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上姓潘的著名历史人物有谁,麻烦知道的告诉一下。
1、潘世恩
潘世恩(1769-1854)清朝名臣。初名世辅,小字日麟,字槐堂,一作槐庭,号芝轩,晚号思补老人,室名有真意斋、思补堂、清颂。吴县潘氏先世为中原人,唐代有潘逢时为歙州刺史,因“居官有惠政,秩满,父老攀留,遂家于歙”。
潘世恩六世祖潘仲兰自明代起由歙县北迁,落籍素享“风土清嘉、人文彬蔚”之誉的苏州。先撰,嘉庆间历侍读、侍讲学士、户部尚书。
道光间至武英殿大学士,充上书房总师傅,进太子太傅。为官五十余年,历事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四朝,被称为“四朝元老”,与堂兄潘世璜、孙潘祖荫合称为“苏州三杰”,著有《恩补斋集》。
2、潘祖荫
潘祖荫(1830~1890)清代官员、书法家、藏书家。字在钟,小字凤笙,号伯寅,亦号少棠、郑盦。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大学士潘世恩之孙。
内阁侍读潘曾绶之子,咸丰二年一甲三名进士,探花,授编修。数掌文衡殿试,在南书房近四十年。光绪间官至工部尚书。通经史,精楷法,藏金石甚富。有《攀古楼彝器图释》。辑有《滂喜斋丛书》、《功顺堂丛书》。
3、潘焱
潘焱(1916年-1999年4月24日),河南省新县人,1916年出生贫农家庭。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其重要事件: 1929年参加红军游击队编入光山县独立营,1930年12月编入红4军10师29团,在该团特务连当传令兵 1932年加入中国***参加了粉碎国民党军队对鄂豫皖苏区的二、叁、四次反“围剿”斗争、创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斗争。
4、潘世征
潘世征(1916—1961)湖南省宁乡县人。石河子大学首任校长。一九三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一九三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一九三四年转入中国***。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三军团军医处卫生队队长,红六军团卫生部医生,第十七师野战医院医务科科长,军团后方医院院长,军团卫生部政治委员。
5、潘寿才
潘寿才将军(1906—1974)河南省新县人。曾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一军团政委、第四军政治部组织科科长。参加了鄂豫皖、川陕苏区反“围剿”和长征。是中共七大代表、第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少将之一。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潘世恩
-潘祖荫
-潘焱
-潘世征
-潘寿才
劳姓起源
起源:
劳姓源流纯正,起源主要有一:源于汉代,以山名为氏。在今天的山东青岛东面的海面上,有一个有名的风景胜地——崂山。崂山在古代的时候称为劳山。居住在崂山的人一直自为体系,很少去与外界的人交往。相传在秦始皇时期,方士徐福带童男童女出海访仙,就是从崂山上的船。居住在崂山的人一直到西汉时才开始与外界的人交往,并成为了汉王朝的百姓。朝廷赐他们为劳姓,世代相传。另满族等民族有劳姓。
迁徙:
崂山位于今山东青岛,因此劳姓起源于山东东部,早期主要活动于胶东半岛。汉唐之间向西南迁移,在今河南、河北、山东交界处的武阳郡形成郡望,以渤海郡命名为渤海堂。宋代以来,在山东、浙江、广东、湖南等地均有分布。如今劳姓分布较广,尤以山东阳信、湖南长沙、浙江桐乡等地为多。目前劳姓人口没有进入全国前三百位。
郡望:
武阳郡 隋改魏州置郡,唐代又改为魏州。相当今河北、山东两省之间的地区。
松阳县 在今天浙江遂昌一带。
堂号:
①郡望堂号:武阳、松阳、渤海。②自立堂号:三达、双庆等。
字辈:
某支劳氏字辈:遂怀良继,正祖训贻,如学希大,汉修柳逸,方维来炎。
安徽宿松劳氏字辈:东海流芳远,德厚世泽长。
名人:
劳潼,清学者。字润芝。号莪野。广东南海人。乾隆二十年中举,后拒绝进取。研习孔、孟、朱子之学。著有《四书择粹》十二卷,《孝经考异选注》二卷,《救荒备览》四卷,《荷经堂古文诗稿》四卷。
