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姓氏的由来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2浏览:3收藏

唐姓氏的由来,第1张

唐姓由来

唐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二十六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六五。

寻根溯源

1、出自祁姓。据《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帝尧之子丹朱被舜封为唐侯,后其国被周成王所灭,子孙有以国为氏者,此为陕西唐姓。又周昭王时,为奉唐尧之祭祀,封丹朱裔孙在鲁县(今河南鲁山县)为唐侯,后被楚所灭,子孙以唐为氏,此为豫鲁(今属河南、山东间地)唐姓。

2、出自姬姓。据《姓氏考略》及《世本》所载,周成王封唐国给唐叔虞,叔虞子孙中有以国为氏者,此为山西唐姓。又有春秋时,楚地(今属湖北)有一支姬姓唐诸侯国,被楚所灭后,子孙以唐为氏,此为湖北唐姓。

3、其他源流。据《后汉书•南蛮传》所载,汉代时南蛮白狼王为唐姓;据《三国志•郭淮传》所载,陇西(今属甘肃)羌族中有唐姓者;据《元史•唐仁祖传》所载,元代西域畏兀人唐仁祖,其子孙以唐为姓。另外,满族塔塔喇氏、唐古氏、唐尼氏、唐佳氏,土族拉什唐氏及瑶、苗、蒙古等少数民族中均有唐姓者。

得姓始祖

唐尧。唐尧姓伊祁,名放勋,尧是他的谥号。他最初被封为唐(今山西翼城西)侯,即位后,又立国号唐,所以称为唐尧。唐尧是传说中的圣明天子,被后人尊为“良师帝范”、“文明始祖”。据说,他做了一百年天子,后来禅位给舜。他死后,帝舜又封他的子孙为唐侯。唐国经历夏商两代,周初被周公灭掉。周成王封弟弟叔虞在唐,改封唐侯后人为杜伯(把唐公及其后人迁于杜城,降爵为伯),称为唐杜氏。唐杜氏的后裔有以国为氏者,此为陕西唐姓。

繁衍播迁

唐姓发源地当有四处:陕西、山西、豫鲁(今河南、山东间地)、湖北。上述陕西、山西、豫鲁三地在发展中成为唐姓繁衍的中心地带,也是唐姓主要望族所在地。秦汉时,唐姓分布于江苏、江西、四川、广东、安徽、浙江、山西、陕西、河南、山东、湖北等地。据载,战国时魏国人唐雎之孙唐厉迁于沛国(今属江苏),唐厉四世孙唐都任临邛(今属四川)令,唐都之孙唐林被封为建德侯,唐林之子唐蔚因封地被除,徙居颖川(今属河南),唐蔚之三世孙唐帽任会稽(今属浙江)太守,唐帽之子唐翔任丹阳(今安徽当涂县东北)太守。魏晋南北朝时,社会动荡不安,北方战火连天,唐姓人随着南迁队伍,更广泛地分布于南方各地。此时,唐雎一支唐翔之子唐固,任孙吴政权中的尚书仆射一职,唐固三世裔孙唐彬任晋镇西校尉、上庸襄侯,唐彬之子唐熙因娶凉州(今属甘肃)刺史张轨之女,遂把家安到凉州,唐熙之子唐郓任前凉凌江将军,从凉州迁居晋昌(山西定襄县西北),后发展成为唐姓历史上最大郡望。唐郓之曾孙唐瑶任西凉晋昌太守、永兴侯,唐瑶之孙唐褒任后魏华州刺史、唐纯任后魏太原太守,唐褒之子唐茂任秦州刺史,唐茂之子唐翼任后魏凉州太守。隋唐时期,随着河南固始人陈元光开漳入闽,唐姓人有加入者。唐雎一支有唐瑶的七世孙唐休王景任职宰相。宋元时又有唐姓人迁居南方,由北方发展而来的唐姓已是大量的居于南方了。明清时,又有唐姓人移居台湾,远徙海外的。至此,唐姓足迹遍布中国大地。今日唐姓尤以四川、湖南、贵州、山东、安徽、广西等省区居多,上述六省唐姓约占全国汉族唐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

郡望堂号

唐姓郡望主要有四个:

1、晋昌郡,治所在长乐(今陕西石泉县);

2、北海郡,治所在营陵(今山东昌乐东南);

3、鲁国郡,治所在鲁县(今山东曲阜);

4、晋阳郡,治所在今太原市西南。

堂号:

“晋阳”、“晋昌”、“北海”。自立堂号有:“思本”、“忠恕”、“敦睦”、“移风”、“梧桐”、“梧封”等。

宗族特征

1、群英荟萃,名人辈出。

2、从其排列有序的字行,可窥其姓氏特征一斑。如浙江唐姓一支字行为:“福禄永隆昌,和良瑞世美,才智端宁聪。”又江苏一支字行为:“本立元孝,起宗节义。”

名人精粹

唐昧:战国时代任楚国(今湖北北部一带)大将。唐勒:战国时期楚国(今湖北北部一带)辞赋家。唐举:战国时期梁国(今陕西韩城南)相术家。唐寓之:南朝宋时三吴地区农民起义军首领,在攻占钱塘(今浙江杭州)后称帝建吴国。唐慎微:蜀州晋原(今四川崇庆)人,宋代医药学家,著有《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唐寅:江苏吴县人,字伯虎,明代画家、文学家。擅画山水,并工画人物、花鸟,与沈周、文徵明、仇英合称“明四家”。唐顺之:江苏武进人,明代散文家,官至右佥都御史、代凤阳巡抚。“唐宋派”人物之一。唐赛儿:山东蒲台人,明末山东农民起义女首领。唐甄:达州(今四川达县)人,清初思想家,著有《衡书》九十七篇,后更名为《潜书》。宗阳明良知之学,反对空谈心性,主张“富民”。唐英:清代传奇小说家。唐才常:湖南浏阳人,清末维新派人物之一。早年参与时务学堂的创办,编辑《湘学报》,后被张之洞勾结英国领事将其杀害。唐廷枢:清末广东中山人,曾任职英商怡和洋行总买办、轮船招商局总办,后开办开平煤矿和修建铁路,为洋务运动中主干分子。唐正才:太平天国将领,被封航王,总管水营事务。唐绍仪:广东香山(今中山)人,清政府时任天津关道、外务部侍郎等职,袁世凯任职临时大总统时,他任国务总理,后任护法军政府代表、国民党政府国府委员等职。唐继尧:云南会泽人,为滇军军阀,曾任职贵州、云南都督。唐澍:河北人,陕西渭华起义的***,曾任职西北工农革命军前敌总指挥。唐生智:湖南东安人,曾担任中国国民党革委会中央常委、建国后任职湖南省副省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唐兰:现代文学家、音韵学家、历史学家。

唐姓,在中国《百家姓》中排名64位。在日本、韩国、越南等国也有分布。唐姓是中国姓氏人口排名25位的大姓,人口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65%。唐姓遍布天下,今以四川、湖南、江苏、山东、安徽、广西六省区居多,约占全国唐姓人口60%。构成汉族唐姓来源主要有两支:祁姓、姬姓。第一支出自祁姓,源于上古五帝之一唐尧。第二支是姬姓,为唐叔虞之后。除汉族外,其他少数民族也有唐姓,包括汉时南蛮、三国时羌人、元朝西域人以及清朝满洲八旗塔塔喇氏、唐古氏、唐尼氏、唐佳氏等氏族。唐姓的郡望主要有晋阳、鲁国、北海、晋昌等。唐的堂号除了与郡望名相同外,重要的堂号有禅让堂和圣仁堂。

唐姓源出有:

源于汉族

出自姬姓与祁姓,为黄帝轩辕氏之后。相传帝尧是黄帝轩辕氏的六世孙,姓伊祁,名放勋,他最初被封于陶(故地在今山西永济北),后来迁于唐(故地在今山西临汾),所以被称为陶唐氏。成为天子后,开始以"唐"为国号,所以又称唐尧。他的后代世袭为唐侯(故地在今山西翼城西唐城),到周武王时,唐侯作乱被成王所灭,唐国之地就被改封给成王之弟唐叔虞,原来帝尧的后裔则被迁往杜国,称唐杜氏。唐杜氏的后裔有以国为氏的,称唐氏。[2]  另外唐叔虞的子孙也以国为氏,后来也姓了唐。后来北方的唐国改称晋国,唐叔虞的后裔燮父的后代在南方建立新的唐国(故地在今湖北随州西北唐县镇),后被楚灭后,其子孙也姓唐。又有唐尧后代受封于郚(故地在今山东潍坊鄌郚镇),世称唐郚(鄌郚),后人以唐为姓。另有复姓唐山姓、北唐姓改为唐姓。

源于西南夷

出自东汉时期白狼王部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后汉书·南蛮传》载,汉代时南蛮白狼王为唐姓。古称白狼族、白狼夷,就是今天少数民族普米族的先民。

