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建设中“家”文化的探索与尝试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2浏览:6收藏

班级建设中“家”文化的探索与尝试,第1张

    班级建设中“家”文化的探索与尝试

                        ——宁波光华学校 郝雪松

      班级文化分为外在和内在、显性和隐性、物质和精神。我认为这些都应该集中统一于班级的核心文化,而核心文化应由育人的思想、理念和目的所决定。

      我这个学期刚接手的班级,由于选课走班的需要,学生到了高二要根据选课进行班级重组,我现在所在的高二1班也是来自不同班级的学生。所以我一个最简单,最实际、最急需的目的,就是融合、和谐、和睦。所以我决定把“家”文化作为班级的核心文化来建设和打造。

      而我所理解和正在尝试的家文化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家的思想观念,二是家的环境氛围,三是家庭责任,四是家庭关系,五是家庭温暖,六是家的传承。

一、家思想

      一个新的班级,学生,老师,家长对于班级的家意识、思想和观念,不可能是与生俱来,大家从生疏到熟悉到亲近,这需要时间,需要传递,需要感染,需要必要的灌输。我经常在班里和同学们讲。咱们一班的家庭观念是“三成”和”四会”。“三成”是指成人、成才、成功,“四会”包括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生活。我给孩子们的家庭寄语是“成长比成功更重要,过程比结果更重要”,还有一句是“你们的健康、快乐和幸福比什么都重要”。让孩子们慢慢找到家的感觉,形成家的意识,初步捏合成家。

二、家元素

1、家训

      既然是家就少不了家的元素,家的环境和家的氛围,才能让孩子们体会到家的感觉。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让每一面墙都开口说话”,三字经中“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这句话里有父子、师徒,很好的诠释了孩子、家长、老师之间的关系,让孩子们知道校和家是教和养的地方,有养必教,有教必严,走到哪里都必须要有教养,所以我把这句话作为我们的家训。

        在后黑板两侧分别有两张地图,在中国地图上方的四个字是“胸怀家国”,在世界地图上方是“放眼天下”。希望孩子们能从学生时代就逐步培养家国情怀、社会担当的远大理想和志向。

2、家法家规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作为高二的学生,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孩子们心里是清楚的。我认为真正的家法家规不在墙上,而在心里。要让孩子们知道凡事有所为有所不为,心中要有对纪律和规则的敬畏。家规是让孩子们把行为的约束变成一种本能的意识和习惯的自觉。所以我并没有把琐碎的细节一一列举上墙,只是在《中小学生守则》上下各加了四个字“家规修身”、“洁身自好”!

3、家风家教

        在教室的外窗上方张贴了“立德立身立家风,成人成才成国器。”几个字,以体现“三成”、“四会”的家思想观念。

      我们把锦旗挂在教室最中心的位置,奖状贴在最高、最醒目的窗的上方,以示家族荣誉高于一切,前后门上分别贴有“光耀门楣”,以提升孩子们的集体荣誉感,家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家庭使命感。

        我还在教室的前面放一些文摘杂志,“拾遗记”的旁边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和“胸藏文墨虚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希望学生养成爱阅读的好习惯,培养孩子们爱学习的良好家风。

4、家史家谱

      一个班集体或是一个家绝非是一间房,几十张桌椅,几十个人放在一起,就可以称之为一个集体,一个家。在这里,应该有孩子们的成功与失败、欢笑与泪水、有家人的情感、有美好的回忆,有青春的理想、有成长的印记我留存了太多难忘的瞬间,我计划利用寒暑假把它作为德育作业,让孩子们分工合作,分门别类,整理编辑,两年后,成集成册。等孩子们毕业时,把这部家谱家史作为待这部家谱家史做为毕业礼物送给他们。让它记录成长、见证青春、怀念我家!

三、家庭责任

        作为集体和家庭的一员,我让我的孩子们明白,必须先尽到自己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才有资格去享受个人的权利和利益,同时,权利和利益越大,伴随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也越大,家庭也好,个人也罢,没有不劳而获的理所当然。于是我学习魏书生老师的让班级“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给每个孩子都分担分派了家务。我告诉他们家务也许会有大小轻重之分,但绝对没有高低贵贱之别,每个家人都必须为承担的家务尽心尽力尽职尽责。只有让孩子们先付出了,才能感受到回报和回馈喜悦,在付出与回馈之间自然会对这个家产生感情和责任感,才会更心甘情愿的为家而付出,进而形成良性的循环。

