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南京溧水县姓孙的(家谱是 光 大 家 庭 克 照 文 正) 我也姓孙,祖辈是从溧水逃难到安徽省肥西县三河
辈分顺序:
广大家庭
克兆文胜(应该为正,口传有误)
世守左顺
成习贤仁
祖辈:江苏省南京市 溧水县 和凤镇 孙家巷 村
祸起太平天国,避难迁至安徽庐江泥河。
上述辈分列表有误的,请同族更正。有同族做了 Y DNA 单倍群分类的,也请共享一下分类信息。谢谢
对于美女,往往让人欲罢不能,国父孙中山就是这么一位。
担任日本第29任日本内阁总理大臣,生于1855年的犬养毅是孙中山在日本相识数十年好友。他曾问孙中山最喜欢什么?孙中山回曰“革命”。犬养毅又追问,“您喜欢革命,这是谁都知道的,除此而外,您最喜欢什么?”,于是,孙中山毫不犹豫的答曰“女人”。犬养毅又再追问其次呢?孙中山则回复“书”。
犬养毅对孙中山说,“这是很老实的说法,我以为您最喜欢的是看书,结果您却把女人排在看书前面”。孙中山如此坦白的看法,可以看出他的真性情。那么,国父孙中山一生究竟有多少伴侣呢?
1、原配卢慕贞
1883年秋,17岁的孙中山因在故乡毁坏北极殿神像,父母面对乡亲的众怒,为息事宁人,万般无奈之下,只好把孙中山送往香港读书,后又到檀香山的大哥孙眉那里,可孙中山不满大哥的严厉斥责和管束,竟然负气不辞而别。爱弟心切的孙眉看到弟弟性格倔强,实在难以管教,思来想去,想到婚姻是羁绊弟弟的一种良策。随后,他汇了一笔钱回家,除了供弟弟读书之外,希望父母尽快为弟弟成婚。于是,老乡卢慕贞就走进了孙中山的世界,两人于1885年5月26日结婚,婚后育有孙科、孙延和孙琬三人。
2、侧室陈粹芬
忙于革命的孙中山,在海内外吸引了很多年轻少女的崇拜,厦门同安姑娘陈粹芬就是这么一位。1891年,19岁的陈粹芬在屯门教堂由陈少白介绍与孙中山结识。一见如故、志同道合,不久便成为革命伴侣,在红楼租屋同居。从此,陈粹芬伴随孙中山海外奔忙革命,直到1912年秋,陈粹芬“功成身退”,离开孙中山。后定居在马来西亚,收养女一名,取名孙容。
3、夫人宋庆龄
宋家三姐妹,大姐宋霭龄、二姐宋庆龄都曾当过孙中山的秘书,他们俩对孙中山是崇拜有加,据说,宋霭龄、宋庆龄同时看上了孙中山还互相吃醋,但后来宋霭龄主动退出,嫁给了二婚头子孔祥熙。至于宋庆龄与孙中山,宋庆龄不顾父母反对,与孙中山出走日本,直到生米煮成了熟饭,宋家才不得不接受现实。1915年,22岁的宋庆龄与49岁的孙中山结婚,孙中山当年与原配卢慕贞协议离婚。
4、情人浅田春
1897年,孙中山居住在横浜华侨温炳臣先生的家中,温炳臣是孙中山的追随者,当时,孙中山因急需找一位贴身女佣,条件是年轻、美貌、品行端庄、有能力,还要会讲英语。这样,年仅15岁的浅田春走进了这个家庭做了女佣。没想到,孙中山与浅田春一见钟情。据 1900年(明治33年)9月21日,兵库县知事向外务大臣报告记载,“孙逸仙(34岁)与跟随者温炳臣(38岁)及浅田春(18岁,孙逸仙之妾)于昨(二十)日下午六时三十分自横滨乘坐开往神户方向的火车,途径西京来神奈川,是日宿市内相生町三丁目加藤的旅馆。”可见,浅田春与孙中山的关系算是明确。
5、日籍夫人大月薰
1898年秋,因全家火灾,11岁的幼女大月薰与全家寄住在孙中山横滨山下町寓所的二楼。时正值孙中山流亡日本,一日大月薰在房里不慎打碎花瓶,水顺势流到一楼孙中山的房里。为此孙中山委托当时横滨华商兼翻译温炳臣上楼了解原委。父亲大月素堂出于歉意让大月薰下楼亲自道歉,由此大月薰与孙中山两人首次邂逅。
