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士雄做什么的
王士雄
王士雄(1808~1868年?,一说1863年),字孟英,号梦隐(一作梦影),又号潜斋,别号半痴山人,睡乡散人、随息居隐士、海昌野云氏(又作野云氏),祖籍浙江海宁盐官,迁居钱塘(杭州)。中医温病学家。其毕生致力于中医临床和理论研究,对温病学说的发展作出了承前启后的贡献,尤其对霍乱的辨证和治疗有独到的见解。重视环境卫生,对预防疫病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观点。其子王聚奎曾在太医院任御医。
中文名:王士雄
别名:王孟英
国籍:中国
民族:汉
出生地:浙江钱塘
出生日期:1808年
逝世日期:1868年?一说1863年
职业:医生中医温病学家
代表作品:《医学随笔》;《温热经纬》
生平概况
王士雄,字孟英,又字_龙,1808年生于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他的远祖系安化(今甘肃省庆阳县)人,后移居浙江盐官(今属海宁市),乾隆间迁钱塘定居。
王士雄曾祖王学权是一位名医,著有《医学随笔》二卷,祖父永嘉、父沧也都精通医学,曾对该书作过补充和校注。王士雄14岁时,父重病不起,临终前曾嘱咐他:“人生天地之间,必期有用于世,汝识斯言,吾无憾矣”。父亲死后,他遵家训钻研医学,但终因家境贫困,厨无宿舂,无法度日。为了生计,于同年冬去婺州(今浙江金华市)孝顺街佐理盐务。白天工作,谋食养家,晚上“披览医书,焚膏继晷,乐此不疲”。
王士雄虽身处逆境,但决不因此而影响学业,反而激起了发奋图强的精神,学医之志愈坚。平时苦心攻读,手不释卷,上自《内经》、《难经》,下迄明清诸先贤著作,无不深究极研,并能博采众长,融会贯通,打下了坚实的中医理论基础。《海宁州志》称他“究心《灵》、《素》,昼夜考察,直造精微”。说明勤奋好学是王士雄治学最可贵之处,也是他取得学术成就的关键。
王士雄生活在西学东渐的时代,他对当时传入之西方医学持开明态度,不抱门户之见,有分析地吸取,并据理批评了中医界有些人尊经崇古、拒绝接受西说的守旧思想,反映了他善于吸取新知的治学精神。更值得指出的是,王士雄十分重视临床,注意从实践中求得真知。他平时诊务繁忙,广泛接触病人,从而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关于王士雄的卒年,史料记述不详,说法不一,但据《浙北医学史略》记载:“嘉兴已故中医张文冲述其先祖昔居_溪,曾亲睹孟英,其人清瘦不伟,好学不倦,享寿61年,故其卒年当为1868年”。此说当属可信。
百家讲坛
大国医—王孟英(一)半痴山人
医术
王士雄学医3年之后,就开始为人治病。1824年夏间,盐业主政周光远,27岁,身体肥胖,肌肤白皙,一次登厕后,突然身冷汗出,口唇发白,声音低微。有些医生诊断为“中暑”,想用辛香开窍的方药。王士雄诊得患者脉象已是微软欲绝,知是阳气将脱,如再用辛开之剂,必加速危亡,于是力辟群议。众医笑他年轻无知,纷纷非难。幸病家懂医,认为王士雄说得有理,请他处方。由于一时购药不及,王士雄刚巧带有一块老姜,急令煎汁灌下,服后病情有了明显好转;接着用人参、黄芪、白术、甘草等药培补,获得痊愈。从此以后,人们有病常请他诊治,他也不负众望,挽救了不少危重病人,于是医名大震。在婺9年后,王士雄回到了杭州。他踌躇满志,决心在医学上干一番事业。当时的杭城,多见温热病证,而医生常从伤寒论治,用药不是辛燥温散,就是厚腻滋补。请王士雄诊治的,大多是经其他医生误治后的复杂病证,他以高超的医术,救人无数。1836年春,四川石符生经杭途中患病,开始由陈姓医生治疗,症情加重,待王士雄至,已是神志模糊,肢凉体冷,口吐痰涎,小便涩少,脉沉涩滞,难分至数了。王士雄说,这是旅途感受风湿,没有及时清理解散,邪从热化,加上误服温补药物,致使气机窒塞,邪热漫无出路,烁液成痰,逆行上攻,所以有此危象。劝说病家不必惊慌,服些疏利清化药,痰去热清,病就会好的。药用黄连、黄芩、枳实、橘皮、栀子、淡豆鼓、桔梗、杏仁、贝母、郁金、通草、紫菀、竹茹、芦菔汁等。服三剂患者即脱却险境,能起床行走,再调理10来天,就痊愈了。王士雄一生勤于著述,给后人留下了大量富有学术价值的医学文献,其中《随息居重订霍乱论》、《温热经纬》、《随息居饮食谱》、《归砚录》、《潜斋医话》和《王氏医案》是他的主要著作。
清道光年间,江浙一带霍乱流行,王士雄不避秽恶,尽力救治,并于1838年写就《霍乱论》书稿。1862年,他旅居沪地,正值霍乱猖獗,而“司命者罔知所措,死者实多”,于是将原书重订,更名为《随息居重订霍乱论》,精心阐发前人有关理论,辑集生平经验,议病情,论治法,附医案,创新方,对霍乱的病因、病机、辨证、防治作出了系统论述。曹炳章评价其书“实为治霍乱最完备之书”。
《温热经纬》是王士雄的力作。温病学说到王士雄时代已有相当大的发展。他在大量临床实践的基础上,采取“以轩岐仲景之文为经,叶薛诸家之辨为纬”的编纂原则,辑集各家医论,阐发自己见解,于1852年著成是书,使温病学说遂成系统,蔚为大观,可称集温病学之大成者,后世称他为温病大家。
王士雄生活在社会底层,深知民众的疾苦,“饮食失宜,或以害身命”,于是于1861年编著了《随息居饮食谱》一书,详述330多种药食的性能和治疗作用,如称西瓜为天生白虎汤,用以清热解暑;梨汁为天生甘露饮,用以清胃润肺;甘蔗为天生复脉汤,用以清热养胃等等,并载述了许多民间食疗便方,是较为系统的食品营养和食疗专书,影响颇深。
1855年10月,王士雄携眷回到浙江盐官,在_溪(即路仲镇)赁屋而居,颜其草堂曰“归砚”。他感叹自父死后,即携一砚,游于四方,荏苒30年,此时仅载一砚归籍,而先前游医时多有所录,乘归里之际,作了整理,题曰《归砚录》(成书于1857年)。该书评述前贤,更着眼于启迪后学,既介绍自己的临床经验,又博采诸家之长,很有实用价值。
《潜斋医话》多属临证心悟,有不少独到见解。他的医案记录详细,理法方药完备,深为医林所推崇。
此外,他编集的《潜斋简效方》、《四科简效方》、《鸡鸣录》,辑录了民间单方验方、历代效方及经亲自验证疗效确切者,深受欢迎。他还对其曾祖《医学随笔》、俞世贵增补之《愿体医话良方》、沈尧封《女科辑要》、魏玉横《续名医类案》、俞东扶《古今医案按选》、徐灵胎《医砭》及吴鞠通《温病条辨》等书进行诠注、串解,多有阐发。
温病学说
