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介绍一下河南镇平蒙古族人的渊源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2浏览:3收藏

谁能介绍一下河南镇平蒙古族人的渊源,第1张

  杨艳 中南民族大学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一、研究的缘起

  在东方网、大洋网等多家网站笔者读到同样的一则消息:一本由成吉思汗17世后人编写的成吉思汗后裔族谱,日前在陕西蒲城县孙镇潘庄村被发现。这本族谱厚约 8厘米,共有287页,全部由宣纸制成。据史料记载,元太祖成吉思汗本姓孛耳只斤氏,其后裔为何姓王,又怎么落户蒲城的?从这本族谱中我们可知一二。

  这本族谱在民国年间曾被修订,中间记录了21代数以千计的族人的姓名,上溯元末“朱元璋起自濠江泗,扫荡群雄……顺帝之四子帖木花儿由濮阳兵败新乡渡河留居晁陂”的“始祖以王为氏,历明及清”至民国六百余年的铁木真后裔的动荡变迁。

  族谱的持有者王继灵对记者说,他的曾祖母张氏携祖父王凤成随部分家族成员是由河南省镇平县入陕于蒲城孙镇潘庄定居的。

  据悉,河南镇平这支自称元朝后裔的王姓蒙古族分布极广,其后人散布至福建厦门、陕西蒲城及广东、浙江等地,陕西蒲城县孙镇潘庄的“王”族就已繁衍成30户一百二十多口人的大家族。那么,镇平县的蒙古族是否是王室后裔呢?如果是,是哪一支王室后裔?是元顺帝的直系后裔还是其他王室贵族的后裔?

  于是,作者以此则消息为线索,本着沥清事实的目的,查阅了大量前人的调查资料,并且亲自走访了这支蒙古族的发源地河南省镇平县,发现对晁陂王姓和砚台王姓蒙古族源流进行考证是探讨镇平县蒙古族源流的关键。镇平县位于河南省西南部,南阳盆地西北侧。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镇平县有14个少数民族,绝大多数为蒙古族和回族,分别占全县总人口的282%、194%。镇平县蒙古族主要聚居于晁陂镇街南街北村和王岗乡砚台村,两地蒙古族人口共计14 676人,占全县蒙古族总人口的6378%,其余散居县城各地的蒙古族也主要源于晁陂王姓和砚台王姓。

  二、专家的推测与结论

  自20 世纪80年代至今,对河南省蒙古族做过详细调查并写有论著的主要有中南民族大学的匡裕彻教授和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的任崇岳教授。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针对民间传说中镇平蒙古族源流的两个说法:晁陂镇传说的先祖元顺帝四子帖木花儿和王岗砚台乡传说的先祖司脱王,他们结合元史进行了几点合理的分析。

  首先,镇平县蒙古族先祖可能不是元顺帝妥欢帖木儿的第四个儿子帖木花儿,而是忽必烈第九子脱欢的第四子帖木儿不花,很有可能因为“妥欢”与“脱欢”谐音又同是第四子而致讹。

  其次,民间传说中的帖木花儿和司脱王为一人,可能是历史上的淮王帖木儿不花。司脱王被封为平南王,而帖木儿不花曾袭封镇南王,元代是没有平南王封号的,或误以为镇南王即平南王。

  第三,族谱上有关帖木花儿的各类战事资料与帖木儿不花作战史实的地址和国破后的下落相符等等。

  最后,匡教授认为,在《元史》中记录的二十多个帖木尔不花或铁木儿不花中,淮王帖木儿不花的事迹与传说中的司脱王、帖木花儿相似,从而推测:司脱王、帖木花儿即淮王帖木儿不花,有关司脱王和帖木花儿的传说应是帖木儿不花事迹的讹传和延伸。按此推测,镇平县这两支蒙古族应该是同源同流。

  三、笔者的看法与补充调查

  (一)晁陂镇王姓蒙古族源流

  晁陂镇位于镇平县城之西,为河南省蒙古族主要聚居地之一。至2004年12月31日止,全镇共48 435人,其中蒙古族12 481人,占全镇人口的2577%;以其街北村为例,街北一村共2 262人,其中蒙古族1 429人,占全村总人口的6317%;街北二村共1 693人,其中蒙古族793人,占全村总人口4684%。

  1晁陂镇王姓蒙古族族人的说法

  王元常,男,81 岁,晁陂供销社退休职工,自称成吉思汗第19 世孙,元字派(辈)这位81 岁的蒙古族老人对笔者说:“我是元顺帝第19 代孙,元顺帝兵败出逃,他的第4 个儿子帖木花儿经过河南,留在了晁陂,然后隐姓埋名与汉族同风同俗。”

