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丰都为什么被称为“鬼城”?
鬼城的来历及形成的原因
丰都鬼城到底是怎么来的呢?为什么鬼城要建在丰都呢?关于鬼城的形成原因,说法非常的多,但总的说起来,一共有四点:
一是道教之说。在东汉末年,张道陵创立“五斗米”教,吸收了不少巫术,成为后来的“鬼教”。公元198年,他的孙子张鲁在丰都设立道教“平都治”,这里遂成为了道教的传教中心。后来,道教又杜撰出一个“罗丰山”,说它是北阴大帝治理的鬼都,这位北阴大帝是道教的第七级中心神,专管地狱。在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的《水经注》中,称丰都居道教七十二福地的第四十五位。
二是鬼帝(土伯)之说:当人类社会还处在上古时代的时候,由于科学不发达,在遇到一 些大自然现象的时候无法做出正确的解释,认为这一切是由鬼神在主宰。而巴族和蜀族是以氐羌部落为主,两个部落。东周时,丰都曾为巴子别都,随着巴蜀两族的不断交往,政治、经济、文化、思想、习俗相互渗透,于是产生了一个共同信仰的宗教神——土伯,这就是巴蜀鬼族的第一代鬼帝。这位鬼帝就住在幽都,至今丰都还留有“幽都”遗迹。
三是佛教“阎罗王”之说。“阎罗王”本是梵文的音译,愿为古印度神话里管理阴间之王。佛教沿用此说法,称为管理地狱的魔王。传说他手下有十八判官,分管十八地狱。据《一切经音义》称,“阎罗王”即“平等王”,他能平等治罪。
四是阴、王成仙之说,这是丰都最广为流传的说法。早在公元270年左右,晋人葛洪在其《神仙传》中就有关阴、王成仙的说法。传说在汉朝时候,有两位方士,一位叫阴长生,是刘肇皇后的曾祖父;一位叫王方平,官至朝中散大夫。他们因不满社会现状,双双先后来丰都修炼,于魏青龙初年,成仙而去。后来到了唐朝,他们二人被人讹传成了“阴王”,即阴间之王
“鬼城”酆都位于重庆,在公元前的历史资料里有对丰都的记载,1982年丰都政府对酆都名山进行修建,扩建,使历史上的酆都鬼城更加雄壮宏伟。
======================================================================
酆都“鬼城”是人们凭想象建造的“阴曹地府”,“鬼城”庙会的规模和景象都是长江流域罕见的。“鬼城”风景秀丽、溪水潺潺、山花欲燃、风光山色、鸟语泉鸣,令人心醉。人们凭想象,用类似人间的法律机制先后建成“阎王殿”、“鬼门关”、“阴阳界”、“十八层地狱”等一系列阴间机构。各关卡的鬼神形象又是千姿百态,峥嵘古怪。刑具令人恐怖万分,不寒而栗,这就是展现在丰都鬼城的“阴曹地府”,一个鬼的世界就由此形成了。进入鬼城大门,便可看到人们俗称的“阴阳桥”,它是人们由阴间返阳间的必经之路。人们上行到名山山腰便可看到一个古式楼亭,在血锈般的门匾上书有三个大字,这就是著名的“鬼门关”。天子殿坐落在名山顶,它是山上最大的一座庙宇,与名山对立的是双桂山,位于双桂山的山腰是大成殿,规模宏大,独具特色。庙会是“鬼城”民族文化特色与金贸融为一体的民间贸易形式,每逢农历三月三至十五,丰都县城云集四海商贾商客,汇聚巴蜀,民俗文化活动异彩纷呈。被人们称为“鬼脸奇容”是其中一景。
丰都鬼城
开放分类: 旅游、景点、重庆、景区、胜地
"鬼城"丰都古为"巴子别都"。东汉和帝永元二年置县,素以"鬼国京都"、"阴曹地府"闻名于世,是传说中人类亡灵的归宿之地,集儒、佛、道民间文化于一体的民俗文化艺术宝库,被誉为中国"神曲之乡" 人类"灵魂之都"。
地 理
清代
同治八年(1869) 县界:
北岸 东交忠州界,北接忠州、垫江界,西北接涪陵境;
南岸 西南接涪陵境,南接彭水境,东南接石柱及湖北利川界。
民国时期
民国30年 县界:
东连忠县,北接垫江,西毗涪陵,南界彭水、石柱,东南连黔江,东接湖北利川。
民国31年7月,酆、石两县互划插花地:
石柱县将湖海乡第十二、十五保,江池乡第一至四保,长坡乡第一至八保,沙谷乡第九保,划交酆都县;共15保,163甲,1765户,9044人。
酆都县将第四区桥头、中益、龙沙、三会、子河、洗新、栗新、沙子、金铃9乡,第三区武平乡漆潦坝一保,德建乡第六至十四保,平安乡第三、四、五保,太平乡第一保一至五甲,划交石柱县;共1区,9乡,69保,631甲,7276户,37285人。
同年11月,酆都县将崇兴乡嵌入涪陵境内的马鞍山,划交涪陵县三汇乡;计1保,40户,148人。
建国以后
1952年8月,忠、酆两县调整插花边界:
酆属洋渡、太极乡划交忠县,共5826户,22659人。
忠属鸿鹤乡第四至十四村划交酆都县,共2074户,8940人。
