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姓来源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2浏览:3收藏

渠姓来源,第1张

  http://tiebabaiducom/fkz=194380939

  1 渠姓的来源

  出自姬姓,与蘧姓同源,以邑名为姓。西周初年大分封时,康叔(姓姬名封)被封于卫,都于朝歌(今河南省淇县西南)。至春秋时期,卫国有一位有功的公族子弟被卫君封于蘧,为伯爵,史称蘧伯。蘧伯的后代以蘧为姓。由于蘧与璩读音相同,所以蘧姓在发展过程中,而古代玉环称作璩,由于璩很高贵,部分蘧姓人把姓氏改为意思较好的璩姓,于是蘧姓就改成璩姓。也有少数蘧姓人单把草头去掉,改为遽姓。

  得姓始祖:蘧伯玉。璩氏的先祖为春秋战国时卫国大夫蘧伯玉,河南长坦县伯玉村人,传二十七世至“瑷”,曾任唐光禄大夫,居豫章(今江西省南昌市),于唐朝天宝年间蒙冤遭参,为避祸将其全家分三姓各自逃亡,即易“蘧”姓为“璩”、“瞿”和“渠”,音同字异,仍为一家。而“璩”字是“蘧”字去草头,去走之,意在愿后人不做官、不坐车,做布衣平民,耕读传家;加玉旁,意为不忘先祖“伯玉”。因此“璩”姓虽为小姓,亦不失源远流长。北宋钱塘儒生编撰之《百家姓》,最初所载只有411姓,而第306姓即为“璩”姓。蘧伯玉事卫三公(献公、襄公、灵公),因贤德闻名诸侯。据《淮南子·卷二十·泰族训》称:“故臧武仲以其智存鲁,而天下莫能亡也;璩伯玉以其仁宁卫,而天下莫能危也。”故璩氏后人尊蘧伯玉为璩姓的始祖。

1单姓渠姓与任何含有渠字的复姓都非同姓,不可混淆

含渠字的复姓均与单字渠姓不同,不能混为一谈,《通志·氏族略》云“代北复姓有渠金氏、沮渠氏、渠复氏;以国为姓有义渠,狄国以为氏。……渠丘氏以邑为氏,亦作著丘氏。”代北泛指古代我国北方及西北少数民族地区,那里曾有过渠金氏、沮渠氏、渠复氏,以及以国为姓的义渠氏,还有东方夷人以邑为氏的渠丘氏。莒国有渠丘,初为莒姓,后被齐国吞并。 莒国有渠丘公。

①沮渠氏

沮渠氏,又作且渠氏,为我国早期匈奴姓氏之一。沮渠原为匈奴的官名,北朝时期,甘肃张掖匈奴人沮渠蒙逊的先辈曾任此官,后以此为姓,故《元和姓纂》云:“本临松卢水人(今甘肃张掖卢水的胡人)先为匈奴官号,沮渠因氏焉,吴有沮渠万,为张掖王;晋末沮渠蒙逊,潜称西河王。号凉都,张掖二主,三十九年为后魏所灭”。《魏书》卷九九《卢水胡沮渠蒙逊传》称:“本出临松卢水,永兴中(公元411至412年)称河西王,玄始九年(420年)建国为北凉”,建都于青海乐都,拥凉州全境,传至沮渠安周,为后魏所灭,安周西窜新疆。

②义渠氏

义渠氏,《通志·氏族略》说:“以国为姓为义渠。”“义渠”有人认为是吐火罗语“马”的音译,因而认为义渠氏为古老的吐火罗部落。《墨子·节葬》:“秦之西有仪(义)渠之国者,其亲戚死,聚柴薪而焚之,熏上谓之登遐,然后成为孝子。”《通志》说:“义渠,狄国,为秦所灭,因氏焉。”义渠本为中国古代西部少数民族的族名,为西戎之一,分布于陕西的岐山、梁山、泾水、漆水以北,今即甘肃庆阳及泾川一带。春秋时义渠族势力强盛,自称为王,因地近秦国,与秦时战时和,周郝王四十五年(公元前270年)为秦所灭,成为秦的陇西、北地、上郡。义渠亡国后,余部多入匈奴,留在原地的人逐渐汉化,并参加过对匈奴的战争。但其民多不姓义渠,如:西汉丞相公孙贺,傅之介当年曾受霍光之命西去刺杀楼兰王,均不姓义渠。也有人认为南下的匈奴中的胡人内也有义渠人后裔。但义渠亡国后也有姓义渠的,如汉昭帝时的义渠安国,住张掖,光禄大夫。

③渠复氏

《元和姓篡》说:“汉武时,属国酋师渠复累(击匈奴有功)封昆侯,传子绝。”《史记·年表第八表》:“元狩五年(前118年)五月,从属国大且渠(复累)击匈奴有功,封(昆)侯。”《索隐》:“表在巨鹿(五年五月戊戌,昆侯渠复累元年)。但渠复累只传到他儿子就已灭绝。此姓为历史上代北匈奴人的复姓,也作渠复、渠复(复)。”

