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氏家族的发源地在哪里?
甘姓,中国姓氏之一。在宋版《百家姓》居第245位,现行较常见姓氏。分布很广,遍及祖国南北。今山东郓城、安徽宿松、安徽太湖、上海嘉定、江西丰城、江西萍乡市(莲花县、湘东区、芦溪县,上栗县)、南丰县、金溪、崇仁、高安、南昌,广西玉林、梧州、贵港、北海、柳州、平南、百色,湖北浠水、麻城、红安、峨边,四川合江、邻水,贵州遵义、毕节、兴义,湖南汨罗和湖南湘阴月湾村、常德、衡阳祁东县
一、 姓氏起源
1、 夏朝时,有诸侯国甘国(在今河南省洛阳市西南),其君主家族在亡国后散居各地,以原封国名为姓,成为甘姓的一支。 2、 商朝时,高宗武丁曾就学于甘盘,后武丁为商王,遂用甘盘为相。甘盘的后代子孙以祖上的名字为姓,遂成甘姓。 3、 出自姬姓。周武王时,封同族人于畿内为诸侯王,其中有封于甘地者,称甘伯。后有甘伯恒公,其后代亦为甘姓。 4、 出自春秋时甘昭公子之后。
二、 郡望堂号 1、 郡望渤海:西汉时置郡,相当于今河北省、辽宁省的渤海湾沿岸一带。丹阳: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置郡,相当于今安徽省宣城地区。堂号 "五城堂":战国时期,秦国甘罗12岁被派出使赵国。赵王郊迎。通过甘罗的外交活动,赵国割了五城给秦,秦国封甘罗为上卿,并把他爷爷甘茂当左丞相的田都赐给甘罗。 三、 历史名人甘公:名德,本是鲁国人,战国时为齐国史官,掌管天文,善说星宿。张耳败走,欲奔楚归项羽。甘公说:"汉王入关,五星聚东井,楚虽强,后必归汉。"故张耳与甘公同归汉朝。甘公著《天文星占》8卷、《长柳占梦》20卷,均已佚。甘延寿:字君况,后汉时北地郁郅人。少善骑射,入羽林郎,又为期门,以材力获宠,升辽东太守。元帝时,出任西域都护骑都尉。匈奴郅支单于杀汉使者,延寿与副校尉陈汤进军康居,斩郅支单于,被封为义成侯。卒谥壮。甘宁:字兴霸。三国时临江人。先依刘表,后归吴。陈计于孙权,先取黄祖,尽获其士众。又从周喻破曹操,攻曹仁,拜西陵太守。曹操出濡须,宁为前都督,衔枚出破敌,敌惊退。时称江表虎臣,官至折冲将军。甘泳:字泳之,宋朝崇仁人,读书不拘绳尺,尤精于诗。他作了一首长诗,有1400字,随事起义,随义链句,在古时是绝无仅有的。他的诗风也很奇特,与众不同。著有《东溪集》。
甘姓起源典故:
殷商中兴名主武丁,年轻的时候,曾就学于一位叫作甘盘的学者。后来继位,便礼聘甘盘为相。这位被后世推崇为贤相的甘盘,根据历来学者的考证,便是甘氏的始祖。像《姓纂》、《姓谱》等书就异口同声地指出:“甘,武丁臣甘盘之后”。而甘盘之得姓,则夏有甘国是以国为姓的。可见甘姓人的源远流长。
不过,甘氏家族的组成,实际上不仅此一支,到了2100多年前周武王伐殷而有天下之时,姬姓的庞大家族之中,也有子孙由于被封为甘伯而改姓甘的。《名贤氏族言行类稿》所记载的:“周武王同姓,于畿内为诸侯,因氏焉,甘伯恒公是也,秦有甘茂、甘罗”,即为明证。
这一支源自姬姓的甘氏,最初的发祥之地是在周天子的王畿之内。当时所谓的王畿,是指现在以陕西长安为中心的四周之地。根据考证,现在陕西省鄠县的西南,当时就是以甘为名,因此,陕西鄠县一带,一向就认为是甘氏的发源地, 跟每一个甘姓人的关系,都极为深长。
陕西省长以西的地方,到了列强争霸,周天子有名无实的战国时期,已经是属于秦国的领域。当时,甘氏的先人也大多是秦国人。长久以来,大家都耳熟能详的甘罗拜相的故事,便发生于秦国。
实际上,根据正史的记载,甘罗不但确有其人,而且确有拜相其事。他出身于当时秦国的名门,是秦武王左相甘茂的孙子,年12事秦相吕不韦,为秦国使于赵国,赵王不但躬亲郊迎,而且在甘罗的伶牙利齿之下,心甘情愿地割五城以事秦。结果,未费一兵一卒而净得五城。甘罗回到秦国之后,就被高拜为上卿,为后世留下了这么一 段充满著传奇意味的故事。
可惜现在没有多少人家有家谱了
海清的母亲是是甘涛先生的侄女。
海清7岁时便出演电视剧,12岁在江苏省戏剧学校学习舞蹈,17岁从江苏省戏剧学校毕业后进入省歌舞剧院。1996年9月,参加舞蹈新人大赛桃李杯并获奖,开始有了报考中央戏剧学院的想法。
海清是南京的甘家大院后人,妈妈姓甘,是甘涛先生的侄女,论辈分,海清要叫甘涛为叔爷。2012年5月31日晚,在南京紫金大戏院举行的甘涛先生百年诞辰音乐会上,海清亲自参加,并在音乐会上朗诵了一首《思念》缅怀自己的叔爷。
扩展资料:
海清在娱乐圈当中,是一个比较优秀的艺人。许多观众和粉丝们也只注重眼前呈现于大家视线当中的这个优秀女人海清的作品,却没有想到在未成名之前,海清是付出了多大的心血和努力,才有了辉煌成就。
出道以后一直是处于不温不火状态当中的海清她并没有气馁,热爱演戏的她凭借着一部又一部的精彩作品,终于获得了观众们的喜爱与支持。
—海清
一座宗祠,一部史籍;一个家族,无数传奇。
竹溪甘氏宗祠
竹溪甘氏宗祠位于湖北省竹溪县中峰镇甘家岭村,初建于清乾隆年间,后三次修缮。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规模宏大,渊源流长,保存完整,令人叹为观止。
