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丁氏的历史和现状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2浏览:1收藏

关于丁氏的历史和现状,第1张

[编辑本段]一、姓氏源流

丁(Dīng)姓源出有四:

1、出自姜姓。据《元和姓纂》、《万姓统谱》、《通志·氏族略》等资料所载,姜太公之子伋,谥号为齐丁公,子孙以其谥号为氏,称为丁姓。

2、出自丁侯的后裔。据《姓氏考略》所载,丁侯为殷商诸侯,周武王讨伐殷纣时丁侯因不从而被周所灭,其祖孙散居各地,部族仍以丁为氏。

3、出自子姓。周朝封商朝遗民微子启于宋国(今河南省东部和山东、江苏、安徽省间地),国人宋丁公的子孙以其字号“丁公”为氏,称为丁姓。

4、出自他姓所改或其他少数民族改姓、赐姓而来:

① 为孙姓所改,是周文王的姬姓后裔。据《三国志·江表传》云:“孙权因孙匡烧损茅芒,以乏军用,别其族为丁氏。”所以,后世的丁姓中国人之中,特别是南方的丁姓人中,有一部分是周文王的姬姓后裔,因为孙氏传自周文王第子康叔。

② 出自于氏所改。据《枫窗小牍》所载,宋代人于庆欲依附于权贵丁谓,遂改姓丁,后果如意。

③ 明代西域(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大部分地区)人名中以“丁”为末字者进入中原汉化后,有改姓丁者。如《灵山房集高士传》云:“鹤年西域人也,曾祖阿老丁,祖父苦思丁,父为乌禄丁,又有从兄士雅漠丁,鹤年知自曾祖以下其名末一家皆丁字,不知何义,后世遂以鹤年为丁姓。”

④ 彝族尼质氏、瑶、鄂伦春、东乡、回、蒙等均有丁姓。

⑤ 出自赐姓。明朝元人丹珠尔被赐姓丁。

★★得姓始祖:丁公伋。炎帝神农氏是少典的儿子,因居住在姜水之滨,于是以姜为氏。姜姓子孙经夏、商两代,到周时有姜姓吕尚,俗称姜太公。他西周初年任周太师,因辅佐武王灭商有功,封于齐(今山东省北部)。其儿子名,周成王时为朝廷重臣,又是周康王的顾命大臣,死后谥号为齐丁公伋,其子孙便以谥号为氏伋,称为丁姓,并尊丁公伋为丁姓始祖。

[编辑本段]二、迁徙分布

丁姓的支源众多,但大致上,山东为其最早发源地,后在当地发展成为丁姓最大的济阳郡望,山东丁姓亦是各地迁播的主源头。秦汉时期,丁姓聚居地主要在今山东、江苏、河南境内,同时,河北、陕西、广西、湖北、广东等省也有少量丁姓人口落籍。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导致了丁姓频繁的迁徙,可谓丁姓历史上播迁的昌盛时期。三国孙吴的孙匡改姓丁,为丁姓的发展加添了新的支脉,江苏南部及浙江大部分地区成为此支丁姓繁衍的主要区域。这一时期,丁姓仍以山东、河南为中心繁衍生息,另外,江西、安徽也有丁姓迁入者。唐代,济阳丁姓有入居福建者。据《漳州府志》所载:“陈元光军谘祭酒有丁儒者,先世济阳,后徙光州固始,总章二年,从元光开漳州。”此支丁姓唐末迁居泉州、广东等地。宋元时期,有江苏人丁谓后人分居于崖州(今广东省崖县西北)和广州。有丁允文、丁肇宪分别开基广东潮州和梅州,被视为当地始祖。清代,居于福建、广东一带的丁姓有移居台湾的,后徙居泰国、新加坡、美国等地。至此,从宋代以来散布全国各地的丁姓已日趋向世界各地延续其支脉。今日丁姓以江苏、福建、湖南、湖北、安徽、山东、江西、浙江、贵州、吉林、辽宁等省多此姓,上述十一省丁姓约占全国汉族丁姓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二。丁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四十六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四四。

[编辑本段]三、历史名人

丁 恭:山阳东缗(今山东金乡县东)人,汉代学者,时称大儒,曾任谏议大夫、博士。后升为侍中祭酒、骑都尉,卒于任上。

丁 谓:苏州长洲(今江苏省苏州)人,北宋真宗时任右谏议大夫、权三司使,后升至宰相,被封为晋国公。其修复京城的故事被尊为古代“运筹学”运用的典范。

丁 度:祥符(今河南开封)人,北宋文字训诂学家,官至端明殿学士。曾与李淑等刊修《韵略》,又刊修《广韵》成《集韵》。

丁 顗:祖籍恩州清河(今属河北省)人,后迁居祥符,北宋著名藏书家,共搜集图书至八千卷。

丁 琏:番禺(今属广东省)人,北宋元丰年间进士,任朝议郎一职。

丁 敬:浙江省钱塘(今杭州)人,清代篆刻家,喜好金石文字,善鉴别,工于诗、书、画,尤精刻印,开创了“浙派”,被誉为“西泠八家”之首。

丁 丙:浙江省钱塘人,清末藏书家,撰有《善本室藏书志》,著录其藏书中珍贵部分。

丁 谦:浙江省仁和(今杭州市)人,近代地理学家。著有《蓬莱轩地理学丛书》六十九卷。

丁 颖:广东省高州人,现代农学家、水稻专家。曾任中山大学农学院教授。解放后历任华南农学院院长、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等职。

丁大全:南宋镇江(今属江苏省)人,官至右司谏、签书枢密院事、右丞相。

丁云鹏:休宁(今属安徽省)人,明代画家,擅画人物,佛像、山水、花卉,亦会作诗。

丁启睿:明代河南永城人,官至兵部尚书。

丁耀亢:山东省诸城人,明清文学家。著有小说《续金瓶梅》等。

丁观鹏:京师(今北京市)人,清代画家,最精于人物画。

丁善庆:泉州(今属福建省)人,清代道光进士,官至翰林院侍讲学士。著有《左氏兵论》。

丁宝桢:贵州平远(今织金)人,清末山东巡抚,后任四川总督。山东机器局、四川机器局为其所筹建,今存其《丁文诚公奏稿》。

丁日昌:广东省丰顺人,清代大臣。历任江苏巡抚、福建巡抚、督船政、节度水师兼理各国事务大臣等职,曾参与洋务运动,著有《抚吴公牍》。

丁汝昌:安徽省庐江人,清末北洋水师提督,甲午战争爆发后,在与日军的威海卫一役中,拒降而自杀身亡。

丁氏(宋)女。洪庆善妻。贤而有文,字画劲丽。

[编辑本段]四、郡望堂号

1、郡望

济阳郡:战国时为魏邑,西汉置县,治所在今河南兰考东北、山东省东明南境。晋惠帝时,将陈留郡之一部分设置济阳郡,治所在济阳。

2、堂号

驯鹿堂:源出东汉的时候,丁茂从小家里很穷,饿死了父亲。他对母亲最孝。母亲死后,他背土筑坟,又在坟旁栽了松柏。白鹿从山上到墓旁帮他守护坟墓。太守举他为孝廉,他为了守孝,拒绝不受。丁姓以“驯鹿”为堂号。