同年10月,忠县插入酆都县十直乡的红庙村、贯塘村、七里村、龙头村、和新开村的一、八、九组划交酆都县,共1073户,4278人。
1963年9月,丰都县属丰胜公社交垫江县,计4个生产大队,23个生产队,593户,2091人。
至此,丰都县境东西宽71、76公里,南北长79、85公里,总面积2901、16平方公里。境界为:东依石柱县下路区,南接武隆县后坪公社、彭水县棣棠公社,西靠涪陵县罗云、龙驹公社和垫江县箐口、裴兴公社,北邻忠县任家、庙垭公社。
历 史
丰都原县城-----名山镇,位于县境中部、长江北岸,名山、双桂山南麓,北纬29°53`,东经107°42`,海拔160米。其地古称丰民洲,周时为“巴子别都”,自东汉建县以来,历为县治所在地,曾有三次短暂迁徒。明末连年争战,官署民舍被毁,清初,县官曾侨居高家镇;顺治十七年(1660),知县商起予在故城宣化门重建县衙。同治九年(1870)治所毁于长江洪水,十一年筑新城于傅家堡,县衙迁新城六口井;光绪三年(1877),知县陆镕复葺旧治,县属迁还。民国29年为避日机轰炸,县府迁麻柳嘴,两年后迁还原处。署址在今商业路,解放后为县人民政府驻地。
民国20年,县城始置名山镇,治所设于名山南麓八圣宫(今肉联厂)。民国29年,分上半城置平都镇,治所设于双桂山南麓巧圣宫(今社会福利院)。民国35年,名山、平都两镇并为五云镇,民国36年复置名山、平都两镇。1950年10月两镇并为城关镇,1951年9月改为城关区,1956年复改为城关镇,1980年7月复名山镇镇名,治所设于今中山路。
古丰都城仅一条河街。明洪武四年(1371)知县桂仲拳时县暑东南向,较简朴,其后渐向名山、双桂山方向扩建街房;天顺四年(1460)知县柴广初建城恒、弘治年间,知县李毅、明绅重修城墙,高二丈,周长六百丈,设五座城门:东南为宣化门,东迎恩门(又名守智门),南会川门(又名管驿门),西阳和门(又名大西门),北屡丰门(又名北门)。另修东水门、西水门、小东门、小西门四道小门。清顺治、乾隆、嘉庆、咸丰、同治、光绪各时期都补修城墙,城内官署、民房、店铺、学校、庙宇逐年增多。
民国初年,城内外修建房舍,但街道狭窄。民国18至20年,驻军陈兰亭设马路局,拆除城墙及部份民房拓宽街道,建成宽二丈多的三合泥平整路面。纪念碑至公园主街,宽四丈、近一华里、笔直。全城街道两旁植树整齐,房屋多砖木结构,一般是楼下开店,楼上住家。
解放后,多层建筑逐年增多,除县镇各机关、商店、银行、中小学校外,还建有榨菜、酿造、罐头等厂,一般为钢筋水泥结构,地面磨石,有的门面嵌瓷砖。街道为水泥路面,街房呈块壮聚落,城内面积为0、92平方公里,形若关刀,横呈江畔。城西北有汽车站,每日有开往县内区乡及邻县垫江、石柱、涪陵等地班车;南环路、商业场、管驿门外,建有码头,西去涪陵52公里、重庆172公里,东至宜昌476公里、武汉1102公里,班船日夜可乘。名山镇现有人口二万余,为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
人 物
要说清楚丰都被讹传为鬼城,最早的历史渊源,恐怕要从巴蜀氐羌部落第一代鬼帝--土伯住在“鬼国幽都”说起。
巴蜀氐羌部落,据有的历史学家考证,原住在甘肃南部天水一带,由于公元前第十世纪至前九世纪,我国的气候有一次大的变化,西周初年的气候是比较暖和的,但不久就恶化了。《竹书纪年》上记载周孝王时,长江的支流汉水,分别在公元前903年和897年有两次结冰,结冰之后,紧接着就是大旱。这就表示,公元前第十世纪有一个寒冷期,大约延续了一至二个世纪,到春秋时期,气候才温暖起来。因为这个寒冷期,原住在陇南,分布在今天甘肃、陕西、四川交界处的氐族大举南迁。其中一支经汉水流域而下与巴部落结成了联盟。今湖北襄阳有樊城,应是南迁中氐族樊姓中的一支。另一支经嘉陵江流域而下,迁到川北,川东北地区的“板盾蛮”,就包括了出于氐羌系的部落。
氐羌部落南迁,东至今天湖北、湘西;南至四川西部直至云南东北地区。
巴人活动中心在殷商至春秋时代,主要活动于汉水流域,后因楚的侵逼才西迁入四川。进入四川后建立巴国,强盛之时,川东南、湘西皆为其南境。古巴蜀氐羌部落又称为鬼族的两支部落,在长期的交往中,因皆信鬼巫,产生了一个共同信仰的原始宗教神—土伯,被称为巴蜀两族的第一代鬼帝,这位鬼帝住在幽都。东汉高诱注《淮南子.坠形篇》称:“古之幽都在雁门以北。”一个“幽都”,一个“雁门以北”,就难以说清了,古有幽都在幽州,雁门指的是山西雁门关一带;然而巴蜀氐羌鬼族又不可能在北方,因此有人认为这个“雁门以北”是在今四川境内。丰都古时曾作过巴蜀别都,后来即被传为“鬼国”的“幽都”。这个“鬼国幽都”大概就是说“鬼族的首都”吧。
鬼族信巫。肯定有巫术;鬼族有原始宗教,肯定要树立一个神,这个神就是第一代鬼帝,土伯就这样在古丰都大地上被传为第一神。