1902年,孙中山通过温炳臣向其父大月素堂提亲,当时男方37岁,女方14岁。大月素堂先以女儿年幼而拒绝,但后答应。两人一年后结婚。当时大月薰年方15岁,是横滨高等女子学校三年生。同时期,孙中山也在横滨与一位名叫浅田春的少女相恋。1906年5月12日大月薰生一女,名为冨美子。(后从夫姓宫川)。日语富美的发音ふみ也可写成汉字的文,表示纪念父亲孙中山(孙文)。孙中山在女儿出生前就因事离开日本,从此再也没有回来见过两母女。宫川富美子的母亲大月熏后来改嫁两次,但仍保持与孙中山手札来往。于1970年往世,享年82岁。宫川富美子在出世后不久,由另外一个家庭收养抚养。孙中山在美国的亲朋们也曾说,孙中山在日本有一个女儿,但不知其姓名,这是一个日本太太所生的。
孙中山究竟有多少伴侣,这个说不清楚,一般孙家承认的,最后能入孙家家谱的也就只有卢慕贞、陈粹芬、宋庆龄三人,甚至连革命伴侣陈粹芬也一时难入家谱,直到死后,墓志铭上写有“孙陈粹芬夫人墓”,才算是孙家人了。至于,日本籍夫人浅田春、大月薰更是讳莫如深。
袁世凯,字慰庭(又作慰廷或慰亭),别号容庵,因其为河南项城人,故又称袁项城。生于咸丰九年(1859)八月二十日。他五短身材,颈粗腿短,走路正八字步,民间传说他是“西山十戾”中的“癞蛤蟆”投胎转世。袁世凯年轻时科场失意,22岁弃文从军。曾随军东渡朝鲜平叛。甲午战争后,被李鸿章举荐到小站编练新军,掌握了一支7000多人的武装力量。从此,逐渐为清廷所倚重袁世凯是清末政治舞台上一个纵横捭(bǎi)阖的重要人物,从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晚清新政到辛亥革命,都与其有密切联系。长期以来,袁世凯一直被冠以“窃国大盗”、“寡廉鲜耻的卖国贼”、“嗜血成性的专制暴君”等恶名。
袁世凯有1妻9妾。元配于氏,是河南一个财主的女儿,不识字,也不大懂得旧礼节,袁世凯不喜欢她,生了长子袁克定后,就不再与她同居,只把她作为主妇看待。到袁世凯接任孙中山为中华民国大总统后,场面大了,这位元配夫人就更加不能胜任“第一夫人”这一角色了。有一次新年袁世凯接见各国公使,第一夫人自然要陪同接见。忽有某国公使走到这位夫人面前,要和她行握手礼,她当时不明所以,大为惊慌,她“嗯”地一声,把双手藏到背后去了,弄得那位公使十分尴尬。从此,袁世凯嫌她上不得台盘,只把她作为一个牌位看待。
大姨太太沈氏,是苏州名妓。据说在袁世凯落魄的时候,沈氏资助袁世凯去猎取功名,并备酒送行,袁矢志决不相负,二人颇有点玉堂春与王三公子的味道。袁发迹后,果然娶沈氏为姨太太。因为“第一夫人”于氏懦弱无能,上不得台盘,袁便把沈氏作为“太太”看待,在一些外交场合中,沈氏也常以太大身份出现。袁还让她管家,并让儿女们称沈氏为“亲妈”(沈未生子女),可见袁对她宠爱的程度了。
二姨太太李氏,朝鲜人。清朝末年袁世凯任驻朝商务代表时,娶朝鲜王妃的妹妹金氏为妾。金氏嫁袁时,带了两个陪嫁的姑娘,即李氏和吴氏。袁世凯娶妾是多多益善,就把这3个姑娘(即金氏、李氏、吴氏)一并收纳作为姨太太,并且按3人年龄大小,排定李氏为二姨太太,金氏为三姨太太,吴氏为四姨大太。李氏由陪嫁“厂头升为姨太太后,给袁世凯生了6个儿女,即长女伯祯(成年后嫁与清两江总督张人骏的儿子)、五子克权(娶清两江总督端方的女儿为妻)、七子克齐(娶民国总理孙宝琦的女儿为妻)、十子克坚(娶民国陕西督军陆建章的女儿为妻)、十二子克度(娶富商罗云章之女为妻)。六女籙祯(嫁民国总理孙宝琦的儿子)。
三姨太太金氏。她本是朝鲜王族,原以为嫁给袁世凯作“正室”,没想到过门以后,她和自己陪嫁的两个丫头都做了袁的姨太太,所以整天郁郁寡欢。她为袁世凯生了5个儿女:次子克文、三子克良、三女叔祯、八女(早亡)、十女思祯。