此外,丁姓的主要堂号还有:“济阳堂”、“钟德堂”、“梦松堂”、“双桂堂”、“留馀堂”、“承德堂”、“五果堂”等。

山东日照丁氏字辈(丁肇中家族)

自十三世起

惟我家谱,履历备祥。原籍海州,肇始武昌。明初来照,相宅河北。天启开科,崇祯任职。乡贤名宦,德言事功。显扬令绪,繁育兴隆。聿愿同心,孝敬和睦。世代绵长,丕承祖泽。

每四个字为一代,不分主次,不分先后,丁肇中为日照丁氏十六代,“肇始武昌”四个字中的肇字,也就是说十六代的人可以选用四个字中的任意一个。

============================================================

[编辑本段]五、丁姓宗祠通用对联

〖丁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麟分帝里;

凫伏家池。

——佚名撰丁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西汉大司马丁复,以越将从同祖起兵,至霸上,入汉。定三秦,破龙且于彭城,为大司马,讨项籍,封阳都侯。下联典指东汉孝子丁密,字靖公,岑溪人。性清介,毫发之馈,不受于人。遭父母丧,并庐墓三年,有双凫游庐旁小池,见人驯伏,人以为孝感。

留仙女塔;

入名宦祠。

——佚名撰丁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晋代丁真君之女丁秀英,相传她曾在瑞州崇玄观炼丹,后成仙而去,家人葬其衣冠,又建塔,称“仙女塔”。下联典指南宋常州人丁允元,淳熙年间官少卿,因忠谏贬为潮州太守,在那里兴学筑桥。百姓怀念他,祀于名宦祠。

梦松应兆;

刻木事亲。

——佚名撰丁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三国时吴人丁固,少年丧父,家贫而敬母至孝。官尚书的时候,曾梦见松树生于腹上,醒来后对人说:“‘松’字可拆为‘十八公’,十八年后我要做到‘公’吗?”后来果然官至司徒(三公之一)。下联典指东汉河内人丁兰,少年丧母,用木头刻母亲像,每日服侍如活人。邻居张叔,酒醉骂木像,还用手杖击木像头。丁兰怒而打张叔,因此被捕,辞别木像时,木像为之落泪。

刻木世泽;

生松家声。

——佚名撰丁姓宗祠通用联

同上。

济阳世德;

虎观家声。

——佚名撰丁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丁姓宗祠“济阳堂”堂联。

麟分帝里;

凫宿家池。

——佚名撰丁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汉初人丁复,在薛地随刘邦举兵,后协助刘邦平定三秦,在彭城打败项羽大将龙且,官至大司马,封阳都侯。“麟”,即指麒麟,比喻杰出的人才。“帝里”,指帝都,京都。下联典指东汉岑溪人丁密,以孝闻名。父母亡故,他在坟边筑屋守孝三年,相传有双凫(野鸭)飞临屋帝水池,见人而驯服。人们以为是他的孝行所感应。

飞凫驯伏;

化鹤归来。

——佚名撰丁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丁密父母丧,守庐墓三年,双凫游于庐旁小池,见人驯伏,人以为孝心所致。下联典指汉辽东人丁令威学道灵虚山,后化鹤而归。

刻木世泽;

生松家声。

——佚名撰丁姓宗祠通用联

-----------------------------------------------------------------

〖丁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木刻乡贤第;

谈经学士家。

——佚名撰丁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河内人丁兰事典。下联典指北宋祥符人丁度,文字训诂学家,官至端明殿学士。

凫游家池水;

化鹤归辽乡。

——佚名撰丁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丁氏宗祠联。上联典指东汉岑溪人丁密事典。下联典指汉辽东人丁令威事典。

藏书八千卷;

同堂三百人。

——佚名撰丁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晚清藏书家丁丙,字松生,号松存,浙江钱塘人。喜藏书,沿用其祖“八千卷楼”为藏书室名。文渊阁《四库全书》散失后,他多方收集和钞补。下联典指宋代名人丁隽,醴陵人。习春秋,时称“丁三传”。兄弟十七人,义聚三百口,五世同居。家无闲言,大中祥符中,诏旌其门曰“义和坊”。

昨天文**;

今日武将军。

——毛泽东撰丁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毛泽东赠丁玲联。

圣哲承休运;

伊夔列上台。

——唐·丁仙芝撰丁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唐代诗人丁仙芝《越裳贡白雉》诗句联。

六试七联捷;

四闱十登科。

——佚名撰丁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福建省泉州市涂门街回族丁氏宗祠联。生活在泉州的“回回蕃客”有数万人之多,晋江市陈埭回族村丁氏家族,也就是丁家胡子便是人数最多的家族之一。丁氏族人蓄着“闻名天下”的大胡子,就是丁氏祠堂也和传统的汉族祠堂别无大样。若非有人指点,很难从中看出宗祠的回族信息:不仔细看,这些寻常的花纹其实都是阿拉伯文字,那么泉州的回族人为何也造宗祠,又将其宗教色彩、民族背景埋藏得如此之深?丁氏祖先为了改善后代的生存空间,在继续伊斯兰传统礼拜仪式的同时,开始接受汉族儒家文化,并争取科举入仕。明弘治正德年间,丁氏并修建了丁氏本族人的祠堂。在这里,可以说是宗祠和清真寺并肩耸立,儒家与伊斯兰文明互相交融。明清两代,丁氏族人出了不少朝廷命官、诗人和艺术家。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清代的丁拱辰,他曾编著《演炮说》,是中国近代军事科学技术的先驱者。他们自小就生活在这座叫做泉州,也叫刺桐的城里。

-----------------------------------------------------------------

〖丁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同飞翰范时名重;

遍立朝端主意深。

——唐·丁稜撰丁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唐代诗人丁稜《和主司王起》诗句联。

豪游畅比王乔鹤;

良晤欣同范蠡舟。

——清·丁敬撰丁姓宗祠通用联

清代篆刻家丁敬(1695~1765年)撰书联。丁敬,字敬身,号钝丁,别号龙泓山人,浙江钱塘人。擅长以切刀法刻印,苍劲质朴,别具面目,形成“浙派”,为“西泠八家”之首。

刻木孝亲绵世泽;

梦松应兆振家声。

——佚名撰丁姓宗祠通用联

见上《丁姓宗祠四言通用联·梦松应兆;刻木事亲》联之联释。

-----------------------------------------------------------------

〖丁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学透春秋,大儒景仰;

才长骁勇,黑丁戏呼。

——佚名撰丁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学者丁恭的事典。丁恭,字子然,东缗人。习公羊严氏春秋。学义精明。建武初,为谏议大夫博士。下联典指明肛指挥使丁德兴,定远人。伟其壮貌,以“黑丁”呼之。因功封济国公,列祀功臣庙。