也许有人认为这是无稽之谈,不过后来张道陵在四川创立的“五斗米道”又称“鬼道”,张天师又吸收低羌部落的巫术作为他驱鬼治病的法术;后来道教又封酆都为游治之一,其间与巴蜀第一代鬼帝被传为住在古酆都是有内在联系的。
丰都自助游攻略
从朝天门坐车出发。经过长寿—涪陵—丰都。差不多三个多小时就到了,重庆到涪陵这一段为全高速路,涪陵到丰都为二级公路,路费差不多是60块钱左右吧,你还可以直接坐船到丰都,在船上还可以悠闲的赏赏一路的江景,到达丰都后,那就看你们怎么玩了,首先肯定要去玩的就是鬼城名山了噻,那里面的好玩的东西可多了,门票嘛,不是很贵,80块钱,保证你玩得很满意的。到了晚上嘛,去新县城那边住,那边的宾馆一晚上也不贵,那个算得上是星级的宏声宾馆一晚也就170左右,如果你觉得高了,也有便宜的,一晚50块钱,电视、浴室,空调也都有的,保证你住得安心,吃得放心。
到了第二天嘛,你就去丰都新县城转一圈,现在这新修的新县城呀,差不多跟重庆的主城区一样吧,看看这个三峡移民库区的人民们把他们的家乡建设得这么的漂亮。不难感叹三峡移民真伟大啊!转玩后,你还不得不去一个地方哦,那就是著名的雪玉洞啦,那个地方呀,简直就是人间的天堂,大自然巧夺天工的雕塑呀。
转录朱德前辈的一首名诗,与孤藤子网友共勉:
朱德同志游七星岩时,作诗赞颂:
七星降人间,仙姿实可攀久居高要地,仍是发冲冠
开心才见胆,破腹任人钻腹中天地阔,常有渡人船
有人说:人生的高度是参照于他/她的气度的,很有道理
门票:60元 鬼王石刻景区:25元 南天湖景区:20元 龙河漂流:88元/人
"鬼城"丰都古为"巴子别都"。因北宋苏轼题诗“平都天下古名山”而得名。丰都名山系道家72洞天福地之一。名山古刹多达27座;东汉和帝永元二年置县,素以"鬼国京都"、"阴曹地府"闻名于世,是传说中人类亡灵的归宿之地,集儒、佛、道民间文化于一体的民俗文化艺术宝库,被誉为中国"神曲之乡" 人类"灵魂之都"。
地 理
清代
同治八年(1869) 县界:
北岸 东交忠州界,北接忠州、垫江界,西北接涪陵境;
南岸 西南接涪陵境,南接彭水境,东南接石柱及湖北利川界。
民国时期
民国30年 县界:
东连忠县,北接垫江,西毗涪陵,南界彭水、石柱,东南连黔江,东接湖北利川。
民国31年7月,酆、石两县互划插花地:
石柱县将湖海乡第十二、十五保,江池乡第一至四保,长坡乡第一至八保,沙谷乡第九保,划交酆都县;共15保,163甲,1765户,9044人。
酆都县将第四区桥头、中益、龙沙、三会、子河、洗新、栗新、沙子、金铃9乡,第三区武平乡漆潦坝一保,德建乡第六至十四保,平安乡第三、四、五保,太平乡第一保一至五甲,划交石柱县;共1区,9乡,69保,631甲,7276户,37285人。
同年11月,酆都县将崇兴乡嵌入涪陵境内的马鞍山,划交涪陵县三汇乡;计1保,40户,148人。
建国以后
1952年8月,忠、酆两县调整插花边界:
酆属洋渡、太极乡划交忠县,共5826户,22659人。
忠属鸿鹤乡第四至十四村划交酆都县,共2074户,8940人。
同年10月,忠县插入酆都县十直乡的红庙村、贯塘村、七里村、龙头村、和新开村的一、八、九组划交酆都县,共1073户,4278人。
1963年9月,丰都县属丰胜公社交垫江县,计4个生产大队,23个生产队,593户,2091人。
至此,丰都县境东西宽71、76公里,南北长79、85公里,总面积2901、16平方公里。境界为:东依石柱县下路区,南接武隆县后坪公社、彭水县棣棠公社,西靠涪陵县罗云、龙驹公社和垫江县箐口、裴兴公社,北邻忠县任家、庙垭公社。
历 史
丰都原县城-----名山镇,位于县境中部、长江北岸,名山、双桂山南麓,北纬29°53`,东经107°42`,海拔160米。其地古称丰民洲,周时为“巴子别都”,自东汉建县以来,历为县治所在地,曾有三次短暂迁徒。明末连年争战,官署民舍被毁,清初,县官曾侨居高家镇;顺治十七年(1660),知县商起予在故城宣化门重建县衙。同治九年(1870)治所毁于长江洪水,十一年筑新城于傅家堡,县衙迁新城六口井;光绪三年(1877),知县陆镕复葺旧治,县属迁还。民国29年为避日机轰炸,县府迁麻柳嘴,两年后迁还原处。署址在今商业路,解放后为县人民政府驻地。
民国20年,县城始置名山镇,治所设于名山南麓八圣宫(今肉联厂)。民国29年,分上半城置平都镇,治所设于双桂山南麓巧圣宫(今社会福利院)。民国35年,名山、平都两镇并为五云镇,民国36年复置名山、平都两镇。1950年10月两镇并为城关镇,1951年9月改为城关区,1956年复改为城关镇,1980年7月复名山镇镇名,治所设于今中山路。
