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滩大亨杜月笙的为人处事哲学:句句经典,学到必有所成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2浏览:4收藏

上海滩大亨杜月笙的为人处事哲学:句句经典,学到必有所成,第1张

在旧上海的十里洋场,没有一个人的人脉圈子能达到杜月笙的广度和深度,大到商界、军界、文坛的名流人物,小到地方上的帮派头领、饭店老板,他们提到杜月笙,出于敬佩也好,嫉妒也罢,都不得不说一个"服"字。杜月笙从上海的地痞流氓出身,结交权贵的方式无非是"钱"、"色"两个字,但杜月笙总有本事不给人落下话柄。

杜月笙曾经对自己的女儿杜如美说过:"一个人最重要的不是学了多少东西,多么博学,而是会不会用人。会用人了,其他人的智慧就属于你,就相当于你拥有了更加广阔的见识。"在现实生活之中,杜月笙身边也有这样一群智囊团,他们从事各行各业,或广交好友、人脉宽广,或在某一领域钻研极深。杜月笙每次想要接触某位名流之前,会和这些智囊团一同商议,打听此人喜好、忌讳,想办法接近他。杜月笙不吝钱财,也不怕麻烦,只是这些向这些有社会地位、好面子的名流送钱送礼呢,要怎么才送的得体呢?

从杜老板到杜先生,重塑自我形象

一个黑帮老大,普通老百姓谈之色变,政商界名流敬而远之,但凡有点骨气的文人的,大多都看不起这些杀人越货、言行粗俗的"江湖人士"。杜月笙如果不转变自己的形象,即便钱送到别人面前,别人也是不收的,就算收了,还是求人办事的姿态,和他们本来就不是对等的关系,背地里还不知会招来多少讽刺谩骂。

杜月笙用钱打通人脉,第一步不是直接和名流套近乎,而是让自己成为和他们同等量级的人物。为了赢得个好口碑,杜月笙每年都要派人专门去高桥老家送药置棺,到了冬天的时候还会采购大量的棉衣棉被送到乡下。在杜月笙的老乡们看来,这个闯出去的小伙子不仅仅回来修了一个气派的祠堂,还从来不忘本,无论他在外面做了什么,在高桥人心中都是个大善人。

而平时只要是到杜公馆门前请求帮助的,杜月笙绝对不会放任不管。如果真的是生活之中出现了经济困难,杜月笙多少会叫人拿些钱出来帮助。而且每年冬天之前,杜月笙都会提前找成衣店订购棉衣棉被,来杜公馆求助的穷人可以凭借单据直接去店里面去领取棉衣棉被。

说这些,并非在夸奖杜月笙真的是个面慈心善的大善人,但杜月笙此般也并非仅仅是为了名声,因为他也曾经流落街头、无家可归,而且他在最苦难的时候,是有贵人相助的,所以深切明白其中痛楚的他一直对这些人保持着一定的善意。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他坚信人脉不仅仅存在于上层阶级,多帮一个人,就有可能为自己将来多留一条后路。

杜月笙也是从穷人的日子里过来的,他知道在偌大的上海,一个外地来的人想要立足太难太难了。杜月笙也曾经流落街头,也曾经无家可归,在寒冷的冬日,他忍饥挨饿,也曾希望有人能够伸出援手,给他一件棉衣,给他一口热的吃食……所以,杜月笙有钱了也会帮着那些穷人们一把,将来这些人如果真有凤毛麟角能够出人头地了,也不会忘了杜月笙这个恩情。

1931年,国内洪水泛滥,南京政府号召社会各界为老百姓们捐款,很多有社会责任心的社会名流都参与了捐款,杜月笙就是其中最为积极的一个。他不仅自己捐了大笔钱财,还配合北洋政府说服其他的商人捐款捐物。人们很快发现,杜月笙对上海,甚至在江浙地区的号召力竟然比政府还要强大,很多官员和商人正是在他的影响之下积极捐款捐物。

