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姓 鲍氏家谱 鲍姓起源 鲍姓名人 鲍姓的来源 鲍姓简介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2浏览:3收藏

鲍姓 鲍氏家谱 鲍姓起源 鲍姓名人 鲍姓的来源 鲍姓简介,第1张

一、姓氏源流

鲍(Bào 鲍)姓源出有三:

1、出自姒姓,为春秋时夏禹裔孙敬叔之后,以邑(国)名为氏。据《姓苑》记载:“系出姒姓。夏禹后。春秋时杞公子有仕齐者,食采于鲍,因以命氏”。又据《通志·氏族略》、《元和姓纂》等所载,春秋时,夏禹裔孙敬叔(即杞公子)仕齐,食采于鲍邑(原为 夏朝 的诸侯国,故城在今山东省历城东三十里),其子叔牙以邑(国)名为氏,称为鲍姓。

2、出自庖牺氏,即伏羲氏,其后有鲍姓。

3、出自他族中有鲍氏:

① 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南北朝民族大融合时期,北魏代北地区少数民族俟力伐氏(一说为俟力氏)随北魏孝文帝南下,定居洛阳,与汉族融合,遂改姓“鲍”,称为鲍氏。另外,同时还有,代北的少数民族“鲍俎氏”也有改姓鲍的。

② 清满洲八旗姓保佳氏、瓜尔佳氏等后均有改姓鲍者。

③ 景颇族金别氏,汉姓为鲍;佤族羊布拉氏(亦称尤斯拜氏),汉姓为鲍。

④ 内蒙古东部蒙古孛儿只斤氏后改为鲍姓。

⑤ 今满、蒙古、回等民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鲍叔牙。夏禹裔孙敬叔之子,春秋时齐国大夫。其父敬叔被封于鲍,叔牙开始以封邑为氏,称鲍叔牙。叔牙少时与管仲友善,管仲家贫母老,他常给以资助,遂成莫逆之交。襄公乱政时,管仲随公子纠奔鲁,他随公子小白出奔莒。及襄公被杀,小白得内援回国,被立为齐君,拟任他为上卿。他力劝桓公将囚拘的管仲开释,使之代己位,而以身下之。管鲍之交,世传美谈。鲍姓子孙也就尊这位德行高尚的鲍姓先人为其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鲍姓发源于今山东历城,鲍叔牙的子孙在齐国世袭卿位,见于史册的有玄孙鲍牵(鲍庄子),还有鲍文子、鲍苏,并有裔孙鲍焦隐居于周的国都(今河南省洛阳)。战国初,田氏代齐后,子孙有逃往今河北、河南、山东、江苏间地者。两汉时,鲍姓名人渐多,西汉末的鲍宣,乃渤海高城(今河北省盐山)人,后被王莽所杀,他极有预见的在生前将长子鲍永、次子鲍升避居于上党屯留(今属山西省),鲍永子鲍昱、孙鲍德、玄孙鲍昂俱有名于当世,尤以鲍昱最为著名,他贵至宰相,为后世鲍姓上党郡望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东汉时还有扶风(今陕西省兴平)人鲍鸿、鲍恢,京兆新丰(今陕西省临潼)人鲍邮,东汉初的九江(今安徽省凤阳)人鲍骏……。表明在秦汉之际,鲍姓已分布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并有一支进入安徽。魏晋南北朝时期,繁衍于山东、江苏间地,古属东海郡之地的鲍姓人丁兴旺,名家辈出,著名南朝乐府诗人鲍照即为此郡鲍姓之杰出代表。此郡鲍姓由于离东晋、南朝之国都南京较近,其由于仕宦、逃难进入今浙江、江苏、湖北等地。此际,繁衍于上党、泰山、河南郡的鲍姓亦呈族大人众、名家辈出之态,昌盛为鲍姓上党、泰山、河南郡望。唐末至五代的动乱导致鲍姓在今江西、湖南、四川等地定居下来。两宋时,鲍姓发展出现了新特点,其除昌盛于山东外,繁衍于今安徽、江苏、浙江等南方省份的鲍姓十分抢眼,名人辈出。元初、元末的动乱导致鲍姓向广东、福建、广西等地徙居。明初,山西鲍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安徽、江苏、河北、河南等地。明中叶以后,鲍姓进入台湾省,有清一代,鲍姓分布愈广。如今,鲍姓在全国分布很广,尤以青海、江苏、山东、湖北、浙江等省多此姓,上述五省鲍姓约占全国汉族鲍姓人口的百分之七十。鲍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七十三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零六。