辽宁潘阳甘氏续修宗谱一卷,(清)甘运沧、甘运洁等修,清嘉庐九年(公元1804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辽宁省图书馆、吉林大学图书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辽宁潘阳甘氏续修家谱一卷,(清)甘书芬、甘景麟修,清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846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科学院图书馆、辽宁省图书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江苏丹阳甘泉里甘氏三修家谱,(清)甘土愍等修,清康熙十五年(公元1676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浙江常山甘氏族谱六卷,著者待考。浙江常山甘氏重修宗谱七卷,(民国)郑顺来修,民国二十八年(公元1939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常山县芳村镇河边山村。安徽桐城梅岭甘氏宗谱十九卷,首一卷、末一卷,(清)甘子瑞等修,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燕翼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一册。现被收藏在美国。安徽太湖县甘氏宗谱十五卷,首一卷、末一卷,(清)甘炳垣等纂修,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旧学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册。现被收藏在湖北省图书馆。安徽太湖甘氏宗谱十九卷,首一卷,(民国)甘世珍等修,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旧学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江西南昌东关甘氏重修支谱二卷,首一卷、末一卷,(清)甘怀和等修,清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846年)永思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江西奉新甘氏重修族谱九卷,(清)甘常俊等纂修,清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八册。现被收藏在江西省图书馆。江西丰城骊塘甘氏族谱,(清)甘氏合族修,清乾隆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艺文篇第一~八卷,世系篇第六~七卷。现被收藏在江西省图书馆。江西丰城骊塘甘氏族谱,(清)甘氏合族纂修,清道光年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江西省图书馆。江西丰城骊塘甘氏宗谱,(清)甘氏合族纂修,清光绪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江西省图书馆。江西丰城骊塘甘氏宗谱,著者待考,民国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七卷。现被收藏在江西省档案馆。山东桓台甘氏家谱,(清)甘绍裕等修,清咸丰七年(公元1857年)手写本四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湖北枝江甘氏家谱一卷,(民国)甘可富于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撰,民国十五年(公元1926年)江口华阳石印本。现被收藏在湖北省枝江市档案馆。湖南甘氏草谱,(民国)甘岳臣辑,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手抄本六册。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湖南湘潭中湘勃海甘氏续修谱二十卷,(清)甘功献纂,清道光二十三年(公元1843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山西大学图书馆。