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是南方人还是北方人?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2浏览:4收藏

朱元璋是南方人还是北方人?,第1张

你好!最近我看了[安徽公共频道],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博士生导师毛佩琦教授做客[新安大学堂]里面就讲了朱元璋的出生之迷:

朱五四迁往钟离之东乡后,又生了一个儿子,按排行叫做朱重八,这就是朱元璋,而钟离之东乡就是现在的安徽凤阳县,从地理位置上讲它在中原以南,所以是南方人。

相关资料:

神秘的出生地:

在明代徐祯卿的《翦胜野闻》中,他引用了朱元璋自己作的《朱氏世德碑》碑文,那上面是这样记载的:朱元璋这一朱姓宗族,出自金陵之句容,家住朱家巷,地属通德乡,其地就在现在江苏省南京市境内,朱元璋以上几代人都以农业为生。

按照记载,朱元璋五世祖叫朱仲八,娶陈氏,生了三个男孩。老大叫朱六二,老二叫朱十二,最小的叫朱百六。朱百六就是朱元璋的高祖,即四世祖。其后,高祖朱百六娶胡氏,生有二子,长子朱四五,老二朱四九。这个朱四九就是朱元璋的曾祖。再往后,曾祖朱四九娶侯氏,生子初一、初二、初五、初十,共四人。这个朱初一,就是朱元璋的祖父。到朱初一这一辈,他娶了王氏,生子二人,名字分别为五一、五四。朱五四就是朱元璋的父亲。

元朝初年,朱家在金陵句容,属于淘金户籍,按规定应该为官府淘金纳税。但当地并不出产黄金,朱家要到别处买金向官府交纳赋税。朱初一为官府赋役所困,便舍弃田庐,带着两个孩子迁到泗州盱眙县,就是现在江苏省淮河岸边的盱眙县。朱初一在盱眙曾经置田置产,但朱初一死后家境日益败落,竟至无法为生。

这样,朱五一、朱五四兄弟二人就流落到五河,不久,五一带着全家迁到濠州钟离县东乡(今安徽省凤阳县境内)落户;五四一家则流落到灵璧、虹县,后来也追随五一到了钟离东乡。朱五一娶刘氏,在盱眙生有朱重一、朱重二、朱重三;朱五四娶陈氏,在盱眙生有朱重四和一女。到了钟离后,朱五一又生了朱重五,朱五四在灵璧又生了朱重六,在虹县生了朱重七和一个女儿。朱五四迁往钟离之东乡后,又生了一个儿子,按排行叫做朱重八,这就是朱元璋,其时在天历元年九月十八日,按照公历推算,是公元1328年10月21日。

可以想象,当时朱元璋的出生不会给这个贫困的家庭带来太多喜悦,但是,因为后来成了皇帝,朱元璋本来平淡无奇的出身却由后人附会出许多灵异来———

一本叫做《天潢玉牒》的书是这样讲的:在朱元璋还没出生时,有一天,朱元璋的母亲陈氏在麦场坐着,这时候从西北方向来了一个道士,长着长胡子,头戴簪冠,身穿红服,手拿象简。道士坐在麦场中,用象简在手中拨弄白丸。陈氏好奇地问道:“这是什么东西?”道人回答说:“这是大丹。你若要,给你一粒。”陈氏用手接过大丹,一不留神,竟然情不自禁地把它吞了下去。她吞下大丹后,那个道士却忽然不见了。不久,陈氏就生了一个男孩,就是朱元璋。传说朱元璋出生的时候,自东南飘来一股白气,贯穿房屋,奇特的香味弥漫在整个屋子里,历经一夜都没有散去。

另一本叫做《龙兴慈记》的书上说:朱元璋诞生时,本来位于路西的二郎神庙竟然搬了家,搬到路东数十步之外靠近河边的地方。于是,他母亲就抱了新生儿到河中洗澡。这时,水中忽然漂来了一方红罗,他母亲就拿这方红罗做了婴儿的襁褓。后来,那漂来红罗的地方就被叫做“红罗障”。这本书上还附会说:朱元璋诞生时,屋上红光烛天,於皇寺(后改称皇觉寺)僧人远远地望见了,都惊疑是发生了火灾。第二天早晨一打听,才知道是有一个孩子出生了。

