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重庆唐氏家谱开字辈下面是些什么辈。先谢谢啊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2浏览:6收藏

请问重庆唐氏家谱开字辈下面是些什么辈。先谢谢啊,第1张

1、出自祁姓和姬姓,为黄帝轩辕氏之后。相传帝尧是黄帝轩辕氏的玄孙,姓伊祁,名放郧,尧是他的谥号。他最初被封于陶,后来迁于唐,所以被称为陶唐氏。成为天子后,开始以"唐"为国号,所以又称唐尧。尧做了100年天子后禅位给舜,尧死后,舜封他的儿子丹朱为唐(今河北省唐县)侯。到周武王时,唐侯作乱被成王所灭,唐国之地就被改封给成王之弟唐叔虞,原来帝尧的后裔则被迁往杜国,称唐杜氏。唐杜氏的后裔有以国为氏的,称唐氏。另外唐叔虞的子孙也以国为氏,后来就姓了唐。同时周昭王时,曾封丹朱之后在鲁县为唐侯,被楚灭后,其子孙也姓唐。春秋时,又有一支姬姓唐诸侯国,被楚昭王灭后,其后人也称为唐氏。以上这4支唐氏,均源自轩辕氏。 2、东汉时唐姓始有他族加入。如南方白狼王中有唐姓;陇西(今属甘肃)羌亦有唐姓。 二、迁徙分布 早期的唐氏,主要分布于魏、楚、晋、秦,如战国时魏有唐雎;楚有唐昧。西汉时,唐雎之孙唐厉徙居沛国(今江苏沛县);东汉时唐翔在丹阳(今安徽当涂县东北)定居;晋代唐熙定居凉州(今甘肃武威),其子唐辉又徙居晋昌(今山西定襄县西北);南朝齐时有三吴地区农民起义首领唐寓之曾攻占钱塘(今浙江杭州),称帝,国号吴。由此可见,南北朝时期唐氏已相当广泛地分布于大江南北的许多地方。唐朝时有河南固始唐氏移居福建。宋代有晋昌唐氏随宋室南渡,定居江西宁都,后迁广东潮阳、大埔,又有迁梅州及广西者。清代,闽、粤唐氏有的移居台湾,进而又有人远徙海外,如当代有"航运业大王"之称的印尼华人唐裕。 三、郡望堂号 "移风堂":汉朝时候,费汛为萧县令,爱民如子,先教后罚,在官9年,连地方的坏风俗都转变了,全县3年都没有打官司的。邻县沛县发生蝗灾,蝗虫到了萧界,不入萧境。皇帝封费汛为梁相。 唐姓又有以"晋阳"、"晋昌"、"北海"为其堂号的。 晋昌郡:晋永和中置郡,治所在长乐(今陕西石泉县)。此支唐氏,其开基始祖为十六国前凉凌江将军唐郓。 北海郡:汉时分齐郡置郡,治所在营陵(今山东昌乐东南)。 鲁 国:西汉初改薛郡置鲁国,治所在鲁县(今山东曲阜)。晋改为郡。 晋阳县:秦置,治故晋阳城。秦汉为太原郡治所,东汉后又为并州治所。 四、家乘谱牒 上海:唐氏族谱八卷、云间唐氏支谱不分卷、唐氏本支谱不分卷 江苏:延令唐氏宗谱四卷、开沙唐氏族谱十卷、丹徒开沙唐氏宗谱十二卷、昆陵唐氏宗谱不分卷 浙江:姚江唐氏家谱八卷首一卷、晋昌唐氏世谱九卷、东鲁唐氏族谱兰江东鲁唐氏族谱二十卷剡东唐氏宗谱五卷首一卷 安徽:潜山崇本堂唐氏宗谱十九卷首三卷末一卷、皖桐唐氏七修宗谱 湖南:中湘唐氏朝支六修谱十四卷、衡山唐氏七修族谱二十六卷、湘潭唐氏敦本堂七修谱三十二卷、锦石唐氏四修族谱三十九卷 五、历史名人 唐 寅:明朝文学家、书画家,字伯虎,号六如居士。自放名山大川,筑桃花坞以居,毕生致力于绘画,且能诗文,与祝允、徐祯卿、文征明并称"伍中四才子",与沈周、仇英、文征明合称"明四家"。有《六如居士全集》、《画谱》等。 唐 蒙:西汉官吏。武帝时,他出使夜郎国(现在的贵州省),以厚礼,说服夜郎侯多同归属汉邦,设犍为郡,从此贵州不再是夷地了。 唐赛儿:明初农民起义军女首领,白莲教首领,自称"佛母"。 唐廷枢:清朝买办。1880年,主持修筑我国第一条铁路唐胥线(唐山至胥各庄)。并在英国支持下开办开平煤矿,为李鸿章办洋务的得力助手。 唐慎微:宋代著名医药学家,编有《经史证类备本草》,总结了宋以前的药物学成就,流传很广。 桂林全州县才湾镇岩泉村的唐氏家族,是760年前来到全州为县令,其真实原因不知2005年7月13日 重庆合川三汇老寨(原响水乡老寨二匹山)唐氏,于康熙元年从湖南永洲澧陵迁入,始为两弟兄,二人打猎到华莹山下一小山——杉树林处以二匹布从一许姓老太处换来此山,在此安居生息,此山故称二匹山。本族唐姓目前主要分布于二匹山周边、四川华莹、遂宁,邻水等处,少量徙于成都、昆明等地。从湖南带来的字辈为:维虞兴国 正德洪开 望与原产地——永州唐姓能对上号。族谱上记载始祖为不知年代的——讳称唐朝相

