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先生
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幼名文豹,原名开贞,字鼎堂,号尚武,是中国新诗的奠基人之一、中国历史剧的开创者之一、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社会活动家,甲骨学四堂之一,第一届中央研究院院士。从1926年参加北伐,1927年参加了南昌起义,1928年2月因被国民党政府通缉,流亡日本,著有《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字研究》等重要学术著作,1958年9月兼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主编组品有《中国史稿》和《甲骨文合集》,全部作品编成《郭沫若全集》38卷。1952年4月9日郭沫若获得“加强国际和平”斯大林国际奖。
生平经历:
早年:
郭沫若是四川省乐山县人,少年曾就读于成都石室中学。父亲郭朝沛经营商业。母亲杜遨贞,是一个没落的官宦人家的女儿。
1914年,郭沫若留学日本,在九州帝国大学学医。1921年发表第一本新诗集《女神》,书中洋溢着强烈的浪漫主义气息,《女神》是中国新诗的奠基之作,郭沫若也因而成为中国新诗的重要奠基人之一;同年又与郁达夫等人一同创立上海文学学社“创造社”,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旗手。1922年3月15日《创造季刊》问世。这一时期郭沫若的诗作,同胡适等人的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作品,影响了日据时期台湾的早期新诗创作。
1926年到1927年任国立武昌中山大学筹备委员会委员。1927年他就任蒋介石总司令指挥下的北伐军总政治部副主任。安庆“三二三惨案”之后,蒋介石着手清党,郭沫若在朱德的家里,写下了声讨蒋介石的檄文《请看今日之蒋介石》,指出“蒋介石是流氓地痞、土豪劣绅、贪官污吏、卖国军阀、所有一切反动派——反革命势力的中心力量”,是“一个比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张宗昌等还要凶顽、还要狠毒、还要狡狯的刽子手”。随后参加了八一南昌起义,加入中国***。蒋旋即通缉郭沫若,1928年2月郭前往日本避难。
流亡日本:
郭沫若在流亡日本期间,开始研究甲骨文、金文。1930年撰写了《中国古代社会研究》,通过引用当时的历史文献资料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学发展规律的论断,证明中国同样经历过原始社会、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但此理论后来遭到黄现璠等人的置疑,黄曾于1979年著文提出,认为中国没有奴隶社会),郭沫若由此在中国开创了唯物史观派,该学派在此后占据了中国学术界的主流地位。随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纲领的中国***走上执政舞台,该书的观点被当作今后中小学课本的参考教材之一。郭沫若凭借这一时期的甲骨文研究而与王国维、罗振玉、董作宾并称甲骨四堂,并借此于1948年当选为第一届中央研究院院士。
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
郭沫若在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回国。在日期间他娶了一个日本籍妻子,这个妻子没有跟随他来中国。回国后前往南京拜谒蒋介石,然后发表了一篇《蒋委员长会见记》,对蒋介石进行颂扬,但并未请求蒋介石原谅从前的事情,不久拜见汪精卫。之后担任国民政府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期间组织了声势浩大的武汉抗战文化运动,发动歌咏、话剧、**等各界一同宣传抗战。
他本人也创作了大量话剧剧本,鼓舞民心士气,包括《屈原》、郭沫若《虎符》、《棠棣之花》、《南冠草》、《孔雀胆》、《高渐离》六出历史悲剧作品,其中以《屈原》最受欢迎。台大历史系教授王远义认为郭沫若等人这一时期的作品,开创了一条大众形式与精英创作结合,现代性与传统民族文化共存的文学与文化道路。1948年国共内战期间郭沫若因为考古学和甲骨文研究的巨大成就而当选为第一届中央研究院院士。台湾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潘光哲研究员在《知识场域的桂冠:从第一届中研院院士的选举谈起》一文叙述了这次中研院院士选举和郭沫若的当选过程。
郭沫若的历史剧《蔡文姬》《武则天》等多部诗集等作品,所著《奴隶制时代》等书,提出中国奴隶制和封建制的分期在春秋、战国之际的见解。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主任、历史研究所第一所所长、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主席、中日友好协会名誉会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中国文联主席等要职。
郭沫若是中国***第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第二、第三、第五届全国政协副主席。郭沫若的重要著作还有《两周金文辞图录考释》《金文丛考》《卜辞通纂》等,曾在学术界引起轰动;生平著述收有《郭沫若文集》(17卷)和《郭沫若全集》。一生主要文学著作有:诗集《女神》《星空》《瓶》《前茅》《恢复》《蜩螗集》《战声集》等;散文《我的幼年》《反正前后》《创造十年》《北伐途次》《沸羹集》等;戏剧《三个叛逆的女性》《屈原》《虎符》《棠棣之花》《高渐离》《蔡文姬》《武则天》等;另有《沫若诗词选》及翻译歌德的《浮士德》等。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有《郭沫若全集》。
郭沫若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历史学,考古学等领域享有崇高的地位。他是继鲁迅之后,中国文化战线上又一面光辉的旗帜。著作结集为《沫若文集》17卷本(1957~1963),新编《郭沫若全集》分文学(20卷)、历史、考古三编, 1982年起陆续出版发行。许多作品已被译成日、俄、英、德、意、法等多种文字。其中《天上的街市》和《静夜》被选入七年级人教版课本。《雷电颂》被选入八年级课本。
建国以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当选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1958年9月至1978年6月任中国科技大学首任校长。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主任、历史研究所第一所所长、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主席、中日友好协会名誉会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中国文联主席等要职,当选中国***第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第二、第三、第五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主编《中国史稿》和《甲骨文合集》,全部作品编成《郭沫若全集》38卷。
郭沫若(1892~1978),现、当代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原名开贞,笔名郭鼎堂、麦克昂等。《漂流三部曲》等小说和《小品六章》等散文,作品中充满主观抒情的个性色彩。还出版有诗集《星空》、《瓶》、《前茅》、《恢复》,并写有历史剧、历史小说、文学论文等作品。1928年起,著有《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字研究》等著作,成绩卓著,开辟了史学研究的新天地。 《棠棣之花》、《屈原》等6部充分显示浪漫主义特色的历史剧,这是他创作的又一重大成就。著有历史剧《蔡文姬》、《武则天》,诗集《新华颂》、《百花齐放》、《骆驼集》,文艺论著《读(随园诗话)札记》,《李白与杜甫》等。著作结集为《沫若文集》17卷本(1957~1963),新编《郭沫若全集》分文学(20卷)、历史、考古三编, 1982年起陆续出版发行。许多作品已被译成日、俄、英、德、意、法等多种文字。
