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健翔家谱
一寻根溯源
(一)少皋曾孙台骀之后:台骀是少皋的曾孙,因治水有功,颛顼封他到山西汾水流域,国号黄。周初,为晋所灭,子孙以国为氏。
(二)伯益之后: 伯益为嬴姓之祖,因治水有功受到帝舜的赐封。后裔有封於黄国。
(三)陆终之后:一陆终长子樊的长子南陆公,食采江夏,赐姓为黄。二陆终次子惠连受封於黄国,以国为氏。
(四)仲衍之后:陆终长子樊被夏禹封於昆吾。昆吾君隐於夏末去其封地,居古岳州,生子高。商中宗子太戊时高为车正,号曰仲衍,伊尹嘉其贤,以孙女妻之,是为开姓始祖。至十三世石妣姬氏,周赐姓黄。
二迁徙分布
黄姓最早的发源地应在今河南省潢川县西部一带。黄国灭于楚之后,黄姓族人散居四方。有地北逃至河南中部,大批则被迫内迁到楚国腹地(今河北境),今黄冈、黄陂、黄安、黄梅等地,据说均因黄人迁此而得名。其中有一支内迁到楚都郢(今江陵、荆州),又有一支迁到江夏安陆(今湖北云梦县东南一带)。秦汉之时,黄姓已称盛于长江中游以北河南、安徽等地。黄姓大举南迁始于西晋末年,因中原士族大举南迁,使黄姓在南方的分布更广泛。与此同时,黄姓已同胡、林、陈、郑、丘、何、曾等八族迁入闽(福建),成为后来入闽的"八大姓氏"之一。经过魏晋至隋唐时期的不断迁徙和繁衍,黄姓形成了今河南、湖北、四川、江苏、福建、广西等地望族。宋代有黄潜善,其九个儿子散处广东各地,以梅州居多,后发展成为广东大姓。北宋末,金兵功入开封,河南固始人黄建联南徙杭州,后成为杭州著姓,支分漳浦、饶平、陆丰等地。宋元之际,黄氏称盛于闽粤,至明末清初,开始移居台湾,后来又有不少人播迁至海外。黄姓是我国一个比较典型的南方姓氏。黄氏有一些人融入壮、瑶、侗、水、布依、蛋等少数民族。唐代以前黄氏已在岭南、西南地区的一些少数民族中扎根。其中,为蛋民者,居于广州沙南;迁到广西黄洞者,叫黄洞蛮,大多为壮族;融入瑶族者,分布相当广泛,居于广西、广东、湖南、云南、贵州的许多县、乡,以广西居多,上海浦东也黄姓也很旺!
三郡望堂号
(一)郡望
江陵郡:西汉旧族,为黄尚之族所建,唐初已废。
江夏郡:兴於汉之世,为黄香之族所建,今为全球黄姓郡望。
会稽郡:兴於东汉之世,为黄昌之后所建,唐初已废。
零陵郡:兴於三国吴之世,为黄盖之族所建,唐初已废。
巴东郡:兴於三国蜀之世,为黄权之后所建,唐初已废。
西 郡:兴於三国魏之世,为酒泉黄衍之后所建,西魏时废。
晋安郡(南安郡):晋安郡兴於西晋之世;南安郡兴於唐之世,为黄元方之后所建,宋初已废。
洛阳郡:兴於南北朝东魏之世,为江夏分支,隋初已废。
濮阳郡:兴於唐之世,宋初已废。
东阳郡:兴於唐之世,为黄苾之后所建,宋初已废。
松阳郡(缙云郡):兴於唐之世,宋初已废。
江夏黄氏义城堂源流考
一世 黄香 字文强 ,出世东汉,名列天下二十四孝之一, 时人称:天下无双,江夏黄童香公儒学入仕初任中书郎,后拜尚书令永元四年(公元九二年)任左丞相,两年后为尚书令和帝去世安帝即位出任魏郡太守后,不数年去世,葬于江夏云梦安陆源口香公夫人四位生八子长子琼乃郑夫人所生
二世 琼公 汉顺帝永建年间入官拜议郎,后为尚书仆射,历任尚书令桓帝年间又任太尉,封为分乡侯役赠车骑将军,谥为忠侯享年七十九,葬江夏夫人三位生子十余四子储乃陈夫人所生
三世 储公 德配吴氏,生子三长子琬
四世 琬公(公元141年) 字子琰,才思敏捷,名于京师初任五官中郎将,后拜议郎升青州刺史,侍中,少府,太仆,豫州牧等职董卓部李催等攻陷长安时殒命夫人五位生子十余长子松寿乃赵夫人所生
五世 寿公 字延年,德配刘氏生子远
六世 远公 德配李氏,长子文
七世 文公 德配严氏,生子期
八世 期公 德配杨氏,生子三,长子积
九世 积公 东晋三年任新安郡太守葬此郡之姚家墩(后改为黄家墩),德配张氏,生子二,次子芯
十世 芯公 徙居金华郡浦阳县(浙江金华),官至金陵安察金华之始祖德配吴氏,生子二,长子居中
十一世 居公 字畅外,官至侍讲学士原配赵氏继张氏生二子,长子梦祥
十二世 祥公 长子铨
十三世 铨公 子商英
十四世 英公 长子沦
十五世 沦公 生子四,长子文
十六世 文公 子知(黄门侍郎)
十七世 知公 子三,长子腱
十八世 腱公(黄门侍郎),八子均入仕为官长子畦
十九世 畦公 子二长子大正
二十世 大正(庐州太守),娶周氏夫人生二子
二十一世 福公
二十二世 瑚公
二十三世 说公
二十四世 亿公 官蕲州节度使生子荣
二十五世 荣公 后晋官任承事郎,娶董氏,生子二次之浩
二十六世 浩公
二十七世 汜公
二十八世 瞻公 子元绩
二十九世 绩公 生子三,中孚 中浼中宴
三十世 中孚公江夏义城堂始祖唐肃宗二年任兵马司副使,节度军头官因劾
奏李辅国,程元振罪状忤旨,贬谪江西吉州,葬吉水县六十二都菰塘鹧鸪洞娶应氏夫人生子四:文、行、忠、信(行忠信不详)
三十一世 文公 字显升,娶王氏,从父避居庐陵县四十九都菰塘生子四:梗 楠 杞 梓
三十二世 梗公 讳嵩字高仲,唐文宗太和壬子六年徙居四十四都菰塘黄家坊德配王氏生子整
三十三世 整公 字叔齐,又字绍泰葬四十九都菰塘德配张氏,生子璠
三十四世 璠公 字国琛后唐昭宗宝应年间,李义兴寇江南,乡邑骚动公倡议集兵筑城备御,民赖以安因德之遂以所居之城曰义城其时楚王马殷聘留麾下屡立战功后弃官求归,太祖嘉焉,特授本州团练使,老辞归殁赠卢水郡侯,将卢水封为义城,故名义城侯我宗后代立祠始有江夏义城堂之称也,并进荐中孚公乃吾族开基始祖
江夏义城堂新刻派字文
兆(忠)孝允若 业纪崇伦
继志昭本 天佑新群
宪令功举 荣耀华英
同辉先烈 远振家声
本派序:谨承忠孝传家之人伦史,德能善行之人生观,以自尊自强爱国发家为宗旨而成立,望吾家族后昆钧遵之
义城堂三祠联宗理事会
一九九六年秋月
江夏黄氏各祠堂派序对照表
(均从东汉江夏黄香数起)
一 昌忠孝允若 业纪崇伦
二 典兆孝允若 业纪崇伦
三 植忠孝允若 业纪崇伦
四 景行先达仰 慕贤哲伦
五 兴朝治理茂 修纪立伦
六 昌吉可徽诗 礼克继善
七 明昌毓风文 发祥支友本
八 道进德必友 仁世文章
九 正宗秉国钧 谨言超齐家
十 明久道化城 诗书联甲
修定人QQ425015264
(二)堂号
宽和堂:
汉代黄霸为河南太守。当时的官吏都很严肃,黄霸为政独尚宽和。宣帝时,他任廷正(司法官),因事被关在监狱。从官到民一齐为他呼冤,终于平反昭雪。
江夏堂:后汉黄香,小时死了母亲,他对父亲最孝,夏天用扇子把父亲的席子扇凉,冬天把父亲的被褥暖热。人夸他的孝:"天下无双,江夏黄童!" 黄姓堂号还有"思敬"、"逸敦"、"敦睦"、"炽昌"等。"炽昌堂"以黄峭山公外八句诗末"炽昌"二字为名。
(四)历史名人
黄歇:见《史记》。
黄霸:见《汉书》。
黄宪:见《后汉书》。
黄香:见《后汉书》。
黄琼:见《后汉书》。
黄琬:见《后汉书》。
黄盖:见《三国志吴书》。
黄忠:见《三国志蜀书》。
黄权:见《三国志蜀书》。
黄泓:见《晋书》。
黄回:见《宋书》。
黄法抃:见《陈书》。
黄巢:见《旧唐书》及《新唐书》。
黄宗羲:明清之际杰出思想家、史学家。所著《明儒学案》、《宋元学案》为中国历史上系统的哲学思想专著,开辟了清代史学研究的风气,是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之一。