四川陈氏家谱字辈

春先思龙来 明道西光富

四川省永川县陈氏家谱字辈

天星经纶,人利茂知,文章报国,私书传家,永远绍树,世代光华。

四川达州市陈氏家谱字辈

先维加大启,正应于朝学,其昌永曰继,思尚信义卓,家长宗可传,荣锡用安乐,富贵万年兴,甲弟连登科

四川广安岳池玉皇庙陈氏家谱字辈

一启思良上,尧舜禹汤周,文武忠天世,万代显鸿 猷

四川营山县陈氏家谱字辈

崇贞宗千祖,国子名文胜,朝邦万代永,其昌兴隆善,嘉志立刚常,仁义得富贵

四川大竹陈氏家谱字辈

真天存得玉,大金嘉时祚曰应楚之才,华国文章绪

朝廷用贤良,立学明庠序诗礼传家珍,世代受恩遇

四川省平昌县陈氏家谱字辈

九、位(卫)、运、奉、云、文、明、光、大、正、贤、仕、登、朝、庭(廷)、焕、直、兆(朝)、灯

四川省遂宁陈氏家谱字辈

胖土入陕之巩昌府阶州陈家山公妣讳氏皆无考有墓有碑惟字刑剥蚀莫辨公生子五长绍纲

四川巴中恩阳义阳山陈氏湖广填川陈氏家谱字辈: 鸿,绍,启,中,永,定,顺,安

四川省荥经县。族人所用字辈:

朝应尔恩,俸仕文仁;

席尚光大,家秉昌荣;

先祖来居,荥河经江;

聿修厥德,启迪胤臧;

前创后守,作为有方;

义门之业,迨见再举;

四川大竹县,在清代乾隆年间祖上有湖南郴州(郴之东门)来川东之梁竹(梁平,大竹),辈分有"华国文章绪,朝廷用贤良,"

四川省仪陇县马鞍镇辈份大至是:

奉尚梁必仕,朝庭四代兴。

永远林中贵,吉地寿年长,登科正名扬。

四川金堂 原祖籍福建长乐县陈氏家谱字辈,近几辈的辈序是:自多福积善

|

饮食文化一直是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地区都有独特的美食特色。那么,在四川省的大英县城,有哪些好吃的美食呢?

