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冶长是个怎样的人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2浏览:4收藏

公冶长是个怎样的人,第1张

公冶长是孔子的弟子,也是孔子的女婿。自幼家境贫寒,以但聪颖好学。后拜师孔子,终成大器。孔子看中公冶长度量宽大、治于儒学,并不嫌弃他曾经坐过牢,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他。此后,公冶长回到家乡开设讲坛收徒讲学,成为著名文士。

公冶长是孔子选婿的合意人选。

妻,去声,下同。缧,力追反。絏,息列反。○公冶长,孔子弟子。妻,为之妻也。缧,黑索也。絏,挛也。古者狱中以黑索拘挛罪人。长之为人无所考,而夫子称其可妻,其必有以取之矣。又言其人虽尝陷於缧絏之中,而非其罪,则固无害於可妻也。 夫有罪无罪,在我而已,岂以自外至者为荣辱哉?

南容,孔子弟子,居南宫。名縚,又名适。字子容,谥敬叔。孟懿子之兄也。 不废,言必见用也。以其谨於言行,故能见用於治朝,免祸於乱世也。 事又见第十一篇。○或曰:「公冶长之贤不及南容,故圣人以其子妻长,而以兄子妻容,盖厚於兄而薄於己也。」程子曰:「此以己之私心窥圣人也。凡人避嫌者,皆内不足也,圣人自至公,何避嫌之有?况嫁女必量其才而求配,尤不当有所避也。若孔子之事,则其年之长幼、时之先後皆不可知,惟以为避嫌则大不可。避嫌之事,贤者且不为,况圣人乎?」

问“子谓公冶长”章。曰:“子谓‘可妻’,必有以取之矣。‘虽在缧绁之中’,特因而举之,非谓以非罪而陷缧绁为可妻也。”南升。

南容为人,观其三复白圭,便是能谨其言行者。“邦有道”,是君子道长之时,南容必不废弃;“邦无道”,是小人得志以陷害君子之时,南容能谨其言行,必不陷于刑戮。南升。

问:“‘子谓南容’章,集注云:‘以其谨于言行。’如其三复白圭,固见其谨于言矣。 谨于行处虽未见,然言行实相表里,能谨于言,必能谨于行矣。 ”曰:“然。”

公冶长:孔子弟子。公冶氏,长名。其人在《论语》惟此一见。

缧绁:缧,黑色大索。绁,牵系义。古狱中用黑索系罪人。公冶长曾因事入狱,实非其罪。

以其子妻之:古男女皆称子。孔子以己之女嫁公冶长。

南容:亦孔子弟子,名縚。

不废:废,弃义。 国家有道,必见用,不废弃。

免于刑戳:刑,刑罚。戮,诛戳。 国家无道,南容谨于言行,亦可免于刑戳。

以其兄之子妻之:孔子有兄孟皮,早卒,孔子以孟皮之女嫁南容。

本篇皆论古今人物贤否得失,《论语》编者以继前四章之后。 孔门之教,重于所以为人,知人物之贤否,行事之得失,即所学之实证。 孔子千古大圣,而其择婿条件,极为平易。学圣人亦当在平易近人处。编者以本章为本篇之首,亦有深义,学者其细阐之。

先生说公冶长:“可嫁他一女儿吧。他虽曾下过牢狱,但不是他的罪过呀。”遂把自己女儿嫁了他。又说南容,“国家有道,他是不会废的。国家无道,他也可免于刑戮。”把自己的侄女嫁了他。

孔曰:“公冶长,弟子,鲁人也。姓公冶,名长。缧,黑索;绁,挛也,所以拘罪人。”

王曰:“南容,弟子南宫縚,鲁人也,字子容。不废,言见用。”

[疏]“子谓”至“妻之”。

正义曰: 此章明弟子公冶长之贤也。 “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者,纳女於人曰妻。孔子评论弟子公冶长德行纯备,可纳女与之为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者,缧,黑索;绁,挛也。古狱以黑索拘挛罪人。於时冶长以枉滥被系,故孔子论之曰:“虽在缧绁之中,实非其冶长之罪也。”“以其子妻之”者,论竟,遂以其女子妻之也。

○注“孔曰”至“罪人”。

正义曰:云“冶长,弟子,鲁人也”者,案《家语·弟子篇》云:“公冶长,鲁人,字子长。为人能忍耻,孔子以女妻之。”又案《史记·弟子传》云:“公冶长,齐人。”而此云鲁人,用《家语》为说也。张华云:“公冶长墓在阳城姑幕城东南五里所,基极高。旧说冶长解禽语,故系之缧绁。”以其不经,今不取也。

[疏]“子谓南容”至“妻之”。

正义曰: 此章孔子评论弟子南容之贤行也。 “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於刑戮”者,此南容之德也。若遇邦国有道,则常得见用在官,不被废弃。若遇邦国无道,则必 危行言逊 ,以脱免於刑罚戮辱也。“以其兄之子妻之”者,言德行如此,故以其兄之女与之为妻也。

○注“王曰”至“见用”。

正义曰:云“南容,弟子南宫縚,鲁人也,字子容”者,此《家语·弟子篇》文也。案《史记·弟子传》云:“南宫括字子容。”郑注《檀弓》云:“南宫縚,孟僖子之子南宫阅。”以昭七年《左氏传》云孟僖子将卒,召其大夫云,“属说与何忌於夫子”,以事仲尼,以南宫为氏,故《世本》云“仲孙生南宫縚”是也。然则名縚,名括,又名阅,字子容,氏南宫,本孟氏之後也。

孔德

于2019年3月30日

若兰居

目录

上一章 5-0 公冶长篇第五

下一章 5-2 子谓子贱章

摘录自时哉时哉网络教育学院

5-1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絏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