温病传变,叶天士有“逆传心包”之说,但语焉不详。王士雄对此曾作阐述,谓传心包称逆,是相对于传胃入气称顺而言的。在肺之邪,能下行传胃,是从腑出腑,为有出路,是谓顺;不移胃而传心,是从脏传脏,邪无去路,内蕴滋变,是谓逆。他还指出“若不下传于胃,而内陷于心包络,不但以脏传脏,其邪有气分(此处指肺之气)入营,更进一层矣,故曰逆传。”说明邪从肺入心,由卫入营,均为逆转病变。论伏气温病,王士雄阐发说:“起病之初,往往舌润而无苔垢,但察其脉软而或弦,或微数,口未渴而心烦恶热,即宜投清解营阴之药;迨邪从气分而化,苔始渐布,然后再清其气分可也。伏邪重者,初起即舌绛咽干,甚有肢冷脉伏之假象,亟宜大清阴分伏邪,继必厚腻黄浊之苔渐生,此伏邪与新感先后同处。更有邪伏深沉,不能一齐外出者,虽治之得法,而苔退舌淡之后,逾一二日,舌复干绛,苔复黄燥,正如抽丝剥茧,层出不穷,不比外感温邪,由卫及气,自营而血也。”对伏气温病的复杂传变现象,描绘得清晰如画。对温病邪留气分证的治疗,叶天士主张“法宜益胃,”何谓益胃?却没有细说。王士雄从气机的畅达和顺析理,谓“益胃者,在疏渝其枢机,灌溉汤水,俾邪气松达,与汗偕行。”订正了章虚谷等拘泥于字面,以补益胃气释理的错误。
王士雄论温,善辨六气,而对暑热尤有发挥。他认为暑即热,同属于阳,两者同气,但以热之微甚为异。此说澄清了人们对暑的属性的一些模糊认识。据临证所见,暑天时病,有因野外劳作感受暑邪而得,也有因避暑反被寒伤所致,前人曾立阴暑、阳暑之名加以区别,其初衷是为了区别施治,无可非议,但取名不当,概念不清,往往造成误解,混乱投药。针对这一客观实际,王士雄指出,暑性纯阳,绝不能冠以“阴”字,所谓“阴暑”者,实即夏月伤于寒湿,不能属于暑病的范畴。这对区别寒、暑性质和概念,正确辨治,有着实际意义。
此外,在王士雄之前,许多医家都认为暑必兼湿。针对此说,他指出,暑与湿,一为天气,一为地气,迥然二气,虽易兼感为病,但绝不能因此而说暑中必定有湿,“论暑者,须知为天上烈日之炎威,不可误以湿热二气并作一气始为暑也,而治暑者,须知其挟湿为多焉。”这一论点,对于认清暑邪的性质和暑病的治疗都是大有裨益的。
独到见解
中医学自汉就有霍乱病名,概称吐泻一类病证。自19世纪20年代真性霍乱的传入,
两者概念常多混淆,王士雄主张明辨细析,区别施治。认为霍乱有时行的真性霍乱与寻常的吐泻霍乱之分,前者多属热霍乱,后者则属寒霍乱。寒霍乱是一般六气为病,阴阳二气乱于肠胃而成;热霍乱则是一种“臭毒”疫邪为患,由于暑秽蒸*、饮水恶浊所致。限于当时历史条件,他不可能认清真性霍乱的真正病因,但能从错综复杂的病变中辨析它与寻常吐泻的不同,以“臭毒”来概括真性霍乱的病因,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了不起的创见。霍乱虽有伤于风冷性质属寒的,有伤于臭毒性质属热的,但两者所现病证,往往寒热相混,虚实错杂,确非易识。王士雄主张通过辨别排泄物、转筋、舌脉及口渴与否,来区别病证。以辨排泄物为例,认为寒霍乱“利者必是清谷而作臭秽,吐者亦必澄澈而非酸浊,”热霍乱则“溲赤且短,便热极臭,”两者显有区别。又如辨脉,指出寒热霍乱脉象多现隐伏,但寒霍乱则脉兼迟,热霍乱则脉带数,是其不同之处。同时还认为霍乱脉象之隐伏,与阴阳虚竭之脉微欲绝,显有区别。此则邪机深伏,郁湮不达,亟宜宣通开泄为治,彼则急当救脱。
王士雄认为,霍乱的主要病变部位在于中焦脾胃,治疗上主张从祛除病邪,恢复脾胃升降功能着眼。治热霍乱创燃照汤宣土郁而分阴阳,连朴饮祛暑秽而行食滞;寒湿霍乱,推用理中,五苓及正气散之类。在用药上列蚕砂为治疗热霍乱的主药,颇有特色。所创蚕矢汤、黄芩定乱汤、解毒活血汤中均用了大量蚕砂,无不取其祛浊除秽,展化宣通之功。
环境卫生
王士雄在研究中发现,温病特别是霍乱等病的发生与环境污染、水源和饮食不洁有密切的关系。王士雄所处的江浙一带地势坦夷,支河万派,而居民饮食濯秽,共用一水,尤其是暑月旱年,热毒蕴蓄,为害更烈,故多霍乱、疟疾、痈疡诸疾。特别是上海,王士雄亲见商舶群集、帆樯林立,人烟繁萃,地多燠热,室庐稠密,秽气愈盛,附郭之河藏垢纳污,水皆恶浊不堪,以致霍乱疫疠等病流行。有鉴于此,他力倡疏通河道,毋使积污,广凿井泉,毋使饮浊。湖池广而水清,自无藏垢纳污之所,秽浊之源无由孳生,井泉多而甘冽,以为正本清源之计。并主张饮雨水、雪水,贮水以备用。他在刊行《重庆堂随笔》时详细介绍了审水源、定井位、凿井、试水美恶、验水质好坏等方法。同时倡用药物来净化水液,主张于夏秋季节,将白矾、雄精置井中,解水毒辟蛇虺;将降香、菖蒲投缸内,去秽解浊。提出以枇把叶汤代茗,可杜一切外感时邪,方法简便易行,至今仍为民间所习用。他曾认为田螺能澄浊,宜蓄水缸,这实是用生物净化水质的良好方法。他还提倡改善室内外卫生条件,曾说“住房不论大小,必要开爽通气扫除洁净。设不得已而居市廛湫隘之区,亦可以人工斡旋几分,稍留余地,以为活路”。认为夏秋之际湿热蒸腾,室内多秽,可焚大黄、茵陈等药,以去秽辟浊,预防疾病。在注意饮水卫生、环境卫生的同时,主张节饮食,忌厚味,戒醇酒,宜进清淡饮食,以保护脾胃功能,这对预防夏秋季胃肠道传染病,无疑是一项重要的措施。
用药轻灵取胜
王士雄认为,“身中之气有愆有不愆,愆则留着而为病,不愆则气默运以潜消,调其愆而使之不愆,治外感内伤诸病无余蕴矣”。基于这种认识,他治病往往从调愆着手,讲究运枢机、通经络,善用轻清流动之药,致力于气机的通达无愆,常以轻药而收卓效。如对温病营分或血分证的治疗,用犀角地黄汤时,大都言明“王晋三犀角地黄汤”。晋三方较诸《千金要方》的犀角地黄汤,清营凉血的犀角、生地均用为主药,但后者配丹皮、赤芍,重视凉血散瘀;前者则配连翘、甘草,力求轻灵透发,轻透之用,最合王意,故深为推崇。具体运用中,常配以银花、石膏、菖蒲、羚羊角等以加强泄卫透营、清气达邪的作用。当然,丹皮、赤芍也常采用,只不过取意“通其经遂”罢了。曹炳章称王士雄“裁方用药,无论用补用泻,皆不离运枢机,通经络,能以轻药愈重病,为自古名家所未达者”,评价甚为恰当。
治病活人
《海宁州志》载,王士雄“家贫性介,不能置身通显。”朱生甫在《王士雄医案三编》序言中说:“忆君制服中,有贵人延之治病,老耄多忌讳,欲君易服而进,君拂然去之,其守节不阿如此”。高风亮节,于此可见一斑。
王士雄一生走南闯北,经治的病人绝大多数是劳苦民众,他著书立说,传播医学知识,广搜效方,以利僻壤贫民。遇瘟疫危疾,毫不畏惧,竭力图治。周光远曾深有感触地说:“孟英学识过人,热肠独具,凡遇危险之后,从不轻弃,最肯出心任怨以图之”。他诊治的病人不少是经其他医生治疗后无效而转来的,他绝不乘机诋毁前医以抬高自己。如郑九患疾,陈姓医生诊治后,汗出昏狂,精流欲脱,转招王士雄诊。王士雄说:“此证颇危,生机仅存一线,亦斯人之阴分素亏,不可竟谓附、桂之罪也”。病家闻言大悦,说:“长者也,不斥前手之非以自伐,不以见证之险而要誉”。当然,在关系病人生死的关键时刻,他每能挺身而出,绝不姑息迁就。王士雄治石氏案,颇能反映他一心为病人,循循诱导,耐心说理,而紧要处又力肩其难,当仁不让的高尚医德。石诵义患感,经多方医治,病情日增,延逾一月,始请王士雄诊治。王士雄一一阅读先前处方,说:“惟初诊顾听泉用清解肺卫法为不谬耳。其余温散升提、滋阴凉血,各有来历,皆费心思,原是好方,惜未中病”。据证拟方,以石膏为主药。次日复诊,病者父告知,石膏不敢予服。王士雄劝道:“药以对病为妥,此病舍此法,别无再妥之方。