三、历史名人

鲍 宣:渤海高城(今河北省盐山东南)人,西汉大臣。好学明经,举孝廉为郎,官至司隶。常上书谏争,其言少而文多实。曾批评西汉末年“民有七亡而无一得”、“有七死而无一生”。

鲍 永:上党屯留人,汉初大臣。更始时任尚书仆射,行大将军事,封为中阳侯。汉光武时出任鲁郡太守,封关内侯。后又出任司隶校尉,东海相、衮州牧等。

鲍 昱:上党屯留人,东汉大臣。任汝南太守时,因郡多陂池,岁岁决坏,他征发民工,用石头建造水门,拦泄得法,民以殷富。迁司徒,又代牟融为太尉。

鲍 恢:扶风(今陕西省兴平)人,东汉官吏。光武时,被鲍永辟为都官从事,抗直不避权贵。帝告诫贵戚,当敛手以避二鲍。

鲍 信:泰山人,东汉末官吏。任骑都尉,避董卓之乱,引兵回乡,旋为济北相,与袁绍等共讨董卓,后为黄巾军所杀。其子鲍勋刚直守正,曹丕时拜侍御史,出为右中郎将。

鲍 照:字明远,东海(今江苏省涟水)人,南朝宋文学家、诗人。出身寒微,一生怀才不遇,羁族他乡,受尽坎坷。所作乐府诗多写边塞战争和征夫戍卒之情景。七言乐府对后世影响尤大。代表作为《拟行路难》,表现强烈的愤世激情。有《鲍参军集》。

鲍 靓:晋代道教徒。字太玄,东海人,或云陈留人,或云东海陈留人,或云上党人。汉司徒鲍宣之后。据《晋书》等记载,5岁时对父母说:“我本是曲阳李家子,9岁坠井死。”父母寻访得李氏,推问,果符其说。靓兼学道教和儒典,明天文、《河图》、《洛书》。迁南阳中部都尉,为广东南海太守。曾入海遇风,煮白石充饥。曾与许谧往还。曾见仙人阴长生,得受道诀。为许迈、葛洪之师,葛洪之岳父。享年百余岁。或云年过七十而尸解。或云后还丹阳,卒葬于召子冈。或云于罗浮山得道。

鲍 姑:名潜光(约309-363),上党(今山西省长治)人,晋代广东南海太守鲍靓之女,医家葛洪之妻。鲍姑从小生长于仕宦兼道士家庭,深受道教影响,后从夫在广东罗浮山行医炼丹。鲍氏医术精湛,尤长于灸法,以治赘瘤与赘疣擅名。她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以当地盛产的红脚艾进行灸治,取得显著疗效。“每赘疣,灸之一炷,当即愈。不独愈病,且兼获美艳。”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女针灸家。

鲍 防:襄州襄阳(今湖北省襄樊)人,唐代大臣。玄宗时进士,累官至工部尚书,所至皆有政绩。工诗,喜将针砭时弊入诗。

鲍 超:字春亭,后改字春霆,四川省夔州(今奉节)人,行伍出身, 清朝 湘军将领。曾救曾国藩于安徽祁门脱险,旋升提督。所部号“霆军”,为湘军主力。

鲍叔牙:春秋时齐国的大夫,以知人著称。少年时和管仲友善,后因齐乱,随公子小白出奔莒,管仲则随公子纠出奔鲁。襄公被杀,纠和小白争夺君位,小白得胜即位,即齐桓公。桓公任命他为相,他辞谢,保举管仲。后来齐国经管改革,日渐富强,齐桓公也成为春秋时期的首霸。

