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姓的来源和历史名人有哪些?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2浏览:6收藏

张姓的来源和历史名人有哪些?,第1张

张姓主要源于姬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张挥为该姓始祖。历史上,西汉时期张耳被刘邦封为赵王,张耳的十七世孙张轨(255年-314年)建立前凉国。

1、张丽华(559年—589年),南北朝时期南朝陈后主陈叔宝的妃子。张丽华出身兵家,聪明灵慧,有辩才,而且记忆力很强,因此深得陈后主喜爱,为陈后主生有二子。祯明三年(589年),隋朝灭亡陈朝,张丽华因“祸水误国”被长史高颎下令斩杀(一说被杨广下令斩杀)。

2、张居正(1525——1582年)字叔大,号太岳,明江陵人。穆宗时入阁,神宗时为首辅,综核名实,信赏必罚,整饬纪纲,推行一条鞭法,为相十年,海内称治。卒谥文忠。着有太岳集、帝鉴图说等。

3、张骞(约前164年-前114年) ,字子文,汉中郡城固(今陕西省汉中市城固县)人,中国汉代杰出的外交家、旅行家、探险家,丝绸之路的开拓者。故里在陕西省汉中市城固县城南2千米处汉江之滨的博望村。

张骞富有开拓和冒险精神。西汉建元二年(前139年),奉汉武帝之命,由大汉帝都长安出发,甘父做向导,率领一百多人出使西域,打通了汉朝通往西域的南北道路,即赫赫有名的“丝绸之路”,汉武帝以军功封其为博望侯。司马迁称赞张骞出使西域为“凿空”,意思是“开通大道”。

张骞先后两次出使西域,打开了中国与中亚、西亚、南亚以至通往欧洲的陆路交通,从此中国人通过这条通道向西域和中亚等国出售丝绸、茶叶、漆器和其他产品,同时从欧洲、西亚和中亚引进宝石、玻璃器等产品。张骞被誉为“丝绸之路的开拓者”、“第一个睁开眼睛看世界的中国人”。

4、张旭(685年?—759年?),字伯高,一字季明,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唐代书法家,擅长草书,喜欢饮酒,世称“张颠”,与怀素并称“颠张醉素”,与贺知章、张若虚、包融并称“吴中四士”,又与贺知章等人并称“饮中八仙”,其草书则与李白的诗歌、裴旻的剑舞并称“三绝”。

张旭出生于一个门第不低的家庭,曾向堂舅陆彦远学习书法,学有所成后为吴道子、颜真卿等钦慕;年长后通过应举或荐举、征辟而入仕,释褐为常熟县尉;先后任左率府长史、金吾长史,因而被世人称为“张长史”;大约在乾元二年(759年)逝世,享年大约七十五岁。

5、张廷玉(1672年—1755年),字衡臣,号砚斋,安徽桐城人。大学士张英次子。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进士,改庶吉士,授检讨,入值南书房。

1 宋代文学常识

宋代文学常识 1古代文学常识

一、文化常识 1、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2、三国:魏、蜀、吴。 3、四大古典名著:《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

4、四大民间传说:《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白蛇传》。 5、世界四大短篇小说巨匠:契诃夫、莫泊桑、马克吐温、欧亨利。

6、苏轼的散文代表北宋散文的最高成就,其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7、马致远的散曲代表作《天净沙秋思》,被誉为秋思之祖。

8、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创作了我国古典小说中最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红楼梦》(又称《石头记》),它问世后就广为流传,深受人们喜爱,还出现了专门研究该书的一门学问红学,红学现已成为世界文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 9、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陈毅被称为元帅诗人; 臧克家因诗作多为农村题材,有泥土诗人之称; 田间被闻一多誉为时代的鼓手(擂鼓诗人)。

10、岁寒三友:松、竹、梅。 11、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

12、文人四友:琴、棋、书、画。 13、文房四宝:笔、墨、纸、砚。

14、四库全书:经、史、子、集。 15、《诗经》六义指:风、雅、颂(分类)、赋、比、兴(表现手法)。

16、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17、桂冠、鳌头、榜首、问鼎、夺魁:第一。

18、三纲五常:三纲: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 19、四书五经是儒家的主要经典:四书即《论语》《孟子》《中庸》《大学》;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