  王建林,66岁,男,退休厂长,蒙古族,兆字辈。他说:“我们晁陂蒙古族是元顺帝后裔,与王岗砚台的蒙族不是一支。砚台的是司脱王(音译)的后代,也是保元朝的。司脱王是元顺帝爷爷的第三个兄弟。我们是君臣关系。宗派四十字从第19 世元字辈起字是后来重新排的。”

  作者在晁陂镇走访了街南村与街北村总计20 人,他们对其族源的看法虽然口径有细微之差,但却大体一致。均认为自己是元顺帝的第四个儿子帖木花儿的后代,并且都表示出了对祖祭的地方———王氏祠堂的认同。

  2族谱和祠堂碑的记录

  《镇平蒙族(王氏)族谱》修于1943年,系引墓碑所述。墓碑是自元末明初王氏先祖来到晁陂镇隐姓埋名,后清康熙年间重新对外恢复族籍时所立,于咸丰六年(1856年)重刻。族谱记录:“顺帝之四子帖木花儿由濮阳兵败新乡渡河留居晁陂为我元室支族南迁之始祖以王为氏维列在编泯亦隐自高异也历明及清五百余年。”族谱记载与晁陂蒙古族族人的回答基本一致,认为其先祖为元皇室后裔元顺帝四子帖木花儿。族谱还记载了后世子孙散居地址一览表,其后人除分布镇平县外,在河南省内传至内乡、新野、邓县等地,在河南省外传至甘肃城县、陕西蒲城、安徽霍邱、湖北郧阳及广东和浙江等地。其中陕西一支证实了网上所提陕西蒲城王氏确为六世王辂之后。祠堂碑一则记录了族源:“晁陂王姓蒙古族始祖帖木儿不花,系元世祖忽必烈第九子,镇南王脱欢之弟四子……几经辗转隐居晁陂……子孙繁衍昌盛,距今六百二十年。”碑二抄录原族谱。碑三书宗派四十字,与村民所背相同。碑四为蒙古族发源简介等。

  此四碑所立时间为1996年2月8日。祠堂碑记与族谱中所记录除始祖名字不同外其余基本一致。对于祠堂碑记载的始祖和族谱所记不同,笔者认为,晁陂王氏祠堂为1996年2月8日重建,匡教授的学术研究在1984年已有成果,想必是晁陂王氏后人采纳了匡教授的结论。

  3笔者的看法

  结合前人的分析和史料,笔者认为晁陂镇王氏蒙古族的先祖可能是帖木尔不花,而不是民间传说中的顺帝四子帖木花儿,认同匡裕彻教授对于帖木花儿实为帖木儿不花的推测。笔者遍查《元史》都没有帖木花儿其人,元顺帝根本没有叫帖木花儿的第四子,史料记载元顺帝只有以太子爱猷识理达腊为首的三个儿子,帖木花儿可能是后来汉族的文人写作时不了解元姓而造成的误传,这也只是推测。但是,对于镇平蒙古族源流问题,笔者认为,匡教授将镇平蒙古族的始祖统一为是淮王帖木尔不花值得商榷。首先,镇平蒙古族不只晁陂一支,如前文所述,该县蒙古族是由两支组成,一支是晁陂王氏蒙古族,另一支是王岗砚台王氏蒙古族。其次,镇平蒙古族族人均认为晁陂蒙古族与砚台蒙古族不是一支。晁陂的王建林说:“我们与王岗砚台的蒙古族不是一支。砚台的是司脱王(音译)的后代,晁陂和砚台的先祖是君臣关系。”此外,这两支蒙古族分别有各自的族谱、宗派,详细记载了其先祖的来历,我们姑且不论族谱记录是否确凿,但是它至少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证实晁陂和王岗砚台两支蒙古族同源异流。所以,不能以淮王帖木儿不花一人来代传说中的司脱王和帖木花儿。因此,我们要探寻镇平蒙古族的源流,只对帖木花儿很可能是帖木儿不花做分析和推测是不够的。

  (二)王岗乡砚台村王氏蒙古族源流

  砚台村分前砚台与后砚台,为王岗乡所属。王岗乡位于县境西北部,总面积42平方公里,辖16个行政村。至2004年12 月31日止,总人口22 838人,其中蒙古族2 195人,主要分布在砚台村。砚台村除前砚台村村头几家张姓汉族外,其余均为蒙古族。

  1砚台村本地族人的看法

  王学芳,50 岁,蒙古族,男,王岗乡文化站站长。他说:“我们的祖先是司脱王,和晁陂元帝之后不一支。我们的祖先到这里基本和汉族的祖先来这里是同时的。我们有自己的宗派字辈,我们的先祖是从邓县的九重来到镇平砚台的。”王令海,50岁,蒙古族,男,砚台阳安寺蒙族小学教师。他这样告诉笔者:“听说,我们的先祖有三兄弟由邓县九重入镇平,一个在花栗树坟村(自然村),一个在前砚台村(营),一个在后砚台村(营)。”砚台被访的十数族人均认为其先祖是司脱王。