离奇的传说

关于朱元璋的出生,各种版本的神化传说已经让人目不暇接,那么,自然而然地,关于朱家为什么会生出这样一个贵人来,又有这样的传说———

泗州有一个杨家墩,墩下有土窝。有一天,朱元璋的祖父在农作之余,躺在里面休息。这时,有两个道士经过这里,其中一个师傅指着朱元璋的祖父卧的地方说:“如果一个人死后埋葬在这里,他的后代就会出天子。”另一个道士———是前面说话的道士的徒弟———问道:“为什么呢?”那道士回答说:“此地气暖。不信你拿枯枝栽种在这里,十天之内一定会长出树叶来。”

这时,朱元璋的祖父突然从土窝里站起来,道士看见他很惊讶,于是问道:“刚才你听见我说的话了吗?”朱元璋的祖父假装耳聋,又是摆手,又是摇头,表示自己什么都不知道。于是,道士在那里插了一段枯枝就离开了。朱元璋的祖父把道士的话记在心里,一天天地等候着枯枝生叶。十天过去了,那枯枝果然长出叶来。但是朱元璋的祖父很有心计,他不愿让别人知道这里是块风水宝地,于是就把长出树叶的枯枝拔去,又另外插了一段枯枝。

又过了十天,两个道士再次来到土窝处,徒弟发现了插在地上的枯枝,诧异地问道:“为什么不生树叶呀?”师傅指着朱元璋的祖父说:“一定是被这个人拔去了。”朱元璋的祖父看见瞒不住,就承认了。道士说:“你有福,死以后应当埋葬于此,你家将会出天子。”因此,朱元璋的祖父死后就被埋葬在那里。下葬时,让人惊奇的事发生了:扒开的土自己壅起,成为坟堆。这个杨家墩方圆丈许,现在还可以找到,至今不生草木。

朱家在朱元璋出生后十年,又迁到了钟离之西乡,后又迁到太平乡县孤庄村。关于朱元璋少年时的事儿,也有一些逸闻:

朱元璋跟放牛的小伙伴们在一起的时候,常常玩拜皇帝的游戏。他们拿车辐板做皇冠,拿破的木板做笏,拿篮子做龙椅。然后,大伙儿轮流做“皇帝”,坐上“龙椅”的人接受其他人的“朝拜”。不过,奇怪的是,当其他人坐上篮子的时候,都坐不稳,没几下就摔下来了,而朱元璋坐上去的时候却稳稳当当的。大伙儿见状,就服了朱元璋,就一起拿着“笏”参拜他。从此以后,朱元璋在放牛娃中俨然成了小首领。虽然这些传说不免有附会或神化的地方,但还是可以看出朱元璋小时候要比一般孩子聪明、顽皮。

草野艰辛

朱元璋做了皇帝后,也要追忆自己的祖上,同时不少人也对这个名不见经传、无根无据的人的家世产生了兴趣。他们从情感上主观地认为,朱元璋一定有一个了不起的先祖。于是,有人揣摩朱元璋的心理,一定要为朱元璋找一个了不起的先祖,以示其出身高贵。他们找来找去,七拐八拐地找到了南宋大儒朱熹。

朱熹是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人,按照那时候的地域划分,与朱元璋算是大同乡了。他在南宋历事四朝,曾任秘阁修撰,著有《四书集注》——有这样的大学问家兼高官作为祖上,朱氏家族就很有面子了。但是,朱元璋对此很不以为然,他不愿意借别人来荣耀自己,也用不着找一个古代名人来给自己脸上贴金。

他的贫穷家世和早年的艰苦经历一再在他的文章中出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他在洪武十一年(1378年)写的《御制皇陵碑》,这块石碑现在就立在安徽凤阳的朱氏祖坟前,碑文写道:

予时秉缆窥形,但见苍颜皓首,忽思往事之艰辛。况皇陵碑记,皆儒臣粉饰之文,不足为后世子孙戒,特述艰难,以明昌运,俾世代见之。

他说,我常常照镜子,只见自己面貌也老了,头发也白了,忽然想起了往年的艰难困苦。以前写的皇陵碑文,都是儒臣们粉饰的文字,不足以给子孙留下鉴诫。所以我要特意记述艰难的身世,让后人明白我们家是怎样一步步走向昌盛的,我的奋斗史,要让世世代代都能见到。