劳崇光(1802-1867),清臣。湖南善化(今长沙)人。字辛阶。宣宗道光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1841年(宣宗道光二十一年)出任山西平阳(今临汾)知府。累官冀宁道、广西按察使。1848年任广西布政使。后与提督向荣先后镇压李元发起义和修仁(今广西荔浦西南,现属修仁镇)等处“天地会”起义。1851年太平天国起义时,署广西巡抚,协助赛尚阿会办军务,设局开捐,筹措饷需,令各州、府、县组织团练与农民起义军作战。后又会同广东军镇压和诱降两广地区的“天地会”起义军和群众。1859年任广东巡抚兼署两广总督。1861年管粤海关监都。1863年(穆宗同治二年)5月,授云贵总督,与冯世兴、岑毓英、冯汝龙等平黔西苗回族起义。后病死。
劳权(1818-),清藏书家、校勘家。字巽卿,一字平甫,号蟫隐。仁和(今浙江杭州)人。以治经补诸生,后不应试,与弟劳格专攻群经诸史,有“二劳”之称。精于校勘学,所校有《元和姓纂》、《大唐郊祀录》、《北堂书抄》、《蔡中郎集》、《文苑英华》及唐宋各家文集数种,引证广博而且精深,世称善本。与劳格笃志蓄书,除有藏书楼“丹铅精舍”外,另起“木芙蓉馆”、“玉参差馆”等,广贮经籍。
劳格(1820-1864),清藏书家。字季言。仁和(今浙江杭州)人。深于儒学,性嗜收书。有藏书楼名“丹铅精舍”,储书富一时。太平天国起义军曾对该书楼加以保护。编有《丹铅精舍藏书目》,后随藏书流散。著有《读书杂识》、《唐郎官石柱题名考》、《唐御史台精舍题名考》等。
其他劳姓名人有东汉名士劳丙;五代后蜀大臣劳彦远;北宋大臣劳諲;明大臣劳堪、劳钺;清将领劳萨,音韵学家劳乃宣等。近当代劳姓名人有历史学家劳干,经济学家劳平,诗人劳辛,**演员劳力,跳水运动员劳丽诗,田径运动员劳剑峰等。
劳氏家族的得姓与一个地名——崂山有关,崂山古时称劳山。相传秦始皇时方士徐福(徐巿)率领3000童男童女出海访仙,求长生不老丹,就是从这里出海的。又返回,劳氏,依据《元和姓纂》上记载,正是因为其先祖居住在此地,以地为氏而得姓。
以下是一些地区的劳氏字辈:
1 东莞市劳氏字辈:天朝有发能登成喜园德上达高增邦国京廷昌。
2 广州市劳氏字辈:声名传万世德业范源新。
3 中山市劳氏字辈:光培锦泽穆列均干。
4 深圳市劳氏字辈:时忠朝应元正文明兴龙世太富贵远昌。
5 惠州市劳氏字辈:明元同生化大道贵怡忠。
6 江门市劳氏字辈:宗天德国兆尚世开今朝。
7 珠海市劳氏字辈:朝怀民焻忠如正天心应官清明治安。
8 汕头市劳氏字辈:家齐世祖泽成。
9 佛山市劳氏字辈:关清明志安守成思俊德。
10 湛江市劳氏字辈:仁义礼信文才必仲朝廷永承世智德应作绍隆昌国泰天时顺家和地利兴宗源培正达祖本积光明展开。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对于具体的劳氏家族情况,可能存在差异,建议咨询家族长辈获取更详细的信息。
应姓的分布:
“应”姓原主要集中分布在河南省平顶山市及项城市北50里、浙江省东阳市巍山镇、永康市芝英镇及台州市仙居县下各镇贞东部及山东省蓬莱市鸭湾,其中历代又有流迁在外者,遍布国内各省。
1,辽宁普兰店:辽宁省普兰店市城子坦镇金山村应屯有应氏家族聚居。
2,吉林东丰:吉林省东丰县黄河镇丰源村、东丰镇有应氏家族散居。
3,河南郾城:河南省郾城县黑龙潭镇老应等村应氏家族聚居,古称颖川,距应国墓地甚近,应氏嫡传,有商山四皓,不如淮阳一老!之传说 。
4,河南南阳:南阳市新野县上庄乡樊湾村有应氏家族聚居,族谱或已丢失。
应姓历史资料发掘地址:
1,滍阳应氏。滍阳,应国故城,在今河南省平顶山市。有西周应国贵族墓,发掘出大量文物。 2,南顿应氏。汉代有南顿应氏。南顿,在今河南省项城县北50里。 3,大田里应氏。东晋时,应詹随晋元帝渡江而南,占籍于婺永。应詹有两个儿子,应诞留居江西宜黄,应玄随父至婺,留居永康大田里,即今浙江省永康市芝英镇一带。尔后,析居江南各地。 4,仙居应氏。浙江省台州市仙居县下各镇东部(原下各乡)、双庙乡及田市镇有大量应姓。特别是原下各乡中心镇区基本上是应姓的。其都是明朝刑部尚书应大猷(字静庵)及其兄弟的后代。另外浙江省的永康市及浦江县也是应姓的聚居地。 5,关东应氏。祖籍山东省蓬莱市鸭湾。清朝初年,一迁至辽宁瓦房店市长兴岛;二迁至辽宁省普兰店市城子坦镇应家村;三迁至吉林省东丰县黄河镇丰源村。 6, 峡阳应氏 。唐僖宗光启元年(885年),峡阳应氏始祖应世哲从河南光州固始县随王审知入闽,定居福建省南平市峡阳镇,是为峡阳应氏开基之始。岁月沧桑,峡阳应氏繁衍相传,迄今已至三十二代,子孙人口众多,其中历代又有流迁往外,遍布国内各省、市和台湾、香港,及美国、日本、新加坡、加拿大、马来西亚等国。 7,台州及温州应氏。在浙江的台州和温州两地也有不少应氏居住,其中温州的苍南,平阳,洞头,三县都有应氏宗族,洞头应氏于清朝从台州的泽国迁入,至今已经居住八代。
