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的风俗习惯和民族特色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2浏览:3收藏

苗族的风俗习惯和民族特色,第1张

1、民族特色

苗族先民有自己崇拜的图腾。由于苗族支系繁多、分布广,他们崇拜的图腾有多种。如凤凰、枫木、蝴蝶、神犬(盘瓠)、龙、鸟、鹰、竹等。黔东南地区的苗族先民把枫木作为图腾进行崇拜,认为自己的祖先源于枫木。

另外他们还把蝴蝶作为图腾,认为其祖先姜央是“蝴蝶妈妈”所生。湘、鄂、川、黔交界地区的苗族先民还以盘瓠为图腾,至今这一带还保留了不少盘瓠庙、辛女宫。而贵州西部苗族则以鸟为图腾。

苗族信鬼尚巫源远流长,新中国成立后仍很普遍,所信的鬼神多达几十种。他们把鬼分为善、恶两类:认为善神能赐福于人,为此应该经常祭献,恶鬼则与人作祟,降灾降祸,应当祈解和驱逐。认为要达到此目的,就要通过巫师实行巫术。

巫师是沟通人与鬼神的中介人,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受到苗族群众的敬重。巫师实行的巫术主要有占卜、禳解、招魂等。

2、风俗习惯

农事禁忌:苗族人每年第一次往田里送粪归来时忌见外人,若遇之,忌打招呼。栽秧时若见秧田有鱼时忌说鱼,否则鱼会吃秧根。有些村寨,收获小米时留下穗小的不收,若孩子问及,忌说“不要了”,要说“它们未长大”,否则以后小米因伤心而拒绝再长。在田中忌提及老鼠,惟恐其听到前来糟蹋庄稼,只能以“他们父子”来代称之。忌戊日,正月立春后,凡遇戊日忌动土挑水。

丧葬禁忌:有些苗族地区,忌男性死于白天,女性死于夜晚,认为时辰不对,死者须再要一异性死者相伴。故死时不适,丧家常请巫师念咒“改”,同时做一手掌大小的木棺同葬,示已有伴。忌棺内放铁、铜等非银金属及棉花和涂有桐油之物,以为如是死者在回东方的路上买不了水喝,铁、铜还会折腾死人。

在些苗族地区,村寨死人当天,可以劳动,但忌下田。是日,同村人忌挑柴回家,否则挑柴者会有灾难。停柩期间,家属忌吃蔬菜。入葬后1月内,家中任何东西不得出卖或借人。

扩展资料:

1、宗教信仰

苗族很早就有自己的宗教信仰。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不同地区苗族的宗教信仰有所不同。有的苗族地区由于交通闭塞,苗族信仰原始宗教;还有少数苗族地区,如威宁、石门坎和湘西沅陵等地在近代由于受外国传教士的影响,有改信天主教和基督教的。但总的来看,多数苗族群众信仰的仍是本民族长期形成的原始宗教,它包括自然崇拜、图腾崇拜、鬼神崇拜、祖先崇拜。

2、自然崇拜

苗族的主要自然崇拜对象有天、地、日、月、巨石、大树、竹、山岩、桥等。在云南的金平麻栗坡等地的一些苗族中,每当农作物抽穗时都要祭“天公地母”,祈求天地使农作物丰收,这是苗族崇拜天、地的遗迹   。

——苗族

求龙凤胎小名 卿卿…盈盈

童童…瑶瑶

悦悦…靓靓

珑珑…格格

龙凤胎取什么小名好听 平平 安安 。 南南 北北 。

龙凤胎起小名,要好记好听的,谢谢 静淞:水汽凝结的冰花。适用于女孩取名字。出自宋代曾巩《雾淞》“园林初日静无风,雾淞花开处处同”。

楷瑞 (楷:楷模;瑞:吉祥)

名字取自经典诗句,富于文化气息,于内有助于培养孩子谦虚博大的胸怀和善于学习和观察的习惯以及高洁自爱的道德胸怀,更有助于培养孩子从小对中国古典文学和传统文化的兴趣;于外能彰显家庭长辈的文化素养和志趣品味,有助于得到高素质人士对孩子名字的欣赏和好感。

高姓龙凤胎起名小名 姓名,传承了人的情、意、志;姓名,蕴含了人的精、气、神。人的姓名不只是一个简单的人体符号,而且对人的情绪、智力、婚恋、未能得逞、健康等各方面有着一定的影响给孩子起名,只要掌握一些要领和方法,还是自己起为好,因为只有你们最了解自己的孩子,也只有你们知道自己的期望是什么。再者,取名有一些限制,比如说家族中已有人用的名字不能用,但外人不知道哪个字你的家族已有人用过,另一方面,古语有言曰:名字父母所取,肤发父母所赐,故为人子,应怀感恩之心。,虽然现在我们一般不说这个了,但

做为父母的我们,孩子的名字还是自己起更加有意义:

一给孩子起名字要注意的原则:

1、音韵的灵动力:名字念起来会产生声音的磁场,好的名字悦耳,不佳的名字会形成干扰,不少艺术家或作家都会另外取一个名字或另取字号,如:张大千(原名张员)。好名字不仅会令人印象深刻,自己也能认同。

2、避免谐音: 父母若打算自己帮宝宝取名字,要注意名字念起来是否有不雅的谐音,以免日后徒生困扰。如:吴理茂、曾豪孝、雨玲(雨淋)、尉琮(喂虫)。最好是名字取好后,多念几遍,看看听起来是否流畅。

3、注意字义: 父母若想为孩子取名字,必须先了解字的意义,因为有些字并不常见,或者换了旁侧的部首,却意义不佳,所以最好在取名字前,查阅康熙字典确定字义。

4、八字: 有些是参考宝宝的八字来帮宝宝取名,即利用八字来了解宝宝的先天命格,如:是否阴阳协调、五行均等,再借着取名来调和、改善宝宝的运势。帮宝宝命名可以依照八字命盘、再参考格局、笔画,最后找出合适的字义。比如由八字得知宝宝个性任性刁蛮,建议可用,如:理、德、修、维,来修饰孩子的个性。

5、生肖: 不少父母在取名字时,常会因生肖来选择字,如:龙年时男生常取名为龙。或者某些生肖,适合用某些字,如:蛇喜欢待在小洞,蛇年出生的宝宝,可以选择:哲、启、善、唯等字。

6、单名: 一般而言,单名好记且响亮,但是就单名欠缺地格、外格,除非命格好者,否则不适合使用,或者可再取字或号作为辅助,如:孙文,字中山;李白,字太白。

7、笔画的八十一灵动: 可分别算出五格(天格、地格、人格、外格、总格)的八十一灵动,并观察其五行的相生相克关系。总格24、25、29、31、32、33、35(这样的笔画数格局很不错,但人生有较多波澜重叠)37、39、41、45、47、48(这样的笔画数是不错的格局,有这样笔画数的人,大都能克服困难,开创格局。)

8、三才五格: 五格是由姓名的笔画中算得,五格的笔画可算出相应的五行,接着即可了解五格及五行间相生相克与吉凶关系,取名字时,最重要在于五行是否协调,再者才是笔画好不好。三才是指天格、人格、地格间的组合并系。取名字时可参考康熙字典的字义和笔画,因为有些字必须以偏旁部首来算,才能得到正确的笔画。

二,基本要领:

1,以父姓加固定的字派(有的家谱规定必须使用)加一个有特定意义的字;

2,以孩子父母的姓加上一个有特定意义的字,组成三个字的姓名;

3,以孩子父姓加上一个有特定意义的字,组成单名(容易造成重名);

4,以孩子父母的姓加上两个有特定意义的字,组成四个字的名。

三,“有特定意义的字”可以是:

1,孩子出生的季节,如春天出生的用“春”字,秋天出生的用“秋”字;

2,孩子出生的日子,如国庆日出生的用“国庆”“建国”“建华”;

3,孩子出生的时晨,如早晨出生的用“晓光”“晨光”;

4,孩子出生的地点:如“京生”“津生”“沪生”“渝生”;