碑文接着写:昔我父皇,寓居是方,农业艰辛,朝夕彷徨。

父皇,就是朱元璋的父亲,名叫朱世珍(即朱五四),其实是个普通农民,朱元璋称帝后,向上追尊四代,他的父亲被追尊为仁祖淳皇帝。是方,是哪里呢?就是皇陵所在的濠州钟离,在今天安徽凤阳县东北。

朱家在钟离十分贫穷,可以说是一无所有,他们靠租种别人的田地而勉强维生,可这时偏偏又发生了天灾和瘟疫,使本来就艰难无比的生计无法维持下去了。

瘟疫流行,亲属一个接一个罹难,先是父亲死了,接着大哥又死了,随后,他母亲也死了。朱元璋的悲伤自不用说,最让他感到痛苦的是,他们兄弟几个竟然没有能力埋葬自己的父母———家里的土地是租来的,不允许他们埋葬死人。田主不理睬他们的哀告,对他们“呼叱昂昂”,“既不与地,邻里惆怅”。在他们兄弟几个束手无策时,田主的哥哥发了善心,给了他们一块地,让他们埋葬朱元璋的长兄和父母。尽管如此,埋葬的条件仍然简陋得可怜:“殡无棺椁,被体恶裳,浮掩之尺,奠何肴浆。”大家看,他们没有棺木盛殓亲人,只用破烂的衣被裹了尸体,用黄土掩埋了,也没有任何东西可用来祭奠。

但是,在后世的传说中,朱元璋父母的死及埋葬过程却被神化了:朱元璋父母因瘟疫死后,朱元璋的大哥又跟着去世了,朱家太穷,根本买不起棺材,更买不起地来下葬死者。朱元璋跟二哥抬着亲人的尸体,想在山谷中把人给葬了。不巧的是,走到半路,抬尸体的绳子又断了。二哥见状赶忙又跑回去找绳子,让朱元璋看守尸体。这时,天上风雨忽来,雷电大作,朱元璋跑到一棵树下避雨,他忽然听见空中有人说话:“谁在占着我的土地呀?”同时,空中又仿佛有另一个回话的人,提到了朱元璋父亲的名字。头一个人听了,说:“要是为了埋这个人,就算了吧。”过了一会儿,又刮起一阵暴风,扬沙折木,天色也变暗了。等到天色又亮起来的时候,朱元璋跑过去一看,地上裂开一道缝,他父母和大哥的尸身已经被掩埋了。这块地,就是现在凤阳皇陵所在地。

漂泊僧人

埋葬了父母和大哥以后,朱元璋就和二哥分别了,二哥年纪比较大,所以要离家到别的地方去谋生了。朱元璋孤苦伶仃一个人,几乎活不下去了。好心的邻居汪妈妈看他可怜,就给附近寺庙的住持送了点礼,劝他们收下朱元璋,她要让朱元璋去当和尚,图个温饱。对于朱元璋来说,当和尚是个走投无路的选择。一开始,朱元璋也不是什么胸怀大志的人。关于朱元璋为什么去当和尚,也有一些传说或附会。

传说,朱元璋出生后,不知为什么,一直不会吃东西。一天,淳皇(指朱元璋的父亲)在求医回来的路上,看到一个相貌奇伟的和尚坐于门侧。不料,和尚忽然发话问他道:“施主您去哪儿呀?”淳皇说:“我新生了一个儿子,但是不会吃饭。”和尚说:“这不碍事!到今晚子时(夜晚23点至凌晨1点),他自然就能吃东西了。”淳皇感谢了和尚后,说要是真如他所说,就把孩子许为他的徒弟。淳皇说罢进门要取茶招待和尚,出来却发现他不知到哪儿去了。到半夜的时候,和尚的话应验了,朱元璋会吃东西了。