源于羌族

据《三国志·郭淮传》所载,陇西(今甘肃)羌族中有唐姓。

源于维吾尔族

元朝畏兀人唐仁祖,字寿卿,其祖名唐古直,后代取名首字为姓,是为唐姓。元成宗孛儿只斤·铁穆尔大德五年(辛丑,公元1301年),唐仁祖授翰林学士承旨。在此期间,元成宗尊太母元妃为皇太后,由于唐仁祖精于书法,特诏令他书写册文,深得元成宗的器重。唐仁祖逝世后,被追封为洹国公,赐谥号为“文贞”。在唐仁祖的后裔子孙中,皆以汉姓唐为氏。

源于蒙古族

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蒙古族塔喇氏,人数庞大,世居讷殷(今吉林抚松松花江上游流域)。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Tara Hala,汉义“旷野”。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白氏、唐氏、匡等。

蒙古族图罗鲁特氏,亦称佟尼果特氏,世居喀喇沁(今内蒙古赤峰喀喇沁旗)。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Tulolut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唐。

另外还有唐古特氏、夏日那氏、唐努氏等后裔均有姓唐者。

源于满族

满族本有唐姓,世居沈阳。又有其他姓汉化为唐,分别为:

满族他塔喇氏,亦称他塔拉氏、他他拉氏,满语为Tatara Hala,汉义“众多”,世居扎库木(辽宁新宾伊勒登河西岸下营子)、安褚拉库(今俄罗斯滨海地区南部)、宁古塔(黑龙江宁安)、扎克丹(今辽宁抚顺)、萨尔浒(今辽宁抚顺大伙房水库)、马察(今吉林浑江)、占河(今吉林双阳)、乌苏(今吉林伊通)、伊兰木(今吉林市)、海州(今辽宁海城)、十方寺(今辽宁沈阳石佛寺)、吉林乌拉(今吉林永吉)以及长白山等地,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唐氏、谭氏、舒氏。

满族泰瑚特氏,亦称唐乌勒特氏,满语为Taihut Hala,世居乌拉(今吉林永吉)。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唐氏。

满族唐达氏,满语为Tangda Hala,世居科普沁(科普喀滩,今乌苏里江北岸)。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唐氏、佟氏。

满族唐古氏,亦称汤务氏、陶古浑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唐括部,以部为氏,满语为Tanggu Hala,汉义“百”,世居哈达(今辽宁西丰小清河流域)、长白山等地,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唐氏、陶氏。

满族唐佳氏,亦称汤佳氏,满语为Tanggiya Hala,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后融入鲜卑族,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安褚拉库(今俄罗斯滨海地区)。清朝中叶以后多多冠汉姓为唐氏。

满族唐尼氏,满语为Tangni Hala,世居十方寺(今辽宁沈阳石佛寺)。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唐氏。

满族唐颜氏,满语为Tangyan Hala,世居讷殷(今吉林抚松松花江上游流域)。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唐氏。

源于回族

元西域回回人纳速剌丁之后有唐氏,定居上海松江。明洪武年间有锦衣卫唐哈散,回族,其后定居南京。

源于佤族

佤族贡然氏,后改唐氏。

源于土族

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土族唐氏,源出土族拉什唐氏族部落,在清朝中叶多取部落名称中的谐音汉字“唐”为姓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于其他民族

属于汉化为氏。今瑶族、苗族、彝族、黎族、哈尼族、仡佬族、布依族、朝鲜族、东乡族、鄂伦春族、毛南族、水族、壮族、纳西族、藏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唐氏族人分布。

唐姓24个字辈分排列是本,安,凤,世,卫,利,东,文,治,武,功,冠,杰,英,耀,宗,恒,择,力,鹏,舒,怡,铭,中。

唐氏家族族谱字辈排列:

1、安徽唐氏宗亲字辈。安徽砀山唐寨唐怀地,桐叶堂,远大国宗儒,高占朝成世,怀文景广运,立志学继先,谆厚传家永,廉朴滋荫长,勤谨培元本,谦蔼征祺祥。安徽淮南唐氏,桐叶堂后谱,荣家文有伯,元建广朝兴, 安国俊英贤,后面的缺失。

2、安徽宿松唐氏后谱,良士志应时,道正耀天光,学富功先裕,德崇名自彰,咸怀诒泽大,克念保宗长,继嗣能华国,家声世代昌。安徽定远十代族谱, 大,占,开,玉,保,忠,孝,高,秀,武。元隆三宗遥派字辈,仕大奉习一承朝,文武国正泰,守法尊天爵,后重做师范,谨愿章质扑。