5,父母对孩子的期望:男孩用“健、英、伟”,女孩用“慧、娟>>

龙凤胎起名小名?又没什么特别点?可爱点的?有好听的? 甜甜 点点 小小

速求龙凤胎乳名一对,要连在一起的成语,例如:<莫名><其妙>等有含义 瑞珍(女孩名) 瑞宝(男孩名)起名寓意珍宝

舒欢(女孩名) 舒畅(男孩名)起名寓意欢畅

嘉凯(男孩名) 嘉旋(女孩名)起名寓意凯旋

润晴(女孩名) 润朗(男孩名)起名寓意晴朗

煜真(女孩名) 煜实(男孩名)起名寓意真实

颀秀(女孩名) 颀伟(男孩名)起名寓意秀伟

文聪(男孩名) 文慧(女孩名)起名寓意聪慧

怀瑾(女孩名) 握瑜(男孩名)起名寓意怀瑾握瑜

澧源(女孩名) 澧泉(男孩名)起名寓意源泉

欣怡(女孩名) 欣然(男孩名)起名寓意怡然自得

瓒文(女孩名) 瓒博(男孩名)起名寓意博文

k雅(女孩名) k量(男孩名)起名寓意雅量

嘉音(女孩名) 嘉乐(男孩名)起名寓意音乐

嘉宝(女孩名) 嘉贝(男孩名)起名寓意宝贝

皓洁(女孩名) 皓白(男孩名)起名寓意洁白

闳俊(男孩名) 闳丽(女孩名)起名寓意俊丽

琪花(女孩名) 琪树(男孩名):取花树

青波(女孩名) 青涛(男孩名)起名寓意波涛

瑞雪(女孩名) 瑞冰(男孩名)起名寓意字义相近。

舒雅(女孩名) 舒致(男孩名)起名寓意雅致

旭月(女孩名) 旭日(男孩名)起名寓意日月

雅智(男孩名) 雅慧(女孩名)起名寓意智慧

佳美(女孩名) 佳言(男孩名)起名寓意美言

钟灵(女孩名) 钟毓(男孩名)起名寓意钟灵毓秀

睿敏(女孩名) 睿聪(男孩名)起名寓意聪敏

嘉文(女孩名) 嘉武(男孩名)起名寓意文武

宏文(女孩名) 宏静(男孩名)起名寓意文静

琪花(女孩名) 琪树(男孩名):取花树

瑞雪(女孩名) 瑞冰(男孩名)起名寓意字义相近。

钟灵(女孩名) 钟毓(男孩名)起名寓意钟灵毓秀

睿敏(女孩名) 睿聪(男孩名)起名寓意聪敏

瓒文(女孩名) 瓒博(男孩名)起名寓意博文

k雅(女孩名) k量(男孩名)起名寓意雅量

嘉音(女孩名) 嘉乐(男孩名)起名寓意音乐

嘉凯(男孩名) 嘉旋(女孩名)起名寓意凯旋

嘉文(女孩名) 嘉武(男孩名)起名寓意文武

嘉宝(女孩名) 嘉贝(男孩名)起名寓意宝贝

青波(女孩名) 青涛(男孩名)起名寓意波涛

舒欢(女孩名) 舒畅(男孩名)起名寓意欢畅

皓洁(女孩名) 皓白(男孩名)起名寓意洁白

闳俊(男孩名) 闳丽(女孩名)起名寓意俊丽

宏文(女孩名) 宏静(男孩名)起名寓意文静

润晴(女孩名) 润朗(男孩名)起名寓意晴朗

舒雅(女孩名) 舒致(男孩名)起名寓意雅致

旭月(女孩名) 旭日(男孩名)起名寓意日月

雅智(男孩名) 雅慧(女孩名)起名寓意智慧

佳美(女孩名) 佳言(男孩名)起名寓意美言

煜真(女孩名) 煜实(男孩名)起名寓意真实

瑞珍(女孩名) 瑞宝(男孩名)起名寓意珍宝

颀秀(女孩名) 颀伟(男孩名)起名寓意秀伟

文聪(男孩名) 文慧(女孩名)起名寓意聪慧

怀瑾(女孩名) 握瑜(男孩名)起名寓意怀瑾握瑜

澧源(女孩名) 澧泉(男孩名)起名寓意源泉

欣怡(女孩名) 欣然(男孩名)起名寓意怡然自得

如心 如意取自称心如意

筱宥 筱冉(好听优雅的名字,可爱漂亮的女孩)

汀嫣 汀雨(取自烟雨霏霏的谐音,孩子们命中缺水,所以用汀,希望她们长大做优雅浪漫的漂亮女孩)

莲音 荷音(莲和荷都是同一种花,希望她们不论在何时何地都不会忘记自己的姐妹)

莫黎 莫琪(取自莫离莫弃的谐音,希望宝贝一生一世团结一心)

子茉 子萱(茉莉和萱草,代表纯洁和>>

龙凤胎兄妹起什么小名好? 男女性别不同,五行喜神不同。所以要通过生日判断,对兄妹各自所缺的进行适当的补充。

龙凤胎起名字大全 5分 王缨络(女)王缨唐(男)

王晚冬(男)王晚秋(女)

王笙沫(女)王笙默(男)

王长清(男)王长钥(女)

1勤劳俭朴

客家人大多往住山区,“逢山必有客,无客不住山”就是这个缘故。由于田园稀少,土地贫瘠,谋生不易,因此男人们多数远走他乡,多外出营生。于是种田、家务事、教育小孩、纺织等,既要料理家务,照顾老小,又要出门干活,举凡上山砍柴、下地耕种均一肩承担,形成“男外出,女留家;男工商,女务农”互补型的家庭模式。她们在狭窄的山沟里翻挖田地,终日劳作。这和忌讳女子到田间劳动,认为“女人到田间,连续旱三年”的华北一带旧习相比,有着很大的差别。所谓“男耕女织”,在纯客家地区是不适用的。现潮汕妇女仍不下田劳作。因此客家地区的妇女遍体形粗壮,有独立生活能力。所以,客家妇女最突出特点,就是罕见的勤劳、刻苦与俭朴。《嘉应州志·礼俗卷》载:“ 州俗土瘠民贫,山多田少,男子谋生,各抱四方之志,而家事多任之妇人。故乡村妇女,耕田、采樵、织麻、缝纫、中馈之事,无不为之,?之于古,盖女工男工皆兼之矣……古乐府所谓‘健妇持门户,亦胜一丈夫’,不啻为吾州之言也。”

乾隆《大埔县志·风俗篇》云:“妇女妆束淡素,椎髻跣足,不尚针刺,樵汲灌溉,勤苦倍于男子,不论贫富皆然。”

嘉庆《大埔县志· 烈女篇·序》云:“埔女持家作苦,习为固然,设有不幸,加以勤俭犹可自立,则胡为贬节事人哉。语云:健妇当男;又云:劳则忘谣,埔妇之节,埔俗有以成之矣。”

《清稗类钞·风俗类·大埔妇女之勤俭》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自奉俭约,绝无怠惰骄奢之性,于勤俭二字,当之无愧。至其职业,则以终日跣足,故田园种植,耕作者十居之七八。即以种稻言之,除犁田、插秧和用男子外,凡下种、耘田、施肥、收获等事,多用女子。光、宣间,盛行种菸,亦多由女子料理。种菸、晒菸等法,往往较男子汉为优。其余种瓜果、植蔬菜等事,则纯由女子任之。又高陂一带,产陶颇多,其陶器之担运,亦多由女子承其役。各处商店出进货物,或由此市运至彼市,所用挑夫,女子实居过半,其余为人家佣工供杂作者,亦多有之。又有小贩,则寡妇或贫妇为多。又除少数富家妇女外,无不上山采樵者,所采之薪,自用而有余,辄担入市中卖之。居山僻者,多以此为业。又勤于织布,惟所织者多属自用耳。总之,大埔女子,能自立,能勤俭,而坚苦耐劳诸美德无不备具,故能营各种职业以减轻男子之担负。其中道失夫者,更能不辞劳瘁,养翁姑,教子女,以曲尽为妇之道,甚至有男子不务正业而赖其妻养之者。至若持家务主中馈,犹余事耳。”