8,福建省建宁县应氏。自北宋正郎公迁入繁衍相传,迄今已至39代。建宁应氏主要聚居在建宁县里心镇应家坊,柏树坑等地。子孙人口众多,其中历代又有流迁往外,遍布福建三明,南平等地以及湖南,江西南昌市,新余,萍乡,抚州,吉安,赣州,上饶和浙江衢州等地。字辈是:昌明益盛道学传家先绪克绍兆代英华。
9,江西鄱阳应氏。鄱阳县“九应”指老场、槐树下、芦田应家村、店上、中庄、西岸、东岸、石门楼、横江九个较大的应氏家族聚居村落,鄱阳九应始祖应韬,河南汝南南顿人,西晋黄门侍郎应绍之子。早在东晋就已在鄱阳广石(今鄱阳芦田乡老场村附近)居住,距今近1700年,可以说应姓也是鄱阳比较古老的姓氏。繁衍至今,已至58代。鄱阳九应保存的《汝南应氏宗谱》,1-30代祖先资料只有世系,29世应克中制定子孙字辈排行(约1214),从南宋31世祖宁一公叔进(1241-1301)按其所创字辈载起,到现在的58世,记载的尤为详细,整部家谱记载时间跨度770年的历史,在整个鄱阳乃至江西省都实属罕见。其中芦田应家村保存的《汝南应氏家谱》最为完整。
应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百四十七位,人口约五十万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26%左右。
历史上应姓的分布与迁徙
宋朝时期,应姓大约有5万8干人,其时浙江为应姓第一大省,约占全国应姓总人口的一半以上,其次分布于江西、河南、福建等地。明朝时期,应姓大约有11万8干人,浙江仍为应姓第一大省,其次分布于江苏、福建、河南、安徽、湖北等地。
当代应姓的分布与图谱
当代应姓的人口大约有60万,为第二百四十七位大姓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024%。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应姓人口增加率是呈八形的态势。如今应姓的第一大省仍为浙江,大约占全国应姓人口的一半,其次分布于安徽、江西、上海、江苏、福建等地。应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在浙沪、皖赣闽大部、台湾北部、湖北东端、云南中部,应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大约在008%以上,中心地区可以达到05%以上,以上地区覆盖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68%,居住了大约67%的应姓人群。在台湾大部、福建南端、粤湘鄂大部、江西西部、皖苏北段、河南东部、山东大部、广西东端和西段、云贵川渝大部、黑吉东部、辽宁大部,应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大约在002%一o08%之间,以上地区覆盖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09%,居住了大约27%的应姓人群。目前根据鄱阳应根生和浙江应卫强统计数字显示,应氏聚居村落已900余个,其中浙江省500余个,浙江已外省份400余个。
[劳氏来历]
据《姓氏考略》记载:居于东海劳山的人,汉朝归化中国,赐为劳姓。
据《姓谱》介绍,其先居东海劳山,因氏焉。
上述两种情况都证明了劳姓是得名于地名劳山。劳山又名“牢山”,因有人世代住在此地,就以地名为姓。
[劳氏名望]
据史料记载,劳姓人物在历史上曾发挥过重大作用,其名人也不少。东汉有琅琊名士劳丙;晋朝官拜尚书劳彦远;明代副都御史劳堪;清代文学家劳孝舆等等。
近代史上姓潘的著名历史人物有谁,麻烦知道的告诉一下。
本文2023-09-22 15:19:44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715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