黄 慎:清代画家。善画人物,兼工花鸟、山水。为"扬州八怪"之一。
黄庭坚:北宋文学家。其诗与苏轼并称"苏黄",开创了江西诗派。也是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
黄道婆:元初女纺织家。在海南岛居住了三十多年,学习了黎族民间的纺织技术并加以改进和发明,晚年反归故里,传授纺织技术。
黄飞鸿:黄飞鸿(1847-1924),南海西樵禄舟村人,他是岭南武术界的一代宗师,也是一位济世为怀、救死扶伤的名医。五岁从父习武,尽得家传功夫。后遇铁桥三之爱徒林福成授其铁线拳、飞砣绝技,并在宋辉镗处学得无影脚,武艺日臻精进,稍后,飞鸿随父于广州乐善山房设馆授徒。一生中,曾先后被提督吴全美、黑旗军首领刘永福等聘为军中技击教练。相传其平生绝技有双飞砣、子母刀、罗汉袍、无影脚、铁线拳、单双虎爪、工字伏虎拳、罗汉金钱镖、四象标龙棍和瑶家大耙等。因其尤精虎形诸势,故在武林中享有“虎痴”之雅号。 1924年8月,广州商团总长陈廉伯在广州发动武装暴乱,黄飞鸿与其继室莫桂兰苦心经营数十年的宝芝林连同刘永福写给他的牌匾和他唯一的照片亦毁于战火。黄飞鸿经不起沉重打击,忧郁成疾,是年冬天不治去世,终年77岁。弟子邓秀琼为他料理后事,葬于白云山麓。
黄克诚: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
黄金辉:新加坡前总统
黄清元:马来西亚歌迷王子
黄纬纶:重港特别行政区保安局副秘书长
黄小康:当代政治家、军事家、发明家、音乐家、电脑行家、作家。
明代著名戏曲家叶宪祖、在戏曲评论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吕天成等,均出生在余姚;戏曲“四大声腔”,余姚占了一腔,谓“余姚腔”;又有地方戏曲灯班、花鼓戏,有鹦歌戏、姚滩、姚剧,还有越剧、绍剧、京剧、高腔、调腔等外来戏班盛行,尤其是越、绍剧扎根开花。凡此种种,余姚真可谓戏曲之乡。古时姚城戏曲活动频繁,一年之中差不多有半年以上的时间可以看到,各种戏曲较集中于三、四、九月。俗语:“锣鼓响、脚底痒”,只要脚头勤,一年到头可看戏。
正月“灯头戏”。据《余姚县志》载:“正月十三至十八为灯节,邑庙演戏,城乡大姓宗祠复设影堂,张灯设供,罗列珍玩,杂奏音乐,游人澈夜”。余姚灯头会起于南宋,主要有两种,一是用大红绸缎绷在木框上,绣上四时名花;二是“玻璃彩灯”,请画师在四角玻璃灯上描出各种戏文人物,张挂于宗祠大门及各室。朱、邵大姓宗祠还请城区四郊的堕民唱班坐唱戏文,有高腔、调腔、绍兴戏,有的请大班子演戏,此曰“灯头戏”。
三月“庙会戏”。“三月十二至二十日,礼拜之会,分为数十社,每社数十百人,鸣金曳帜而唱佛号”。庙会迎巡东岳神,各神庙演戏敬神,曰:“庙会戏”,亦叫“礼拜戏”。迎神赛会中的高抬阁、高跷、报马,都是扮饰戏文人物的活动。
四月“甲戏”。县志载:“四月分南北两城赛神,尽一月而罢”。当时城区分设十八甲,或每甲、或五甲联合,商号、富户出资演戏,要演一个月,曰“甲戏”。四月正值农忙,民谚曰“城里锣鼓敲穿,农民背脊朝天”。
“牛太平戏”。四月二十左右,有人发起在关帝庙做戏谢牛,曰“牛太平戏”。向富巷一带农民兜钱,每头耕牛三角五角不等,作请戏班费用。
“神庙戏”。一般按各庙菩萨生辰日期,或前后演戏。五月十三至十八,叫关帝殿庙会,演戏敬神。有一年,曾有京剧名角“两盏灯”主演《贵妃醉酒》。
“龙戏”。抗旱迎龙王神,演戏谢龙曰“龙戏”或叫“龙王戏”。
中元节演《目莲戏》,也叫“昏戏”。《目莲戏》是一种很古老的戏,余姚流传的是绍兴《目莲戏》,仅是浙东的一个支脉。从七夕开始一直演到十五日为止。主要搬演《目莲救母》。据明刊本《目莲救母》戏文中,还有跳和合、跳钟馗、跳虎、舞鹤、哑背疯、跳八戒、白猿开路等民间歌舞小戏曲。余姚《目莲戏》从天傍黑开始,演到无常骂狗,东方发白,戏演一整夜,内容也是以《目莲救母》为“轴”心,插入科浑杂戏,比如结合傅湘做寿,敷衍“十不许”、“戏中串戏”、“哑背疯”等歌舞科浑节目;围绕刘氏焚庙、插入“叠罗汉”、“耍刀”、“窜刀”等杂耍表演;赵氏寻死,就出女吊;刘氏病亡,就跳无常等等。有一年,南门头做昏戏,演《三上吊》,扮演吊死鬼的演员,跃上快马,飞跑到白山头乱葬坟滩去扮脸,扮好鬼脸飞奔回舞台,后面紧跟十几个手拿铛叉的汉子追赶,这叫“抢脸”。舞台上大开绿灯,判官高举招魂牌,小鬼手执铛叉“啷啷”作响。阴森森毛骨悚然,小孩禁看。
“太平戏”。有时人家失火,要演戏敬火神,俗称“火烧戏”。由绍兴大班或调腔班演《水擒庞德》。又每当夏秋季节,“瘟疫流行”,要演戏请神。均统称为“太平戏”。
八月十八大潮汛,牌轩下快船埠头,演过调腔《五毒鎚》,在河边搭戏台,台的一半在河面上,一半在岸上,这叫“河台”。
九月十二日,南北两城秋赛,迎城隍神。距今约八十年前,郑巷有个叫徐乾麟的,在上海开模范工厂,人称“海派”,出资大修城隍庙,竣工后,请来宁波京班筱毛豹主演全部《狸猫换太子》,曰“开光戏”。每年九月十二庙会,演庙会戏,绍兴大班演过《战荥阳》。
十月廿二日,绪山庙庙会,调腔班演过全部《封神榜》。
“堂戏”。冬至前后,城乡祠庙鼓乐演戏,名曰“堂戏”,亦称“冬至戏”。有一年保庆庙,由调腔班演出《西厢记》。
“愿戏”。民间俗语“穷算命,富烧香”,比如家里人生病,到“五圣殿”(班竹园后面,即第一公墓下去)求神许愿,病愈敬戏一台,曰“愿戏”。
其他还有青苗期间演“青苗戏”、封山、判山等,演“禁山戏”、“判山戏”等等,名目繁多。
古时演出舞台有两种:一是祠庙里的古式戏台;一是临时搭的草台。城隍庙里有座古式戏台,庙宇坐北朝南,从南进大门,就是戏台,台北是天井,两边是宽阔的长廊,廊上面是“看楼”,设妇女专座,天井北面是供奉神像的大殿,台口朝大殿。戏台有两排各四根大圆柱或石柱为骨架(四根在前台,四根在后台),骨架上有横梁,上面是拱形戏台顶,画龙雕凤,极为讲究。戏台三面凌空,观众从三面都可看戏。
余姚城区的演出点,据不完全调查,有以下多处:西石山路、关帝庙(第一山)、接官亭(龙泉寺口)、牌轩下、恩荣祠(机关幼儿园旧址)、虞宦街口、邬家道地、邵家花园、邵氏宗祠、候青门、火车站处、南门头、保庆庙、四庆堂(巍星菜场对面)、石巍桥、徐氏宗祠、白山庙等等。当时郊区有俗语:“火烧城里市(指夜里灯头戏),晒煞石巍桥(演戏天旱)、淹死四庆堂(演戏天多雨)。”
来姚演戏的戏班数绍剧最多,在上述地点经常演出,绍兴大班全盛时期,共有十多个舞台,最有名的是五行舞台,集中各行当名角,以后分为同春、新民、同兴、易风四团。一批名优的拿手戏,成了余姚戏迷的闲谈佳话。如二花脸汪筱奎主演《打太庙》、《打半山》、有名的“三步满台转”;老生吴昌顺的拿手戏《宝莲灯》;老生陆长胜、筱昌顺合演的《渔樵会》、《香罗带》;老生陈鹤皋主演《龙虎斗》、《双贵图》;王桂发主演《罗成叫关》;大倌花旦筱玲珑主演《龙凤锁》;人称廿七老外的胡廿七主演《松鹰图》、《双玉壶》;筱凤彩主演《挂玉带》等。