鲍敬言: 晋朝 思想家。他的“无君论”思想,部分内容保存于葛洪《抱朴子·诘鲍篇》中。其“无君论”思想,在当时玄学泛滥中放一异彩,闪烁着朴素唯物论的光辉。

鲍慎由:处州龙泉(今属浙江省)人,北宋学者。哲宗时进士,累官工部员外郎。曾从王安石、苏轼学,为文汪洋闳肆,诗尤高妙。有《夷白堂小集》。

鲍象贤: 明朝 时歙人,曾先后在七省十二任为官,有“仕不择地,官不择位”的名言,曾领兵镇守南北边陲,卒赠工部尚书,立坊旌表。

鲍承先:明末清初应州(今山西省应县)人,初为明将,曾任参将。后降后金,曾献离间计,使崇祯误杀清之大患袁崇焕。后又建汉军八旗,他隶正红旗,官至宰相。现北京鲍家街即其府第。山西应县鲍氏即其后裔。

鲍廷博:字以文。清朝安徽歙县人。家中藏书极富。乾隆时茧访遗书,廷博进家藏书600余种。又校刊《知不足斋丛书》30集,每集8册,收书200余种,在清代丛书中,以精善见称。著有《花永轩泳物诗存》。嘉庆十九年(1814年)逝世。终年86岁。

鲍先志:湖北省麻城人,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兵团军政治委员兼川东军区万县军分区政治委员,中共万县地委书记,山东军区政治部主任,华东军区政治部第二副主任,南京军区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员,济南军区副政治委员。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

四、郡望堂号

鲍琨:河北省保定人,环境保护特级工程师,05,06年环境黑龙江省环保世纪行金奖

1、郡望

上党郡:古郡名。韩始置。西汉移治长子(今山西省长子西南),东汉移壶关(今山西省长治北)。隋唐上党郡即潞州,治上党,即今长治市。历代辖境虽有变更,但均在晋东南。

东海郡:秦汉东海郡,治郯(今山东省郯城北),秦汉之际曾称郯郡。东晋侨置于海虞县(今江苏省常熟)北境,旋移京口(今镇江)。南朝齐移治涟口(今江苏省涟水)。隋唐以海州为东海郡,治朐山(今连云港西南海州镇)。

河南郡:汉又有河南郡,即秦三川郡地,治雒阳(今河南省洛阳东北)。隋有豫州河南郡,唐为洛州河南府,辖境都远小于汉河南郡。元为路,明为府。

泰山郡:西汉始置,治所在博(故城在今山东省泰安东南)。汉有博县,唐为乾封县,宋改乾封为奉符,即今泰安。金置泰安军,改州。清雍正时有泰安府,东平、肥城等县均属此府。民国废府。

2、堂号

清懿堂:常言道:“皇族有太庙,百姓有祠堂”。鲍氏“清懿堂”为颂扬鲍氏历代烈女贞妇而建的纪念馆,是中国少有的“女祠”。古代祠堂的修建,注入了浓厚的封建思想。在封建社会里,男为天,女为地,妇女的地位是绝对低下的。为了做到克勤克俭,恪守孝道,完成大礼的孝道,许多妇女“功名成就”面成了烈女和贞妇。其实这都是对妇女精神的一种压迫和对幸福生活的剥夺。因此,男祠要大于女祠。修建女祠的原因,道来更是令人淆然泪下。

鲍姓主要堂号有:“清望堂”、“东海堂”、“亦政堂”、“上党堂”、“舞鹤堂”、“泰山堂”、“道腴堂”、“河南堂”、“夷白堂”、“敦睦堂”、“敦本堂”、“报本堂”、“世孝堂”、“伦叙堂”、“正始堂”、“五思堂”、“一本堂”、“著存堂”等。

五、宗族特征

1、鲍姓是个人才济济,名家辈出的姓氏。

2、管鲍之交乃千古交友之典范。鲍叔牙对于管仲的那一份隆情高谊,不但达到了人类至高至美的人格境界,而且激励鲍姓后人以此为楷模,交友要真诚、奉献。

============================================================

鲍姓宗祠通用对联

〖鲍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湖湘良吏;

东海阀阅。

——佚名撰鲍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景泰举人鲍德,舒城人。知华容县,兴学业劝农,惩奸理冤,治称“湘湖第一”。下联典指鲍姓望族出自东海等郡。

东海世泽;