官纪太常,五马清风余凤水;

绩崇名宦,千秋禋祀荐仙田。

——明·黄锦公撰丁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广东省潮州市磷溪镇仙田乡丁宦大宗祠联。祠祀其入潮始祖丁公允元,原为明代建筑,八十年代初,丁公之后捐资重修,古祠焕然一新,宗祠前有明末礼部尚书黄锦公赠的这副石刻对联。丁允元,原籍江苏常州,宋·淳熙十四年(1187年)因谏免盐铁税由太常寺少卿被贬为潮州知军州事。在任期间,主持在韩山古揭阳楼遗址建韩文公庙,把原城南的韩庙迁往韩山,并以唐贤赵德、宋贤陈尧佐配祀,题匾为“忠佑庙”;主持增筑韩江西岸石墩,在石墩上架设桥梁,建亭修屋,修建后的韩江西桥被潮人称为“丁公桥”;重视教育,曾拨田租365石作为教育经费,使学子有所养……丁公卸职后,占籍海阳县,为仙田丁氏之始祖。后人对丁公知潮期间的政绩予以充分的肯定,于乾隆二十三年潮州知府周硕勋议定丁公配享韩庙。黄尚书在赠联中高度评价了丁公为政的作风和政绩。上联历数了丁公的官职。太常:九卿之一,司祭祀礼乐之官。丁公贬潮之前为太常寺少卿。五马:太守之代称,宋代以后的官制已无太守之官名,但仍习称知府、知州为太守。丁公贬后知潮,故黄尚书称之为五马。丁公虽历居要职,而为官之清,比韩江水还清。下联说丁公崇祀名宦,他在知潮任期间的政绩,可说是上承前贤,下启后俊。用清·乾隆年间邹朝阳《太守丁公配享碑》可为注脚:“丁公以太常忠谏而出守潮州,类于表谏佛骨;置于公桥而民无病涉,类于驱鳄安澜;购田瞻士,创置六斋,类于延师训学……韩公之祠亦屡更矣……自丁公首创斯庙,历宋而元而明,迨我国朝未之或改,岂非韩公之灵有默眷斯土者,而叹丁公实获我心,凿井得泉也……”丁公继往开来,功泽潮州,故能千秋万代享祀于仙田。黄尚书生于明末,尚未知后世对丁公如何景仰,而只说享祀于自家之宗祠,若有灵获知今丁公已配享韩祠,且建有允元亭,以广观瞻,定必挥毫改其联为:“……荐韩祠。”该联以淳朴的笔调抒写作者的感情,毫无雕琢之痕,对仗工稳,贴切,针对性强。黄尚书也是潮州之名宦,为官极清廉。他官至礼部尚书,虽与丁公生不同代,而与丁公同司礼职,对丁公的崇敬,在联中可见一斑。自潮州建制以来,守潮之官可谓多如牛毛,而能给后人留下佳话,闻名而起敬者,可谓凤毛麟角。丁公的事迹,与哪些所谓:“爱民如子,金子、银子,皆吾子也;执法如山,钱山、靠山,其为山乎。”之人,形成强烈的反差。丁公能享祀千秋,得民心而为后来者所标榜,实为干载难得的人民父母官。

汉时将,宋时主,飞珠定四海;

活为臣,死为神,威名震三江。

——佚名撰丁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三国吴大将丁公(奉)祠联。祠在湖北嘉鱼陆溪口。丁奉,字承渊,安丰人。以骁勇闻,累立战功。孙亮即位,为冠军将军。官至右大司马。

济阳继世代,繁衍杭川新福地;

谈经留训古,传家诗礼绍趋庭。

——佚名撰丁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福建省上杭县新生巷48号丁氏祖厝联(1)。

千岁鹤归来,觉世高吟垂不朽;

三公松发育,薰天伟绩荫无疆。

——佚名撰丁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江西省丹阳县司徒镇余巷丁氏宗祠联。

太丘星聚,一德以传,此日堂阶随顾问;

义地风高,寸心如接,他时杖履应寻求。

——丁懋德撰丁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安徽省宁县丁家祠堂联。

六百年肇造丕基振铎与鸣琴,克壮鸿图依望族;

廿一代相承后泽参军而作牧,更期燕翼绍封公。

——佚名撰丁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福建省上杭县新生巷48号丁氏祖厝联(2)。

============================================================

[编辑本段]六、丁姓典故、趣事

〖目不识丁〗

以前,有个财主姓丁,他有一个儿子,都十多岁了,还什么都不懂,请了好几个先生,就是教不会他一个字。丁财主心里可急坏了,一天他出榜文,声称若谁教会丁少爷一个字赏银十两。

一位老秀才见了,心想:这孩子再笨,也不至于不知道自己的姓吧?况且,这个“丁”字笔画简单,又好写,又好认,我怎么会教不会他一个“丁”字呢?于是,他便揭了榜。

到了财主家后,老秀才每天都叫丁少爷学习“丁”字,一晃就过了九天,丁财主要考丁少爷。老秀才怕丁少爷忘了,特意准备了一个钉子,让少爷拿着,说:“万一忘了,看看手里的东西,就想起来了,懂吗?”少爷点了点头。

秀才领着少爷去见丁财主,写了一个“丁”字说:“小少爷,这个字怎么念?”

谁知少爷看了半晌,还是想不起这是个啥字。秀才赶紧提醒他:“你手上拿的是什么东西?”

少爷低头一看,说:“一根铁棒棒。”

秀才一听,气得直跺脚:“真是朽木不可雕也!你目不识‘丁’不要紧,我的十两银子可完了。”

从此,“目不识丁”这名俗语便传开了。

后来,人们称文盲为,“目不识丁”,意为“丁”字都不识,可见其不通文字的程度。

--------------------------------------------------------------------------------

中国人民解放军丁姓开国将军生平简介

丁秋生中将

丁炳生少将

丁炳生(1939~——),江苏省无锡市人。锡山市荡口中学55届毕业生。

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司令部副参谋长。是中国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研究会副会长,华夏双拥学院院长。几十年从事作战指挥和教育训练,具有很高的组织指挥能力和教学经验。

1988年9月被授予大校军衔,1992年7月晋升为少将军衔。与童来喜等人合著有《第三野战军征战记(上、下册)》等。

--------------------------------------------------------------------------------

中国人民解放军丁姓高级将领、革命英烈生平简介

丁楷烈士

丁楷(1907~19319),安徽省霍山县人。1922年考入设在黄栗杪的霍山县立第二高级小学,曾参加“马克思主义研究小组”。1926年在安庆工业专门学校加入中国***。

丁姓,中华姓氏之一,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始祖为丁公伋。

丁姓在宋版《百家姓》中位列第177位,当代丁姓的人口已达到470多万,为全国第48位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38%。

源出一

第一支见诸於《姓氏考考略》﹐该书云﹕“武王伐殷,丁侯不朝,太公乃画丁侯于策,三箭射之,丁侯病困。”[2] 周武王伐纣之时﹐就有了丁姓的诸侯。但这位丁姓诸侯的详细情况﹐却没有更多的文字记载。