旧时大戏班演戏,每晚正戏开演前有个“老规矩”。先“闹头场”,闹场前后把绣有“××舞台”的绣花桌围围在“半仙桌”边,并从台里端到台口正中、闹完头场,把半桌放回原处。即放在披有“椅帔”的两把太师椅之间,接着细吹细打“闹二场”。“头场敲来闹,二场敲过调”。老规矩先调“三跳”,“三跳”均戴面具,不唱光舞,一是“跳财神”,大锣大鼓声中,财神端着长方形漆盘,内装一只大金元宝,舞很风趣,大元宝向观众一亮,即藏怀里,舞毕把盘放在半桌上。二是跳“天官赐福”,在小锣小钹声中,“跳白面”的“天官”手执朝笏,稍舞片刻,从宽袍大袖中取出一个绣花绸缎卷轴(宽约尺许,长约二三尺,内绣吉祥词语),用手一抖向观众亮出“国泰民安”,再一抖亮出“风调雨顺”,再一抖“大家发财”等,舞毕,将卷轴压在半桌上的元宝盘下。三是“跳魁星”,用长号配大锣大鼓,魁星手执一支笔和“魁星斗”舞跳,俗称“魁星点状元”。“三跳”时,当地请戏班的“头儿”已在盘中放好“红纸包”,跳毕,班头连盘端入后台,大家均分。然后正戏开始。戏终,有头披红纱而不蒙面的生旦从上下场门出来,向观众拜揖,送观众散场。
以上琐谈难免挂一漏万,并存在错误,望热心人士指正。(严志钧 邹松寿)
姚剧,原名“余姚滩簧”,主要流行于浙江余姚、慈溪、上虞、绍兴各县市。1950年后定名为姚剧。
姚剧是在当地民间歌舞曲艺“马灯”、“旱船”、“采茶篮”、“崔冬冬”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在余姚一带,姚剧又被称作“灯戏”、“灯班”。
清乾隆年间,余姚的灯班开始从业余发展到专业,从生旦“对子戏”发展到“四花四旦”的“八勿折”,演出地域也从余姚本地扩大到杭嘉湖地区。民国初年,姚剧已进入上海演出。进入上海后的姚剧受苏滩、申曲、常锡滩簧等兄弟剧种的影响,演出剧目逐渐丰富,表演水平也有所提高。因用余姚地方方言演唱,故时称“余姚滩簧”。
姚剧剧目以反映农村现实生活为主,其题材尤以爱情婚姻为多。其剧目主要有传统小戏《王妈妈》、《卖花线》、《打窗楼》等七十二出,另有现代戏《半夜鸡叫》、《强盗与尼姑》等。
姚剧的表演朴实、风趣,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江南农村特色。特别是在演唱上,念白用余姚方言,通俗淳朴,表演粗犷,唱腔优美淳厚,节奏明快,往往一二句唱词顺口而歌,犹如鸟语,故在绍兴一带姚剧又称为“鹦鹉戏”、“鹦鹉班”。
姚剧的音乐主要有两类:一类为基本调,常用的有“平四”和“紧板”两种。另一类为小调,它们多为当地民歌及江南俗曲。
余姚姚剧团1985年创作演出的姚剧《强盗与尼姑》参加第二届浙江省戏剧节演出,获剧本、导演一等奖,优秀演出奖。1991年10月,为纪念辛亥革命80周年和鲁迅诞辰110周年,文化部特邀该剧团晋京演出,誉为“小剧团演活了辛亥革命大题材”。在全国打响的《强盗与尼姑》,奠定了姚剧在戏曲史上的重要地位。
1991年,在扬州举行的全国戏曲现代观摩演出中,我省惟一入选剧目——大型现代喜剧《传孙楼》获优秀编剧等5项奖。余姚姚剧团被评为1991年度全国文化工作先进单位。
进入新世纪后,姚剧又排出了像《女儿大了,桃花开了》等新戏,依然充满着旺盛的生命力。
汉高祖五年(前202),刘邦遣大将陈婴平定江南(旧说平江南者为灌婴,据宋人赵与时考证,平江南者为堂邑侯陈婴,非颖阴侯灌婴)。汉高祖六年(前201),令天下郡邑皆筑城。于是两座新城出现于今宜春市境在。一为宜春,一为建成。宜春之名源于城西美泉,以其"夏冷冬暖,莹媚如春,饮之宜人"而得名。建成之名,以其"创建城邑"故名(成、城二字古代通用)。初设时的宜春县管辖今袁河流域城区,包括今袁州区、新余市、萍乡市一部和樟树市一部。晋大康元年(280),晋武帝司马炎灭吴,以宜春之名与宣穆皇太后张春华(司马炎祖母,司马懿之妻)同名,为避讳,改宜春为宜阳。隋开皇十八年(598)复名宜春。初设时的建成县管辖今锦江流域地区,包括今高安市、上高县、宜丰县、万载县及樟树市一部。唐武德五年(622),因建成县名与太子李建成同名,为避讳,改名高安。高安以其"地形似高而安"而名。西汉元光六年(前129),汉武帝封长沙定王刘发之子刘成为宜春侯,元朔二年(前127),又封刘成兄弟刘拾为建成侯。刘成于宜春城中筑宜春台,刘拾亦在建成城东南二里筑金沙台,均为一方名胜。今金沙台已废,宜春台尚存。元鼎二年(前115),刘拾免,建成侯国除。元鼎五年(前112),刘成免,宜春侯国除。
今宜春市境域,汉代属豫章郡(治所在今南昌)。三国孙吴宝鼎二年(267),设立安成郡(治所在今安福)、袁河流域地区归安成管辖。隋王朝统一天下,废安成郡。开皇十八年(598)设袁州,治所设于宜春县。袁州以袁山而名,而袁山又以隐居于此的高士袁京而名。初设时,袁州辖宜春、萍乡、新喻三县。宋开宝八年(975),万载县由筠州划入。淳化三年(992),划新喻入临江军。此后九百余年,袁州一直管宜春、萍乡、万载、分宜四县。宜春历史上出现的第一个州府级行政机构是袁州,其次为靖州,再次为临江军。靖州设于唐武德五年(622),治所在今高安。未几,以米岭产米改名"米州",继而又以羊山产竹而改名"筠州",武德八年(625)废。南唐保大十年(952)复置筠州。宋宝庆元年(1225),理宗赵昀登基,因州名与皇帝之名同音,为避讳,须改名,此时恰好州衙后山碧落堂长出灵芝一株,视为祥瑞之兆,故而改名"瑞州"。瑞州辖高安、上高、新昌(今宜丰)三县。南唐升元二年(938)割高安、新淦两县之地田置清江县于萧滩镇(今临江镇)。宋淳化三年(992),于清江县置临江军(元改临江路,明改临江府)。其辖境相当于今樟树市、新干县、峡江县与新余市渝水区。明清时,奉新、靖安、丰城、铜鼓(其时为义宁州属地)为南昌府管辖。今宜春市境域分属袁州、瑞州、临江、南昌四府
历史名人
徐稚(97-168)
徐稚,字孺子。丰城市白土镇隐溪村人。东汉隐士。少学今文经学,兼通天文,历算。家贫务农,自食其力。公府征辟,皆不就。时称"南州高士"。陈蕃为豫章太守,不接待宾客,特为他设一榻,去则悬之。后以"悬榻"比喻礼待贤士。王勃《滕王阁序》所云:"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即用此典故。徐稚卒葬南昌进贤门外。今南昌孺子路、孺子亭、孺子公园皆因纪念徐稚而名。丰城隐溪因徐稚隐居于此而得名。
陶渊明(365-427)
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宜丰县澄塘镇秀溪村人。晋代诗人。宋代地理总志《太平寰宇记》有陶渊明"始家宜丰"的记载。宜丰旧《图经》亦有此说。陶渊明29岁徙家柴桑,出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后任彭泽县令。因不事权贵,弃官隐居栗里(今星子县境内)。52岁时偕少子陶佟回归宜丰故里,四年后返浔阳,逝于柴桑。陶佟留居故里。今澄塘镇秀溪、故村等处陶姓人皆为陶佟之后裔。历代方志载宜丰境内有南山、柳斋、菊轩、东篱、洗墨池、藏书礅、故里桥、靖节桥、我公桥、舒啸台、赋诗湾、顾渊石、醉卧石、渊明洞、读书堂、靖节祠等陶渊明遣迹及其纪念建筑。
邓王番
邓王番,字韫玉。高安市筠阳镇人。唐中和元年(881)自尚书、江西节度使权知袁州(代理袁州刺史)。在任6年,清正廉明,民乐从事。唐僖宗时,各地兵荒马乱,官吏无能,独邓王番有政声,朝廷据民愿再度正式任命其为袁州刺史,处士彭蟾有诗称贺。袁州城秀江之上第一座桥梁广济桥为邓王番修建。邓王番任袁州刺史时,见宜春县白芒山(今属分宜)山清水秀,遂举家留居白芒。第6代孙邓悔魁徙居安福瓜畲。其后裔辗转迁徙至四川广安。广安后裔中出了个历史伟人邓小平。
