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有太监吗 明朝有没有太监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2浏览:2收藏

明朝有太监吗 明朝有没有太监,第1张

1、明朝有太监。明朝出名的太监有刘瑾、魏忠贤、郑和、汪直、王振、冯保等。

2、郑和下西洋的故事历来为人称道,其实郑和也是一名太监。郑和,是道衍和尚菩萨戒的弟子,也是明朝伟大的航海家,塬名马叁保,生于1371年,死于1433年。10岁时,马叁保被掳进皇宫成了太监,后来进入朱棣的燕王府。在靖难之变中,为朱棣立下战功。1404年,明成祖朱棣认为马姓不能登叁宝殿,因此在南京御书郑字赐马叁保郑姓,改名为和,任为内官监太监,官至四品,地位仅次于司礼监。1405年—1433年,郑和七下西洋,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壮举。1431年钦封郑和为叁宝太监。

3、刘瑾是明朝第一大宦官,生于1451年,死于1510年,陕西兴平人,本姓谈,明武宗时的太监,从正德元年到五年,操纵朝政,当时有立的皇帝之称。六岁时被太监刘顺收养,后净身入宫当了太监,遂冒姓刘。孝宗时,犯死罪,得免。后侍奉太子朱厚,即后来的明武宗,正德五年被凌迟处死。

4、魏忠贤也是明朝著名的宦官之一。魏忠贤,原名李进忠,生于1568年,死于1627年,明末宦官。明熹宗即位后,开始平步青云,拉开了中国历史上最昏暗的宦官专权的序幕。魏忠贤自称九千岁,排除异己,专断国政。崇祯继位后,打击惩治阉党,治魏忠贤十大罪,命逮捕法办,自缢而亡。

5、汪直是明代权宦之一。广西大藤峡瑶族人,入宫后曾伺奉明宪宗万贵妃,历任御马监掌印太监、西厂提督。因监军辽东有功,总领京兵精锐十二团营。后因久镇辽东,与宪宗逐渐疏远,失去宠信,被东厂提督尚铭等人弹劾,贬往南京。

6、王振,明朝第一个专权的太监,字美旭,本是一个教书先生,后自阉进宫,英宗为太子时,侍于东宫。太皇太后死 ,王振勾结内外官僚,擅作威福。在京城东造豪华府第,大兴土木;逐杀正直官员。瓦剌大举入侵。王振鼓动帝亲征,行至土木堡,被瓦剌兵追至,全军覆没,英宗被俘,王振被明将樊忠锤杀。

7、冯保是明朝太监,明朝著名改革家,万历首辅张居正的政治盟友。字永亭,号双林,河北深县人,于嘉靖年间入宫,隆庆初年掌管东厂兼理御马监。万历皇帝即位,历任司礼秉笔太监和司礼监掌印太监。穆宗驾崩时通过篡改遗诏成为顾命大臣。冯保因为明神宗对他的忌恨被放逐到南京,后因病而死,家产亦被抄收。

萧敬(1438—1528),字克恭,别号梅东,延平府南平县(今福建南平市)人,司礼监太监。自明英宗起至嘉靖皇帝伺候5任明朝皇帝,死后明世宗(嘉靖皇帝)命司礼太监赖义负责丧事的礼仪,御马监太监韩锡等综合办理有关丧葬的事。谕祭三坛,赐新钞三万缗。敕命要切实办好棺木、造墓、建享堂等事。皇太后赐给白金一百两,文绮四表里。大学士翟銮为他撰墓志铭,杨一清为他写墓表。

明朝假太监从南京一路骗到福州

 1月26日,一名“四进宫”的无业男人,把自个包装成“将军的儿子”等人物,将多个大龄剩女哄得团团转,骗财又骗色。看了这则新闻,在谴责无良骗子的一同,人们不由得替几个女子叫声:“真傻。”

 其实,打着各种旗帜招摇撞骗的骗子自古以来就层出不穷,而他们的行骗故事也的确让人警醒。这不,明朝成化年间,就出过一桩愈加古怪的行骗大案。骗子从南京动身,途经芜湖、常州、姑苏等地,一路骗下来。所到之处,各地官府极尽恭维能事,骗子赚得盆满钵满。这个骗子之所以得手,也是因为“包装得当”——他把自个包装成了一个著名的宦官。

 一路尽骗官老爷,他因何屡次得手

 最牛骗子为啥仍是栽了

 大宦官汪直的垮台,真的与此有关吗

 大宦官南下吓软官员一大片

 明朝成化十三年(1477年),一个从北京城来的高官扰乱了江南官场的安静。这个高官是一名宦官,名叫汪直。

 汪直沿着南京——芜湖——常州——姑苏——杭州——绍兴——宁波这条线,一路巡查过来。传闻汪直要来,沿途当地当局和交通部门,都提早准备下好吃的好喝的好玩的,忐忑不安地等着汪直大驾光临。关于汪直其人,各级官员是又爱又怕,一方面盼星星盼月亮地巴望着他来,另一方面想到行将见他,心里又抖抖呵呵的。这是为何呢?