  2砚台王氏祠堂和族谱世系的记载

  砚台王氏祠堂立碑三块,碑一为裕后;碑二为思孝言录;碑三为本支原世。碑一记载:“王公讳廷玉,明初人也,由邓入镇,卜宅于兹,生子讳本,本子五。”碑为本五子之三王恕之后所立。祠堂碑文上记载的祖先自王廷玉开始,王廷玉以上的祖先并未追溯。族谱世系记载如下:“探马哈儿生子称海,称海生子谨只儿,谨只儿生长子伯颜、次子马扎儿台,马扎儿台生长子脱脱木儿、次子也先贴木儿,脱脱生长子哈剌章、次子三宝奴,哈剌章改名王成,王成长子诏、次子诰、三子谟”。砚台王氏是三子王谟的长子王廷玉之后。祠堂碑记和族谱的记录:砚台王氏的祖先是脱脱王的儿子哈剌章,他改名王成,生了三个儿子,长子王诏迁河北,次子诰迁陕西,三子谟生三子,次子廷元、三子廷贞皆留九重一带。长子王廷玉从邓县九重里来到镇平繁衍世系。问题在于:砚台王氏的先祖脱脱是元史上的哪一个脱脱?对于从王成以下的世系和子孙人名都统一一致。然而,是否哈剌章改名王成?王岗乡砚台村蒙古族族人的说法是司脱王,而族谱和碑志所记录的先祖名叫脱脱王。最后,如果证实砚台蒙古族自有流派,则与晁陂一支蒙古族同源而异流。

  3笔者的解释

  首先,元史上不同时期主要有三个脱脱,第一个脱脱是康里氏脱脱;二是扎儿氏脱脱;三是蔑儿乞氏脱脱,他的叔父是伯颜。排除距元亡最远的扎儿氏脱脱(1265 - 1308年),容易混淆的是年代较近的康里氏脱脱与蔑儿乞氏脱脱,但据元史记载康里脱脱于“泰定四年薨,年五十六”,泰定四年是1327年,可以推出康里脱脱生卒年份大概是(1272 - 1327年)。所以以1368年元亡的史实来看,蔑儿乞氏脱脱(1314 - 1355年)的年代更为符合。其次,他的儿子哈剌章在元国破的时候值年三十岁。假设是哈剌章改名王成,是第一代,按照族谱记载,这一支蒙古族繁衍至今已有25代,若以25岁为一代计算,大概正是从1368年元末明初到现在约六百二十余年时间。再者,从史实上看,蔑儿乞氏脱脱曾为元相,后来被贬鸩死云南,平反后其子哈剌章和三宝奴被召回朝,元末兵败,哈剌章和三宝奴出京北逃。所以,传说中脱脱王的长子哈刺章在北逃过程中改名王成,隐居邓县九重是极有可能的。第三,为何民间称其始祖为司脱王而不是脱脱王,使得匡教授未能从史料中查证到司脱王其人,这也可能是匡教授将晁陂和砚台两地的蒙古族始祖认定为淮王帖木儿不花的主要原因。笔者试图从田野调查中解开司脱王之谜。有幸的是,笔者详查河南省内乡县蒙古族源流时,在其脱王后裔世系表中发现了一则民歌:“封荆王加郑王,元代尊称讳脱王。思脱王想脱王,元季贤相美名扬”,并且这则民歌在镇平县以及邓县的蒙古族中广为流传。由此,笔者大胆推断:司脱王这个名字,极可能是民歌中“思脱王”一词在民间的音译误传。

  四、结论

  在考证了晁陂镇和王岗乡砚台村王氏蒙古族的源流之后,笔者认为:镇平县蒙古族主要由晁陂和砚台两支王姓蒙古族组成,晁陂蒙古族的先祖可能是淮王帖木儿不花,而不是传说中的元顺帝之四子;砚台蒙古族的先祖可能是元末丞相脱脱王之子哈剌章。在做出推测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这一段历史源流确无确凿史料证实砚台王廷玉就是蔑尔乞氏脱脱的后人,以及晁陂一支的先祖就是帖木儿不花,族谱碑铭也都是后人编纂,包括现有最早的碑文实证也是大明宣德元年岁次丙年所立(现实物被毁,碑文源于大清光绪三十四年祖传家谱上)。所以,对于镇平蒙古族的族源我们只能结合元史与野史做相关推测,而不能下定论。但是,可以确定:镇平县的这两支蒙古族留居河南是在元末明初,确为元王室遗胄,即同源;但他们又各自有自己的始祖,因而属于异流。