20、三皇:天皇、地皇、人皇或伏羲、女娲、神农; 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21、五金:金、银、铜、铁、锡。

22、五味:酸、甜、苦、辣、咸。 23、五行:金、木、水、火、土。

24、永字八法是说永字具有:点、横、竖、撇、捺、折、钩、提八种笔画。 25、古代的学校有庠、序、太学等名称,明清时最高学府为国子监。

26、三教九流:三教:儒教、佛教、道教;九流: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 27、古代科举考试(从隋代至明清): ①童生试,也叫童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相公)资格,这样才能参加科举考试。

②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的一次考试,由秀才参加,考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jie)员。 ③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④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录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合称三甲鼎;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

二、中国文学之最 1、最早的诗歌总集是《诗经》; 2、最早的爱国诗人是屈原; 3、最早的田园诗人是东晋的陶渊明; 4、最早的也是最杰出的边塞诗人是盛唐的高适和岑参; 5、古代最杰出的豪放派词人是北宋的苏轼; 6、古代最杰出的女词人是南宋的李清照; 7、古代最著名的爱国词人是南宋的辛弃疾; 8、古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是唐代的李白; 9、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是唐代的杜甫; 10、古代写诗最多的爱国诗人是南宋的陆游; 11、古代最著名的长篇神话小说是明代吴承恩的《西游记》; 12、古代最著名的长篇历史小说是明初罗贯中的《三国演义》; 13、古代最早写农民起义的长篇小说是元末明初施耐庵的《水浒传》; 14、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长篇小说是清代曹雪芹的《红楼梦》; 15、古代最杰出的长篇讽刺小说是清代吴敬梓的《儒林外史》; 16、古代最杰出的文言短篇小说集是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 17、古代最早的语录体散文是《论语》; 18、古代最早的记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是《左传》; 19、古代最早的纪传体通史是《史记》; 20、古代最杰出的铭文是唐代刘禹锡的《陋室铭》; 21、现代最伟大的文学家是鲁迅; 22、现代最杰出的长篇小说是茅盾的《子夜》; 23、现代最有影响的短篇小说集是鲁迅的《呐喊》。 三、常见借代词语 1、桑梓:家乡 2、桃李:学生 3、社稷、轩辕:国家 4、南冠:囚犯 5、同窗:同学 6、烽烟:战争 7、巾帼:妇女 8、丝竹:音乐 9、须眉:男子 10、婵娟、嫦娥:月亮 11、手足:兄弟 12、汗青:史册 13、伉俪:夫妻 14、白丁、布衣:百姓 15、伛偻,黄发:老人 16、桑麻:农事 17、提携,垂髫:小孩 18、三尺:法律 19、膝下:父母 20、华盖:运气 21、函、简、笺、鸿雁、札:书信 22、庙堂:朝廷 四、作者作品 1、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2、并称韩柳的是韩愈和柳宗元,他们是唐朝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3、一门父子三词客:苏洵(老苏)、苏轼(大苏)、苏辙(小苏)。

4、豪放派词人:苏轼、辛弃疾,并称苏辛;婉约派词人:李清照(女词人)。 5、李杜:李白、杜甫。

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6、屈原:我国最早的伟大诗人,他创造了楚辞这一新诗体,开创了我国。

2中国古代文学常识

关于古诗词鉴赏,《考试说明》把它定位在“初步”鉴赏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上,但在实际的考查中,诗歌鉴赏题的得分率一向偏低,很多学生都把它视为难以逾越的鸿沟,望而生畏,以至做题时迷迷糊糊地跟着感觉走,很遗憾地丢掉了应该得到的分数。

要解决好这个问题,应该从两个方面进行训练:一方面广泛的积累,尽可能多的掌握古诗词。见多识广肯定会对解题有帮助,另一方面,就是要研究鉴赏技巧,它是应对考试的重要手段。

这两点结合起来,就是“积累+技巧”的策略。下面笔者主要就技巧问题谈几点:一﹑注意积累古诗词的背景知识这方面主要包括诗人的生平经历﹑思想感情﹑艺术风格等,掌握了这些内容,我们在鉴赏诗歌时就能对诗歌进行居高临下的分析了。