郭沫若有什么贡献(别说政治,说学术上的)
很高兴回答
1确立了以学习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核心的史学工作者自我教育和社会大众普及教育的双重目标;
2领导和参与建立了中国史学会等史学团体和机构,为历史教育提供了基本的制度和组织支撑;
3奠定了历史教育的历史主义和爱国主义原则;通过历史理论的传播、历史剧的公演对新中国初期的社会历史观念塑造发挥了重要影响,践行了自己的历史教育理念。
他的历史教育思想和实践,是新中国初期历史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了历史教育的时代转向,开创了一个新局面,并且对此后的历史教育模式产生了重要影响。
作品有《女神》、《长春集》、《星空》、《潮汐集》、
《骆驼集》、《东风集》、《百花齐放》、《新华颂》、《迎春曲》;历
史剧本
《屈原》(已拍摄发行)、《虎符》、《棠棣之花》、《孔雀胆》、《
南冠草》、《卓文君》、《王昭君》、《蔡文姬》、《武则天》、《聂莹》
《高渐离》;回忆录《洪波曲》评论集《雄鸡集》专著
《中国古代
社会研究》、《甲骨文研究》、《卜辞研究》、《殷商青铜器金文研究》、
《十批判书》、《奴隶制时代》、《文史论集》、《郭沫若文集》(38卷)等
望采纳
郦道元对学术上的贡献他一生对我国的自然、地理作了大量的调查、考证和研究工作,并且撰写了地理巨者——《水经注》,为我国古代的地理科学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罗国杰有哪些学术上的贡献罗国杰作为新中国伦理学事业的重要开拓者之一,在伦理学基本理论问题上,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通过潜心系统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理论和观点,这些理论和观点,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的基础上,结合中国道德实践和理论的具体情况进行的综合创新。由他主编而成的多种伦理学教科书,都是独树一帜和富有生命力的,不仅在国内影响巨大,成为许多读者了解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入门书,而且受到前苏联和西方国家一些著名伦理学家的关注。
(一) 关于道德的研究物件以及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体系结构
(图)罗国杰
伦理学以道德为研究物件,这种判断歧见不多,但是,对道德的定义,历史上和现实中,却是争讼纷纭,莫衷一是。在1982年发表的《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一些基本问题》一文中,罗国杰教授依据唯物史观,对道德做出了这样的界定:“道德就是人类现实生活中由经济关系所决定,以善恶评价为标准,依靠内心信念、传统习惯和社会舆论所维系的一类社会现象。”这样的道德定义及其展开阐释,把经济关系置于起决定作用的地位,并从经济关系中引申出道德关系,从道德关系中引申出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的道德现象。
从经济生活中寻找道德生活,从道德生活中寻找道德关系,从道德关系中寻找道德现象,从道德现象中细分出道德活动现象、道德意识现象和道德规范现象,并在这样的基础上确立作为“研究道德的学问”的伦理学的科学地位,这的确是理论上独具匠心的综合创新。以此为出发点,罗国杰概括出作为科学的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三方面特点:其一,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是一门理论科学,“它在研究中所要揭示和阐发的应是人类道德现象的最本质、最普遍的联络,是人类道德发展的最一般的过程和规律,是人类道德生活中的一些最重要的理论问题”。其二,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是一门规范的科学,它“始终都是把共产主义的道德规范看成是整个伦理学的中心、重心或者是一个很重要的部分。但是,马克思主义绝不把伦理学局限于或归结为一种规范科学,更不把伦理学仅仅视为一种道德规范的汇编,不把伦理学当做一种应当和不应当的空洞说教”。其三,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是一门理论知识和行动准则相统一的科学,既是一门理论知识,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甚至可以说它本身就是一门行为的科学,用我国古人的话来说,即是一门‘知行合一’的科学”。由罗国杰主编、人民出版社1982年出版的《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一书,就是在上述思想的指导下编撰而成的。这部书是我国自行编撰和公开出版的第一部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教科书,在我国伦理学发展历程中具有里程碑的地位,罗国杰教授作为这部书的主编、特别是作为这部书的体系结构的创立者,对我国伦理学学科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二) 关于道德境界
(图)罗国杰
在新中国伦理学领域,罗国杰是最早提出道德境界说并对道德境界进行深入研究阐释的。他1981年发表的《论道德境界》一文,可以看做是他这方面的代表作。他指出:“从道德教育和修养来看,人们在锻炼和修养的过程中,总是要不断地从一个阶段到另一个阶段,从一个高度到另一个高度,即从低阶到高阶不断发展,以至达到最后的理想。人们处在每一个阶段中,都以一定的道德观念作指导,并用以处理对人、对事的各种关系,就形成了我们所说的不同的觉悟水平。这个高低不同的觉悟水平,就构成了所谓道德境界。”他的结论是:“所谓道德境界,就是社会生活中的人,从一定的道德观念出发,在个人与他人、社会的利益关系中所形成的一定的觉悟水平以及思想感情和精神情操。简单来说,一定的道德觉悟水平以及思想感情和精神情操,就构成一定的道德境界。”
罗国杰从我国社会的实际情况出发,将人们的道德境界分为三个型别:自私自利的境界、先公后私的境界、大公无私的境界。属于自私自利境界的人在道德上的特征是,一切都以是否有利于自己的私利为转移。他们的行为的出发点、目的和归宿,惟一的要求就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私利。属于先公后私境界的人在道德上的特征是,他们不论做什么事,都能注意考虑自己的一言一行,正确处理个人、集体和国家的关系。他们有自己正当的利益,但又总是以集体利益为重,为社会而诚实地、积极地、忘我地劳动,同时也要从社会领取应得的报酬。属于大公无私境界上的人在道德上的特征是,他们的一切言行,都能以是否有利于集体为惟一准则,一事当前,总是先为集体着想,对同志极端热忱,对人民极端负责,概而言之,他们的整个言行,都是革命第一,工作第一,他人第一,集体第一。
罗国杰对他的三种境界说,后来又从不同的角度作了进一步的发挥和论证。他在1988年发表的《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道德建设的几个理论问题》和《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道德的四个层次》等文中,他把人们道德境界的层次或者道德觉悟的水平,划分为这样四个层次:第一,共产主义道德觉悟的层次,即“大公无私”道德境界。第二,社会主义道德觉悟的层次,即“先公后私”的道德境界。第三,类似于合理利己主义的层次,这是他新划分出来的一个道德境界层次。第四,极端自私自利的层次。
(三) 关于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价值观
罗国杰1982年发表的《试论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价值观》一文,是中国伦理学界在价值观领域开风气之先的一篇重要论文。他主要阐述了三个问题:
1 关于什么是价值的论述。价值“是物质客体、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和社会意识现象所具有的一种属性,这种属性体现著这些物质客体、社会实践活动和社会意识现象对一定的社会、阶级和个人所具有的意义。在伦理学上,道德意识、道德规范、道德活动对人们具有重要的意义,具有重要的价值”。“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认为,人的价值问题,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生目的和人对社会的关系的问题,也可以说就是人怎样生活才算值得,怎样生活才有意义的问题”。这表明,罗国杰是从“意义”和“关系”的角度来界定价值的,而且是从唯物史观的立场上来谈论“意义”和“关系”的。他极力强调,必须从一定的经济关系中,从社会关系的历史发展中,从人们在生产关系里所处的不同地位中,从不同的阶级利益和阶级立场中,来考察人的价值问题。
2 关于价值目标的论述。“人的道德意识和道德活动,必然都有一个目的、目标。这里所说的目的和目标,除了从事每一个活动的具体目的和目标之外,还有一个总的或最终的目的和目标。而这个最终的总的目的和目标,就联络着人的一切行为活动,贯穿于他的社会的生活实践之中,就是要解决人为什么活着和怎样活着的问题”。这个总的目的称之谓价值目标。他认为,价值目标总是同利益取向联络在一起的,正确的价值目标,总是同正确理解的利益联络在一起的,在社会主义社会,人的价值不在于地位的高低、金钱财富的多少,而在于对人民的利益和社会的进步事业所做的贡献,在于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所进行的创造性劳动,在于为共产主义奋斗的伟大目标和为人民服务的献身精神。他结合我国的实际指出,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价值观和人的价值标准,是同人民要求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根本利益相联络的,离开了这个根本利益的要求,就不可能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不可能找到人为什么生活和怎样生活的标准。
3 关于个人价值、自我价值的论述。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人们由于不同的岗位和职业,抱有不同的兴趣和爱好,在充分发挥人的个性和才能的社会实践中,人们的具体的生活目标是各不相同的。因此,人们对人生的意义、对人生的价值的具体理解,可能带有具体职业的影响而各不相同。他认为,“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价值观不应该排斥和否认人们的个性、理想、爱好、兴趣的不同,而应该强调这一切都必须和社会主义的总的价值目标相联络,并使这一切的发展从属于总的价值目标”。他批判了那种把个人价值、自我价值说成是财富、金钱、地位、名誉、物质享受的利己主义和个人主义的价值观,强调每个人都必须依据集体主义的原则,在集体的事业中,才能发展自己的个性和实现人的价值。他还着重指出要培养个人选择价值目标的能力,自觉清除剥削阶级的价值目标,确立革命的人生目标和生活的实践道德。
集体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最基本的理论之一。罗国杰对中国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基本理论有诸多贡献,最集中和最突出的代表,是对集体主义原则的系统阐述。他把研究和写作的相当一部分精力,花在集体主义以及与此必然相关的个人主义的问题上,围绕坚持集体主义原则的问题,发表了如《论无产阶级道德原则和资产阶级道德原则的根本对立》、《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道德建设的几个理论问题》、《当前有关道德问题的几点思考》、《关于伦理道德的价值导向的反思》、《我们需要什么样的道德原则》、《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导向》、《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加强集体主义的价值导向》、《关于伦理道德的几个理论问题》、《十年来伦理学的回顾与展望》、《坚持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价值导向》、《坚持价值导向一元性的思考》、《对几个重要提法的建议》、《坚持集体主义还是“提倡个人主义”》、《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论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和原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等论文。
(一) 关于集体主义原则的基本点
(图)罗国杰
他发表在1996年5月16日<光明日报>上的《对几个重要提法的建议》一文专门对集体主义的要点作了简明扼要的概括,指出:“对集体主义的界定,应强调三个思想: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个人、集体、国家利益相结合;在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原则下,切实保障个人的正当利益,大力发挥个人的能动作用。”他还对集体主义作了层次划分:一是无私奉献,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先公后私。二是顾全大局,热爱祖国,遵纪守法,诚实劳动,遵守社会主义社会的起码的公共生活规则、市民公约、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伦理道德。这篇文章,是 十四届六中全会前夕,在中央主管部门召开的精神文明理论座谈会上的发言提纲,因而可以视为向中央制定精神文明建设决议的献计献策之作,是深思熟虑和通盘思考之后得出的慎重结论。
(二) 关于为党和国家的决策服务
罗国杰教授这方面的贡献,在他为十四届六中全会关于精神文明决议征求意见稿所提的有关集体主义的建议中,得到了最突出的表现。他的《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一文,就是所提建议的文字记载。这篇文章,是在1996年9月15日 中央召开的征求意见座谈会上的发言稿。
他在建议稿中,充分肯定六中全会决议讨论稿写得很好,“特别是把为人民服务作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这必将对我国今后的道德建设产生重大作用”。但他也诚恳地提出,“我只想提一个补充的意见,就是希望能够在‘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后面,加上‘以集体主义为原则’这样一个意见,以便使这一档案能够更完整,更全面地体现我们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方面的思想和要求”。
中央采纳了罗国杰教授建议,在原讨论稿中“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之后,加上了“以集体主义为原则”,并与原有的“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共同构成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道德建设的总布局。
郭沫若有什么与苍山洱海相关的诗?1、《大理石厂》
三塔矜高古,回思贞观年。
苍山韵风月,奇石吐云烟。
相在心胸外,凉生肘腋间。
天功人力代,海外竞珍传。
2、《洱海月》
拾来洱海月,上有乌云玷。
黑白两分明,月云不相染。
创作背景
1961年9月,文坛巨匠郭沫若先生游大理,尽览苍洱秀色和白族风情,诗兴如潮,给大理留下了近十首诗歌,尽情挥洒对大理的挚爱和 ,为苍洱大地增添了无限诗意。
郭沫若先生更适合搞文学,还是搞政治?他是一个文学天才,在文学领域,他在诗歌、散文、小说、论文、书法、考古等等方面有巨大贡献。
至于政治,他和以往的文人不同的是他没有那么迂腐,懂得明哲保身。
不能绝对地去评论一个人,他应该是个伟人~
郭沫若和歌德各有什么趣事郭沫若此人考古学很厉害
据说,他用手捏捏土质,便知道是哪个年代的土层。
而且他还是才思敏捷,早年上私塾的时候,曾根先生有过一次对对子——
很多学生去偷吃桃子,先生发现后很生气,说能对上一个对子,便不罚他。
如下:“昨夜偷桃钻狗洞,不知是谁?”