太守家声。

——佚名撰鲍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晋·鲍靓,为官东海太守。

才名孤雁;

节举孝廉。

——佚名撰鲍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河南法掾鲍当,向郡守薛映献《孤雁》诗云:“天寒稻梁少,万里孤雁进;不惜充军庖,为带边城信。”映大赞赏。时人目之为“鲍孤雁”。下联典指东汉孝子鲍昂,字叔雅,有孝义节行。连征不至,举孝廉。卒于家。

参军俊逸;

司隶端方。

——佚名撰鲍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南朝宋·文学家鲍照,字明远,东海人,出峰贫寒,曾任秣陵令、中书舍人等职,后为临海王刘子顼前军参军,世称鲍参军。刘子顼起兵失败,他也被乱兵杀死。其诗表现了对当时土族专权的政治现状的不满,长于乐府,尤其擅长七言行歌,风格俊逸,对唐代诗人李白、岑参等多有影响;也擅长赋及骈文。有《鲍参军集》。

令晖赋茗;

少君挽车。

——佚名撰鲍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南朝宋·鲍照之妹,字令晖,有文才,著有《香茗集》。下联典指西汉·鲍宣,甘守清贫,与妻桓少君,共挽鹿车归乡里。

------------------------------------------------------------------

〖鲍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丰岁歌神父;

厚谊重叔牙。

——佚名撰鲍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人鲍德,西汉鲍宣的曾孙,任南阳太守时,很多地方都受了灾,只有南阳大丰收,吏民称他为“神父”。因当地郡学荒废,他又建起校舍,行礼奏乐,宴请读书人,很受百姓欢迎。后官大司农。下联典指春秋时齐国大夫鲍叔牙,与管仲相知最深。因齐国内乱,随公子小白出奔吕国,管仲则随公子纠出奔鲁国,在争夺君位中,小白得胜即位,是为桓公。桓公任命他为宰时,他推荐了管仲,后来齐国经管仲改革,日渐富强,使桓公成为春秋第一霸主。管仲曾说:“生我的是父母,最了解我的是鲍子。”

神明平冤狱;

校尉惩权豪。

——佚名撰鲍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监察御史鲍忠,字克礼,鄞人。巡按广东,平反连州冤狱七十二人,人称“神明”。下联典指东汉司隶校尉鲍永,字君长,累以功封关内侯,为司隶校尉,以事劾赵王良、朝廷肃然。后为东海相。

诗韵如松竹;

画法传白阳。

——佚名撰鲍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南朝宋诗人鲍照,擅长言诗,如七绝、七律等。他的诗作气韵如松竹。下联典指清代女画家鲍诗。字令晖,平湖人。适秀水张氏,能诗善画,说者谓其姊妹四人皆知书善画。专学花卉,传白阳法。

------------------------------------------------------------------

〖鲍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少君挽车垂誉;

令晖赋茗见才。

——佚名撰鲍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西汉·鲍宣之妻桓少君。下联典指南朝宋·鲍照之妹。

------------------------------------------------------------------

〖鲍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法正风规汉太尉;

诗才俊逸鲍参军。

——佚名撰鲍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汉代太尉鲍煜。下联典指南朝宋诗人鲍煦有《鲍参军集》。

远瞻城池山色里;

俯聆弦管水声中。

——鲍君徽撰鲍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唐代女诗人鲍君徽《东亭茶宴》诗句联。鲍君徽,字文姬。《全唐诗》中录其诗四首。

------------------------------------------------------------------

〖鲍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春礿秋尝,遵万古圣贤礼乐;

左昭右穆,序一家世代源流。

——鲍君徽撰鲍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安徽省庐江县鲍家大院鲍氏宗祠联。

============================================================

附录:鲍姓典故、趣事

〖二鲍纠慝〗

汉光武帝的叔父,也就是被封为赵王的刘良,替中郎将束歙送丧归来,在进入城门时,他的车与右郎将张邯的车相遇。因门道狭窄,两辆车不能相错而过。刘良见张邯的车挡了自己的去路,就喝斥张邯倒车,并把门侯岑尊召来,对他大声责骂,并要他跪在他的马头前面叩头认罪。