白话解释

前言:公冶长,孔子弟子,姓公冶,名长。史记说他是齐国人,孔安国则说他是鲁国人。自幼家贫,勤俭好学,博通书礼,终身治学不仕,世传此人听得懂动物语言。此章记载他正直行事却获罪被关,罪非其罪,所以孔子把女儿嫁给他。事情原由为公冶长从卫还鲁,途中闻鸟相呼,往青溪食死人肉。不久,见一老太太当道而哭。公冶长问其原因。老太太说:我儿前日出门,至今没回家,相信已死,但不知在何处?公冶长回答:刚刚闻鸟相呼,往青溪食肉,或许是你儿。老太太前往,果然见到儿子的尸体。即报村官事实。村官以杀人论罪公冶长,并关进监狱。公冶长以解鸟语答辩。狱主为了试验是否真实,关在监狱六十日,后有麻雀在狱栅上相呼,说白莲水边,有运大米的粮车翻复,大米散落在地,收敛不尽,可以往水边啄之。狱主遣人去现场证明,果如其言。后公冶长又解猪及燕语,都得到证验,于是获释。

正文:孔子评论公冶长德行纯备,可以把女儿嫁给他做妻子。正直行事却获罪被关,虽受牢狱之灾,然非其应得之罪。即以女儿嫁之,可见孔子是一位明辨是非的智者,并由此彰明衰世用刑之枉滥,劝将来守正之人。

章旨

此章孔子评论弟子公冶长虽受刑罚,无损其贤。

5-2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

白话解释

南容,名适,一名縚,字子容,鲁国人,孔子弟子。

孔子说:南容,在国家政治清明之时,能将才华施展,且言行正直,能为国家所用,国家政治黑暗之时,能内敛才华,行为正直,言语谦逊,不受刑罚羞辱,免于祸患。是一位出处有道的贤者,故孔子把兄长孟皮的女儿嫁给他。

章旨

此章孔子评论弟子南容之贤行,能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5-3子谓子贱,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

白话解释

子贱姓宓,名不齐,孔子弟子。性仁爱,有才智。

此章是孔子对其他人论及宓不齐,乃根据他治理单父政绩斐然,鸣琴而身不下堂,单父大治,孔子据此事实以论,称赞子贱说:此人具备君子的智慧与行为,然鲁国假使没有君子可师法与辅助,则子贱如何能学习取得君子的内涵及行为,使自己成为君子呢。

子贱之贤,原是孔子教导有方,然孔子仍归功于鲁国多君子,圣人谦虚如是。而鲁国多君子,亦是事实。

章旨

此章论子贱能善于向老师学习,成就自己君子之德。

5-4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

白话解释

子贡自问于孔子:我端木赐是怎样一个人?孔子答说:你像器皿一样。而器有差别,子贡不知孔子是指何器,故再问之。孔子答以瑚琏之器。瑚琏乃宗庙祭祀盛黍稷之器,甚是稀有贵重。暗指子贡是一位庙堂之才,可作国家大臣,赋予大位,制定政策。

章旨

此章明弟子子贡之高才大用,乃国家重要的干才。

5-5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白话解释

冉雍,字仲弓,鲁国人,是孔门十哲之一,少孔子二十九岁。仲弓为人厚重而沉默,

有人称冉雍为仁者,可惜的是口无辩才。孔子回答那个人说:哪里用得到口才呢,靠著巧辩锐利的口才去抵御别人,终将不合理的说成有理,说一次让人讨厌一次,屡次巧辩则屡屡为人憎恶。冉雍是否为仁者,我不知道,但是言仁,何必要用佞。

孔子不轻许弟子以仁,故说不知其仁。因为当时的人以佞为贤,故有此议论。然而以佞为贤,不免于滥,圣人防其流弊,故以巧辩的口才解释,使仁与佞不混为一谈。

章旨

此章明仁者不须佞也,务实重于巧辩。

5-6子使漆雕开仕。对曰:吾斯之未能信。子说。

白话解释

漆雕开,名启,字子开,鲁国人,孔子弟子,少孔子十一岁,传习《尚书》。

孔子当时是鲁国大司寇,派漆雕开当官。漆雕开回答说:启恐怕还不能胜任官位。孔子听了很欣悦。因为启做官是为了推展道,漆雕开不愿意贸然出来做官,对于出仕没有把握,愿于学问修养再求精益,故孔子悦其志道之深,不会汲汲于荣禄。

须知孔子并不以为不做官为高,孔子弟子原思、季路、冉有、樊迟、公西华、子游、子夏、子贱、仲弓等多有做官者。虽做官可造福百姓,然若热中利禄,汲汲做官,亦非孔子所愿,故见漆雕开在学养、品德、能力上反省而感到喜悦,他是有道心之人。孔子曾说「不患无位,患所以立」,又说「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漆雕开的态度,正是如此,他只担忧自己学问道德不能自立,即使学问有了一点成就,而不至于心存利禄,这种人真是难得啊!

章旨

孔子因弟子漆雕开不求荣禄,笃志于道,而感到欣慰。

5-7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白话解释

孔子感慨:我的学说、理想不被诸侯所接受,大道不能行于中国,然而为了行道,就算乘竹筏或木筏浮于海而行,虽风浪险恶,也要义无反顾,将道传下去。而门人之中有能跟从我的勇者,大概就是仲由了吧。子路听闻此言,非常高兴,喜夫子视他为知己。孔子于是说,子路的勇气过于我,不合乎中道,然而,要再找寻像子路这种人才,也很难找了。