四、家庭关系

      家庭关系就如同班级管理的任督二脉,打通了关系,所有的工作都将事半功倍。家庭关系当然以和为贵,家和万事兴!师生关系:老师要尊重自己的学生,学生要有对老师基本的敬畏;同学关系:要地位平等,互相帮助,同学关系越简单,越轻松,越和谐,不要太复杂,家校关系:家长要对老师给予充分的信任、支持和配合,老师也要能理解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以及恨铁不成钢的心情;亲子关系:家长和孩子之间要做到上慈下孝,家长要尽到对子女的责任和义务,子女更要懂得感恩和体谅父母。

      我把这些关系都收纳于家庭关系中,即使偶尔有点问题,也成了家庭矛盾、内部纠纷,用几句“我们血脉相连,打断骨头连着筋”,“家是讲爱的地方,不是讲理的地方”,“家丑不可外扬,凡事好商量”这样的话,控制矛盾升级、变质,将矛盾融化于家的情和爱之中。

五、家的温暖

      家的温暖需要相互给予的。根据马斯洛个人需求理论的五个层次,我认为应该给予孩子们以下六种感觉,才能体现家的温暖。

1、安全感

      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家要能包容和接纳孩子的错误,我从未开除、劝退或者消极对待过班里的任何一个孩子。人都会犯错,家可以原谅和接纳,但也必须承担应有的惩罚、后果和责任。家人都可能会有身体上,心理上,性格上,行为习惯上等各种不足和缺陷,但家人是不可以相互嫌弃和嘲笑的,更不能放弃甚至抛弃,家要有家的“容错”文化。去消融孩子的恐惧、抗拒和逃离感。

2、舒适感

      家当然首先要干净整洁才能让人心情愉悦,其次在自己家里每个人都可以活得真真切切,实实在在,无需伪装和扮演,可以活成自己最真实的模样,另外,家庭关系要简单、轻松、和谐,不复杂,不紧张,不累心。

3、存在感

      我经常在班里讲一句话“我就是我不一样的烟火”,你们每一个人都是唯一的存在,都是最特别的,都是不可替代更不可或缺的。我会时常提醒自己要善于捕捉他们生活的细节,以证明我对他们的关注、关心和关爱,这个家正是因为有你的存在而精彩和不同。

4、归属感

      让孩子们知道,你当然属于这里,你们也永远属于这个家,这是你们固有的属性,这里是你们风雨后的港湾,等你战斗后归来,无论胜败;是你们卸下疲惫后动力的源泉,助你重新整装待发,不惧艰险。让孩子们形成习惯性的心里依赖和依附。不必驱赶,也心自往之!

5、成就感

      每个人都有被重视,被认同,被赏识的需求,尤其是处在青春期的孩子们,我平日里比较注重也非常尊重孩子们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我极少占用孩子们的课余时间,他们喜欢的在乎的,关注的事情,只要是积极的,健康的,有意义的活动,我都会支持并尽可能的为他们创造机会和条件,来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愿望。无论是学科类的竞赛,还是棋牌益智类的游戏,亦或是文艺体育类的活动。甚至新媒体方面,有几个孩子喜欢玩抖音,加入了校园抖音社团,为同学们记录校园生活、课余活动,为学校和班级做宣传、做直播。只要是不影响学习,不触及纪律和道德底线的,我都支持,我觉得锻炼需要机会,成长需要平台,在活动中才能更好的释放孩子的天性,激发孩子的潜能,让他们真切的体会到自我价值实现的快乐和成就感。

6、幸福感。

      我们寄宿制的学校里,孩子们在每天往返于教室——食堂——宿舍,三点一线,班级的一日常规如同家庭生活中的柴米油盐时常也会感到平淡和乏味,所以我会不时的制造一点惊喜和新鲜感,大事小事来点仪式感,亦或追忆一下往昔的美好,以唤起孩子们的激情和幸福感。

      教育自然离不开传统的言传身教,但班会夕会一味的老生常谈的说教,孩子们听得厌烦而麻木,我会和他们分享名篇美文,说一说当下的时事政治,聊一聊近期新闻热点,放一段激情演讲或震撼心灵的视频,给孩子们新鲜的吸引,和另一种别出心裁的教育体验。

      还有要给足他们仪式感,孩子生日时,父母一段祝福的话、一个蛋糕、一支蜡烛、一首生日歌,一个感恩父母的电话,成为了生日的标配。还要在各种节日适时找准教育契机,来点惊喜。家庭的赏识教育、各种表彰更是大张旗鼓,充分满足孩子们小小的虚荣心和自豪感。

六、家传统

      家庭的各种优秀品质和优良传统需要继承并发扬光大,星火传承。父母和老师的爱的终点和目的地终究是放手和离别,我们无法陪伴孩子走完一生,能伴随他一生的是已在脑海里根深蒂固的家的传统和家的文化、家的思想和家的意识、家的视角和家的情怀,只有小的时候懂得家的责任,长大后才会肩负起国的担当!当我们离开时,家的传统和文化依然可以助力他(她)的人生,让他(她)们获得精神的自由和选择的权力,让他们活得有价值,有尊严!