南阳市:昌-忠-孝-仁-爱。

南阳市:汉-毅-弘-达-兴-金-印-亮-广-慧-国-顺-民-昌-盛。

南阳市〖始祖原居山东青州府草坊集后,有碑记可查三十二代,迄今六百余年〗:鸿-金-增-慈-保-爱。

卧龙区百里奚街道社区〖始祖公宋九经,约在明末清初自山西洪洞宋家川迁居今南阳市卧龙区〗:祖-业-忠-志-远-德-荣-传-万-春-善-照-应-宣-振-家-道-永-世-昌-(1995年续修)冠-强-卓-昂-昆-伟-丰-育-迪-勤-浩-敖-勉-彦-明-礼-冶-吉-宁-平。

卧龙区七里园乡大庄村:宋廷贵(字步蟾,妣解氏)-宋宏臣(字亮輈,妣杜氏)-宋尽道(字庻庵,妣谢氏、继张氏、续张氏)-宋尽伦(自敦五)、宋天树(字春卿)、天赐(字纯嘏)、宋天盈(字玉枢,妣丁氏)、宋天桂(字香山)-宋德耀(字光远)、宋德灿(字英甫)、宋德辉(自煌甫)、宋德煜(道光乙丑相11月初10日吉时生,排行四,字旭,斋号晓楼,同治3年甲子科乡试中式第62名;妣郭氏)-春祥、寿祥、兆祥、嘉祥、凝祥、卯祥、宝祥、泰祥、安祥-金堂、升堂、中堂。

卧龙区陆营镇陈庄村:始迁祖宋文升(字中魁),御配恩惠氏-2世:宋濂式(字清洁),配吕氏-3世:宋贤(字德纯),配张氏-4世:宋魁章(后裔迁徙湖北省老河口市);宋成章(字斐然,曾任开封(汴梁)府京城师傅,道光皇帝尊称为宋公,道光二年御赐荣寿碑一座),配周氏、阎氏;宋成振,配孟氏-5世:宋钧(后裔迁徙湖北省老河口市);宋文(字华国),配吴氏、王氏、贾氏;宋元,配袁氏、杨氏-6世:道善、向善、乐善(迁徙湖北省老河口市);宝善(字安全),配吕氏、张氏;全善(明善、字昭亭),配冯氏、王氏、刘氏;国善,配袁氏、马氏-7世:占(三)-8世:百-9世:德(振)-10世:景-11世:应(英)-12世:厚-13世:长-14世:远。

卧龙区陆营镇冢头村〖始祖公宋九经,约在明末清初自山西洪洞宋家川迁居今南阳市卧龙区冢头村〗:祖-业-忠-志-远-德-荣-传-万-春-善-照-应-宣-振-家-道-永-世-昌-(1995年续修)冠-强-卓-昂-昆-伟-丰-育-迪-勤-浩-敖-勉-彦-明-礼-冶-吉-宁-平。

卧龙区潦河镇崔营村〖始祖公宋九经,约在明末清初自山西洪洞宋家川迁居今南阳市卧龙区〗:祖-业-忠-志-远-德-荣-传-万-春-善-照-应-宣-领(凌)-敏。

宛城区〖始迁祖原居山东青州府草坊集后,有碑记可查三十二代,迄今六百余年〗:鸿-金-增-慈-保-爱。

宛城区白河镇溧河店(80年代因建筑迁坟,在溧河店北宋坟挖出的墓碑记载,自唐河县宋营迁居冯堂,又从冯堂迁溧河店,俗称“老六门”,代表名号有:榆树底宋家,椿树底宋家,银匠楼宋家,油坊宋家等,及炮楼院,盐场、杂货铺等,其世系字辈为):承-平-庆-康-乐(清乾隆28年续谱)-国-九-文江-朝金、朝寅(子四:荣、华、儒、陶)-陶(妣张太君)-永宁(妣李、王太君,子七:大、晟、昌、昂、五、六、普)-普(妣阚太君,子四:立德(出继四门昂)、润德、耀德、慎德(润德,妣袁、王、邢、雷太君;耀德,妣武、张、姚太君;慎德,毓琨,孟太君)-玽、璁、琮、珍、珂、琳、玶、瑾、振(溶、雷太君)-燕、渲、浩、法、聘、崎、仙舟、渠潧、漳潧(广山、徐太君)-金全、金成、金铭(妣袁氏文华)、金玉(妣谢氏志兰)、金有-志、万、堂、亭、明、英、德-长-江-海(民国八年续谱)-宗-德-克-世-守-朝-应-毓-富-恒(公元2002年续谱)-宪-顺-政-昭-彬-仁-明-晢-钦-礼-嘉-丰-睿-祥-生-宣-成-润-环-东(参见社旗县桥头镇大宋庄、晋庄镇大里宋、李店镇、唐河县桐寨铺镇宋营村、郭滩镇宋营村)。