郑谷(848-911)
郑谷,字守愚。袁州区人。唐末著名诗人。光启三年(887)进士。官至都官郎中。郑谷7岁能。前辈诗人司空图称许其"当为一代风骚主"。在晚唐,郑谷诗名颇盛。列为"芳林十哲"之一。尤以《鹧鸪》诗传诵广远,致有"郑鹧鸪"之称。成语"一字师"出自郑谷逸事:郑谷隐居仰山,诗僧齐已奉《早梅》诗求教。郑谷将诗中"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中的"数枝"改为"一枝"。齐已当庭拜郑谷为"一字师"。《全唐诗》收录郑谷诗327首。今宜春市区东风大街南段,民国时期曾名鹧鸪路,以纪念郑谷而名。
胡仲尧
胡仲尧,字光辅,奉新县会埠镇吟村人。南唐时为寺丞。入宋后,官洪州助教,迁国子监主簿。大建华林书院,集书万卷,一时云游者常数千人。宋太宗特诏旌表,事载《宋史》。奉新县学宫亦为其创建。奉新华林胡氏为世家大族。胡仲尧兄弟8人。五弟仲雅,字维常,宦居吉水。仲雅之孙胡汪又定居乐安龚坊之浯塘。明末,浯塘23世京贵之次子允钦为避战乱,从浯塘徙居湖南浏阳文家市。其后裔中出了个***总书记胡耀邦。胡耀邦的奉新华林先祖为仲尧、仲雅之父胡元凤,胡元凤卒葬砚峰石下。
刘恕(1032-1078)
刘恕,字道原。高安市灰埠镇均山人。北宋史学家。《资治通鉴》副主编之一。其父刘涣,精研史学。刘恕亦以史学擅名。皇佑元年(1049)举进士,官和川翁源知县。治平三年(1066),英宗下旨,命司马光自择英才编修《资治通鉴》。司马光荐刘恕同修,转著作郎。司马光主编《资治通鉴》,凡遇史事纷错难治,则交刘恕。其时协助司马光的副主编共有三人,一为刘恕,一为刘攽、一为范祖禹。汉代由刘攽分修,三国至南北朝由刘恕分修,唐代由范祖禹分修。三中人,除范祖禹为成都人氏外,其余两位均为宜春籍人物。
刘 攽(1023-1089)
刘攽,字贡父, 号公非。樟树市黄土岗镇荻斜刘家人。北宋史学家。《资治通鉴》副主编之一。庆历进士。历任曹州、兖州、亳州、蔡州知州,官至中书舍人。一生潜心史学,治学严谨。助司马光纂修《资治通鉴》,充任副主编,负责汉史部分。著有《东汉刊误》等。刘攽出自诗书世家,祖父刘式,南唐时举进士,入宋后,官至刑部郎中。父亲刘立之与叔伯四人俱举进士。刘攽与其兄刘敞为同科进士。刘敞为北宋著名学者,官终集贤殿学士。刘攽、刘敞与敞之子刘世奉尝合著《汉书标注》。世称三人为"墨庄三刘"。"墨庄刘氏"被奉为古代家庭教育典范。刘式卒后,家中除藏书千卷外别无财产。其妻指藏书对子女曰:此乃"墨庄"。将诗书作为家产教子女传承。
惠洪(1071-1128)
惠洪,俗姓彭(一作姓喻),一名德洪,字觉范。宜丰县桥西乡潜头竹山里人。宋代著名诗僧。自幼家贫,14岁父母双亡,入寺为沙弥,19岁入京师,于天王寺剃度为僧。当时领度牒较难,乃冒用惠洪度牒,遂以洪惠为己名。后南归庐山,依归宗寺真静禅师,又随之迁靖安宝峰寺。惠洪一生多遭不幸,因冒用惠洪名和结交党人,两度入狱。曾被发配海南岛,直到政和三年(1113)才获释回籍。惠洪精通佛学,长于诗文,著述颇丰,尤以《冷斋夜话》最著名。成语"满城风雨"、"脱胎换骨"、"大笑喷饭"、"痴人说梦"等典故均出于此书中。宜春历代诗人的诗作,仅惠洪的《秋千》诗被收入《千家诗》中。其题于宜春城北崇胜寺的一首咏竹诗,深得黄庭坚等历代诗家赞赏,以宋诗精品被收入《宋诗鉴赏辞典》。
揭傒斯(1274-1344)
揭傒斯,字曼硕。丰城市杜市镇大屋场人,元代著名文学家、史学家。与虞集、杨载、范木亨(樟树市人)同为"元诗四大家"之一,又与虞集、柳贯、黄溍并称"儒林四杰"。延佑元年(1314)由布衣授为翰林院国史编修。至元六年(1343)为奎章阁供奉学士,升侍讲学士。乃修辽、金、宋三史,为总裁官。《辽史》成,得寒疾卒于史绾。封豫章郡公,谥文安。揭傒斯是元代一大才子,为文简洁严整,为诗清婉丽密,善书法。朝廷典册、元勋铭辞,多出其手。
周德清(1277-1365)
周德清,字日湛,号挺斋。高安市杨圩镇睱塘周家人。元代卓越的音韵学家与戏曲作家。周德清生平,文献纪录不多,大概是位布衣之士。然其编著的《中原音韵》在中国音韵学与戏曲史上却有非凡影响。《中原音韵》是为北曲用韵而作,纠正作曲家用韵不一,其正音依据是中原语音。成书后,戏曲作曲、唱曲都有了规范,促进了戏曲用韵的统一。《中原音韵》以当时北方实际语音为标准,所定之韵接近今北京音,因而此书是研究近代以北方音为主的普通话语音的珍贵资料。1987年,纪念周德清诞辰710周年暨学术讨论会在高安召开,来自全国23个省市的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日本学者亦提交了论文。
况钟(1383-1442)
况钟,字伯律,号如愚。靖安县高湖镇崖口村人。明代著名清官。永乐四年(1406)为靖安县吏员。后荐为礼部主事。宣德五年(1425),宣宗因江南九郡赋重,要朝中大臣荐举贤能,况钟被举荐任苏州知府。上任后,况钟惩奸吏、裁冗员、减重赋、废苛捐、清积案、平冤狱。深受百姓爱戴,呼为"青天"。治苏任满,苏州一万三千余人联名乞求况钟连任。英宗准奏,以正三品留任苏州。况钟为官清廉,卒于苏州任上。归葬时,十里长堤站满哭祭人群。古代传奇小说中载有不少况钟办案故事。1956年,昆曲《十五贯》上演,经毛主席、周总理推荐观看,况钟清官之名享誉全国。
邓子龙(1531-1598)
邓子龙,字武桥,号大千,别号虎冠道人。丰城市杜市镇邓家村人。明代抗倭名将。嘉靖年间从伍。万历四年(1576),率兵镇压宁州大沩山农民起义,次年于宁州铜鼓石设铜鼓营,任铜鼓营守备。筑垣垒城,是为今铜鼓县城建城之始。万历十一年(1583),缅甸军犯云南,邓子龙率部平定。升副总兵。后戍边云南。万历二十六年(1598),日本大侵朝鲜。邓子龙奉命援朝,倭寇遁逃。在鹭梁海战中,年近古稀的邓子龙奋勇直前,不幸阵亡。朝鲜为之立庙,世代祭祀。邓子龙遗体归葬丰城。然遗体有其身无其首,其首级已被倭寇割去,于是用沉香木雕刻首级合殓。邓子龙善诗著有《横戈集》。今铜鼓城东的铜鼓石上留有邓子龙题刻。
袁继咸(1593-1646)
袁继咸,字季通,号临侯。袁州区寨下乡横塘村人。明代大臣。天启五年(1625)进士。崇祯七年(1634)提学山西,上疏抨击权宦。宦党诬陷其贪赃枉法,解京治罪。山西生员百余人追随入京,散发揭贴(传单),为之辩诬。朝野上下千余人联名为其申冤,轰动京城。崇祯十五年(1642),袁继咸出任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驻节九江,总督江西、湖广、安庆、应天(南京)等处军务。弘光元年(1645),被左梦庚诱入军中软禁。左梦庚降清,献袁继成以邀功。袁继咸拒降,被押解北京囚禁。曾作铭文自勉:"大官好做,大节难移"。顺治三年(1646)六月就义。袁继咸的民族气节为后人所敬仰,曾与文山(文天祥)、叠山(谢枋得)并称为"江右三山"。今宜春市区鼓楼路"文革"前原名临侯路,以纪念袁继咸而命名。
宋应星(1587-1661)