古丰都城仅一条河街。明洪武四年(1371)知县桂仲拳时县暑东南向,较简朴,其后渐向名山、双桂山方向扩建街房;天顺四年(1460)知县柴广初建城恒、弘治年间,知县李毅、明绅重修城墙,高二丈,周长六百丈,设五座城门:东南为宣化门,东迎恩门(又名守智门),南会川门(又名管驿门),西阳和门(又名大西门),北屡丰门(又名北门)。另修东水门、西水门、小东门、小西门四道小门。清顺治、乾隆、嘉庆、咸丰、同治、光绪各时期都补修城墙,城内官署、民房、店铺、学校、庙宇逐年增多。
民国初年,城内外修建房舍,但街道狭窄。民国18至20年,驻军陈兰亭设马路局,拆除城墙及部份民房拓宽街道,建成宽二丈多的三合泥平整路面。纪念碑至公园主街,宽四丈、近一华里、笔直。全城街道两旁植树整齐,房屋多砖木结构,一般是楼下开店,楼上住家。
解放后,多层建筑逐年增多,除县镇各机关、商店、银行、中小学校外,还建有榨菜、酿造、罐头等厂,一般为钢筋水泥结构,地面磨石,有的门面嵌瓷砖。街道为水泥路面,街房呈块壮聚落,城内面积为0、92平方公里,形若关刀,横呈江畔。城西北有汽车站,每日有开往县内区乡及邻县垫江、石柱、涪陵等地班车;南环路、商业场、管驿门外,建有码头,西去涪陵52公里、重庆172公里,东至宜昌476公里、武汉1102公里,班船日夜可乘。名山镇现有人口二万余,为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
人 物
要说清楚丰都被讹传为鬼城,最早的历史渊源,恐怕要从巴蜀氐羌部落第一代鬼帝--土伯住在“鬼国幽都”说起。
巴蜀氐羌部落,据有的历史学家考证,原住在甘肃南部天水一带,由于公元前第十世纪至前九世纪,我国的气候有一次大的变化,西周初年的气候是比较暖和的,但不久就恶化了。《竹书纪年》上记载周孝王时,长江的支流汉水,分别在公元前903年和897年有两次结冰,结冰之后,紧接着就是大旱。这就表示,公元前第十世纪有一个寒冷期,大约延续了一至二个世纪,到春秋时期,气候才温暖起来。因为这个寒冷期,原住在陇南,分布在今天甘肃、陕西、四川交界处的氐族大举南迁。其中一支经汉水流域而下与巴部落结成了联盟。今湖北襄阳有樊城,应是南迁中氐族樊姓中的一支。另一支经嘉陵江流域而下,迁到川北,川东北地区的“板盾蛮”,就包括了出于氐羌系的部落。
氐羌部落南迁,东至今天湖北、湘西;南至四川西部直至云南东北地区。
巴人活动中心在殷商至春秋时代,主要活动于汉水流域,后因楚的侵逼才西迁入四川。进入四川后建立巴国,强盛之时,川东南、湘西皆为其南境。古巴蜀氐羌部落又称为鬼族的两支部落,在长期的交往中,因皆信鬼巫,产生了一个共同信仰的原始宗教神—土伯,被称为巴蜀两族的第一代鬼帝,这位鬼帝住在幽都。东汉高诱注《淮南子.坠形篇》称:“古之幽都在雁门以北。”一个“幽都”,一个“雁门以北”,就难以说清了,古有幽都在幽州,雁门指的是山西雁门关一带;然而巴蜀氐羌鬼族又不可能在北方,因此有人认为这个“雁门以北”是在今四川境内。丰都古时曾作过巴蜀别都,后来即被传为“鬼国”的“幽都”。这个“鬼国幽都”大概就是说“鬼族的首都”吧。
鬼族信巫。肯定有巫术;鬼族有原始宗教,肯定要树立一个神,这个神就是第一代鬼帝,土伯就这样在古丰都大地上被传为第一神。
也许有人认为这是无稽之谈,不过后来张道陵在四川创立的“五斗米道”又称“鬼道”,张天师又吸收低羌部落的巫术作为他驱鬼治病的法术;后来道教又封酆都为游治之一,其间与巴蜀第一代鬼帝被传为住在古酆都是有内在联系的。
鬼城“丰都”,距重庆市区172公里,下游距宜昌476公里。是顺游长江三峡的第一个旅游景区,传说这里是人死后灵魂归宿的地方。 “鬼城”丰都天下独有,举世闻名,丰都旅游已成为长江三峡旅游风景中一幕最动人最抢眼的色彩。
丰都“鬼城”,景点独特,内涵丰富,冠绝宇内。有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长江三峡景区名胜古迹名山,有国内最大的鬼神动态人文景观鬼国神宫;有国家级森林公园双桂山,还有堪称世界之最的鬼王石刻,中国规模最大、数量最多的汉墓群,惊险刺激的龙河飘流,风景优美的四坪低海拔森林公园休闲度假。按“鬼城”之说人死后必来丰都报到,而人在生前到“鬼城”走一遍,将有幸饱览奇绝的景观,感触独特的风情,得到一份终生难忘的享受。
鬼城,是中国最有特色,最有名气的历史文化小镇,以其作为阴曹地府所在的丰富的鬼文化而蜚生古今中外。这里流传着许多鬼神传说,《西游记》、《聊斋志异》、《说岳全传》、《钟馗传》等许多中外文学名著对“鬼城”丰都均有生动描述,颇富传奇色彩。