④渠金氏

《通志·氏族略》虽载有渠金氏,但具体不详,只能属于历史上代北地区少数民族中曾经有过的姓氏。

⑤渠丘氏

古代山东渠丘有二处,一为莒之渠丘,有渠丘氏;二为齐之渠丘,无渠丘氏。另有渠丘亭,在齐,即今之山东安丘县南,与渠丘氏无关。

渠丘氏,以丘为氏。渠丘又名葵丘、着丘、著邱、渠邱。本为邑名。春秋时属莒国,为今山东莒县境内。汉·应邵《风俗通》云:“莒有渠丘公,因氏焉。”《通志》:“渠丘,以邑为氏,亦称著丘氏,赢姓,莒国之后,居于渠丘,故称渠丘公。今密州莒县有渠丘城。”《左传·成公八年(公元前583年)》:“秋,晋侯(晋景公)使(派)申公巫臣如(到)吴(国),假(借)道于莒,与渠丘公池(护城河)上,曰:‘城已恶(损坏)’。莒子(渠丘公)曰:辟陋在夷(偏僻的蛮夷之地),其孰以我为虞(谁会来侵略我们)’。对曰:‘夫狡焉(狡诈者)思启封疆(考虑开拓疆土),以利社稷(国家)者,何国蔑(没)有?唯然(只有这样),故多大国矣(才能有大国)。唯思或纵(在思想上放松警惕),勇夫重闭(强悍者还要关上重门),况国乎!”但此公不当回事,在成公九年(前582年)“冬,十一月,楚(国)子重,自陈(国)伐莒,围渠丘,渠丘城恶。众溃,奔莒。戊申(初五日),楚(军)入渠丘……楚师围莒,莒城亦恶,庚申日(十七日)莒溃。” 渠丘公因而灭亡。据知,今山东莒县无渠丘氏。又《英贤传》:“彭城有渠丘氏。”《万姓统谱》“汉彭城王之后,亦为渠丘氏。”,今不详。

2渠、璩、瞿虽音同字异,但并非一姓

渠、璩、瞿三姓虽然读音相同,但三者并非一姓。三者得姓始祖各不相同,且没有任何可信相关资料证明三者有姓氏关系,而渠姓有较为详实和权威的资料证明其姓氏的唯一性与独立性,因此,对姓氏应该抱以严谨的态度,不可将渠、璩、瞿三姓混淆起来等而视之。

读作:[qú]

读音:多音字[qú]、[jù]

笔划:共11画

结构:上下结构

部首:氵部首

字义:

[ qú ] 

水道,特指人工开的河道或水沟:~道(亦指途径,门路)。沟~。

大:~帅。~魁(首领)。

方言,他:~侬(他,他们)。~辈。

车辋,古代车轮的外圈。

[ jù ]

岂:“掾部~有其人乎?”

组词及释义:

渠道[qú dào]

释义在河、湖或水库周围开挖的排灌水道;比喻门路或途径

造句一份请愿书通过适当渠道递交总统

支渠[zhī qú]

释义 由干渠分流出去的灌溉沟渠

造句建成7890公里水库过干支渠防渗工程。

明渠[míng qú]

释义挖在地面上的渠道

造句并将其应用于明渠水流,理论结果与试验资料比较符合。

渠田[qú tián]

释义即水田

造句《汉书·沟洫志》:“天子以为然,发卒数万人作渠田。

街渠[jiē qú]

释义道路沟渠

造句《资政新篇》:“兴乡兵,大村多设,小村少设,日间管理各户,洒扫街渠,以免秽毒伤人。”

渠姓名人:

渠孔:春秋时卫国人,抵御少数民族戎的进攻

渠伯纠:周桓王时的宰相

渠参:汉朝时被封为赞侯

渠家桢:明大同总兵。见满桂传

渠本翘:山西祁县人,清末进士,近代著名政治家、实业家、教育家。山西渠氏是明清时期晋商的杰出代表,其中开设的票号遍布全国各大城市,商业资本高达1000万两白银,电视连续剧《昌晋源票号》即是以渠家为原型,今天山西祁县的渠家大院和山西平遥的百川通票号就是当时的缩影。根据人口普查统计,每10万人当中约有582个姓渠的,全国渠姓人口大约有75000余人。

王姓:渠县文崇乡促进村龙门嘴王姓一脉,系太原王氏。始迁祖王鹗于元朝(1271—1368年)时任益州(今成都)刺史,后到湖广省麻城县作官,明洪武二年(1369年)弃官避难入蜀,落业渠县龙门嘴,靠打鱼、摆渡为主。王鹗入川后,生一子艮亨,艮亨生三子。长子王绍祖迁居今渠县金竹乡大溪村梭罗河;次子王绍宗迁居巴州(今巴中)消丝窝;三子王绍先迁居通江县马三垭(今三河乡)。在渠的王绍祖生六子,长子王思忠,次子王思仁,三子王思礼,四子王思义,五子王思武,六子王思禄(乏嗣),后称王姓五大房。各房支并在本脉王姓聚居地的金竹、文崇、涌兴、任家、丰乐等地陆续修建王姓八大祠堂,总祠建在今渠县东门口(已毁)。目前,本脉王姓分支集中分布于渠县、达县两地,尤以渠县的文崇、共和、报恩、丰乐、黎乐、涌兴、金竹、汇北、汇东、岩峰、贵福一带,以及达县的九岭、龙会等乡镇,估计本脉王姓人口达5万之多。各房各支,各立字辈,各修谱书,各建宗祠,支系复杂。现仅列举本脉王姓分支三种字辈。①王思忠后裔分支字辈24字:修治广宣,敬慎作继,必遵宪章,进动勤业,以道育世,一希隆光。②卫思仁后裔分支安辈38字:绍思辉家玉沛,安国秀赐希在,圣高懋朝体平;文昌承道德,世兆邦国清,光大传家远,泽裕永隆兴。③王思仁后裔分支字辈16字:名纯廷占,正朝义方,

渠姓来源

  http://tiebabaiducom/fkz=194380939  1 渠姓的来源  出自姬姓,与蘧姓同源,以邑名为姓。西周初年大分封时,康叔(姓姬名封)被...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