还有一种传说,说在朱元璋还是婴儿时,经常闹病。家里人为了让孩子好养活,就依当地风俗将孩子舍入寺庙,等孩子长大了,就让他当和尚。等到朱元璋长大的时候,朱元璋的父亲允许让儿子当和尚去,但是孩子的娘却不干了,事情因此拖延了下来,朱元璋因此没有早早进入佛门。天有不测风云,后来村子里闹起了瘟疫,无奈之下,朱元璋请求二哥同意在家乡的於皇寺拜僧人高彬为师,邻人汪文帮助他完成了出家的仪式。

这两条材料都出自《天潢玉牒》。

朱元璋进的这家寺庙当年叫做於(wū)皇寺,后来改名皇觉寺。朱元璋当了皇帝后,于洪武十六年(1383年)在离原址东北十五里处重建皇觉寺,并改名为大龙兴寺。当灾荒同样威胁到寺庙时,和尚们也没饭吃了———“居未两月,寺主封仓。各为生计,云水飘”。朱元璋在寺里不过待了五十天,做了不到两个月的“行童”,什么都还没弄明白,就为生计所迫而离开寺庙,四处云游了,其时是元至正四年(1344年),朱元璋才十七岁。

作为一个游方僧,朱元璋形同乞丐,可以说是历尽艰辛。朱元璋“南历金、斗,西抵光、息,北至颖州”,走遍了淮西、豫南的山山水水,就这样一下子过了三年多。这时,朱元璋已经二十岁出头了。这三年中,他拓宽了视野,增加了人生经验,磨砺了在逆境中生存的本领。但朱元璋毕竟怀念家乡,于是又回到了皇觉寺。

尽管那时候的朱元璋不过是个普通的和尚,但他在寺中的生活也还是被神化了:他住在寺庙里的时候,他的房间在晚上远远看去,常常会发出红光,等到人走近了,那红光又没有了,大伙儿对此都感到很惊讶。这说的是他第一次入寺头两个月的事。等他从外地云游归寺,情况就更玄了。有一天,一个红衣道士出现在寺庙的西北方向,他说:“这寺中有好人。”就是说,这间寺庙将来要出大贵人。

又传说,有一天,朱元璋在扫地,扫到佛像脚下的时候,他嫌伸出的佛脚碍事,就随口说了句:“缩回去!”不料,佛像的脚真的乖乖“缩”回去了。还有一次,老鼠把佛像前的香烛吃了,朱元璋很生气,心想你这个佛怎么什么事都不管啊?因此大笔一挥,在佛像背上批上五个大字:“发去三千里。”到了晚上,寺庙里的其他僧人都做了一个梦,梦见庙里的佛要走了,他们奇怪地问:“您为什么走啊?”佛说:“当世主遣发三千里矣。”第二天早上,众僧人发现佛像背后有字,就追问是谁干的。朱元璋说:“哈哈,那是我开的玩笑,那我现在把他放了吧。”果然,到晚上的时候,众僧人又梦见那个佛前来道谢。佛早已知道朱元璋是“当世主”了。

朱元璋在寺中,一转眼又过了三年,如果没有意外发生,朱元璋这个和尚也许会继续做下去。以他的聪明勤奋,他可能会成为一个精通佛经的高僧,传经布道,终老一生。但是,到了至正十一年(1351年),他眼前展现了一片新的天地。鬼使神差,一个隐藏在草莽中的英雄,从此踏上了他的创业之路。朱元璋投军的目的原是为了活命,但当他驰骋在沙场上时,发现自己并不是弱者,自己不仅可以统领千军万马,也可以掌握自己乃至许多人的命运。

长是长了点,回答了你的问题,我提的问题[ 有谁知道明朝皇帝朱元章的家谱?]也得到了解决,真高兴!

康泰:三国时东吴人,曾和朱应出使扶南等国,途中经历和传闻一百多个国家,为中国早期远行海外的旅行家之一,著有《吴时外国传》。

康绚:字长明,南朝·梁华山蓝田人,初仕北齐,后任梁朝司州刺史卫尉卿,以宽厚之德著称。其先祖出自康居国人,据《梁书·康绚传》记载,西域的这一支康氏,他们的王子来到中国,在河西郡落脚待诏,后来就定居河西,并且子孙世代繁衍,变成中华民族的一分子,跟汉人没有丝毫分别。