景点介绍:位于长江北岸,距重庆市区172千米。两千多年前的西周初年,丰都即隶属巴国,曾作过国都。秦汉时为枳县地。东汉永元二年(90年),因城东有平都山,改名平都县。隋代取长江中“丰稳坝”首字与“平都山”之“都”字改称“丰都。 名山古刹多达27座。“阴曹地府”塑像群分别模拟人间诉讼、法庭、监狱、酷刑等,构思奇特,神态逼真,集中反映了中国人的神和鬼、天堂和地狱的观念。山上还有苏轼、陆游、范成大等历代名人的碑刻题咏。与名山毗邻,位于丰都西北隅的双桂山,亦是游览胜地。山上有100多个品种的树木共50余万株,其中珍稀树木20余种。山上主要景点有孔庙、鹿鸣寺、苏公祠、恩来亭、护国亭、良缘亭、贺龙阁等。 名山由来-古平都山即今名山。因北宋苏轼题诗“平都天下古名山”更名。“鬼国幽都”之说由平都山而起,据《丰都县志》和晋人葛洪《神仙传》载,民间传云,汉代王方平、阴长生两方士曾于平都山修炼成仙,道家遂于此山设天师,并将其列为“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之一”。后人附会“阴、王”为“阴王”,平都山亦渐附会为“阴都”。
"鬼城"丰都古为"巴子别都"。东汉和帝永元二年置县,素以"鬼国京都"、"阴曹地府"闻名于世,是传说中人类亡灵的归宿之地,集儒、佛、道民间文化于一体的民俗文化艺术宝库,被誉为中国"神曲之乡" 人类"灵魂之都"。
地 理
清代
同治八年(1869) 县界:
北岸 东交忠州界,北接忠州、垫江界,西北接涪陵境;
南岸 西南接涪陵境,南接彭水境,东南接石柱及湖北利川界。
民国时期
民国30年 县界:
东连忠县,北接垫江,西毗涪陵,南界彭水、石柱,东南连黔江,东接湖北利川。
民国31年7月,酆、石两县互划插花地:
石柱县将湖海乡第十二、十五保,江池乡第一至四保,长坡乡第一至八保,沙谷乡第九保,划交酆都县;共15保,163甲,1765户,9044人。
酆都县将第四区桥头、中益、龙沙、三会、子河、洗新、栗新、沙子、金铃9乡,第三区武平乡漆潦坝一保,德建乡第六至十四保,平安乡第三、四、五保,太平乡第一保一至五甲,划交石柱县;共1区,9乡,69保,631甲,7276户,37285人。
同年11月,酆都县将崇兴乡嵌入涪陵境内的马鞍山,划交涪陵县三汇乡;计1保,40户,148人。
建国以后
1952年8月,忠、酆两县调整插花边界:
酆属洋渡、太极乡划交忠县,共5826户,22659人。
忠属鸿鹤乡第四至十四村划交酆都县,共2074户,8940人。
同年10月,忠县插入酆都县十直乡的红庙村、贯塘村、七里村、龙头村、和新开村的一、八、九组划交酆都县,共1073户,4278人。
1963年9月,丰都县属丰胜公社交垫江县,计4个生产大队,23个生产队,593户,2091人。
至此,丰都县境东西宽71、76公里,南北长79、85公里,总面积2901、16平方公里。境界为:东依石柱县下路区,南接武隆县后坪公社、彭水县棣棠公社,西靠涪陵县罗云、龙驹公社和垫江县箐口、裴兴公社,北邻忠县任家、庙垭公社。
历 史
丰都原县城-----名山镇,位于县境中部、长江北岸,名山、双桂山南麓,北纬29°53`,东经107°42`,海拔160米。其地古称丰民洲,周时为“巴子别都”,自东汉建县以来,历为县治所在地,曾有三次短暂迁徙。明末连年争战,官署民舍被毁,清初,县官曾侨居高家镇;顺治十七年(1660),知县商起予在故城宣化门重建县衙。同治九年(1870)治所毁于长江洪水,十一年筑新城于傅家堡,县衙迁新城六口井;光绪三年(1877),知县陆镕复葺旧治,县属迁还。民国29年为避日机轰炸,县府迁麻柳嘴,两年后迁还原处。署址在今商业路,解放后为县人民政府驻地。
民国20年,县城始置名山镇,治所设于名山南麓八圣宫(今肉联厂)。民国29年,分上半城置平都镇,治所设于双桂山南麓巧圣宫(今社会福利院)。民国35年,名山、平都两镇并为五云镇,民国36年复置名山、平都两镇。1950年10月两镇并为城关镇,1951年9月改为城关区,1956年复改为城关镇,1980年7月复名山镇镇名,治所设于今中山路。
古丰都城仅一条河街。明洪武四年(1371)知县桂仲拳时县暑东南向,较简朴,其后渐向名山、双桂山方向扩建街房;天顺四年(1460)知县柴广初建城恒、弘治年间,知县李毅、明绅重修城墙,高二丈,周长六百丈,设五座城门:东南为宣化门,东迎恩门(又名守智门),南会川门(又名管驿门),西阳和门(又名大西门),北屡丰门(又名北门)。另修东水门、西水门、小东门、小西门四道小门。清顺治、乾隆、嘉庆、咸丰、同治、光绪各时期都补修城墙,城内官署、民房、店铺、学校、庙宇逐年增多。
民国初年,城内外修建房舍,但街道狭窄。民国18至20年,驻军陈兰亭设马路局,拆除城墙及部份民房拓宽街道,建成宽二丈多的三合泥平整路面。纪念碑至公园主街,宽四丈、近一华里、笔直。全城街道两旁植树整齐,房屋多砖木结构,一般是楼下开店,楼上住家。