司隶校尉鲍水得知此事,十分气愤,就上章弹劾刘良,说:“赵王刘良是诸侯藩臣,蒙皇帝鸿恩,入都待候,自应晓得门侯岑尊是国家的官员,不能随意侮辱。然而他竟无视国法,肆意侵辱岑尊,犯了‘大不敬’罪,应严厉惩处。”鲍永此举,使朝臣莫不戒慎。后来,鲍永又把性格耿直、不避强暴的鲍恢提为都管从事。

光武帝向身边的人说:“贵戚且宜敛手,以避二鲍。”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鲍永、鲍恢刚直不阿,执法严明,即使贵戚也敢于触犯,所以贵戚们应当赶紧收敛自己的违法乱纪活动,避免碰上这两个人而吃苦头。

后来人们将这句话概括为“二鲍纠慝”,用来咏颂执法者不畏权势不畏权势,敢于执法。

-----------------------------------------------------------------

〖鲍家无懒橙〗

“鲍家无懒橙”道出了鲍家勤奋治家的风尚。

相传乾隆时代,扬州分旧城与新城。鲍志道昌腾于盐业,富甲江南,便于扬州新城盖了一处府弟。落成那天,管家引鲍志道巡视了院庭,刚进大门,鲍志道指着大门两旁各置的木橙问:“放置两橙何意?”管家答道:“此橙曰懒橙。凡扬州大家馆府均设此橙,是怕下人劳作过勤而便于休息,以此来显示主人仁爱宽儒之风度。”鲍志道沉思片刻,吩咐管家:“撤除此橙。

自今以后,凡鲍家,不许有懒橙!”后来清代文人林苏门作诗称颂:“胡然无懒橙,只此一商家——守者勤劳惯,当门侍立斜”。于是“鲍家无懒橙”便成了扬州城达官贵府的一名言。

--------------------------------------------------------------------------------

中国人民解放军鲍姓开国将军生平简介

鲍先志中将

鲍先志(1911-1988),湖北省麻城县人。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由团转入中国***。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鄂豫皖红四军第11师经理处粮秣员、副排长,红四方面军第10师28团政治处秘书,师政治部秘书,红四军司令部书记,第10师31团政治处主任,红四军卫生部政治委员。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9师385旅769团政治处组织股股长、政治处副主任、团政治委员,独立第二团政治委员,太行军区第六军分区副政治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军区第三纵队八旅政治委员,第六纵队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中共鄂东工委书记,独立旅政治委员,皖西军区副司令员,第二野战军11军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兵团军政治委员兼中共万县地委书记,山东军区政治部主任,华东军区政治部第二副主任,南京军区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员,济南军区副政治委员。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同年12月30日因病在济南逝世,终年77岁。

鲍启祥少将

鲍永祥(1913-1967),河南省商城县人。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由团转入中国***。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25军75师225团营支部书记,红15军团78师总支书记,第75师223团政治委员。参加了鄂豫皖苏区反“围剿”和二万五千里长征。1936年入陕北红军大学学习。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15师344旅688团营政治教导员,冀鲁豫游击第3大队大队长。参加了平型关战斗。后任新四军3师8旅23团团长。1943年入延安中央党校学习。

解放战争时期,任热河军区39团团长,独立13旅37团政治委员,冀察热辽军区独立13旅副政治委员,东北野战军第8纵22师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副师长、师政政治委员,第4公安部队学校政治委员,公安军高级预备学校政治委员,广西军区副政治委员,广东省军区副政治委员。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67年4月20日逝世,终年54岁。

鲍奇辰少将

鲍奇辰(1916-——),山东省临清县人。1935年在本村小学教书,1937年考入山东省政府济宁乡村服务人员训练处。“七·七”事变后,被分配到乡村宣传抗日。1938年入陕北公学2期学习。同年加入中国***。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山东纵队政治部组织部干部科干事,1939年任山东纵队政治部组织部干部科副科长,八路军第1纵队政治部组织部干部科副科长,1932年任山东军区政治部干部科副科长,1943年任鲁中军区政治部组织科科长、组织部部长。