 本来,这汪直绝非寻常人物,他其时的职务是“钦差总督西厂官校办事宦官”,说得浅显点,就叫“提督西厂”,是办理西厂的一把手。

 众所周知,明代最著名的间谍组织是东厂。东厂在明成祖朱棣时建立,尔后直到明朝消亡,历时二百二十多年,东厂一直是直承受皇帝指挥。东厂的一把手,常常是皇帝最信赖的人,这个“皇帝最信赖的人”,能够摆布皇帝的主意,具有炙手可热的权利,因而各级官员乃至朝中大员,都以能结交他们为幸。

 而明朝的另一个间谍机关“西厂”,只在明宪宗和明武宗年代存在过,先后加起来时刻只需10年。虽然西厂的存在时刻不长,可是西厂的权利比东厂还要大——它不只能侦办大众,也能侦办东厂,并且具有的间谍数量比东厂还要多。因而,作为西厂的一把手,汪直的到来,在江南导致的颤动要多大有多大。

 皇帝的间谍就混在老大众中间

 据《明史》记载,汪直本来是御马监宦官,成化十二年的一同“妖人”事情让他锋芒毕露。

 成化十二年七月,一个叫李子龙的人以符术结交宦官,竟然私入大内。工作暴露后,李子龙被杀。李子龙虽然死了,明宪宗朱见深却以为到处都布满风险,因而大为严重、捕风捉影,为了防止相似的事再次发生,就得晓得民意。怎样晓得?只需让亲信宦官出马了。

 朱见深选中了为人机巧机灵的汪直,让他带着几个侍从,穿上便衣到皇宫外刺探状况。《明书》记载,汪直“布衣小帽,时乘驴或骡,来往京城表里,人皆不知疑”,“大政小事,方言巷语,悉采以闻。”就这样神不知鬼不觉侦办了将近一年,汪直将所见所闻通通汇报给朱见深。朱见深天然十分高兴。

 成化十三年正月,朱见深设置了西厂,汪直被任命为“提督西厂”。西厂建立后,间谍遍及京师,各地的王府边镇,以及南北河道重要当地,乃至各省府州县。老大众家里吵嘴打架、斗鸡骂狗的小事,间谍们都要诬陷索引,动不动就以重法处置。因为侦办规模大而密,因而西厂的间谍人数,比东厂多一倍。

 就在汪直提督西厂不久后,他就干了一件让朱见深十分满足的事。

 汪直办的案子皇帝很满足

 明朝初年,贩私盐者罪至死。虽然如此,为了获取高额赢利,仍是有人铤而走险,并且这些人多是有权有势的官员。为了阻止这种状况,成化十三年(1477),朱见深又特地下旨重申,表里官员,如有夹藏私盐,不分有无知情,俱按例问罪。

 可是,皇帝的圣旨只吓唬住了胆子小的,南京镇守宦官覃力朋就没拿法令当回事。成化十四年(1478),覃力朋趁到北京进贡的时机,在归途中,装了近百艘私盐。覃力朋是皇帝的红人,因而到各个关卡时,下面的人虽然心知肚明,却不敢多加盘查,一路倒也相安无事。

 当船队到达武城县时,偏偏有个姓范的典史不识时务,对覃力朋的船队阻拦查询。覃力朋怒气冲冲,不由分说打掉了范典史的两颗门牙,还一箭射死了范典史的一个侍从。

 生性正直的范典史哪能受得了这种气,他亲往京城鸣冤告状。工作告到东厂,“提督东厂”尚铭一听是告覃力朋,吓得不敢接案子。范典史便告到西厂,汪直权衡了一下,觉得是个出头的好时机。接下案子后,汪直一副公事公办的姿态,在放出言论的一同,真的派人到南京拘捕覃力朋,押解到北京,关进了西厂的大牢。

 朱见深晓得了这件过后,不只没叱骂汪直“造次”,反而愈加觉得汪直忠心耿耿,能替皇上摘奸除恶。覃力朋后来使出浑身解数,终于让朱见深开恩免了一死,但官却丢了,一张老脸更是丢尽了。

 覃力朋案后,朱见深对汪直的宠幸到达极点,而汪直的气焰也更放肆,认命锦衣卫百户韦瑛为自个的亲信,“屡兴大狱”。

 汪直其实也有那么一点长处

 当然,汪直虽然骄横,可是假如官员恰巧讨得他欢心,靠着他升官发财也是有能够的。

 例如,《皇明世说新语》中记载,汪直每到各府县,当地官员都出城几里跪着迎接,煞费苦心地招待他。一旦汪直对这些官员不满足,就会问人家:“晓得你头上纱帽是谁家的?”言语间躲藏的潜台词清楚明了。

 有一回,汪直得到一个搞笑的答案,被问的县令竟然答复:“某纱帽用白银三钱,在铁匠胡同买的。”面临这个看似大不敬的答复,汪直大笑,并没有责怪那名县令。

 关于汪直的长处,在《明史》的《杨继宗传》中,也提到过。杨继宗是成化年间“全国四大清官”之一,他在担任浙江嘉兴知府时,减少大众赋税,为官清廉,很得民心。有个宦官路过嘉兴时,杨继宗送给他菱藕和历书,宦官却非要金银财宝不行。杨继宗所以发公函取出库金交给宦官,但要求来人签名盖章再领钱。宦官天然一败涂地。后来,杨继宗进京参见皇上,汪直派人去表明想和他碰头,他却拒绝了。汪直其时是皇帝的大红人,别人都是想着法子送东西凑趣,杨继宗却连见一面都不愿。对杨继宗这样的人,汪直也很敬佩。后来,朱见深问汪直:“进京来参见的官员中谁最廉洁?”汪直老老实实答复说:“天底下不爱钱的,只需杨继宗一人!”有了亲信宦官的这话,朱见深愈加笃信杨继宗的清廉了。