章旨

本章是孔子不能行道于鲁,周游列国,道亦不能行,而发之感慨!与子欲居九夷章,意旨相同。孔子叹不能行道于中国,想隐居东方九夷,将道传承。

5-8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白话解释

子路、冉求前已介绍过。

公西赤,姓公西,名赤,字子华。鲁国人,孔子弟子,少孔子四十二岁。

鲁国大夫孟武伯问孔子,子路可以称得上仁吗?孔子回答不清楚,盖仁道至大,可以统揽诸行,如孝、弟、忠、恕、信、义等,故孔子不轻易许人以仁。孟武伯不满足,故再问子路具有什么样的能力?孔子回答说:子路这个人,可以使他主持大国的军政,但不知其仁,亦即未具仁道。孟武伯又问冉求之仁如何?孔子回答:冉求这个人,可以作一千户人家的县邑宰,或作拥有百辆兵车的卿大夫之家宰,至于他是否具备仁道就不知道了。孟武伯又问公西华之仁如何?孔子回答:公西赤这个人,当他穿著礼服,系著大带,能在朝与外国宾客言语应对,至于他是否具备仁道,我就不知道了。

以上三弟子皆有可使之才,子路军事,冉求政治,公西华外交,然孔子皆答以不知其仁,可见仁是最难修养的内涵,故不轻易以仁德赞许诸弟子及任何人。

章旨

此章明仁之难也。

5-9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白话解释

孔子问子贡说:你与颜回比,谁比谁胜。子贡回答:我怎么比得上颜回呢。颜回闻一知十,听闻事情的一节,就可以推知整件事情,知得周遍,始终无遗。而我只能闻一知二,听闻事情的一节,顶多知得通达,举一反三,告往能知来。孔子说:不如啊,我跟你都不如颜回啊。

然而孔子真的不如颜回吗?孔子十五岁就志于学,三十岁学有所成,四十岁没有疑惑,五十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此章不仅见孔子多贤,亦见孔子胸襟宽阔,与当时心情的欢悦,两千五百年前,一大教育家之气象,与师徒之间一片融合快乐,尽在眼前。

章旨

此章美颜回之德。

5-10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白话解释

宰予,名予,字我,为孔门十哲之一,擅长言辞。论语记者例当称其字,此直书其名,先儒考证当依古本作宰我。

解法一

宰予白天睡大觉。孔子责其志气昏惰,故说:宰予啊,如腐烂的木头不能再加以雕刻,如年久剥蚀的墙壁不可粉刷。对于宰予,我当如何责备他呢。原先我对于人,听这个人的言语,即相信此人的行为,而现今我对于人,听其言语,会进一步观察这个人的行为。由于宰我的昼寝,使我改为察颜观行。

解法二

宰予白天回寝室休息。白天应当在外,而宰我在室内休息,故孔子责其怠惰。(以下翻译同解法一,略)

解法三

春秋时,士大夫多盛饰其宫室,宰我也绘画寝室,奢华铺张,未能免俗,故孔子斥责之。(以下翻译同解法一,略)

宰予为升堂四科弟子之流,却受夫子之深责,实乃宰予见当时后学之徒将有懈废之心生,故假昼寝,托迹受责,以发夫子切磋之教。

章旨

此章勉人学也。孔子责勉弟子爱惜光阴,以勤学也。

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子曰:枨也欲,焉得刚。

5-11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子曰:枨也欲,焉得刚。

白话解释

申枨,字子周,鲁国人,孔子弟子。

孔子说:我未见刚强的人。有人曰,申枨是刚者。孔子于是说:申枨性多情欲,多情欲者必求人,求人则不得曰刚。刚与欲不相容,刚必不欲,欲必不刚。

章旨

此章明刚。

5-12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白话解释

子贡说:我不愿别人以非义加之于我身,我也不愿意以非义加之于别人身上。孔子说:此是恕道,尚非大贤所能办到,这不是你能达到的境界,若自以为能办得到,将停止而不进步。

章旨

章旨:此章明子贡之志,世人相处,也有加义于人者,如范仲淹立义庄、义田,赈济贫穷人。而非加义于人者亦有,且为数很多,故子贡感叹,乃向孔子自述其心:人之相与,我不加害于人,人不加害于我,不亦善乎!孔子则说此事非子贡所及。言子贡所想达到的,生逢尧舜之世或可达成,而生逢乱世往往人相加害于人,国相加害于国。孔子与弟子言道,无不正对国家发生之问题,提出合于道的解决方案。

盖后篇,孔子告子贡有一语,可以终身行之者,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为孔子答子贡之事,若人人知恕道之可贵而行,则天下太平。

5-13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白话解释

孔子之学有本性,有天道、有人道。子贡说:孔子形而下的学问,即六艺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学问,是为了要修明政治,办好国家的事,此属人道,诸弟子所共修,孔子经常讲习,故可得而闻。至于性与天道,则深微难知,孔子罕言,所以不可得而闻,能知道的,仅颜子、曾子、子贡几人而已。

中庸、周易皆讲性与天道,然不得其人,则不能传。且性与天道及文章,实乃彼此互相资助,文章是用来阐发性与天道,性与天道令文章有光采。若文章无关于性与天道,是后世雕虫小技,泛语浮说,哪里是夫子的文章?性与天道不见于文字,则无由阐明。所以夫子的文章即夫子阐明性与天道之言,言言皆文,言言皆道,日用平常无非性与天道的运用。只不过学者有迷悟之别,迷则文章、性与天道各别,悟则文章是性与天道,性与天道是文章。如此说来,本章子贡所说有误吗?正好相反,此乃子贡体悟之言,因受困于陈蔡而得闻性与天道,不禁赞叹之。夫子与子贡言性与天道散见于论语,如言: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或言: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或曰:吾一以贯之。等等篇章,皆以性与天道指矣。子贡既闻之又心有所体会,故赞美之,犹如颜回喟然叹曰章。

章旨

此章言夫子之道,深微难知也。

5-14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白话解释

子路求学,听闻而后能行动,不管听闻是来自于师,或来自于朋友,当闻得某一种学问时,必立即实行。如果尚未实行,唯恐又听闻其他学问。

子路求学贵在实践,故能得到升堂地位,成就大贤。论语中记孔子弟子行事,唯此一章。由于子路如此性格,得诸弟子们的佩服,故特纪录之。「唯恐」二字叙述子路的用心,亦见孔门善于形容人的贤德。