郭则是非常迅速的回答,“他年折桂步蟾宫,必定有我。”听此豪言,先生大加赏识,当即免去了所有人的惩罚。
另有一则,
1945年,我国著名漫画家廖冰兄在重庆展出漫画《猫国春秋》,当时在渝的许多文化名人如郭沫若(1892一1978年)、宋云彬、王琦都应邀前往,参加首展剪彩仪式。 席间,郭沫若问廖冰兄:“你的名字为什么这么古怪, 自称为兄”版画家王琦抢过话头代为解释说:“他妹妹名冰,所以他名叫冰兄。”郭沫若听后,哈哈大笑,说:“噢,我明白了,郁达夫的妻子一定叫郁达,邵力子的父亲一定叫邵力。”一句话引得满堂宾客捧腹大笑。
歌德的“逃跑”恋爱法
人称“多情种子”的德国大作家歌德(1749-1832)一生经历了十几次恋爱,他所深谙的恋爱方法诚如拿破仑所说:“最巧妙的恋爱方法,是从女人身边逃跑。”每当恋爱陷入困境时,歌德大都采用了这种“逃跑”的方法。
歌德从女人那里的第一次逃跑,是他在莱比锡大学学法律的时候。18岁的歌德发狂地爱上了比他大三岁的小饭馆老板的女儿凯特卿,姑娘征服他的心的不是漂亮,也不是智慧,而是温柔。在莱比锡的最后一个冬天,他与整整追求了两年的姑娘同居了。他既幸福又妒忌,不久便和恋人吵了一架,要她去另寻合适的物件。他在致友人的信中表白说:“我不能也不愿抛弃这个姑娘,永远不会。然而我还是要走……我不给她留下任何希望。”当姑娘真的爱上别人时,他陷入了绝望中,病倒了。他第一次避开心爱的女人,离开莱比锡回到沉闷的家里。这次逃跑,无意识地使他获得了创作所需要的自由。从此,这种逃跑他反复了许多次。
两年后,21岁的歌德在斯特拉斯堡大学读书时,经历了第二次逃跑。他骑马去城郊散步,被一个农家装束的姑娘所吸引。她是乡村牧师的女儿弗里德里卡,像田园一样清新、明朗。歌德把自己的诗送给她,他在郊外住了很久,田园诗式的生活逐渐使他腻味,他又从恋人身边逃跑了。由于急不可耐,他骑马离去时,浑身都在颤抖。他感到“自己的灵魂显得那么龌龊”,他没有告诉她不再回来,只是在信中向她告别。痴情的弗里德里卡终身未嫁,在农村度过了孤寂的一生。歌德与弗里德里卡相爱时写的诗感情真挚,风格清新,开创了德国诗歌的黄金时代,他成了德国抒情诗的奠基人。歌德后来与秘书爱克曼谈到这时期的诗歌创作时说:“我写诗向来不弄虚作假。凡是我没经历过的东西,没有迫使我非写诗不可的东西,我从来就不用写诗来表达它。我也只在恋爱时才写情诗。”歌德以他伤害姑娘的逃跑恋爱法换来了独步文坛的诗篇。
给歌德带来世界性声誉的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的烦恼》,是他第三次逃跑恋爱产生的杰作。1772年,歌德当了律师,在一次舞会上,他认识了少女绿蒂。绿蒂是歌德的朋友克斯特奈尔的未婚妻。16岁的绿蒂因母亲去世,挑起了照料十个弟妹的家庭重担。她的聪明贤惠为歌德所倾慕,他情不自禁地向她表白了自己的爱情。绿蒂保持住了自己的心理平衡,把情况告诉了未婚夫。歌德听到这讯息,知道无望,连“再见”都没说一声就逃走了。相思之苦使他产生了自杀的念头,恰在这时传来他的另一个朋友耶路撒冷因苦恋一个有夫之妇而自杀的讯息,歌德为之震动,打消了自杀的念头。他去拜访一个女作家,这位作家之女,17岁的马克西米利安娜点燃了他的爱情,然而她嫁给了一个比她大15岁的鳏夫。老夫忌恨歌德,夫妻俩经常吵架,歌德只好断绝了和马克西米利安娜的交往。他结合自己经历的这些人和事,在一个月内写出了著名的《少年维特的烦恼》。维特因失恋而自杀了,歌德本人却得到了拯救。
年轻的歌德一次又一次地从女人身边逃跑,他第四次的逃避物件是富商之女丽莉。歌德迷上了她的夺人心魄的典雅,他们订婚了。然而歌德很快对丽莉所生活的上流社会厌倦了,他借故逃避,出游瑞士。歌德把自己比作挣脱锁链的熊,急溜走的猫。第五次他所逃避的女人是宫廷贵族封·施太因夫人。歌德在魏玛从政时,与施太因夫人共同生活了7年,他感到厌倦。这一次他不光是从女人那里,而且也是从压迫他的生活环境那里逃走,只有他的仆人知道他的去向,他去了罗马。
歌德把每次恋爱都写进作品中,热情讴歌真挚的爱情。多次逃跑对女子的负心也使他感到愧疚和痛苦。他在第二次逃跑后谈道:“我破题儿第一次要负疚了。我创伤了那最美好的心,直刺到它的最深处,这样子,一种享受惯了的欢畅的爱情失去了之后,阴郁的懊悔的日子是极痛苦的、极难堪的。”他把这种罪疚体验也写进了作品中,在剧本《史推拉》、《克拉维哥》和诗剧《浮士德》中塑造了一系列负心男子和被遗弃的不幸姑娘。
1788年,歌德从义大利回到魏玛,专事文艺创作和科学研究。七月里的一天,歌德正在公园里散步,一位衣着简朴的陌生姑娘来到他面前,贸然请求他帮助她的哥哥谋职,她是制花女工克里斯蒂安。姑娘的质朴与纯真使歌德一见钟情,他不顾社会地位的悬殊与她同居了,她为他生了四个女儿,然而直到17年后,他们才举行了婚礼。1806年10月14日,耶拿战争波及魏玛,法军闯进歌德家,就在歌德生命受到威胁的紧要关头,与歌德通常的逃跑方式相反,克里斯蒂安挺身而出,阻止了法军的行凶。歌德感激她的舍身相救,五天后与她正式结婚。从此,克里斯蒂安以歌德夫人的身份出入社交界并随作家载入史册。
歌德安定生活了十余年,在61岁时爱上了20岁的少女贝蒂娜,她是歌德过去情人的女儿。歌德给初次见面的少女戴上了一枚宝石戒指,他写诗给她,全身心地爱她。但老诗人的热情很快冷却下来,几个月后他逃开少女,进入自己的艺术领域,写作《诗与真》。因为她已经唤起了他的创作 ,没有别的东西可给他了。74岁时,歌德“原发性情感”又一次爆发,他在玛丽温泉疗养时爱上了19岁的少女乌丽莉卡。刚认识时,他称她为“小女儿”,不久就化为病态的狂热。在歌德爱慕的女子中,乌丽莉卡最无姿色,但对于老歌德来说,她代表着青春、舞蹈和魅力,他请求老朋友去为他向少女的母亲正式求婚。然而,他太老了,女孩避开了老人,老人则逃向了艺术世界。在告别少女的途中,歌德写作了晚年最壮丽的诗篇《玛丽温泉的哀歌》。他对爱克曼说,这首诗是“热情在最高峰状态下的产物。
销售和营销在学术上的区别?从概念上讲
营销是一种现代经营思想,其核心是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消费者或客户需求什么就生产销售什么。这是一种由外向内的思维方式。
销售主要是以固有产品或服务来吸引、寻找顾客,与营销相比,恰恰相反是一种由内向外的思维方式。
从人性上讲
销售更看重结果,实施中追求的是效率,所以为人、技巧、经验、机遇占成功的极大比例。由于销售的这种特性,很容易导致,从事销售的人失去长远的目光。概念上,销售是一种以内向外的思维,而目前,市场由以前的卖方市场转变为眼下的买方市场,销售的思维方式已很难适合当前的市场需求。从而可以说销售更侧重于短、中期目标的实现,是一种重利、轻市场的思维。
营销也看重结果,但它更善于分析研究市场,并做出相应对策;但市场营销的一个重要要素是‘整合’,也就是将公司现有的各种要素及公司想要达到的目标,与市场需求有机结合起来,并密切关注竞争者的情况和可能采取的措施。
营销往往以长远的战略眼光确定大的方向和目标,以切实有效的战术谋策达成中短期目标,其中,销售只是起著商战中先锋的作用。而营销的这些特性,会激发、训练从事这项工作的人的长远商业目光及把握市场机会的欲望和能力。概念上,营销是一种以外向内的思维,它更能适合于市场,所以营销不但适合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同时也是一种以市场为本的谋利思维。
水泡眼金鱼的水泡有什么作用 学术上的没用。。。。纯粹是人类给他杂交杂上去的 硬要说有什么用的话 只是保护眼睛用的 实在是没什么作用