若必以模棱迎合为妥,恐贤郎之病不妥矣”。第三天王士雄又去了,患者诉说胸中觉有一团冷气,汤水都宜热喝,这石膏,怎敢吃呢?结果仍未进药。王士雄耐心解释道,这是邪在肺经,清肃不行,津液凝滞,结成涎沫,盘踞胸中,气机窒塞,所以觉冷,宜服石膏之剂,泄热祛痰,冷感自除。病人信服了,说即服药,但王士雄走后,听旁人说曾见石膏下咽其命随毙的,又犹豫起来了。第四天王士雄又去了,只见群贤毕至,议论纷纷,病人仍未服药,心情惶惑,其父求神拜佛,心慌意乱。王士雄本想与众商榷,又怕节外生枝,贻误病情,于是就不谦让,援笔立案:“病既久延,药无小效,主人方寸乱矣。予三疏白虎而不用,今仍赴召诊视者,欲求其病之愈也。夫有是病则有是药,诸君不必各抒高见,希原自用之愚。古云:‘鼻塞治心,耳聋治肺’,肺移热于大肠,则为肠_,是皆白虎之专司,何必拘少阳而疑虚寒哉?放胆服之,勿再因循,致贻伊戚也”。见王士雄有此卓识,其他医生纷纷告退,病人取王士雄药煎服,三剂病告痊愈。这个治例,说明医生治病不仅需要精湛的医术,更需要救人疾苦的崇高精神境界。王士雄正是具备了这两者,所以深为群众爱戴。他的高尚医德医风,将永彪医林史册,为世世代代所传颂、所景仰。
简历
1808年出生于浙江钱塘(今杭州市)。
1821年开始学医。
1824年开始行医。
1868年逝世。
主要论著
1王士雄霍乱论杭州:浙杭湖墅长胜纸行刻本,1939
2王士雄王氏医案木刻本,1843
3王士雄潜斋医话杭州:重庆堂刻本,18511
4王士雄温热经纬木刻本,1852
5王士雄归砚录海宁:归砚草堂刻本,1861
6王士雄随息居饮食谱木刻本,1861
7王士雄随息居重订霍乱论上海:科技卫生出版社,1958
神姓源自姜姓,是一个极为罕见的姓氏,不在《百家姓》之列,据说隋朝动乱时期由陕西米脂迁来。古典文集《丹徒县志》中有载:“神农氏之裔榆罔,失帝位,子孙遂以神为氏”——榆罔的全名叫作姜榆罔,根据《帝王世纪》记载,他是中国氏族联盟时代神农氏政权的第八任帝王,也就是炎帝。
姓氏来源
千家姓
千家姓:瑶邪族。神姓出于炎帝神农氏之后。据记载,神姓源出姜姓,神农氏裔孙帝榆罔失帝位,子孙以祖先神农氏名号为氏,此姓神姓来源。神姓人物,汉代有神曜,明代有神英。
丹徒县志
神农氏之裔榆罔,失席位,子孙遂以神为氏。
姓苑
今琅邪有神氏。
中国姓氏集
明朝时有神英,寿州人,字景贤,天顺初年继承父亲的职位做了延安卫指挥使,正德年间率兵剿灭了京城附近的流寇,官至右都督。
风俗通
神农氏之后。
辈分排行
平阴县山亭区两地神姓辈分稿
千枝共系一体,万派同出一源。平阴县神姓族人在修谱之际,于公元二0一0年四月十一日躬赴枣庄市山亭区冯卯乡东岩下村,与东岩下村神姓族人共商联宗平辈事宜。两地族人在亲切交谈中,一致认为:吾神姓既少闻又人传者极微,凡属神姓皆为吾族。两地之神姓虽枝系不同,然同族无疑,两地同姓,联则应时顺势,联则族亲宗旺,联则人多势重。故两地族人合议定:东岩下村族人行辈用字“以、兆、克、芳、兴、继”
与平阴族人用字“玉、兴、之、惟、应、续”一一相对应,视为同一辈份,“继”、“续”辈份用字之前的不宜更动,之后的则不再续用。两地统一拟定世系行辈用字,共二十字开列如下:
同、进、弘、祖、业,圣、贤、修、典、章。
恩、泽、延、钦、敬,历、代、繁、茂、昌。
一字一辈,自两地联宗平辈后,新生人口一律按新立字辈第一个字“同”开始,依顺序命名。以上事宜系两地同族人共同制定,切仰两地族人一体同遵。平阴县神氏族谱编修委员会
公元二0一0年五月
神姓家族
第一文献渊源记载神姓来源于元代蒙古族,明太祖推翻元朝期间,被蒙古统治阶层长期压迫歧视够了的各地民间 群众里,有不少人为了泄愤、吐雪怨气,采取了过火报复行动,反过来大杀“ ”(对蒙古族、色目人的不尊重称呼)。有一家蒙古人,在劫乱中黑夜逃到丹徒南乡,躲在一座荒山破庙神龛里,得以幸免于难。时局安定后,此人和全家认为这是全亏了“神灵庇佑”。不敢用原来的蒙古姓氏;又加上必须遵从明太祖“凡蒙古、色目人在内地的,一律用汉姓”的诏令“规定,乃改姓为“神”,改用汉名“神太一”,自称神农氏后代。传世至今,神家后裔繁衍600余年,已在定居的东沟村有了30代族史。
第二文献渊源记载
据姚薇元先生《北朝胡姓考》记载,北朝时期的鲜卑族有吐伏卢部,即豆卢族部落。在晚唐文宗执政时,有神策军都虞侯豆卢著,与权臣宦官勾结在一起,引发了历史上著名的“甘露之变”。武宗即位后,权臣鱼弘志乘机诛戮引发“甘露之变”的一干人等,豆卢著的族人四散逃亡,其族人弟子中有以先祖官职称号“神策虞候”为姓氏者,分别称为神氏、策氏、虞氏、侯氏,山东神姓或与此有关。
第三文献渊源记载
千家姓:瑶邪族。神姓出于炎帝神农氏之后。据记载,神姓源出姜姓,神农氏裔孙帝榆罔失帝位,子孙以祖先神农氏名号为氏,此姓神姓来源。神姓人物,汉代有神曜,明代有神英。
上神家洼村是由枣庄市山亭区冯卯乡东岩下村搬迁而来的,听老人讲老祖宗去世后,老祖母带着两个未成年的儿子、女儿要饭到此村,将女儿嫁给邻村孙姓,由此弟兄两个在此安家落户繁衍后代。此村有神姓近千人。
经村两委及村里有名望之人积极筹措,安排专人躬赴枣庄山亭区冯卯乡东岩下村与神姓族人共商联宗平辈事宜。村里所有神姓家族各家各户共同筹措资金,投资8万元修建墓地,投资10万元修建祠堂,为神姓家族后人做出贡献。
2012年清明节全村神姓家族及滕州神姓家族、平阴神姓家族在上神家洼村举行隆重的贺碑仪式。
四川神氏
主要分布于四川广元、南充、巴中、成都、绵阳等地,其主要分布于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内,其地名为神家河,属于炎帝后裔。
据相关文献记载,明末,陕西凤翔府(称为凤翔县)的神氏三兄弟货殖(称为货郎客之类)落户四川剑阁金碑寺,因兄弟三人均落户此地,其后代,按大、二、三房划分,清中期,因封建帝王制关系,其大、二、三房的后代,已经改姓郭、刘、王、申、武等姓,后当地有神、郭不能通婚的传言,距今四百多年,共二十于代。
其辈分排名为
太平正中吾大登正元国
清永德三方万才礼鸿仁
山东神氏
山东省枣庄市山亭区冯卯镇东岩下村
山东省济南市平阴县平阴镇东南沟村
山东省沂水县马站镇神家庄
山东平邑县流峪镇上神洼村
山东平邑县流峪镇下神洼村
山东省枣庄市山亭区城头镇神长巷村
山东省滕州市龙阳镇从条村
广东神氏
广东省韶关市浈江区花坪镇西(犀)牛潭水库合头村
姓氏名人
神曜
曜骑都尉。(《万姓统谱》)
神通
中郎将。(《万姓统谱》)
神潜
韶州人,元符进士,迪功郎。(《万姓统谱》)
神应龙
曲江县人,由特科。(《广东通志》)
神忠
充济宁左卫军,洪武年西征陈友谅,节次有功,升金吾左卫指挥。(《滕县志》)
神选
以济州卫军洪武年西征陈友谅,节次有功,升金吾左卫指挥。(《滕县志》)
神敬
以济宁左卫军洪武八年调金吾左卫,征战有功升济州卫千户。(《滕县志》)
神德善
乳源县人,永乐庚子乡举。(《广东通志》)
神受
博罗人,宣德举人任知县。(《万姓统谱》)
神保
