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去的相声演员有哪些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2浏览:4收藏

已去的相声演员有哪些,第1张

于世猷:诞辰:1940年,2005年3月6日。享年65岁。

刘文亨:诞辰:1938年1月3日,2001年10月8日逝世,享年65岁。

高英培:诞辰:1928年,2002年2月14日。享年74岁。

冯宝华:诞辰:1922年7月,2004年5月31日去世。享年83岁。

于宝林:诞辰:1921年10月,2005年4月1日去世。享年85岁。

常宝霖:诞辰:1924年,2000年因病去世,享年76岁。

相声界马三立和侯宝林,谁的影响力大

相声界马三立和侯宝林,谁的影响力大个人的观点,主要原因在于地理因素的影响、相声表演的风格与题材、宣传需要、师承关系、以及人际关系这几个方面吧。

首先谈一下地理因素的影响。马老的祖籍是兰州,回族,北京人,在1949年之后定居天津,在天津曲艺团;侯先生是北平旗人,1949年之后在北京中国广播说唱团。虽然北京现在是国内的政治经济文化商业中心,但是在1949年的时候,天津算是北方的经济中心,地位要比当时的北平高很多。曲艺界历来有不成文的讲究,就是要在天津演出,得到天津观众的认可,才算是走红。这个原因和天津曲艺观众的构成群体有关。民国时候北平听曲艺的居民遗老遗少很多,而天津由于码头漕运的缘故,爱听个曲艺的往往就是在码头卖力气的搬运工,俗称脚行。郭德纲相声里曾经描述过这些人,大致意思是说,这些搬运工白天上工,傍晚休息了,领完工钱,烫壶酒,听个曲,图个乐。和遗老遗少相比,这些平头百姓没有多余的钱娱乐消遣,所以一旦曲艺演员演出精彩,他们便大力的捧,然后口口相传,直至走红;反之,如果没有真功夫能说会唱,这些人文化也不是多高,自然起哄倒好的叫起来,砸人家买卖。至今,天津的观众对于曲艺也是,会听,爱听。

马老和侯先生都是在天津表演过的,当时天津的南市三不管、红桥等地鱼龙混杂,也是曲艺演出的主要阵地。侯先生大概就是在1940年前后来天津演出,一炮打红,然后再到北京的。天津观众对于相声和曲艺的热爱对演员的事业有很大的帮助,但是随着49年以后天津地位的逐渐衰落,北京作为政治、文化中心的崛起,相声和曲艺的听众不再是老的民国百姓,也包括了大批进城的官员们。这个其实和现在国内**、音乐人都在北京扎堆也一个道理。毫无疑问,在北京会有更多的资源。两位老先生在不同的地方定居,一个是没落的工业城市,一个是崛起的政治文化,这对他们各自演艺事业的开拓自然会有不小的影响。

其次谈谈相声的风格。两位老先生的风格,简单说来就是:马老的相声“俗”,侯先生的相声“雅”。先说马老。“俗”在这里是个褒义,就是说,马老的相声,无论是七十岁老叟,还是几岁的孩童,听了都会哈哈大笑,因为马老的相声里融入的太多天津的市井人物,听众的代入感很强。马老的经典段子《逗你玩》、《夸住宅》、《练气功》、《家传秘方》听起来都和老百姓身边的事情一样。而且主题内容多是讽刺,讽刺人性本身的一些弱点和社会的一些不正之风。这不由得想起以前上学时候有个故事,是白居易改诗歌,改到能让街头的老太太听懂、爱听,这诗才算改到家。其实就说明一个道理:越是简单的,接地气的,贴近大众的,也越能够引起百姓的共鸣。而侯先生的段子则是“雅”。从技巧上看,侯先生精于唱腔柳活,马老常是大段的贯口。侯先生结合了早年学习京剧的底子,将相声的技法和题材提升到了难以企及的高度。曾看过侯先生的专访,他自己评价自己说“侯宝林的相声干净”。也确实如此,民国时期的相声表演,多是天桥、三不管,茶楼、堂会、甚至青楼,三教九流的各色人等均是听众,题材上不免有一些段子,迎合低级趣味的审美。侯先生的一些名段《八大改行》、《空城计》等等都是结合了京剧的内容,通过唱腔表现。也正是侯先生对于相声的融会贯通,使相声拔高了不止一个档次。

其实谈到相声的风格,演员因人而异,即便是相同的段子文本,在不同相声师承,口传心授的表演者演出,效果也是不一样的。两位老先生在风格上的差异,个人认为并不足以说明艺术上的孰高孰低,但是对于宣传那就不一样了。