      班级文化是一种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育。它会融进血液,它将深入骨髓,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它对孩子的影响虽不能立竿见影,但却是深远而长久的。

      当然,不同的师生,不同的班情,自然有着不同的核心文化。

如“水”文化,它蕴含着包容、凝聚、不息、团结;

如“狼”文化,它象征着勇敢、独立、进取、团队;

再比如班级的“社会”文化反应了生命的真实、复杂和广博……也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生活即是教育,社会既是学校”。

      但我想,不一样的班级文化的背后,是我们老师对孩子们一样美好的期许和良苦用心,都一样的值得尊重!

                              引言

                            何谓族谱

族谱:又称家谱、宗谱、谱牒等。是一种以图表形式反映家族内部的世代、传承等关系,以及重要人物事迹的书,是一种特殊的具有平民特色的文献。

                          族谱的组成

族谱的编纂是在儒学指导下进行的,从浅层次上看反映了祖宗崇拜,从深层次上看,则是儒学思想的反映。族谱,一般由以下部分组成:谱名、谱序、凡例、姓氏源流、世系考、世系表、人物传记、祠堂、坟莹、家训族规、恩荣录、像赞、艺文、纂修人名、领谱字号等。

                          1谱名

阐明本族的姓氏和堂号、续修次数等问题。以民国版《江津县汉鼓山王氏族谱》为例,在封面上即写明本谱由发源于江津的王氏族人续修,重修时间为乙酉年(民国三十四年,即1945年)。其中,江津是地名,汉鼓山王氏则是堂号。

堂号,实质上是祠堂名号,是家族的标志和代表。汉鼓山王氏祠堂,是太原王氏迁居到江津的始祖——王千一之子在父亲的墓旁不远处所建。

                          2谱序

谱序又叫卷首语,包括新序、旧序、族外人的客序、目录和刻印人名,以及其他关于本族的记述。谱序的内容大多是论述纂修族谱的重要意义、本族历次修谱的情形、本次修谱的缘起和本姓本族的源流等。而外姓名流所作的谱序,则注重儒家道德伦理的宣扬,强调敬祖宗、辨昭穆、孝祖先等。谱序的作者包括各色人等,有的是本族之人,有的是社会名流,也有的是当地的地方官员。

                            3凡例

凡例又称谱例,主要阐述族谱的纂修原则和体例,订出若干条适合社会潮流与需要的规则,作为修谱时所要遵循的原则。例如,1774年在续修《孔子世家谱》时,衍圣公府颁发的谱例共有34条。如入谱规矩,出谱规矩,立传规矩等。

入谱规矩。 一般来说,族谱在收录族人时,并不考虑他的贫富贵贱、社会地位如何。只要是同一祖宗的子孙,只要不违犯国法、家规等硬性要求,都能入谱。

出谱规矩。 主要针对犯罪、出家的族人,要从族谱中移除。

立传规矩。 对于家族重要人物,对其德行、功业、学说等进行记录,供后人学习。

                            4谱论

谱论专收先贤的谱说、谱论、谱议的篇章和古代经典中的有关论述,对修谱的作用、功能、意义、历史、原理和方法等加以发表和阐述。在历史上,有不少皇帝也很关注续修族谱。例如,清代的顺治皇帝指出续谱的目的在于强化孝梯思想,妥善处理长幼、尊卑之间的关系,加强家族内部的联系,教训青年人不要胡作非为,让他们明白礼节,改良社会风气。

                        7姓氏源流

姓氏源流记述的是本族的来源、历史渊源、始祖、世派、迁徙、各支派之间的关系。这是宏观介绍本族的来龙去脉,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但是,由于对始迁祖之前的家族情况的考证,习惯上往往会追溯到黄帝,并且会千方百计和历史名人攀上关系。这样做虽说影响了家史的真实性,但是也说明了后人对于中华民族始祖黄帝的尊崇。

                          6世系考

世系考详细记载了族中所有成员,从第一世到修谱时的最后一代的姓名、字、号、生卒年月日、行次和子女等,记载本族成员的简况、名、讳、排行、字、号、生卒年月日和寿数等。有的也记载本族支系的历史渊源和迁徙情况。这部分是整个族谱中最重要的、篇幅最大的部分。