宛城区瓦店镇:〖始祖公宋九经,约在明末清初自山西洪洞宋家川迁居今南阳市卧龙区冢头村〗:祖-业-忠-志-远-德-荣-传-万-春-善-照-应-宣-振-家-道-永-世-昌-(1995年续修)冠-强-卓-昂-昆-伟-丰-育-迪-勤-浩-敖-勉-彦-明-礼-冶-吉-宁-平。

宛城区红泥湾镇〖始迁祖宋桐,配邱氏,初居山西洪桐,明朝洪武24年(公元1392年)迁南阳府唐河县西北四十里宋家营居住,宋桐卒后葬于桐河南七里许王家桥〗:承-平-庆-康-乐-(清乾隆28年续谱)国-九-文-维-□(单字)-永-元-法-大-邦-同-万-长-江-海-(民国8年续谱)宗-德-克-世-守-朝-应-毓-富-恒-(公元2002年续谱)宪-顺-政-昭-彬-仁-明-哲-钦-礼-嘉-丰-睿-祥-生-宣-成-润-环-东。

宛城区官庄镇(南阳油田)〖先祖系文贞公宋璟第58世孙,自四川遂宁迁居〗:祖-其-经。

邓州市罗庄镇:相-云-合-英。

邓州市小杨营乡白庙岗村:三-公-相-汉。

邓州市后桥:三-公-相-汉-九-卿-佐-元-宗-子-和-顺-崇-德-象-贤。(同湖北省襄阳市襄阳区宋营村)

南召县皇后乡郭庄村:祥-广-来-金-玉-蓝-天-朝-富-贵。

南召县石门乡宋家沟村:始迁祖宋由—宋国敬—宋典—德—文—广(立)—长—建(向)。

南召县(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县移居河南孟津,后由孟津迁居南召):希-朝-德-其-大-文-国-可-有-长-学-福-道-宽-广-心-平-治-安-祥-干-孟-宏-召-业-勤-俭-定-运-康-哲-诚-修-忠-正-耘-和-景-群-章-师-谊-存-翰-公-恒-持-俊-彦-赠-冠-宇-献-机-勇-宗-泽-贺-同-庆。

方城县〖一支迁唐河县〗:应-生-玉-文。

方城县〖自山西洪洞移居豫东又迁方城〗:宇-法-国-德-洪-兰-天。

方城县广阳镇〖自山西洪桐县迁来〗:明-成-文-俊-春-国(登、付、清)。

方城县博望镇湾街村:全-有-明。

方城县杨楼乡宋庄村〖始迁祖宋明自襄县迁居〗:明-天-化-田-金-庆-自-彦。

镇平县:振-炳-天-建-德-也-远。

镇平县殷宋营〖始迁祖宋士艺,字照贵,江苏南京水西门人,1387年随燕王扫北时任兵马总指挥,获胜后被封为南阳侯,1420年自山东省青州府草房集搬迁镇平〗:宋士艺-宋福(子三:宋贞、宋升、宋杰)、宋寿、宋祥-杰-军-虎—六—俊-九经-应光、应先。

镇平县东宋营:老-英-铎-虎-添-大-来-升-若-成-巨-文-长-作-周-云-鸿-金-增-慈-保-爱-五-洲-同-伦-尧-舜-世-京—兆。

镇平县西宋营:老-英-铎-虎-添-大-来-升-若-成-巨-文-长-作-周-云-鸿-金-增-慈-保-爱-五-洲-同-伦-尧-舜-世-京—兆。

内乡县鱼道河〖先祖宋介眉(满族)清朝乾隆年间自江南省庐州府庐江县西乡马庆村绣球山迁徙内乡县鱼道河〗:宋介眉-宋东有-宋义恒-宋得周-宋启蛟-宋昌平、宋昌绪(迁回江西)-宋希孔-宋嘉飞-宋炳堂-宋德利。

淅川县:国-祥。

淅川县宋湾〖前五世不详〗:泽-际-君-天-朝-德-龙-之-祖-秉(生)-育-先(仙)-泽-明-修-家-训-守-仁-存-厚-弘-科-强-国-永-保-世-昌。

社旗县:如-国-长(明)-保-建-书。

社旗县兴隆镇后门李〖明朝正德年间,宋天官(名讳失考),此官职乃为追封,原为转本御史,因参焦阁老拐娘娘一案,被焦芳反诘一口,故被诛。相传天官有八个儿子,其中两个儿子由开封逃到方城县陈堰村〗:国-九-文-维-□(单字)-永-元-法-大-邦-同-万-长-江-海-宗-德-克-世-守-朝-应-毓-富(付)-恒-宪-顺-政-昭-彬-仁-明-哲-钦-礼-嘉-丰-瑞(睿)-祥-生-宣-成-润-环-东。