杜月笙"大善人"的名号从小小的高桥一直传出了上海,很多曾经不了解杜月笙的人,对他开始改观,不再将他和一般的地痞流氓等同在一起;而更多的是从前根本没有听说过杜月笙的人,他们初次认得杜月笙就是积极善良的报道,自然对他产生了好感。一个有经济实力、有影响力且有社会责任感的大人物,谁不愿意深交呢?杜月笙打好了这一基础,人脉资源就源源不断了。

送钱,不卑微也不能傲慢

杜月笙巅峰时期,头上有100多个头衔,兼任各家企业的董事,每年杜公馆进账数百年万,而杜月笙每年的花销也是数百万。他出手大方,逢年过节,但凡是沾亲带故的他都会去送点钱。黄金荣和张啸林自然不必说,商界的同行,官场上的几个人物,平时打点好了,真的有事相求也说得过去。平时没有往来,临事儿求人了,送钱过去姿态也就卑微了。这个道理很多人是明白的,人情往来是一门大学问,但是有一点很多人很难把握分寸——在别人落魄时送钱,怎样才能做到不傲慢?

章太炎是个狂人,他著作等身,见人不爽想骂就骂,从不避讳。他看不惯袁世凯的行为,对其进行多次辱骂,无论旁人怎么说情都没用。但章太炎对没有什么文化的杜月笙是非常敬佩的。当年章太炎的侄子因为上海法租界的一处房产和人起了纠纷,对方蛮横不讲理,背后还有些势力。章太炎的侄子惹不起,来请求章太炎,有人建议章太炎给杜月笙写封信,请他出手相助。

章太炎从前根本没见过杜月笙,他提笔给杜月笙写了封信,信件送到杜公馆之中,杜月笙受宠若惊。他非常敬佩章太炎这种文豪,只是苦于没有机会认识,他二话不说就动用人脉将章太炎侄子的问题轻松解决了。他还专程跑到苏州去拜访了章太炎,将事情来龙去脉告诉了他,请他放心。

章太炎盛名在外,但是乱世之中,他并没有存下多少存款,日子过得很清苦。杜月笙看到章太炎简朴的生活心中不忍,在临走之时悄悄在茶杯下面放了一张2千元的支票,一声不吭得离开了。

等到章太炎发现,杜月笙已经走了。他顾全了一个文人的面子,也资助了章太炎的生活。2千元,这钱数目对于杜月笙来说并不多,但他知道以章太炎当时的境况,给太多反而会增加他的心理负担。人和人一旦建立了信任,便是细水长流的交往,章太炎敬佩杜先生的江湖风骨,后来杜月笙建立杜家祠堂,邀请章太炎为他写文,章太炎洋洋洒洒写了一篇《高桥杜氏祠堂记》,很多文章说章太炎是被杜月笙用钱收买的。岂知民国文人的傲骨,怎可能2000元轻易买下!

"不傲慢","不媚上不欺下",是杜月笙为人处世的精髓所在,无论他在江湖之中的地位如何,无论他手上有多少权力和财富,他都能让对方感到尊重和善意。

送礼,要送到心坎里

杜月笙有一名至交好友,名为范绍增。杜月笙好友众多,唯有范绍增是杜月笙不遗余力想要去相助的。范绍增人称哈儿司令,刚刚和杜月笙交往的时候,范绍增只是一个杂牌军的师长。上海的名流是看不上范绍增这种地方小官的,但杜月笙却愿意花精力去结交。因为范绍增在四川本地有钱有势且很有威望,杜月笙一名好友打算在四川开"吗啡厂 ",希望杜月笙能够介绍人脉,杜月笙和范绍增并不相识,仅仅写了一封信给范绍增希望他能照顾一下这位好友,范绍增很重江湖义气,立刻答应了。