解放后,多层建筑逐年增多,除县镇各机关、商店、银行、中小学校外,还建有榨菜、酿造、罐头等厂,一般为钢筋水泥结构,地面磨石,有的门面嵌瓷砖。街道为水泥路面,街房呈块壮聚落,城内面积为0、92平方公里,形若关刀,横呈江畔。城西北有汽车站,每日有开往县内区乡及邻县垫江、石柱、涪陵等地班车;南环路、商业场、管驿门外,建有码头,西去涪陵52公里、重庆172公里,东至宜昌476公里、武汉1102公里,班船日夜可乘。名山镇现有人口二万余,为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
人 物
要说清楚丰都被讹传为鬼城,最早的历史渊源,恐怕要从巴蜀氐羌部落第一代鬼帝--土伯住在“鬼国幽都”说起。
巴蜀氐羌部落,据有的历史学家考证,原住在甘肃南部天水一带,由于公元前第十世纪至前九世纪,我国的气候有一次大的变化,西周初年的气候是比较暖和的,但不久就恶化了。《竹书纪年》上记载周孝王时,长江的支流汉水,分别在公元前903年和897年有两次结冰,结冰之后,紧接着就是大旱。这就表示,公元前第十世纪有一个寒冷期,大约延续了一至二个世纪,到春秋时期,气候才温暖起来。因为这个寒冷期,原住在陇南,分布在今天甘肃、陕西、四川交界处的氐族大举南迁。其中一支经汉水流域而下与巴部落结成了联盟。今湖北襄阳有樊城,应是南迁中氐族樊姓中的一支。另一支经嘉陵江流域而下,迁到川北,川东北地区的“板盾蛮”,就包括了出于氐羌系的部落。
氐羌部落南迁,东至今天湖北、湘西;南至四川西部直至云南东北地区。
巴人活动中心在殷商至春秋时代,主要活动于汉水流域,后因楚的侵逼才西迁入四川。进入四川后建立巴国,强盛之时,川东南、湘西皆为其南境。古巴蜀氐羌部落又称为鬼族的两支部落,在长期的交往中,因皆信鬼巫,产生了一个共同信仰的原始宗教神—土伯,被称为巴蜀两族的第一代鬼帝,这位鬼帝住在幽都。东汉高诱注《淮南子.坠形篇》称:“古之幽都在雁门以北。”一个“幽都”,一个“雁门以北”,就难以说清了,古有幽都在幽州,雁门指的是山西雁门关一带;然而巴蜀氐羌鬼族又不可能在北方,因此有人认为这个“雁门以北”是在今四川境内。丰都古时曾作过巴蜀别都,后来即被传为“鬼国”的“幽都”。这个“鬼国幽都”大概就是说“鬼族的首都”吧。
鬼族信巫。肯定有巫术;鬼族有原始宗教,肯定要树立一个神,这个神就是第一代鬼帝,土伯就这样在古丰都大地上被传为第一神。
也许有人认为这是无稽之谈,不过后来张道陵在四川创立的“五斗米道”又称“鬼道”,张天师又吸收低羌部落的巫术作为他驱鬼治病的法术;后来道教又封酆都为游治之一,其间与巴蜀第一代鬼帝被传为住在古酆都是有内在联系的。
丰都自助游攻略
从朝天门坐车出发。经过长寿—涪陵—丰都。差不多三个多小时就到了,重庆到涪陵这一段为全高速路,涪陵到丰都为二级公路,路费差不多是60块钱左右吧,你还可以直接坐船到丰都,在船上还可以悠闲的赏赏一路的江景,到达丰都后,那就看你们怎么玩了,首先肯定要去玩的就是鬼城名山了噻,那里面的好玩的东西可多了,门票嘛,不是很贵,80块钱,保证你玩得很满意的。到了晚上嘛,去新县城那边住,那边的宾馆一晚上也不贵,那个算得上是星级的宏声宾馆一晚也就170左右,如果你觉得高了,也有便宜的,一晚50块钱,电视、浴室,空调也都有的,保证你住得安心,吃得放心。
到了第二天嘛,你就去丰都新县城转一圈,现在这新修的新县城呀,差不多跟重庆的主城区一样吧,看看这个三峡移民库区的人民们把他们的家乡建设得这么的漂亮。不难感叹三峡移民真伟大啊!转玩后,你还不得不去一个地方哦,那就是著名的雪玉洞啦,那个地方呀,简直就是人间的天堂,大自然巧夺天工的雕塑呀。
鬼城
经外穴别名。出《千金要方》。即十宣穴。
狭义的鬼城指丰都名山,广义地说指丰都县。
鬼城“丰都”,距重庆市区172公里,下游距宜昌476公里。是顺游长江三峡的第一个旅游景区,传说这里是人死后灵魂归宿的地方。 “鬼城”丰都天下独有,举世闻名,丰都旅游已成为长江三峡旅游风景中一幕最动人最抢眼的色彩。
丰都“鬼城”,景点独特,内涵丰富,冠绝宇内。有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长江三峡景区名胜古迹名山,有国内最大的鬼神动态人文景观鬼国神宫;有国家级森林公园双桂山,还有堪称世界之最的鬼王石刻,中国规模最大、数量最多的汉墓群,惊险刺激的龙河飘流,风景优美的四坪低海拔森林公园休闲度假。按“鬼城”之说人死后必来丰都报到,而人在生前到“鬼城”走一遍,将有幸饱览奇绝的景观,感触独特的风情,得到一份终生难忘的享受。
鬼城,是中国最有特色,最有名气的历史文化小镇,以其作为阴曹地府所在的丰富的鬼文化而蜚生古今中外。这里流传着许多鬼神传说,《西游记》、《聊斋志异》、《说岳全传》、《钟馗传》等许多中外文学名著对“鬼城”丰都均有生动描述,颇富传奇色彩。