首先,大英县城的小吃非常有特色。当地的糖油果子、冷锅鱼、麻辣烫、鸡公煲等,口味浓郁,吃起来十分美味。在夏天,冰粉、凉面、豆花等清凉的小吃也深受当地人喜爱。在县城的街头巷尾,到处都能看到这些小吃的身影,总有一款适合你的味蕾。

其次,大英县城的正餐也非常值得一试。在当地的餐厅里,可以品尝到各种经典的川菜菜品,如宫保鸡丁、水煮肉片、麻婆豆腐等。此外,当地的农家菜也非常地道,特别是当季鲜菜,口感鲜美,色香味俱佳。在大英县城,不论你是喜欢吃辣还是清淡,多样的餐饮选择绝对能满足你的需求。

最后,大英县城的饮品文化也十分繁荣。当地的奶茶店、咖啡厅等饮品店随处可见,提供的饮品不仅美味,价格也非常亲民。尤其是夜晚,一杯温馨的奶茶或一份清凉的冰咖啡能够带来愉悦的心情。

总的来说,大英县城有无数好吃的食物,无论是小吃、正餐还是饮品,当地都有着独特的美食文化。如果你想品尝当地特色美食,不妨来大英县城一睹风采,相信你一定会有满意的美食之旅。

营山县封窦乡唐氏仕茂公一脉

郡号:晋阳郡。远祖:唐重。入省始祖:唐仕茂,清康熙35年率四子从湖南永州府东安县宣义上乡乐福村周家宅入川,来到营山丰窦铺琵琶岭傍南边坎下傅家沟插占落业(今营山县封窦乡干井村),其后裔忠明置业蓬安县开山坪龙形山,仕芳复迁回营山县花庙沟,唐尧枝、尧宁、尧葵、智云、智先、智玉弟兄叔侄六人置业蓬安县石梯子及楼溪沟、井水塆。仕榜、仕茂及四子贵诚、贵訙、贵谌、贵谕定居丰窦铺琵琶岭傍西南边坎下傅家沟。贵谕及三子学灿、学荣、学海先居营山傅家沟,后迁营山县石山铺。

如今,该支唐姓主要分布在两县(营山、蓬安)十一个乡(镇)二十三个村:南桥乡南桥村、凤凰村、土梁村、紫荆村、朗池镇翠屏村;封窦乡封窦村、干井村;城南镇兴隆村;城附乡火箭村、红光村、石山村、勤劳村;丰产乡木樨村、龙坝村、卷洞村、龙马村;柏林乡七里村;双林乡龙兴村,渌井镇枣岩村,石孔乡小玉村、大玉村;开元乡狮岩村、白马洞村;共二十三个村,5500余人。

世系: 入川始祖唐仕茂(毛氏),生四子:贵诚、贵讯、贵谌、贵谕。贵诚五子:学名(蒋氏)、学圣(蒋氏)、学智(未婚)、学秀(李氏)、学臣(张氏);贵讯四子:学贤(宁氏)、学奇(刘氏)、学义(杜氏)、学武(饶氏);贵谌一子:学文(杨氏);贵谕三子:学灿(陈氏)、学荣(李氏)、学海(毛氏)。