四姨太太吴氏。朝鲜王族金氏陪嫁的两个”丫头之一吴氏,本只是跟着姑娘当丫头,没想到被袁世凯提拔为姨太太,与姑娘并列,后来袁世凯称帝时还差一点没被封为妃嫔,她真是有点受宠若惊了。她为袁世凯生了4个儿女,即四子克端、次女仲祯(嫁给了两江总督端方的侄于)、四女(早亡)、七女复祯。吴氏死得较早,袁世凯当时还任直隶总督,吴氏害“月子病”而死。
五姨太太杨氏。袁世凯在他的一妻九妾中最宠爱的是大姨太太和五姨太太。大姨太大沈氏是袁世凯落魄时的知己,沈氏“慧眼识英雄”,所以袁世凯矢志不忘。五姨太太之所以被袁世凯格外垂青,与大姨太太沈氏不同,她既不以美色见长,也不是袁的风尘知己,袁世凯赏识她的是她管家的才能。她心灵口巧,遇事有决断,袁世凯不仅让她管理生活上的一切,还让她管理袁府整个家务,各房的佣人和”丫头,袁世凯的众多儿女,以及六、八、九3个姨太太,都得服从她的约束。因此,全家上上下下都对她既敬且畏。她是袁府的王熙凤。她为袁世凯生了6个儿女:六子克桓、八子克轸、九子克久、十一子克安、五女季祯、十五女(早亡)、九子克久(娶民国黎元洪的女儿为妻),解放后在天津工作。
六姨太太叶氏。她本是南京钓鱼巷的妓女,嫁给袁世凯纯粹是“误会”。原来本世纪初袁做直隶总督时,派其次子袁克文到南京办事,袁克文在钓鱼巷认识了妓女叶氏,两人一见倾心,互订嫁娶盟约,叶氏并将其玉照赠袁。克文回去向父亲磕头复命时,一不小心叶**的照片从口袋中滑了出来,掉在地上,袁世凯指地连声问:“是什么?那是什么?”袁克文不敢向父亲谈自己的儿女私情,情急智生,他说:“在南京给父亲物色了一个好看的姑娘,所以带回来这张照片,看父亲是否喜欢?”袁接过照片一看,果然很美,连声说:“好!好!”,于是派人去南京马上将叶氏接了回来。洞房花烛之时,她才发现她风度翩翩的意中人竟变成了一个五短身材鬓发斑白的半老头子。而袁二公于后来也只能对叶**“望洋兴叹”了!六姨太太生了5个子女:十四子克捷、十七子克友、九女福祯、十一女奇祯、十二女瑞祯。
七姨太太张氏。她是河南人,没有生过子女,按照袁家的规矩,她不能被称为姨太太,也不能享受姨太大的待遇,只能被称为“姑娘”;可是因为袁世凯喜欢她,所以也享受姨太太 的待遇,并被称为姨太太。清末她随袁世凯到河南小住,因她与花匠谈情被袁撞见,袁逼令其服毒自杀。但袁家也有人说,她是因病不治而死的。
八姨太太郭氏。她原是苏州妓女,是袁世凯做军机大臣时别人从苏州买来敬献的。她生有3个子女:十三子克相、十五子克和、十四女怙祯。怙祯嫁给了民国总统曹锟的儿子,后离婚去了美国。
九姨太太刘氏。她是袁世凯最后一个、也是最小的一个姨太太,娶她时袁世凯已50多岁,而她却正当妙龄。她原是五姨太太杨氏的小丫头,成年后为袁“临幸”,因而被收为袁世凯的第九名姨太太。九姨太太生了一子一女,儿子克藩排行十六,早死;女儿仪祯排行十三,续五姨太的女儿季祯嫁苏州陆状元家。
以上所述是袁世凯1妻9妾的情况,一妻九妾共生了17个儿子、15个女儿; 17个儿子又为袁世凯生了22个孙子、25个孙女,儿孙总和达79人。逐一记述太繁琐,今特择其主要者、著名者略述之。
袁克定 首先要记述的自然是袁世凯的第一个儿子袁克定,因为他险些当了“太子”、嗣君”、继袁世凯当了“中华帝国”的皇帝,如果袁世凯不被打倒的话。当清帝退位时,他甚至向袁世凯建议:清朝作恶多端的王公一律处死,末代皇帝傅仪流放黑龙江。如果袁世凯采纳了他的建议,溥仪也不会第二次(1917年张勋复辟)、第三次(“满洲国”的皇帝)当皇帝了。可见在一定程度上他是对中国历史有些影响的。