譬如说杜甫忧国忧民的人生,沉郁顿挫的风格 ; 李白愤世疾俗的人生,清新飘逸的风格 ;辛弃疾抗金复宋的大业, 在气势雄壮的主调之外,也不乏婉转悱恻。其他的诗人如王维﹑杜牧﹑李商隐﹑苏轼﹑辛弃疾﹑陆游等,都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复习中做研究性的总结概括。

这里笔者有一个简单的归纳:如《诗经》是现实主义的源头,《楚辞》是浪漫主义源头。汉代古诗有悲怆色彩,三曹(曹操、曹丕、曹植)诗则苍凉雄健。

王维诗含蓄生动,边塞诗(以高适、岑参为代表)雄浑奇拔。李白诗愤世疾俗的人生,清新飘逸的风格 ;杜甫诗忧国忧民的人生,沉郁顿挫的风格。

白居易诗雅俗共赏,李贺诗奇诡变幻,李商隐诗清丽俊逸,杜牧诗含蓄绰约,以温庭筠为代表的一批“花间派”词人(韦庄、欧阳炯、李询、孙克宪等)词风既有浓艳香软的一面,又有清新疏朗的一面。李煜词颓靡伤感却又细腻感人。

欧阳修词清丽明媚而又语近情深。范仲淹词苍凉悲壮,晏殊词明朗疏淡,苏轼词雄健豪放,柳永词缠绵悱恻,黄庭坚词流畅自然,秦观词情真意切,李清照词婉约凄切,杨万里词新鲜活泼。

号称小太白的陆游,风格雄浑奔放,明朗流畅;辛弃疾的词风在气势雄壮的主调之外,也不乏婉转悱恻的作品。另外的格律派词人姜夔的特点却是精心刻意、清妙秀远……这些诗词风格一直影响到明清诗坛,因此我们在秋瑾的诗词中也不难找到古代诗风的影响。

有一点需要强调,对作者的风格有些初步了解,将给我们带来一定方便。但也应注意,所谓风格,是指诗人写作的主调,并非没有例外。

大家需要根据情况灵活运用。二﹑注意诗歌提示性的信息,如题目﹑背景提示﹑注释等。

这些很重要,有的还可能是理解诗歌的关键。请看下边一首诗:近试张水部 朱庆余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眉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单看这首诗的内容,好像是写一个新媳妇准备第一次见公婆时梳洗打扮的心理状态的,只有看了题目才知道是作者朱庆余以公婆比喻主考官,以新郎比喻自己的好友张水部,表现自己期待不安,并希望张水部帮助自己过关的心情的。再看下边一首诗:山行留客张旭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这首诗如果不看题目,就可能使人错误的理解为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为了赞扬山中的美景,或劝人留下来欣赏山中美景。

只有看了诗歌的题目,才能明白这首诗的写作用意。三、借助各种知识和信息,分析诗歌的情与景诗歌是文学作品中抒情的最好形式,从古到今都是这样。

我们鉴赏诗歌就是要品味出诗歌中所抒发的情。因为诗歌中的情是隐含在各种描写中的,不是平白直露的,这就要求我们目的性很明确得去从各个角度剖析诗歌的各种技巧。

例如2001年全国题:赋得暮雨送李胄韦应物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这首是我们一看题目就知道是送别题材,自古诗人伤离别,作者在表达离别之情时,寓情于景,以景衬情,产生了极好的效果。你看,在微雨里、在暮钟里,帆显得重,鸟飞得慢,“海门深不见”,前景不明朗,“浦树远含滋”,连远远的江边的树都浸在深情的雨水中,更何况是送别的人呢?人自然是“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了。

这里的景物描写有两个关键之处:“帆来重”、“远含滋”既是写自然景物,又是写人的感情。由以上几首诗的分析可知,我们在鉴赏古诗词时,分析意境、分析手法、把握感情,都要重视联系相关的知识和信息,如:题目、作者、背景材料、末联和尾句、诗行中的关键字词等。