范绍增的"义"杜月笙看在眼里,当然高看他一眼。后来范绍增来上海游玩,杜月笙热情款待,吃喝游玩都是最高等级的待遇。范绍增在战场之上受伤,消息传到了上海,杜月笙立刻让人把范绍增接到上海来照顾,而且邀请了上海最好的外科医生为其治疗。范绍增在上海疗养了大半年,所有用度都是杜月笙掏钱。范绍增除了将伤治好了,还有了一段牵肠挂肚的艳遇。

范绍增看上了一名舞女,名为黄白瑛。黄白瑛是大上海出了名的交际花,身边都是豪绅大官,她自然是看不上范绍增的。范绍增没少在黄白瑛身上砸钱,可黄白瑛收钱照收,始终不愿委身,范绍增只得满腹心思得离开了上海。范绍增走了之后,杜月笙直接找人将黄白瑛喊了过来,第二天就用专机送到了范绍增怀里。从此以后,范绍增对杜月笙更是死心塌地,当时四川盛产烟土,杜月笙常常收到范绍增送来的价值数万或者几十万的鸦片。抗战爆发之后,杜月笙来到重庆,也一直住在范绍增家中。

马未都曾说:杜月笙很会为人处世。尤其是这2件事情,让他佩服!第一件是杜月笙夸人艺术独特,第二件事是杜月笙待人大方。杜月笙舍得送钱送礼,送礼水平之高,在于能将身边的人拿捏的很准。他们想要什么,缺什么,杜月笙心如明镜。

杜月笙、黄金荣和张啸林同为上海三大亨,黄金荣起家比杜月笙早,张啸林来到上海的起点比杜月笙高。但年纪最小的杜月笙却能脱颖而出,成为三大亨的头号人物,这和杜月笙的为人处世的方式有着很密切的关系。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就是杜月笙一生的高明。有钱的时候,杜月笙竭尽全力拿钱替人消灾;没钱的时候,杜月笙将生前旁人写给他的欠条一烧了之,他不想自己的子女追债反倒遭人嫉恨。他说,钱散人聚,钱聚人散,理念贯彻终身,至死愿穷不变。这就是杜月笙对于钱的态度,也是他比黄金荣、张啸林格局更大的地方。

杜月笙留给坊间的传闻很多,杀人放火是杜月笙,慷慨仗义雪中送炭也是杜月笙,贩卖鸦片是杜月笙,抗日期间极力为前线输送物资的也是杜月笙。身处乱世,他一出生就被定了命,就如同那泥鳅一般,出身太差就只能走偏道,这一点杜月笙至始至终头脑都极为清醒,出身白相人的他不想做杜老板只想做杜先生,他在特殊的年代留下了传奇,在和不同人打交道时游刃有余。

此等人精的做人做事,我想如果能在他身上学到三分坚持,四分理智,五分做人的智慧,那么一定是受用终身的。

杜月笙的发迹离不开师父黄金荣,他发迹之后,又从上海滩芸芸众生之中发掘出戴笠,扶持了戴笠最艰难的一段人生。黄金荣和戴笠,他们的人生历程又是如何?这三人之间又有着怎样的利益交集和矛盾冲突呢?

如果你对这些名人历史感兴趣,不如购买《杜月笙全传》《黄金荣全传》《戴笠全传》这一套书,如果您能认真细读,用心体悟,一定能够受益非浅。

我是生命觉者,心灵财富魔法师彭文广。我自己不卖书,我只推荐,目的只是为了能够唤醒更多人的觉知意识,领悟生命的真相,从而让我们自己及我们的家人,以及所有的有缘人,都能过上健康快乐丰盛富足的高品质的幸福生活!

我是人生顶层设计师,财富心灵导师彭文广,我爱你们如同爱我自己!