袁克定是袁世凯的第一个妻子于氏所生,是袁的长子。他曾到德国留学,通晓德语和英语。袁世凯在朝鲜,在济南,在天津,在北京做官,他都随任在侧,所以他对旧官场的事情非常熟悉。他不抽烟、不喝酒,循规蹈矩,道貌岸然,一副正人君子的派头。因为他是长子,而长子一般要继父位的,所以他极力撺掇袁世凯做皇帝,他不但替袁拉拢各路军阀封建遗老,甚至印假版的《顺天时报》,从舆论上来欺骗袁世凯,伪称全国人民都拥护袁世凯改元称帝。可是因为他骑马摔坏了腿,成了跛子,所以袁世凯曾流露出要在次子克文、五子克权2人中择一而立为“太子”的意思。袁克定听到这消息后愤愤地说:“如果父亲要立二弟,我就把二弟杀了!”当然,由于袁世凯只做了83天皇帝便被国人轰了下去,袁克定的皇帝梦也就难圆了。
袁克定早年娶湖南巡抚吴大幑的女儿吴本娴为妻,袁克定属虎,吴本娴属龙,按旧时说法是相克的,可袁世凯为了攀附,也就不斤斤计较这些。可是袁世凯却并不是真的不计较,按迷信说法,只有找一个属鸡的姑娘来“牵一牵”,才能破解,化凶为吉。于是吴**过门还不到一个月,袁克定便又找了一个叫马彩云的唱戏的做姨太太,随后又娶了第二个姨太太。他不但像他父亲一样爱娶姨太太,而且好“男宠”,当时这些被玩弄的青年男子叫做“相公”,天津当时就有男性妓院,俗称“相公窑子”,用现在洋人时髦说法,即所谓“同性恋”。所以袁克定在北京、在天津都有一些公馆,这些公馆便是他的金屋藏娇处:既有女宠,也有男宠。正由于他如此花天酒地荒*无度,所以袁世凯分给他的一些遗产(光是现金就有40万大洋)不多年便让他挥霍净尽。到了晚年,新中国建立,袁克定已是家徒四壁,两袖清风,不得不靠政府的救济来打发贫困的岁月。1958年他80岁时终于潦倒而死。
袁克定有1子2女,子家融,女家锦、家弟。
家融是袁克定的独生子,袁世凯的嫡长孙,生于1904年,袁世凯死去那年,家融已经12岁了。1920年,家融赴美留学,先上中学,后又在美国上大学,学习地质勘探。1930年回国后在开滦煤矿任工程师,以后在北大、师大等校教书。1964年退休后定居北京。
袁克文
袁克文是袁世凯的三姨太朝鲜人金氏所生,因为大姨太未生子女,所以克文从小便被过继给大姨太收养。大姨太对这个儿子十分疼爱,他提出任何要求都会得到满足。
袁克文自幼聪明过人,据说他有“过目不忘”的本领,所以尽管他像呆霸王薛蟠那样不好好读书,可他作诗、填词、写文章却件件皆精,写的字也风流潇洒。因此袁世凯对他有些偏爱,甚至一度想立他为“太子”。大姨大的骄纵,袁世凯的偏爱,造就了袁克文的挥霍、任性、骄奢的花花公子性格,吃、喝、嫖、赌、抽(鸦片)样样都干。他还花钱加入“青帮”,当上了“大字辈”的“老头子”。除元配妻子刘梅真外,他还娶了5个姨太太,她们是:情韵楼、小桃红、唐志君、于佩文、亚仙。没有名分或“一度春风”的情妇那就更多了,据知情人讲有七八十个。
袁克文除擅长书法、作诗、填词、写文章外,还爱唱昆曲,小生,丑都扮演得很好,他的拿手好戏是《长生殿》、《游园惊梦》。袁世凯死后,他没了管束,开始“票戏”,即当票友。有一年,他在北京新民大戏院与陈德林合演《游园惊梦》,他大哥袁克定(袁世凯死后袁克定成了“家长”)知道了,认为他这种当“戏子”的行为“玷辱家风”,于是便通知北京警察总监薛松坪,要薛把他抓起来。薛不便推托,可又觉得这是他们袁家的“内部矛盾”,便去找袁克文,如此这般把“令兄的意思”一谈。袁克文笑着说:“明天还有一场,唱完了,我就不唱了!”票友借台唱戏是要自备费用的,袁克文唱这两场戏,据说他花费了三四千银元。