                          7世系表

世系表用图表形式反映家族内部的世代、传承等关系。有的地方会把世系表画在神轴上,逢年过节时,隆重地进行祭祀。山东高密的李氏家族,还保有这样的习惯。

                    从黄帝到始迁祖

在族谱修纂时,有些家族会把从黄帝到本族始迁祖的世系加以追溯。例如,前述衍庆堂《李氏宗谱》就罗列了从一世祖利贞到65代祖李道的世系。由于唐代之前的族谱大都已经散失,所以,这种追溯往往无法证实。

                          8字辈

字辈起源于宋朝,是专门登载族内姓名排行的字语。字辈一般选择具有美好寓意的文字,在排列时有的是四言、五言或七言,句子可长可短。字辈长则五六十字,短则十多字。据说宋太祖赵匡削曾经给赵家立了14个“范字”——“匡德惟从,世令子伯,师希与孟,由宜”,共14个字。在族谱中,“字派”“班次”“班辈”“班行”等都是字辈的同义词。记载字辈,主要是给族人取名使用,目的是“顾名思义”,了解尊卑和亲疏。

                          9宗祠

祠堂是族人祭祀祖先、处理族内重要事务的场所。在《礼记》一书中,先哲指出君子建立房屋,要先立宗庙,再立马厩和库房,最后才修建家人的住所。

宗祠出现之前,中国已经有了宗庙、石室、家庙等建筑。这些建筑的建造,都是为了表达对祖先的尊重,也是希望子孙后世能够铭记祖先的恩德。

                          10坟莹

古人认为,已经过世的祖先可以庇佑后人,因此要慎择葬地。让死去的祖先入土为安,也是子孙孝梯的表现。此外,古人非常注重对祖坟的保护。在族谱编纂中,坟莹一般包括墓地图、坟向、祖坟及各支派墓地分布等内容。

                          11族规

在中国古代,家族是社会的基本组成部分。个体与家族之间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依存关系。个体的行为,不仅涉及到自身的利益,而且关系到家庭、家族的兴衰荣辱。所以,有必要用家法族规来规范家族成员的行为,确保家族的长盛不衰。对此,宋代儒学家程颐强调,做父亲的要从严治家,否则就会乱了长幼尊卑之序和男女内外之别。要从严治家,就必须有家法。

族规又叫家范、家规、家训、家法、宗范等,是由家族的尊长或者成员代表共同制定的,带有劝导和惩戒双重特性,用以约束和教化族人的规则。儒家认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意思是伦理劝诫比惩戒更为合理。家法族规深受儒家这一思想的影响,以道德教化为主,以惩戒为辅。

此外,还包括族产、契约、人物传记、迁徙记、恩荣录、像赞、艺文、纂修、捐资人名、领谱字号、续后篇等内容。

              族谱可以回答“灵魂三问”

我是谁?族谱的世系表可以回答。

我从哪里来?从族谱的迁徙记可以得到答案。

我要到哪里去?从族谱中的族规(家训)可以找到做人的目标。

                    千年族谱盼新生

《周易》说: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措。只要有人类的地方,就会有种族传承,就会有族谱。在美国,有十三位总统有爱尔兰血统,包括罗斯福、肯尼迪、尼克松、克林顿等。而爱尔兰斋美国人大约有3700万人,在美国3亿人口中占据1/10。尽管只有大约31%的爱尔兰血统,美国总统奥巴马还是非常珍视它,希望它可以为自己的竞选提供帮助。

在当代,外国也有很多家谱网站。例如,奥巴马的爱尔兰血统就是由英国的家谱网站发现的。1850年,爱尔兰面临着严重的土豆大饥荒。那一年,有个名叫法尔蒙斯·基尔尼的爱尔兰青年和姐姐、姐夫一起逃到美国俄亥俄州,接收了亲戚的房产。后来,他结了婚,并生育了10个儿女。奥巴马的母亲安·杜汉就是基尔尼的后代之一。所以,法尔蒙斯·基尔尼是奥巴马的五世外祖父。奥巴马的父亲是肯尼亚人。2011年5月,奥巴马前往爱尔兰中部奥法利郡的小镇莫尼高尔“寻根”。

而在现代化的中国,也一定会有族谱的一席之地。

                            —end—

PS:除关于汉鼓山王氏的内容及外,本文其余内容大多引用自《家国情怀 儒家与族谱》(岳晗著)一书,笔者在此表示感谢。

班级建设中“家”文化的探索与尝试

    班级建设中“家”文化的探索与尝试                        ——宁波光华学校 郝雪松      ...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