郭沫若(1892年~1978年),男,汉族,中国现代著名学者、文学家、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1892年11月16日出生,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1958年9月至1978年6月任中国科技大学首任校长。郭沫若早年赴日本留学,后接受斯宾诺沙、惠特曼等人思想,决心弃医从文。与成仿吾、郁达夫等组织“创造社”,积极从事新文学运动。这一时期的代表作诗集《女神》摆脱了中国传统诗歌的束缚,充分反映了“五四”时代精神,在中国文学史上开拓了新一代诗风,是当代最优秀的革命浪漫主义诗作。1923年后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提倡无产阶级文学。1926年参加北伐,任国民革命军政治部副主任。1927年蒋介石清党后,参加了中国***领导的南昌起义。1928年2月因被国民党政府通缉,流亡日本,埋头研究中国古代社会,著有《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字研究》等重要学术著作。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回国,任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后改任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团结进步文化人士从事抗日救亡运动。1946年后,站在民主运动前列,成为国民党统治区文化界的革命旗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当选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历任政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等职,当选中国***第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主编《中国史稿》和《甲骨文合集》,全部作品编成《郭沫若全集》38卷。
中国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文学家、社会活动家。乳名文豹,学名开贞,号尚武,1919年首次发表新诗时取笔名沫若。1892年11月16日(清光绪十八年九月二十七)生于四川省嘉定府乐山县观峨乡沙湾镇(今四川乐山沙湾区)一个中等地主兼商人家庭。祖籍福建汀州府宁化县(今福建宁化)。1907年秋至1913年夏,先后在嘉定府中学、四川省高等分设中学堂、成都高等学校理科就学,曾多次带头参加反抗旧教育制度的学潮,并参加了四川保路运动。1914年7月,考入日本东京第一高等学校预备班医科。次年7月,升入冈山第六高等学校。1918年8月,往福冈,升入九州帝国大学医科。五四运动爆发后,和几位留日学生组织"夏社",搜集日本各报章杂志有关列强侵略中国的言论和资料,投寄国内各学校、报馆,并撰写反对日本帝国主义政治宣传的文章。1921年6月,与郁达夫等人建立著名文学团体"创造社"。1923年3月,于九州帝国大学医科毕业,获医学士学位。1924年5月,译完〔日〕河上肇《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一书,从此初步倾向马克思主义。1926年3月,经瞿秋白、林伯渠等推荐,任广东大学(次年改为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同年7月,参加北伐战争,先后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宣传科长、秘书长、副主任等职。"四·一二"政变后,撰写了《请看今日之蒋介石》一文。1927年参加南昌起义,任革命军总政治部主任和宣传委员会主席、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主席团成员,参加中国***。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后,旅居日本十年(1928年2月至1937年7月),从事中国古代史和古文字学的研究工作。1930年至1939年间,先后出版了《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字研究》、《殷周青铜器铭文研究》、《金文丛考》、《卜辞通纂》、《古代铭刻汇考》、《古代铭刻汇考续编》、《金文余释之余》、《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两周金文辞大系考释》、《殷契粹编》、《石鼓文研究》等著作;并积极支持留日青年和国内文艺界的革命文化活动。抗日战争爆发后回国,在周恩来的直接领导下,组织和团结进步文化人士,从事抗日救亡运动。曾先后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等职务。皖南事变后,主要从事历史剧的创作和史论的著述。1941年12月至1943年3月,写出《屈原》、《虎符》、《高渐离》、《孔雀胆》、《南冠草》等剧本;(见彩图)并继续对中国古代社会的性质和先秦诸子的思想进行系统研究,主要史学论著有《十批判书》、《青铜时代》、《历史人物》等。他这一时期写的许多历史剧和大量诗文,起到了打击敌人、激励革命人民斗志的作用。抗战胜利后,他站在民主运动的前列。1947年11月,领导中国学术工作者协会和中华全国文艺界协会香港分会的工作。1949年8月,在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上,被选为全国文联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主任,历史研究所第一所所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二、三届主席,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主席,中日友好协会名誉会长等职。在中国***第九、十、十一届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在第一至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均被选为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历任政协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四届常务委员,二、三、五届副主席。同时,继续从事著述,出版了《奴隶制时代》、《文史论集》等论著和整理古籍的著述《管子集校》、《〈盐铁论〉读本》,主编《中国史稿》和《甲骨文合集》等书,并写了《蔡文姬》、《武则天》、《郑成功》等历史剧。