客家妇女勤劳、刻苦与俭朴这一传统习俗,不仅在闽、赣、两粤客家地区保留,就是远徙四川,乃至海外的客家妇女亦如此。《蜀北客族风光》云:“客家人的妇女最勤苦莫过的,她们一般的体格都很健康,在未出阁时,读读书习习绣,有时协助母亲或学烹饪,或学纺织,一天到晚忙个不休,极少赋闲享乐的。……她们习惯了劳动,并不以为苦的。我们知道,寻常一般妇女,大都愿作男子的玩物整日涂脂抹粉,除了替丈夫生育子女外,衣食住行,一切都仰给于男子。惟有客家妇女,刷洗了这个耻辱,她们不特不依靠丈夫,大都能独自经营家庭生活的,她们因肯劳动,一切都有办法,如穿衣她们则自己种棉,自己纺织,自己制缝;食的问题,也是一样的就解决了,纯粹是‘自耕而食,自织而衣’。再加上从事农村副产,如养鸡、鸭、鹅、蚕、或喂兔、羊、猪等、每年的收入也非常可观。她们的经济,满可以自给自足的。若当旭日方升的时候,只要你到三家村去散散步,听见那种机杼之声和弦歌之音,是不绝于耳的,真使人在不知不觉中起了一咱敬佩的心情。她们勤奋工作,周年如常的,从未听见她们发一句怨言”。

2客家好姑娘

曾获普立兹奖金的美国名作家米契纳,于1959年出版了一部厚达千页的钜构,书名叫《夏威夷》。…《夏威夷》一书中的中国人,米契纳所写的是“客家人”和“福佬人”,事实上,夏威夷地方的中国侨民亦以“客家人”和“福佬人”为最多。……《夏威夷》书中有一段写到一位名叫魏经的美国医生,到广东想雇三百华工到夏威夷去种蔗时,他坚持要雇用半数客家人;他认为“客家人能努力勤奋工作。”对于客家妇女,也有如下一段近乎赞症状的描述:“魏医生偶然注意到高地上的妇女都没有裹脚,于是指著一个妇人问春发叔道:“她们的脚怎么都没有裹呢?”这位来自加州的春发叔道:“她们是客家人,不值一谈。”魏医生又问道:“妇女准许到香树国(当时我国人对夏威夷的称呼)去吗?”春发叔说:“也许客家妇女可以,闽南妇女则不行。”于是魏医生不再说什么,但自己却想道:“也许有一天夏威夷会需要中国妇女,不过一定要客家人去。她们看起来又强健又聪明。”

但魏医生终于在无意中招募了一位名叫夏美玉的客家人,到夏威夷的魏家去做女佣。每日的代价是美金五角,可是她并不计较工资的多寡,却辛勤地工作著,每天自清晨五时直忙到晚上九时,一周七天,天天如此。于是乎就触动了魏强太太的慷慨,以后每日付她一元美金工资”。

米契纳笔下的这位客家妇女,的确是一位典型人物。

客家妇女的勤劳俭朴精神堪称表率。客家妇女劳动强度是很大的,往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无复有暇之时,她们在妆束上尤为素淡,既轻视粉饰之美,又轻视衣着打扮,这里也包含了节俭的意思。

由于勤劳俭朴已成为传统美德懿行,所以对女儿的教育,很注重所谓“家头教尾”、“田头地尾”、“灶头锅尾”和“针头线尾”四项妇工。

所谓“家头教尾”就是要她们养成黎明即起,勤劳俭约,举凡内外整洁,洒扫洗涤,上侍翁姑、下育子女等各项事务,都料理得井井有条的意思。

所谓“田头地尾”,就是播种插秧,驶牛犁田,除草施肥,收获五谷,勿使农田耕地荒芜的意思。

所谓“灶头锅尾”,就是指烧饭煮菜、调制羹汤、审别五味,样样都能得心应手,学就一手治膳技能,兼须割草打柴以供燃料的意思。

所谓“针头线尾”,就是对缝纫、刺绣、裁补、纺织等女红,件件都能动手自为的意思。

按客家传统习俗,只有学会了这些妇工,才算是能干的、合格的、标准的女性,才能嫁个好丈夫。民间歌谣《客家好姑娘》,很生动而又具体地反映了这一习俗:

勤俭姑娘,鸡鸣起床。梳头洗面,先煮茶汤。

灶头锅尾,光光昌昌。煮好早饭,刚刚天亮。洒水扫地,挑水满缸。吃完早饭,洗净衣裳。

上山捡柴,急急忙忙。淋花种菜,炖汤熬浆。

纺纱织布,唔离房间。针头线尾,收拾柜箱。

唔说是非,唔取荒唐。爱惜子女,如肝如肠。

留心做米,无谷无糠。人客来到,细声商量。

欢欢喜喜,捡出家常。鸡蛋鸭卵,豆豉酸姜。

有米有麦,晓得留粮。粗茶淡饭,老实衣裳。

越有越俭,唔贪排场。就无米煮,耐雪经霜。

捡柴出卖,唔蓄私囊,唔偷唔窃,辛苦自当。

唔怪丈夫,唔怪爷娘……能够咁样,真好姑娘!

恰恰相反,在梅州地区,懒惰的妇女则要被人讥笑为“懒尸麻”。民间歌谣:《懒尸妇道》,非常形象而又辛辣地讽刺了懒惰贪谗的女人:

懒尸妇道,讲起好笑。半昼起起床,喊三四到。日高半天,冷锅死灶。水也不挑,地也懒扫。发披髻秃,过家去嬲。讲三道四,呵呵大笑。田又不耕,又偷谷粜。家务不管,养猪成猫。上墟出入,一日三到。煎堆扎粽,样样都好。?(无)钱来买,偷米去教(交换)。老公打哩,开声大?(音叫,哭)。去投外家,目汁(眼泪)像尿。外家伯叔,又骂又教。爷骂无用,哀(娘)骂不肖。归不敢归,嬲不敢嬲。送回男家,人人耻笑。假话投塘,瓜棚下嬲。当年娶她,用银用轿。早知如此,贴钱不要。

长期流传下来的民间歌谣,不仅是当地人民喜怒哀乐、爱憎好恶等思想感情的抒发,也是当地人民的社会生活、风俗习惯的一种真切的体现。客家民谣亦如是。

正因如此,致使不少外国人士对客家妇女大为赞叹。发曾在客家地区居住多年的美国传教士罗伯·史密斯在他所著的《中国的客家》一书中说:“客家妇女真是我所见到的任何一族妇女中最值得赞叹的了。在客家中,几乎可以说,一切稍微粗重的工作,都是属于妇女们的责任。如果你是初到中国客家地方住居的,一定会感到极大的惊讶。因为你将看到市镇上做买卖的,车站、码头的苦力,在乡村中耕田种地的,上深山去砍柴的,乃至建筑屋宇时的粗工,灰窑瓦窑里做粗重工作的,几乎全都是女人。她们做这些工作,不仅是能力上可以胜任,而且在精神上非常愉快,因为她们不是被压迫的,反之,她们是主动的。”在没有什么财产的家庭里,男子既无支配妻子的动机,妻子也不能依赖丈夫生活。应该说,以“出得厅堂,入得厨房”,勤劳、刻苦与俭朴著称于世的客家女孩子是“妇女创造文明”的象征。罗伯·史密斯的话虽然说得有点偏颇,但的确反映了客家妇女那种能干重活、脏活、累活等高强度、超负荷的重体力活的特点,这是其他地区妇女所不能比拟的。