①源于子姓,出自殷商诸侯丁侯的后裔,属于以先祖谥号为氏。[3]

②出自周朝对商朝遗民微子启的封地,属于以先祖字号为氏。周朝封商朝遗民微子启于宋(今河南东部和山东、江苏、安徽之间一带地区),建立了宋国,世人称其为宋丁公。

源出二

丁氏的第二支姓源来自於姜子牙一族。

源于姜姓,出自姜太公之子姜伋的谥号,属于以先祖谥号为氏。据史籍《元和姓纂》、《万姓统谱》、《通志·氏族略》[4] 等资料记载,丁氏源出姜太公之子伋。炎帝神农氏是少典的儿子,因居住在姜水之滨,于是以姜为氏。姜姓子孙经夏、商两代,到周时有姜姓吕尚,俗称姜太公。他西周初年任周太师,因辅佐周武王姬发灭商有功,封于齐(今山东北部)。姜太公的儿子姜伋,在周成王姬诵执政时期时为周王朝重臣,又是后来周康王姬钊的顾命大臣,对周王朝有辅佐大勋。姜伋逝世后,周王室敕封其谥号为“丁公伋”,其后裔子孙中便以其谥号为姓氏者,称丁氏,史称丁氏正宗。[

下面就跟随我一起看看丁姓起源来源详解,丁姓起源,丁姓的来源,丁氏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群体,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四十八位,属于超级大姓系列,人口约五百七十八万四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36%左右。百家姓为大家详细介绍丁姓起源,丁姓的来源,以及丁姓男女宝宝的起名推荐,希望能对大家提供有效的帮助。整理收集。 丁姓起源

起源一

源于姜姓,出自姜太公之子姜伋的谥号,属于以先祖谥号为氏。据史籍《元和姓纂》、《万姓统谱》、《通志·氏族略》等资料记载,丁氏源出姜太公之子伋。炎帝神农氏是少典的儿子,因居住在姜水之滨,于是以姜为氏。姜姓子孙经夏、商两代,到周时有姜姓吕尚,俗称姜太公。他西周初年任周太师,因辅佐周武王姬发灭商有功,封于齐(今山东北部)。姜太公的儿子姜伋,在周成王姬诵执政时期时为周王朝重臣,又是后来周康王姬钊的顾命大臣,对周王朝有辅佐大勋。姜伋逝世后,周王室敕封其谥号为“丁公伋”,其后裔子孙中便以其谥号为姓氏者,称丁氏,史称丁氏正宗。

丁氏族人大多尊奉丁公伋(姜伋)为得姓始祖。丁姓起源,丁姓的来源。

起源二

源于子姓,出自殷商诸侯丁侯的后裔,属于以先祖谥号为氏。

据史籍《姓氏考略》记载,丁侯为殷商诸侯,周武王姬发开始讨伐殷纣之时,丁侯因不从而被周武王所灭,其祖孙散居各地,部族仍以丁为氏。

起源三

源于子姓,出自周朝对商朝遗民微子启的封地,属于以先祖字号为氏。周朝封商朝遗民微子启于宋(今河南东部和山东、江苏、安徽之间一带地区),建立了宋国,世人称其为宋丁公。

在宋丁公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字号为姓氏者,称丁氏,世代相传至今。

起源四

源于改姓,属于因故改姓为氏。

⑴为孙姓所改,是周文王的姬姓后裔。据《三国志·江表传》云:“孙权因孙匡烧损茅芒,以乏军用,别其族为丁氏。”所以,后世的丁氏中国人之中,特别是南方的丁氏人中,有一部分是周文王的姬姓后裔,因为孙氏传自周文王之子康叔。

⑵出自于氏所改。据明朝海盐姚士粦所序《枫窗小牍》中的记载,宋朝时期,有个叫于庆的人欲依附于权贵丁谓,遂改姓为丁氏,后果然如意,飞黄腾达,其后裔子孙以及族人因此皆称丁氏。

起源五

源于蒙古族,出自元朝蒙古学者丹珠尔,属于帝王赐姓为氏。

⑴明朝初期,蒙古族黄教学者丹珠尔被明太祖朱元璋赐姓为丁,其后裔子孙世代相传丁氏至今。丹珠尔,据说是第三世达赖喇嘛三位侯选灵童之一的香根,是元、明之际的学者,他精通藏语、蒙语、汉语、维吾尔语、西鞑靼语(斯拉夫语,即俄罗斯语)等诸多语言文字,主持修纂了著名的苯教佛典《丹珠尔》一百六十四部(今只保留有一百二十部),他的姓名亦因该部佛教重典而得称。

⑵蒙古族敖陶格图氏,源以地名为姓氏,出自敖陶窑子古城(今内蒙古包头九原区敖陶窑子),明朝初期迁居大兴安岭地区,明朝中叶即多冠汉姓为丁氏、林氏。

起源六

源于回族,出自明朝时期西域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明朝西域回回人(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大部分地区)中,以“丁”为末字者进入中原汉化后,有按汉俗以谐音汉字改姓丁氏。丁氏为回族古老的姓氏之一,在史籍《东里文集》中记载:“西域人多名丁,既入中国,因以为姓。”回族丁氏大部分是来自先祖回回名的尾音“迪尼”(Din),按汉语发音多译读为“丁”,于是他们中间一些人的后代便取“丁”为姓。如“勘马刺丁之后裔姓丁。”回族丁氏中最大的一支,当属赛典赤·赡思丁家族,因其子孙甚多,分为纳、速、拉(喇)、丁等姓氏,在国内分布很广。如福建泉州陈棣的丁氏回族,按史籍《执斋公图谱·历代忌辰总目》的记载:“一世祖节斋府君,讳谨,字慎思(赡思丁)。由此可以得出结论:赛典赤瞻(赡)思丁是今泉州陈棣丁氏的始祖。”

丁氏回族在全国均有分布。

起源七

源于彝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彝族丁氏,源出尼质氏部落,在明朝时期的改土归流运动中改为汉单字丁氏,世代相传至今。

起源八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满族定吉哩氏,满语为Dinggiri Hala,世居黑龙江西城(今黑龙江克山西城镇)。后有鄂伦春族引为姓氏者。

清朝中叶以后,满族、鄂伦春族定吉哩氏多冠汉姓为丁氏。

起源九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今瑶族、东乡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丁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丁氏,世代相传至今。

起源十

源于改姓,出自明朝初期苏州阊门邹、丁二氏,属于因故改姓为氏。

在丁氏族人中,有一“活丁死邹”的独特家族。

相传,明朝初期,在苏州有一邹氏人家因战乱未平,生活拮据,不得已将孩子送给了一户丁氏人家。后来这个孩子勤奋读书,考取了功名,还做了大官,于是那邹氏人家就要取回孩子,还姓为邹氏。丁氏 人家辛苦抚养孩子成人,当然不肯,两家为此闹到了公堂上,地方官员无法判断,于是最终闹到了皇帝那里。