 杨继宗后来升为浙江按察使,就任后开罪了不少人,朝中有人向皇帝说他的坏话。朱见深反诘:“你说的是不是那个不私一钱的杨继宗?”杨继宗因为汪直的信赖,防止了一场不必要的胶葛。

 而其他的官员,只需讨得汪直欢心,“遂得提升工部户部兵部侍郎,时有谚云:‘都宪叩头如捣蒜,侍郎扯腿似烧葱’。”

 假汪直从江苏走到福建才泄露

 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汪直到江南观察,各地官员天然要当心陪侍,一些有委屈的老大众也盼望能通过“钦差大臣”讨个洁白。一时刻,“官民多持讼词往诉,或为之理”。

 这个汪直观察过江南后,沿着台州——温州——处州(今浙江省丽水市)——建宁(今福建省建瓯市)——延平(今福建南平市延平区、顺昌、三明市、永安、尤溪一带)持续南下,一路搜刮民财。汪直索要金钱的手段很高超,他自个口口声声称要廉洁奉公,手下的校尉却一个劲伸手要钱,就这样一路中饱私囊到了福州。福州的大小官员也是毫不含糊,“自三司官以下,迎接唯谨”,小官吏假如惹恼了汪直,拖出去即是杖责。

 就在汪直在福建张牙舞爪的时分,却出了一桩意外。福州镇守宦官卢胜是个细心人,他发现这个汪直虽然自称提督西厂,是钦差大臣,可是手中却没有任何皇家信物。卢胜细心盘查后,得出结论——“汪直”竟然是假充的。

 是谁这么斗胆,竟然敢假充汪直?很快工作就查了个水落石出。

 假汪直其实名叫杨福,是江西人,曾经在崇王府里当过内使,到过北京。后来,他逃了出来,想回老家。路过南京时,杨福碰到一个熟人,熟人发现杨福长得很像汪直,所以杨福心生一计,决定假充汪直骗些钱花,那位熟人就扮作他身边的校尉侍从。两个“混搭”的骗子先到芜湖敲了一笔,见没有露出破绽,所以他们大着胆子沿江而下,再顺着浙江滨海南下。因为杨福在北京城混过,对朝廷礼数略知一二,所到之处竟然没有人置疑两人的真假。

 如今事发,假汪直案颤动朝野,天然是罪不容赦。成化十四年(1478年)七月,杨福被处死。

 一个讽刺小品让皇帝对汪直有了猜疑

 假汪直死了,没几年,真汪直的命运也扶摇直上。

 明王朝的皇宫内豢养着一批专供皇帝娱乐的演员,其中有个名叫“阿丑”的演员,很得朱见深喜爱。这个“阿丑”很善于创造,常排练一些讥刺时势的小品。有一天,阿丑奉命为皇帝扮演,他演的是一个喝醉酒的小宦官耍酒疯,唱对手戏的人吓唬他说“皇上来了”,他底子不当回事,然后那人又说“汪宦官来了”,他当即猫着腰跑了,边走边说:“今人但知汪宦官也。”

 这阿丑,算是和汪直较上劲了。他晓得汪直喜爱带兵,因而又在皇帝面扮演汪直带兵的情形。阿丑扮成汪直,操着两柄钺来到皇帝身边,说:“我带兵全仗此两钺。”这钺是古代的一种武器,有点像斧子,盛行于商朝和西周时期,因为钺的杀伤力不如戈矛,实战中的位置已大大下降,后来多用于仪仗、装修之需。因而,旁人就问:“你的钺是什么钺呀?”阿丑说:“王越、陈钺。”王越和陈钺实际上是和汪直联系十分密切的两个大臣,手中都握有兵权。

 朱见深见阿丑扮演得活灵活现,天然不由得要笑,但笑过之后,心里不免有主意。成化十七年(公元1481年),带兵远征的汪直恳求班师回朝。对汪直已经不感冒的成化皇帝却叫他持续御敌,不久后,又命令戎行悉数撤回。之后,朱见深又派汪直到南京担任御马监,西厂也被吊销。尔后汪直终老南京,再也没有回到皇帝身边。

 此事之后假充案子仍层出不穷

 虽然假汪直死了,真汪直也被削夺了权利。可是继汪直之后,借着东厂或许西厂、锦衣卫的名义,假充间谍的事情照旧层出不穷。例如,明世宗朱厚熜时,竟有匪徒假充锦衣卫,到县衙门劫持知县大人。

 《明史》卷二十二记载,嘉靖年间,匪徒伪装锦衣卫闯进滑县县衙,劫持了知县张佳胤,并索要巨额赎金。这位张知县也算临危不惧,说自个没钱,不过能够让县里的大户先凑一凑,然后给匪徒打了个“白条”,上面写了十个大户的姓名,让匪徒拿着去找大户提钱。不幸这匪徒,大字不识几个,真就拿着去了。实际上,张佳胤在便条上,写的都是县里捕快的姓名。看到知县大人的亲笔文书,捕快当即出动,张佳胤才及时脱离险境。