景点介绍:位于长江北岸,距重庆市区172千米。两千多年前的西周初年,酆都即隶属巴国,曾作过国都。秦汉时为枳县地。东汉永元二年(90年),因城东有平都山,改名平都县。隋代取长江中“丰稳坝”首字与“平都山”之“都”字改称“酆都。 名山古刹多达27座。“阴曹地府”塑像群分别模拟人间诉讼、法庭、监狱、酷刑等,构思奇特,神态逼真,集中反映了中国人的神和鬼、天堂和地狱的观念。山上还有苏轼、陆游、范成大等历代名人的碑刻题咏。与名山毗邻,位于酆都西北隅的双桂山,亦是游览胜地。山上有100多个品种的树木共50余万株,其中珍稀树木20余种。山上主要景点有孔庙、鹿鸣寺、苏公祠、恩来亭、护国亭、良缘亭、贺龙阁等。 名山由来-古平都山即今名山。因北宋苏轼题诗“平都天下古名山”更名。“鬼国幽都”之说由平都山而起,据《酆都县志》和晋人葛洪《神仙传》载,民间传云,汉代王方平、阴长生两方士曾于平都山修炼成仙,道家遂于此山设天师,并将其列为“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之一”。后人附会“阴、王”为“阴王”,平都山亦渐附会为“阴都”。
"鬼城"酆都古为"巴子别都"。东汉和帝永元二年置县,素以"鬼国京都"、"阴曹地府"闻名于世,是传说中人类亡灵的归宿之地,集儒、佛、道民间文化于一体的民俗文化艺术宝库,被誉为中国"神曲之乡" 人类"灵魂之都"。
地 理
清代
同治八年(1869) 县界:
北岸 东交忠州界,北接忠州、垫江界,西北接涪陵境;
南岸 西南接涪陵境,南接彭水境,东南接石柱及湖北利川界。
民国时期
民国30年 县界:
东连忠县,北接垫江,西毗涪陵,南界彭水、石柱,东南连黔江,东接湖北利川。
民国31年7月,酆、石两县互划插花地:
石柱县将湖海乡第十二、十五保,江池乡第一至四保,长坡乡第一至八保,沙谷乡第九保,划交酆都县;共15保,163甲,1765户,9044人。
酆都县将第四区桥头、中益、龙沙、三会、子河、洗新、栗新、沙子、金铃9乡,第三区武平乡漆潦坝一保,德建乡第六至十四保,平安乡第三、四、五保,太平乡第一保一至五甲,划交石柱县;共1区,9乡,69保,631甲,7276户,37285人。
同年11月,酆都县将崇兴乡嵌入涪陵境内的马鞍山,划交涪陵县三汇乡;计1保,40户,148人。
建国以后
1952年8月,忠、酆两县调整插花边界:
酆属洋渡、太极乡划交忠县,共5826户,22659人。
忠属鸿鹤乡第四至十四村划交酆都县,共2074户,8940人。
同年10月,忠县插入酆都县十直乡的红庙村、贯塘村、七里村、龙头村、和新开村的一、八、九组划交酆都县,共1073户,4278人。
1963年9月,酆都县属丰胜公社交垫江县,计4个生产大队,23个生产队,593户,2091人。
至此,酆都县境东西宽71、76公里,南北长79、85公里,总面积2901、16平方公里。境界为:东依石柱县下路区,南接武隆县后坪公社、彭水县棣棠公社,西靠涪陵县罗云、龙驹公社和垫江县箐口、裴兴公社,北邻忠县任家、庙垭公社。
历 史
酆都原县城-----名山镇,位于县境中部、长江北岸,名山、双桂山南麓,北纬29°53`,东经107°42`,海拔160米。其地古称丰民洲,周时为“巴子别都”,自东汉建县以来,历为县治所在地,曾有三次短暂迁徙。明末连年争战,官署民舍被毁,清初,县官曾侨居高家镇;顺治十七年(1660),知县商起予在故城宣化门重建县衙。同治九年(1870)治所毁于长江洪水,十一年筑新城于傅家堡,县衙迁新城六口井;光绪三年(1877),知县陆镕复葺旧治,县属迁还。民国29年为避日机轰炸,县府迁麻柳嘴,两年后迁还原处。署址在今商业路,解放后为县人民政府驻地。
民国20年,县城始置名山镇,治所设于名山南麓八圣宫(今肉联厂)。民国29年,分上半城置平都镇,治所设于双桂山南麓巧圣宫(今社会福利院)。民国35年,名山、平都两镇并为五云镇,民国36年复置名山、平都两镇。1950年10月两镇并为城关镇,1951年9月改为城关区,1956年复改为城关镇,1980年7月复名山镇镇名,治所设于今中山路。
古酆都城仅一条河街。明洪武四年(1371)知县桂仲拳时县暑东南向,较简朴,其后渐向名山、双桂山方向扩建街房;天顺四年(1460)知县柴广初建城恒、弘治年间,知县李毅、明绅重修城墙,高二丈,周长六百丈,设五座城门:东南为宣化门,东迎恩门(又名守智门),南会川门(又名管驿门),西阳和门(又名大西门),北屡丰门(又名北门)。另修东水门、西水门、小东门、小西门四道小门。清顺治、乾隆、嘉庆、咸丰、同治、光绪各时期都补修城墙,城内官署、民房、店铺、学校、庙宇逐年增多。