泾阳伯神英高祖保,以功为大同指挥佥事。(《名山藏勋封记》)
神杰
泾阳伯神英父杰,立功云南,进指挥使升陕西都督指挥。(《名山藏勋封记》)
神英
字景贤,寿州人,泾阳伯,右都督。(《明外史·仇钺传》)
神周
神英子周,都督,赐国姓,典兵禁中,与江彬相倚为声势,纳贿不赀,彬败,周亦下狱伏诛。(《明外史·仇钺传》)
神志
曲江人,正德中任雩都县丞。(《万姓统谱》)
当今故事
现今,山东枣庄山亭区冯卯乡的东岩下村和城头镇的神长巷村有很多神姓,据说说隋朝动乱时期由陕西米脂迁来。另外,山东省临沂市西北部,广东省,四川省,江苏省等地都有神姓分部。台湾省只有一户神姓人家。
“你好,没错,敝姓神,神仙的神……”台南市北区户政事务所助理事务员神正义,经常要这样子自我介绍。姓“神”已经很特殊,他还取名正义,常自我调侃说,他这辈子绝不能干坏事,“连闯红灯都不行,否则太对不起这个名字了”。“全台湾姓神的,大概只有三个人”,神正义说,活了四十八年,在台湾还没遇过第四个姓神的;十九年前,陪老爸回广东曲江探亲,“以为会碰到一缸子姓神的”,没想到在曲江山区的村子里,也只有一户姓神,但没有留下族谱,说不清楚这个姓氏的由来。神正义说,他的父亲神鉴华生前曾告诉他,十五岁离开家乡前,听长辈说,他们不是少数民族、也不是客家人,数百年前从中原迁到广东山区。他父亲在大陆有两个兄弟、七个姊妹,但已分散各地。他还记得大陆老家在很深山里面,从广州先搭火车到韶关,转搭半小时公交车到曲江县城,还要再搭车走四小时山路才抵达;当时他心想“真搞不懂,祖先们到底是犯了什么滔天大罪,为何躲到这种穷乡僻壤来!”后来和大陆的亲戚聊天,神正义才知道神家原是大户人家,很有钱的。神家男丁不旺,神正义在大陆的堂兄弟全生女儿,他生了儿子神翊维,对岸的亲友也为他高兴,很多朋友建议他为儿子取单名,叫“神明”、“神奇”或“神经”都好。他笑着说,以后姓神的全靠这小子了,“我还打算叫他‘神父’哩!”神氏的幽默总能博得哄堂笑声。神正义求学期间,常常是师长第一个认识的学生,教官、老师都特别注意他,他有自知之明,常跟教官说:“不用管我啦,我不敢做坏事,有听过神会干坏事吗?”神正义说,曾听说有人姓鬼,可惜没遇过,希望有机会能认识鬼先生或鬼**,“来场神鬼联谊,很有意思吧!”
(来源网络:王拽)
据史、志、族谱等文献记载和众多的专家学者调查考证,洪洞大槐树移民多为有组织的官方移民,始于金初天辅年间(公元1117~1123),延至清代乾隆时期(公元1736~1795),历经金、元明、清四个朝代,时间跨度达六百余年。移民次数在20次以上,有确凿文献记载的即有18次。其中以明朝洪武年间移民次数最多(10次),规模最大,移民量达80万以上。移民姓氏,几乎涵括了北方常见的一百多个姓氏。
古槐后裔姓氏表
在山西洪洞大槐树祭祖园,有一张收纳了450个姓氏的 “古槐后裔姓氏表”,如同洒向四野的种子,迁徙外地的移民们在异地他乡开始重新生根发芽。一份资料中,今天,自称知道祖辈是来自山西洪桐的人有2亿中国人,包括500多个姓氏, 500多个县市。
洪洞大槐树移民研究所《洪洞大槐树移民后裔家谱》有:李氏家谱、王氏家谱、张氏家谱、刘、陈、杨、赵、黄、周、吴、徐、孙、胡、朱、高、林、何、郭、马、罗、梁、宋、郑、谢、韩、唐、冯、于、董、萧、程、曹、袁、邓、许、傅、沈、曾、彭、吕、苏、蒋、贾、丁、魏、薛、叶、阎、余、潘、杜、戴、夏、钟、汪、田、任、姜、范、方、石、姚、谭、廖、邹、熊、金、陆、郝、孔、白、崔、康、毛、邱、秦、江、史、顾、侯、邵、孟、龙、万、段、雷、钱、汤、尹、黎、易、常、武、乔、贺、赖、龚、文、庞、樊、殷、施、陶、洪、翟、安、颜、倪、严、牛、温、芦、季、俞、章、鲁、葛、韦等多个姓氏家谱。
洪洞大槐村移民,多来自太原、平阳、泽、潞、辽、沁及汾州、代州等府州各县。移民流向主要是山东、河南、河北、北京、安徽、江苏、陕西、甘肃、宁夏、内蒙古等地,而后辗转迁徙,播向神州大地。使洪洞大槐树成为中国历史上移民次数最阳为眷恋的寻根问祖的朝宗圣地。
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的812个姓氏,具体如下
1、山西洪同 厉史尤长 炎黄子孙 万代荣昌 尧都平阳 虞由英皇 羊解士师 禹夏商汤 周朝文武 攻成姜尚 巫霸亓熊 林栗好强 燕韩赵魏 齐楚秦庞 相茹纪信 汉高刘邦 晋隋唐宋 辽金祁连 蒙时末年 战斗弋常 肖葛钤励 颉俎贝浦
2、天宰水寒 北国田干 甄主元章 明君建江 徐礼郁新 纳皋奏爨 贾村古槐 济中官迁 伯仲叔季 拜祭祖先 过桥行路 辈井吏乡 京经鲁于 苏折涂杭 冀安东省 宁淮陕甘 湘桂隆庆 旭惠泽桓 社刁弓张 智慧和畅 束利扶暨 蓟鄂广弘
3、富饶欣慰 芮雪降祥 辛勤劳作 霍岳丰唱 麦苗青绿 玉锋峦岚 知足能乐 硕果森满 温柔遆贴 幸福快苑 宫廷繁华 俞院梅兰 景泰晨花 贠阵宣童 康喜郏靖 崇振綦苌 吾顼邢海 吕律陶颜 宗族修普 寻根记念 茅蓬酆郦 贲麹麋斜
4、范黎朱公 暴财施善 陆游包程 孔丘屈原 典韦蔡伦 堤玄於钱 来嵇冯申 孟柯鹿班 彦博毕升 乔扆许郇 萧何窦仪 邵甬倪赞 裴巨卢值 晏隐薛旋 粟宇阮籍 邓攸龚贤 彭悦樊邰 聂耳释邝 少帅肇司 崔浩褚员 越堵敖融 阙夔殳红
5、曹操宓佴 袁枚随渊 晁盖李逵 衡闻邴添 郑杰南仝 应怀复初 守仁续邹 石蒲段让 郜丁光陈 马牧左权 绒甲卫营 郭种王轩 薄后淳义 寿骈墨香 董蔺贺荀 保运孤藏 伏席吴回 蒯缑开鞍 盍逯伍胥 佼较眭严 空厍咸诸 胜豆刀德
6、巴焦句滕 柴胡米莲 麻娄云凌 艾叶伸展 摸药杜钟 飞深秋烟 闸谢党生 菜霞娇鄢 松柏竹荷 桃穆柳杨 尖负忠任 弥侯采桑 黑牛充冬 支钞顾全 那苟言笑 达鞠勇刚 牟闽神尹 百亿希望 庄居滑稽 交谊宜臧 贯六佀奉 农沃宦雍
7、毛裘刑衣 蒋才郇练 钮扣侬纽 介绍萎婉 秘密革职 伟戴羡漫 霭门竺扈 妙碧岂谈 姚鹏祝傅 莫及鞭婵 白日落露 渠窄需宽 卜从揭蒂 布依曲弯 别俱易格 蹇贵巢双 管舒乌丌 符合鱼养 计瓮会骆 欧乐余闪 慎终须仰 曷鉴化位
8、睦佩斐翠 亲毋诚方 钦校慈母 共益泥谭 覃郄邱戎 瞧戚配旁 千尉车龙 筛沙狄房 恭敬校尉 卓酒补凡 更进奕步 关察风向 敦迪克寇 独皮恒当 耿庚翟奚 洛伊部汪 贡税狐弭 郝赫轷单 彻查费靳 池荫赤蓝 濮多净荔 梨远野勾
9、仵曳仇赛 继可枫潘 抄习简问 芦沈储延 哈腰巩息 已梯浑染 盛恩边菅 冷血容阎 寄拓宿志 呼奇邸狼 索殷付印 锁穗紫檀 曾加浮屠 致禚亢项 姬吉阴危 韶所郎坊 尼乜慕幕 昝隗赔詹 禄罗为胃 鲍谷凤曼 楼蔄次令
10、缴伪岑莘 缪斯侣栾 各郅徂汲 封候卞梁 家喻户晓 这只廖湛 直廉佘仉 莒赖库阚 要么嫪雒 润卡翁罡 咎油訾璩 闵境审匡 坡箕雷瞿 迟啜其宛 逢戈丛荆 灵郗佟鲜 倘邬蔚幺 隗股脱撖 银铜铁木 解椎覃盘 买舟宓冉 (诸葛)(令狐)(皇甫)(欧阳)(司马)(夏侯)(上官)(呼延)
宁海王氏分布简介(初稿)
宁海县辖18个街道、乡、镇,有常住人口61―64万。据1986年统计约有363个行政村,399个姓,其中王姓为第一大姓,集中或较集中聚居在1344个自然村。分布于如下:
一、跃龙街道、桃源街道(22)
东门塘心王氏:王仲耀于元末明初(1368年)自东洲(一市东岙)王氏分迁。
西门王氏:王澄于南朝宋刘义隆元嘉十五年(438),自嵊县华堂迁宁海三台山(今宁海城内西门上隍路)
(1)槐里王氏:王立(澄之长子)住东院称东院祖,也称下隍祖、槐花树下祖,其后裔大部分居住在西门一带。
(2)集良王氏:王竝(澄之次子)住西院称西院祖,也称上隍祖、集良亭祖。其后裔大部分迁住城郊等乡下。城内留住一支待查。(待续 )
宁海王氏分布简介(初稿)续
3、小北门(石柱王氏):始迁祖王文善约于南宋中期迁住大宦堂后乌石山下,明时复迁三台山,今小北门水亭庙一带。
4、泊所堂塘王氏:据说从三门铁场王氏迁此。
5、关皇庙后王氏:待查。
6、水角凌后良(洋)王前王王氏:待查
7、上白峤王氏:西门集良王氏王君杰迁青羊山,转迁于此(槐里王谱载)
8、金家山:西门集良王三十五世王揽于明正统十年自集良亭分迁(莘村王谱载)。
9、蒲岙:称王爱大路下分迁,行辈与岔路部分王姓同。
10、下枫槎:西门集良王三十五世王耀自西门分迁坑龙隍,再迁王家岙又迁前王(村均废),最后定居于下枫槎。(槐里王、汶溪王谱均有载)
11、屠岙蔡王姓:待查。
12、前洋王姓:1暂不明王来历,待查。2西门集良王氏:木坑胡王氏转迁于此(槐里王谱载)。
13、凌塘王姓:待查。
14、草湖(1)草湖前堂(含大洋头),西门集良王三十五世王挺约自明正统十年迁东门或坑龙隍,后转迁草湖。(2)草湖后堂:黄坛分迁(黄坛王氏谱载)
15、枕头王姓:黄坛分迁(黄坛谱载)
16、两水孔王姓:西店下陈王氏分迁。
17、岙里王:双峰澄深分迁(民国谱载新昌诚心迁,系出华堂)。
18、莘村王氏:(1)霞桂山:西门集良王三十五世王挹于明正统十年,自城西集良亭徒居横岭而转迁于此。(2)莘村:系霞桂山分迁。(3)城内乌石路乌石巷王姓 近年从莘村王氏移迁。
19、檀树头王姓:城北石柱王分迁。
20、下金王姓:据说由关皇庙后王氏分迁。
(待续)
21、笆弄头
22、提树
(1)西溪瓦窑山:114户848人、其中王姓自上辽岗分迁,近年移迁提树。
(2)西溪 方田(曾名荒田)王姓系乾隆年间迁方田,近年迁提树。
( 续)
二、茶院乡
23、苔芳王姓:93户约380人,明正统间从上叶王分迁也有从三门葛岙王迁入。
24、郑公头(岙)王姓:54户213人始迁祖王畊于南宋景定三年前后,从临海大田严潭迁此 (系《庙岭王氏》)
25、庙岭王姓:庙岭原各霞岭坑,王姓于明嘉靖十四年从郑公头(岙)迁庙岭,明嘉靖二十四年始建王氏宗祠,遂称庙岭王氏。
26、岭脚王姓:郑公头(岙)王氏七世王思谐从庙岭迁此。
27、塘湾(原名龙肚)王姓:于清道光年间从庙岭迁此。
28、龙尾巴王姓:清乾隆间从庙岭迁此。
29、西坑王姓:又名下坑,从龙尾巴迁此。
30、亦长平王姓:别名叶长平,嘉庆年间自临海永泉柏加王村迁此。
( 续)
31、 后长山王姓:宋末元初从新城王氏分迁。
32、尨口王姓:从后长山分迁。
33、后坑里王姓:从坑龙隍分迁。
34、寺前王姓:明永乐年间从历洋西仓王长迁。
35、茶院,古名观音堂
(1)上王:宋乾德间,王太辅迁住柘浦,后长子转迁此,祠堂也建比,遂称<恹溪王氏>
(2)下王:王太辅次子迁此。
36、竹家岙王姓:从下王分迁。
37、许泉王姓:自竹家岙分迁。
38、洞门王姓:自下王分迁。
39、后店里王姓:
(1)自下王分迁。(2)明末自前王分迁。
(续)
力洋镇(5)
40、西仓王:曾名王家,始迁祖王仲华宋庆元五年进士,为衢州司户参军,原籍天台椒园,后迁此定居,遂称西仓王氏。
41、田交王王姓:明朝嘉靖(1522—1566年)间,王渡从西仓王分迁。
42、山横其中王姓自西仓分迁。
43、古渡王家村:缑城东门王齐舆第十一世孙王璆元至正二十七年,为避乱自东门迁此。
44、米桶背王姓:清朝道光年间自古渡王家分迁。
(续)
四、 胡陈乡
45、山洋村,曾名三洋、山阳王姓,始迁祖王锦屏唐末时自奉化小万竹之棠岙迁此。
46、山头王姓:自山洋分迁。
47、岙里王王姓,宋未王元定、王元益自山头迁此。
48、上郑王姓:自乔里分迁。
49、王家坪王姓:宋至和间自山洋分迁。
50、步二:元未自山洋分迁。
51、长坑:清雍正间自山洋分迁。
52、东林庙王姓:清咸丰间始居。
53、西洋张王姓:始祖王君卿清天聪年间自天台东台山入赘张姓。
(续)
五、 长街镇
54、长街王氏:
(1)始祖王伯漳宋未避乱,自嵊县金庭迁此,遂称长街王氏。
(2)据说另有其他王姓或西塘或其他地方迁此。
55、屋基园王姓据传王姓自清同治年间由长街分迁。
56、车岙王姓由胡陈山洋村分迁。
57、大城塘(前港)王姓由长街分迁。
58、下山:曾名旗头山王姓由长街王姓分迁。
59、九江王姓:南宋未年王子兰自长街王氏分迁。
60、新城王姓:南宋未年王子芳自长街王氏分迁。
61、下岙塘王姓:清同治年间自长街新城分迁。
( 续)
62、岳井王姓,祖王熜明代自长街王氏分迁。
63、隔港王姓,迁自长街王氏。
64、新民村王姓、迁自长街王氏。
65、上新塘王姓,始祖王凤田于清嘉庆年间自天台迁入。
66、小龙头王姓、从上新塘分迁。
67、岳墩王姓,从上新塘分迁。
68、隔洋塘山横王姓,(待查)
69、长山王姓,始迁祖王凤桧于清乾隆年间自天台黄雾迁入。
70、松岙王姓,口传是清乾隆间从天台大道地迁此。
( 续)
71、后洋王姓,自宋岙分迁。
72、伍家屿王姓,自宋岙分迁。
73、塘岸头王姓,自伍家屿分迁。
74、峧湾王姓,口传于清光绪间自伍家屿分迁。
75、三角塘王姓,清末民初迁,迁自何处不详。
76、下塘王姓,自长街分迁。
77、南面塘王姓、道光间王姓迁入成村,何处迁入不详。
78、西外塘(外塘)王姓,何处,迁入不详。
79、团屿王姓、于清光绪间自茶院下王分迁。
80、流水湾王姓,据说王姓太婆携子带谱从镇海逃来。
81、百亩头王姓,据传清光绪间,有王姓财主在此购地置房经农繁衍。
82、南关王姓,民国初自奉化白杜迁此。
83、黄珠山王姓,从麻岙桥头迁此。
84、上公和王姓,据谱载,清光绪后期从黄岩迁此。
85、平岩王姓,自慈溪迁此。
南北朝宋元嘉十五年(438)王景澄自嵊县画堂迁入城关,称槐里王氏,现分迁城郊坑龙王、辛岭辛王、下家山、岙里王、前童大溪王、下田畈等地;
唐贞元甲申(804),原居城区东隅之王克常贽桐洲叶氏,后裔分迁岔路田良王、白岭根、兆岸、桑州上叶、辽车、坑口、木坑头、白溪里王、外王、大水路、长溪滩、梅林东岙、毛屿苔芳、王爱上屋基、旁山、塘孔、官山等地;麻岙冷水孔等地;
你对应下你爷爷那会儿住在宁海哪里就八九不离十可以找到你祖先了。
姓氏源流
高(Gāo)姓源出有四:
1、出自姜姓。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元和姓纂》、《广韵》等资料所载,姜太公八世孙奚因拥立齐桓公有功,被赐予祖父公子高的名为姓。相传炎帝神农氏因居住在姜水,所以以姜为姓。炎帝16世孙姜伯夷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受封吕侯,子孙因此亦以吕为氏。姜伯夷第37代孙姜尚,即姜太公,又称吕尚、吕望,辅佐周文王、武王灭商立周,受封于齐国。齐国传至太公7世孙文公吕赤,赤有爱子受封于高邑,称公子高。依照周朝贵族礼仪,其孙傒取祖名为氏,为高傒。高傒在齐国为上卿时,迎立公子小白为君,就是齐桓公。高傒成为著名的渤海高氏的始祖。高傒六世孙高止在齐国遭到公孙灶、公孙蛋排挤,出齐奔燕。高止十世子孙高洪为东汉渤海郡守。渤海高氏由此发轫,繁衍不息,成为当今高姓族群中最庞大的一支。
2、出自以王父字为氏。据《通志·氏族略》所载,春秋时齐惠公之子叫公子祁,字子高,其后裔取其字为姓氏。为山东高氏。齐惠公为齐桓公之子。
3、由“高”字开头复姓简化而来。如高车氏、高堂氏、高阳氏、高陵氏等简化而为“高”姓。
4、出自他姓。据《北齐书》所载,十六国时,后燕皇帝慕容云自称为高阳氏后裔,遂改姓高,称高云,其后裔有改复姓为单姓,称高氏;北齐文宣帝高洋赐鲜卑族元景安、元文遥本鲜卑族,随汉姓元,因有功于北齐,高洋赐他们“高”姓;鲜卑慕容氏、高丽羽真氏,后改高氏;魏时,鲜卑族有楼氏,后改高氏;女真族石烈氏、纳羊氏,满族高佳氏、佟佳氏和北宋时入居开封的犹太人等改姓高姓;又北齐时重臣,高隆之,本姓徐,因其父与高欢交厚,遂改为高氏。
得姓始祖
高奚。春秋时期,姜太公六世孙文公吕赤的儿子受封于高邑(今河南省禹州市西南),称为公子高。公子高之孙奚和齐襄公的弟弟公子小白是好朋友。当时,公孙无知发动内乱,杀了齐襄公。奚联合诸大臣一齐平定内乱,诛杀了公孙无知,迎立公子小白为君,就是后来的齐桓公。奚因为平乱迎君有功,被封为上卿,并赐他以祖父公子高的名为姓,称为高氏。高姓就这样诞生了。高奚作为高姓的始祖,受到世代子孙的尊敬和爱戴。
迁徙分布
高姓虽然发源于今河南省境内,但春秋以后却以齐鲁之地高氏居多。据史料所载,战国到秦汉时期,高姓已可能迁入河北、辽宁境内。秦汉三国时期,随着政局的几度分合,人口迁徙频繁,高姓人氏渐活动于海河流域,黄河上、下游,淮河流域,长江上、下游地区。两晋南北朝时,战乱频繁,高姓人氏大举南迁,“广陵”郡望便是在这一时期所形成的。隋唐时,有书记载,河南有陈氏父子率军开辟漳郡,其中有高氏参加,另河南高姓族人高钢入迁闽地(今福建省)。此时,德州蓨(今河北省景县)仍是继东汉以来高姓主要的聚居地。五代时期,有陕州硖石(今河南省三门峡市)人在江陵府(今湖北省荆州市)建南平国。有太原(今山西省太原)人高彦俦到四川后蜀政权为官。在此期间,江南江北都有高姓人活动。两宋时期,高姓人为避战乱由中原向江南迁徙。如开封高琼后裔定居于海宁、临安、温州、山阴,合肥人高彻定居于晋陵。元明清时期,高姓人多集聚于东南地区,尤以江苏、浙江地区最为集中。今日高姓主要分布在江苏、福建、广东、江西、云南等地。中国历史上,高姓称帝王者14人,曾建立北齐、燕、荆南等政权。高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十五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一点二一。
历史名人
高 柴:今山东省人,春秋时齐国人。孔子品学兼优的七十二弟子之一。
高 洋:今河北景县人,执掌东魏政权多年的高欢之子,代东魏建北齐。北齐共历六帝,执政二十八年。
高 适:唐朝诗人,与岑参齐名,并称为“高岑”。其“边塞诗”以描写边塞风光、士兵生活、人民疾苦为内容。代表作有《燕歌行》。
高 琼:宋代亳州蒙城人,通晓军政,勇猛仗义,其后人许多成为军事将领,高琼一族被一度赞为“高家将”。
高 兴:元蔡州(今河南省汝南)人。出身农家,元武宗时官至河南行省左丞相。
高 启:元末明初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学识渊博,擅长诗赋,与杨基、张羽、徐贲并称“吴中四士”,其著作被后人汇编为《高太史全集》。
高 武:明嘉靖年间人,所传针炙之术在我国医学上占重要地位。
高 翔:今江苏扬州人,清代“扬州八怪”之一。擅长山水,画梅风格疏秀,亦能画像。
高 鹗:清代文学家,汉军镶黄旗人,《红楼梦》后四十回的续写者。
高渐离:战国末年时燕人,擅长击筑,燕太子丹派荆轲谋刺秦王政(即秦始皇),到易水送行,他击筑,荆轲和歌。后因在筑内暗藏铅块扑击秦始皇,不中被杀。
高仙芝:唐代高丽族人,精于骑射,官至鸿胪卿、假御史中丞、右御林大将军等职。
高怀德:今河北正定西南人,宋初将领。以忠厚倜傥、威武勇敢著称。
高皇后:今安徽蒙城人,宋英宗之皇后。哲宗时她起用司马光,废止王安石变法措施,共执政九年。
高汝砺:金右丞相,封寿国公。现山西省应县人。曾对纸钞的推行和发展起到一定作用。对金国的政治和经济的发展也起到一定的作用。为人正直。
高克恭:元代画家,字彦敬,号房山,其先回鹘(维吾尔族),籍贯大同(今属山西省),居于燕京(今北京市),晚年寓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官至刑部尚书。 善书画,《云横秀岭》、《墨竹石坡》为其代表作。与赵孟頫齐名,时人有“南有赵魏北有高”之称。
高则诚:今浙江省永嘉人。元代著名戏曲家,所著南戏剧本《琵琶记》流传甚广。
高文秀:今山东省人,元代戏曲作家。有“小汉卿”的美称。
高攀龙:江苏省无锡人,明代东林党首领之一。当朝大儒,曾与顾宪成在东林书院讲学,时称“高顾”。
高一功:明末米脂(今属陕西)人,农民军将领,随李自成起兵反明。
高斗魁:清代鄞县(今浙江宁波)人,以医术精湛名噪一时,著有《医学心法》、《四明医案》、《吹毛篇》等医学著作。
高凤翰:清代胶州(今属山东)人,著名书画家。著有《湖海集》、《南阜集》、《归云集》等作品。
高剑父:广东省番禺人,岭南画派的创立者,早年间加入同盟会,参加过黄花岗起义。
高士其:福建省福州人,现代科学文艺作家。曾任中央文化部科学普及顾问、中国科普创作协会名誉会长等职。
郡望堂号
1、郡望
渤海郡:西汉时置郡,治所在浮阳(今河北省沧州)。此支高氏,其开基始祖为东汉太守渤海太守高洪。
渔阳郡:战国燕将秦开击退东胡后置郡,治所在今北京市密云县西南。以渔水之阳得名。
广陵国:汉时置,治所在今江苏省扬州市。此支高氏,为吴丹阳太守高瑞之后。
河南郡:汉时改秦三川郡置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市东北)。此支高氏,为鲜卑族高氏之后开基。
辽东郡:战国燕将秦开击退东胡所建郡,治所在襄平(今辽宁省辽阳市)。
2、堂号
厚余堂:孔子弟子高柴,做费城宰(今之县长)。孔子评他:“柴也愚”。朱熹注“愚是知不足而后知有余”。《词海》:愚,纯朴也。由是,高姓后代以“厚余”作为高姓的堂号。
渤海堂:唐朝时高固、高崇文都被封为渤海郡王;北齐高欢被封为渤海王。