康福:五代蔚州(今山西省灵丘)人,仕后唐、晋二朝,皆有政绩,所辖之地岁稔仓盈、牛马遍野。后晋时官至宰相,赐输忠守正翊亮功臣、加开府仪同三司。

康海:明代文学家。字德涵(1475-1540),号对山、浒西山人、沜东渔夫。陕西省武功人。弘治十五年(1502年)状元,任翰林院修撰、经筵讲官等。正德五年(1510年),刘瑾被诛,康海受牵连而免职。归乡里后,以山水声伎自娱。他是“前七子”之一,所作 杂剧、散曲、诗文集多种。作品主要有杂剧《中山狼》、散曲集《沜东乐府》、诗文集《对山集》等。

康女:明代人,因“三贤”闻名。据传,其父年老无子,劝父纳妾生子;母病,尝粪辨病;夫亡,誓不改嫁。

康涛:钱塘(今浙江省杭州)人,清代画家,工山水花卉,亦善书。为雍正、乾隆年间画家,以人物画著称,承明代仇英、尤求白描传统,用笔工整,形象静逸。所画《华清出浴图》,以杨贵妃出浴为题。图中杨贵妃的云鬓松挽,身披罗纱。两个小宫女端着香露,跟随其后。

康僧会:康居国(今中亚一带)人,一代高僧。世居于竺,随父经商,乃移居交趾。十余岁双亲并亡,遂出家。他通天文、谶纬这学,尤娴经律。他通天文、谶纬之学,尤娴经律。247年到三国·吴都建业(今江苏省南京市),孙权为之建塔,因有佛寺,江苏一带亦始兴佛法,是江南佛学的创始人。

康子元:唐代经学大师,会稽(今属浙江省)人,官至宗正少卿。举贤能治《易经》、《老庄》之学。形成帝王“受命不于天,于其人”,“是为公是,非为公非,蹈道必赏,违善必罚”,主张改革弊政,创立新制之改革思想。成为历史上改革家而名垂史册。

康昆仑:西域康国人,唐代著名琵琶演奏家。善弹《道调凉州》、《羽调录要》等曲,有“长安第一手”之称。

康日知:唐代灵州(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西南)人,至检校尚书左仆射,封会稽郡王。其子康志睦,勇武善驰射,累迁大将军,因功加检校尚书左仆射,封会稽郡公。

康再遇:北宋大将,曾为宋太祖立下了开国战功,位居开国功臣之列,遂加官进爵,门庭荣耀,康氏自此显达当朝。

康与之:字伯可,一字叔闻,号退轩,滑州(今河南省滑县东)人,南宋著名学者。曾上书“中兴十策”,表现出其渴望公平合理的乌托邦思想。著有《昨梦录》等。

康进之:棣州(今山东省惠民)人,元代戏曲家,现存其杂剧《李逵负荆》一种。康海:陕西武功县人,明代文学家,作品多杂剧、散曲、诗文等。曾任翰林院修撰,列“前七子”之一。

康茂才:明朝开国大将。康茂才本来是元廷驻应天城的水军元帅,朱元璋攻破应天城的时候,康茂才率部投降并愿意归附红巾军,朱元璋就让康茂才做了红巾军的水军头领。以后,康茂才一直得到朱元璋的重用。比如,朱元璋攻占了浙东以后,曾派康茂才做那里的都水营田使,专门负责修筑河堤,兴建水利工程,恢复农业生产,供给部队军需。俗语说得好,投之以桃,报之以李。朱元璋对康茂才如此看重,康茂才也就兢兢业业地为朱元璋效力。无论打仗还是搞水利,康茂才都干得十分出色,立下了许多功劳。康茂林:明朝开国大将。与康茂才兄弟二人为朱元章手下大将,明朝建国后,封康茂林在山东青州府为衡王,建衡王府。

康济鼐:清代西藏贵族。曾因功被康熙皇帝封为贝子,与阿尔布巴、隆布鼐共同掌管西藏政务。雍正五年(1727年),西藏内部发生叛乱,藏王康济鼐被杀。

康有为:广东省南海人,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代表人物之一。1895年联合会试举人上书朝廷,“公车上书”,要求变法,后依靠光绪帝发动“戊戌变法”,遭慈禧镇压。逃亡日本。民国6年(1917年)7月和张勋拥清朝废帝溥仪复辟,十二天后失败。著作有《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孟子微》、《春秋笔修大义微言考》、《孟了微》、《春秋笔修大义微言考》、《大同书》、《中庸注》等,颇受近代学术界的重视。