郭沫若是博大精深、才华卓具的学者,在文学、艺术、哲学、历史学、考古学、金文、甲骨文研究,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和外国进步文艺的翻译、介绍等方面,都有重大建树。他在诗歌、戏剧、小说等方面开拓了一代新风。诗集《女神》,是中国新诗的奠基作品。《屈原》等历史剧独树一帜,为中国新型历史话剧的发展开了一条广阔的道路。他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研究中国历史,把古文字学和古代史的研究结合起来,成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开拓者之一。他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是中国第一部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解释中国历史的著作。他对甲骨文进行分类整理和考释,对两周金文进行断代和国别研究,把零乱的考古资料加以综合分析,建立了完整的科学体系。代表作为《两周金文辞大系考释》和《卜辞通纂》。他的古史分期主张对中国史学界产生了很大影响,推动了史学研究的深入开展。
1978年6月12日,郭沫若病逝于北京。
郭沫若著作宏富。由郭沫若著作编辑出版委员会编辑的《郭沫若全集》,收集作者生前出版过的著作共三十八卷,其中《文学编》二十卷,《历史编》八卷,《考古编》十卷。此外,还有不少未编辑和未发表的作品、书信等。
郭秀山
郭沫若出身背景
根据乐山《郭氏家谱》所载,郭沫若的祖籍福建汀州府宁化县,是为闽西客家人。先祖郭福安为郭子仪之后裔。郭沫若在《德音录·先考膏儒府君行述》中云:“吾家原籍福建,百五十八年(即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前,由闽迁蜀,世居乐山县铜河沙湾镇”,“入蜀四代而至秀山公(沫若祖父),族已昌大”。
郭沫若曾祖父郭贤惠之先辈由宁化县来四川之时“做苎蔴生意”,采集宁化野生苎蔴,跟随入川之马帮,到今日之牛华镇(即郭家早期之坐房)进行交易,并于后来开拓蔴布生意成功后继而开设13座驿站。
郭沫若,(1892~1978)现、当代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原名开贞,笔名郭鼎堂、麦克昂等。四川乐山人。在中小学期间,广泛阅读了中外文学作品,参加反帝爱国运动。1914年初到日本学医,接触到泰戈尔、海涅、歌德、斯宾诺莎等人的著作,倾向于泛神论思想。由于五四运动的冲击,郭沫若怀着改造社会和振兴民族的热情,从事文学活动,于1919年开始发表新诗和小说。1920年出版了与田汉、宗白华通信合集《三叶集》。1921年出版的诗集《女神》,以强烈的革命精神,鲜明的时代色彩,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豪放的自由诗,开创了“一代诗风。同年夏,与成仿吾、郁达夫等发起组织创造社。1923年大学毕业后弃医回国到上海,编辑《创造周报》等刊物。1924年,通过翻译河上肇的《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一书,较系统地了解了马克思主义。1926年任广东大学(后改名中山大学)文科学长。7月随军参加北伐战争,此后又参加了南昌起义,1929年初参与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其间写有《漂流三部曲》等小说和《小品六章》等散文,作品中充满主观抒情的个性色彩。还出版有诗集《星空》、《瓶》、《前茅》、《恢复》,并写有历史剧、历史小说、文学论文等作品。1928年起,郭沫若流亡日本达10年,其间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和古文字学,著有《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字研究》等著作,成绩卓著,开辟了史学研究的新天地。
抗日战争爆发后,郭沫若别妇抛雏,只身潜回祖国,筹办《救亡日报》,出任国民政府军委政治部第三厅厅长和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负责有关抗战文化宣传工作。其间写了《棠棣之花》、《屈原》等6部充分显示浪漫主义特色的历史剧,这是他创作的又一重大成就。这些剧作借古喻今,紧密配合了现实的斗争。1944年,写了《甲申三百年祭》,总结了李自成农民起义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抗战胜利后,在生命不断受到威胁的情况下,坚持反对独裁和内战。争取民主和自由的斗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郭沫若曾任政务院副总理、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科技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主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等职,以主要精力从事政治社会活动和文化的组织领导工作以及世界和平、对外友好与交流等事业。同时,继续进行文艺创作,著有历史剧《蔡文姬》、《武则天》,诗集《新华颂》、《百花齐放》、《骆驼集》,文艺论著《读(随园诗话)札记》,《李白与杜甫》等。郭沫若一生写下了诗歌、散文、小说、历史剧、传记文学、评论等大量著作,另有许多史论、考古论文和译作,对中国的科学文化事业做出了多方面的重大贡献。他是继鲁迅之后,中国文化战线上又一面光辉的旗帜。著作结集为《沫若文集》17卷本(1957~1963),新编《郭沫若全集》分文学(20卷)、历史、考古三编, 1982年起陆续出版发行。许多作品已被译成日、俄、英、德、意、法等多种文字。
著作书目
《女神》(诗集)1921,泰东
《三叶集》(散文集)与宗白华、田汉合著,1920,亚东
《星空》(诗集)1923,泰东
《聂莹》(剧本)1925,光华
《文艺论集》(论文集)1925,光华
《塔》(小说、戏剧集)1926、商务
《落叶》(小说、戏剧集)1929,创造社
《三个叛逆的女性》(戏剧集)1926,光华
《西洋美术史》(理论)1926,商务
《橄榄》(小说、散文集)1926,创造社
《瓶》(诗集)1927,创造社
《前茅》(诗集)1928,创造社
《恢复》(诗集)1928,创造社
《水平线下》(小说、散文集)1928,创造社
《我的幼年》(自传)1929、光华
《漂流三部曲》(小说、戏剧集)1929,新兴书店
《山中杂记及其他》(小说、戏剧集)1929,新兴书店
《黑猫与塔》(小说、散文集)1931,仙岛书店
《后悔》(小说、戏曲集)1930,光华
《黑猫与羔羊》(小说集)3931,国光
《今津纪游》(散文集)1931,爱丽书店
《桌子跳舞》(小说、散文集)1931,仙岛书店
《文艺论集续集》(论文集)1931,光华
《创造十年》(回忆录)1932,现代
《沫若书信集》1933,泰东
《豕谛》(历史小说)1936,不二书店
《北伐途次》(散文)lQ37,潮锋出版社
《甘愿做炮灰》(剧集)1938.北新
《战声》(诗集)1938、战士出版社
《创造十年续编》(回忆录)1938,北新
《羽书集》(散文、论文集)1941,香港盂厦书店
《屈原》(剧本)1942,重庆文林出版社
《蒲剑集》(散文、论文集)1942,重庆文学书店
《棠棣之花》(剧本)1942,作家书屋
《虎符》(剧本)1942,群益