因为袁克文花钱如流水,所以他从他父亲那里分得的十几万银元的遗产,很快就用光了,可他又放不下架子来,因此不得不靠卖字、卖文来维持生活。据说他的字写得很好,三杯酒下肚,写起字来纵横驰骋,豪情奔放,大有苏东坡之风。山东督办“狗肉将军”张宗昌请他写了一幅中堂,价码是1000元银洋。求他写字的人之所以这样多,有人说这是因为他的字写得的确好;但也有人说,这是因为他是袁皇帝的儿子。
1931年袁克文死在天津,才40多岁。家里为他办不起丧事,还是他“帮”里的徒子徒孙凑钱帮他办的。出殡时,“帮”里的人,以及天津的和尚、道士、尼姑、喇嘛,都来送葬,甚至有些妓女也扎了白头绳前来哭奠。
袁克文有4子3女,孙家嘏、家彰,家骝、家骥,女家华、家宜、家藏,皆为知识分子。其中家彰、家骝留学美国,皆学有所成,且均加入美籍并定居。家骝1973年曾偕其夫人原子物理学家吴健雄访华,周总理接见了他们,并对袁家骝说:“你们袁家的人一代比一代进步了
孙家古图才可辨
洁馆佳亭使往还
渝舞气豪传汉俗
孙曹已矣等陈迹
洁馆佳亭使往还
渝舞气豪传汉俗
孙家古图才可辨
洁躬淡薄隐君子
渝州江上忽相逢
藏头诗在浩瀚的中国古典诗词世界里,诗歌的种类很多,其中杂体诗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种,杂体诗又有很多分类,其中藏头诗(又名“藏头格”),就是杂体诗中的一种。
那么,藏头诗呢?又有三种形式:
一种是首联与中二联六句皆言所寓之景,而不点破题意,直到结联才点出主题;
二是将诗头句一字暗藏于末一字中;
三是将所说之事分藏于诗句之首。常见的是第三种,每句的第一个字连起来读,可以传达作者的某种特有的思想。
历史上,有好多藏头诗,其中也“藏”着好多经典的故事。今编辑为大家综合整理8首经典的藏头诗,以飨读者。
《游紫霄宫七言八句》
唐白居易
水洗尘埃道未甞,甘于名利两相忘。
心怀六洞丹霞客,口诵三清紫府章。
十里采莲歌达旦,一轮明月桂飘香。日
高公子还相
觅
,
见
得山中好酒
浆
。
作品赏析:这似乎是一首现存最早的藏头诗。白居易这种藏头拆字体现在列为半字连珠(顶真)体。
每句的第一字,都隐藏于前句的末一字。其中,首句首字“水”,来自该诗诗末最尾字浆之“水”部首,首句末字“尝”字体之“甘”拆字部分,亦成为第二句句首;余亦类推之。
这是利用汉字中合体字多的特点,从前句末一字分离出其中的一个“部件”,作为次句的首字,所以称为藏头诗或藏头拆字诗。这种藏头诗后续者不多,现在已不常见。
《河南村狗》
明蒙诏
河汉浮槎到五羊,
南风吹送桂花香。
村人多少来争看,
狗吠仙姬会阮郎。
作品赏析:据载,蒙诏是个穷书生,娶妻时大舅哥刁难,羞辱他,命他以“河南村狗”为题写一首诗,蒙诏就此写了此诗,作者借东汉时期刘晨、阮肇入天台山采药遇仙女并与之结为夫妇的神话传说,既把自己比作遇仙女的阮郎,也把刁难、羞辱自己的人进行了讽刺。
《水浒传》中吴用写的藏头诗:卢俊义反。
《水浒中诗》
明施耐庵
芦花丛中一扁舟,
俊杰俄从此地游。
义士若能知此理,
反躬难逃可无忧。
作品赏析:这是施耐庵的《水浒传》中六十一回中的一首藏头诗,是小说中虚构人物吴用在卢俊义家中墙上所提之诗,诗中暗含有“卢俊义反”的藏头。
是以汉末大名士身份起家成为当时的巨姓望族,世代传袭,名重魏晋。
汉末魏晋是中国历史上士族门阀制度最为鼎盛的时期,东汉末年以来,士族名士成为士大夫的核心,颍川孙氏由汉末入于魏晋,子孙历十余世贵显,家族地位历三百年而不坠,可说是魏晋间历史最为悠远的世家大族之一。
颍川孙氏主支南迁,但在北朝,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九年495年定士族,在历史上首次以朝廷的威权采取法律形式明确制定门阀序列,孙氏也一直列为颍川首姓。
转自孙承江网文
历史的记忆