此外,高姓的主要堂号还有:“渔阳堂”、“辽东堂”、“广陵堂”、“河南堂”、“有继堂”、“供侯堂”、“双玉堂”、“后余堂”、“报本堂”、“守愚堂”等。
高姓宗祠通用对联
〖高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三年泣血;
八战铭功。
——佚名撰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春秋时卫国人高柴,字子羔,孔子的弟子,性情仁爱,对父母孝敬,为双亲执丧礼,泣血(哀痛至极,哭泣无声,如血出)三年。下联说唐代幽州人高崇文,字崇文,贞元年间随韩全义镇守长武城,治军有名。吐蕃兵侵犯宁州,他率军前去,大获全胜,封渤海郡王。剑南西川节度使刘阀反乱,他由宰相杜黄裳推荐,以左神策行营节度使率兵讨伐,在鹿头山八战八胜,活捉刘癖,晋封为南平郡王。后官邻宁节度使、京西诸军都统。
技工翦马;
兆应射雕。
——佚名撰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南北朝时东魏渤海蓨人高欢,字贺六浑,先后参加破六韩拔陵、杜洛周、葛荣等起义军,后随葛荣投奔尔朱荣。一次,尔朱荣让他去剪一匹恶马(把马腿交叉绑起来),他不用羁绊就完成了,那马竟也不踢不咬,他说:“对付恶人也应该这样!”得到尔朱荣的信任,官晋州刺史。尔朱荣死后,他依靠鲜卑武力,联络山东士族,掌东魏兵权,称大丞相。后逼孝武帝西奔长安,另立孝静帝,执掌朝政达十六年。死后,他儿子高洋代东魏建北齐,追尊他为神武帝。下联典指唐末幽州人高骈,字千里,高崇文的孙子。初任朱叔明的司马,一天,有两只大雕从天上飞过,他说:“我如果能富贵,就应该射中。”果然一箭射落二雕,当时号称“落雕御史”。僖宗时,历任天平、剑南、镇海、淮南节度使,诸道行营都统等职,镇压黄巾起义军。他慑于起义军声威,又因朝中互相倾轧,坐守扬州,企图保存实力,割据一方。封渤海郡王。后因相信仙术,重用方士吕用之,将士离心,被部将所杀。
供侯世德;
渤海家声。
——佚名撰高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广东省梅州市高氏宗祠“供侯堂”堂联。
户部世泽;
渤海家声。
——佚名撰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金·高德基,大定中,官户部尚书。下联典出高姓望族渤海郡。
女中尧舜;
学本程朱。
——佚名撰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英宗高皇后,临政九年,朝政清明,人称为“女中尧舜”。下联典指明·高攀龙,志于程朱之学,后与顾宪成修复东林书院讲学其中。
豹变隐雾;
鸿渐表仪。
——佚名撰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高凤,少耽学,昼夜读书不息,遂成名儒,元和间教授西唐山中,不应征辟,隐身渔钓。下联典指东汉·高彪,群举孝廉第一,校书东观,数奏赋颂奇文,因事讽谏,灵帝诏东观画彪像,以劝学者。
-----------------------------------------------------------------
〖高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渤海家声远;
洪溪世泽长。
——佚名撰高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安徽省旌德县高甲村高氏宗祠联。上联典出高氏郡望;下联嵌“洪溪”为祠西水名。
渤海家声远,
龙门世泽长。
——佚名撰高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福建省长乐市龙门村高氏宗祠联。龙门高氏宗祠是一座经清代重修过的明代古建筑,祠堂前有宽阔的石埕。祠堂依山而进,共有三进院落,逐层升高,气势宏敞。大门两侧镌有这副对联。主祠厅上悬挂有高鲁敬献的匾额:“本固枝荣”。祠堂上还有许多科举功名的牌匾。据族谱及方志等文献,可知在宋代的淳化、绍兴、淳熙等年代,高氏子孙数人高中进士,明、清则更辉煌。祠堂背扆的山就叫翁山,传说居此山的老人多享高寿,因而此山被命名为“翁山”。翁山之巅原有东社大王庙,年代久远已毁圯,现已改建为龙源寺。登上山巅,四面风景尽收眼底。东面可见绿树茂盛的三台案山,东北及北面可眺望长乐市现代化的高楼广厦,西北依稀可辨通往闽江的下洞江,这就是明初郑和下西洋时的太平港遗迹,当年的太平港,水面宽广,郑和的船队:帆樯如云,舸连舰接,声势浩大,气象万千。震惊世界的七下西洋,就是从这儿起锚的。东南可见过洋山。南面及西南,近可俯看龙门村鳞次栉比的民居房舍,远可了望绿野田畴及银光闪烁的河渠池沼。龙门村口有古渡头,登船,经过上洞江,入闽江,可直航福州台江。
渤海家声远;
禹州世泽长。
——佚名撰高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福建省武平县高氏宗祠联。
隐钓变之雾;
表鸿渐之仪。
——佚名撰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隐士高凤,字文通,叶人。少耽学,家以农为业,昼夜读书不息,遂成名儒。元和间教授西堂山中,不征辟,隐身渔钓。下联典指东汉内黄令高彪,字义方,无锡人。诸生,游太学,有雅而纳于言,郡举孝廉第一。除郎中,校书东观,迁内黄令,有德政。诏东观画彪像,以对学者。
才女称学士;
夫妇捐忠躯。
——佚名撰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南唐高越妻,美而慧,有文才,称“女学士”。下联典指唐高睿与妻秦氏,同陷虏中,虏以官爵饵之,睿顾其妻曰:“报国酬恩,正在今日。”遂同为虏害。
子孝双亲乐;
家和万事成。
——明·高则诚撰高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元末明初戏曲作家高则诚《琵琶记》中联语句。
人间丞相府;
天上蕊珠宫。
——明·高则诚撰高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元末明初戏曲作家高则诚《琵琶记》中联语句。
一门五举子;
三步两道台。
——赵鹤清撰云南省姚安县光禄镇土官衙门高氏故里(1)