人生没有无缘无故的相遇,一切皆是必然,祝大家好运。

旧社会,绅商大吏讲究举办堂会,这在杜月笙家习以为常,其中几次,论规格,南北各地的私宅恐怕无人能比。譬如,1931年杜家为祝贺浦东祠堂落成举办的堂会,除余叔岩未能到场外,其他如旦角演员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生行演员马连良、言菊朋、高庆奎、谭富英,武生演员杨小楼、李吉瑞,小生演员美妙香、金仲仁,老里演员龚云甫,丑角演员萧长华、马富禄,以及南方名角麒麟童、刘奎官、赵如泉、小杨月楼等京剧名家,全都荟萃于一堂,称得上是空前绝后的堂会。又如1947年,为祝贺杜月笙60寿辰举办的堂会,连演十天,又是京剧名角毕至,女老生孟小冬专程前往演了一段《搜孤救孤》。此前十多年前,孟小冬只在抗战胜利后欢迎蒋介石抵达北平时登过一次台,再就是这次为杜月笙祝寿又演了一次,此后再不登台表演。所以这次她登台献艺,成为京剧舞台的广陵绝响。杜月笙堂会如此风光,是任何私宅堂会绝难企及的。更足以令杜月笙自豪的是,他自1913年在上海结识梅兰芳以后,梅总是有求必应,杜宅每次举办堂会,梅兰芳有请必到,而且还陪杜合演过《四郎探母·坐宫》,这是花多少钱也难以买到的荣耀。

杜月笙有句话,叫刀切豆腐两面光,就是做任何事情,都能够照顾到各方面的利益。看看杜月笙接触的那些人,三教九流,不少跟杜月笙其实并没有什么关系,甚至有利益利突,但最终都跟杜月笙成为了朋友。

比如王亚樵。

王亚樵是斧头帮帮主,暗杀政治的大哥大,看谁不顺眼,就要拿斧头砍人,曾经刺杀过蒋介石、汪精卫、日本大将等人。可以说,没有他不敢杀的人,只存在他想不想杀你。

而王亚樵在上海混,自然跟杜月笙产生了交集乃至冲突。

当年,王亚樵因为上海轮船招商的事跟杜月笙起冲突。张啸林建议找机会杀掉王亚樵。但杜月笙觉得此计不行,因为王亚樵手下众多,而且都是亡命之徒,要是杀了他,就等于跟数百人结仇。杜月笙的意见是退一步,让出一些利益,然后结交王亚樵这个朋友。

讲数的时候,王亚樵带着一帮兄弟来,杜月笙就只是跟张啸林还有黄金荣来了,其实就透露出一个意思,他跟王亚樵不比狠,不比人数,只比大家的面子。

这样,两方握手言和。

除了这些,还有很多人跟杜月笙成为了朋友,任何人到了上海滩,只要有点名气的,杜月笙都给予帮助甚至接济,什么戴笠、张学良等等。那杜月笙的面子当然越来越大。

说一下章太炎,此人是学术界的泰斗,他是怎么认识杜月笙的呢?

就是平事。

章太炎的侄子在英租界出了事,章太炎虽然是大师,连梁启超都瞧不起,但大师也有短板,社会上的事搞不掂,最后找到了杜月笙。

杜月笙没提任何条件,就帮章太炎把这事给平了。平了之后,还专程上门拜访章太炎。这当然让章太炎感到十足有面子。

要没前面帮忙这事,杜月笙就是拿着银票上门,人家也未必理。但帮了忙,还来送礼这就不一样了。

二来,杜月笙虽然没什么文化,但他对文化人很尊敬,对章太炎也很客气,两者之间,一个是文化人,一个是江湖人,但骨子里很对味,就此成为了朋友。

章太炎就此成了杜月笙这个江湖皇帝的国师,替杜月笙找祖宗,往上找到了北宋名臣杜衍。等于用文化给杜月笙装点门面,替杜月笙修祖谱,还帮杜月生改成了杜月笙。

杜月笙修祠堂,章太炎专门写文章《高桥杜氏祠堂记》,里面把杜月笙夸上天了。

章太炎,民国时期著名的国学大师,学识渊博,杜月笙,上海滩的黑帮大亨,一个学者,一个混社会的,按理说两人应该没有交集,但是不得不说命运真是个神奇的东西,因为章太炎的侄子,两人成了好朋友。