社旗县桥头镇大宋庄〖先祖九河公,由山西洪洞县迁至唐河宋营,本支由唐河宋营迁居〗:国-九-文-维-□(单字)-永-远-发-大-邦-同-万-长-江-海-宗-德-克-世-守-朝-应-玉(毓)-付-恒。

社旗县晋庄镇大里宋:永-元-发-达-邦-同-万-长-江-海-宗-德-克-世-守-朝-应-毓-富-恒-宪-顺-政-昭-彬-仁-明-哲-钦-礼-嘉-丰-睿-祥-生-宣-成-润-环-东。

社旗县李店镇(原青台镇):永-元-法-大-邦-同-万-长-江-海-宗-德-克-世-守-朝-应-玉(毓)-付-恒-宪-顺-政-昭-彬-仁-明-哲-钦-礼-嘉-丰-睿-祥-生-宣-成-润-环-东。

唐河县桐寨铺镇宋营村〖自山西省洪洞县迁徙,一世祖宋桐,配邱氏,二世祖宋世南,三世祖宋国兴、宋国旺从桐寨铺镇宋营村迁到郭滩镇宋营村,后代按此派语传承〗:(民国28年从第77世起续谱)国-九-文-维-□(单字)-永-元-法-大-邦-同-万-长-江-海-(民国8年续谱)宗-德-克-世-守-朝-应-毓-富-恒(2002年续谱)-宪-顺-政-昭-彬-仁-明-哲-钦-礼-嘉-丰-睿-祥-生-宣-成-润-环-东。

唐河县郭滩镇宋营村〖据唐河县桐寨铺镇宋营村新修家谱记载,一世祖宋桐,配邱氏,二世祖宋世南,三世祖宋国兴、宋国旺从桐寨铺宋营村迁到郭滩镇宋营村,后代按此派语传承〗:(民国28年续谱)国-九-文-维-□(单字)-永-元-法-大-邦-同-万-长-江-海-(民国8年续谱)宗-德-克-世-守-朝-应-毓-富-恒(2002年续谱)-宪-顺-政-昭-彬-仁-明-哲-钦-礼-嘉-丰-睿-祥-生-宣-成-润-环-东。

新野县〖系出元御史大夫宋恭让,其后裔散处新野、邓州、襄阳,毗连各村,历经数代,徙居各地,族谱散逸,世次失考,率以其始迁者为祖,而归于宋恭让〗:大-登-永-鸿-而-自-怀-先-泰-廷-之-三-公-相-汉-五-权-建-国-宗-子-和-顺-崇-德-象-贤。

新野县前宋庄:始迁祖宋大余(配郝氏,子二)-登魁(配熊氏,子四)、登贵-永昌(登魁长子,配韩、孙氏)、祚昌(登魁次子,迁徙韩营)、兆昌(又名永治,登魁三子)、永和(登魁四子)-鸿济(永治长子)、鸿度(永治次子)、鸿儒(永昌子,鸿度弟,配肖氏)、鸿镜(祚昌长子)、鸿彦(祚昌次子)-而襄(鸿儒子,配尚氏)-端(而襄子,配柳氏)-荣先(鸿儒曾孙)、承先(荣先弟)、茂先(祚昌玄孙)-天民(荣先子,嘉庆丙子举人,官至商丘教谕)。

新野县后宋庄:始迁祖宋登贵(前宋庄宋大余子)-永誉(登贵子)-(4、5世失考)-自新(永誉曾孙)、自好(自新弟)-元吉(自新子)、元魁(元吉弟)-振和(元魁子)-纯(振和子)、会泰(纯弟)。

新野县城郊乡王营村宋营〖始迁祖宋乾银明朝末年由新野县新甸铺镇后宋庄迁居,现存碑文记载,清光绪16年小阳月(公元1890年农历10月);中华民国23年中秋月(公元1934年农历8月中秋节)重修,碑文记载到十二世。〗:一世:乾、艮(为堂兄弟同迁,以姓为村名,曰宋营)—二世:先□—三世:宏□(宋乾银4子,长子绍先之子宏风、孙子国举、国用还居西山,后辈不详;次子维先6子,其3子宏烈还居果封,后辈不详)—四世:国□—五世:钦—六世:□麟、德□、鸣□、天□、名□、宗□、法□—七世:廷□、□魁、炳□、殿□、清□、□中、景□—八世:有□、全□、□贵—九世:□儒、□文、□振—十世:□善、明□、心□、□祥、学□、□陵(东陵之子扩君迁湖北襄阳)—十一世:贤□、有□、□亮、炳□、□东、□安、明□、长□、士□—十二世:□强、□峰、浩□、子□、朝□、海□、全□、云□(常安之子宋武、宋斌迁江西南昌)—十三世之后(字辈均未统一)。