3、唐氏皖宣城辈分,广大世,日长纪,书先进正。兰考县红庙镇有一支唐姓。190多人。家谱字为,本,安,凤,世,卫,利,东,文,治,武,功,冠,杰,英,耀,宗,恒,择,力,鹏,舒,怡,铭,中。一共24个字辈。

4、云南人比邻四川一支字辈中含有,朝,发,方,元,明。贵州六盘水一支字辈,九尧周龙堂,四访明德显,允占克守扬,加修为国线,定海雪安帮。陕西唐姓后裔字排, 荣华重金玉,仁义仕以怀,文元芳泰永,昌国定其才,学中明尚友。安徽省亳州市利辛县,天文敬学祥,金怀鸿崇亚大昌。

5、安徽梁园唐发春桐荫堂,行,家,辅,国,世,代,荣。昌泗县草沟镇唐圩唐宏民晋阳堂,始祖唐铎,字振之,世继宗光,胤永廷维,嘉元自福,崇玉兴盛,肇承宏培,怀占嗣起华夫庆贺中,如松常茂青,英贤天赐尔,廉朴滋荫封,勤谨尊祖训,谦蔼征祺明。

唐姓,中华姓氏之一,在中国《百家姓》中排名64位。唐姓是中国姓氏人口排名25位的大姓,人口约1020余万,约占全国人口的068%。尤其在湖南四,川地区中最有影响,当今唐姓人群大约占了全国人口的062%,总人口大约在780余万。

唐姓的起源主要有三支,第一支出自祁姓,源于上古五帝的帝尧。第二支是姬姓。第三支也出自姬姓,源于春秋战国时期,一个国号为唐的姬姓诸侯国。除此之外,也有其他民族汉化改姓,包括汉末三国时古羌人,元代西域人以及清代满人塔塔喇氏,唐古氏,唐尼氏,唐佳氏等氏族。

唐姓的来源及姓唐的名人 唐 一、来源有二 1、出自祁姓和姬姓,为黄帝轩辕氏之后。

相传帝尧是黄帝轩辕氏的玄孙,姓伊祁,名放郧,尧是他的谥号。

他最初被封于陶,后来迁于唐,所以被称为陶唐氏。

成为天子后,开始以"唐"为国号,所以又称唐尧。

尧做了100年天子后禅位给舜,尧死后,舜封他的儿子丹朱为唐(今河北省唐县)侯。

到周武王时,唐侯作乱被成王所灭,唐国之地就被改封给成王之弟唐叔虞,原来帝尧的后裔则被迁往杜国,称唐杜氏。

唐杜氏的后裔有以国为氏的,称唐氏。

另外唐叔虞的子孙也以国为氏,后来就姓了唐。

同时周昭王时,曾封丹朱之后在鲁县为唐侯,被楚灭后,其子孙也姓唐。

春秋时,又有一支姬姓唐诸侯国,被楚昭王灭后,其后人也称为唐氏。

以上这4支唐氏,均源自轩辕氏。

2、东汉时唐姓始有他族加入。

如南方白狼王中有唐姓;陇西(今属甘肃)羌亦有唐姓。

二、迁徙分布 早期的唐氏,主要分布于魏、楚、晋、秦,如战国时魏有唐雎;楚有唐昧。

西汉时,唐雎之孙唐厉徙居沛国(今江苏沛县);东汉时唐翔在丹阳(今安徽当涂县东北)定居;晋代唐熙定居凉州(今甘肃武威),其子唐辉又徙居晋昌(今山西定襄县西北);南朝齐时有三吴地区农民起义首领唐寓之曾攻占钱塘(今浙江杭州),称帝,国号吴。