 “假作真时真亦假”,假间谍吓怕了各级官员,以至于有时分连真间谍也不敢认了。《明史·孙懋传》记载,嘉靖四年,有锦衣卫到广东侦办,副使孙懋和按察使张祐置疑是假的,抓住锦衣卫查询。活该他们倒运,事发后,孙懋和张祐都坐牢了。

 编者按:

 

 不管是明代仍是现代,都有骗子打着高官的幌子招摇撞骗,可笑的是,竟然都能行骗得手。能够说,见利动心,不管古人仍是今人,多不能免俗。已然不能免俗,把握些防骗知识是十分必要的。当然,最重要的是,不要太攀龙附凤。不然,留下的不止是笑柄。

郑和(1371-1433),明朝太监,原姓马,名和,小名三宝,又作三保,云南昆阳(今晋宁昆阳街道)宝山乡知代村人。中国明朝航海家、外交家。

由于马和身材魁梧,知识丰富,思维敏捷,出色地完成燕王委派他的使命,得到朱棣的器重,“内侍中无出其右”,尤其是在帮助朱棣登基称帝的过程中,马和立下大功,更为朱棣所赏识。在永乐二年(1404年)正月初一,朱棣以赐姓授职的方式表达他对有功之臣封赏与恩宠时,马和被赐姓“郑”,从此便改称为“郑和”。同时,升迁为内官监太监,相当于正四品官员。史称三宝太监。

历史上真实的郑和是太监吗:

郑和确实是太监,是明朝的宦官。洪武十三年(1381年)冬明朝军队进攻云南,马和仅十岁,被明军副统帅蓝玉掠走至南京,阉割成太监之后,进入朱棣的燕王府。永乐元年(1403年),姚道衍和尚收马和为菩萨戒弟子,法名福吉祥。

郑和既然是太监为何有后代?

众所周知,郑和的身份是一名宦官,由此引出一个很有争议的话题:郑和何来子嗣?江苏省作协副主席、朱苏进在新作《郑和》一书中,在这一问题的解决上,采取了“为郑和找了个老婆”的做法,书中用了很大的篇幅描写郑和和宫女谈起了恋爱,这就惹来很多的争议。书中,郑和老婆是宫女妙云。妙云原是明成祖朱棣妻子身边的侍女,在朱棣发现这件事后,将妙云嫁往北京,许给手下的大臣作妻子,活活拆散了这对情人。但不久,妙云之夫因陷于权利之争被杀,而此时妙云已怀了身孕。这样,郑和在有了老婆后,还有了儿子。在这一点上,郑家后人强烈的表示了不满。

事实上郑和兄妹共有六人,长兄马文铭,郑和为次子,另有姊妹四人。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明军攻入云南,大败当时统治云南的元朝残余势力梁王。郑和的父亲死于战事,十二岁的郑和被明军捉住,送到当时北平燕王朱棣府上做了一名宦官,因此郑和的确没有儿女。但郑和晚年时,他的哥哥马文铭将长子马恩来过继给了郑和,由他来为郑和传递香火,这在讲究“不肖有三,无后为大”的当时是比较容易接受的折衷做法,这便是郑和后人的由来。另据郑和第十八代孙郑留光介绍,当年郑和还收养了两名亲侄子,其中一个留在云南昆阳的祖家,另一个则在郑和任南京守备时来到南京,从此跟随郑和,他们及其后代也很可能被作为郑和的后裔。

此外,当年郑和深得明成祖信任,明成祖迁都北平之后,封郑和为南京守备,从此郑和终其一生定居在南京。而他所率领的部分舰队官兵,也跟随郑和留在南京,郑家将自家田地分给他们,他们从此定居下来,并且逐渐改姓郑,自认是郑家人,形成今天牛首山南面的郑村。

今天的南京,有郑和后人200多人,还有100多人分布在云南的玉溪,云南的沙甸约有70多人;还有一支郑和后裔分布在泰国。清末郑和第十七代孙郑松林跟随马帮来到泰国北部的清迈省,并娶了当时管理清迈的土司的女儿,从此在当地落地生根。由于年代久远,今天这里的后裔已经不会说中文,甚至不知道自己的这一身份,这部分人的数目很难统计出来。

郑和所在的明朝太监等级揭秘:

在我们统称太监的人群中,也是等级森严、差别巨大的。据史料记载,明代宦官有很多级别,刚进宫时只能当典簿、长随、奉御,如果表现良好,方能被升迁为监丞,监丞再往上升是少监,少监的顶头上司才是闻名遐迩的太监。

宦官的机构,各有分工,不但处理宫中事务,还要处理部分政务。事实上,在这些宦官衙门中,也有冷热轻重之分,重者权倾天下,轻者轻如鸿毛。

二十四衙门是明代宦官体制,是宦官伺奉皇帝及其家族的机构。内设十二监,四司,八局,统称二十四衙门。

  

十二监:司礼监,御马监,内官监,司设监,御用监,神宫监,尚膳监,尚宝监,印绶监,直殿监,尚衣监,都知监;

  

四司:惜薪司,钟鼓司,宝钞司,混堂司;

  

八局:兵仗局,银作局,浣衣局,巾帽局,针工局,内织染局,酒醋面局,司苑局。

  

司礼监:为整个宦官系统中最高的权力机构,“无宰相之名、有宰相之实”。

  