3贤良贞淑

客家妇女温柔顺从的性格可说是很典型的。许多妇女的丈夫远走他乡了,一走多年或无钱赡家,但她们都能独当一面,养育老小,维持生计,更可贵的是毫无怨言,看成是自己的本分和义务。客家妇女吃苦耐劳,能独立门户,还刚中有柔,温柔贤慧,包含了“孝顺公婆”、“敬重丈夫” 、“疼爱子女”等内容。先说“孝敬公婆”。客家人向有孝顺父母的传统,把“孝”字作为一条重要的做人准则。“孝敬”两字,重点放在“敬”字上。作为一个媳妇怎么样才算“敬”呢?首先。对老人要给予充分的理解。由于老一辈人所处的时代和社会条件不同,经历也不同,看问题的方式及角度也会有不同,因而常会与晚辈意见不同。这时,做媳妇的对公婆要做到不顶撞、不反驳,更不能与其发生争吵。对于公婆不对的地方要耐心为她解释,而不是冷嘲热讽,以维持其形象。另外客家妇女对其公婆的生活也是无微不至地关怀与照顾。如遇公婆有病,客家媳妇不但要问长部短,而且还要不辞辛劳地上山挖药根、捣汁煎汤,甚至求神问卦、化符驱灾,不远千里。如遇老人已成单,好媳妇常常半个月便提醒丈夫去陪伴老人睡一夜,说说话,聊聊天,以驱逐老人心头的孤独与冷清。等到孩子长大一点,便精心安排孩子与老人睡。俗话说:“小孩的屁股三把火”,在冬天,既可借孩子的体温为老人暖床暖被,使老人睡得安稳踏实,又可减少老人的孤独感与寂寞感。

客家妇女对丈夫是非常尊重和顺从的。在客家妇女心目中,丈夫是家庭中的顶梁柱、主心骨。一旦成为正式夫妻,她们便全力支持丈夫的事业,毕生辛苦而毫无怨言,真可谓“贤内助”。当丈夫碰到困难时,做妻子的便主动为丈夫 出主意、找问题、想办法。当丈夫处于紧急关头时,做妻子的更是挺身而出,分担丈夫的压力,在精神上给丈夫支持。客家妇女在生活上也是善于体贴丈夫的,时刻照顾丈夫的饮食起居。丈夫外出叮嘱冷暖;丈夫有病,陪伴看护,请医拿药。客家妇女对丈夫的过错还常表现出宽容,尽量顾全丈夫的面子,不戳伤他的自尊心。她们以为家丑不可外扬,丈夫有了错让他在自省中认识错误。客家妇女贞操观念很强,她们普遍以为,婚姻是命中注定的,不管丈夫好坏,都是自己的终身依靠。有的人丈夫出洋谋生,几十年才回来,而做妻子的仍一直在坚贞自守,等郎归来。日本学者山口县造在他所著《客家与中国革命》一书说:“日本女人以温柔顺从著称于世,而客家妇女亦毫无逊色。而且我们可以说,日本妇女这所以温柔顺从,是病态,因为她们的生活,须靠男子,不能不藉此求怜固宠;而客家妇女的温柔顺从是健康的,因为她们都能独立生活,她们这样做,纯然是真挚的爱,和传统的对丈夫的崇敬……”。从以上可看出,客家妇女为了保护家庭中的台柱子,对丈夫体贴、支持、理解,以至宽容、忍让、尽力合作、协调,在和洽上下功夫,这是她们“贤良“的又一表现。她们的献身精神,也是客家婚姻比较稳固的原因之一。

客家妇女的“贤良“还表现在对子女的疼爱与教育上。客家妇女对子女极其爱怜,为让孩子长命百岁,还常常在孩子出生时便到观音庙中许愿,有的契(全身)给观音娘娘,给孩子取名为娘龙、娘狗、娘喜等。以为这样之后,就会得到观音娘娘的保佑。在那缺吃少奶的年月,为让孩子多得到营养,当母亲的还常拖长喂奶期,以至有的孩子在三四岁时还跪着吃奶。为了把孩子教育成能适应各种艰苦环璋的人,客家妇女又总是耐心地、手把手地教以各种技能,鼓励他们不怕苦,培养他们的吃苦耐劳的精神。

总之 ,由于坚守某种固有的信念,才使得客家妇女能韧不拔,维系和支撑了客家地区千家万户。我们可以说,在客家的社会里,家庭都以妇女为重心。这也是客家妇女民俗特色的独特之处。因而得到广泛的好评。英国人爱德尔在所著《中国访问记录》中说:“客家妇女是中国最优越的妇妇典型。”他在《客家人种志略》、《客家历史纲要》两书中也作过这样的评语:“客家人是刚柔相济,既刚毅又仁爱的民族(按:应作民系),而客家妇女,更是中国最优美的劳动妇女的典型。……客家民族(系)是牛乳上的乳酪,这光辉,至少有百份之七十应该属于客家妇女的。”香港文化人余柯先生在其《客家的由来及对历史文化之贡献》一文中说:“客家妇女真可作今天西方,却又是‘大女人主义’反男人,造成家庭的极大不幸,或者妇解份子本身吃大亏,成了‘男人婆’,缺少女性温柔,嫁不出去,男子见之退避三舍。客家妇女把独立生活、女性温柔都揉合在一起了。”

4聪明勇敢

客家妇女受教育的机会较之男人少,但她们的才智却又令人惊奇。好些只字不识的妇女,既善于心算,又善于对歌,其唱歌词也极富文彩。一些妇女还能赋诗填词,仅清代,粤东山区就出有叶璧华、范荑香两位著名的女诗人。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年代,作为边远山区有如此才女,可算仅见。美国传教士罗伯·史密斯在其所著的《中国的客家》一书中,赞不绝口地说道;“客家妇女,除了刻苦耐劳和尊重丈夫外,她们的聪明热情和文化上的进步,也是使我们羡慕。因为需要劳动,所以客家妇女,自古以来都无缠足这一种陋习,她们的迷信程度也远不及其他地方的妇女。…她们多数很聪颖,当她们在山中砍柴时爱唱山歌,常常是一问一答,应对如流。” 罗伯。史密斯这一段话,较好地概括了客家妇女的优良品质特别是她们的聪颖与文明开化。

客家妇女聪明好学,并特别看重和喜欢读书人。明朝万历年间,大埔白叶村李琼贞,其父是个孝廉,在父兄的教习下,幼通经史,工诗能文,出嫁后,教她的丈夫读书,过了三年,其夫果然中了秀才,传为佳话。清朝道光年间,大埔三河浒梓村范荑香是名闻粤东的女诗人,著有《化碧集》刊行于世。李琼贞和范荑香被载入《柏香楼诗文集》。清末,嘉应州女诗人叶碧华,有《古香阁集》传世。范荑香、黎玉珍、叶碧华被誉为“岭东三大女诗人”,可谓粤东客家女辈文坛之姣姣者。她们还通过自己的努力,创造妇女的读书机会。叶碧华早在清末废科举(1905)、兴学校之前的1899年就兴办了“懿德学校”。1905年梅州梁淙春女士开办“嘉应女子学校”;1927年又开办了公立女校“第一区区立嘉善女子学校”。据梅州1952年统计,大部分学校在校初中学生中,女生占百分之二十左右,梅州市梅江区乐育中学、梅州市梅县区广益中学女生的比例则占百分之三十多。

客家童谣有云:“蟾蜍罗,哥哥哥,唔读书,么老婆!”说的是不读书的男人娶不到老婆。换句话说,客家妇女理想的丈夫是读书人。又云:“月光光,秀才娘,骑白马,过莲塘……”。是以月亮比喻“秀才娘”,即只有读书人才能娶到月亮般漂亮的老婆。重视知识,重视“秀才”“仕子”,在今天岂不是有明显的现实意义吗?过去,尽管客家妇女接受文化教育的机会不多,但她们即使生活再苦,也要通过耕田种山、挑担、砍柴出卖等繁重而又收入微薄的劳动,挣钱来支持丈夫和子女读书,正如乡谚所云:“讨食也要缴子女读书”。俗称“喉咙省出缴子读,只望孩儿美名扬”,客家子女教育之得延续,亦是客家妇女血汗交换之所得结果。这,正是客家读书人特别多,知识分子遍布海内外的重要原因之一。

5客家人喜唱山歌

客家人喜唱山歌,而客家农村妇女大都是唱山歌的能手,这又是其突出的一个民俗特色。

客家山歌特出名,条条山歌有妹名, 条条山歌有妹姓,一条无妹唱唔成。

客家山歌远传扬,条条唱出情意长, 句句唱出郎心事,声声唱出妹心肠。的确,客家山歌之盛,与客家妇女有直接的关系。一来到这些地方,就经常能在山沟里听到她们唱歌的独特音调,即使一个人独唱也需用上半个小时才能唱完。那缓慢的节拍,拖着长长的尾音,常常余音袅袅,在深长的山沟里久久回荡。这些艳丽的歌辞以及其中蕴含着的浓厚而又强烈的感情,傍边的人们听了后也会激起无限的欢乐和悲伤,往往禁不住热泪盈眶。 ……