明太祖在了解了事因之后笑笑说:“这好办得很:活着姓丁,死了还姓。”

皇帝金口如同圣旨,两家只得遵旨。从此,该支丁氏族人在活着的时候称丁氏,去世后安葬时棺头写“丁”,棺尾写“邹”,幕外碑铭邹氏。

这就是著名的苏州阊门丁氏一族,就是今天主要分布在江苏省三泰地区(泰州市、泰兴市、泰县,包括如皋市、南通市、海安县一带)的丁氏一族,号称“江苏六大丁“之一,始祖就是号称“活丁死邹”的三个儿 子:丁兰国、丁兰芝、丁瑞芝。

丁姓的来源之迁徒分布

丁氏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群体,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四十八位,属于超级大姓系列,人口约五百七十八万四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36%左右。

丁氏支源众多,但大致上,山东为其最早发源地,后在当地发展成为丁氏最大的济阳郡望,山东丁氏一族亦是各地迁播的主源头。

秦、汉时期,丁氏族人聚居地主要在今山东、江苏、河南境内,同时,河北、陕西、广西、湖北、广东等省也有少量丁氏族人落籍。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导致了丁氏族人频繁的迁徙,可谓丁氏族人历史上播迁的昌盛时期。三国孙吴的孙匡改姓丁,为丁氏族人的发展加添了新的支脉,江苏南部及浙江大部分地区成为此支丁氏族人繁衍的主要区域。这一时期,丁氏族人仍以山东、河南为中心繁衍生息,另外,江西、安徽也有丁氏族人迁入者。

唐朝时期,济阳丁氏族人有入居福建者。据《漳州府志》记载:“陈元光军谘祭酒有丁儒者,先世济阳,后徙光州固始,总章二年,从元光开漳州。”此支丁氏族人在唐朝末期迁居泉州、广东等地。

宋、元时期,有江苏人丁谓后人分居于崖州(今广东省崖县西北)和广州。有丁允元、丁肇宪分别开基广东潮州和梅州,被视为当地始祖。

清朝时期,居于福建、广东一带的丁氏族人有移居台湾的,后徙居泰国、新加坡、美国等地。至此,从宋朝以来散布全国各地的丁氏族人已日趋向世界各地延续其支脉。

今日丁氏族人以江苏、福建、湖南、湖北、安徽、山东、江西、浙江、贵州、吉林、辽宁等省多此姓,这十一省的丁氏族人约占全国丁氏人口的70%以上。

丁姓起源之郡望堂号

郡望

济阳郡:战国时期为魏国城邑,西汉时期改置为济阳县,治所在今河南省兰考县东北部。济阳县在唐朝初期并入冤句县。晋朝惠帝时将陈留郡的一部份划出来设置济阳郡,治所在济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兰考县、山东省东明县以及定陶县一带地区,距今河南省正阳县不远。晋惠帝后来将陈留郡的一部份划出来设置济阳郡,治所在济阳,辖地在今河南省兰考县、山东省东明、定陶两县一带地区,距今河南省德正阳县不远。东晋后期晋室南渡后,济阳郡被废黜。

热河上营:即今河北省承德市,蒙语称“布尔噶苏台”,即著名的木兰围场、热河上营,史称“紫塞明珠”。清嘉庆十五年(公元18l0年)设热河都统署。清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以后,热河文武官员均属都统署管辖,官职与朝廷派出的总督、巡抚同。辛亥革命后,废除府建制,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设热河特别区,民国十七年(公元1929年)改建热河省,承德为热河省省会。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3月,承德沦陷,为日寇占领区。民国三十四年(公元1945年)8月14日寇投降,承德成立了八路军办事处,后改为热西办事处、热西工委。9月筹建承德市人民政府,11月正式成立。民国三十五年(公元1946年)8月国民革命军占领承德。民国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承德被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于当年成立承德市政府,隶属于热河省。1955年热河省建制撤销,承德市划归河北省,为省辖市。1958年承德改由承德专署领导。1960年承德专员公署撤销,恢复为省辖市。1961年承德专署复设,承德市再改为地辖市。1982年地、市分署办公,承德再次改为省辖市。1993年承德地、市合并为一,为地级市,下辖三区八县,即双桥区、双滦区、鹰手营子矿区、承德县、兴隆县、平泉县、滦平县、隆化县、丰宁满族自治县、宽城满族自治县、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丁姓起源,丁姓的来源。

堂号

五果堂:元一代,满一公有一子荣一公,荣一公生五子:华一,华二,华四,华五,华六,五人兄弟友爱,不忍分析,有一梅五果之异,时人号称五果丁氏,无为丁氏后人因名五果堂丁氏。元末历经战乱兵燹,五果兄弟后人分徙各地,华一公一支仍居祖籍,主要分布无为县西乡一带;华二公一支迁往南苏寺旁(今无为苏塘),号“南苏五果堂”;华四公一支则迁至古巢界河(今庐江县盛桥镇),号“无巢五果堂”;华五公一支主要播迁至合肥永乐港口(现肥西县刘河乡),号“淝南五果堂”;华六公一支,各支老谱皆载所迁无考,惟见《考涧丁氏宗谱》中第十八卷为华六公支下部分后裔参修。

易东堂:江苏睢宁丁氏郡望堂号,易:变迁,东:山东。源于此支丁氏自山东南迁至江苏睢宁。

济阳堂:以望立堂。

承德堂:以望立堂,亦称热河堂。

驯鹿堂:源出东汉的时候,丁茂从小家里很穷,饿死了父亲。他对母亲最孝。母亲死后,他背土筑坟,又在坟旁栽了松柏。白鹿从山上到墓旁帮他守护坟墓。太守举他为孝廉,他为了守孝,拒绝不受。丁氏以“驯鹿”为堂号。

丁姓的家谱

上海云间丁氏谱一卷,(民国)丁佩撰,民国年间武进陶氏石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

江苏濡须苏南丁氏宗谱十六卷,(清)丁大年修,清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五果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八册。现被收藏在河北大学图书馆。

江苏溧水丁氏宗谱二十卷,(民国)丁存泰纂,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继善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江苏省溧水县东屏乡蔴山村。

江苏丰县丁氏谱序一卷,(民国)丁敬尚纂,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手抄本。现被收藏在江苏省兴县套楼乡谢集村。

浙江杭州丁氏谱牒一卷,著者待考,清朝年间丁氏嘉惠堂手抄本一册。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图书馆。

浙江萧山萧南历墅湖丁氏宗谱六卷,(清)丁仕蛟、丁仕彪撰,清道光八年(公元1828年)瑞松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辽宁省图书馆。

浙江萧山丁氏宗谱十卷,首一卷、末一卷,(清)丁起鹏等修,清道光二十七年(公元1847年)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安徽徽州丁氏世宗谱,著者待考,手抄本一册。现被收藏在安徽省绩溪县横坞乡。 丁姓起源,丁姓的来源