司礼监的主要职权为:

  

1批答奏章,传宣谕旨;

  

2总管所有宦官事务。司礼监不仅在各宦官机构中处于“第一署”的地位,而且实际上也居于总管、统领其他宦官机构的地位。司礼监总管大太监为所有宦官的首领;

  

3兼顾其他重要官职。如南京守备,或专由司礼兼领,或为司礼外差。司礼监总管大太监兼任东厂提督一职。

  

御马监:管理御用兵符;

  

内官监:主要掌管采办皇帝所用的器物,如围屏、床榻、桌柜等;

  

司设监:掌管卥簿、仪仗、围幙、帐幔、雨具等;

  

御用监:掌办御前所用之物;

  

神宫监:掌管太庙及各庙的洒扫及香灯等;

  

尚膳监:掌管御膳、宫内食用和筵宴等;

  

尚宝监:掌管宝玺、敕符、将军印信;

  

印绶监:掌管古今通集库以及铁券、诰敕、贴黄、印信、图书、勘合、符验、信符等;

  

直殿监:掌管各殿及廊庑洒扫之事;

  

尚衣监:掌管皇帝的冠冕、袍服、靴袜等;

  

都知监:起初负责各监行移、关知、勘合等事,后来专门跟随皇帝,负责导引清道。

  

惜薪司:掌管宫中所用柴炭和二十四衙门、山陵等处内臣柴炭等;

  

钟鼓司:掌管皇帝上朝时鸣钟击鼓以及演出内乐、传奇、过锦、打稻等杂戏;

  

宝钞司:掌管造办粗细草纸;

  

混堂司:掌管沐浴之事。

  

兵仗局:掌造军器,包括刀枪、剑戟、鞭斧、盔甲、弓矢等各类兵器;

  

银作局:负责打造金银器饰;

  

浣衣局:该局是二十四衙门中唯一不在皇宫中的宦官机构,局址在德胜门以西,由年老及有罪退废的宫人充任;

  

巾帽局:掌管宫中内使帽靴、驸马冠靴及藩王之国诸旗尉帽靴;

  

针工局:负责制作宫中衣服;

  

内织染局:职掌染造御用及宫内应用缎匹绢帛之事;

  

酒醋面局:掌管宫内食用酒、醋、糖、浆、面、豆等物;

  

司苑局:掌管宫中各处蔬菜瓜果及种艺之事。

  《大明风华》里王振是朱祁镇最宠信的太监,他恃宠而骄,作威作福,还怂恿朱祁镇御驾亲征,其实王振身边的小太监喜宁也不简单,他的历史原型是谁?做过哪些影响明朝国运的事?

  自从王振救了朱祁镇后,朱祁镇一直视他为最亲近的人,两人相伴多年。王振是个狡猾奸诈,野心勃勃的小人,他仗着皇帝的宠爱耀武扬威,为非作歹,许多官员对他阿谀奉承,连满头白发的老臣都自称是他的干儿子,一时间王振成为最有名气的太监。

 宫里除了王振外,他的手下喜宁也是个奸猾的小人,朱祁镇和大臣讨论国事时,喜宁突然闯进去,还大喊着“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朱祁镇本想要给他打赏却被皇太后严厉制止,还问喜宁这句话是谁教他说的,喜宁顿时被皇太后的气势吓得六神无主,说不出话来。

  王振在历史上是一代专权宦官,朱祁镇在土木堡之变御驾亲征就是受他蛊惑,从而导致朱祁镇被俘。其实喜宁也在这件事上出了份力,喜宁历史原型是明朝正统年间的太监,心术不正,为人狡猾,他和王振联合起来鼓动朱祁镇御驾亲征,也就是土木堡之变。

 喜宁在土木堡之变中随朱祁镇被瓦剌人俘虏,为了活下去,喜宁背叛了大明,投靠当时瓦剌人首领也先,试图推翻大明王朝,像喜宁这样的人,早晚有天会被杀死。

  历史上喜宁最后被凌迟处死,这样的结局对他来说是咎由自取。《大明风华》中喜宁趋炎附势,跟在王振屁股后面叫“爹”,实力演绎了什么叫溜须拍马,他是王振六个干儿子里唯一有姓名的,所以他这个人后面还会有很多戏份。

一、郑成功不是太监。原因如下:

1、郑成功虽不是从小出生在大富大贵的人家,但郑父好歹也是个为官的,有一定的权势,断也不至于让郑成功沦落到万不得已需要去净化的程度,而皇帝对郑成功的宠爱并非源于他的男色,而是他的忠心,他的谋略、他那一心爱国的情怀,郑成功用一己之力一直坚定的守护着明朝那摇摇欲坠的皇权,所以说,皇帝是断不会让他断子绝孙的,而他本人也并无特殊癖好。

2、太监是不能孕育子女,前面已经推论过,史书上记载,郑成功的子女是非常多的,其中最有名的当属其长子郑经,他参加过多次战役,军功也算是赫赫有名的。

从上述两点来推断,郑成功绝不是太监。

二、郑成功简介:

郑成功(16240826-16620623),本名森,又名福松,字明俨、大木。 福建泉州南安人,祖籍河南固始。 汉族,明末清初军事家,抗清名将,民族英雄。其父郑芝龙,其母名田川氏。弘光时监生,因蒙隆武帝赐明朝国姓“朱”,赐名成功,并封忠孝伯,世称“郑赐姓”、“郑国姓”、“国姓爷”,又因蒙永历帝封延平王,称“郑延平”。

1645年(清顺治二年,弘光元年)清军攻入江南,不久郑芝龙降清、田川氏在乱军中自尽;郑成功率领父亲旧部在中国东南沿海抗清,成为南明后期主要军事力量之一,一度由海路突袭、包围清江宁府(原明朝南京),但终遭清军击退,只能凭借海战优势固守泉州府的海岛厦门、金门。1661年(清顺治十八年,永历十五年)率军横渡台湾海峡,翌年击败荷兰东印度公司在台湾大员(今台湾台南市境内)的驻军,收复台湾,开启郑氏在台湾的统治。

有《延平王集》行世。郑成功死后,台湾民间陆续建立庙宇祭祀,其中以台南延平郡王祠最为重要。

太监来源主要有以下几种途径:①古时有将罪人,包括犯罪的贵族施以宫刑送入宫中服役的情况,比如秦代的赵高。②从战俘中挑选年幼者送入宫中做太监,比如明永乐年间的郑和。③自宫净身投身太监行列的也大有人在,比如恶名昭著的魏忠贤。④民间的孩子被拐骗卖入宫中,做太监。⑤因生活困苦,或为希图富贵被父母送入宫中做太监。清末李莲英便是在8岁时被父母送入宫中做了太监。

明朝时太监来源最主要的渠道大概是通过战争手段。《万历野获编》中有确实的记录:“天顺四年镇守湖广贵州太监阮让阉割草苗俘获幼童1565人”。准备送入宫中。但奏章上报后,已死幼童392人。为凑齐人数以免欺君之罪,又买足人数阉割后送入宫中。此前的正统年间,福建总兵陈懋“进净身幼童800人”。这些幼童怎么来的没有交代,但送幼童的是高级军官“总兵”,推测亦应是战争的结果。明初洪武年间曾提到过“增设内使360人”,也没说明来路,归为战争手段大概并不离谱。除此之外,送入宫中的太监大多是通过私刑手段。

也是正统年间,“黔公沐斌家阉者福住等16人”。送进宫中,经皇帝审看,认为“年幼堪命,上命送司礼监”。这么说来宫中有些太监是地方上的贵族通过“家阉”贡献出来的。这些说明民间有通过私刑制造太监的现象。景泰年间,镇守福建的太监“戴细保送净身小口陈石孙等59人,帝命送司礼监,此又无罪而刑矣……即古所谓私白者”。这59个幼童是通过私刑送入宫中的,时人称之为“私白”。皇帝对此不闻不问,视若无睹,可见以“私白”的方式做太监,在当时是一种“正常”的社会现象。除此之外,明代国外也不断向朝廷供应太监。明初洪武年间,一次向高丽国要阉人多达200余人。安南也经常向宫内提供太监,动辄几十人。

人物生平

建文年间(1399~1402年),王景弘随朱棣起兵,助朱棣夺取帝位,得朱棣赏识。永乐三年(1405年),奉成祖命,以副使身份协助正使郑和,率62艘巨型海船、27800余名官兵和水手组成庞大船队,出使西洋(今南洋加里曼丹以西至非洲东海岸一带)。船队从苏州刘家港出发,经东海、南海,先后到占城(今越南南方)、暹罗(今泰国)和爪哇、苏门答腊、三佛齐(今印度尼西亚)等。船队在三佛齐歼灭以陈祖义为首的、企图抢劫船队的一群海盗。后经满剌加(今马六甲)到天竺(今印度)、锡兰山(今斯里兰卡),北上印度洋西岸的柯枝(今印度的柯钦)、古里(今印度的科泽科德)、加尔各答,到达忽鲁谟斯(今伊朗阿巴斯港)后返航。历时两年多,于永乐五年(1407年)九月回到南京。返航时,西洋各国大都派遣使臣携带珍宝,随船队到达南京朝贡。

永乐五年九月十三日,王景弘与郑和再次率船队出使西洋,并送各国使臣回国;随带中国丝绸、瓷器等物赏赐各国。船队经过锡兰山时,还专程到立佛寺进香布施,立碑纪念。永乐七年(1409年)七月,船队回到南京。

永乐七年九月,王景弘与郑和受命第三次出使西洋。先后到过占城、爪哇、满剌加、苏门答腊、锡兰山、小葛兰(今印度南端)、古里,抵孟加拉湾后折回满剌加。在征得满剌加国王同意后,在那里修筑城墙和仓库,后回国。

永乐十年(1412年),王景弘受命,到闽、浙沿海招募大批水手和造船工匠,在太仓、长乐、福州、泉州等地督练水师、监造海船、修建天妃宫。永乐十一年(1413年),成祖北上,到北京建新都。王景弘随太子朱高炽在南京监国,兼管招募舟师、监造海船等事务,为郑和第四、五次出使西洋做准备。

永乐十九年(1421年)正月,王景弘和郑和受命第六次出使西洋,并护送郑和第五次出使西洋时随船来中国访问的17个国家和地区的使节回国,同时将锦、绫、纱、罗、绮、绢等物分赐给各国国王。沿途苏门答腊、满剌加、榜葛剌(今孟加拉国)等16个国家又共遣使1200人,带各国贡物随船队到中国。