章旨

此章言子路之志也,即子路勇于力行,且恐有虚名。

5-15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白话解释

孔文子,卫大夫孔圉。文,是他的谥号。

子贡问说:卫大夫孔文子,生前乱于家世,其为人不足道,何以死后谥号为「文」。孔子回答的是:大抵聪明的人不甚好学,文子不然。不但聪敏好学,且不耻下问,他能以贵问于贱,以高问于低,以长问于少,以多问于寡。别人以为下问为羞耻,文子不然。文子虽有其他不善,然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二者,可以「文」的谥号称之。圣人隐恶扬善,厚道之教,于此可见。

章旨

记孔子不隐没人善。

参考:据左传鲁哀公十一年载:卫国有贵族名太叔疾,本娶宋子朝为妻,后与其妻妹私通。孔文子有女名孔姞,欲与太叔疾攀亲,使疾与子朝离婚,然后再娶自己的女儿。不料婚后,太叔疾仍与前妻之妹来往,且安置在犁地(卫邑)作为外室,孔文子听到这消息非常气愤,要派兵攻打太叔疾,疾即逃往宋国,文子叫疾弟收孔姞为继室。文子为人如此,而谥号为「文」,子贡怀疑名不符实,故有此章之问。考文子死于鲁哀公十五年,孔子卒于十六年夏四月,那么此次问答一定在鲁哀公十五年到十六年初的一段时间内无疑。孔子以此二语许之。

5-16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白话解释

子产,即郑国大夫公孙侨。穆公之孙,公子发之子,名侨。子产在郑国简公、定公时代执政,达二十二年,时当晋楚争霸,郑国处两大国之间,子产内以礼法治理贵族,外以口舌折服治国,使国家不受兵灾数十年,实是春秋时郑国的良相。子产过世时,郑国男子不佩玉,女子不戴耳环,大众在街巷中哭,三个月间没有人奏乐。孔子闻到消息也难过地流泪,称他为古之遗爱,意即只有在子产身上,能看到古人的仁爱。书上记载,孔子以兄死之礼来对待子产。

此章乃孔子评论子产有四种德行,符合有德有位的君子之道。一是他的行事作为,如出入、起居、升降、进退乃至办事等等,皆能恭敬于人。二是他对待君长能敬其事,例如郑国是小国,处在晋楚两大国之间,外交很难办理。子产诸事总是小心翼翼,恰如其分。三是他教养人民给予恩惠,史书上记载,子产从政第一年时,人民非常憎惡他,三年之后,人民转为拥戴。因为子产执政,法度虽严,但能注意到民生问题,使人民得以苏息。四是他使用民众,能得其宜,如不违农时等。

章旨

此章美子产之德。

5-17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白话解释

晏平仲,齐大夫,姓晏,名婴,谥号平。历事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显于世。

孔子说:齐大夫晏平仲,善与人交往,一般人交往到最后容易交恶,而与晏子交往日久,不但人愈敬他,他也愈敬所交之友,是不慢旧友的表征。

晏子以敬来亲近善友,得到德学的增上,以敬来远离小人,能不受小人之害,也不会在态度上亵慢得罪小人。

章旨

此章言齐大夫晏平仲之德。

5-18子曰:臧文仲居蔡,山节藻棁,何如其知也。

白话解释

臧文仲,鲁大夫姓臧孙名辰,谥号为文。居住在蔡地,蔡地出善龟,因名大龟为蔡。古时国有大事不决,则占卜,龟有灵气,故以龟甲占之。占卜之龟有六种,周礼谓之六龟,各藏一屋,使龟人掌管之。臧孙三代为鲁国掌龟之大夫,故曰居蔡。

孔子说:臧文仲居蔡地,在藏龟之屋施用山节藻棁,山节即刻柱头为斗拱,其形如山。藻棁即大梁之上承托二梁之短柱,在上面雕画藻文。山节藻棁皆为天子的庙饰,而臧文仲以此施于藏龟之屋,违制媚神,不重人事,是为不智之举,故孔子论之曰:臧文仲,哪里称得上是有智慧的人呢。

章旨

此章明臧文仲不智也。

5-19 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白话解释

令尹,楚国官名,指宰相。子文,楚国有名的宰相。对楚国的强大和北上争霸,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据左传记载,子文于鲁庄公三十年开始做令尹,到僖公二十三年让位给子玉,其中相距二十八年,在这二十八年中,几次被罢免又被任命。

子张问说:楚国的宰相子文,三次上台做宰相而没有喜色,三次罢相而没有不悦之色。且以旧政告知新令尹,必有所根据,其人如何?孔子回答:这样称得上尽忠。子张又问:这样称得上是仁吗?孔子回答:但闻他尽忠职守,没有智慧者焉有仁心?