新野县五通庙宋庄〖自第5世起〗:存斗-纲、良荣(纲弟,典史)、良鳌(良荣弟)-如璟(纲子,岁贡)-耀淳。

新野县黄漥:2世:士良-3世:锡琮(庠生)、锡玠(廪生)、佳胤(庠生)。

新野县宋湾〖自第10世起〗:春-安澜-维勤。

新野县宋湾〖自第9世起〗:权-锦堂、廷祯-之炳(廷祯从子)、之芳、之纲(庠生)-宗海(之芳子,官至陆军少校)。

新野县歪子镇〖自南阳市卧龙区英庄镇东岗村迁居,碑记有宋子善名讳〗:

商丘市:长-学-崇。

睢阳区〖宋亨支系,自第65世起〗:元、亨、利、贞-贤宗、儒宗、瑞宗、朝宗-壮图-迎文-睛-芷-名敬-崇贤-若兰-和杨-孔训-衢-耀本-治平-国宾-义诚-兹、佩、健-于南-琨-文-广-连-云-汉-惠-信-忠-孝-谨-绪-延-仁-厚-绵-世-泽-书-声-振-坤-干-守-训-永-昭-宪-保-德-可-进-贤-礼-仪-徽-千

  据史书记载:剑川段氏家谱

  一 姓氏源流

  段姓来源有三:

  1 出自姬姓,是春秋时期政武公的儿子共叔段的后代。春秋时,

  郑武公的妻子武姜生大儿子庄公的时候难产,生二儿子叔段的时候却

  很顺利,因此她喜欢叔段而不喜欢庄公。郑武公病重时她请求郑武公

  废长立幼,让段叔继承王位,郑武公没有答应。庄公当了郑国国君后

  武姜又请求把制作为段叔的封地,庄公不答应,而把京城封给了段叔

  ,段叔与姜氏勾结,不断扩张自己的势力,并准备袭击庄公,庄公知

  道后立即派兵讨伐段叔。段叔大败,逃到共,称为共段叔。他的子孙

  后来四处分布,有的姓段,有的姓共叔,还有的以共作为姓氏。这就

  是所说的河南段氏。

  2 出自复姓段干木的后代。战国时期有复姓段干木,原是晋国人

  ,后到魏国,他的后代有以单姓段为姓氏的。这就是山西段氏。

  3 出自辽西鲜卑族后裔。西晋时有一个部落首领叫段务目尘,被

  封为辽西公。他的领地有三万家,分布在辽宁西部。后来与汉人杂居

  后多以段作为姓氏。是为辽西段姓。

  4 云南蛮段氏。魏末短延末蛮代为酋帅,裔孙凭到朝廷作官后被

  拜为云南刺史,后传下这支段姓。

  二 迁徙分布

  段氏的发源地主要有:一是河南北部共叔段的一支;二是出自

  段干邑的段干木的一支,段干邑现已不可查;三是出自辽宁西部的鲜

  卑部落。大体上来说,在姓氏的发展史上段姓应是一个典型的北方民

  族,源于北方,大举发展于北方,尤其是陕西、甘肃两省最旺盛。据

  有关资料记载,西汉文帝时有段印任北地都督,其子孙始居武威(今

  甘肃境内),传至十七世孙段荣,北魏时任定州、秦州刺史。短荣的

  八世孙段楹任大理司直。其后代世代为官,在汉至隋唐时,陕西、河

  南、河北、云南都有了段氏的子孙。从整体上看,段氏的分布主要在

  北方。

  三 郡望堂号

  郡望:

  1 京兆郡:汉太初元年改右内史置京兆尹,治所在长安。三国魏

  将辖区改称京兆郡。

  2 武威郡:汉间在原匈奴休屠王地置郡,治所在武威。此支段氏

  的始祖为西汉段贞。

  3 扶风郡:汉武帝太初元年置右扶风,为三辅之一。三国时改为

  扶风郡,治所在槐里。西晋移至池阳。

  堂号:

  1 君轼堂:战国时期魏国的段干木不肯作官,魏文王却认为他很

  能干,于是亲自登门拜访,段木干跳墙躲了起来,不肯与之相见。文

  侯依然很尊敬他,每次从他的门前经过时都要站在车的横木上肃立,

  并说:“段干木是贤人,我能不轼吗?”