在嘉应州(今梅州)则流传着“歌仙刘三妹”的故事。传说在今梅州市梅县区松口镇的地方,有个著名的女歌手,名叫刘三妹。她长得聪明伶俐,善于随口编歌,又有一副好歌喉,唱起歌来声韵悠扬,娓娓动听。每当劳动之余,三妹总要邀集男女歌手们虽和对驳,抒发对当时社会不平的忿懑之情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之愿。虽然没有人能赢她,但人们都佩服她、爱戴她。因此,三妹的名声震于嘉应各县,播于闽粤赣边。有一天,刘三妹同一群妇女正在门口的码头上洗衣服,,忽然从上游漂下一只船来,船头站着一个道貌岸然的秀才,没等船靠岸,秀才就自命不凡地“喂”了一声,探问刘三妹住在哪里?三妹见此人架势不小,便反问道:“先生,你找刘三妹做什么?”秀才道:“找她对山歌,不信她能虽赢我!”三妹听到秀才大夸海口,“啊”了一声,又问道:“你有多少山歌,敢同对三妹对驳?”秀才现出满不在乎的神色,手指船舱,摇头摆脑地唱道:

讲唱山歌?就多,船上载来七八箩, 拿出一箩同你对,对到割番禾。

三妹听了,心里暗自好笑,随口便驳道:

河唇洗衫刘三妹,借问先生哪里来? 自古山歌从口出,哪有山歌船载来!

“从口”与“松口”谐音双关,话中有刺,把秀才驳得瞠目结舌。这位自作聪明的秀才,此时才知道“手攀花树问花名”,自显其蠢,自知远非三妹对手,只好赶快掉转船头,溜之大吉。此事一传开,刘三妹的声名就更响了。此外,还有不少关于客家女歌手的传说,如兴宁的杨四娣、黄小妹,蕉岭的鹿三妹、张六满,等等。客家妇女不仅勤劳俭朴、聪明尚学,而且勇敢英武,敢干斗争,不怕牺牲。唐末黄巢起义与葛藤坑的历史传说云:“在昔,黄巢造反,隔山摇剑,动辄杀人;时有贤妇,挈男孩二人,出外逃难,路遇黄巢。巢怪其负年长者于背,而反携幼者以并行,因叩其故。妇人不知所遇即黄巢也,对曰:闻黄巢造反,到处杀人,旦夕且至;长者先兄遗孤,父母双亡,惧为贼人所获,至断血食,故负于背;幼者固吾生子,不敢置侄而负之,故携行也。巢嘉其贤,因慰之曰:毋恐!巢等邪乱,惧葛藤,速归家,取葛藤悬门首,巢兵至,不厮杀矣。妇人归,急于所居山坑迳口,盛挂葛藤,巢兵过,皆以巢曾命勿杀悬葛藤者,悉不敢入,一坑男女,因得不死。后人遂称其地曰葛藤坑,今日各地客家,其先,皆葛藤坑居民” 。(按:葛藤坑,据客家各姓家谱的记载,其地实在福建宁化石壁村。)

梵天净土·桃源铜仁”文化内涵丰富深刻

“梵天净土·桃源铜仁”,虽然不及“多彩贵州”那么简洁,但它毕竟属于“多彩”的内容,不仅丰富,而且深厚而浓墨重彩。我们生在黔东,长在黔东,“梵天净土·桃源铜仁”的深刻文化内蕴就融在我们的眼神里、淌在我们的血管中,我们有义务和责任对这浓重的文化之彩探索之,表现之。

梵天净土,深含以梵净山弥勒菩萨道场为中心的佛教文化和以梵净山自然保护区为主的生态文化。简言之,即包含梵天信仰与净土自然两个方面。

(一)梵净山佛教文化源远流长

贵州的佛教自唐朝始,牛腾是将佛教传入贵州的第一人。牛腾的足迹虽无以细考,但据可靠资料记载,唐朝的黔东就有沿河县的福常寺(永佛寺)和常乐寺,还有万山的弥勒寺。邻近黔东的有遵义的香山寺、岑巩的鳌山寺、酉阳的永和寺。到了宋朝,沿河有沿丰寺,思南有华严寺和城子寺,印江有西岩寺。

梵净山区的佛教虽有自乌江、沅江(辰水)逐步向核心区纵深的过程,但在金顶区域修建草堂石殿,也当在宋末时期。仅新金顶的十五世纪的摩崖石刻就言明梵净山“委系古迹名山”。如果,我们将这当作梵净山金顶寺宇第一次重修的史证,那么,梵净山西线上护国寺的出土石雕佛像就明白无误地证实了这次重修的真实性。当代著名高僧、贵阳黔灵山的住持大和尚慧海就曾多次阐释梵净山佛教文化的渊源长远及其在贵州、西南佛教史的重要历史地位。当他主持举行黔灵山弘福寺开山630周年庆典的时候,他曾坦言,弘福寺自有其330年的创业艰辛与丰功伟绩,但它又不能同梵净山比,因此时,梵净山寺宇的重修就已达430年矣。明朝的梵净山佛教是鼎盛时期。一座山,四大皇寺,四十八座觉寺,呈众星拱月之寺庙建筑群。其庞大的规模,恐怕难有二山能比。四百年前的万历皇帝下诏《敕赐重建梵净山金顶碑》巍然屹立,先不说太后牵头,太监、侍郎督办重建的记载,也不论碑文的气势宏大与艺术高超,单就那记载的众多奇观异景,令人不知所措、难寻踪影,就足以证明今古之差距。列在九龙池之前的“天心池”、“金沙池”当在何处?标在太子石之后的“青阳石”、“金子石”又在哪方?“叠经台”、“炼丹台”和“献果山”、“凤凰山”与今天的称谓又有几多异同?今人连落款的天字寺宇“天林寺”建在哪里都无从知晓,这就足见当年梵净山佛教鼎盛期有多么的宏大辉煌!

梵净山佛教文化有着广泛而深厚的社会基础。《思南府志》、《铜仁府志》就不乏土官土酋热衷奉佛兴寺的记述。如12世纪中叶,少师思国公田佑恭的《墓志铭》就盛赞田佑恭“或舍良田,或立浮屠,或铸洪钟,或建宝藏”。田氏80岁于1154年寿终正寝,后人又“乃为祠堂于水东梵宇”。《铜仁府志》则载:“倿佛者朝谒名山,号称进香。往往结党成群,携老扶幼,此风他省亦间有之,近日惟吾铜尤盛”。可以说,佛教是黔东北地区世俗的普遍信仰。人们普遍信奉观音,供奉观音,在相当多的农家,都将观音之名写上了神位。在口语中也多有菩萨之词,赞美某人心慈善良是“菩萨心肠”、“活菩萨”等。土家族人就为求幼子易长成人,为其专制狗尾佛帽,且成为一种盛装。在许多地名中,也不乏大圣墩、观音山之词。特别是活跃在广大农村的阴阳道士,几乎成为一种职业,在学校兴起之前,他们就是地方民族文化的传播与传承人。无论谁家死了人,特别是老人,都会请他们去做道场,诵经祈福。这些人大多有佛教的法号,有手抄或版印的经书。人们祭奠亡灵,重要的是送亡者进入西天净土,或保佑后世平安。由于此信仰之风的盛行,才在广大城乡有兴盛不衰的香纸业。在铜仁,“过社”是一大很浓的习俗,其内容也是为死者烧钱化纸,求其灵在西天安宁,庇佑后代。