——记烟台市福山区“孙家坟”
在中国五千多年的历史中,有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它们没有被人们记载下来,但是,它们同样富有传奇色彩,同样是人类历史的宝贵财富。今天我所要记录下来的是一段以前听我爷爷说我祖先的故事,它就是曾经位于距烟台市福山县城两公里处的“孙家坟”,被称为福山县八大奇观之一。遗憾的是,由于岁月的变迁,我们已经找不到它的历史痕迹。
据说,此址始建于北宋,面积约500余亩。一走进“孙家坟”,映入眼帘的是高大的牌坊,牌坊侧面有一块长5米、宽4米,重达50吨的巨石,被称为“祭台石”,每年清明祭奠时,会在上面摆上水果、猪头等祭品。在甬道左右两侧矗立着石羊、石马及石人。在众多坟墓里,其中有三座高大的坟墓,每座坟墓面前均有一块墓碑,上面撰有铭文。其他大部分坟丘设有碑亭,碑亭顶部呈椭圆形,在当时由六户人家照看坟墓。每年的正月十五、清明及农历的十月初一,这六户人家都会及时为他们扫墓做准备。他们每户支起两口大锅,杀两头猪,蒸几十锅大馒头,好不热闹。不管大人小孩都要在那儿吃饭,其中每户出两人看着小孩不要被狼吃掉。因为坟地里面有一百多亩直径有40公分以上的柞树,有很多狼藏在里面。每次埋葬老人的时候,这六户人家在夹河上负责渡船,因为那个时候夹河两端没有石桥连接,只能渡船过去。如果送殡的人由于天气原因或距离较远,需要走大约一两天的时间,这六户人家还需要负责送殡人的伙食和住宿。在当时,孙家坟有十五座空冢,这些空冢全是封闭的,只在前面开一个10-15公分的小窗。据说人过了60岁后(这些人被称为“发家子”),家人都要把老人送到墓里,每户人家都必须送49天的饭,若有孝顺的子女,就会送100天的饭,听起来挺残忍的。听老人说,如果有人病死,就会征求老人的意见是否葬在老坟区,因为老坟地方有限,已逝老人的遗骸已经埋到地下三层了。
相传,当时有一伙看地气的南方人来到这里,看到这宏伟的坟地惊呆了,感叹道:“此地能出一斗芝麻粒(相当于三十斤粮食)的官,可了不得啊!”最后,他们想出一个办法:用火熏,结果飞出两只金鸽子,落在距福山县20公里处的一座大山上,歇歇脚,然后飞走了。结果那个地方出了一个尚书,此山就被命名为落凤山。如果有一户人家败落了,当地有一句歇后语——你家是孙家坟的柞树穷做(穷柞),因为这些柞树没有一棵是直的,全是歪的。
一直到1956年,这六户人家就到村里送来几十个碗碟等家用餐具,分给几大家族,他们说“政府不允许我们守墓,对不起,我们要回河南老家了。”
在村里,有一座孙家祠堂,内有两大厅,分为前厅和后厅,在前厅挂有一张巨大的宗谱,上面记载着先辈们的名字,并且悬挂着先辈们的画像,但是,这些画像在文化大革命时被焚烧。孙氏家族有严格规定:如果娶带孩子的妻子,是不允许进孙家祠堂的。而且,因为历史原因,不允许在村里设关公庙,因为三国时期,孙权和关羽是仇人。并规定,孙氏字辈谱是:延广应守、万事永昌、文盛德茂、承基益隆,以及后十六个,共32辈份。
如今,孙氏后代遍布烟台市一百多个村庄,主要分布于福山区的两甲庄村,芝罘区的珠岩村和北里村,另外下许家村,西黄山村,上官老村,宋洲村也有分布,甚至东三省、海外都有其后代分布。
如今,“孙家坟”于文化大革命时遭到破坏,这座宏伟墓地已经荡然无存,留给后人更多的是历史的记忆。我之所以要把这段故事记录下来,是想孙氏后人继续探索它的历史足迹,发现更多鲜为人知的历史资料。