大英位于川中、涪江中游,它山川奇秀、人杰地灵、历史悠久。这块红土见证了数千年风云变幻,十数计朝代兴衰,几经更名异姓,几多分合变革。古代《史记》、《三国志》、《唐书》等名志均见其属地辖所与建置的沿革。那一江潺潺东去的郪江水默默地记载着这段漫长的史话…… 郪县时期(公元前201-公元355年)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首发义兵,项羽、刘邦乘机灭秦。公元前207年秦灭楚汉之争继起。弱汉胜强楚,楚败,项羽自刎于乌江,刘邦建汉称帝。刘邦曾被楚封为汉中王,之所以胜楚,多借助张良、萧何、韩信和巴蜀人才。既立汉、功不忘巴蜀,遂将境内地名冠以“汉”字褒奖之。改嘉陵江为西汉水,蜀中多以汉字立县,如安汉(南充)、汉昌(苍溪)、宣汉、广汉等。以汉字立县在内的13县又隶属广汉郡,广汉郡又于汉武帝元封五年隶属益州(成都)。县境属益州、广汉郡广汉县和郪县(治所今三台县郪江镇)辖地。大英县境属郪县辖地。 汉武帝太康元年(280元)废东广汉郡并入广汉郡,郪县改作伍城县,县境分属广汉郡广汉县、伍城县辖区。晋惠帝太安二年(303年),原蜀汉名将李严、李丰后裔李明、李寿、李势据蜀反晋建立成汉政权(公元303-347年),将广汉郡治由梓潼迁往雒县(今广汉市境内),复伍城为郪县,县境属地不变。 西晋末,原战国诸侯及秦汉、三国名将后裔纷纷叛晋,群雄征战不息。西晋政权摇摇欲坠,被迫迁都建立东晋。东晋穆帝永和三年(347年),东晋名将桓温受命伐“成汉”政权。蜀地既平,取“息事安宁”意改德阳郡为遂宁郡,郡以下建置及县境属地不变。 巴兴县时期(355年-555年) 东晋永和十一年(355年),该年为分郪县东南部和广汉县南部临郪江、涪江地带置巴兴县,治地灵鹫山。西魏恭帝二年(555年)改名为长江县,巴兴县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两百年,为大英县历史的早期,史称“巴兴县时期”。 巴兴县历经东晋、刘宋、南齐、梁、西魏等五个封建王朝,这是我国历史上长期分裂、割据、混战的时代。巴兴县是当时蜀中一座重要的政治、经济、军事、交通、文化重镇,巴兴城的建立,拉开了大英历史的帷幕。 东晋义熙元年(405年),谯纵在巴兴县水口(今大英县郪口)称王,在攻下成都后,割据四川八年,颇得蜀人爱戴。 刘宋元嘉九年(432年)七月,许穆之自称晋之宗室,领导了一次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起义军千余人攻破巴兴县城(今大英长江坝),杀死巴兴县令王贞之。后来,遂宁郡守也弃城逃跑。起义军发展至10万余众,转战岷、沱、涪三江地区,长达八年之久,给封建统治者以沉重打击。王贞之为大英历史上第一个遗臭万年、被农民起义军杀死的县令。 由于巴兴县风景优美,交通便利,许多大臣也选择巴兴县作为身后安葬之地,如萧齐(479-502年)时期,信州都督冉道周和他的妻子南康公主就被齐帝敕葬于巴兴县玉垒镇(今蓬溪县西白土坝)。 两晋南北朝战乱时,巴兴人烟稀少,大部份地域还是茫茫一片原始森林。南朝时,佛教开始传入巴兴县,建了一些寺庙,如蓬莱镇临水寺即建于南朝时期。 长江县时期(555年-1282年) 西魏恭帝二年(555年),改巴兴县为长江县,以境内有长长的涪江故名,兼置怀化郡。长江县历经西魏、北周、隋、唐、前蜀、后蜀、北宋、南宋、元等九个封建王朝,于元朝至元十九年(1282年)并入蓬溪县,存在了727年之久,史称(长江县时期)。 西魏、北周时期,长江县隶遂州,大业三年(607年),遂州改称遂宁郡,长江县隶之。长江县治由灵鹫山迁治于凤凰山,即今回马镇长江村明月山附近。《太平寰宇记》卷八七《长江县》云:“唐上元二年,以旧县不安,移在明月山下凤凰川,明月山在县西二里。” 唐代初年,即着手调整南北朝以来混乱的行政区划,确立了州、县两级行政区制。各州、县按其地理形势、面积、人口、物产等条件划分等级。州分辅、雄、望、紧、上、中、下七等;县分京、畿、望、紧、上、中、下七等。 宋代长江县疆域比今天大英县广,大约包括今日大英县全境和遂宁地区、蓬溪县的一部分。