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柳氏世谱》记载韩国柳氏起源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2浏览:3收藏

《文化柳氏世谱》记载韩国柳氏起源,第1张

柳哲

笔者收藏有柳氏家谱百余种,其中有一部罕见的韩国《文化柳氏世谱》,根据书中记载,韩国柳氏是由姬、姒、王、车依次演变而来,其始祖来自中国。

《文化柳氏世谱》印刷年代不详,为木活字印刷,保存完好,其与中国家谱的体例、印刷、纸张几乎完全一样。据该家谱记载:韩国柳氏的先祖名“姒辛甲”,他在世时曾渡海逃亡,“始入东国平壤一土山下”,并改姓为“王”;姒辛甲的后代“王蒙”在汉宣帝五凤元年(公元前57年)被新罗太祖赐“车”姓,改名为“车无一”;“车无一”的后代“柳车达”是朝鲜半岛新罗国末期真智王执政时期的大功臣,其子孙繁衍为柳氏、车氏两支,同族异姓,韩国柳氏自此始。

家谱中未提及柳车达为何改姓“柳”,但对柳车达有这番介绍:“谨按车氏谱曰《墨坊寺记》云:公初讳海,字应通,号鹅沙,配金氏,新罗王关智裔孙租之女云(意为:娶新罗王关智裔孙关租之女),而未考,而又云:丽祖曰车氏,不可忘也。又柳氏之行世者,五世则亦不可废也。以长子孝全表其首功,而承袭上祖旧姓之车氏,宗籍延安,以次子孝金仍为柳氏,宗籍文化云,故因附其说,以备参考。”书中对柳车达之子柳孝金也有如下记载:“谨按车氏谱云:大匡伯文化君仍其姓柳氏,为文化柳氏之始。”

这部《文化柳氏世谱》中所记载的部分事实与元代熊忠所撰《古今韵会举要》以及史籍《八旗满洲氏族通谱》《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旗分内高丽姓》所述基本相符,但也有许多新线索,值得谱牒研究者参考。(原载《新消息报》)

我是云姑娘,喜欢我请关注我

电视剧经常出现认祖归宗,他到底有多重要呢?对于家谱你又有多少了解呢

家谱文化

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炎黄同心,华夏一脉;血浓于水,叶落归根。中国家谱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夫家有谱、州有志、国有史,其义一也”,清代著名史学家章学诚更是把家谱与国史、方志相提并论。

家谱文化的意义

中国的家谱一般都有家规族训,对于规范人生和教育子弟有着积极的意义。古代颜氏家训、柳氏家训、朱伯庐治家格言等都是德育很好的教材。司马迁、班固、陈寿等史学家在其史学著作《史记》、《汉书》、《三国志》中分别使用谱牒内容,使得史书更加准确与完备。

“家谱,亦称族谱、宗谱、家乘、通谱、统谱、世谱、支谱、房谱等等,名称各异,其内涵是同一的,只是外延有所区别而已,现在一般统称家谱或族谱。家谱是系统记述某一同宗共祖的血缘集团世系人物或兼及其他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而姓氏是“某一同宗共祖血缘集团”的标识符号,家谱、族谱就是记录某一姓氏家族成员间的血缘关系的图册。谱牒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明的特有现象。为了保护族谱文化承传,专家学者正在呼吁“中华家谱”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此,每个中华民族的子孙,了解一些家谱知识都是必要的。

家谱文化的源流

作为宗族的神圣符号,家谱一直深藏民间、秘不示人。中国姓氏文化研究委员会秘书长于丽黎介绍说:“家谱是中国5000年文明的见证。在过去它是一种家族制度规范,能够规范人伦,是对社会法律和制度的一种重要补充。对于当代来说,家谱可以作为传统文化展示,可以重温先祖的优秀文化。家谱还有一个意义就是具有文学、社会、史料价值。正史的记录毕竟是有限的,范围也太广,而家谱可以作为历史研究的有利补充,更加生动。如果我们现在珍视和珍藏好家谱,那么也是将来子孙了解我们的一个范本。”

关于中国家谱的起源问题,历来就有几种说法:一说起源于周代,一说起源于战国秦汉时期,一说起源于宋代,更有一说起源于周以前的甲骨文、金文家谱甚至更以前的口头家谱和结绳家谱。我们认为,根据历代文献记载和本世纪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字考证,中国家谱起源于商、周时期比较可信。尊重家谱是尊敬祖先的表现,中国人有很朴素的祖先信仰,不仅我国,而且韩国、日本、新加坡等受我国传统文化影响比较大的国家,也都存在浓厚的祖先信仰。韩国保存了很多完好的家谱,他们的总统卢武铉、卢太愚都曾经到我国山东来认祖寻根。

中国一直都说认祖归宗,外国人都来认祖寻亲的,我们不该认祖寻亲吗?