1925年孙中山先生逝世之前,孙中山先生的祖籍问题还没有引起重视,那时在东莞孙氏与翠亨孙氏之间,不论是家谱(或族谱)文字记载,还是血缘关系认同,以及家族内部交往,都明确体现着家族源流关系。孙中山先生逝世几年后,孙中山的祖籍问题起初在东莞孙氏内部引起争议,继而在学术界出现分歧。东莞孙氏内部的争议是在东莞员头山与上沙乡之间展开的,两地孙氏都认为孙中山的先祖是由各自所在乡迁往香山(今中山)的。东莞孙氏内部的争议活动在当时也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重视,东莞县政府为澄清事实也奉命参与调查活动,至1933年2月18日,由胡汉民、陈济棠、白崇禧、刘纪文、邹鲁、林翼中等组成的国民党西南委员会执行部作出结论,致函中央党史史料编纂委员会,称“总理始迁祖缔宗公确自东莞县上沙乡迁来中山县翠亨乡,至员头山乡孙姓系由赞礼公分枝,不能认为总理始迁祖”,这一结论与中山县翠亨、左孙氏认同的源自上沙乡的情况是完全吻合的。上述结论得出之后,东莞孙氏内部的争议很快就销声匿迹了。稍后,在学术界提出反对意见的是中山大学教授罗香林先生。起初,罗香林先生也接受孙中山祖上来自东莞的说法,但他后来又修正为“孙公上代,原住紫金,后迁东莞”,至1942年罗先生所著《国父家世源流考》一书问世前后,罗先生才完全排斥东莞而推断紫金为孙中山的祖籍。该书由民国社会名流孙科、邹鲁、吴铁城、陈立夫等作序(孙中山侄孙孙满称孙科、吴铁城两序系罗香林本人自拟),又得到蒋介石、于右任、张继等题署,特别是孙科先生接受了罗著观点,因而使罗著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但是,“紫金说”一提出,当时的国民党党史会成员邓慕韩、钟公任、林一厂及莫纪彭、孙镜、许师慎等就提出反对意见,维护“东莞说”,孙中山的亲属也多数对“紫金说”持否定意见。然而,此时“紫金说”因得到“党国要人”的支持而带上了官方的色彩,因而他们的意见未能引起重视。到了60年代以后,中山大学著名孙中山研究学者谭彼岸、邱捷、林家有教授及翠亨孙中山故居纪念馆副馆长李伯新等同志,从翠亨孙中山故居纪念馆保存的文物出发,结合其它文献资料,开始全面审视孙中山的祖籍问题,并对翠亨地区进行了广泛的社会调查特别是民俗学调查,调查研究显示:“紫金说”证据不足,牵强附会,不足为信,而“东莞说”不仅符合孙家多数人一直坚持的观点,而且有大量的证据证实。
二 、“紫金说”的依据。
紫金说”的第一个依据是:孙中山祖祠在“公馆背。“公馆背”是罗香林先生根据1925年出版的美国人林百克所著英文版《孙逸仙传记》中关于孙中山祖祠所在地的地名“Kung Kun ”推断出的中文译名,而紫金中坝孙屋排村的《孙氏族谱》提及一处祖坟的所在地土名为“公馆背”,因此“公馆背”成为罗香林先生认定紫金孙氏与翠亨孙氏拥有源流关系的第一个依据。“紫金说”的第二个依据是:紫金孙琏昌与香山孙连昌是同一个人。紫金孙屋排村《孙氏族谱》中有谱名孙琏昌者,系十二世,而孙中山的直系先祖孙连昌,在翠亨《孙氏家谱》中也是十二世,罗香林因此把二人视为同一人。“紫金说”的第三个证据是:紫金《孙氏族谱》记载的“琏昌公,移居增城,于后未知。”而香山有个名字相近、世系相同的孙连昌,因此二人应是同一人。基于以上三个依据,罗香林便把孙琏昌视为紫金孙氏迁入香山的始祖,他解释琏昌的迁徙过程是:“惟连昌(指琏昌)公在增城,似居殖未久,即碾转迁居中山县涌口门村”,他确定孙中山祖先的迁徙路线是……江西宁都福建长汀广东紫金忠坝增城中山县(香山县)涌口门村翠亨村。鉴于紫金孙氏是客家人,翠亨孙氏是广府人,民系归属不同,罗先生便在没有可靠根据的情况下推断:“孙中山,实客家人与广府本地系之混血种,所居翠亨,原名菜坑,盖客家移民,初以种菜为生,故以菜坑名村也。”
三、“东莞说”的论据。