此联已经不是一般的荣耀了,如此的口气,如此的气势,在滇中地区的名门望族中,只有高氏才配享有。蒙元大军的进入,元王朝的建立,使高氏家族蒙受了一场劫难。动荡之后,受到重创的高氏家族,由于最高统治者对西南边疆采取了特殊的优抚政策,逐渐恢复了生气。高泰祥高泰祥肩负使命,抗拒元军,为元军所诛,但蒙元统治者仍未视其为死敌,待忽必烈统一大业完成后,其子高琼仍受封于领地姚安,为世袭土官。这一职务,是元王朝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所特设的。根据各地土酋不同的实力,他们所受的职务分别为土知府、土知州、土知县等。这些土官,就这样长期沿袭下来。明王朝实行“改土设流”的政策后,他们同朝廷所委派的官员一起,共同治理地方。(下“七言联·(2)”同)
-----------------------------------------------------------------
〖高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燕歌行中咏边塞;
兰墅集外续红楼。
——佚名撰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诗人高适(702-765),字达夫,渤海蓨(今河北省景县)人。初仕封丘(今河南省封丘)县尉,不久投河西节度使哥舒翰任掌书记。后官至淮南、西川节度使,终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其诗以描写边塞风光及兵士生活状况之“边塞诗”为著,《燕歌行》即其代表作。有《高常侍集》。下联典指清代文学家高鹗(约1738-约1815),字兰墅,兰史,别吨红缕外史,汉军镶旗人。乾隆进士,曾任侍读学士,刑科给事中。一般认为,曹雪芹作八十回本《石头记》,由他续成一百二十回本《红楼梦》,让宝、黛爱情故事终以悲剧结局,使曹书成为首尾完整的文学巨著。另有《兰墅诗钞》。
莫道名高与爵贵;
须知子孝和妻贤。
——明·高则诚撰高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元末明初戏曲作家高则诚《琵琶记》中联语句。
人爵不如天爵贵;
功名争似孝名高。
——明·高则诚撰高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元末明初戏曲作家高则诚《琵琶记》中联语句。
人居东晋风流后;
家在西湖山水间。
——清·高螺舟撰高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清代书法家高螺舟书赠联。高螺舟,字人鉴,仁和人。道光进士。
达夫诗派吟边塞;
剑父画风创岭南。
——佚名撰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诗人高适事典。下联典指近代画家高仑,字剑父,开创“岭南画派”。
池上诗系春草梦;
水心人坐藕花风。
——明·高允恭撰高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明代画家高允恭,撰贵阳中山公园池心亭联。高允恭,字彦敬,号房山,畏兀儿族。居大都房山(今北京市房山)。官至刑部尚书、大名路总管。著有《云横秀岭》、《墨竹石英钟坡》等。
软红不到藤萝外;
嫩绿新添几案前。
——清·高其佩撰高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清代画家高其佩(1660-1734)自题联。高其佩,字韦之,号见园,铁岭人。以指画称一时。官至刑部右侍郎。
九爽七公八宰相;
三王一帝五封侯。
横额:高让公故里
——赵鹤清撰云南省姚安县光禄镇土官衙门高氏故里(2)
-----------------------------------------------------------------
〖高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前辈典型,秀才风味;
华嵩品格,江海文章。
——清·文治撰高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清代乾隆进士文治(梦楼)赠老儒高心余联。
雅号吟哦,传诗窖令昔;
博通典故,致梁国多咨。
——佚名撰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诗人高仁义誉的事典。下联典指唐代相王府文学高仲舒的事典。高仲舒,通训诂学,擢明经。开元初,宁景、苏颋当国,多向他咨访。终太子右庶子。
一息尚存,此志不容少懈;
十手所指,吾身安可自欺。
——高二适撰高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当代诗人、书法家高二适(1903-1977)撰书联。高二适,江苏东台人。毕生治学,厥功甚伟。对书法有深入研究,能融章今草狂于一炉,章士钊有诗赞云:“客来倘临池兴,惟望书家噪一高。”极表推崇。
从安海、溯渤海,海阔渊源远;
由凤山、迁平山,山秀人文多。
——佚名撰高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福建省安溪县大坪乡高氏宗祠联。全联典出本支高姓族人的迁徙历史。
1、干宝(约284-351)字令升,新蔡(今河南省新蔡县)人,后迁居海宁盐官之灵泉乡(今属浙江)。东晋文学家、史学家。
干宝自小博览群书,晋元帝时担任佐著作郎的史官职务,奉命领修国史。后经王导提拔为司徒右长史,升任散骑常侍。除精通史学,干宝还好易学,这为他后来撰写《搜神记》奠定基础。《搜神记》是部志怪小说,在中国小说史上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被称作“中国志怪小说的鼻祖”。
2、许远(709年—757年),字令威,杭州新城(今杭州市富阳区新登镇上)人,一说杭州盐官(今浙江海宁西南)人。唐代名臣,右相许敬宗玄孙(许敬宗孙子许彦伯的孙子)。
许远为开元末年进士,曾入剑南节度使府为从事,因得罪节度使章仇兼琼,贬为高要尉。安史之乱时,被唐玄宗召为睢阳太守。
3、朱淑真(约1135~约1180),号幽栖居士,南宋著名女词人,是唐宋以来留存作品最丰盛的女作家之一。浙江海宁路仲人(海宁简志) ,祖籍歙州(治今安徽歙县)。与李清照齐名。
生于仕宦之家。幼警慧、善读书,但一生爱情郁郁不得志。丈夫是文法小吏,因志趣不合,夫妻不和睦,最终因抑郁早逝。
4、陈与郊(1544—1611),原姓高,字广野,号禺阳、玉阳仙史,亦署高漫卿、任诞轩,是海宁盐官人。
工乐府,雅好戏曲,著有传奇。又有杂剧5种。能谱曲,音调典雅,为评论家所重。所居隅园即清代江南名园安澜园之前身。
5、谈迁(1594~1658 ),明末清初史学家。原名以训,字仲木,号射父。明亡后改名迁,字孺木,
王士雄做什么的
本文2023-09-22 15:49:45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740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