湖南湘潭中湘甘氏三修族谱二十卷,(清)甘臣勋纂修,清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敦本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广东甘氏祠谱,(民国)甘熙庭重编,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年)铅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广东省中山市图书馆。广东甘氏族谱,(民国)甘远林撰,民国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手抄本一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广东台山上川房甘氏族谱,(民国)甘铭新等修,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南山祖祠铅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广东省中山市图书馆、美国。甘氏宗谱,(清)甘国堂修,清朝年间手抄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甘氏宗谱,(民国)甘元抡等续修,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铅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甘氏族谱八卷,卷首上、下册,著者待考,民国丁已年渤海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江西萍甘氏族谱十八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国)甘华盛主修,民国三十年(公元1941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安徽甘氏宗谱十五卷,首一卷、末一卷,著者待考,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旧学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湖南湘潭中湘甘氏族谱二十卷,著者待考,清道光二十三年(公元1843年)敦本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湖南中湘甘氏族谱二十卷,著者待考,清光绪十七年(公元1891年)敦本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姓,现行较常见姓氏。分布很广,今北/京,河北景县,山东平邑、龙口,内蒙古乌海,山西太原,江西金溪、崇仁,湖南汨罗,广东新兴,广西田林,云南陇川、河口,四川合江、湖北红安、峨边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壮族、傣族、彝族、土族、侗族、土家族、布依族等多个民/族有此姓。《郑通志·氏族略》收载。
姓氏源流
甘(Gān)姓源出:
甘氏之先,黄帝第十三子,名中,封于甘,子孙以国为氏。历虞夏世为诸侯,其地在有扈国之南郊。至商有盘公贤德萃拔高宗师焉,迨至周,仍世为诸侯,数千余年子孙蕃衍散居天下。(来自《甘氏源流记》)
其他说法:
1、出自姒姓,以国名为氏。夏朝时,有诸侯国甘国(在今河南省洛阳市西南),其君主家族在亡/国后散居各地,以原封国名为姓,成为甘姓的一支。
2、出自子姓,以祖字为姓。据《姓纂》、《姓谱》所载:“甘,武丁臣甘盘之后。”商朝时,高宗武丁曾就学于甘盘,后武丁为商王,遂用甘盘为相。甘盘的后代子孙以祖上的名字为姓,遂成甘姓。
3、出自姬姓,以地名为氏。据《名贤氏族言行类稿》载:“周武王同姓,于畿内为诸侯,因氏焉,甘伯恒公是也,秦有甘茂、甘罗”。即周武王时,封同族人于畿内为诸侯王,其中有封于甘地者,称甘伯。后有甘伯恒公,其后代亦为甘姓。这一支甘氏,最初的发祥之地是在周天子的王畿之内。当时所谓的王畿,是指现在以陕西长安为中心的四周之地。根据考证,现在陕西省鄠县的西南,当时就是以甘为名,因此,陕西一带,一向就认为是甘氏的发源地。
4、出自春秋时甘国昭公之/子带,其后人以甘为氏。
甘姓始祖:甘盘。殷商中兴名主武丁,年轻的时候,曾就学于一位叫作甘盘的学者。后来继位,便礼聘甘盘为相。这位被后世推崇为贤相的甘盘,根据历来学者的考证,便是甘氏的始祖。像《姓纂》、《姓谱》等书就异口同声地指出:“甘,武丁臣甘盘之后”。故甘氏后人尊甘盘为甘姓的始祖。
甘氏家族的发源地在哪里?
本文2023-09-22 15:36:22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729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