四、掌握一些必要的典故和惯用的意象古诗常用典故,用典故可受到言简意赅的奇特效果。典故的复习要力求避免艰深难懂,但在平时接触过的和常识性的一定要注意尽可能多掌握。

例如,“青衫司马”、“豆蔻词工”、“封狼居胥”、“关河”、“三山”、“楼兰”等。例如,阅读下边这首宋词,回答后边的问题:如梦令(严蕊)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

白白与红红,别是东风情味,曾记,曾记,人在武陵微醉。这首宋词用了一个著名的典故,他出自谁的什么作品?由此可知这首宋词写的是什么事物?抒发的是什么感情?回想一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就知道了“人在武陵微醉”一句用了“武陵人”的典故,并由此推知这。

3有关宋词的一些文学常识,如作家风格

宋词是继唐诗之后的又一种文学体裁,基本分为: 婉约派 、豪放派 两大类。

婉约派的代表人物:宋代词人: 李清照 、柳永 、秦观 等。 豪放派的代表人物: 辛弃疾 、苏轼 、岳飞 、陈亮 等。

念奴娇 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蝶恋花 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江城子 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江城子 乙卯年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水龙吟 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苏轼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 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水调歌头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候,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钗头凤 陆游 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欢情薄。 一怀愁绪,几年离索。

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 桃花落。

闲池阁。 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莫!莫!莫! 踏莎行 秦观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鹊桥仙 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浪淘沙 李煜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 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相见欢 李煜 林花谢了春红, 太匆匆, 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 相留醉(留人醉), 几时重,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相见欢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 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 理还乱, 是离愁, 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雨霖铃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是,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远从《诗经》、《楚辞》及《汉魏六朝诗歌》里汲取营养,又为后来的明清戏剧小说输送了养分。

直到今天,她仍在陶冶着人们的情操,给人们带来很高的艺术享受。 词的初期极尽艳丽浮华,流行于市井酒肆之间,是一种通俗的艺术形式,五代时期的《花间集》就很明显地展露了词美丽绚烂的文采,但是这期间的词题材还仅限于描写闺情花柳、笙歌饮宴等方面,可以说还显得很“小气”。

虽然艺术成就上已经达到了相当的水准,但是在思想内涵上层次还不够。宋代初期的词一开始也是沿袭这种词风,追求华丽词藻和对细腻情感的描写。

像曾因写过“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而得罪了仁宗皇帝的柳永,郁郁不得志,一生就流连于歌坊青楼之间,给歌妓们写写词。所谓“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当时的词被认为是一种粗俗的民间艺术,不登大雅之堂,以至于宋朝的晏殊在当上宰相之后,对于他以前所做的词都不承认是自己写的。宋朝的艳妓之多,水平之高为其它朝代所罕有,她们和宋朝的才子们一起共同推动了词这一新兴艺术形式在民间的广泛流传。

但是,随着词在宋代的。

4文学常识:词

词是宋代的文学主流。

唐及五代时,已出现词这一形式,但词的成熟与发展在宋代。词的最初特点是以诗文配上曲调,可以演唱。

每首词都有一个调名,称「词牌」,依调填词为「倚声」。宋词又有曲、杂曲、曲子词、乐府、琴趣、乐章、长短句等称谓。

因曲调节拍的不同,又区分为令、引、近、慢等。令或称小令,慢词也作长调。

词的分段称为分片,词除单调之外,一般都分上下两片,慢词也有分成三四片者。宋代许多学者文人喜好填词作曲,对推动词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宋代词的作者、作品及素质远超前代,成为继唐诗之后又一极具影响力的文学体裁。后世词一般不在演唱,基本上成为一种文学形式。

词基本分为:婉约派、豪放派两大类。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李煜,晏殊,柳永,秦观,周邦彦,吴文英,李清照,纳兰性德,晏几道,姜夔等。

豪放派的代表人物:苏轼,辛弃疾,岳飞,陈亮,陆游等。

这还真的需要好好斟酌一下,要15岁女孩去看心理医生,那就是她已经有心理问题了,如果不好干引导,只怕病情加重,为了让孩子没有抵触心理,那就先跟她做朋友,跟她多讲一些去看心理医生的重要性,引导她自己去看医生,这样子也许对她有帮助

   思维导图 的应用有助于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下面我精心整理了历史七年级下册思维导图,供大家参考,希望你们喜欢!