宋应星,字长庚。奉新县宋埠镇牌楼村人。明末清初科学家。万历四十三年(1615)举人。后屡赴京赶考,未中进士,逐渐冷淡功名。崇祯七年(1634)任袁州府分宜县教谕。十一年(1638)升汀州府推官。任分宜教谕期间,写成《天工天物》一书。《天工开物》是一部系统记载中国古代农业和手工业成就的巨著。此书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被翻成日、法、德、俄等多种文字。达尔文称之为"权威著作"。编写《中国科技史》的英国学者李约瑟,称宋应星为"中国的狄德罗"(狄德罗是以编写《百科全书》而具有世界影响的法国学者)。中国科协纪念的中国古代八大科学家中,宋应星名列其中。1987年,宋应星纪念馆曾在奉新落成。
张自烈(1597-1673)
张自烈,字尔公,号芑山,又号谁庐居士。明末清初著名学者,宜春北厢上水关(今市区秀江路市委大院一带)人。崇祯末为南京国子监生,博物洽闻。家中藏书36万余卷。明亡,闭门著述。晚年隐居庐山,累征不出,主讲白鹿书院。卒葬白鹿洞左青龙山,墓今存。张自烈著述颇丰,尤以《正字通》影响最著。《正字通》是一部字书,共收录三万三千余字。清代官方编纂的《康熙字典》,系以《正字通》为蓝本增益而成。今宜春市区秀江中路西段,国民时期曾名岂山路,即以张自烈字号而命名。
朱轼(1665-1736)
朱轼,字若瞻,号可亭。高安市村前镇艮下人。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重臣,经学家、文学家。康熙三十三年(1694)进士。历任潜江知县、陕西学政、奉天府尹、浙江巡抚、左都御史。雍正时,充圣祖实录总裁,拜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兵部尚书。乾隆时,充世宗实录总裁,命协同总理事务。卒赠太傅。朱轼是康、雍、乾三世"恩宠极人臣之分"的显赫人物。为官清廉刚正,望重朝端。任浙江巡抚时,首创用"水柜法"修筑海塘,为治理沿海水患功垂后世。康熙推崇朱熹学说,朱轼为当时朝廷御用程朱学派的重要代表。朱轼生活俭朴,高安民间旧时流行的酒席"朱公席",待客时多为四盘两碗,据说是朱轼宴请乾隆时所创。
张勋(1854-1923)
张勋,字少轩,号松寿。奉新县赤田镇赤田村人。出生农家,8岁丧母,12岁丧父。15岁入富家做牧童,后转书僮。光绪五年(1879)当兵,时年26岁。光绪十年(1884)随部入广西参加中法战争,次年在镇南关大 中战功卓著,越级提拔。后官升参将,管带广武右军各营,驻扎广西边防。光绪二十年(1894),中日战争爆发,率马队为前峰入辽东参战。后随袁世凯,升总兵。宣统三年(1911)擢江南提督。袁世凯任大总统后,率部驻徐州,禁其部率剪去发辫,人称"辫帅"。民国6年(1917),张勋率兵入京,拥护溥仪复辟,自封议政大臣兼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旋被段祺瑞击败,逃入荷兰使馆。后寓居天津。死后归葬奉新陶仙岭。
熊雄(1892-1927)
熊雄,字披素,号介荪。宜丰县芳溪镇下屋村人。中国早期无产阶级革命家。少年在家塾"培兰书室"读书。1907年考取瑞州中学堂。1911年初,考入李烈钧所辖江西新军的学生军。投入辛亥革命的光复南昌行列和"二次革命"的讨袁起义。失败后流亡日本,加入中华革命党。1916年回国,投入"护国"、"护法"运动,先后在李烈钧的滇军和程潜的湘军中工作。1920年初,为探索革命真理,赴法勤工俭学。1922年转至德国,与周恩来等筹组旅欧少共,后转入中国***。次年,受党派遣与聂荣臻等一同入苏联学习。1925年回国,任黄埔军校政治部副主任,次年为主任。在党内,任两广区委军事部部长,黄埔军校党团书记。1927年在广州"四·一五"反革命大屠杀中牺牲。
吴有训(1897-1977)
吴有训,字正之。高安市荷岭乡石溪村人。现代著名物理学家、教育家。1912年入瑞州中学,1920年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1926年获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1923年与美国著名物理学家康普顿一起从事X射线光谱研究。1927年,康普顿获诺贝尔奖。其研究成果,因吴有训作出过重大贡献,故国外称之为"康一吴效应"。1926年,吴有训回国,任教清华大学。后任国立中央大学校长。1950年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吴有训是开我国物理学研究之先河者,为我国培养了大批科技精英。如参加研制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著名科学家王淦昌、彭恒武、钱三强、何泽慧等,都出自吴有训门下。1988年,中国人民邮政首次发行中国科学家纪念邮票一组四张,纪念人物分别是:吴有训和李四光、竺可桢、华罗庚
韩愈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曾经因为进言佛骨一事,被贬袁州,既今宜春。任职袁州期间,韩愈政绩卓越,并且培养除了当时江西省的第一个状元。现宜春秀江中有以沙洲,名为状元洲,传说就是当年学子读书之处。宜春城中最高山头建有状元楼,也是为了纪念韩愈的这一功绩。
易安华(1900-1937)第八十七师二五九旅少将旅长。字福如,号济臣,江西宜春人。江西省立第八中学肄业。1925年入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第三期宪兵科。1928年入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次年入中央教导队。毕业后任教导第一师第一团上尉连长。1932年赴上海增援十九路军抗日。1933年冬,升任该团上校团长。 1937年参加淞沪会战,随八十七师围攻上海市区日军阵地,毙伤大量日军,遂任该师二五九旅旅长。11月,奉命撤离上海。后于镇江任戒严司令。12月,参加南京保卫战,防守中华门右翼阵地。9日,日军猛攻光华门、通济门、雨花台。10日午后,第九师团部分日军冲入光华门,占据沿街房屋。乃率部与该师二六一旅经过8个多小时血战,全歼入城日军。后因寡不敌众,易安华与二六一旅参谋主任倪国鼎等官兵在战斗中壮烈牺牲。是南京保卫战中阵亡的最高将领。
江西省宜春市
宜春市位于江西省西北部,东接南昌、抚州,西连萍乡、湖南,南邻新余、吉安,北与九江交界。现有樟树、丰城、高安、上高、万载、宜丰、铜鼓、奉新、靖安、袁州三市六县一区,总面积187万
平方公里,总人口530万。宜春市是全国第一个生态试点城市,是正在建设中的赣西经济中心城市,是全国第五届农民运动会的举办地。2003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495亿元,财政总收入2064亿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651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689元。2006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43972亿元,全市财政总收入完成386756万元,比上年增长251%,增收额达775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完成218304万元,比上年增长202%。