章太炎有个侄子在上海跟一个混混发生了冲突,冲突是这样的:有个混混说章太炎侄子住的地方的地皮是他家祖上的,非要收回,侄子对付不了那个混混,于是就请求章太炎的帮助,可是章太炎在上海没权也没势,只好找当时赫赫有名的黑帮大亨杜月笙帮忙,没成想这却正好遂了杜月笙的意。杜月笙是从一个小混混起家,所以成名之后老想结识一些有名的文人来提高自己的身价,没想到好事就自己送上门了,二话不说杜月笙立刻就帮章太炎摆平了麻烦,而且还亲自登门拜访,进一步拉近两人的距离。

杜月笙不仅带了许多的礼品而且还还在临走时偷偷地留下了两千银元的银票 ,这对于有众多学生的章太炎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并且还替他保留住了颜面,这下可让章太炎对杜月笙的好感度提升不少,从此两人的交往愈来愈深,章太炎帮杜月笙起了一个更加文雅的名字杜镛,还帮他撰写了《杜氏家谱》,两人的交情如江水般一泻千里,一发不可收拾。最终成了莫逆之交。

不得不说两人的结识真是奇妙,好像是早就安排好的一样,可是遇到一个知心的朋友并不容易,希望大家能够珍惜身边的好朋友。

民国初年就是青帮的杜月笙了。

青帮是中国历史悠久的帮会,又称清帮、安清帮。早先原是清代漕运水手中的一种行会性秘密结社。结社的初衷全在于保卫自身的利益,与官方作斗争。始建于雍正五年至七年间(1727年-1729年)。

1902年,杜月笙进入时为青帮上海龙头的黄金荣公馆,负责经营法租界的赌场“公兴俱乐部”。

1925年7月,杜月笙成立“三鑫公司”,垄断法租界鸦片提运。

1927年4月,杜月笙与黄金荣、张啸林组织中华共进会。

1929年,杜月笙任公董局华董,这是华人在法租界最高的位置。

1929年,杜月笙创办中汇银行,涉足上海金融业。

1949年4月,杜月笙前往香港。1951年8月16日,于香港病逝,终年63岁。

扩展资料:

杜月笙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传奇性的人物。他从一个小瘪三混进十里洋场,成为上海最大的黑帮帮主,成为了现代实业家、社会名流与地方领袖,成为当时活跃的政治风云人物。

杜月笙有经营头脑,会做生意。杜月笙未必真有多少金融大才,一生皆为半文盲,不过杜月笙很早就意识到,单单在刀口上讨生活,并非长久之计。“钱财用得光,交情用不光”,杜月笙的生意经从来不是一进一出的数字账,而是吃好“人面、场面、情面”这三碗面的大算盘。

参考资料:

-杜月笙

上海大亨杜月笙在发迹之后,曾在故乡兴建杜氏家祠。有趣的是,在杜氏家祠落成典礼中,前清状元刘春霖来此提笔,只点了一个“点”,便赚了一笔巨款,令当时的人们惊叹不已。刘春霖的“点”,为何如此值钱?这个“点”又会是什么?如果您想知道,就让小编来为您揭秘:

杜月笙被称为是“上海皇帝”,他的一生叱咤风云,影响旧上海近半个世纪之久。杜月笙起于微末,曾经只是一个卖水果的小学徒,在其圆滑与机智下,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平步青云,最终成为了上海滩闻名的大亨之一。

中国人素来讲究衣锦还乡,杜月笙发迹之后,也同样抱有如此的想法。1931年初,杜月笙为了光宗耀祖,便在老家高桥陆家堰附近购地105亩,准备建造杜氏家祠。承建杜氏家祠的工程师是谢秉衡,他是当时国内著名的建筑设计师。在谢的努力下,仅仅过了一年半的工夫,杜氏家祠便正式竣工,成为了杜月笙取得成功的标志性建筑。