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任山东野战军4师政治部主任,1947年任华东野战军8纵22师政治部主任,参加了莱芜、孟良崮、洛阳、豫东战役。1948年任8纵政治部副主任、山东兵团政治部组织部部长,参加了淮海战役。1949年任第8兵团政治部组织部部长,第三野战军政治部组织部副部长,参加了渡江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华东军区兼第叁野战军政治部组织部部长、政治部秘书长。1955年任福建军区政治部副主任,1956年任福州军区政治部副主任,1965年任总政治部群众工作部部长,1970年任济南军区政治部副主任,1972年任成都军区政治部主任,1975年任军政大学政治部主任,1977年任军事学院政治部主任。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著名艺术家

鲍元恺(1944—),世界著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1957年至1962年在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先后学习长笛和作曲,1962年至1967年在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师从苏夏、江定仙、陈培勋、杨儒怀和段平泰学习作曲和作曲理论。1973年起在天津音乐学院任教,并先后在台湾南华大学、天津师大和南开大学任兼职教授。现任厦门大学任特聘教授、厦门大学艺术研究所所长、天津音乐学院教授、中国音乐家协会创作委员会副主任。

鲍元恺的音乐作品包括交响乐、室内乐、清唱剧、舞剧、歌曲、影视音乐和儿童音乐。1991-2001十年间,他以西方音乐形式展现中国传统音乐的系列《中国风》(Rhapsody of China,包括《炎黄风情》《台湾音画》《华夏弦韵》等七个篇章),已在亚洲、东西欧洲、南北美洲、非洲和大洋洲40个国家与地区上演,多次成为北京人民大会堂新年音乐会和维也纳金色大厅音乐会的演出曲目。2004年以来,他又连续以第一交响曲《纪念》(原名《人民的儿子》)、第二交响曲《烽火》和第三交响曲《京剧》在听众中不断引起强烈共鸣。这些作品先后由Philips、雨果、DG、EMI等多家唱片公司出版唱片。他的艺术成就多次被国内外各种媒体报导,近年来被香港出版的《华人》,台湾出版的《乐览》和 美国 出版的英文《音乐中国》等刊物作为封面人物

鲍元恺从教三十余年,在海峡两岸亲传弟子百余人,其中刘长远、刘彤、伍嘉冀等已经成为蜚声乐坛的作曲家。

鲍元恺1986——2005年任音乐学术期刊《音乐研究》编委,1992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2005年获文化部颁发的第七届区永熙优秀音乐教育奖,1993年应美国新闻总署之邀赴美国进行官方访问,2001年赴欧洲进行学术访问,1994年至2005年间,九次赴台湾讲学。

有,山东淄川淄东王氏字辈谱从十五世为:“作思培永肇,维克世家长。树德宗先训,秉仁毓乃昌。承启宏远志,兴盛振’发‘强”

王氏字辈

清光绪三十年王昌荣修《王氏族谱》,京江开沙王氏字辈谱为:“三原福寿,富通善庆,贤良方正,乾坤清泰,圣学新明,纪纲宏裕,礼制遵崇。”

又1935年王集成修《王氏族谱》,清光绪十三年修,由十七世孙王鸣珂,王鸣銮作序的《王氏家谱》,菏泽王氏排字从十七世起字辈谱为:“鸣殿景兆长,广兴安世祥,清祯继万春,治守保良。”

又1992年由王绍挂主编的《王氏族谱》,萧县王氏续宗排自25世字辈谱为:“玉贤少安秀、寅春恒文尚。浩熙乐裕华,廷吉荣谦良。静思若金冠,鸿启炳兆翔。逸善跃英俊,惠泽仁运长。”

山东新城王氏(王士祯系)世字辈谱为:之象与士启,兆祖宸允维,茂树毓锡履,克绍嘉宏文,振兴在继述,念德永承先,盛叶传百代,方宗奕昭祥,秉焕泽兰蕙,庆新衍荣长。

山东淄川昆仑王氏字辈谱从十三世为:“存宜慎斯文,勤乃庆方长,元善承先志,家传念祖贻,忠孝育新维,学科泽世春”。

山东淄川淄东王氏字辈谱从十五世为:“作思培永肇,维克世家长。树德宗先训,秉仁毓乃昌。承启宏远志,兴盛振发强”。

东明县粪堆王一支字辈从十七世纪起为:“鸣殿景兆长,广兴安世祥,清祯继万春,治守保良”。

莘县古云王堤口王氏一支字辈谱为:“孟官廷纪守,永世振家声,武功衍泽广,文德陪思龙。”