还可以这样讲,由于佛教文化的传播与影响,使人们逐步形成一种心理境界——梵天信仰。不可否认,佛教向善、悯生、救苦的核心价值观对人们的影响十分深刻。黔东人许多性格特质都有这些普世性的印痕。比如动土要择日,砍树要烧香,对古树奇石倍加保护,或者呼“保爷”、“干爹”,每节都去焚香挂彩。这种敬重自然、尊重自然的心理境界,不能不说和我们倡导的科学发展关联紧密。又如敬神先敬牲,杀猪宰羊祭祖敬神,但必在杀生之前有一番仪式,不仅要烧香纸,还必画符念咒,表明其必然与不得已而为之。不杀耕牛、不食狗猫以及供奉牛头等,都是佛教悯生的菩萨心肠在发挥作用。又如宽宏大量的心理也深受佛理之影响。宽大为怀是佛教的重要原则。黔东人坚定坚韧而不矜持艰涩,宽容包容而不纵容形容,这都与梵天信仰有关。多民族共处,相互之间的交流融合,以致难分你我。杨应龙能在梵净山藏身,白号军能在这里建立江汉王朝,最后一支太平军能在梵净山生存,黔东根据地的红旗能那么红艳,这都离不开黔东人民的宽容照应。“梵天”作为一种信仰和心智,其源流长远,其影响也更加深远。

(二)净土自然,处处彰显和谐气氛

梵净山净土,首先是梵净山物的自然和谐。这里的净土,不仅指人迹难至的与凤凰山相对的山——梵净山,也指人迹罕至的武陵山脉主峰——梵净山,也含难得的567平方公里的自然保护区——梵净山,更是指范围更大的方圆700里的梵净山脉或以梵净山为中心的广大地区。因为这一地区山体古老、溪流纵横、植物丰富、动物纷繁。梵净山山体是黄河以南最先露出海面的台地,距今有10~14亿的年岁。其山上接苍穹,下柱深渊,傲立于湘西丘陵向云贵高原过渡的大斜坡上,或狮子抬头,雄视群山沧海;或桶立山脊,刺破流云霞光。山形似佛,山影似佛。

山奇必有怪石,太子石、蘑菇石、老鹰石、万卷书岩,这些百姓称呼的名字,自然、实在,不仅形似,更有八九分神似。再加上其他许多奇形怪状的页岩,以天然地质博物馆概之,一点也不为过。特别是新金顶,在两千多米高的山脊上,再长出一尊石山,径不过40米,高却近100米,且上半腰一分为二,或如二指并举,祝福吉祥胜利;或如龙啸长空,经天纬地,超凡脱俗。更奇的是,在这绝妙的指峰上,还建有释迦、弥勒二佛之铁瓦石殿,中以天桥连接,常在雾里云中。如此这般仙境,世上绝无二处。

山有多高,水有多高,高山云雾化水,汇集成溪,汇溪成河,99溪或明或暗,或真或幻,实则为百溪之一溪难寻,状其溪流之众多。牛尾河皇子觅母,马槽河白马寻根,黑湾河观音现水,盘溪河金猴戏情,每一溪都是风光无限,故事妙传。

有山有水,植物自然丰富多样。阔叶林、混交林、针叶林,高山灌丛、高山草甸,这垂直植物带谱,似乎专家更感兴趣。十分珍稀的孑遗裸子植物——贵州紫薇,高30余米,三四人合抱,难怪当地人视为神树。高山杜鹃,更是色彩鲜艳,引人注目,百合花形、吊钟形,漫山遍野,气势夺人。还有那中国鸽子花树,成林成片,花瓣大于树叶,在微风中似白鸽飞舞,好不壮丽。

这些树,是那样古朴、古老,有新枝,有嫩叶,有花,有果,必然养就成百上千种珍稀动物。黑熊、野猪、麂子,这些动物随处可见。曾经有过的华南虎,说不定哪天也会弄出张“照片”来。黔金丝猴,这倒是真的,虽然濒危程度最高,但毕竟这个大山里有,山下的动物救护站里也有。它不仅长相美,而且还通人性,尊老爱幼,小猴在群间乱窜,备受关爱。而成年母猴不准他群公猴侵犯,否则,必将发生猴王决战。娃娃鱼、胡髭蛙、长尾白颈雉……这些稀罕的小型动物更是不胜枚举,使梵净山的灵气放大增辉。

山石和谐,水木和谐,动物和谐。和谐,是梵净山的主色调、主旋律。

梵净山,不仅物物和谐,还有人物和谐与人人和谐。这种和谐就是净土的表现。梵净山区的人民普遍敬奉山神、土地,土地庙之多,恐怕是黔东的一大特点。大的如寺祠,小的则是几块料石砌塑,最小的,只需两三块尺余片石磊叠。在梵净山凯文,小溪的左右各塑一座土地庙,两边香火都很旺盛,这种现象并不多见。古树一老,往往也会被人们当神供奉,巨石一奇,也有被人呼为“保爷”,加以尊敬焚香。梵净山区的每一个山寨,都会有不少古树,或寨前,或寨中,或寨后,或路之要冲。这些树一旦被认为是风水树,必严加保护,或者编些神奇的传说,让你不敢砍伐,或遍钉铁钉,叫你不能砍锯。梵净山的数百平方公里原始森林,也是世代当地百姓和历代官府保护的结果。山腰山顶的几通禁砍山林碑,就是十分珍贵的文物。保护森林,保护动物,这就是人与物的和谐。

梵净山地区的人民,也特别重视人与人的和谐。土家族很重视祖先的崇拜,立房必有香火,香火必立神位。苗族也对祖先很神往尊敬,悬棺也必选择向着远古先人所处的东方。崇拜神祇,其实也是为求得人间的平衡、和谐与安宁。如在梵净山麓保存较为完好的戏剧活化石——傩,就是中国民间傩的典型代表。傩,最初为驱鬼避邪,是娱神之戏,后又加进历史掌故,以及经典传说,又达到娱人的目的。民间的花灯花鼓,不分男女、不分老幼、不分民族,大家都可参与,献技献艺,使人处在和融之中。还有那清纯、古朴、粗放的民风民情,比如喝大碗酒,吃大个粑,数十人捕鱼,数百人围猎,哪家有事务,全寨人出动,这种齐心协力和谐的铺陈局面,就是人与人和谐的自然典型。“铜仁”之名的来历,就是渔人在江心石山下捞起三尊铜像,经识为孔子、老子和释子,遂将万安县改为铜人县,后又为固仁义,才改为“铜仁”县,且向民解释为三个铜人。儒、道、释同尊,这种信仰的和谐,算是铜仁的大特色。

总之,梵天信仰与净土自然的有机结合,构成了梵净山地区天人合一、天地和谐的丰富而又深邃的文化内涵。

“桃源铜仁”,则是以铜仁市为中心的广大地区,如桃花源般美丽、深邃和纯净。桃花源,就是东晋陶渊明笔下的那个令人向往的地方。

(一)桃花源令人神往

桃花源是陶渊明幻想中的一个理想世界。陶渊明因仕途受挫,对上层生活、宫廷斗争十分厌倦,所以产生了逃避现实社会的思想。由于其特殊经历,他不是选择市井生活,更不是选择那种虚无缥缈的仙宫生活,而是选择一种远离社会上层、远离钩心斗角的下层乡村生活。桃花源,就是陶渊明幻想出来的理想的生活区。

桃花源这个生活区,因在桃花夹岸的溪流源头尽处而得名。它有这样一些特点:

一是在武陵山地区深处。武陵人打鱼为生,他肯定不会到武陵以外的什么地方去打鱼。有人做过资料查阅,说陶渊明未到武陵山地区做过官,也没有什么亲戚是武陵山人,他同武陵山没有发生过直接的接触与了解。不管这是不是事实,都不影响陶先生的创作。在东晋,当时的朝廷管辖范围大约就到湖南省西部,武陵郡(今常德市)大约属西部前沿,再往西,就是还待开发的蛮荒之地。武陵深处是何水土,五溪源头有何景观,世人不得而知。这种神秘感,陶渊明恐怕也有。人迹罕至的地方,人们就可以发挥想象力去描绘了。事实上,到了唐朝,武陵深处仍然是个谜。王昌龄被发配,也只到了五溪之一的溪的外围——黔阳(安江)。李白被贬谪发配到黔阳以西的夜郎(有说在石阡县),那也是数月未到达目的地,后遇赦半道而归。我们说桃花源在武陵深处,是因为渔人两次迷路。渔人的认路本领,那是众所周知,很了不得的。人家在茫茫无际的大海尚可凭方向、风向或其他参照物回家,何况在山区这种顺水而归的路呢?然而,他真的迷路了,去时迷了路,不知到了何处。返回后第二次前往又迷了路,虽然曾打下记号,也是再没有找到这样一个美丽幽静的地方。

二是桃花源太美了。溪水潺潺,夹岸桃花,草绿花艳,鱼肥水甘,这是何等的幽、优、静、洁。再有那奇山,如天门,似桥洞,屏立山前山后,临之花香扑鼻,气畅情舒,进之更是气象万千。桑间有蚕,其纺织衣帛不言自明;良田可种麦插稻,丰收景象亦在其中;竹节高雅,四季常青,可见其主人之志趣;再有房舍布局合理,炊烟起处,鸡犬之声相闻,其生气充盈天地、满布山冈……一幅绝妙的山村画图跃然纸上、陡起心间,其幽、其闲、其静,与喧闹的市井、纷乱的官场正好形成鲜明的对比,怎不令人向往流连?