中国古代有续家谱的传统,这不但是借此光宗耀祖的事,其实是一种家庭、家族文化的传承。古代社会是以血缘关系维系的,家庭、家族传承,对人的思想、行为、品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以至自觉不自觉影响后人的生活。家庭、家族的传承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和精神的一种DNA。柳宗元一生受此影响是非常明显的。

河东柳氏的来源

我们先来说一下柳氏的祖籍。柳宗元唐大历八年(公元773年)生于京城长安。长安是柳宗元的出生地,但不是祖居地。柳宗元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是一个是官宦的世家。河东,从地理范畴说,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黄河流经山西省境,自北而南,故称山西省境内黄河以东的地区为河东。河东历史上也为郡名,古称蒲州,唐玄宗时曾改蒲州为河东郡,其治所在蒲坂(今山西永济蒲州镇),古时的河东县也设在这个地方。

古人以封地为姓氏。据史料记载:柳氏先祖是鲁孝公的儿子伯展,因封在柳下这个地方,死后得谥(shì)号“惠”,后人称柳下惠。后来鲁为楚灭,柳氏归于楚国。秦统一天下,楚又被秦灭,柳氏这才迁到山西河东这个地方。《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对此也有记载:说 “秦并天下,柳氏迁于河东。”柳宗元父亲天宝年间避难的天屋山就在河东境内。柳宗元母亲顺宗时也是按河东县人受封为“太君夫人”的。关于柳下惠,史书多有记载,说他是清高廉洁之士,为官时,曾三次被贬黜(chù罢免)。《论语·微子篇》孔子赞柳下惠为人做官,说他虽三次遭贬黜,也不诲其志。《孟子·万章下》也赞“柳下惠之风”,说闻柳下惠之风节,胸襟狭小的人会宽大起来,刻薄的人会厚道起来。

柳下惠的事,《左传》p《国语》p《战国策》p《庄子》等都有记载。可《庄子·盗跖篇》却把柳下惠的弟弟说成盗跖(zhí强盗),说他手下有从卒九千人,孔子因与柳下惠为友,还专门去劝说盗跖,结果让盗跖羞辱的落荒而逃。据史料考证,盗跖实有其人,是春秋末p战国初一位农民起义领袖。柳宗元应对此事相当熟悉。他在永州作《谤誉》提到盗跖说:别人说我是盗跖不惧怕,说我是仲尼也不以为荣。任人诽谤议论,“必自善”其身而处之,坦然面对诽谤和赞誉。

柳氏是关中六郡姓之一,是地方上的望族,其权势显赫一方。柳宗元先人大都在朝中为官做将。柳宗元自己在《送市颉防锼担核祖上“在高宗时并居尚书省二十二人。”远祖有四代曾做过宰相。可见家氏之显赫。

可到武则天时,柳氏的命运发生了逆转。柳宗元的高伯祖柳](shì),在高宗永徽二年(公元651年)为宰相,因事为武后所恶,被贬爱州刺史,途遭追杀,被籍没了全家。自此,柳氏一蹶不振,柳氏的后人都只能做些县令类的小官。柳宗元贬在永州时曾在给岳父杨凭的信里提到过这件事,说柳氏虽号为大族,但五六代以来再没有人能在朝里为官。

柳宗元故乡河东的山川美景,名闻天下,让看过的读书人流连忘返。柳宗元自己也为河东壮美山河所吸引,他怀念故土的心情,日益强烈。柳宗元在《送独孤申叔侍亲往河东序》说自己常常翘足提起衣服,“奋怀旧都”,久久向家乡的方向望着。可据《柳集》和史料看,他一生都没回过祖地。古时人喜用祖居地和官职等称谓人,所以后人称柳宗元为柳河东;因他后来贬任在柳州,又称柳柳州。柳宗元痛恨当时的门阀士族,从不以族望自傲。可他仍为“先君之道”和“世德廉孝”而自豪,并因此影响他一生的行为举止。这些我们在柳宗元回顾先祖往事的文字里都看得很清楚。