曹县一支字辈谱从18世起为:”学建先文东,自广绍应廷,梦兰昭敏秀,树德继世荣,兴联传景宪,邦正维凤鸣”。

曹县另一支字辈谱为:彩禄寿教邦,朝肃基如士,五作文三兰,家国永景乐.再排为”明哲善保世,清福思村荣,民中联修起,聚会燕纯英.”又排:”今重常明德,仁绍世和传.”

《王氏族谱》载:始祖讳福林,明洪武时自盐山迁居淄川大昆仑。

星姓来源

星(xīng)姓源出有:单一渊源:以官为氏。宋代司星官子韦之后有星氏。司星,宋代主管观察天象的官员。南阳太守羊续娶济北星重女。

星姓迁徙分布

现在河北省盐山县、沧县,今盐山县有1个星马村;青海省星姓村在清乾隆初有2个星家庄,今有4个:平安有上、下星家庄,湟中有2个星家庄。

星姓名人

星汉

1947年生,山东省东阿县人。系中华诗词学会常务理事,新疆诗词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散曲研究会理事。出版有《清代西域诗辑注》、《大漠烟尘》、《中华史画卷·辽金元卷》、《西域少数民族诗选》(合著)、《中华曲综》(合著)、《西域风景诗一百首》(合著)、《天南地北风光录》(古典诗词集)等。

星长甲

1942年8月生,青海大通人,中专文化, 党员,青海省大通 土族自治县教育督导室主任,中学高级教师。他长期在山区中小学任教,1979年1月获得大通县“二级模范教师”光荣称号,受到县委、县 的表彰。被调入县教研、督导部门以后,他认真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潜心于调查研究,配合县教育学会积极开展工作,为全县的教育发展作出了~定贡献,多次被评为优秀 员。他曾任县教育局中小学教育股股长、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副局长等职,先后。负责全县实施《关于加强贫困地区小学教育项目》;“JIP计划”、机关党务、纪检工作、全县普及初等义务教育和教育督导工作,总是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兢兢业业,出色地完成任务。他善于总结经验,撰写的11简论文在省内外刊物上发表,其中《立足实际,积极探索,认真开展教育督导工作》被有关专家认为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和很强的实践指导意义,被分别收入由华龄出版社出版的跨世纪战略文献丛书《跨世纪改革发展战略》和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当代改革丛书《改革理论与实践》,《对改革和发展农村教育的思考》一文被收入由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文选》。由于他工作认真负责,成绩显著,1982、1994年被大通县评为先进教育工作者,1989年被青海省教育学会评为先进工作者,1994年被青海省均“加贫”项目领导小组评为先进个人,1997年被评为青海省优秀教育工作者,1998年教育部授予他全国优秀教师称号。

河北是刘姓的重要发源地。当年尧帝之子受封于刘,肇基刘姓,这个刘地邑,就在今河北唐县。作为今天世界刘姓中的主体宗派--中山刘氏和客家刘氏,也是发源于河北的刘姓中山国。 河北黄骅滕庄刘氏: 形成于明代,来自山东,以刘五老为入冀开基始祖和族谱第一世祖,以刘五老之孙刘泽为本支始祖。 据刘常山、刘恩道先生提供、清雍正二十一年刘照邻主修的河北省黄骅市《刘氏族谱》记载,黄骅滕庄刘氏开基始祖刘五老,原籍山东省莱州府即墨县金钯齿刘庄人氏。明朝永乐二年(1404年),明成祖靖难之后,刘五老奉诏率领家人子弟北迁,从山东即墨迁到河北省,落籍于河北省沧州府城东60余华里的沧县将相乡(今河北省黄骅市毕孟村)。刘老五的后裔后来世代居住在河北,散处于河北沧县、青县、保定、通州、宝坻、天津以及外省的哈尔滨、山海关、盐山、包头等地。至今,这支刘氏最多的已传到刘五老的第24代,人口已达万余人,主要集中在河北省南部地区。刘氏族人从事农、工、商者都有,其中明朝时有刘子延,字体仁,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进士,官任慈溪知县、工部主事、承德郎。 这支刘氏家族在清雍正二十一年首修族谱时,制订了一个16个字的四言派语:"世守中合,习北元吉;文明延祚,永存成式"。 刘老五的孙子刘泽,又从黄骅市毕孟村迁到黄骅市滕庄乡李官庄村。现将李官庄村刘氏两位资料提供者的祖先递世系抄录如下: 1刘五老→2刘真行→3刘泽→4刘祈→5刘思睦→6刘永良→7刘观→8刘九河→9刘国发→10刘世美→11刘瑶→12刘文旺→13刘清→14刘玉麟→15刘凤亭→16刘常山 1刘五老→2刘真行→3刘泽→4刘祈→5刘思睦→6刘南刚→7刘邦宠→8刘允康→9刘养儒→10刘凤翔→11刘福恩→12刘子榛→13刘全立→14刘义→15刘长安→16刘其廉→17刘朝宗→18刘恩道。