宜春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全市森林覆盖率为534%,活立木蓄积量3500万立方米,毛竹蓄积量35亿株,是江西重点林区和全国重点毛竹产区。已探明水力资源60万千瓦,目前有25万千瓦尚待开发。探明的矿产有56种,其中金属类27种,非金属类29种。钽铌被誉为江西“五朵金花”之一,宜春钽铌矿是我国最大的钽铌锂原料生产基地;原煤、岩盐储量均为江西之冠;硅灰石品位之高、储量之丰在全国罕见;大理石、花岗石、高岭土等品质优、分布广、开采价值高。
境内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亟待开发。全市有历史文化遗址486处,名山名胜54处。有4个国家级、3个省级森林公园,1个国家级、2个省级自然保护区,2个省级风景名胜区,5处温泉,2个已开发的溶洞。宜春是中国佛教“禅林清规”的发祥地,禅宗沩仰、临济、曹洞三宗的祖庭,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一诚大师现仍是宜春靖安宝峰寺方丈。驰名景点有国家重点保护的唐代六大名窑之一“洪州窑”和商代吴城遗址,以及东汉葛玄采药炼丹之处、江南三大道教名山之一的阁皂山。宜春生态环境优越。三爪仑国家森林公园被誉为“人间仙境”;明月山风景名胜区“不是黄山、胜似黄山”,生长着世界上仅存的珍稀树种华木莲;宜春中心城郊温汤镇温泉,富含硒等多种矿物质,常年水温在72℃以上,是疗养度假的胜地。是全国第一批生态试点城市之一,境内7条主要河流全部 达到饮用水标准,10个县市区的大气质量都达到国家标准。
宜春古称“农业上郡”,农业经济拥有扎实的基础和明显的优势。宜春市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油茶、优质苎麻生产基地,以占全省11%的耕地、12%的人口,生产了全省1/6左右的粮、棉、油、猪和水产,在江西省的地位举足轻重。近年来,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加快,其中优质米、苎麻加工、木竹加工、绿色食品等10大农业产业化主导项目发展势头良好。
宜春市工业经济长足发展,形成了机械、建材、食品、医药、竹木加工五大支柱及化工、采矿、轻纺等产业组成的工业体系,装载机、凿岩机、竹木地板、建筑陶瓷、中成药、四特酒、绿色食品、苎麻服饰等一大批国优、部优、省优产品远销国内外市场。
宜春市交通便利,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境内京九铁路纵贯南北,湘赣复线横卧东西;形成以320、105国道和赣粤、沪瑞高速公路为骨干、连接全市县乡的公路网络;袁河、锦河直入赣江,水路航程千余公里。电力网络布局合理,装机容量120万千瓦的丰城电厂已并网发电。全市10个工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完善。城镇建设开发力度不断加大,一批新型小城镇正在崛起,中心城市和县城的功能不断完善,宜春市区正按照60平方公里、50万人口的中等城市发展规划,拉开了建设赣西经济中心城市的框架。
宜春市教育、文化等社会事业蒸蒸日上。“两基”教育提前达标,高中阶段教育规模和质量处在全省前列,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行列。宜春职业技术学院2003年经省政府批准已正式挂牌招生,宜春学院是江西省第二所综合性本科大学。宜春体育中心象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宜春市区中心,是国家羽毛球训练基地,宜春水上运动场被确定为全国水上运动训练基地,在这里成功举办了全国第五届农运会和江西省十运会及多项国家级体育比赛。文化事业争奇斗艳,高安采茶戏、上高农民摄影、袁州版画、靖安农民诗词、丰城书法、樟树剪纸、宜丰根雕、铜鼓漫画、万载傩舞等,共同构成了宜春地域文化特色。
“莫以宜春远,江山多胜游”。开放的宜春将以诚信的态度、优良的环境、一流的服务,不断拓展对外交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与四海宾朋携手共创新的辉煌。
历史
汉高祖五年(前202),刘邦遣大将陈婴平定江南(旧说平江南者为灌婴,据宋人赵与时考证,平江南者为堂邑侯陈婴,非颖阴侯灌婴)。汉高祖六年(前201),令天下郡邑皆筑城。于是两座新城出现于今宜春市境在。一为宜春,一为建成。宜春之名源于城西美泉,以其"夏冷冬暖,莹媚如春,饮之宜人"而得名。建成之名,以其"创建城邑"故名(成、城二字古代通用)。初设时的宜春县管辖今袁河流域城区,包括今袁州区、新余市、萍乡市一部和樟树市一部。晋大康元年(280),晋武帝司马炎灭吴,以宜春之名与宣穆皇太后张春华(司马炎祖母,司马懿之妻)同名,为避讳,改宜春为宜阳。隋开皇十八年(598)复名宜春。初设时的建成县管辖今锦江流域地区,包括今高安市、上高县、宜丰县、万载县及樟树市一部。唐武德五年(622),因建成县名与太子李建成同名,为避讳,改名高安。高安以其"地形似高而安"而名。西汉元光六年(前129),汉武帝封长沙定王刘发之子刘成为宜春侯,元朔二年(前127),又封刘成兄弟刘拾为建成侯。刘成于宜春城中筑宜春台,刘拾亦在建成城东南二里筑金沙台,均为一方名胜。今金沙台已废,宜春台尚存。元鼎二年(前115),刘拾免,建成侯国除。元鼎五年(前112),刘成免,宜春侯国除。
今宜春市境域,汉代属豫章郡(治所在今南昌)。三国孙吴宝鼎二年(267),设立安成郡(治所在今安福)、袁河流域地区归安成管辖。隋王朝统一天下,废安成郡。开皇十八年(598)设袁州,治所设于宜春县。袁州以袁山而名,而袁山又以隐居于此的高士袁京而名。初设时,袁州辖宜春、萍乡、新喻三县。宋开宝八年(975),万载县由筠州划入。淳化三年(992),划新喻入临江军。此后九百余年,袁州一直管宜春、萍乡、万载、分宜四县。宜春历史上出现的第一个州府级行政机构是袁州,其次为靖州,再次为临江军。靖州设于唐武德五年(622),治所在今高安。未几,以米岭产米改名"米州",继而又以羊山产竹而改名"筠州",武德八年(625)废。南唐保大十年(952)复置筠州。宋宝庆元年(1225),理宗赵昀登基,因州名与皇帝之名同音,为避讳,须改名,此时恰好州衙后山碧落堂长出灵芝一株,视为祥瑞之兆,故而改名"瑞州"。瑞州辖高安、上高、新昌(今宜丰)三县。南唐升元二年(938)割高安、新淦两县之地田置清江县于萧滩镇(今临江镇)。宋淳化三年(992),于清江县置临江军(元改临江路,明改临江府)。其辖境相当于今樟树市、新干县、峡江县与新余市渝水区。明清时,奉新、靖安、丰城、铜鼓(其时为义宁州属地)为南昌府管辖。今宜春市境域分属袁州、瑞州、临江、南昌四府