民国初年,城内外修建房舍,但街道狭窄。民国18至20年,驻军陈兰亭设马路局,拆除城墙及部份民房拓宽街道,建成宽二丈多的三合泥平整路面。纪念碑至公园主街,宽四丈、近一华里、笔直。全城街道两旁植树整齐,房屋多砖木结构,一般是楼下开店,楼上住家。
解放后,多层建筑逐年增多,除县镇各机关、商店、银行、中小学校外,还建有榨菜、酿造、罐头等厂,一般为钢筋水泥结构,地面磨石,有的门面嵌瓷砖。街道为水泥路面,街房呈块壮聚落,城内面积为0、92平方公里,形若关刀,横呈江畔。城西北有汽车站,每日有开往县内区乡及邻县垫江、石柱、涪陵等地班车;南环路、商业场、管驿门外,建有码头,西去涪陵52公里、重庆172公里,东至宜昌476公里、武汉1102公里,班船日夜可乘。名山镇现有人口二万余,为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
人 物
要说清楚酆都被讹传为鬼城,最早的历史渊源,恐怕要从巴蜀氐羌部落第一代鬼帝--土伯住在“鬼国幽都”说起。
巴蜀氐羌部落,据有的历史学家考证,原住在甘肃南部天水一带,由于公元前第十世纪至前九世纪,我国的气候有一次大的变化,西周初年的气候是比较暖和的,但不久就恶化了。《竹书纪年》上记载周孝王时,长江的支流汉水,分别在公元前903年和897年有两次结冰,结冰之后,紧接着就是大旱。这就表示,公元前第十世纪有一个寒冷期,大约延续了一至二个世纪,到春秋时期,气候才温暖起来。因为这个寒冷期,原住在陇南,分布在今天甘肃、陕西、四川交界处的氐族大举南迁。其中一支经汉水流域而下与巴部落结成了联盟。今湖北襄阳有樊城,应是南迁中氐族樊姓中的一支。另一支经嘉陵江流域而下,迁到川北,川东北地区的“板盾蛮”,就包括了出于氐羌系的部落。
氐羌部落南迁,东至今天湖北、湘西;南至四川西部直至云南东北地区。
巴人活动中心在殷商至春秋时代,主要活动于汉水流域,后因楚的侵逼才西迁入四川。进入四川后建立巴国,强盛之时,川东南、湘西皆为其南境。古巴蜀氐羌部落又称为鬼族的两支部落,在长期的交往中,因皆信鬼巫,产生了一个共同信仰的原始宗教神—土伯,被称为巴蜀两族的第一代鬼帝,这位鬼帝住在幽都。东汉高诱注《淮南子.坠形篇》称:“古之幽都在雁门以北。”一个“幽都”,一个“雁门以北”,就难以说清了,古有幽都在幽州,雁门指的是山西雁门关一带;然而巴蜀氐羌鬼族又不可能在北方,因此有人认为这个“雁门以北”是在今四川境内。酆都古时曾作过巴蜀别都,后来即被传为“鬼国”的“幽都”。这个“鬼国幽都”大概就是说“鬼族的首都”吧。
鬼族信巫。肯定有巫术;鬼族有原始宗教,肯定要树立一个神,这个神就是第一代鬼帝,土伯就这样在古酆都大地上被传为第一神。
也许有人认为这是无稽之谈,不过后来张道陵在四川创立的“五斗米道”又称“鬼道”,张天师又吸收低羌部落的巫术作为他驱鬼治病的法术;后来道教又封酆都为游治之一,其间与巴蜀第一代鬼帝被传为住在古酆都是有内在联系的。
酆都自助游攻略
从朝天门坐车出发。经过长寿—涪陵—酆都。差不多三个多小时就到了,重庆到涪陵这一段为全高速路,涪陵到酆都为二级公路,路费差不多是60块钱左右吧,你还可以直接坐船到酆都,在船上还可以悠闲的赏赏一路的江景,到达酆都后,那就看你们怎么玩了,首先肯定要去玩的就是鬼城名山了噻,那里面的好玩的东西可多了,门票嘛,不是很贵,80块钱,保证你玩得很满意的。到了晚上嘛,去新县城那边住,那边的宾馆一晚上也不贵,那个算得上是星级的宏声宾馆一晚也就170左右,如果你觉得高了,也有便宜的,一晚50块钱,电视、浴室,空调也都有的,保证你住得安心,吃得放心。
到了第二天嘛,你就去酆都新县城转一圈,现在这新修的新县城呀,差不多跟重庆的主城区一样吧,看看这个三峡移民库区的人民们把他们的家乡建设得这么的漂亮。不难感叹三峡移民真伟大啊!转玩后,你还不得不去一个地方哦,那就是著名的雪玉洞啦,那个地方呀,简直就是人间的天堂,大自然巧夺天工的雕塑呀。
鬼城
经外穴别名。出《千金要方》。即十宣穴。
狭义的鬼城指酆都名山,广义地说指酆都县。
来源于它的历史传说。
传说在汉朝时期,有两个人阴长生和王方平,此二人看破红尘,开始在丰都名山潜心修炼,后来都修成正果成了仙。人们口口相传,将阴、王二位慢慢讹传为“阴王”。阴、王二位被人们合体成了阴间之王,也就是阎罗王。
经过不同的朝代后,丰都名山各种和鬼神有关的雕像等等的事物就越来越多,鬼文化的氛围就越来越浓,以至于后来就有了“鬼城”的称呼。结果到了明朝时期,丰都也就传成了酆都。
重庆丰都为什么被称为“鬼城”?
本文2023-09-22 15:44:13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736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