子张又举齐国大夫崔子弑齐庄公,因庄公私通他的妻子姜氏。而与崔杼同朝的陈文子,拥有十辆车子,四十匹马,他放弃了车马财富而逃到其他国家,但去到了他国,觉得各国都有如崔杼般僭越君王的臣子,所以陈文子一再的逃离。子张故问,陈文子如何,可以称得上仁吗?孔子回答:只能算是清流,因为齐君昏庸,未曾听闻文子进谏,亦未曾听闻他阻挡崔子弑君,是为不智,又怎么能称为仁者。然得一清字,亦得一种人品,今世尤可贵。

章旨

此章明仁之难也。

5-20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白话解释

季文子、鲁大夫季孙行父,谥号为文。忠而有贤行。

鲁国大夫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即多次思虑才行,不一定是三次,或许是四五六,或可二三,思前,思后,思现在,才决定,并不是议而不决,决而不行。孔子听了以后说,思一次,再思一次就可以了。孔子此专对季文子而发,非言人人凡事再思即可。

章旨

此章是孔子评论鲁大夫季文子之德。

5-21 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白话解释

宁武子,卫大夫宁俞。谥号为武。

孔子说:卫大夫宁武子,在国家政治清明时,则施展他的智慧才能。当国家政治昏乱时,则韬光养晦,表现得像愚昧的人一样。虽然看似愚昧,实则为有智慧,否则国家有道时,如何能变为智者。武子表现聪明才智处,是他人学之可及,然表现愚昧处,是他人学之不及者。人不知道他,他也不生气,这是他不可及的缘故,此古人所难能。

章旨

此章美卫大夫宁武子之德也。

(公冶长5-22)

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白话解释

孔子在陈国,思归鲁国,时为鲁哀公三年,此时孔子年已六十。发此感叹,说:归去吧,回鲁国吧。在鲁国的弟子们志同道合,积极进取,志在大道,在文章等方面已有成就可观,然尚未明白大道,故对于大道还不知如何裁减抉择,要等我回去调理、教导他们。

章旨

此章言孔子欲归鲁明大道。

5-23 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白话解释

伯夷,商纣王末期孤竹国第七任君主亚微的长子,弟亚凭、叔齐。

叔齐是孤竹国君主亚微内定的继承人,但由于有悖于传统嫡长子继承的宗法伦理,叔齐不忍心与长子争夺王位,伯夷也不愿违背父意。后伯夷和叔齐双双出走,离开了孤竹国,禅让予亚凭。

伯夷叔齐奔往西方,在周地部落中养老,与周文王关系良好。后周武王讨伐纣王,伯夷和叔齐不满武王身为藩属讨伐君主,加上自己世为商臣,力谏。武王不听,不久周灭亡商朝。

两人愤忾,决定不食周粟,以表明对殷商的忠心,最终隐居在原殷商荒芜之地首阳山,以树皮,野菜为食,最终饿死。

解法一

孔子说:伯夷、叔齐不会对过去憾恨之事耿耿于怀,反之能对过去豁然忘怀,若有人冒犯于己,不会记怨,所以少与人结怨。

解法二

孔子说:伯夷、叔齐不念旧时之恶而欲报复,故少为人所怨恨。

解法三:

孔子说:伯夷、叔齐不念既往之怨。既往不咎,予人以自新之路,故鲜少为人怨恨。

章旨

此章美伯夷、叔齐之德也。

5-24 子曰:孰谓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诸其邻而与之。

白话解释

微生高,姓微生,名高,鲁国人,素来以正直出名。微生高有一次与女子约会于桥下,女子不来,结果下雨淹大水,高守其信,抱桥柱不离去,最终溺死。当时之人以为守信如此,应该是正直之人。

孔子不以为然,举微生高不正直的事来说明:有人向微生高乞讨醋,应该有醋就给,没有则推辞。微生高却不直接告诉乞讨的人他没有醋,而转向其他邻居乞讨醋,冒为己物而与人,用意委曲,不是个正直的人。

章旨

此章明直者,不应委曲也。

5-25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白话解释

孔子说:言语说得好听,颜色容貌装得美好,态度表现恭敬来取悦他人,这三者皆是虚情,欺骗普通的人可以,欺骗有见识的人则不可。鲁太史左丘明,知《春秋》义理,一看到这种人通身是假,觉得此人很可耻。与人结怨,小则解之,大则以直报怨,若怨恨他人,却把怨恨藏匿在心里,假装与他人做朋友,用心险诈,是以左丘明觉得这种人很可耻,孔子也认为这二种人很可耻。

章旨

孔子劝人存心要正直,凡是在言语、表情、态度上谄媚人家,或假装与人友善,都不是以正直待人之道。

5-26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白话解释

颜渊、子路陪侍在孔子身旁。孔子说:何不说说你们的志愿。子路说:我愿以我的车、马、衣服、皮衣,与朋友们共用,即便用坏了,也没有遗憾。颜渊说:我愿有善不自称,不以劳苦施加于人。子路说:愿闻夫子的志愿。孔子说:我愿抚恤老年人,使老年人得其所安。以信待朋友,无论通财、劝善、规过等,一切以信实无欺待之。以慈惠待少年人,引发其感怀之心。

子路轻财重义,人人可学。颜子有善而不自称,卿大夫当如是,不施劳于人民,国君当如此。孔子老安、友信、少怀,视三者如一家人,境界更高。

章旨

此章仲尼、颜渊、季路各言其志也。

5-27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白话解释

孔子说:罢了吧!我未见过有人能见到自己的过失,而在内心责备自己。讼责自己的过失,就如同诉讼于公庭,必求胜诉才肯罢休,讼责即是在内心深处不断的责备己过,必求完全根除过失,然后才停止讼责。可见夫子教人要彻底改过。

章旨

此章疾时人有过,莫能自责也。

5-28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白话解释

孔子说:虽然是只住了十户人家的小地方,一定有像我一样忠信的人,但不像我这么好学不厌。

章旨

此章夫子以身示教,勉人好学,以全忠信之质。

■今日头条 ·龙门村夫 ·《 公冶长,公冶长,南山死了一只羊,你吃肉,我吃肠 》

很多人大概都听过这样一个故事:

古时候有个叫公冶长的人,从小就喜欢鸟,久而久之竟能听懂鸟语,并能和鸟进行交流。一天,公冶长坐在树下喝水,突然一坨鸟粪落在碗里。公冶长大怒,抬头一看,一只乌鸦正站在巢里往下张望,几只小鸟不停的叫着。公冶长用鸟语说道:“你竟敢把粪便拉到我的碗里?看我不拆了你的巢,把你孩子炖汤吃肉!”乌鸦大惊,没想到公冶长会说鸟语,马上道歉道:“对不起,我没看见您在下面。您大人有大量,就放过我的孩子吧。”公冶长气呼呼的走开了。