康广仁:号右博,又号大中,广东省南海人,系康有为幼弟,曾创《知新报》,办大同译书局,发起不缠足会。清末维新变法人士。1897年在澳门主持《知新报》,后又经理上海不缠足会艾书、大同译书局。1898年,在京协助康有为草拟新政奏稿及联络事宜。戊戌政变时遇难。为“戊戌六君子”之一。

康同薇:字文僴,号薇君,广东省南海人,康有为长女。自幼不缠足、不穿耳,开中国妇女界风气之先。15岁即据二十四史编《风俗制度考》,后又翻译大量日本书籍,助父编纂《日本政变考》、《日本书目志》等。1897年在澳门《知新报》任翻译。1898年7月与李惠仙(梁启超夫人)等在上海创办中国最早由妇女主办、以妇女为阅读对象的报刊《女学报》。精国学和英、日语种,为当时新女性之代表。

康克清:江西省万安人,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卓越***,杰出女政治家,朱德夫人。生前为中共中央委员,全国妇联主席。历任乡妇女协会秘书,红军总司令部交通大队政委、女子义勇队队长、直属队指导员,八路军总司令部直属队政治处总支书记、主任,中央妇委委员,全国妇联部长、常委、副主席,中国人民保卫儿童全国委员会秘书长、副主席、主席,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共第十一届中央委员。

  康有为康泰:三国时东吴人,曾和朱应出使扶南等国,途中经历和传闻一百多个国家,为中国早期远行海外的旅行家之一,著有《吴时外国传》。

  康绚:字长明,南朝·梁华山蓝田人,初仕北齐,后任梁朝司州刺史卫尉卿,以宽厚之德著称。其先祖出自康居国人,据《梁书·康绚传》记载,西域的这一支康氏,他们的王子来到中国,在河西郡落脚待诏,后来就定居河西,并且子孙世代繁衍,变成中华民族的一分子,跟汉人没有丝毫分别。

  康福:五代蔚州(今山西省灵丘)人,仕后唐、晋二朝,皆有政绩,所辖之地岁稔仓盈、牛马遍野。后晋时官至宰相,赐输忠守正翊亮功臣、加开府仪同三司。

  康海:明代文学家。字德涵(1475-1540),号对山、浒西山人、沜东渔夫。陕西省武功人。弘治十五年(1502年)状元,任翰林院修撰、经筵讲官等。正德五年(1510年),刘瑾被诛,康海受牵连而免职。归乡里后,以山水声伎自娱。他是“前七子”之一,所作 杂剧、散曲、诗文集多种。作品主要有杂剧《中山狼》、散曲集《沜东乐府》、诗文集《对山集》等。

  康女:明代人,因“三贤”闻名。据传,其父年老无子,劝父纳妾生子;母病,尝粪辨病;夫亡,誓不改嫁。

  康涛:钱塘(今浙江省杭州)人,清代画家,工山水花卉,亦善书。为雍正、乾隆年间画家,以人物画著称,承明代仇英、尤求白描传统,用笔工整,形象静逸。所画《华清出浴图》,以杨贵妃出浴为题。图中杨贵妃的云鬓松挽,身披罗纱。两个小宫女端着香露,跟随其后。

  康僧会:康居国(今中亚一带)人,一代高僧。世居于竺,随父经商,乃移居交趾。十余岁双亲并亡,遂出家。他通天文、谶纬这学,尤娴经律。他通天文、谶纬之学,尤娴经律。247年到三国·吴都建业(今江苏省南京市),孙权为之建塔,因有佛寺,江苏一带亦始兴佛法,是江南佛学的创始人。

  康子元:唐代经学大师,会稽(今属浙江省)人,官至宗正少卿。举贤能治《易经》、《老庄》之学。形成帝王“受命不于天,于其人”,“是为公是,非为公非,蹈道必赏,违善必罚”,主张改革弊政,创立新制之改革思想。成为历史上改革家而名垂史册。