历史名人
徐 稚(97-168)
徐稚,字孺子。丰城市白土镇隐溪村人。东汉隐士。少学今文经学,兼通天文,历算。家贫务农,自食其力。公府征辟,皆不就。时称"南州高士"。陈蕃为豫章太守,不接待宾客,特为他设一榻,去则悬之。后以"悬榻"比喻礼待贤士。王勃《滕王阁序》所云:"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即用此典故。徐稚卒葬南昌进贤门外。今南昌孺子路、孺子亭、孺子公园皆因纪念徐稚而名。丰城隐溪因徐稚隐居于此而得名。
陶渊明(365-427)
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宜丰县澄塘镇秀溪村人。晋代诗人。宋代地理总志《太平寰宇记》有陶渊明"始家宜丰"的记载。宜丰旧《图经》亦有此说。陶渊明29岁徙家柴桑,出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后任彭泽县令。因不事权贵,弃官隐居栗里(今星子县境内)。52岁时偕少子陶佟回归宜丰故里,四年后返浔阳,逝于柴桑。陶佟留居故里。今澄塘镇秀溪、故村等处陶姓人皆为陶佟之后裔。历代方志载宜丰境内有南山、柳斋、菊轩、东篱、洗墨池、藏书礅、故里桥、靖节桥、我公桥、舒啸台、赋诗湾、顾渊石、醉卧石、渊明洞、读书堂、靖节祠等陶渊明遣迹及其纪念建筑。
邓王番
邓王番,字韫玉。高安市筠阳镇人。唐中和元年(881)自尚书、江西节度使权知袁州(代理袁州刺史)。在任6年,清正廉明,民乐从事。唐僖宗时,各地兵荒马乱,官吏无能,独邓王番有政声,朝廷据民愿再度正式任命其为袁州刺史,处士彭蟾有诗称贺。袁州城秀江之上第一座桥梁广济桥为邓王番修建。邓王番任袁州刺史时,见宜春县白芒山(今属分宜)山清水秀,遂举家留居白芒。第6代孙邓悔魁徙居安福瓜畲。其后裔辗转迁徙至四川广安。广安后裔中出了个历史伟人邓小平。
郑谷(848-911)
郑谷,字守愚。袁州区人。唐末著名诗人。光启三年(887)进士。官至都官郎中。郑谷7岁能。前辈诗人司空图称许其"当为一代风骚主"。在晚唐,郑谷诗名颇盛。列为"芳林十哲"之一。尤以《鹧鸪》诗传诵广远,致有"郑鹧鸪"之称。成语"一字师"出自郑谷逸事:郑谷隐居仰山,诗僧齐已奉《早梅》诗求教。郑谷将诗中"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中的"数枝"改为"一枝"。齐已当庭拜郑谷为"一字师"。《全唐诗》收录郑谷诗327首。今宜春市区东风大街南段,民国时期曾名鹧鸪路,以纪念郑谷而名。
胡仲尧
胡仲尧,字光辅,奉新县会埠镇吟村人。南唐时为寺丞。入宋后,官洪州助教,迁国子监主簿。大建华林书院,集书万卷,一时云游者常数千人。宋太宗特诏旌表,事载《宋史》。奉新县学宫亦为其创建。奉新华林胡氏为世家大族。胡仲尧兄弟8人。五弟仲雅,字维常,宦居吉水。仲雅之孙胡汪又定居乐安龚坊之浯塘。明末,浯塘23世京贵之次子允钦为避战乱,从浯塘徙居湖南浏阳文家市。其后裔中出了个***总书记胡耀邦。胡耀邦的奉新华林先祖为仲尧、仲雅之父胡元凤,胡元凤卒葬砚峰石下。
刘恕(1032-1078)
刘恕,字道原。高安市灰埠镇均山人。北宋史学家。《资治通鉴》副主编之一。其父刘涣,精研史学。刘恕亦以史学擅名。皇佑元年(1049)举进士,官和川翁源知县。治平三年(1066),英宗下旨,命司马光自择英才编修《资治通鉴》。司马光荐刘恕同修,转著作郎。司马光主编《资治通鉴》,凡遇史事纷错难治,则交刘恕。其时协助司马光的副主编共有三人,一为刘恕,一为刘攽、一为范祖禹。汉代由刘攽分修,三国至南北朝由刘恕分修,唐代由范祖禹分修。三中人,除范祖禹为成都人氏外,其余两位均为宜春籍人物。
刘 攽(1023-1089)
刘攽,字贡父, 号公非。樟树市黄土岗镇荻斜刘家人。北宋史学家。《资治通鉴》副主编之一。庆历进士。历任曹州、兖州、亳州、蔡州知州,官至中书舍人。一生潜心史学,治学严谨。助司马光纂修《资治通鉴》,充任副主编,负责汉史部分。著有《东汉刊误》等。刘攽出自诗书世家,祖父刘式,南唐时举进士,入宋后,官至刑部郎中。父亲刘立之与叔伯四人俱举进士。刘攽与其兄刘敞为同科进士。刘敞为北宋著名学者,官终集贤殿学士。刘攽、刘敞与敞之子刘世奉尝合著《汉书标注》。世称三人为"墨庄三刘"。"墨庄刘氏"被奉为古代家庭教育典范。刘式卒后,家中除藏书千卷外别无财产。其妻指藏书对子女曰:此乃"墨庄"。将诗书作为家产教子女传承。
惠洪(1071-1128)
惠洪,俗姓彭(一作姓喻),一名德洪,字觉范。宜丰县桥西乡潜头竹山里人。宋代著名诗僧。自幼家贫,14岁父母双亡,入寺为沙弥,19岁入京师,于天王寺剃度为僧。当时领度牒较难,乃冒用惠洪度牒,遂以洪惠为己名。后南归庐山,依归宗寺真静禅师,又随之迁靖安宝峰寺。惠洪一生多遭不幸,因冒用惠洪名和结交党人,两度入狱。曾被发配海南岛,直到政和三年(1113)才获释回籍。惠洪精通佛学,长于诗文,著述颇丰,尤以《冷斋夜话》最著名。成语"满城风雨"、"脱胎换骨"、"大笑喷饭"、"痴人说梦"等典故均出于此书中。宜春历代诗人的诗作,仅惠洪的《秋千》诗被收入《千家诗》中。其题于宜春城北崇胜寺的一首咏竹诗,深得黄庭坚等历代诗家赞赏,以宋诗精品被收入《宋诗鉴赏辞典》。
揭傒斯(1274-1344)
揭傒斯,字曼硕。丰城市杜市镇大屋场人,元代著名文学家、史学家。与虞集、杨载、范木亨(樟树市人)同为"元诗四大家"之一,又与虞集、柳贯、黄氵晋并称"儒林四杰"。延佑元年(1314)由布衣授为翰林院国史编修。至元六年(1343)为奎章阁供奉学士,升侍讲学士。乃修辽、金、宋三史,为总裁官。《辽史》成,得寒疾卒于史绾。封豫章郡公,谥文安。揭傒斯是元代一大才子,为文简洁严整,为诗清婉丽密,善书法。朝廷典册、元勋铭辞,多出其手。
周德清(1277-1365)
周德清,字日湛,号挺斋。高安市杨圩镇睱塘周家人。元代卓越的音韵学家与戏曲作家。周德清生平,文献纪录不多,大概是位布衣之士。然其编著的《中原音韵》在中国音韵学与戏曲史上却有非凡影响。《中原音韵》是为北曲用韵而作,纠正作曲家用韵不一,其正音依据是中原语音。成书后,戏曲作曲、唱曲都有了规范,促进了戏曲用韵的统一。《中原音韵》以当时北方实际语音为标准,所定之韵接近今北京音,因而此书是研究近代以北方音为主的普通话语音的珍贵资料。1987年,纪念周德清诞辰710周年暨学术讨论会在高安召开,来自全国23个省市的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日本学者亦提交了论文。
况钟(1383-1442)
况钟,字伯律,号如愚。靖安县高湖镇崖口村人。明代著名清官。永乐四年(1406)为靖安县吏员。后荐为礼部主事。宣德五年(1425),宣宗因江南九郡赋重,要朝中大臣荐举贤能,况钟被举荐任苏州知府。上任后,况钟惩奸吏、裁冗员、减重赋、废苛捐、清积案、平冤狱。深受百姓爱戴,呼为"青天"。治苏任满,苏州一万三千余人联名乞求况钟连任。英宗准奏,以正三品留任苏州。况钟为官清廉,卒于苏州任上。归葬时,十里长堤站满哭祭人群。古代传奇小说中载有不少况钟办案故事。1956年,昆曲《十五贯》上演,经毛主席、周总理推荐观看,况钟清官之名享誉全国。