一天,乌鸦对他说: “公冶长,公冶长,南山死了一只羊,你吃肉,我吃肠。”公冶长赶过去一看,果然有一只羊。他背回家,炖了一锅肉,美美地吃了一顿,却没有给乌鸦留下肠子。

又一天,乌鸦又对公冶长说:“公冶长,公冶长,北山死了一只羊,你吃肉,我吃肠。”公冶长赶过去一看,果然又有一只羊。他背回家,又炖了一锅肉,美美地吃了一顿,却又没有给乌鸦留下肠子。

过了几天,乌鸦对公冶长说:“公冶长,公冶长,西山死了一只羊,你吃肉,我吃肠。”公冶长赶过去一看,一群人围在一起,公冶长说:“那是我打死的!”但这回没有羊了,是一个人被打死了。于是公冶长被抓了起来并投进了监狱。

故事不知真假,但公冶长确实是孔子的学生。

《论语》记载的公冶长的事迹只有一条,但因排在第五篇的篇首,因此,这一篇就叫《公冶长》。或许因为这个原因,公冶长的名字被历史记住了。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说:公冶长,齐人,字子长。司马迁把他排在孔子弟子第16位。《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把他排在第20位,说他“能忍耻”。

缧绁(léi xiè),捆绑犯人用的绳索,这里借指牢狱。

据说公冶长(子长)自幼家贫,勤俭节约,聪颖好学,博通书礼,德才兼备,终生治学不仕禄。

相传,公冶长(子长)通鸟语,并因此无辜获罪。上述民间故事就是其中的一个版本。有一部叫《论释》的记载了另一个通鸟语并因此获狱的故事。南朝时的皇侃《论语义疏》引《论释》说,公冶长懂鸟语,因未能守信(将獐的内脏埋了)被鸟陷害入狱,因当堂以家燕实证懂鸟语而脱狱。

根据历史记载,唐朝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追封公冶长(子长)为莒伯,北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追封其为高密侯,南宋度宗咸淳三年以“高密侯”从祀孔子,明世宗嘉靖九年(1530)改封“先贤公冶子“。

公冶长(子长)为什么获罪并身陷囹圄,公冶长(子长)到底有多大学问,多大的仁德,《论语》没有记载。但我们从其他传说和记载中可以看到,孔子对公冶长(子长)很赏识。公冶长(子长)获狱后,孔子说,公冶长“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并将自己的亲生女儿许他为妻。

但是,无论如何,孔子能把女儿嫁给他,那么公冶长(子长)至少应具备相当的仁德。

  《论语》公冶长篇原文

 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

 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

 子谓子贱:“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

 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

 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子使漆雕开仕,对曰:“吾斯之未能信。”子说。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子曰:“枨也欲,焉得刚。”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子曰:“臧文仲居蔡,山节藻棁,何如其知也”

 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子曰:“孰谓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诸其邻而与之。”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译文

 孔子评论公冶长说:“可以把女儿嫁给他,他虽然被关在牢狱里,但这并不是他的罪过呀。”于是,孔子就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

 孔子评论南容说:“国家有道时,他有官做;国家无道时,他也可以免去刑戮。”于是把自己的侄女嫁给了他。

 孔子评论子贱说:“这个人真是个君子呀。如果鲁国没有君子的话,他是从哪里学到这种品德的呢”

 子贡问孔子:“我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你呀,好比一个器具。”子贡又问:“是什么器具呢”孔子说:“是瑚琏。”

 有人说:“冉雍这个人有仁德但不善辩。”孔子说:“何必要能言善辩呢靠伶牙利齿和人辩论,常常招致别人的讨厌,这样的人我不知道他是不是做到仁,但何必要能言善辩呢”

 孔子让漆雕开去做官。漆雕开回答说:“我对做官这件事还没有信心。”孔子听了很高兴。

 孔子说:“如果我的主张行不通,我就乘上木筏子到海外去。能跟从我的大概只有仲由吧!”子路听到这话很高兴。孔子说:“仲由啊,好勇超过了我,其他没有什么可取的才能。”

 孟武伯问孔子:“子路做到了仁吧”孔子说:“我不知道。”孟武伯又问。孔子说:“仲由嘛,在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里,可以让他管理军事,但我不知道他是不是做到了仁。”孟武伯又问:“冉求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冉求这个人,可以让他在一个有千户人家的公邑或有一百辆兵车的采邑里当总管,但我也不知道他是不是做到了仁。”孟武伯又问:“公西赤又怎么样呢”孔子说:“公西赤嘛,可以让他穿着礼服,站在朝廷上,接待贵宾,我也不知道他是不是做到了仁。”

 孔子对子贡说:“你和颜回两个相比,谁更好一些呢”子贡回答说:“我怎么敢和颜回相比呢颜回他听到一件事就可以推知十件事;我呢,知道一件事,只能推知两件事。”孔子说:“是不如他呀,我同意你说的,是不如他。”

 宰予白天睡觉。孔子说:“腐朽的木头无法雕刻,粪土垒的墙壁无法粉刷。对于宰予这个人,责备还有什么用呢”孔子说:“起初我对于人,是听了他说的话便相信了他的行为;现在我对于人,听了他讲的话还要观察他的行为。在宰予这里我改变了观察人的方法。”

 孔子说:“我没有见过刚强的人。”有人回答说:“申枨就是刚强的。”孔子说:“申枨这个人欲望太多,怎么能刚强呢”

 子贡说:“我不愿别人强加于我的事,我也不愿强加在别人身上。”孔子说:“赐呀,这就不是你所能做到的了。”