  康昆仑:西域康国人,唐代著名琵琶演奏家。善弹《道调凉州》、《羽调录要》等曲,有“长安第一手”之称。

  康日知:唐代灵州(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西南)人,至检校尚书左仆射,封会稽郡王。其子康志睦,勇武善驰射,累迁大将军,因功加检校尚书左仆射,封会稽郡公。

  康再遇:北宋大将,曾为宋太祖立下了开国战功,位居开国功臣之列,遂加官进爵,门庭荣耀,康氏自此显达当朝。

  康与之:字伯可,一字叔闻,号退轩,滑州(今河南省滑县东)人,南宋著名学者。曾上书“中兴十策”,表现出其渴望公平合理的乌托邦思想。著有《昨梦录》等。

  康进之:棣州(今山东省惠民)人,元代戏曲家,现存其杂剧《李逵负荆》一种。康海:陕西武功县人,明代文学家,作品多杂剧、散曲、诗文等。曾任翰林院修撰,列“前七子”之一。

  康茂才:明朝开国大将。康茂才本来是元廷驻应天城的水军元帅,朱元璋攻破应天城的时候,康茂才率部投降并愿意归附红巾军,朱元璋就让康茂才做了红巾军的水军头领。以后,康茂才一直得到朱元璋的重用。比如,朱元璋攻占了浙东以后,曾派康茂才做那里的都水营田使,专门负责修筑河堤,兴建水利工程,恢复农业生产,供给部队军需。俗语说得好,投之以桃,报之以李。朱元璋对康茂才如此看重,康茂才也就兢兢业业地为朱元璋效力。无论打仗还是搞水利,康茂才都干得十分出色,立下了许多功劳。

  康茂林:明朝开国大将。与康茂才兄弟二人为朱元璋手下大将,明朝建国后,封康茂林在山东青州府为衡王,建衡王府。

  康济鼐:清代西藏贵族。曾因功被康熙皇帝封为贝子,与阿尔布巴、隆布鼐共同掌管西藏政务。雍正五年(1727年),西藏内部发生叛乱,藏王康济鼐被杀。

  康有为:广东省南海人,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代表人物之一。1895年联合会试举人上书朝廷,“公车上书”,要求变法,后依靠光绪帝发动“戊戌变法”,遭慈禧镇压。逃亡日本。民国6年(1917年)7月和张勋拥清朝废帝溥仪复辟,十二天后失败。著作有《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孟子微》、《春秋笔修大义微言考》、《孟了微》、《春秋笔修大义微言考》、《大同书》、《中庸注》等,颇受近代学术界的重视。其中的《少年中国说》入选中学生语文课本。

  康广仁:号右博,又号大中,广东省南海人,系康有为幼弟,曾创《知新报》,办大同译书局,发起不缠足会。清末维新变法人士。1897年在澳门主持《知新报》,后又经理上海不缠足会艾书、大同译书局。1898年,在京协助康有为草拟新政奏稿及联络事宜。戊戌政变时遇难。为“戊戌六君子”之一。

  康同薇:字文僴,号薇君,广东省南海人,康有为长女。自幼不缠足、不穿耳,开中国妇女界风气之先。15岁即据二十四史编《风俗制度考》,后又翻译大量日本书籍,助父编纂《日本政变考》、《日本书目志》等。1897年在澳门《知新报》任翻译。1898年7月与李惠仙(梁启超夫人)等在上海创办中国最早由妇女主办、以妇女为阅读对象的报刊《女学报》。精国学和英、日语种,为当时新女性之代表。

  康克清:江西省万安人,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卓越***,杰出女政治家,朱德夫人。生前为中共中央委员,全国妇联主席。历任乡妇女协会秘书,红军总司令部交通大队政委、女子义勇队队长、直属队指导员,八路军总司令部直属队政治处总支书记、主任,中央妇委委员,全国妇联部长、常委、副主席,中国人民保卫儿童全国委员会秘书长、副主席、主席,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共第十一届中央委员。

朱元璋是南方人还是北方人?

你好!最近我看了[安徽公共频道],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博士生导师毛佩琦教授做客[新安大学堂]里面就讲了朱元璋的出生之迷:朱五四迁往钟离之东...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