《屈原研究》(论文)1943,群益
《今昔集》(论文集)1943,东方书社
《孔雀胆》(剧本)1943。群益
《南冠草》(剧本)1944,群益
《青铜时代》(史论)1945,文治出版社
《先秦学说述林》(论文)1945,福建永安东南出版社
《十批判书》(史论)1945,群益
《波》(散文集)1945,群益
《苏联纪行》(散文集)1946,上海中外出版社;改名《苏联五十天》,1949,大连新中国书店
《归去来》(散文集)1946,北新
《筑》(剧本)1946,群益
《南京印象》(散文集)1946,群益
《少年时代》(自传)1947,海燕
《革命春秋》(自传)1947、海燕
《盲肠炎》(杂文集)1947,群益
《今昔浦剑》(散文、杂文集)1947,海燕
《历史人物》(史论)1947,海燕
《沸羹集》(散文、杂文集)1947,大孚出版社
《天地玄黄》(散文、杂文集)1947,大孚出版社
《地下的笑声》(小说集)1947,海燕
《创作的道路》(理论)1947,文光
《抱箭集》(小说、散文集)1948,海燕
《蜩螗集》(诗集)1948,群益
《雨后集》(诗集)1951,开明
《海涛》(散文集)1951,新文艺
《奴隶制时代》(史论)1952,新文艺
《沫若文集》(1—17卷)1957一1993,人文
《雄鸡集》(诗集)1959,北京
《洪波曲》(自传)1959,百花
《蔡文姬》(剧本)1959,文物
《潮汐集》(诗集)1959,作家
《骆驼集》(诗集)1959,人文
《沫若全集》(文学编l—5卷)1982一1987,人文翻译书目:
《菌梦湖》(小说)德国施笃谟著、与钱君胥合译,1921,泰尔
《少年维特之烦恼》(长篇小说)德国歌德著、1922,泰东
《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论文)日本河上肇著,1924,商务
《雪莱诗选》(诗集)英国雪莱著,1926,泰东
《浮士德》(诗)德国歌德著,1928,创造社
《沫若译诗集》印度枷里达若著,1928,创造社
《石炭王》(小说)美国辛克莱著,1928,上海乐群书店
《政治经济学批判》(理沦)德国卡尔马克思著,1921,神州
《战争与和平》(长篇小说)俄国列托尔斯泰著,1935,光明书局
《艺术的真实》(理论)德国卡尔马克思著,1947,群益 。
翻译书目:
《菌梦湖》(小说)德国 施笃谟著、与钱君胥合译,1921,泰尔
《少年维特之烦恼》(长篇小说)德国 歌德著、1922,泰东
《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论文)日本 河上肇著,1924,商务
《雪莱诗选》(诗集)英国 雪莱著, 1926,泰东
《浮士德》(诗)德国 歌德著,1928,创造社
《沫若译诗集》 印度枷里达若著,1928,创造社
《石炭王》(小说)美国 辛克莱著, 1928,上海乐群书店
《政治经济学批判》(理沦)德国 卡尔马克思著,1921,神州
《战争与和平》(长篇小说)俄国列托尔斯泰著,1935,光明书局
《艺术的真实》(理论)德国卡尔马克思著,1947,群益
--------------------------------------------------------------------------------
作品欣赏
《雪莱的诗》小引
郭沫若
雪莱是我最敬爱的诗人中之一个。他是自然的宠子,泛神宗的信者,革命思想的健儿。他的诗便是他的生命。他的生命便是一首绝妙的好诗。他很有点像我们中国的贾谊。但是贾生的才华,还不曾焕发到他的地步。这位天才诗人也是夭死,他对于我们的感印,也同是一个永远的伟大的青年。
雪莱的诗心如像一架钢琴,大扣之则大鸣,小扣之则小鸣。他有时雄浑倜傥,突兀排空;他有时幽抑清冲,如泣如诉。他不是只能吹出一种单调的稻草。
他是一个伟大的未成品。宇宙也只是一个永远的伟大的未成品。古人以诗比风。风有拔木倒屋的风(Orkan),有震撼大树的风(Sturm ),有震撼小树的风(Stark),有动摇大枝的风(Frisch),有动摇小枝的风(Maessig),有偃草动叶的风(Schwach),有不倒烟柱的(Still)。这是大宇宙中意志流露时的种种诗风。雪莱的诗风也有这么种种。风不是从天外来的。诗不是从心外来的。不是心坎中流露出的诗通不是真正的诗。雪莱是真正的诗的作者,是一个真正的诗人。
译雪莱的诗,是要使我成为雪莱,是要使雪莱成为我自己。译诗不是鹦鹉学话,不是沐猴而冠。
男女结婚是要先有恋爱,先有共鸣,先有心声的交感。我爱雪莱,我能感听得他的心声,我能和他共鸣,我和他结婚了。——我和他合而为一了。他的诗便如像我自己的诗。我译他的诗,便如像我自己在创作的一样。
做散文诗的近代诗人 Baudelaire,Verhaeren,他们同时在做极规整的Sonnet和 Alexandrian。是诗的无论写成文言白话,韵体散体,它根本是诗。谁说既成的诗形是已朽骸骨?谁说自由的诗体是鬼画桃符?诗的形式是Sein的问题,不是Sollen的问题。做诗的人有绝对的自由,是他想怎么样就怎么样。他的诗流露出来形近古体,不必是拟古。他的诗流露出来破了一切的既成规律,不必是强学时髦。几千年后的今体会成为古曲。
几千年前的古体在当时也是时髦。体相不可分——诗的一元论的根本精神却是亘古不变。
十二月四日暴风之夜
选自一九二三年二月版《创造季刊》第一卷
梦 与 现 实
上
昨晚月光一样的太阳照在兆丰公园的园地上。一切的树木都在赞美自己的幽闲。白的蝴蝶、黄的蝴蝶,在麝香豌豆的花丛中翻飞,把麝香豌豆的蝶形花当作了自己的姊妹。你看它们飞去和花唇亲吻,好像在催促着说:“姐姐妹妹们,飞吧,飞吧,莫尽站在枝头,我们一同飞吧。阳光是这么和暖的,空气是这么芬芳的。”
但是花们只是在枝上摇头。
在这个背景之中,我坐在一株桑树脚下读泰戈尔的英文诗。
读到了他一首诗,说他清晨走入花园,一位盲目的女郎赠了他一只花圈。
我觉悟到他这是一个象征,这盲目的女郎便是自然的三美室。
我一悟到了这样的时候,我眼前的蝴蝶都变成了翩翩的女郎,争把麝香豌豆的花茎作成花圈,向我身上投掷。
我埋没在花圈的坟垒里了。——
我这只是一场残缺不全的梦境,但是,是多么适意的梦境呢!
下
今晨一早起来,我打算到静安寺前的广场去散步。
我在民厚南里的东总弄,面着福煦路的门口,却看见了一位女丐。她身上只穿着一件破烂的单衣,衣背上几个破孔露出一团团带紫色的肉体。她低着头踞在墙下把一件小儿的棉衣和一件大人的单衣,卷成一条长带。
一个四岁光景的女儿踞在她的旁边,戏弄着乌黑的帆布背囊。女丐把衣裳卷好了一次,好像不如意的光景,打开来重新再卷。
衣裳卷好了,她把来围在腰间了。她伸手去摸布囊的时候,小女儿从囊中取出一条布带来,如像漆黑了的—条革带。
她把布囊套在颈上的时候,小女儿把布带投在路心去了。
她叫她把布带给她,小女儿总不肯,故意跑到一边去向她憨笑。
她到这时候才抬起头来,啊,她才是一位——瞎子。
她空望着她女儿笑处,黄肿的脸上也隐隐露出了一脉的笑痕。
有两三个孩子也走来站在我的旁边,小女儿却拿她的竹竿来驱逐。
四岁的小女儿,是她瞎眼妈妈的唯一的保护者了。
她嬉玩了一会,把布带给了她瞎眼的妈妈,她妈妈用来把她背在背上。瞎眼女丐手扶着墙起来,一手拿着竹竿,得得得地点着,向福煦路上走去了。
我一面跟随着她们,一面想:
唉!人到了这步田地也还是要生活下去!那围在腰间的两件破衣,不是她们母女两人留在晚间用来御寒的棉被吗
人到了这步田地也还是要生活下去!人生的悲剧何必向莎士比亚的杰作里去寻找,何必向川湘等处的战地去寻找,何必向大震后的日本东京去寻找呢?
得得得的竹竿点路声……是走向墓地去的进行曲吗?