 子贡说:“老师讲授的礼、乐、 、书的知识,依靠耳闻是能够学到的;老师讲授的人性和天道的理论,依靠耳闻是不能够学到的。”

 子路在听到一条道理但没有能亲自实行的时候,惟恐又听到新的道理。

 子贡问道:“为什么给孔文子一个‘文’的谥号呢”孔子说:“他聪敏勤勉而好学,不以向他地位卑下的人请教为耻,所以给他谥号叫‘文’。”

 孔子评论子产说:他有君子的四种道德:“他自己行为庄重,他事奉君主恭敬,他养护百姓有恩惠,他役使百姓有法度。”

 孔子说:“晏平仲善于与人交朋友,相识久了,别人仍然尊敬他。”

 孔子说:“臧文仲藏了一只大龟,藏龟的屋子斗拱雕成山的形状,短柱上画以水草花纹,他这个人怎么能算是有智慧呢”

 子张问孔子说:“令尹子文几次做楚国宰相,没有显出高兴的样子,几次被免职,也没有显出怨恨的样了。(他每一次被免职)一定把自己的一切政事全部告诉给来接任的新宰相。你看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可算得是忠了。”子张问:“算得上仁了吗”孔子说:“不知道。这怎么能算得仁呢”(子张又问:)“崔杼杀了他的君主齐庄公,陈文子家有四十匹马,都舍弃不要了,离开了齐国,到了另一个国家,他说,这里的执政者也和我们齐国的大夫崔子差不多,就离开了。到了另一个国家,又说,这里的执政者也和我们的大夫崔子差不多,又离开了。这个人你看怎么样”孔子说:“可算得上清高了。”子张说:“可说是仁了吗”孔子说:“不知道。这怎么能算得仁呢”

 季文子每做一件事都要考虑多次。孔子听到了,说:“考虑两次也就行了。”

 孔子说:“宁武子这个人,当国家有道时,他就显得聪明,当国家无道时,他就装傻。他的那种聪明别人可以做得到,他的那种装傻别人就做不到了。

 孔子在陈国说:“回去吧!回去吧!家乡的学生有远大志向,但行为粗率简单;有文彩但还不知道怎样来节制自己。”

 孔子说:“伯夷、叔齐两个人不记人家过去的仇恨,(因此,别人对他们的)怨恨因此也就少了。”

 孔子说:“谁说微生高这个人直率有人向他讨点醋,他(不直说没有,却暗地)到他邻居家里讨了点给人家。”

 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好看的脸色,摆出逢迎的姿式,低三下四地过分恭敬,左丘明认为这种人可耻,我也认为可耻。把怨恨装在心里,表面上却装出友好的样子,左丘明认为这种人可耻,我也认为可耻。”

 颜渊、子路两人侍立在孔子身边。孔子说:“你们何不各自说说自己的志向”子路说:“愿意拿出自己的车马、衣服、皮袍,同我的朋友共同使用,用坏了也不抱怨。”颜渊说:“我愿意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子路向孔子说:“愿意听听您的志向。”孔子说:“(我的志向是)让年老的安心,让朋友们信任我,让年轻的子弟们得到关怀。”

 孔子说:“完了,我还没有看见过能够看到自己的错误而又能从内心责备自己的人。”

 孔子说:“即使只有十户人家的小村子,也一定有像我这样讲忠信的人,只是不如我那样好学罢了。”

03 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汝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

关于“器”的问题,前边讨论的比较多。

《为政篇》中孔子说“ 君子不器 ”,强调我们无论从事什么工作、什么行业,处于什么样的职位,都要有不断学习、不断追求更高目标的志向,不要被权力、物质、地位等外物所束缚。跟《里仁篇》中孔子说的“ 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于比 ”,真正有道的学问的人,不会强求于一定要怎么样,只要符合天地大义即可。

另外在《八佾篇》中,孔子对于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管仲提出了微词,认为管仲热衷于物质和权力的欲望,这限制了他的道德、学问和人生价值的实现,所以说“ 管仲之器小哉 ”。

而这里,子贡问孔子对自己的评价时,孔子评价他说“ 汝器也 ”,就是指他的道德学问已经达到了一定的程度——成材成器了,子贡接着问“ 何器也? ”孔子用了“ 瑚琏 ”两个字,那么怎么理解孔子的评价呢?具体我们先看一下,子贡其人。

《仲尼弟子列传》中有一段记载孔子救鲁的故事:

田常欲作乱於齐,惮高、国、鲍、晏,故移其兵欲以伐鲁。孔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夫鲁,坟墓所处,父母之国,国危如此,二三子何为莫出?”子路请出,孔子止之。子张、子石请行,孔子弗许。子贡请行,孔子许之。

遂行,至齐,说田常曰:“君之伐鲁过矣。夫鲁,难伐之国,其城薄以卑,其地狭以泄,其君愚而不仁,大臣伪而无用,其士民又恶甲兵之事,此不可与战。君不如伐吴。夫吴,城高以厚,地广以深,甲坚以新,士选以饱,重器精兵尽在其中,又使明大夫守之,此易伐也。”田常忿然作色曰:“子之所难,人之所易;子之所易,人之所难:而以教常,何也?”

子贡曰:“ 臣闻之,忧在内者攻彊,忧在外者攻弱。今君忧在内。 吾闻君三封而三不成者,大臣有不听者也。今君破鲁以广齐,战胜以骄主,破国以尊臣,而君之功不与焉,则交日疏於主。是君上骄主心,下恣群臣,求以成大事,难矣。夫上骄则恣,臣骄则争,是君上与主有却,下与大臣交争也。如此,则君之立於齐危矣。故曰不如伐吴。伐吴不胜,民人外死,大臣内空,是君上无彊臣之敌,下无民人之过,孤主制齐者唯君也。”

田常曰:“善。虽然,吾兵业已加鲁矣,去而之吴,大臣疑我,柰何?”