由此可见,南北朝时期唐氏已相当广泛地分布于大江南北的许多地方。

唐朝时有河南固始唐氏移居福建。

宋代有晋昌唐氏随宋室南渡,定居江西宁都,后迁福建永定、广东潮阳、大埔,又有迁梅州及广西者。

清代,闽、粤唐氏有的移居台湾,进而又有人远徙海外,如当代有"航运业大王"之称的印尼华人唐裕等。

三、郡望堂号 堂号 "移风堂":汉朝时候,费汛为萧县令,爱民如子,先教后罚,在官9年,连地方的坏风俗都转变了,全县3年都没有打官司的。

邻县沛县发生蝗灾,蝗虫到了萧界,不入萧境。

皇帝封费汛为梁相。

唐姓又有以"晋阳"、"晋昌"、"北海"为其堂号的。

郡望 晋昌郡:晋永和中置郡,治所在长乐(今陕西石泉县)。

此支唐氏,其开基始祖为十六国前凉凌江将军唐郓。

北海郡:汉时分齐郡置郡,治所在营陵(今山东昌乐东南)。

鲁 国:西汉初改薛郡置鲁国,治所在鲁县(今山东曲阜)。

晋改为郡。

晋阳县:秦置,治故晋阳城。

秦汉为太原郡治所,东汉后又为并州治所。

四、历史名人 唐 寅:明朝文学家、书画家,字伯虎,号六如居士。

自放名山大川,筑桃花坞以居,毕生致力于绘画,且能诗文,与祝允、徐祯卿、文征明并称"伍中四才子",与沈周、仇英、文征明合称"明四家"。

有《六如居士全集》、《画谱》等。

唐 蒙:西汉官吏。

武帝时,他出使夜郎国(现在的贵州省),以厚礼,说服夜郎侯多同归属汉邦,设犍为郡,从此贵州不再是夷地了。

唐赛儿:明初农民起义军女首领,白莲教首领,自称"佛母"。

唐廷枢:清朝买办。

1880年,主持修筑我国第一条铁路唐胥线(唐山至胥各庄)。

并在英国支持下开办开平煤矿,为李鸿章办洋务的得力助手。

唐慎微:宋代著名医药学家,编有《经史证类备本草》,总结了宋以前的药物学成就,流传很广。

《说文》:“唐,大言也。”

唐姓起源1、出自祁姓和姬姓,为黄帝轩辕氏之后,亦为帝尧之后。帝尧是黄帝轩辕氏的玄孙,姓伊祁,名放郧,尧是他的谥号。他最初被封于陶,后来迁于唐,所以被称为陶唐氏。尧成为天子后,开始以“唐”为国号,所以又称唐尧,世称“唐放勋”。

构成汉族唐姓来源主要有三支:姚姓、祁姓、姬姓。第一支出自祁姓,有4000多年历史。第二支是姚姓子孙衍生的唐姓,第三支是外族姓政唐姓。包括汉时南蛮,三国时羌人,元朝西域人的唐姓,清朝满洲八旗塔塔喇氏、唐古氏、唐尼氏、唐佳氏等氏族。

唐姓氏源于姬姓。

西周初周成王灭山西翼城西的唐,把古唐国之地封与其弟叔虞,史称唐叔虞。叔虞后改封为晋侯,唐叔虞的庶出子孙中也有唐氏,此为姬姓唐氏。唐叔虞的后裔燮父继承唐侯,别封于新的唐地,古城在今湖北随州西北唐县镇。公元前505年,楚昭王灭唐,唐国子孙也以国名为氏,此也为姬姓唐氏,也称楚唐。

除此之外,其他少数民族也有唐姓,包括汉时南蛮、三国时古羌人、元朝西域人以及清朝满洲八旗塔塔喇氏、唐古氏、唐尼氏、唐佳氏等氏族。唐姓的郡望主要有晋阳、鲁国、北海、晋昌等。唐的堂号除了与郡望名相同外,重要的堂号有禅让堂和圣仁堂。

唐姓人口分布情况:

当代唐姓的人口已达780余万,为全国第二十五位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62%。从明朝至今600年中唐姓人口由51万激增到780余万,增长了15倍之多,唐姓人口的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入口的增长速度,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唐姓人口的增长率是呈上升的态势。

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湖南、四川二省,大约占唐姓总人口的35%,其次分布于安徽、重庆、广西、江苏,贵州、云南六省,又集中了34%的唐姓人口。湖南居住了唐姓总入口的18%,为唐姓第一大省。全国形成了湘桂云贵川渝、皖苏两大块唐姓高比率区域。

唐姓中华民族中是一个大姓,在远古时期就已经出现了这个姓氏,但在那时候文化还没开始发展,由于人们对大自然力量的敬畏,形成了图腾文化,应用到姓氏,形成了最初的姓氏图腾文化。历史上的唐姓也是人才辈出,有思想家、文学家、药学家以及不少的忠臣良将和起义领袖。

出自祁姓,又称伊祁氏,是陶唐氏的后代,根据是史料文献记载,帝尧是轩辕氏的玄孙,姓伊祁,名放郧,谥号尧。帝尧最初被封于陶,后迁到唐,他当天子之后,便以唐为国号。帝尧去世后,就由丹朱为唐侯。在周武王时,唐侯因作乱被成王所灭,唐国就封给了唐叔虞,他是成王之弟,而帝尧的后裔迁往杜国,为唐杜氏,唐杜氏有的后裔以国为氏,称唐氏;唐叔虞的子孙也是以国为氏,为唐氏。