“东莞说”运用大量的口碑、文字、文物与调查资料来证明孙中山的祖籍是东莞,而不是紫金。“东莞说”的证据如下:
(一)文字资料:1、原由孙中山的胞姐孙妙茜保存的翠亨《孙氏家谱》记载:“始祖、二世、三世、四世祖俱在东莞县长沙乡(即上沙乡)居住。五世祖礼赞公在东莞县迁居来涌口村居住。”2、清朝档案称孙中山是左头人。“孙文,原字帝像,别号逸仙,改字载之,香山县蔡坑村人,现改称早埔头(即左头)人,”左头村(又称左村,距翠亨村约8公里)是翠亨《孙氏家谱》所载孙中山的六世先伯祖乐千公的分居地,乐千与乐南是礼赞的长、次子,乐千的后代一直以左头为主要居住地,而乐南的后代后来相继由涌口迁居迳仔、翠亨村,因此,翠亨孙氏与左孙氏是同源族亲的关系。3、左《孙氏族谱》有源于东莞的确切记载。4、翠亨孙氏十二世祖孙连富(孙连昌之二兄)的后人孙华祥(现居檀香山)保存的族谱与翠亨《孙氏家谱》完全吻合。5、由孙中山的胞兄孙眉遗下、孙眉的长孙孙满保存的翠亨孙氏《家谱略记》简述翠亨孙氏直系先祖十至十七世考妣的生卒情况,明确表明了孙瑞英与孙连昌的传代关系。
(二)口碑资料:1、1912年5月,孙中山在广州与来自东莞上沙的孙姓族人同开恳亲大会,当时的主持人孙龙光在演说中称孙氏“自南雄珠玑巷迁来广东后,散居各处。”孙龙光的演说称孙氏由南雄迁入广东,而不是由福建迁入。当时的报纸曾对此作过报道。2、孙中山的胞姐孙妙茜在1931年4月26日就国民党党史会钟公任到访时说:“孙氏始祖在东莞县。至五世始迁中山县。其后于此县中曾迁徙过一二处。至十四世始住翠亨村。”孙中山的姐姐孙妙茜的叙述与翠亨《孙氏家谱》的记载是吻合的。3、孙妙茜的孙子杨连逢证实孙妙茜只承认东莞为祖籍,从未讲过紫金方面的事情。4、孙中山的胞兄孙眉的后人孙满、孙乾等人则一直坚持祖籍为东莞而拒绝承认紫金,他们的态度非常明确。5、东莞孙氏一直承认与左、翠亨孙氏为源流关系,而左、翠亨孙氏多数人不仅一直互相承认为同源族亲,而且共同承认源于东莞。
(三)实物资料:1、在翠亨附近的谭家山孙家坟场,葬有39穴坟墓,其墓碑所刻墓主名讳与《孙氏家谱》、《孙梅景等人卖田契》、《乐安堂仕合号账册》、《孙达成兄弟批耕山荒合约》所记载的孙家人名名号相吻合。而这些文物、史料证明孙中山的先祖早在明朝成化年间就已自东莞迁至香山,同时也证实了左孙氏与翠亨孙氏是同源族亲。2、1912年5月孙中山在广州与来自东莞上沙的孙姓族人开恳亲大会时留下了合影一张,上沙乡孙衍佳尚保存有其父孙同发留下的开会的传单与合照;孙中山于同月月底回翠亨后又与妻子卢慕贞、大哥孙眉、大嫂谭氏、女儿孙、孙婉到左与孙族叔伯在左孙氏宗祠合影三张,这些照片是孙中山与左和东莞上沙孙氏有宗亲关系的重要证明资料。而参加合影的左孙氏的后代不仅知道照片中很多人的名字及相互关系,而且知道很多有关孙中山及翠亨孙氏的事情。3、清光绪年间为祝贺东莞上沙大宗祠重修,左孙氏十八传孙俊邦、孙俊棠撰写对联制成木质堂对,悬挂于上沙宗祠大堂之内,其内容是“萃子姓于家乡木有本水有源五世箕裘开莞岭,安先灵于寝庙功念宗德念祖三房俎豆贡香山。”这表明了东莞上沙孙氏与香山左孙氏之源流关系。4、孙科于1947年为东莞上沙车站茶亭题写“国父先代故乡”,并留有照片为证。
谁是南京溧水县姓孙的(家谱是 光 大 家 庭 克 照 文 正) 我也姓孙,祖辈是从溧水逃难到安徽省肥西县三河
本文2023-09-22 15:39:37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732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