柳宗元的父亲母亲

柳宗元受父母的影响很大。柳宗元父亲柳镇一生多在军旅和府县做一些地位不高的小官,死前为侍御史。由于长年接触社会现实,他洞达世务,激进用世。与一般士人儒生不同,他为人刚正不阿,不畏权暴,加之能诗善文,在当时有很高的声望和影响。

柳镇的事迹,柳宗元《先侍御史府君神道表》里都作了记述。这里我们挑几件事说一下。天宝末年,因遭遇战乱,柳镇携藏书带着家人到离家不远的王屋山隐居。当时随行的有子侄一大群人。后来,又“举族”逃到吴地。其间一群老小,“无以为食”,柳镇只好独自一人骑驴到处向人求食。空闲时,他给子侄和柳宗元讲《春秋左氏》和《易王氏》,脸上总是带着快乐的微笑,从不把忧愁表露出来。安史之乱平定后,柳镇献书朝廷,被授左卫率府兵曹参军,又被朔方节度使郭子仪聘为节度推官,“专掌书奏”,并进大理评事。

柳镇在做晋州录事参军时,因议事直来直去,不为刺史所容。晋州刺史是郭子仪的部将,一介武夫,“酣嗜杀戮”,手下官吏没人敢与他争论。而柳镇“独抗以理”。当有人无故将被打死时,他用身体抵挡鞭子和棍棒。气得刺史怒投桌几折断床席,但他也不屈服。后来柳镇调长安主簿,又任太常博士。为生计着想,他曾请求去做宣城令。柳镇在殿中侍御史任上,审理陕虢观察使卢岳遗产案时,主持公道,抗拒宰相窦,被贬夔(kuí)州司马。三年后,窦⒒褡铮柳镇复为侍御史。柳镇这样做,他说是为了警世,让为相者不敢持威以为所欲为,为长者不敢怀私以夹杂私利。德宗专o他作制书说:“守正为心,疾恶不惧。”

贞元九年(公元794年),柳宗元考中进士,朝廷审查有无“朝士”作弊时,当德宗听说柳宗元是“抗奸臣窦”柳镇的儿子时,说:我知道柳镇不会为他儿子做这样的事。柳镇为人朝野尽知,“名闻于天下”。

柳宗元的母亲卢氏,出身范阳大户人家。“七岁,通《毛诗》及刘氏《列女传》”。柳宗元父亲曾说;“吾所读旧史及诸子书,夫人闻而尽知”没有遗漏的。卢氏精熟诗书,在战乱家无书时教柳宗元古赋十四首。柳镇长年在外为官,柳母待族人,“敬之如臣事君”,“慈之如母畜子”,“友之如兄弟”。灾患时,缺食物,她宁肯自己不吃,也不让孩子饿着。柳宗元遭贬时,年近七旬的卢氏随之赴永州,身处恶劣的困境,她不露忧色,细心地照料着柳宗元,并不时地宽慰儿子,“明者不悼往事”,这是说聪明的人不要为过去的事悲伤和烦恼。而她自己却默默地忍受着巨大的痛苦,用宽厚的心怀和深沉的母爱温暖着柳宗元。

柳宗元本家从兄弟很多,相互间都非常友善,他在遭贬时,宗直、宗一等人一直陪侍在他身边,至死也没离舍,其情谊之深可以想见。柳宗元有两个姐姐但命运都很悲惨,年纪轻轻,三十几岁就劳累成疾死去了。两人嫁的都是大姓人家。柳家讲究孝道,其“仁孝”远近闻名。当时的大户人家,宗亲往往都住在一起,不但尊长多,上下关系也杂乱,为 者是很辛苦的。大姐因成月忧劳,常常一个人哭泣不吃饭。二姐从早到晚,整日劳作,侍婆家“必敬必亲”。