据《元丰九域志》载:“长江,州北八十里,十一乡,白土、凤台、江店、长滩、客馆、赵井六镇。”白土镇——今蓬溪县天福镇白土坝一带;凤台镇——今遂宁市船山区凤台坝一带;江店镇——今遂宁市桂花镇一带;长滩镇——今大英县隆盛镇一带;客馆镇——今大英县蓬莱镇一带;赵井镇——今大英县河边镇一带。长江县六镇只有客馆、长滩、赵井三镇在今大英境内。 唐宋时期,长江县经济发达。唐代在长江县的客馆镇、赵井镇发现了石油,这是四川地区发现石油最早的记载。宋代长江县井盐、天然气、制糖业也有长足发展。《新唐书》就有记载长江产盐。到宋代,长江县采用先进的卓筒井技术,深取地下井盐,盐井空前发达,客馆镇、赵井镇成了卓筒井分布集区。“赵井镇”镇名亦因其地在唐宋时代盛产井盐而得名。 苍苍古寺映林峦,山路逢人半是僧——唐宋时代,长江县佛教、道教也很兴盛。据旧县志记载,大英县境内有不少寺庙建于唐宋之时。长江县南三十里有唐代摩崖金刚经图,惜今佚;清代承天寺(今天保镇)山岩崩塌,见一石洞,洞中有诸佛像,另外还有一块唐代垂拱三年(685年)碑,碑文尽剥落,惟识其年代而已;长江县觉苑寺,有唐代铸钟记碑,为元和十二年(817年)遂州刺史张九宗撰书;长江县给孤寺有唐代大中十四年(860年)石刻,装饰有千手观世音像。长江县唐碑、宋碑不少,遍于全县,历经千余年风霜,今已罕有其传。从几方幸存的残碑断碣中,可推知唐宋时代,长江县曾经拥有过的辉煌。 并入蓬溪县时期(1282年—1997年) 宋末元初,四川经过长期残酷的战争,灶冷无烟、人口骤减、田地荒芜,部分县已无民可治,于是元朝统治者采取了省并州县的措施。元世祖至元十九年(1282年),长江县因人口太少并入蓬溪,上属四川行中书省潼川府遂宁州辖。历经元、明、清、民国时代,直到1997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调整蓬溪县行政区划,设立大英县为止,长江县并入蓬溪县共有715年。在这715年中,大英县境不再设县治,史称“并入蓬溪县时期”。 在山崩海立宋元换代的大风暴中,蓬溪县曾经是南宋爱国志士苦撑抗元的地域,许多将士屯兵蓬溪寨,重振旗鼓,拼力死守大宋江山最后一片国土。元兵南侵,步骑精锐,烟尘千里、鼓噪震地,所过州县望风瓦解。当邑中黎民百姓还未“醒悟”是怎么回事时,穿身羊裘、拖着小辫子的蒙古大军已骑着高头大马占领了蓬溪和蓬莱镇。据有关《族谱》记载:蒙古军入境搜杀不遗,战马过处无残生,不少人逃散他乡,临逃时埋下贵重物品于土中,可是他们再也没有回来。今天,有的地方还时有宋末元初窖藏发现——手抚遗物,点点滴滴,眼前尽是离人泪。蓬溪、长江两县在宋代分别为望县和紧县,可是元代两县合并后,却降为了下县,原因是县内人烟依然十分稀少,百姓处境令人揪心。 明太祖洪武九年(1376年),降遂宁州为遂宁县;十年(1377年)五月,并蓬溪县及遂宁县;十三年(1380年)十一月,复置蓬溪县,遂、蓬分县而治,隶潼川州。清顺治十年(1653年),并遂宁县入蓬溪县,十七年(1660年)复置遂宁县,蓬、遂再次分县,划界仍旧。雍正十二年(1734年),升潼川州为府,领三台、射洪、盐亭、中江、蓬溪、遂宁、安岳、乐至等八县直至清末。据《清史稿》卷69《地理志》载:清代蓬溪等级为繁难,盐井795口,县城驻蓬莱镇,盐课大使驻康家渡(今蓬溪县红江镇)。 清雍正八年(1728年),蓬莱镇设置巡检署,乾隆元年(1736年),改蓬莱巡检署为蓬莱镇盐大使。乾隆二十年(1756年),盐大使移至康家渡,蓬莱镇改县丞。从此,蓬莱镇成为蓬溪县下属的一个分县。清咸丰年间,全县设中、东、西三乡团保局,今大英县为“西乡”。 民国元年(1912年),蓬溪县隶属四川省川北道潼川府,改蓬莱分县县丞为分知事,后为“防区制”时代(1917-1935年),大英县为邓锡侯部占有。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实行行政监察区制,蓬溪县属四川省第十二行政监察区,蓬溪改中东西乡为三个区,今大英县为第三区。建国后,称“老三区”。 