安徽枞阳枞川丁氏宗谱十二卷,(清)丁子固等纂修,清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刊印本十二册。现被收藏在安徽省图书馆。

安徽怀宁丁氏宗谱七卷,首三卷、末一卷,(清)丁佐廷等修,清光绪十七年(公元1891年)松兆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现被收藏在人民大学图书馆。

泉州丁氏族谱,(明)丁仪等修,泉州丁氏手抄本一册。现被收藏在福建省图书馆。

丁姓起源,丁姓的来源。

山东丁氏族谱四卷,(清)丁元爵、丁研书等续修,清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41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日本、美国。

丁姓起源之男孩起名

丁世铭 丁柏砚 丁煜斐 丁德收 丁鑫 丁正扬 丁小杰 丁玉杰 丁唯一 丁正阳 丁正洋 丁晓杰 丁文惠 丁峥亮 丁辉

丁健航 丁蕾 丁伟平 丁光林 丁光佼 丁光旭 丁佼 丁戎 丁妸 丁国明 丁炜 丁苏来 丁庆群 丁湛 丁雪妮 丁稚淇

丁欢岩 丁湘琦 丁沁 丁潇 丁潇格 丁雯旭 丁佳潇 丁潇乐 丁业旭 丁淼水 丁业珂 丁江北 丁当 丁业璞 丁博恩

丁华 丁德国 丁业祖 丁颐 丁仁邦 丁壬邦 丁永超 丁罗琦 丁德春 丁荣福 丁剑 丁佳彬 丁禄 丁宇鸿 丁为民 丁姝

丁强 丁嘉琪 丁彩云 丁旭兰 丁顺湘 丁伯慧 丁战峰 丁锁平 丁嵬 丁尔峤 丁琛 丁烘 丁贵海 丁相亮 丁泓一 丁弘一

丁一泓 丁泠一 丁涵之 丁涵佶 丁璞训 丁坚 丁子函 丁金忠 丁山 丁立松 丁蓓蓓 丁浩城 丁铃峰 丁文彬 丁长青

丁青甫 丁青浦 丁清蒲 丁晨晨 丁杨 丁雨琦 丁子勇 丁子贵 丁凡 丁培灵 丁星月 丁佳喜 丁笑 丁晓珍 丁可盈

丁小金 丁晓乐 丁好 丁多 丁懂 丁咚 丁家旺 丁可 丁凌 丁锋 丁绍恩 丁枷嘻 丁微 丁建林 丁健 丁亚姝 丁亚抒

丁雅姝 丁雅抒 丁丙越 丁一庭 丁学珍 丁守虹 丁春 丁春宇 丁义涛 丁佳霖 丁俊一 丁语童 丁语彤 丁雨菡 丁智香

丁若曦 丁文明 丁羽彤 丁语恫 丁桂娣 丁右娣 丁勇胜 丁永胜 丁淞 丁淼昌 丁满昌 丁树 丁丹雅 丁鸿 丁鸿昌 丁滠

丁丽梨 丁硕 丁文睿 丁大鹏 丁群根 丁李白 丁永娣 丁维杰 丁延顺 丁波善 丁政儒 丁旭龙 丁蓝雨 丁振儒 丁丹阳

丁爱平 丁焕钊 丁香菊 丁泓伊 丁兰雨 丁奕超 丁晔 丁颜 丁竞 丁溯源 丁汤宝 丁迦漪 丁迦沂

丁姓起源之女孩起名

丁怡涟 丁晓玲 丁继红 丁佩玲 丁亚梅 丁楚芬 丁秀娟 丁小娟 丁敏艳 丁亚美 丁晓艳 丁萍凯 丁幼芬 丁扬雪

丁扬萍 丁美芳 丁敏悦 丁梅英 丁建文 丁莉平 丁晓文 丁凤艳 丁莹姝 丁清玲 丁子颖 丁瑞颖 丁冬梅 丁子玥

丁仰婵 丁思媛 丁钰婷 丁琬琼 丁思文 丁如玉 丁一倩 丁琳芸 丁梅 丁妞妞 丁俏妞 丁晨雪 丁亦倩 丁缪妞

丁裔妞 丁禹萍 丁伟娜 丁苹萍 丁琳昕 丁明丽 丁宗萍 丁曼玲 丁琴芳 丁梦怡 丁虹英 丁弘英 丁鸿英 丁荭英

丁红颖 丁红莹 丁小芬 丁桂芬 丁冉 丁健莉 丁礼倩 丁子芳 丁文洁 丁圆婷 丁媛婷 丁超英 丁春花 丁炳文

丁红玲 丁涟怡 丁明芳 丁倩婷 丁倩姬 丁海丽 丁梅琼 丁海琳 丁妍辉 丁怡慧 丁怡辉 丁俊婷 丁怡碧 丁嫣

丁晓琴 丁秀丽 丁燕梅 丁燕华 丁怡宇 丁建梅 丁玥雯 丁悦闻 丁冰梅 丁福英 丁倩儿 丁倩仪 丁小芳 丁敏芳

丁美婷 丁志文 丁慧玲 丁慧琳 丁慧怡 丁贵娥 丁小萍 丁可婧 丁可妍 丁妍妮 丁妍婕 丁婕妍 丁可莹 丁绮琳

丁绮莹 丁敏倩 丁雪妍 丁雪茹 丁冰妍 丁可雪 丁妍汶 丁妍翎 丁妍凌 丁亚妍 丁泳婧 丁靖婧 丁婧婧 丁晓婧

丁小婧 丁景玉 丁渼媛 丁庆琳 丁远琳 丁传红 丁佳瑶 丁婧语 丁姜文 丁梦瑶 丁琳琳 丁心怡 丁靓雪 丁珍花

丁蓝雪 丁宇霞 丁梦雪 丁镇花 丁庆玲 丁巧艳 丁彩霞 丁茹芸 丁梨花 丁月娥 丁晓芳 丁建萍 丁海英 丁少琴

丁小琴 丁叙瑶 丁九莉 丁重文 丁九丽 丁志芬 丁燕芳 丁元媛 丁莉丽 丁华梅 丁一颖 丁钐颖 丁定芳 丁元丽

丁步梅 丁佳娟 丁小倩 丁琼芳 丁建红 丁艺娟 丁宇洁 丁绍玉 丁艳玲 丁冰媛 丁冰倩 丁冰悦 丁霭琳 丁蔼琳

除了这篇丁姓起源,丁姓的来源。还为你提供了姓丁的名人,丁姓名人、丁姓起名,丁姓名字大全

怀宁丁氏家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元代的一位名叫陈峻的人。据怀宁当地的丁氏族谱记载,陈峻在鄱阳湖避乱时,渡江来到宿松(今属安徽安庆),并入赘到丁氏家族,从而改变了自己的姓氏,将陈姓改为丁姓。他的一个儿子名为介甫,定居在宿松,而另一个儿子名为义甫,则迁往怀宁的钦化乡汪家潭新安里居住。