马道旁的树木,叶已脱完,落时在朔风中飘散。
啊啊,人到了这步田地也还是要生活下去!……
我跟随她们走到了静安寺前面,我不忍再跟随她们了。在我身上只寻出了两个铜元,这便成了我献给她们的最菲薄的敬礼。
1923年冬,在上海
《访 沈 园》
--------------------------------------------------------------------------------
感动中国的作家
《天上的街市》给我带来的快感记忆犹新我早在上小学时就在课本上读到了郭沫若的名诗《天上的街市》,课本上似乎没有署作者的大名,或者说,即使署了,我也没记住;因为我从小读各种文学作品,哪怕是《水浒传》、《哈姆雷特》,我也不注意作者姓甚名谁,借用钱锺书先生的比喻来说,我只管吃鸡蛋,压根没想着这蛋是从哪儿来的,是从哪只鸡的屁股底下滚出来的。直到读研究生时,为了要做所谓的学问,才开始翻阅郭沫若的传记材料。但那些枯燥乏味的文字根本无法跟《天上的街市》相比,它是那样纯真、明朗而新奇,它在几乎是四分之一个世纪前给我带来的快感,至今还让我记忆犹新。
在原来关于牛郎织女的传说中,那阻隔他俩的银河是何其宽广,他俩的相见是何其艰难,一年才一次。而在郭沫若的诗中,银河并不宽,牛郎织女能骑着牛自由随意地来往。这表现了作者对牛郎织女的同情,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他把人间天上都美化了,不仅给我幼小的心灵以美的享受,而且使我也被感染了,我也同情起更早时候从母亲口里听来的牛郎织女的不幸境遇,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老想着自己能变成诗中的那颗流星,以灯笼的形象去照亮他俩的闲游。
胡适的《尝试集》虽说是中国第一部新诗集,但正如胡适自己所承认的,他的一首首诗就像是一只只被裹了很长时间以后重新放开的脚,那样的脚不大不小,那样的诗则半新不旧,都散发着陈腐气息,他甚至用楚辞体翻译拜伦勋爵的诗。真正称得上成熟的现代汉语诗集的当数《女神》。从精神内核,到形式音韵,它都是“五四”时代的弄潮儿。郭沫若这些写于1920左右的诗作,今天读来,依然感人肺腑。在现代文学的草创期,他对现代汉语这一极其稚拙的媒介,已经把握到了非常娴熟的地步,现在的好多诗人都未必能应用得那样自如。郭沫若是现代中国第一个预言诗人,《女神》中那激昂的斗志、浪漫的情怀和反抗的决心,曾激励了一代又一代读者。闻一多曾盛赞《女神》,说:“若论新诗,郭沫若君的诗才配称新呢,不独艺术上他的作品与旧诗词相去甚远。最要紧的是,他的精神完全是时代的精神——二十世纪的时代的精神。有人讲文艺作品是时代的产儿。《女神》真不愧为时代的一个肖子。”
《女神》不仅是某一时代的肖子,而且其中有些篇章,如《维纳斯》、《地球,我的母亲!》、《凤凰涅盘》、《天狗》、《炉中煤》和《天上的街市》等都是不朽的诗篇,将感动所有时代的读者。“我把你这对乳头,/比成着两座坟墓。/我们俩睡在墓中,/血液儿化成甘露!”读着这样自然天成又情意绵绵的诗句,哪一个感受力正常的读者不会怦然心动?
他的讨蒋檄文让他亡命日本
郭沫若使中国受到震撼的散文作品是那篇让他出尽了风头也吃尽了苦头的讨蒋檄文《试看今日之蒋介石》。从1926年到1927年,郭沫若参加了北伐战争的全过程,从而了解了北伐军总司令蒋介石的险恶为人和罪恶目的。1927年3月23日,蒋制造了“安庆惨案”,露出了反革命的狰狞面目。虽然当时郭沫若跟蒋的个人关系还没有破裂,蒋在离开安庆时,甚至还致函郭沫若,要郭跟他一起走。但郭沫若出于真理和大义,断然拒绝了蒋的好意,化名化装溜出安庆,来到南昌,在朱德寓所里,写下了这篇被广为传诵的、痛快淋漓的檄文:“蒋介石就是背叛国家、背叛民众、背叛革命的罪魁祸首,我们为尊重我们革命先烈所遗下来的光荣历史……尤须急于地打倒他,消灭他,宣布他的死罪!”蒋介石当时手握兵权,权倾一时;郭沫若作为一介文人,能公开列数蒋的各种罪行,谴责蒋的流氓行径,并号召民众革蒋的命;这需要多大的胆气啊!这篇文章一出手,就引起了中国社会的震动,使人们看清了蒋的真面目,对蒋“这位革命领袖”开始有了怀疑和警惕。对中国现代革命诸种势力的分化与重组起到了不可忽视的现实作用。郭沫若也因为这篇文章大大得罪了蒋介石,蒋悬赏三万大洋要郭沫若的脑袋;迫使郭于1928年亡命日本。
卓文君和王昭君鼓舞了多少中国妇女,同样感动过并依然在感动中国读者的是郭沫若的几部戏剧杰作。1923年郭沫若创作了历史剧《卓文君》、《王昭君》,1925年又创作了《聂嫈》;1926年他把这三个剧本汇编成《三个叛逆的女性》出版。这些早期剧作表现了一代代青年所渴慕的“藐视一切权威的那种反抗的精神”,他替千百万千百年来一直受到压制的中国妇女呼喊道:“我们女子要谋种种独立的生活,要要求种种平等的待遇呢!”在当时真可谓胆大包天、石破天惊。这部剧一发表就受到了封建卫道士的围攻。据说,当时绍兴女子师范学校在演出这部戏时,引起了当地新旧势力的公然对决,以至于县议员们动议要罢免校长;后来,浙江省教育会还以它“不道德”、“大伤风化”为名,禁止学生把这个戏搬上舞台。
如果说卓文君反抗的是以父亲为代表的族权的话,那么王昭君反抗的是以皇帝为代表的君权,她的反抗同样悲壮。郭沫若以天才诗人的霸气,一改旧剧中王昭君“恋恋不忘君”的懦弱形象,使她跟汉元帝对立起来。元帝本来意欲甚至逼迫她留在宫中,但她不畏强权,不图享受,坚持要去荒沙漫漫的塞北,嫁给匈奴王。王昭君的形象鼓舞中国女性跟男性站在同一条战壕里,敢于挑战、迎战来自权力顶峰的威胁,誓死捍卫作为合法公民的权利和尊严。有相当数量的妇女正是在郭沫若这些戏剧作品的感召下,走上独立自主的生活道路甚至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道路。
《屈原》每次上演我都要去观看
郭沫若影响最大的、最震撼人心的剧作是《屈原》。此剧以无比豪迈的革命浪漫主义精神赞颂了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讴歌了反抗压迫、反抗侵略的斗志,鞭挞了苟合与媾和的投降主义,怒斥了“攘外必先安内”的卖国主义。它虽然是历史剧,但矛头直指现实;反映了整个中国各色人等的面貌和心态,但它又高度浓缩,戏剧冲突极为强烈,场面极为紧张。其中屈原的一段独白《雷电颂》就像是真的电闪雷鸣,绝对能把观众从座位上震起来:“风!你咆哮吧!你咆哮吧!尽力地咆哮吧!在这暗无天日的时候,一切都睡着了,都沉在梦里,都死了的时候,正是应该你咆哮的时候,应该你尽力咆哮的时候!”据说,1942年春,此剧在重庆演出时,正好是一个暴风雨即将到来的晚上,舞台上的朗诵应和着剧场外的雷鸣,一下子使整个山城轰动震惊,人们在此后的好几天里,都沉浸在《屈原》的情绪氛围里,很多人一遍又一遍地朗诵《雷电颂》,从中汲取力量,从而投入战斗。《雷电颂》,还有像《凤凰涅盘》之类的诗篇,至今还是许多朗诵会的保留节目,都会引起相当轰动。《屈原》每次上演,我都要去观看,让文字的雷电击打我,使我从庸庸碌碌的世俗人生中惊醒过来。
纵然有一千个错误也还是文化巨匠
我承认,我的诗歌创作一直受益于《女神》。哪怕不是专门用来朗诵的作品,我也尽量写得朗朗上口,音韵酣畅。我曾找来《女神》的各种版本,读了不知多少遍。我至今还能背出其中的不少诗句。有些诗句的
郭沫若先生
本文2023-09-22 15:56:10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744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