  2 段氏还有以武威、京兆为堂号的。

  四 家乘谱牒

  全国:段氏宗谱卷、段氏族谱二十卷首一卷

  山西:洪洞晋洪洞冯张村段氏家谱一卷

  江苏:丰县段氏族谱四卷、金坛段氏家乘十卷首一卷、句容句曲

  段氏重修宗谱八卷

  浙江:常山段氏宗谱不分卷

  安徽:寿县段氏宗谱四卷首一卷

  福建:建阳兴田段氏族谱二十一卷

  江西:萍乡萍西段氏族谱卷、波阳段氏宗谱十卷

  湖北:新洲段氏宗谱四卷首五卷、利川厚坝段氏族谱四卷

  湖南:凝益段氏五修宗谱十二卷首一卷、湘潭城北段氏宗谱不分

  卷、邵阳段氏族谱三十二卷首二卷

  四川:江北段氏宗谱十九卷、内江段氏家乘四卷、内江段氏家乘

  二卷

  典故:

  忠留册笏1;学博酉阳2。

  注释:1唐代司农卿段秀实,字成公,汧阳人。朱泚反叛,认为他能孚众望,胁迫到军中计事。他乘间用象笏猛击朱泚,遂被杀害。后追赠太尉,谥忠烈。

  2唐代太常卿段成式,字柯古,临淄人。他博闻强记,藏书丰富,尤多奇篇秘籍,撰有《西阳杂俎》,清人辑有《段成式诗》。

  旷览江天,包罗海岳;

  长养花木,位置鼎彝3。

  注释:3清代咸丰进士薛慰农赠清代文人段小湖联(节录)。

  好溪呼于百姓4;开谕胜过三军5。

  注释:4唐代太常少卿段成式的事典。

  5唐代翰林学士段文昌的事典。段文昌,字墨卿,一字景初,临淄人。穆宗时入相,出为剑南西川节度。汉尚宽静。文宗立,拜御史大夫,封邹平郡公。后复节度西川卒。

  远岫林端出;清波城下回6。

  注释:6唐代翰林学士段文昌《晚夏登张仪楼呈院中诸公》诗中联句。

  水暗余霞外;山明落照中7。

  注释:7段文昌《题武担寺西台》诗中联句。

  独存一夫,坚守学道8;

  尚有二人,拥为君王9。

  注释:8战国时魏国人段干木,与田子方、李克、翟璜、吴起俱为魏国才士,诸人都当了将军,只有他独潜学守道,不事诸侯,为于下所重。

  9段姓称帝者有二人。即:十六国时西燕内乱,众推大将段随为王,改元昌平,旋被杀;十六国时,又有西安人段业,被匈奴人拥立为北京国君,在位三年被杀。

  句饶方外趣;游惬社中朋10。

  注释:10唐代太常少卿段成式《书事联句》。

  排行:

  段

  子成应荣,玉思朝儒,一绍显大,世昭明廷。

  摘自《谱牒学研究》

  注:此为白族族谱

  http://cachebaiducom/cword=%BD%A3%B4%A8%3B%B6%CE%3B%CA%CF%3B%BC%D2%C6%D7&url=http%3A//www%2Eynda%2Eyn%2Egov%2Ecn/F%5F1%5F3%2Ehtm&b=0&a=135&user=baidu

河南省南阳市镇平县下辖街道办事处包括涅阳街道、雪枫街道、玉都街道、石佛寺镇、晁陂镇、贾宋镇、侯集镇、老庄镇、卢医镇、遮山镇、高丘镇、曲屯镇、枣园镇、杨营镇、安字营镇、张林镇、柳泉铺镇、彭营镇、二龙乡、王岗乡、马庄乡、郭庄回族乡。

河南省南阳市镇平县柳泉铺镇下辖村委会包括柳泉铺村民委员会、田岗村民委员会、王河村民委员会、温营村民委员会、大庄寺村民委员会、新集村民委员会、大湖村民委员会、西沟村民委员会、温岗村民委员会、后洼村民委员会、付营村民委员会、青山村民委员会、朝阳村民委员会、李老庄村民委员会、大榆树村民委员会、任家庄村民委员会、黄楝树岗村民委员会、大马庄村民委员会、范营村民委员会。

河南省南阳市镇平县涅阳街道下辖村委会包括幸福路社区居民委员会、雪枫路社区居民委员会、安国路社区居民委员会、南大街社区居民委员会、新华路社区居民委员会、涅阳路社区居民委员会、府前街社区居民委员会、校场路社区居民委员会、健康路社区居民委员会、中山街社区居民委员会、大世界社区居民委员会、杏花园社区居民委员会、三里河社区居民委员会、建设西路社区居民委员会、工业路社区居民委员会、紫金城路社区居民委员会、东关村民委员会、南关村民委员会、西关村民委员会、北关村民委员会、小店村民委员会。

谁能介绍一下河南镇平蒙古族人的渊源

  杨艳 中南民族大学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一、研究的缘起  在东方网、大洋网等多家网站笔者读到同样的一则消息:一本由成吉思汗17...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