自此之后,丁氏家族的子孙人才辈出,不断涌现出高官、学者等杰出人物。比如,丁柷是明正德己卯年的举人,嘉靖己丑年的进士,曾担任浙江东阳知县;丁冠甲是嘉庆己卯年的举人,道光癸未年的进士,曾被钦点为卫守备;丁魁榜是同治癸酉科的举人,光绪丙子科的进士,曾担任蓝翎都司衔江闾门守备。

然而,关于丁氏家族的具体历史和起源,如为何选择在怀宁地区定居,以及陈峻是如何与丁氏家族联系起来的等等细节,由于史料的缺乏,至今仍然没有明确的文字记录。因此,怀宁丁氏家族的起源和历史仍然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安徽淮北丁氏来历

辈分的两种说法:

一、随安徽蒙城丁氏字辈:“宣锡广训福仰再怀配适作兆培良尚庆学继存汉乐效安从”。

蒙城县《丁氏家谱》民国8 年(1919 年)修。始祖丁齐,原籍山东兖州阳谷县,元末迁居坛城前三代单传,第四代六子,嗣后繁衍十三门支。合族公议,后代人用名(大名)均按企、仰在、怀、佩、延、作、兆八个字循环使用,家谱录入11205 人,其中文生以上332 名,任九品以上官职的69 名。丁氏姓氏观念较强,13 门祖支,已传20 余代,迄今辈分不乱。清代族人集资在县城建丁氏宗祠(今蒙师附小),定期议决族内大事。1980 年聚族而居的丁氏自然村镇46 个,12 万人

二、原籍山东省阳谷县。其始祖丁齐,字日跻,元正议大夫,元末迁居蒙城县坛城集。到了4世,兄弟6人,最小的名贵,字士能,“明天顺年间,当太平无事时,常往来于宿蒙,后遂于宿之相右黄里村家焉(《丁氏家谱·序》)。”至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丁氏由蒙迁宿已有500余年,历传21世,户口千余家。

丁恭,山阳东缗(今山东金乡县东)人,汉代学者,时称大儒,曾任谏议大夫、博士。后升为侍中祭酒、骑都尉,卒于任上。

丁谓,苏州长洲(今江苏省苏州)人,北宋真宗时任右谏议大夫、权三司使,后升至宰相,被封为晋国公。其修复京城的故事被尊为古代“运筹学”运用的典范。

丁度,祥符(今河南开封)人,北宋文字训诂学家,官至端明殿学士。曾与李淑等刊修《韵略》,又刊修《广韵》成《集韵》。

丁顗,祖籍恩州清河(今属河北省)人,后迁居祥符,北宋著名藏书家,共搜集图书至八千卷。

丁琏,番禺(今属广东省)人,北宋元丰年间进士,任朝议郎一职。

丁敬,浙江省钱塘(今杭州)人,清代篆刻家,喜好金石文字,善鉴别,工于诗、书、画,尤精刻印,开创了“浙派”,被誉为“西泠八家”之首。

丁丙,浙江省钱塘人,清末藏书家,撰有《善本室藏书志》,著录其藏书中珍贵部分。

丁谦,浙江省仁和(今杭州市)人,近代地理学家。著有《蓬莱轩地理学丛书》六十九卷。

丁颖,广东省高州人,现代农学家、水稻专家。曾任中山大学农学院教授。解放后历任华南农学院院长、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等职。

丁大全,南宋镇江(今属江苏省)人,官至右司谏、签书枢密院事、右丞相。

丁云鹏,休宁(今属安徽省)人,明代画家,擅画人物,佛像、山水、花卉,亦会作诗。

丁启睿,明代河南永城人,官至兵部尚书。

丁耀亢,山东省诸城人,明清文学家。著有小说《续金瓶梅》等。

丁观鹏,京师(今北京市)人,清代画家,最精于人物画。

丁善庆,泉州(今属福建省)人,清代道光进士,官至翰林院侍讲学士。著有《左氏兵论》。

丁宝桢,贵州平远(今织金)人,清末山东巡抚,后任四川总督。山东机器局、四川机器局为其所筹建,今存其《丁文诚公奏稿》。

丁日昌,广东省丰顺人,清代大臣。历任江苏巡抚、福建巡抚、督船政、节度水师兼理各国事务大臣等职,曾参与洋务运动,著有《抚吴公牍》。

丁汝昌,安徽省庐江人,清末北洋水师提督,甲午战争爆发后,在与日军的威海卫一役中,拒降而自杀身亡。

丁德兴(1327—1366),元末定远(今属安徽)人,传其祖由拜占庭使华。初在濠州(治今安徽凤阳)参加朱元璋军,称“黑丁”。从渡江,拔采石,取太平(今安徽当涂),分兵略溧水、淋阳,擒陈兆先。下集庆(今江苏南京)、镇江,进管军总管。克金坛、广德诸地,擢左翼元帅。又取徽南诸州,破宜兴,论功授凤翔卫指挥使。至正二十一年(1361)从征陈友谅,大距鄱阳湖,略定衡州(今湖南衡阳)诸郡。后与徐达讨张士诚,卒于军团。洪武帝称其乃“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之虎将”。

丁兰,东汉人,“丁兰刻木事亲”为二十四孝故事之一。

丁肇中,祖籍山东,曾获得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美籍华人。

丁俊晖,中国第一个台球世界冠军,江苏宜兴人。

丁聪,著名漫画家,1916年生于上海。30年代初开始发表漫画。抗日战争时期,辗转于香港及西南大后方,从事画报编辑、舞台美术设计、艺专教员和画抗战宣传画等工作,同时也以漫画参加过多次画展。1957年后的二十多年里没有发表漫画,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才又画起讽刺漫画来。2009年5月26日上午11点,93岁的丁聪先生因病去世。

丁秋生(1913~1995年),湖南省湘乡县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转入中国***。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95年1月4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2岁。

丁钊(1920年~),山东省龙口市人。1939年参加八路军,同年加入中国***。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

丁盛(1913~1999年),江 西省于都县人。1930年加入中国工农红军。曾于1932年由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转入中国***。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99年9月25日因病在广州逝世,终年86岁。

丁甘如(1917~1995年),福建省上杭县人。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由团转入中国***。1955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曾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独立自由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5年3月29日因病在成都逝世,终年78岁。

丁世方(1912~1965年),安徽省金寨县人,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由团转入中国***。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65年6月23日游泳中不幸逝世,享年仅53岁。

丁本淳(1911~1996年),陕西省澄城县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转入中国***。1955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1988年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6年3月12日因病逝世,终年85岁。

丁先国(1909~2001年),湖北省麻城县人。1927年参加黄麻起义。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0年加入中国***。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2001年11月11日因病在重庆逝世,终年92岁。

丁武选(1897~1993年),安徽省阜南县人。1929年加入中国***。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时年58岁。1988年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3年1月27日因病逝世,享年96岁。

丁荣昌(1912~1996年),曾用名丁星辉,江西省于都县人。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转入中国***。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88年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6年10月25日因病在昆明逝世,终年84岁。

