岁才能随心所欲不逾矩。孟子的自信,则可以由他自己所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一句话里看出。这种道德力量,经他解释,纯是内在的由自我产生。所以他说:“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也就是宣示人人都能做圣贤。

孔子对“礼”非常重视。孔子虽然称赞管仲对国事有贡献,但仍毫不迟疑地攻击他器用排场超过人臣的限度。颜渊是孔子的得意门徒,他死时孔子痛哭流涕,然而孔子却根据“礼”的原则反对厚葬颜渊;又因为“礼”的需要,孔子见南子,使子路感到很不高兴。孔子虽不知阳货的为人,但为了礼尚往来,他仍想趁着阳货不在家的时候去回拜他。孟子就没有这样的耐性。齐宣王称病,他也称病。他见了梁襄王,出来就说:“望之不似人君。”鲁平公没有来拜访他,他也不去见鲁平公。他对各国国君的赠仪,或受或不受,全出己意。他做了齐国的吊丧正使,出使滕国,却始终不对副使谈及出使一事。

这中间的不同,不能说与孔孟二人的个性无关。或许《论语》与《孟子》两部书的取材记载不同,也有影响。但是至圣和亚圣,相去约两百年,中国的局势,已起了很大的变化。孟子说“此一时也,彼一时也”,这八个字正好可以用来说明他们之间的距离。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约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汉族,鲁国邹(今山东省邹城市)人,相传他是鲁国姬姓贵族公子庆父的后裔,父名激,母仉(zhǎng)氏。孟子是中国战国    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政治上,孟子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学说上,他推崇孔子,反对杨朱、墨翟。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但较之孔子的思想,他又加入自己对儒术的理解,有些思想也较为偏激。加封为“亚圣公”,被后世尊称为亚圣。其弟子及再传弟子将孟子的言行记录成《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完成。他提倡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游历于齐、宋、滕、魏、鲁等诸国,希望追随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多年。但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而没有得到实行。最后他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即孔子)之意,作《孟子》七篇”。

《孟子》一书开场即提到他见梁惠王,那是公元前336年的事,距离战国开始已67年,又115年之后秦才灭六国统一中国。在春秋的时候,虽然周朝的封建制度,已不能维持,但是还没有完全败坏。以前各小国各自为政,里面主持国政的卿和大夫以及担任下级军官的士,全部世袭,一切都按成规,而一切都接受“礼”的约束之原则已不再适用,但是公侯伯子男的互相征伐,仍以道德的名义出之。纵使叛逆篡位也还要邀请与自己利害相关的各方支持。但最最重要的是,这时的战事还未波及全民,不致使父母兄弟妻子离散。有时候被人称为有“革命性”,这是因为战国时代的动乱,使他知道,只是恢复故态而不改弦更张是不能济事的。齐人准备伐燕,他说燕可伐。齐宣王问他贵戚之卿应做的本分,他说:“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也就是容许废君而另立族中贤人。梁襄王问他:“天下恶乎定”他答道:“定于一。”襄王又追着问:“孰能一之”孟子就说:“不嗜杀人者能一之。”他又曾和梁惠王说过“地方百里,而可以王”。这已经不是孔子所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严格规矩了。

孟子开始游说的时候,也正是商鞅受刑,苏秦、张仪提倡合纵连横之季。战国七雄,已经准备长期的大厮杀。虽然这时候的战事还没有像战国末季那样剧烈——凡是年龄十五岁以上的都要向防地报到,降卒四十万或四十五万一起坑埋——但是这时也不再是春秋时代竞技式的战争了。商鞅相秦,第一件事就是“令民为什伍”,即是以一种军事组织的原则,加之全民。在战场上骑兵既登场,步兵人数也大量增加。“斩首六万”,“斩首七千”,已经开始见于各国的纪录。孟子说:“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这句话可能反映着当时各国备战的情况,也可以说是他对当时国君草菅民命的一种控诉。他所说的“民有饥色,野有饿殍”不可能是无的放矢。

礼之别

在宋朝以后,《孟子》成为《四书》之一,实际上它占《四书》一半以上的篇幅,既为各朝经筵讲解之用,也为科举取士的标准,对中国思想史有无可估量的影响。而亚圣以慈悲为怀的心肠,为民请命,他讲的话有时也富有情感,有时尤任直觉,例如“见牛未见羊”,“君子远庖厨”。他的性善论必定带着一种强迫性的推论。因人既然生性为善,那么强迫人们保持这种天性也不算过分了。这关键处有如卢梭之论自由。他的低水准平等思想——例如“乐岁终身饱,凶年不免于死亡”,以及“省刑罚,薄税敛”,在一个简单的农业社会里,被奉作经典,同时也符合事实的需要。可是今日我们读《孟子》和《四书》全部,却不能一体视之为政治哲学,一定也要考究他们的历史背景,有时也要和孟子自己所说的一样,“尽信书不如无书”。

孔孟颜曾家谱全部的字辈是什么?

孔孟颜曾家谱全部的字辈是: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曾姓第63派起使用清圣祖仁帝所赐的3句、15字名派:宏闻贞尚衍,兴毓传继广,昭宪庆...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