永乐末年,王景弘在激烈的皇位之争中,因拥立太子朱高炽有功,被擢升为正使太监,其嗣子王祯也受赐世袭南京锦衣卫正千户。洪熙元年(1425年),王景弘受任南京守备;同年八月,与郑和一起选用下西洋官兵1万余人,修造南京大报恩寺等宫庙。宣德四年(1429年),王景弘受敕省视南京旧皇宫。同年四月,开始督造船只,操练水兵,准备再下西洋。

宣德五年(1430年)六月,王景弘受命以正使太监身份与郑和一起率船队第七次出使西洋。次年十二月中旬,船队从五虎门出海,先后到达占城、爪哇、满剌加、锡兰山、忽鲁谟斯等17国。其间,曾派一支船队访问 半岛上的祖法儿(今佐法儿)、阿丹(今亚丁);同时,还派出由熟悉外交、贸易事务及翻译等7人组成考察组,随天方国(今麦加)船只到 教的圣地麦加朝圣。宣德七年(1432年)三月,郑和卒于古里。王景弘率船队,扶柩返航,西洋十余国派使臣随船队,到北京朝贡。

宣德九年(1434年)六月,王景弘受命以正使身份率船队出使南洋诸国。船队先到苏门答腊,后到爪哇。回国时,苏门答腊国王遣其弟哈尼者罕随船队到北京朝贡。正统元年(1436年)二月,英宗命王景弘停罢采买营造,不再使洋。王景弘晚年潜心整理航海资料,撰有《赴西洋水程》等书。卒年不详。

王景弘先后6次出使西洋,历30余国、60多个地区。每次使洋,都随带金银、丝绸、铜铁及各种工艺品与外国交流,发展中国与亚非国家间的通商关系,开辟“海上丝绸之路”,促进中国与亚洲各国间的经济、文化和科技交流,增进友谊。

人物政绩

王景弘曾任南京守备,政绩斐然

1424年8月,明仁宗命王景弘率下番官兵镇守南京。9月设南京守备,郑和、王景弘任之。在任期间他们与襄城伯李隆共管南京军务;奉命“提督将九五殿各宫院凡有渗漏之处随宜修葺”。王景弘将南京明故宫整修一新。明宣德年间拖延多年的大报恩寺未能完工。明宣宗下令郑和与王景弘用心提督,限在1428年8月完工。王景弘配合郑和终于如期建成大报恩寺。1429年王景弘受命负责郢王育王起居。《明宣宗实录》载:“敕太监王景弘等,移郢王育王宫眷居南京旧内,凡时朝暮衣服饮食百需,皆内府依期给之,仍时遣人省视不许怠慢。”

郑和去世后王景弘仍负责南京水军的操练。《明英宗实录》1435年载:“请以各卫风快船四百艘作为战船,令都督陈政操江。上敕守备太监王景弘计议行之。”王景弘是福建漳平赤水镇香寮村人。福建是富有航海传统的地区。宋元时福建泉州是世界著名贸易港口。生长于斯的王景弘对航海事业有着极大优势。他在下西洋中负责航海的线路与管理船队,侧重于船舶的制造、航海人员的选拔,航路的确认等一系列工作。晚年王景弘在南京编著有《赴西洋水程》航海专著,此书后流落民间并被辗转抄录,成为明清航海人员驾舟出海的导航“秘本”。王景弘为促进中国航海事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王景弘在担任南京守备期间与郑和共同掌管宫廷内务,多次主持宫殿、寺庙的建造修葺,富有建筑才能。在第七次出洋前,明宣宗还赐诗给王景弘,称其“昔时将命尔最忠”。内臣中能获皇帝赐诗,仅郑和与王景弘。

王景弘曾当任南京运输“总指挥”

郑和于第七次下西洋途中古里不幸去世,王景弘当起领导整个船队的重任,用了3个多月的时间将整个船队带回祖国,至此长达28年轰轰烈烈的郑和七下西洋结束。在长达28年明朝 与海外各国的物资交流中带回大量的舶来品,明初南京库藏物资已经非常丰富,除了一小部分用于赏赐下西洋有功人员,大宗库存物品急需运往北京。此时,同样作为下西洋正使的王景弘承担起下西洋大量物资善后处理和人员安置工作。王景弘充当起将南京皇库物资运往北京工作“总指挥”。据《明英宗实录》卷十五记载“正统六年(1436年)三月丁卯朔,敕南京守备内外官员太监王景弘等,比闻南京永承运八库递年收贮财物数多,恐年久损坏,负累宫攒人等”。“正统元年(1436年)三月甲申,敕王景弘等,于官库支胡椒、苏木等三百万斤,遣官运至北京交纳,毋得沿途生事扰人”。再据《明英宗实录》卷十八记载“正统元年六月已巳,南京装运胡椒、苏木马快船100艘至京”。从以上记载,可以看出王景弘执行皇帝的指令是如此雷厉风行。试想用100艘马快船装运300万斤胡椒、苏木从南京启程经长江进入扬州大运河运往北京,其场面是何等壮观,再现明初大运河繁忙景象。