柳宗元和两个姐夫的关系也非常亲密。大姐夫崔简,贞元五年中进士第,先是在军中任职。崔氏以文章传家,崔简文章写得好。柳宗元说:他的学问,曾得到崔简的指教,受益匪浅。崔简“博知古今事”,“善谋画”。元和元年(公元806年)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死,刘辟自称留后,不久反叛。崔简曾劝节度使严砺早做防备,严砺依崔简的计谋行事,屡破刘辟叛军,为平叛做出了贡献。后来崔简出任连州、永州刺史。可永州刺史还未到任就被人诬告贬到O州(在今越南境内)。虽经幼弟诉讼朝廷冤情得雪,可他却含冤死在贬地。崔简比柳宗元大十岁,时年仅五十岁。

更不幸地是两个儿子处道和守讷从贬地扶柩过海时,遇风暴也被淹死了。柳宗元这时被贬在永州,他暂时草葬了崔简。崔简死后,柳宗元独撑起外甥的教养之责。他特别喜欢大外甥女柳媛,说她像大姐:“惠明贞淑,仁爱孝友。……三岁知让,五岁知戒,七岁能女事,善笔札,读书通古今。”柳媛闲暇时弹弦乐吟诗如其母,可不幸早早就病亡了。

二姐夫裴瑾,是贞元三年中进士,为参京兆军事,金州刺史,还做过万年县令。他乐于助人,有请则应,把别人的事当自己的事。凡人有难,必出财力相救,闻名长安城。裴瑾为人性情开朗,善交结。他不轻视同僚和下属,待人一视同仁,不论出身微贱的还是地位高的都喜欢他。裴瑾喜好下围棋,懂音乐,饮酒甚少,“终生不以酒气加人”。他白天交际酬应,“夜读书考礼”,研究整理典籍,深受周围人赏识。后因为人直率被人谗言遭贬,染疟疾而亡。柳宗元和姐夫之间,一为笃友,一为密亲,他文中流露的真情,让我们今人读后也为之感动。

“三变”出自《论语》,子夏说,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君子的容貌,从外表看起来好象有三种变化,起初远远望见他,觉得很庄重,接近之后又觉得很温和,等到听他说话之后,又觉得他很严厉。 

“三复”出自《论语》,南容三复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 。三复,就是书读三遍。

“三接”出自《易经 晋卦》:晋,康侯用锡马蕃庶,昼日三接。三接,就是一天被皇帝三次接见。

家谱中的柳永及其《劝学文》

柳哲

柳永的词,可谓千古一人。不过后人总是津津乐道他的风流韵事,我总觉得有些不靠谱。一般人对柳永的了解,仅仅停留在宋人笔记和小说家冯梦龙所著的《喻世明言》第12卷《众名姬春风吊柳七》这篇小说的印象。历史小说是允许虚构的,但后人以小说为依据来认识古人,可能就不免南辕北辙了。

作为河东柳氏后人,我为此常感愤愤不平。经过多年搜集各地的柳氏宗谱,我发现了多种家谱对柳永都有记载,柳氏后人对柳永的文章与道德都是推崇备至。一般的读者,可能无法看到这些家谱,我特摘录部分内容如下,以飨读者。

据《泾川柳氏宗谱》(嘉庆21年)记载:“公讳永,字三变,宋仁宗景佑年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世号屯田先生。尝作词,辑之名曰《柳氏乐章集》,见者嘉之,诗曰:

斯文奕世仰公传,天赐繇裔启后贤。

梓里邑中沾化育,万家黎庶庆重天。

章章乐府称佳句,集集新诗荫海边。

当时手泽今还在,六合弥闻动地欢。”

据《京江柳氏宗谱》(光绪17年)记载:“仁宗时,耆卿(柳永)亦饶有文誉,而于音律尤精,东坡每见其词,自谓不及。特不拘小节,未获大用,卒葬丹徒土山,详于县志,而同时有柳涗者(笔者注:据史料记载,柳涗即柳永之子,字温之,宋仁宗庆历六年贾黯榜进士,曾官著作郎及陕西司理参军。柳永之子入籍镇江并载入地方志,更是证实了镇江柳氏为柳永之后),世居丹徒,登宋庆历六年进士,历仕俱有惠政,哀耆卿之后(笔者注:由于家谱遭毁,后人修谱竟然不知柳涗乃柳永之子,实在遗憾。),而收恤之,此丹徒柳姓之始见于者也。及南渡,高宗绍兴十八年,柳仲永复登进士,载于郡志,非其苗裔耶!”