在1949年以后,众所周知新政权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三大运动等等,这里不加以评论。相声是清末到民国一直流传下来的艺术形式,而作为行业来说,也带有非常强烈的封建行会色彩。非常讲究演员的师承、流派。其实不光是相声,工业化以前的中国,中医、武术等等都是如此。不过在1949年以后,这些带有封建色彩的行会制度都受到了限制。不过相声由于它可以作为宣传工具使用,实际上在改造中有些“网开一面”的意味。50年代到60年代的很多相声,都是起到歌颂新政权、批判敌人和旧风俗的作用。比如侯先生的《买佛龛》。当然这是和当年的政治气候离不开的。

回到原来的问题,而宣传需要这个因素,对马老和侯先生艺术生命的影响是很大的。马老的相声多是讽刺,《开会迷》讽刺的是官僚主义,《买猴》讽刺的是粗心大意的销售人员。可是这样讽刺的相声多会得罪某些当权的人,结果57年被打成右派,下放郊区,这不能不说是对马老的艺术影响力产生一些负面的作用。而侯先生在北京,是要为主席演出的,当然影响力要更大。

另外,师承关系、人际关系也是与两位艺术家的影响力密不可分。马老的徒弟,个人比较熟悉的有班德贵、常宝华、尹笑声、于宝林、常宝丰。侯先生的徒弟,个人比较熟悉的是马季、于世猷、郝爱民、师胜杰、丁广泉、黄铁良。(现在尹笑声、黄铁良二位老先生还在天津的谦祥益茶馆里说相声,年近八旬,令人尊敬)。从师承角度看,很明显,侯先生的徒弟,影响力,或者说是实力更强一些。一个原因是马老的辈分太高,收徒的阻力太大。一个例子就是80年代马老有收李文华先生为徒的考虑,但是反对者众,结果只有在李文华先生因病去世前,才拜马先生的肖像为师,算是正式入门,入了中国相声界的族谱。不由让人慨叹。

而人际关系方面,无论是马老,还是少马爷马志明的人际关系都是要差一些,说白了,不是那么能够左右逢源的人,比较耿直。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网上还有鲁豫有约对于马志明先生的专访,这爷俩在反右之后,一直到90年代,在曲艺团还是受到一些排挤的。90年代马志明上央视的曲苑杂坛时候,底下的天津曲艺团同事就在下面叫倒好。终究这爷俩不是那种走仕途的曲艺演员啊。