邓子龙(1531-1598)
邓子龙,字武桥,号大千,别号虎冠道人。丰城市杜市镇邓家村人。明代抗倭名将。嘉靖年间从伍。万历四年(1576),率兵镇压宁州大沩山农民起义,次年于宁州铜鼓石设铜鼓营,任铜鼓营守备。筑垣垒城,是为今铜鼓县城建城之始。万历十一年(1583),缅甸军犯云南,邓子龙率部平定。升副总兵。后戍边云南。万历二十六年(1598),日本大侵朝鲜。邓子龙奉命援朝,倭寇遁逃。在鹭梁海战中,年近古稀的邓子龙奋勇直前,不幸阵亡。朝鲜为之立庙,世代祭祀。邓子龙遗体归葬丰城。然遗体有其身无其首,其首级已被倭寇割去,于是用沉香木雕刻首级合殓。邓子龙善诗著有《横戈集》。今铜鼓城东的铜鼓石上留有邓子龙题刻。
袁继咸(1593-1646)
袁继咸,字季通,号临侯。袁州区寨下乡横塘村人。明代大臣。天启五年(1625)进士。崇祯七年(1634)提学山西,上疏抨击权宦。宦党诬陷其贪赃枉法,解京治罪。山西生员百余人追随入京,散发揭贴(传单),为之辩诬。朝野上下千余人联名为其申冤,轰动京城。崇祯十五年(1642),袁继咸出任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驻节九江,总督江西、湖广、安庆、应天(南京)等处军务。弘光元年(1645),被左梦庚诱入军中软禁。左梦庚降清,献袁继成以邀功。袁继咸拒降,被押解北京囚禁。曾作铭文自勉:"大官好做,大节难移"。顺治三年(1646)六月就义。袁继咸的民族气节为后人所敬仰,曾与文山(文天祥)、叠山(谢枋得)并称为"江右三山"。今宜春市区鼓楼路"文革"前原名临侯路,以纪念袁继咸而命名。
宋应星(1587-1661)
宋应星,字长庚。奉新县宋埠镇牌楼村人。明末清初科学家。万历四十三年(1615)举人。后屡赴京赶考,未中进士,逐渐冷淡功名。崇祯七年(1634)任袁州府分宜县教谕。十一年(1638)升汀州府推官。任分宜教谕期间,写成《天工天物》一书。《天工开物》是一部系统记载中国古代农业和手工业成就的巨著。此书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被翻成日、法、德、俄等多种文字。达尔文称之为"权威著作"。编写《中国科技史》的英国学者李约瑟,称宋应星为"中国的狄德罗"(狄德罗是以编写《百科全书》而具有世界影响的法国学者)。中国科协纪念的中国古代八大科学家中,宋应星名列其中。1987年,宋应星纪念馆曾在奉新落成。
张自烈(1597-1673)
张自烈,字尔公,号芑山,又号谁庐居士。明末清初著名学者,宜春北厢上水关(今市区秀江路市委大院一带)人。崇祯末为南京国子监生,博物洽闻。家中藏书36万余卷。明亡,闭门著述。晚年隐居庐山,累征不出,主讲白鹿书院。卒葬白鹿洞左青龙山,墓今存。张自烈著述颇丰,尤以《正字通》影响最著。《正字通》是一部字书,共收录三万三千余字。清代官方编纂的《康熙字典》,系以《正字通》为蓝本增益而成。今宜春市区秀江中路西段,国民时期曾名岂山路,即以张自烈字号而命名。
朱轼(1665-1736)
朱轼,字若瞻,号可亭。高安市村前镇艮下人。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重臣,经学家、文学家。康熙三十三年(1694)进士。历任潜江知县、陕西学政、奉天府尹、浙江巡抚、左都御史。雍正时,充圣祖实录总裁,拜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兵部尚书。乾隆时,充世宗实录总裁,命协同总理事务。卒赠太傅。朱轼是康、雍、乾三世"恩宠极人臣之分"的显赫人物。为官清廉刚正,望重朝端。任浙江巡抚时,首创用"水柜法"修筑海塘,为治理沿海水患功垂后世。康熙推崇朱熹学说,朱轼为当时朝廷御用程朱学派的重要代表。朱轼生活俭朴,高安民间旧时流行的酒席"朱公席",待客时多为四盘两碗,据说是朱轼宴请乾隆时所创。
张勋(1854-1923)
张勋,字少轩,号松寿。奉新县赤田镇赤田村人。出生农家,8岁丧母,12岁丧父。15岁入富家做牧童,后转书僮。光绪五年(1879)当兵,时年26岁。光绪十年(1884)随部入广西参加中法战争,次年在镇南关大 中战功卓著,越级提拔。后官升参将,管带广武右军各营,驻扎广西边防。光绪二十年(1894),中日战争爆发,率马队为前峰入辽东参战。后随袁世凯,升总兵。宣统三年(1911)擢江南提督。袁世凯任大总统后,率部驻徐州,禁其部率剪去发辫,人称"辫帅"。民国6年(1917),张勋率兵入京,拥护溥仪复辟,自封议政大臣兼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旋被段祺瑞击败,逃入荷兰使馆。后寓居天津。死后归葬奉新陶仙岭。
熊雄(1892-1927)
熊雄,字披素,号介荪。宜丰县芳溪镇下屋村人。中国早期无产阶级革命家。少年在家塾"培兰书室"读书。1907年考取瑞州中学堂。1911年初,考入李烈钧所辖江西新军的学生军。投入辛亥革命的光复南昌行列和"二次革命"的讨袁起义。失败后流亡日本,加入中华革命党。1916年回国,投入"护国"、"护法"运动,先后在李烈钧的滇军和程潜的湘军中工作。1920年初,为探索革命真理,赴法勤工俭学。1922年转至德国,与周恩来等筹组旅欧少共,后转入中国***。次年,受党派遣与聂荣臻等一同入苏联学习。1925年回国,任黄埔军校政治部副主任,次年为主任。在党内,任两广区委军事部部长,黄埔军校党团书记。1927年在广州"四·一五"反革命大屠杀中牺牲。
吴有训(1897-1977)
吴有训,字正之。高安市荷岭乡石溪村人。现代著名物理学家、教育家。1912年入瑞州中学,1920年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1926年获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1923年与美国著名物理学家康普顿一起从事X射线光谱研究。1927年,康普顿获诺贝尔奖。其研究成果,因吴有训作出过重大贡献,故国外称之为"康一吴效应"。1926年,吴有训回国,任教清华大学。后任国立中央大学校长。1950年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吴有训是开我国物理学研究之先河者,为我国培养了大批科技精英。如参加研制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著名科学家王淦昌、彭恒武、钱三强、何泽慧等,都出自吴有训门下。1988年,中国人民邮政首次发行中国科学家纪念邮票一组四张,纪念人物分别是:吴有训和李四光、竺可桢、华罗庚
韩愈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曾经因为进言佛骨一事,被贬袁州,既今宜春。任职袁州期间,韩
黄健翔家谱
本文2023-09-22 15:50:36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740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