出自少数民族,东汉时期白狼王部族,属于汉化改姓,改为唐姓。

源于回纥族,属于以先祖名字汉化为姓,元朝时期大臣畏兀人中有唐仁祖,其祖辈称唐古直氏,在元朝时期,他的子孙都改为姓唐。

源于蒙古族,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蒙古族塔喇氏、蒙古族图罗鲁特氏,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清朝中叶之后多冠汉姓为唐。

在秦汉时期,唐姓主要分布在江苏、广东、山西、山东、湖北等地;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火连天,社会非常不稳定,唐姓族人向南迁移,在南方广泛分布;到了隋唐时期,河南固始唐姓族人随着陈元光开漳入闽,唐雎一支有唐瑶的七世孙唐休璟任职宰相;宋元时期,唐姓有迁居南方,在北方发展的唐姓已经大量开始在南方居住了;到了明清时期,唐姓族人开始移居海外,分布在世界各地。

唐休璟,字休璟,唐朝宰相、名将。历任营州户曹、丰州司马、西州都督、凉州都督,持节陇右诸军州大使等职。

唐寅,字伯虎,号六如居士,明朝文学家、书画家。毕生致力于绘画,善书法能诗文,与徐祯卿、祝允、文征明称为吴中四才子,与仇英、沈周、文征明合称明四家。

唐英,字隽公,号蜗寄居士,清朝陶瓷家、戏曲作家。雍正时期,任驻景德镇瓷厂协理官;乾隆时期,九江关监督,所督造之瓷器享有盛名,有“唐窑”之称。

唐棣,字子华,元代画家,官至部郎。擅于布置厂殿景物,为元宫嘉熙殿作壁画,作品有《秋山行旅》、《村人聚饮》、《霜浦归渔》等。

1、出自祁姓和姬姓,为黄帝轩辕氏之后,亦为帝尧之后。

  帝尧是黄帝轩辕氏的玄孙,姓伊祁,名放郧,尧是他的谥号。他最初被封于陶,后来迁于唐,所以被称为陶唐氏。尧成为天子后,开始以“唐”为国号,所以又称唐尧,世称“唐放勋”(“放”极言大,“勋”即功勋),称颂他的功勋和德化之治。帝尧的后裔则被迁往杜国,称唐杜氏。唐杜氏的后裔有以国为氏的,称唐氏。

  2、出自唐叔虞,为黄帝轩辕氏之后。

  尧做了百年天子后禅位给舜,尧逝世后,舜封他的儿子丹朱为唐(今河北省唐县)侯。到周武王时,唐侯作乱被成王所灭,唐国之地就被改封给成王之弟唐叔虞。有著名的“桐叶封侯”典故,《史记·晋世家》:“成王与叔虞戏,削桐叶为珪以与叔虞,曰:‘以此封若。’史佚因请择日立叔虞。成王曰:‘吾与之戏耳。’史佚曰:‘天子无戏言’。言则史书之,礼成之,乐歌之。于是遂封叔虞于唐。”(西周时,成王与弟弟叔虞一起玩耍时,将一片桐叶剪成圭的形状,递给叔虞,并说: “以此作证,封你为侯”,史官(一说“周公”)于是请成王择日以封叔虞。成王长大后说:“这是我与他开玩笑呢”,史官说:“天子无戏言”,于是礼乐周全的封叔虞于唐。)唐叔虞的子孙也以国为氏,后来就姓了唐。

唐姓氏怎么来的 唐姓起源和由来

  3、出自丹朱之后,为帝尧之后,亦为黄帝轩辕氏之后。周昭王时,曾封丹朱之后在鲁县为唐侯,被楚灭后,其子孙也姓唐。

  4、春秋时,又有一支姬姓唐诸侯国,被楚昭王灭后,其后人也称为唐氏。以上这4支唐氏,均源自轩辕氏;其中1、3亦出自帝尧,2、4亦出自周朝宗室。

  5、少数民族用唐姓或改姓唐姓。东汉时唐姓始有他族加入。如南方白狼王中有唐姓;陇西(今属甘肃)羌亦有唐姓。

唐姓氏的由来

唐姓由来 唐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二十六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六五。 寻根溯源 1、出自祁姓。据《唐...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