历史七年级下册思维导图欣赏 七年级历史 下册知识点归纳(一)

 第一课繁盛一时的隋朝

 一、南北重归统一

 1、隋朝的建立

 时间:581年 建立者:隋文帝杨坚 都城:长安

 2、隋朝的统一

 时间:589年

 二、“开皇之治”

 隋文帝的统治 措施 :

 ①改革制度 ②发展生产 ③注重吏治

 隋文帝在位时期,国家统一、安定,人民负担较轻,经济繁荣发展,史称隋文帝的统治为“开皇之治”。

 三、隋朝大运河

 1、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2000多公里。

 2、开凿的目的:① 加强南北交通 ② 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3、意义:大大促进了南北的经济交流。

 第2课 “贞观之治”

 一、唐朝的建立

 时间:618年 开国皇帝:唐高祖李渊 都城:长安

 二、贞观之治

 1、注重 总结 历史 经验 教训,重视人民群众的力量;

 2、注重发展生产,减轻人民负担;

 3、崇尚节俭;

 4、任用贤才、虚心纳谏。

 唐太宗时期,政治比较 清明 ,经济发展较快,出现繁荣景象,国力逐步强盛。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三、女皇帝武则天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历史上称武则天的统治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第3课 开元盛世

 一、开元之治

 唐玄宗励精图治的表现:

 (1)任用贤才(姚崇) (2)重视吏治 (3)崇尚节俭

 二、盛世经济的繁荣

 1、农业

 (1)农耕技术的发展:育秧移植栽培

 (2)茶叶生产的发展

 唐朝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作者陆羽被后人称为“茶神”。

 (3)农业工具的改进:曲辕犁、筒车

 2、手工业

 (1)丝织业

 (2)陶瓷业: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唐三彩

 3、商业

 (1)著名的大都市:长安、洛阳、扬州、成都

 (2)唐都长安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第4课 科举制的创立

 一、科举制的诞生与完善

 人物

 贡献

 隋文帝

 开始用分科考试的 方法 选拔官员

 诞生阶段

 隋炀帝

 正式设置进士科,科举制正式诞生

 唐太宗

 扩充国学的规模,增加考试的人数

 完善阶段

 武则天

 增设殿试、武举

 唐玄宗

 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

 二、科举制的影响

 1、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

 2、促进了 教育 事业的发展。

 3、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

 第5课 “和同为一家“

 一、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

 1、吐蕃的风俗习惯

 ①生活的地区:青藏高原一带。

 ②生产:游牧为业,有的以农耕为生。

 ③崇尚战功,以战死为荣。

 2、文成公主入吐蕃

 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和亲有什么意义

 ①维护了和平,增强了友谊

 ②密切了双方经济 文化 交流

 3、金城公主入吐蕃

 二、唐朝周边的少数民族

 民族

 活动地区

 与唐朝的关系

 今何族的祖先

 吐番

 西北

 和同为一家: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尺带珠丹与金城公主通婚。

 藏族

 回纥

 西北

 唐玄宗封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

 维吾尔族

 靺鞨

 东北

 唐玄宗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车书本一家”。

 满族

 南诏

 西南

 唐玄宗封皮罗阁为“云南王”。

 彝族白族

 第6课 对外友好往来

 一、对外友好往来

 主要的对外友好往来城市:长安、洛阳、广州、扬州。

 二、唐朝与日本的友好往来

 1、鉴真东渡

 2、唐朝文化对日本的影响:政治制度、文字、建筑、钱币、习俗等。

 二、玄奘西游

 目的地:天竺(古印度)

 成就:《大唐西域记》成为研究中亚、印度半岛和我国新疆地区的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

 第7、8课 辉煌灿烂的隋唐文化

 一、高超的建筑水平

 1、赵州桥

 设计者:隋朝李春

 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

 2、唐长安城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二、雕版印刷术的发明

 1、隋唐时期,已发明雕版印刷术

 2、《金刚经》

 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 雕刻 印刷品。

 三、光耀千古的诗坛

 诗人

 代表作

 特点

 李白

 《早发白帝城》《蜀道难》

 豪迈奔放,想象丰富。

 诗仙

 杜甫

 “三吏”“三别”