镇江8世孙柳蓉作《重修宗谱例言》中写到:“盖自宋耆卿公,始居润,厥后高宗南渡,兵火相仍,前此谱牒,荡焉无存。”

《楷人柳公暨元配封宜人张太君合葬墓志铭》中亦写到:“按状,柳为河东右姓,其先以和圣食邑柳下,因以为氏。自六朝至唐宋,代有传人,庆历间,耆卿先生侨寓于润,殁葬丹徒之土山,载在郡志,是为吾郡柳氏始祖。”

《京江柳氏宗谱》(卷4)世系表中对一世祖柳鲲有如此记载:“宋工部屯田员外郎耆卿公迁润,其后世居之。世系中断,前代无考。京岘山祖茔,公与月溪公居其末二冢,其上尚有五冢,生卒名字俱缺。”

从以上《京江柳氏宗谱》的记载可知,柳永“侨寓于润”,“卒葬丹徒土山”。今江苏镇江柳氏为柳永之后,包括著名学者柳诒征、联想集团董事长柳传志等皆应为其后裔。

笔者在《古文真宝》一书中,发现收入了柳永的《劝学文》,可知柳永的为人与治学的态度,与其河东先人一脉相传,也可说明柳永是一位治学严谨,道德诗文俱佳的醇儒,并非断子绝孙,死无葬身之地,要靠妓女筹钱安葬的“花花公子”。据史料记载,柳永三兄弟皆中进士成名宦,文播四方,名传千古,而其子柳涚和侄子柳淇亦能高中进士,并非偶然,与柳氏家风家学有关。今录柳永的《劝学文》如下:

“父母养其子而不教,是不爱其子也。虽教而不严,是亦不爱其子也。父母教而不学,是子不爱其身也。虽学而不勤,是亦不爱其身也。是故养子必教,教则必严;严则必勤,勤则必成。学,则庶人之子为公卿;不学,则公卿之子为庶人。”

北宋著名词人柳永,出身名门,世家河东,词坛称雄,风流绝代。柳永先祖有柳下惠、柳宗元、柳公权,他们的道德、文章、书法,称雄当世,光耀后代。先祖遗风,对于柳永不无影响。柳永不仅擅长诗词,更是治学严谨,堪称大儒。

在古书《古文真宝》中,收录了柳永《劝学文》,就是明证。这不愧是一篇教子经典,劝学名篇。由于柳永词名太盛,这篇文章,少有关注。全文不长,抄录如下:

“父母养其子而不教,是不爱其子也。虽教而不严,是亦不爱其子也。父母教而不学,是子不爱其身也。虽学而不勤,是亦不爱其身也。是故养子必教,教则必严;严则必勤,勤则必成。学,则庶人之子为公卿;不学,则公卿之子为庶人。”

据史料记载,柳永兄弟三人,都是进士,文播四方。柳永之子柳纭⒅蹲恿淇,皆中进士,名传后世。一门父子叔侄五进士,可谓显赫一时。这并非是偶然的,这与柳氏家学家风,有着密切的关系。

江苏镇江柳永后裔编纂出版了《京江柳氏宗谱》。根据家谱记载,柳永后人中,出过多名进士,至于举人、秀才、学士、硕士、博士,更是不计其数。国学大师柳诒徵、著名企业家柳传志等,是当世柳永后人中的佼佼者。

柳氏家谱中,记载柳永事迹的不少。抄录其中两套家谱有关内容,可见柳永在家族中的崇高声望。安徽泾县清嘉庆21年《泾川柳氏宗谱》记载:“公讳永,字三变,宋仁宗景v年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世号屯田先生。尝作词,辑之名曰《柳氏乐章集》,见者嘉之,诗曰:斯文奕世仰公传,天赐繇裔启后贤。梓里邑中沾化育,万家黎庶庆重天。章章乐府称佳句,集集新诗荫海边。当时手泽今还在,六合弥闻动地欢。”

清光绪17年《京江柳氏宗谱》记载:“仁宗时,耆卿(柳永)亦饶有文誉,而于音律尤精,东坡每见其词,自谓不及。不拘小节,未获大用,卒葬丹徒土山,详于县志,而同时有柳洌ㄊ滴柳永之子)者,世居丹徒,登宋庆历六年进士,历仕俱有惠政,哀耆卿之后,而收恤之,此丹徒柳姓之始见于者也。”