丁莱夫(1912~1983年),原名丁之夏,山东省广饶县人,1936年参加中国***,1937年参加八路军。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3年8月28日因病逝世,终年71岁。

丁文昌(1933年10月~),安徽省宿州市人。1951年7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先后入解放军第16步兵学校、空军第5预科总队、空军第10航空学校学习。1956年5月加入中国***。1988年9月被授予空军少将军衔,1990年7月晋升为空军中将军衔,1996年1月23日晋升为空军上将军衔。

丁衡高(1931年~),江苏省南京市人。1952年于南京大学工学院机械系毕业,1953年8月加入中国***,1962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94年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为开国元帅聂荣臻的女婿,聂力中将(世界上第一位女中将)的丈夫。1988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1994年6月晋升为上将军衔。先后于1985年,某型号任务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他为各硬件系统第一获奖人。1979年,“静压气浮技术及其在惯性仪表中的应用”获国家科技重大成果一等奖。1978年,“静压空气轴承”获全国科技大会奖。1979年,“气浮陀螺加速度计”、“三自由度气浮陀螺”均获国防科技重大成果二等奖。著有《精密机械传动精度与刻划技术》、《当代质量管理和可靠性系统工程的论述》、《工艺与新技术革命》、《关于发展高技术武器装备的思考》等。

丁一平(1951年~),湖南省湘乡县人,1970年2月加入中国***,1968年3月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先后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学院、海军指挥学院、国防科技大学和。中共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在职研究生班毕业,中央党校研究生学历。1988年9月被授予海军上校军衔,1992年晋升为海军大校军衔,1996年7月晋升为海军少将军衔。2002年7月晋升为海军中将军衔。著有《世界海军史》,与人合著有《空军大辞典》、《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胡学让合著)等。

丁寿岳(1944年~),福建省古田县人。199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2001年晋升中将军衔。

丁文斋(1922~1996年),原名丁五和,江苏省连云港市灌云县板浦镇人。1940年冬参加了地方抗日武装队伍,同年加入了中国***。1988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1996年因病逝世,终年74岁。

丁玉才(194110~——),江苏省淮阴县人。1988年9月被授予大校军衔,1992年晋升为少将军衔。

丁兆乾(19396~——),回族,河南省唐河县人。1988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

丁荣杰(1938~——),湖南省湘潭市人。1988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

丁荣锦(1944~2005126),江苏省东台县人。1964年从安丰中学毕业后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98年7月晋升为武警少将警衔。2005年1月26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61岁。出版有《武警后勤人才概论》、《橄榄绿絮语》两部专著,其中《橄榄绿絮语》一书在1996年第四届“当代军人喜爱的军版图书”评选中,获全军二等奖。2001年他负责完成的《群体闹事的社会心理与对策研究》课题,被列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规划军事学项目,约25万字,已由军事科学出版社出版,并获武警部队军事理论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

丁炳生(1939~——),江苏省无锡市人。1988年9月被授予大校军衔,1992年7月晋升为少将军衔。与童来喜等人合著有《第三野战军征战记(上、下册)》等。

丁楷(1907~19319),安徽省霍山县人。1926年在安庆工业专门学校加入中国***。1931年红军主力北上,所部编入中国工农红军第4军第11师,任11师政治部主任,坚守大别山根据地,牵制敌人,支援主力北上。9月红军在英山羊角尖召开秘密军事会议,遭到敌人的袭击,即率部迎敌,不幸右胸中弹转送医院,终因伤势过重,医治无效光荣牺牲,时年24岁。

丁先华(——~193510),河南省新县人。早年参加地方游击队,并加入中国***。在豫南、鄂东地区进行游击活动。1935年3月,强渡嘉陵江的战斗取得胜利,4月28团向敌纵深发展,10月攻克青州、横渡涪江、进围江油,连克平武、中坝。红军长征途中,在毛儿盖掩护战士转移,中弹光荣牺牲。

丁纪才(1912~19351),安徽省六安市(原安徽省六安县)人。早年加入中国***。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4年任红30军88师副师长。率部参加仪南、营渠、宣达战役,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三路围攻”和“六路围剿”。1935年1月率部参加广昭战役。1月下旬,在四川广元羊模坎战斗中牺牲,时年23岁。

丁彩光(1909~19314),湖北省大悟县人。出生于封建地主家庭。1927年6月加入中国***。1931年1月红1军与红15军合编为红4军后,调任红4军第10师政治部民运科长。同年2月下旬,随部队参加了双桥镇活捉国民党34师师长岳维峻的战斗。4月因“肃反”扩大化,被错杀于河南光山县白雀园,时年22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丁李开(1927一1972),又名邓开,东莞东坑镇丁屋村人。1941年在家乡参加抗日先锋队,翌年到大岭山参加抗日游击队,1944年加入中国***。1956年以后,丁李开历任海军万山要塞炮兵室副主任、海军万山要塞司令部军训科科长、陆军万山要塞7004部队副司令员、佛山军分区司令部副参谋长、中共佛山市委书记、佛山市革委会主任等职。1972年8月23日,在佛山市委党校召开佛山市三级干部会议期间,丁李开因心脏病发作而不幸逝世,终年45岁。同年8月,被广东省军区批准追认为“在工作中壮烈牺牲的烈士”。

丁谦:浙江省仁和(今杭州市)人,近代地理学家。著有《蓬莱轩地理学丛书》六十九卷。 丁颖:广东省高州人,现代农学家、水稻专家。曾任中山大学农学院教授。解放后历任华南农学院院长、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等职。

丁文江:地质学家、地质教育家。是我国地质事业的奠基人之一。创办了我国第一个地质机构——中国地质调查所,领导了我国早期地质调查与科学研究工作;又在该调查所推动了我国新生代、地震、土壤、燃料等研究室的建立。

丁肇中:美国物理学家。

丁石孙:中国数学家。

丁学良:政治社会学家,香港科技大学社会科学部教授。生于安徽宣城(今宣州)。

丁祖诒:中国民办教育家,西安翻译学院院长及创办人。后曾任工人、工程师及中学教师。1987年,他创办了西安翻译学院。

丁俊晖:中国台球运动员。

丁光训主教(1915年9 月20日-):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和现代派神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前圣公会主教、中国官方支持的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主席(1980年-1997年)、名誉主席和中国基督教协会名誉会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

丁贝莉:游戏模特。

丁当:中国大陆女歌手。

丁磊:网易公司创始人。

丁磊: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兼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总经理。

丁家宜:1972年起,执教中国药科大学。1993年,办中国药科大学神农生物技术公司;1995年,与台商合作成立南京珈侬生化有限公司。经营商觉得丁家宜作为中国药科大学的教授,有公认的研究成果,遂将产品命名为“丁家宜”。

关于丁氏的历史和现状

[编辑本段]一、姓氏源流 丁(Dīng)姓源出有四: 1、出自姜姓。据《元和姓纂》、《万姓统谱》、《通志·氏族略》等资料所载,姜太公...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