 反映社会现实。

 诗圣

 白居易

 《秦中吟》《新乐府》

 通俗易懂,反映社会现实。

 四、灿烂夺目的书法和绘画

 1、书法

 书体

 书法家

 代表作

 颜体

 颜真卿

 《颜氏家庙碑》

 柳体

 柳宗元

 《玄秘塔碑》

 2、绘画

 阎立本

 《步辇图》

 吴道子

 《送子天王图》

 画圣

 五、艺术宝库莫高窟

 世界上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

 六、盛大欢腾的乐舞

 著名的歌舞大曲有歌颂唐太宗的《秦王破阵乐》、唐太宗参与编创的《霓裳羽衣曲》。

 第9课 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

 一、北宋的建立

 (1)北宋的建立:960年 赵匡胤 陈桥兵变

 (2)杯酒释兵权:用设酒宴的方法解除了统兵大将的兵权,加强中央集权。

 2、北宋与辽的和战

 宋真宗时,辽宋澶渊之盟:辽撤兵,宋朝给辽岁币。

 二、金与南宋的对峙

 1、岳飞抗金

 2、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河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宋金对峙局面形成。

 政权

 建立民族

 建立时间

 建立者

 都城

 辽

 契丹

 10世纪初

 辽太祖阿保机

 上京

 北宋

 汉族

 960年

 宋太祖赵匡胤

 东京(今开封)

 西夏

 党项

 11世纪前期

 李元昊

 兴庆

 金

 女真

 12世纪初期

 金太祖阿骨打

 会宁,后迁到中都

 南宋

 汉族

 1127年

 宋高宗赵构

 临安(今杭州)

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归纳(二)

 第10课 经济重心的南移

 一、南方农业的发展

 1、江南农业发展的表现:

 (1)农作物品种的引进(占城稻)

 (2)以水稻为主的粮食产量的大幅提高(“苏湖熟、天下足”)

 (3)茶叶、棉花等经济作物 种植 的推广(棉花:从两广、福建到长江流域)

 2、江南农业迅速发展的原因

 (1)经济因素:大量中原人口的南迁,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生产经验;

 (2)自然因素:宋代南北气候变冷,南方相对适宜农作物的生长;南方自然条件保持较好。

 (3)政治因素:南方战乱较少,为经济发展提供较为稳定的社会环境。

 二、南方手工业的兴旺

 1、丝织业水平的提高(蜀地丝织业“号为冠天下”)

 2、棉织业的兴起(海南岛发展到东南沿海)

 3、制瓷业的成就(哥窑的冰裂纹瓷器;瓷都:景德镇)

 4、造船业的发展(宋朝的造船业成当时世界首位;广州、泉州造船业发达)

 三、南方商业的繁荣

 1、南方商业都市的发展(商业都市:开封、杭州)

 杭州改为都城临安后,繁荣程度远远超过了北宋时的开封。

 2、海外贸易的发展

 (1)闻名世界的大商港:广州、泉州;

 (2)中国商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

 (2)市舶司的设立(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

 3、货币制度的变化(四川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第11课 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

 一、衣食住行等习俗的变化

 衣:宋初崇尚节俭;劳动者多穿小袖狭身的短衣;妇女缠足的陋习逐渐传开。

 食:北方以面食为主,南方以稻米为主;北宋肉食以羊肉为多,南宋吃鱼多;

 住:茅屋、瓦房、宅第。

 行:牛车,驴车;乘轿,骑驴骡。

 二、热闹的瓦子和欢乐的节日

 1、瓦子: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

 2、节日: 春节 、元宵、 端午节 、 中秋节 。

 第12课 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

 一、“一代天骄”统一蒙古

 1、马背上的民族——蒙古

 2、一代天骄——成吉思汗

 1206年,蒙古贵族推举铁木真为大汗,尊称成吉思汗,蒙古国建立。从此,蒙古草原结束了长期混战的局面,实现了统一。

 二、忽必烈建立元朝

 1、元朝的建立

 时间:1271年 都城:大都 开国皇帝:元世祖忽必烈

 2、元朝灭南宋和文天祥抗元

 三、元朝的政治与经济

 1、元世祖恢复和发展农业的主要措施

 2、频繁的中外往来

 元朝时对外往来的一个著名使者就是马可波罗。

 5、行省制度的建立

 蒙古帝国空前辽阔,为了实行有效的统治,元朝建立了行省制度。

 中央:中书省、

 四、民族融合的发展 回族形成

 第13、14课灿烂的宋元文化

 一、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和火药的应用

 1、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1)隋唐时期,我国人民发明了雕版印刷术;