柳永的《劝学文》,时下仍有现实意义,可谓千金不换的教子良方。

从建筑艺术和建造技术来讲,柳氏民居结构严谨,布局合理。坤门乾主,巽门坎主,极符合我国传统的风水堪舆理论。柳府各种配套设施相当齐备。像各府第的后院,上有铁丝网覆盖,下有地道家家相连,院院相通,号称“天罗地网”,并配有警铃、防火墙等。而更让人惊叹的是“河东世泽”的宅院的大门,它共有十二道门栓,其中六道软栓,六道硬栓。即便是身处院内,不知情者也不容易打开此门,足可见柳府之戒备森严、防护意识之强。究其原因,其一当作防盗之用,其二亦或还作防战乱、政乱,作避难之作,可谓用心良苦。另外柳府还建有后花园、观河亭、赏景亭、小戏台等供娱乐,并有专供成年少女居住的闺绣楼、梳妆台等。柳氏民居从其建筑艺术、工艺质量、建造技术来看,水平之高,布局结构之考究,文化底蕴之深厚,在我国古代民居中实属罕见。

更让人叹为观止的是柳氏民居是一个艺术的殿堂,让人不解的是这个偏远的小村落何以保留了那么多的艺术精品,那些名人丹青、大家墨宝、家训碑碣、精美壁画,无不让人惊叹不已。仅名人书画碑就多达40余通,特别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明代书画家文征明、明代哲学家王阳明的书法碑刻在我国北方也少见,这个偏远的地方却完好地保存着,尤其王阳明与朱熹这两大对立学派代表人物的书法碑刻同时在此发现,表明柳氏宗族博采众长,取各家学派精华为已所用的心迹。更让人称绝的是这里发现了被誉为“画圣”的唐代名画家吴道子的三通画碑,其中之一为《圣贤十哲图碑》,题材为孔子向十大弟子讲述尧舜的故事的场景,画中人物形态各异,衣带飘逸,线条流畅,有题款三处,吴道子画碑在全国也少见,他的画迄今未见真迹,仅有摹本《天王送子图》可反映其画风,因而其画碑也弥足珍贵。

更让文化人流泪的是,原藏于西文兴村柳增寿家的《柳氏族谱》以及《柳氏继志堂家谱》,是研究柳宗元与西文兴村柳氏族人宗支源流关系的重要实证。1978年,有人发现此物后当即抄录下来。谁知1997年柳增寿去世后,其侄孙竟将《柳氏继志堂家谱》当废纸卖掉了,至今原件无处寻觅,传世的只有那位有心人抄录下来的文字。

前些年,村民们保护文物的意识更为淡薄。为了建设“文明村”,有人竟把村里的文庙、圣庙、祠堂、环山居等古建筑都陆续拆掉了。这些建筑虽然破旧,但记载着小村的历史,一旦被毁,西文兴村的文化价值就失去了特有的见证物。不过,令人欣慰的是,近年,随着一批又一批的文化人不断到此探访,西文兴村的柳氏村民们,从客人惊诧的眼神中,看到了自身存在的价值。当他们得知以往被熟视无睹的司马第、中宪第、河东世泽等八大院落以及这些院落里千姿百态的门头、斗拱、楼栏、雀替、窗花、门棂,竟是价值连城的文物时,大家都惊呆了。村民们慢慢醒悟过来:要想脱贫致富,只要保护好祖先留下来的东西,就有希望。村里的党支部书记柳栓柱,是柳氏第21代族人,他正在发动族人全力保护祖先留下的这笔最珍贵的遗产。

如果说,山西晋中的王家大院、乔家大院是研究三晋富商豪门的“化石”的话,那么至今还生活着200多人的柳氏民居,就是研究三晋名门望族的“活化石”。这里的居民还在进行着形形色色的生存活动,包括独具特色的民族民间文化活动,特定的地方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 :

《文化柳氏世谱》记载韩国柳氏起源

柳哲笔者收藏有柳氏家谱百余种,其中有一部罕见的韩国《文化柳氏世谱》,根据书中记载,韩国柳氏是由姬、姒、王、车依次演变而来,其始祖来...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