三是桃花源民风纯朴、热情真诚。桃花源人见有外乡来客,争相见之,并依次迎请,尽其所有加以款待。这种接待热情而不过分,真实而不虚假,特别真诚,令人钦佩。渔人问之,以实相告,没有防避,没有戒心,不怀疑、不担心,其纯朴,经天纬地,世间少有。倒是渔人忘了临行前的承诺,出了山就去告官,以证其“发现”。

四是桃花源人并非异域,更非外星他类,他们都是华夏子孙,只不过是为了逃避秦始皇的暴政,才蛰伏于此。陶渊明是一个现实主义者,他不向往天宫仙界,不奢望鬼魅从良,也不相信有救世主,而是忍让逃避,应该是最现实的现实主义。

总之,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山水秀美,风景可人,风情纯朴,自然和谐。

(二)铜仁与桃花源颇有渊源

“桃源铜仁”,这是对铜仁的形象定位。我的理解,一是铜仁与陶公笔下的“桃花源”有某种联系,二是铜仁有着“桃花源”般的秀美迷人。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的一篇散文,虽然作者用“武陵”这个真实的地名和旅行家刘子骥的真实人名,但这并不能改变桃花源记的创造性。也就是说,我们没有必要去争论陶渊明写的桃花源到底是哪一个地方。如此,我们只能反过来看哪个地方更像“桃花源”。我认为,铜仁最是“桃花源”。

铜仁属于武陵,且在武陵山腹地。武陵山脉的主峰——梵净山,就屹立在铜仁地区江口、印江、松桃三县交会的地方。武陵山地区的五溪之一辰溪,就发源于梵净山南麓,上流的太平河、德旺河在江口县城交汇而成锦江,在铜仁城又汇入小江之水,再纳溪汇流进入湖南的麻阳,后汇入沅江,流经武陵郡故地——常德。据明朝万历皇帝敕赐古碑记载,梵净山有“九十九溪一溪不知之说”。这一记载正好与《桃花源记》中的“忘路之远近”和“遂迷,不复得路”不谋而合。梵净山山体庞大,方圆七百余里,“四时有不谢之花,漓漓然蓬莱三岛;八节有长生之景,炳炳兮阆苑瑶池。”今之临幸,春有李花、杏花、桃花、桐花、杜鹃花,山花遍野,清香四溢,实则比“桃花源”更桃花源。关于铜仁的两江汇合处,早有古诗盛赞:“桃花红映处,风景似江南”。还有,铜仁地区保存有相当完整的民间傩,其中第一折戏就是请师开桃源洞。想必这两个“桃源”之间就有某种必然关系。

桃花源中人是因避秦而至。铜仁也有避秦的徐氏后裔。众所周知,对秦始皇影响最大的方士是徐福。据《徐氏家谱》记载,在徐福东渡日本前,他的后人就已经从江苏的赣榆南迁,先到南京,后到南昌,后又迁到临川一个叫草坪的地方。其后,徐福的五十六世孙徐宰六又寻武陵而迁至铜仁。徐福的后裔中,数铜仁这支最为发达,以后出过广西道副使徐以暹,管理过北京运河的徐如澍等。徐氏为避秦而迁至铜仁,还在一个很僻静的茶园山修有山庄,这个山庄是铜仁市很有特色的名胜古迹。

特别是“铜仁”这个地名的来历更能说明问题,与“桃花源”中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吻合。在汉朝,董仲舒独尊儒术,废黜百家,以后儒成为华夏大地的主流文化,尊儒成为普遍风尚。在铜仁,则是不仅尊儒,而同时尊道、尊释,三尊同供。

以上三点,并不是所有号称“桃花源”的地方都具备的。

(三)铜仁,当今的桃花源

铜仁地区以梵净山为中心,国土面积18000平方公里。梵净山最高峰2572米,次高峰2494米,加上奇异的新金顶,三峰并列,曾有三山谷之称。方圆七百余里,山岳雄奇,峰谷深切,溪流密布,森林原始,珍稀动物十分丰富。黔金丝猴、长尾白颈雉、大鲵、冷杉、鸽子花树等,在此山孑遗繁衍,保持了自然生态的长久平衡。由于历代官府、百姓的保护,使梵净山成为地球同纬度唯一的一块绿洲。人们只要走进梵净山,那饱含负氧粒子的空气,沁人心脾,肺爽神清。生活在这里的土家、苗族等少数民族粗犷豪放,纯朴真诚,充满生机活力。神秘的傩,奇异的巫,精细的服饰,古朴的山歌,人性化极强的民居习俗,谱写了一曲曲勤劳、智慧、勇敢、坚毅的民族古歌。

梵净山是联合国“人与生物圈”网成员,又是中国五大佛教名山之一。物与物和谐,567平方公里的自然保护区,生态原始,生物多样,垂直植物带谱明显。人与物和谐,敬山神土地,畏而守自然规律。人与人和谐,多民族共处,相互学习,共同发展。在广大乡村,一客进寨,满村同喜的情形随处可见。祖先崇拜,不忘宗祖。弥勒崇拜,量大宽怀。梵净山作为弥勒道场,基础厚实,源远流长。渔艺之乡、箫笛之乡、鼟锣之乡、书法之乡、花鼓之乡、花灯之乡、傩戏之乡、山歌之乡……特色文化相当丰富。

铜仁物产丰富,旧有汞都,今有锰海,黄牛、山羊、纸伞、天麻、社饭、酸鱼、花生、油茶,还有花甜粑、绿豆粉、珍珠花生和山野蕨苔,数不胜数。

铜仁地灵人杰,英才辈出。明朝有奏请贵州开科的教育先贤田秋,有影响当时的理学家李渭,清朝有平定张格尔叛乱的一等果勇侯杨芳、书写“颐和园”三字而获慈禧“宸赏”的书法家严寅亮,民国有向孙中山进言“联俄联共扶助农工”而被任命为贵州都督的席正铭,大革命时期有洪湖苏区的创始人之一周逸群、红六军军长旷继勋,当今又有国务委员戴秉国、解放军总后勤部长廖锡龙等。

还有黔东革命根据地,红二六军团会师纪念地,以及傩文化博物馆、乌江博物馆和民族民俗博物馆等。

随着全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铜仁也在迈着坚实的步伐前行。但总体说,铜仁是农业地区,因过去没有工业而未受到污染,自然生态得以保存。而今,按全国总体产业布局规划,铜仁位居长江中上游,属于生态保护、修复的建设区,山清水秀、人和物谐、生态铜仁、桃源铜仁的特色,将伴随“两带两圈”、“六个新跨越”战略目标的实现而进一步得到完善、突出与彰显。

孔府,旧称衍圣公府,在曲阜市内孔庙东邻,是历代衍圣公的官署和私邸。

孔府占地200多亩,有楼轩厅堂463间,院落九进,布局分东、西、中三路:东路为家祠所在地,有报本堂、桃庙等;西路为旧时衍圣公读书、学诗学礼、燕居吟咏和会客之所,有忠恕堂、安怀堂,南北花厅为招待一般来宾的客室;中路是孔府的主体部分,前为官衙,设三堂六厅,外辖和勾、百户、孔庭族长及曲阜县衙四个衙门。往后住宅,最后是孔府花园。