子贡曰:君按兵无伐,臣请往使吴王,令之救鲁而伐齐,君因以兵迎之。”田常许之,使子贡南见吴王。

说曰:“臣闻之,王者不绝世,霸者无彊敌,千钧之重加铢两而移。今以万乘之齐而私千乘之鲁,与吴争彊,窃为王危之。 且夫救鲁,显名也;伐齐,大利也 。以抚泗上诸侯,诛暴齐以服彊晋,利莫大焉。名存亡鲁,实困彊齐。智者不疑也。”

吴王曰:“善。虽然,吾尝与越战,栖之会稽。越王苦身养士,有报我心。子待我伐越而听子。”子贡曰:“越之劲不过鲁,吴之彊不过齐,王置齐而伐越,则齐已平鲁矣。 且王方以存亡继绝为名,夫伐小越而畏彊齐,非勇也 。夫勇者不避难,仁者不穷约,智者不失时,王者不绝世,以立其义。今存越示诸侯以仁,救鲁伐齐,威加晋国,诸侯必相率而朝吴,霸业成矣。且王必恶越,臣请东见越王,令出兵以从,此实空越,名从诸侯以伐也。”吴王大说,乃使子贡之越。

越王除道郊迎,身御至舍而问曰:“此蛮夷之国,大夫何以俨然辱而临之?”

子贡曰:“今者吾说吴王以救鲁伐齐,其志欲之而畏越,曰‘待我伐越乃可’。如此,破越必矣。且夫无报人之志而令人疑之,拙也;有报人之志,使人知之,殆也;事未发而先闻,危也。三者举事之大患。”

句践顿首再拜曰:“孤尝不料力,乃与吴战,困於会稽,痛入於骨髓,日夜焦唇乾舌,徒欲与吴王接踵而死,孤之愿也。”遂问子贡。子贡曰:“吴王为人猛暴,群臣不堪;国家敝以数战,士卒弗忍;百姓怨上,大臣内变;子胥以谏死,太宰嚭用事,顺君之过以安其私:是残国之治也。今王诚发士卒佐之徼其志,重宝以说其心,卑辞以尊其礼,其伐齐必也 。彼战不胜,王之福矣。战胜,必以兵临晋,臣请北见晋君,令共攻之弱吴必矣。其锐兵尽於齐,重甲困於晋,而王制其敝,此灭吴必矣 。”越王大说,许诺。送子贡金百镒,剑一,良矛二。

子贡不受,遂行。报吴王曰:“臣敬以大王之言告越王,越王大恐,曰:‘孤不幸,少失先人,内不自量,抵罪於吴,军败身辱,栖于会稽,国为虚莽,赖大王之赐,使得奉俎豆而修祭祀,死不敢忘,何谋之敢虑!’”后五日,越使大夫种顿首言於吴王曰:“东海役臣孤句践使者臣种,敢修下吏问於左右。今窃闻大王将兴大义,诛彊救弱,困暴齐而抚周室,请悉起境内士卒三千人,孤请自被坚执锐,以先受矢石。因越贱臣种奉先人藏器,甲二十领,鈇屈卢之矛,步光之剑,以贺军吏。”

吴王大说,以告子贡曰:“越王欲身从寡人伐齐,可乎?”

子贡曰:“ 不可。夫空人之国,悉人之众,又从其君,不义 。君受其币,许其师,而辞其君。”吴王许诺,乃谢越王。於是吴王乃遂发九郡兵伐齐。子贡因去之晋,谓晋君曰:“臣闻之, 虑不先定不可以应卒,兵不先辨不可以胜敌 。今夫齐与吴将战,彼战而不胜,越乱之必矣;与齐战而胜,必以其兵临晋。”

晋君大恐,曰:“为之柰何?”

子贡曰:“修兵休卒以待之。”晋君许诺。

子贡去而之鲁。吴王果与齐人战於艾陵,大破齐师,获七将军之兵而不归,果以兵临晋,与晋人相遇黄池之上。吴晋争彊。晋人击之,大败吴师。越王闻之,涉江袭吴,去城七里而军。吴王闻之,去晋而归,与越战於五湖。三战不胜,城门不守,越遂围王宫,杀夫差而戮其相。破吴三年,东向而霸。

故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 。

另外在《货值列传》中司马迁评价说:

子赣(即子贡)既学于仲尼,退而仕于卫,废着鬻财于曹、鲁之间, 七十子之徒,赐最为饶益 。原宪不厌糟,匿于穷巷。子贡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享诸侯,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 夫使孔子名布扬于天下者,子贡先后之也 。此所谓得埶而益彰者乎?

从这些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到子贡其人很聪明,而且口才极好,所以《先进篇》中孔子说“ 言语:宰我、子贡 ”,但是好像他的政治抱负并不是很大,能够用一人之力搅乱天下,却天天忙着做生意,孔子评价他“ 回也其庶乎。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 ”,颜回比较穷,家里经常揭不开锅,但是子贡却不安于命运,到处做生意,而且倒买倒卖对行情把握的很准。

而这里孔子认为子贡是“ 瑚琏之器 ”,其中的“瑚琏”是古代祭祀时盛黍稷的尊贵器械皿,现在大都解释成为可以担当大任的人才,这个解释只能说是很简单,至于更多的含义,我们可以参考一下《史记汉高祖本纪》中汉高祖的话去体会:“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即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张良是很好的谋士,萧何是很好的宰相,韩信是很好的将军,他们都只能是“ 器 ”,而只有刘邦才能称得上是“ 君子不器 ”。

公冶长是个怎样的人

公冶长是孔子的弟子,也是孔子的女婿。自幼家境贫寒,以但聪颖好学。后拜师孔子,终成大器。孔子看中公冶长度量宽大、治于儒学,并不嫌弃他...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