如今的相声艺术,德云社一家独大,于谦就被社粉们叫成“捧哏之王”。但实际上,于谦自己都不敢认这个称号。

在相声界,真正的“捧哏之王”只有一个,他就是于世猷。

1940年,于世猷出生在辽宁新民。他一出生父母就发现这孩子浓眉大眼,好看得很。

于世猷慢慢长大,先天的优势更是显现出来。

五官端正,气宇轩昂,高鼻梁和厚嘴唇的自然搭配给他的长相加分不少。

于世猷这人特别喜欢表演。在家里他会做搞怪动作逗父母开心。

亲朋好友来家里,于世猷会主动带上面具扮猴子,表演的灵巧生动,常常逗得满座大笑。

13岁那年,在父母支持下,于世猷参加了辽宁市的业余表演队。他成功登台演出,成了队里年纪最小的“演员”。

于世猷在队里待了五年,学到了一身演艺本领。在这个过程中,他也迷上了语言魅力十足的相声。

18岁那年,于世猷因为表演功底深厚,被组织调入中国广播说唱团工作。

小小年纪便能一步登天,让人羡慕。少年傲气的他自恃才高,刚进团的时候谁也不放在眼里。

那时候说唱团成立没几年,但已经汇聚荣建尘、侯宝林、刘宝瑞和孙书筠等各业大家,发展迅猛。在工作中,于世猷发现自己是小巫见大巫,赶紧转变态度,虚心求教。

于世猷的表演功底打动了诸多相声大师,他们决定用心培养这个年轻人。

相声对于世猷有独特的吸引力。在兴趣和天赋的双重带动下,于世猷学的特别快,短短两个月就能上台表演。

侯宝林慧眼识珠,认为这个年轻人可用,于是破格把仅有19岁的于世猷收作弟子。

侯宝林和徒弟们

得到了相声宗师的青睐,于世猷进步飞快,并和侯宝林等大师一同参演了名噪一时的相声主题**《游园惊梦》,在荧幕前崭露头角。

不仅如此,于世猷还接连受到郭启儒、刘宝瑞和郭宝全三位大师的指导,学到了相声表演的纯熟技艺。

但相声要两个人搭档才行,给于世猷找谁搭档一时间成了难题。

不久后刘宝瑞大师病重,郭宝全师傅退休,团里相声栏目一时大乱。

有天休息之余,侯宝林看到了坐在台子旁吃饭的马季。于是一拍脑门,就把马季和于世猷搭在了一块。

马季也是当时团里重点栽培的对象,相声功夫也是一绝。同为小鲜肉的马季和于世猷站一块就具备新时代的气象,合适的很。

后面马季专做逗哏,于世猷专做捧哏,两人搭档,正式同台演出。《哭的艺术》、《哥俩好》和《反正话》等作品都成为经典。

马季于世猷

1959年,马季于世猷第一次去 说相声。

那天他们被从长安西苑用专车接进演出地界,表演的节目是《装小嘴儿》。

年轻的两人第一次见这么大排场,不由自主地紧张。为了展现更好的效果,两人在长褂上加穿了件黑坎肩。

首长问他们为什么这样穿,马季解释:“想改革下服装样式,看看效果”

首长拍了拍马季的肩膀说:“你们不是耍杂技的,不要短打扮,长衫才有幽默的味道。相声要做的是歌颂新社会,赞美新生活,但好的传统不能丢。”

马季和于世猷渐渐明白,表演不是简单的站台说话,而是要从生活做起。于是他们决定去下基层体验。

上世纪60年代,马季和于世猷跟着文化队去山东进行调查工作,一去就是大半年时间。

七个月的时间里,马季和于世猷两人一起吃当地农民的饭,睡土炕,偶尔下地干活,真真切切地体验当地农民的生活。

艺术来源于生活,两人在闲暇之余创作出许多反映当地百姓生活细节的相声,比如《画像》、《跳大绳》和《黑斑病》等等。

他们把这些拿到集市上去演,农民特别爱听,连连鼓掌。

两人回来之后,仿佛打通了任督二脉,合作愈发顺畅。

于世猷是相声界难得的捧哏人才,在表演中他擅长根据马季的说话风格作出回应。对于段子内容他也能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迅速做出反应,及时烘云托月,一点不拖泥带水。

于世猷作为捧哏,不抢话不乱接茬,虽是配角角色但总能发挥出奇特效果。马季作为主角,发挥亮眼,一次又一次的演出让两人声名鹊起。

到了70年代初,马季和于世猷已经成为家喻户晓的相声演员。

马季表演

令人惋惜的是,两人爆火没多久,于世猷就被逮捕入狱。

尽管没待多长时间,但于世猷人生从此有了污点,失去了成为相声艺术大师的机会。

至于其中原因,无人知晓。

有人说被人威胁做了什么违法的事,也有人说喝酒喝多出的事。

不过有一点很肯定,于世猷这个人脾气不好,在台下的时候经常和师兄弟吵架,心态调节能力不行。

马季于世猷《打电话》片段

之后,于世猷被中广团开除,辗转去了天津市曲艺团。

在那里,于世猷和马志明组了搭档,改编创作了很多作品,但效果远比不上和马季搭档的好。

马季也一样,换姜昆和赵炎搭档之后不太得心应手。他说:

“和于合作就好像鱼儿遇见水。换了别人,就不是最适合自己的那摊水了”

尽管搭档不成,马季和于世猷私下关系依旧不错,时常还会互动。

侯宝林大师也一样,当初一气之下把于世猷逐出师门,后又将他收作义子,去世前力排众议把于世猷列为记名弟子。大师的爱徒之心可见一斑。

大师侯宝林和搭档

于世猷尽管有一身好本领,但缺乏好的搭档。

在天津曲艺团渐渐沦落成陪衬,新人的崛起又让他失去演出机会,慢慢消失在演艺台。

晚年的于世猷,染上了酗酒恶习。

不知是对怀才不遇的怨恨还是对生活现状不满,于世猷整天靠喝酒度日。

后来于世猷独自去了养老院打磨时光。

2005年3月,一次喝醉酒之后,于世猷黯然离世,享年65岁。

回看于世猷的一生,天赋异禀的他本应风光无限,却因自己原因落魄消退,不免让人感慨。

已去的相声演员有哪些

于世猷:诞辰:1940年,2005年3月6日。享年65岁。刘文亨:诞辰:1938年1月3日,2001年10月8日逝世,享年65岁。高英培:诞辰:1928年,2002...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