 (2)北宋时,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

 (3)15世纪,欧洲出现活字印刷术,比中国晚约四百年。

 2、指南针的应用

 (1)战国时期,制成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司南;

 (2)北宋,指南针开始用于航海事业;

 (3)南宋,指南针广泛用于航海事业;

 (4)指南针由阿拉伯人传到欧洲。

 3、火药的应用

 (1)唐朝中期,已有火药配方的记载,

 (2)唐朝末年,火药开始用于军事上,

 (3)宋元,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

 (4)13、14世纪,火药及火药武器传入阿拉伯和欧洲。

 二、史学成就

 《资治通鉴》——“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史学上的“两司马”

 史学家

 年代

 著作

 体例

 叙事范围

 司马迁

 西汉

 《史记》

 纪传体通史

 黄帝到汉武帝时期

 司马光

 北宋

 《资治通鉴》

 编年体通史

 战国到五代

 三、宋词

 宋词的代表人物:

 词人

 代表作品

 风格

 婉约派

 李清照

 风格委婉,感情真挚,善于运用口语,显得清新自然。

 豪放派

 苏轼

 《念奴娇·赤壁怀古》

 慷慨激昂,气势豪迈。

 辛弃疾

 4、元曲

 (1)由杂剧和散曲组成。

 (2)最优秀的剧作家:关汉卿,其代表作是《窦娥冤》。

 5、绘画

 (1)宋代绘画,突出表现在: 山水画 、花鸟画和风俗画的创作中。

 (2)李公麟,人称“宋画第一”。

 (3)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东京汴河沿岸的风光。

 (4)赵孟頫的画,人称“神品”

 6、书法

 宋四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

 第15课 明朝君权的加强

 一、明朝的建立

 时间:1368年 都城:应天 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

 1368年秋天,明军攻占大都,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

 2、特务统治

 锦衣卫成立于洪武年间,由皇帝亲自主持,负责保卫皇帝安全,侦缉官员和百姓言行,不受法律约束,可直接实行缉捕。

 3、八股取士

 命题范围:四书五经。

 答题要求:根据指定的观点答卷,不能有个人见解。

 文体:“八股文”。

 三、靖难之役和迁都北京

 1、明太祖的分封藩王

 2、建文帝削藩

 3、靖难之役

 4、明成祖强化君权

 (1)1421年,迁都北京,加强中央对北方的控制;

 (2)削藩政策;

 (3)增设特务机构——东厂。

 第16课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一、郑和下西洋

 1、 郑和下西洋的概括

 人物

 郑和

 时间

 1405—1433

 次数

 7次

 人数

 27000多人

 船数

 200多艘

 到达范围

 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设备

 罗盘针

 2、郑和下西洋的条件

 (1)明朝前期国力的强盛;

 (2)指南针的广泛使用;

 (3)郑和个人气概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4)明朝造船技术的发达。

 3、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加强与海外的联系。

 4、郑和下西洋的意义: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和友好关系。

 二、戚继光抗倭

 倭寇:元末明初,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盗,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沿海居民称他们为“倭寇”。

 1、倭寇骚扰中国沿海

 2、戚继光抗倭

 戚继光抗倭为什么能够取得成功

 (1)戚继光进行的抗倭斗争是反抗外来侵略的正义事业,得到广大人民的支持。

 (2)戚继光率领的戚家军作战勇敢,纪律严明。

 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1、16世纪欧洲殖民者开始侵略活动;

 2、1533年,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3、1557年后,长期居住,但澳门主权属中国;

 4、1999年12月20日,中国政府恢复了对澳门行使主权。

张姓的来源和历史名人有哪些?

张姓主要源于姬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张挥为该姓始祖。历史上,西汉时期张耳被刘邦封为赵王,张耳的十七世孙张轨(255年-314年)建立前凉国...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