杜氏家祠落成之后,杜月笙为此举行了极为盛大的落成典礼仪式,并邀请当时各界名人前来参加,包括蒋总司令、张少帅、吴市长、段大帅等等,几乎涉及了军、政、商各界。从1931年6月8日至10日,在为期3天的典礼仪式中,杜月笙大摆流水席,邀请附近的相亲们前来赴宴,据统计,此次流水席共有1200余桌,称得上是民间“史无前例”的大席宴。

杜氏家祠落成典礼严肃而庄重,在其内部,供奉着杜家历代先人的灵牌,上面写的字,都是杜月笙列祖列宗的名字。

按照中国传统规矩而言,杜氏家祠祖先的牌位,在被立于祠堂之前,必须要经过一系列的程序,而其中最重要的一环,便是“点主”。什么是“点主”?“点主”风俗起源于宋朝,并在明清时代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在历史文献中,就曾出现过“易服,备一对尺头礼,请帅府周守备点主”的说法。一般来说,点主的大致流程为,在制作先人灵牌时,需要由一位秀才文人题写“故显考x(姓)公讳xx(名字)老大人之神主”几个字,但尤为重要的是,其中的“主”字只能写成“王”字,留下的一个“点”,则需要一位德高望重的文人来“画龙点睛”。

杜月笙财大气粗,自然要将典礼办得圆满,因此“点主”的环节同样必要。可是问题出现了,究竟谁有资格为杜氏祖先点主呢?他思来想去,最终想到了一个人,此人正是刘春霖。刘春霖,字润琴,号石云,河北河间府人氏。公元1904年,即光绪三十年,刘春霖获得甲辰科状元,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名状元,刘春霖擅长书法创作,是晚清时期著名的书法大家,特别是他的小楷作品,不仅清秀刚劲,同时颇具颜(颜真卿)风,深受世人推崇。

点主一事,并不是靠人情免费的,相反,虽然点主只是举手之劳,却因为点主者地位尊贵,因此需要收取一笔不菲的酬劳。上海滩著名商业大亨哈同,在1931年去世后,他的妻子罗迦陵就找到了刘春霖,以绿呢八抬大轿的形式,将其接入家中点主,并在事后给予30根金条作为酬谢。黄金历来是硬通货,30根金条的价值自然不用说,由此可见,刘春霖的地位之高,几乎成为了当时人们心中的泰斗级人物。正因如此,同为上海滩大亨的杜月笙,自然也会出手阔绰。

杜氏家祠点主当天,刘春霖身着清朝官服来到现场,先是以金针刺破杜月笙右手手指,挤出几滴鲜血后,(据古人称,祖先牌位点主之时,必须要用到孝子鲜血,如此一来,祖先的灵魂才会被寄于灵牌之上,享受后人的供奉)以浓墨调匀。接着,在众人摒弃凝神的注视中,他操起狼毫笔饱蘸血墨,于“王”字之上点了一个“点”。礼毕,刘春霖收笔下拜,众人也跟着一起参拜,之后杜月笙也赶紧起身,将一盘由红布覆盖的金条呈上,刘春霖接过后拜别而退。

到了今天,杜氏家祠的落成典礼已过去多年,可是通过一张张发黄的老照片,人们仍能看到当年杜月笙所修祠堂的模样。

时过境迁,一切都如烟云般飘散,杜月笙以及刘春霖等风云人物,早已经成为了故事中的主角,而当时被看重的“点主”习俗,也在时代的进步中不见了踪迹。

上海滩大亨杜月笙的为人处事哲学:句句经典,学到必有所成

在旧上海的十里洋场,没有一个人的人脉圈子能达到杜月笙的广度和深度,大到商界、军界、文坛的名流人物,小到地方上的帮派头领、饭店老板,...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