大英人十之八九不是土著,多半是湖广移民的后代,宋元以前就在大英落户的老川民是不多见的。明末清初战乱频频,四川地区“民无遗类、地尽抛荒”、“丛篁夹路、虎狼逼人”,田多荒芜、蜀山尽碧。清顺治三年(1646年),蓬溪县城居民仅数十户。到康熙、雍正年间,湖北、湖南、广东、广西、福建、江西等省居民迁居四川,史称“湖广填四川”。湖广填四川,填的是蒙满贵族悍然制造的无人区。据有关《族谱》记载:今大英县人80%以上的祖先来自湖北、湖南一带。 1949年12月4日,蓬莱镇解放,泥途此日翻身起。对大英来说,这一天是黑暗与光明的分水岭。 1950年,四川省划分为川东、川南、川西、川北四个行政区,蓬溪县隶属于川北行署遂宁专区。1952年9月,四川行政区合并为四川省,蓬溪县隶属四川省遂宁专区,1958年遂宁专区并入绵阳地区,蓬溪县隶属于四川省绵阳地区。1985年设遂宁市,蓬溪县隶属四川省遂宁市。 大英县成立(1997年12月28日) 明清时代蓬溪号称“三兴”,它是由唐宋时代的三个县:唐兴县(蓬溪县)、巴兴县(长江县)、晋兴县(青石县)合并而成的。唐兴县在清代为蓬溪县的中乡,民国时期为“一区”,建国后称“老一区”;晋兴县在清代为蓬溪县的东乡,民国时为“二区”,建国后称“老二区”;巴兴县在清代为蓬溪的西乡,民国时为“三区”,建国后称“老三区”。 三县合并后的蓬溪,幅员面积1953平方公里,区域横跨涪江东西两岸,区域呈“人”字形,两翼狭长,周边与重庆、内江、德阳等6个市、地的10个区县接壤,边界长达600多公里。老蓬溪县级行政区划的设置是因历史造成的。由于宋末元初、元末明初、明末清初等几次改朝换代的战争摧残,使蓬溪、长江、青石等县内人烟几绝。唐宋时代三县人口共约6万余人,经过战乱后,行百里而无人烟,三县人口总数剩下不及一万人,地方官员无公可办。于是在元至元十九年将长江县并入蓬溪县,明洪武十三年将青石县涪江东岸地区并入蓬溪县。 当时合并只注意了人口规模、产值数量等,而忽略了经济、地理位置和发展潜力,遗下了布局不合理的缺陷。特别是县城处于“人”字形的顶端,涪江以西的乡镇中,有7个距县城110公里以上,交通十分不便,经蓬溪的行政管理带来诸多困难,不利于传达政令、交换信息、商品流通和经济发展,也影响到后来遂宁市整体城镇协调布局,已成为遂宁市适应市场经济,加快发展的一个制约因素。 1958年到1959年间,蓬溪县城准备迁往蓬莱,并于1958年在蓬莱镇田坝子开工修建县委、县政府办公大楼、邮电大楼和县委招待所。县委招待所于1959年下半年建成,后因发生“文革”十年动乱使迁县城的计划被搁置了下来。1997年12月28日大英县成立后,招待所成为大英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和县政协的临时办公处所。 改革开放以来,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加快两县的发展步伐,促进全市经济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民行批(1997)23号文,向四川省人民政府下达了《关于同意四川省调整蓬溪县行政区划设立大英县的批复》。1997年12月1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向遂宁市人民政府下达了《关于调整蓬溪县行政区划设立大英县的批复》,批复中称:经省政府审核并报国务院批准,同意调整蓬溪县行政区划,设立大英县。 公元1997年12月28日,经国务院批准,大英县成立。大英县辖原蓬溪县管辖的通仙、金元、智水3个乡和玉峰、象山、卓筒井、天保、蓬莱、河边、隆盛、回马(含原红江镇的文武、永和、夏家沟3个村)8个镇。县人民政府驻蓬莱镇。

请问重庆唐氏家谱开字辈下面是些什么辈。先谢谢啊

1、出自祁姓和姬姓,为黄帝轩辕氏之后。相传帝尧是黄帝轩辕氏的玄孙,姓伊祁,名放郧,尧是他的谥号。他最初被封于陶,后来迁于唐,所以被...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