墓葬

王景弘长期担任南京守备,府第在南京。王景弘之子王祯世袭南京锦衣卫正千户。王景弘晚年归宿应在南京。其逝世的时间大约在正统二年(1437年)。因为正统二年后《明实录》与其他史籍再无王景弘的记载。王景弘此时已属高龄,且没有受迫害的记录。老死于长期生活的南京是很自然的事。而王景弘的葬地,笔者推断也应在牛首山一带。牛首山一带名寺林立,与高级宦官的关系密切。王景弘好友郑和生前就多次布施牛首山佛窟寺,死后得以赐葬牛首山。墓道与山中弘觉寺塔成一条中轴线,可见关系密切。与郑和同时期的许多宦官也葬于牛首山附近。南京守备内官监太监罗智葬于牛首山北静明寺;内官监太监杨寿藏葬于普应寺;司礼监太监金英葬于不远处的西善桥,王景弘后任的宦官也都以牛首山为中心,择吉地安葬。不久前牛首山附近还发现宣德时太监杨庆的墓地。王景弘长期追随郑和,与郑和感情极深,葬于老朋友墓地附近,最符合王景弘晚年心境。笔者希望不久的将来王景弘墓会被发现。

故里

据《宁洋县志·中官》(康熙三十一年版)记载:“王景弘,集宁里人,明永乐间随太宗巡狩有拥立皇储功,恩赐嗣子王祯,世袭南京锦衣卫正千户”,这是关于王景弘籍贯目前最早的记载,比张廷玉修《明史》写《郑和传》早了47年。另外,在清乾隆三年版《龙岩州志·人物·中官》条目中,也记载了:“王景弘,龙岩集贤里人”。

《漳州府志·武勋》更明确记“王景弘,集贤里香寮人”。香寮村位于福建漳平、龙岩、永安三市的结合部,共辖6个自然村,计1587人,有89个姓,是全国闻名的“百姓村”。据漳平市旅游局局长曹木旺、漳平市博物馆罗宣生馆长实地考证,王景弘为香寮村许家山自然村人。据当地老人介绍,许家山鼎盛时期人口有200多人,由于战乱、匪患,目前已成为废村。村里随处可见规模宏大的古民居群旧址,以及残墙基、石臼、石础、陶瓷残片、断落的石旗杆。王景弘后裔人间蒸发。所幸在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重修的香山桥碑记中,寻找到许家山王景弘家族捐银名单,乡宾王应文、王任荣、王志通;监生王拨元、王达元、王衍思;贡生王殿文;庠生王任煌、王思义、王国任等十人捐银四十七两,由此看来,清末时期,许家山王氏家族还是人文鼎盛,人丁兴旺。

相关诗词

明宣宗为其撰写过长诗《赐太监王景弘诗》,内容观右图。

后裔

《宁洋县志·中官》载,王景弘有拥立皇储功,恩赐嗣子王祯世袭南京锦衣卫正千户。王景弘是太监,但史料中显示他有嗣子王祯。王祯是正千户(正五品武官),率领1120名兵丁。显然,王景弘也效仿郑和从其家族中过继一子成为后代。这种情况在明代太监中已是习惯。长期以来,自王祯以后的后裔不得而知。近日,王景弘故乡研究专家曹木旺先生来信告知最新史料:王景弘后裔在南京生活了二百年。明代卫所《武职选簿》是记载明代京内各卫所职官袭替补选情况的登记簿册,是了解明武职人员生平家世的珍贵史料。现抄录如下:

一辈:王祯永乐二十年选跟太监王景弘等下西洋公干,擒获伪王苏干刺等,即次有功回还,永乐二十二年升锦衣卫左所正千户。宣德七年殁。无儿男。王英,系锦衣卫常俸故正千户王祯亲弟。(王英袭王祯正千户一职)

二辈(成化年间):王珙,龙岩县人(今福建漳平市),系南京锦衣卫水军所世袭正千户王英嫡长男。

三辈(弘治年间):王臣,龙岩县人,系南京锦衣卫水军所故世袭正千户王珙嫡长男。

四辈(嘉靖年间):王选,龙岩县人,系南京锦衣卫水军所年老世袭正千户王臣嫡长男。

五辈(嘉靖年间):王心,龙岩县人,系南京锦衣卫锦衣中所故正千户王选嫡长男。

六辈(万历年间):王贞吉,龙岩县人,系南京锦衣卫锦衣左所年老正千户王心嫡长男。

七辈(万历年间):王建中,系老疾正千户王贞吉嫡长孙,伊祖多支米麦二石一斗于本舍,俸内扣还。

八辈(崇祯年间):王延祚,系故正千户王建中嫡长男。

以上史料推证,王景弘之子王祯曾出使西洋立下战功,升任正千户。第一代到第四代是服役于南京锦衣卫水军的,其后几代调换到地面部队。第六代的王贞吉还因多支粮受到处分。通过对《武职选簿》档案的分析,可以考证出王景弘后代在南京生活了二百多年,八代人,从明初一直世袭锦衣卫正千户直至明末。由于明末战乱,八代以后的王景弘后裔是否死于战火或迁回原籍,尚留待更新史料发掘,并希望更多学者提供新证。

明朝有太监吗 明朝有没有太监

1、明朝有太监。明朝出名的太监有刘瑾、魏忠贤、郑和、汪直、王振、冯保等。 2、郑和下西洋的故事历来为人称道,其实郑和也是一名太监。郑...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