孔府是我国古代社会中典型的官衙与内宅合一的贵族庄园,也是我国仅次于北京故宫的贵族府第,号称“天下第一家”。规模仅次于皇宫的孔府孔子死后,他的子孙后代世代居住在孔庙的旁边,悉心看管孔子的遗物。

1055年,北宋仁宗赵祯封孔子的第四十六代孙孔宗愿为“衍圣公”,并下令在曲阜建造了衍圣公府。1377年,在孔子的第五十五代孙孔克坚时,朝廷在阙里孔庙及孔子故居以东新建了衍圣公府。

弘治年间遭火灾,并在1513年移到曲阜孔庙的东侧,以便于保卫。于是,孔庙和孔府便一起成为了曲阜的中心建筑。

后来,衍圣公府成为孔子嫡系长期居住的场所,随着孔子后世官位的升迁和爵位的提高,孔府的建筑规模也在不断扩大,成为我国封建社会官衙与内宅合一的典型建筑。

孔府不仅规模宏大,气势壮观,更为重要的是它在古代的历代王朝中都享有尊贵的荣誉,被称为是仅次于皇宫的府邸,有“天下第一家”之称。

经过多年的修建,尤其是到了明清时期,皇室对孔家的重视,严嵩和乾隆等都曾和孔家结成姻亲,这些都促使孔府的规模不断扩大,孔府内的古迹名胜也不断增多。

在明朝时期,孔府的占地面积为16公顷,后世逐渐缩小,到清代时为45公顷。孔府共有厅、堂、楼、房463间。整个府邸为九进庭院,三路布局。

孔府的东路,即东学,建有一贯堂、慕恩堂、孔氏家庙及作坊等。西路即西学,有红萼轩、忠恕堂、安怀堂及花厅等。孔府的主体部分在中路,前为官衙,有三堂六厅,后为内宅,有前上房、前后堂楼、配楼、后六间等,最后为花园。

同时,孔府的府内还存有著名的孔府档案和大量具有重大价值的文物。

孔府坐北朝南,大门是一个粉白的大照壁,门前左右两侧有一对2米多高的圆雕雌雄石狮。

红边黑漆的大门上镶嵌着狻猊铺首,大门正中上方的高悬着蓝底金字的“圣府”匾额,相传为明朝权臣严嵩手书。

门两旁的明柱上,悬挂着一副对联:

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

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

这副对联相传是清代编写《四库全书》的大学士纪昀所书写的。

这副对联文佳字美,形象地说明了孔府在我国古代社会中的显赫地位。这副对联口气之大自不待言,发人深省的是上联“安富尊荣”的富字,下联“文章道德”的章字。

原来,对联中的“富”字少了上面一点,而文章的“章”字,下面“早”字的一竖一直通到上面的立字。这是怎么回事?难道学贯古今、知识渊博的纪昀会犯如此低级的错误?这倒不是。

据解释,富字上面少一点,叫做富贵无顶。章字下面早字的一竖一直通到上面的立字,这叫做文章通天。孔子及其学说“德侔天地、道冠古今”,圣人之家的“礼乐法度”,也就能天地并存,日月同光。

由此可见,这副字美文佳的奇特对联,恰恰显示了书写者的匠心独到之处,从而概括出孔府千百年来不同凡响的公府第和圣人家的气派。

穿过第一进狭长的庭院,便是孔府中路的第二道大门,俗称二门。

二门建于明代,门楣高悬明代诗人、吏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李东阳手书的“圣人之门”竖匾,下有阀阅承托,门柱有石鼓夹抱。

正门左右各有腋门一座,耳房一间。在当时的社会制度下,平时人们只允许只走腋门,正门不开,用以表示庄严。

入圣人之门,是一座小巧玲珑、别具一格的屏门,即是重光门。

重光门为木质构架,四周不与垣墙连属,独立院中,类似于遮堂门。屏门顶上覆有灰瓦。门楣因悬挂有明世宗亲颁的“恩赐重光”匾额,所以被后世称为重光门。

重光门的四根圆柱下有石鼓夹抱,上面承托着彩绘的屋顶,前后各缀有4个倒垂的木雕贴金花蕾,故又称“垂花门”。

重光门因独立院中,把前院和后院隔绝开来,所以又叫“塞门”。

据说这样的塞门一般官宦人家是没有资格建造的,只有封爵的“邦君”才能享受如此殊荣,在《论语·八佾》中也有“邦君树塞门”的相关记载。

在过去,重光门一般都是不开的,只有每逢孔府大典、皇帝临幸、宣读诏旨和举行重大祭孔礼仪的时候,才会在鸣礼炮13响之后正式开门,故又称仪门。

过了重光门,院中有一片台基,台上原有日晷等物,其后便是宽敞的正厅,即为孔府的大堂。

大堂在孔府中的地位非常高,它是当年衍圣公宣读圣旨接见官员、申饬家法族规、审理重大案件以及节日、寿辰举行仪式的地方。

大堂为灰瓦悬山顶,檐下用一斗二升交麻叶斗拱,麻叶头出锋,座斗斗欹,具有明显的明代建筑风格。

大堂中央有一绘流云、八宝暖阁,正中的太师椅上披铺了一张斑瓓虎皮,椅前狭长高大的红漆公案上,摆着文房四宝、印盒、签筒等。

大堂正中悬挂着一块“统摄宗姓”匾,上刻清世祖顺治六年的谕旨,要衍圣公“统摄宗姓,督率训励,申饬教规,使各凛守礼度,无玷圣门”,规定了衍圣公在孔氏家族中的种种特权。

大堂内的两旁及后部陈列着正一品爵位的仪仗。如金瓜、朝天镫、曲枪、雀枪、钩镰枪、更鼓、云牌、龙:旗、凤旗、虎旗、伞、扇等。

另外,大堂内还有一些象征其封爵和特权的红底金字官衔牌,如“袭封衍圣公”、“光禄寺大夫”、“赏戴双眼花翎”、“紫禁城骑马”和“奉旨稽查山东全省学务”等。每当衍圣出行时,都会有专人执掌,以示威严。

大堂之后有一通廊与二堂相连,两堂呈工字形。通廊里有一条大长红漆凳,称“阁老凳”。

据传明代权臣严嵩被其他大臣弹劾之后,听说皇帝要治他的罪,就慌忙跑来孔府请求他的孙女婿衍圣公向皇帝说情,但是孔府主人拒绝了,相传这个阁老凳就是当年严阁老坐候的凳子。

二堂也叫后厅,是衍圣公会见四品以上官僚及受皇帝委托每年替朝廷考试礼学、乐学童生的地方。

二堂的室内正中上下挂着“钦承圣绪”和“诗书礼乐”的大匾,两旁立着几通石碑,其中还有后来清朝慈禧太后手书的“寿”字碑、“九桃图”和“松鹤图”等,是1894年衍圣公孔令贻及其母、其妻专程赴京,为慈禧太后祝寿时被赏赐的。

二堂两头还有两厅,一个为启事厅,一个为伴官厅。二堂之后有个不大的庭院,院里有两棵冲天挺拔的苍桧并列两旁,6个石雕盆内各立一块奇形怪状的太湖石,此院的北屋即三堂。

此院的东西配房各有一进院落,东为册房掌管公府的地亩册契,内为司房掌管公府的总务和财务,西为书房,为当年公府的文书档案室。

三堂之后,便是孔府的内宅部分,也称内宅院。内宅门有道禁门,使内宅门与外界相隔绝。此门戒备森严,任何外人不得擅自入内,清朝皇帝还特赐了虎尾棍、燕翅镗、金头玉棍三对兵器,由守门人持武器立于门前,有不遵令擅入者将会严惩不贷。

为了保持与外界的联系,在内宅门专设两种传事的差役,一种叫差弁,一种叫内传事,一般都有十几人,轮番在门旁耳房内值班,随时向外和向内传话。

内宅门的西侧还有一个露出墙外特制的水槽,叫做石

苗族的风俗习惯和民族特色

1、民族特色苗族先民有自己崇拜的图腾。由于苗族支系繁多、分布广,他们崇拜的图腾有多种。如凤凰、枫木、蝴蝶、神犬(盘瓠)、龙、鸟、鹰...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