麻烦采纳,谢谢!

  姜姓 姜姓源流

  jiāng 是源自远古时期炎帝的姓。

  据史书记载,姜姓是炎帝的后代,因炎帝的出生地而得姓,为中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

  《说文》曰:“神农居姜水,因以为氏。” 传说中的炎帝,即神农氏,相传为中国历史上最远古的“三皇”之一。因炎帝生于姜水(今陕西岐山县),故以姜为氏。因此,炎帝的出生地,也就是姜氏的发源地。

  迁徙分布

  后来在历史的进程中,由于各种原因,炎帝的许多子孙已变易为其他姓氏。虞、夏之际,炎帝裔孙、四岳始祖伯夷,因辅佐禹治水有功,被封于吕(今河南南阳县),建立吕国,复赐以祖姓姜,以接续炎帝的香火。

  春秋时期五霸之一的齐国,创建始祖是吕国的吕尚。史书记载说:“吕尚,姓姜名牙,掌四岳有功,子孙从封姓。”吕尚,既为神农氏的后裔姜太公姜子牙,因他治四岳有功,被封于吕,故从封姓改叫吕尚。其子孙世袭齐国国君,历29世。后来齐国在战国时被田和所灭,齐国变为田氏政权,其子孙后代分居各地,多以姜为姓。这样,分迁到各地的姜姓不断繁衍发展,到了汉代已发展成为一大望族。

  据史书记载,早在春秋时期,西戎也有以姜为姓的,故称姜戎,原在瓜州(今甘肃敦煌西),后逐渐东迁,约于公元前638年由其首领迁至晋南,属于晋国。居住在今山东、河南省境内的姜氏,在西汉以前已发展成为关东(今河南灵宝县函谷关以东地区)大族。到西汉初,为充实关中人口,姜氏从关东迁徙至关中,此后世居天水(今属甘肃),故族人便以“天水”为郡号。到了汉代,姜氏已有徙居到今江苏、四川者。但是,直到唐代,天水仍是姜氏的发展繁衍中心。唐、宋时期,姜氏还分布于今河北、河南、浙江、江西、安徽、山东等地方及广东琼山。到了明、清时期,姜氏有的居住到今山西、陕西、湖南、贵州、湖北等地。据姜氏族谱记载,明朝洪武年间,有一位姜世良迁至福建漳州龙溪县红豆村,并在此发迹。其后代子孙繁衍,又有分支徙居广东陆丰盐墩乡,继续繁荣发展。后来姜世良11世孙于清乾隆年间由内地移居台湾。此后,闽、粤姜氏陆续有人迁至台湾,有的又远播海外。

  姜姓名人

  姜姓名人,最早的是周时的姜子牙。此后,历代不乏杰出人物。东汉的隐士姜肱,史书称其“家世名族”,他不仅学问高,而且与二弟姜仲海、姜季江俱以孝行著闻,兄弟相互友爱,常同被而眠,后人常用“姜被”比喻兄弟友爱。东汉还有姜诗,与其妻以事母至孝闻名,其后发展成为姜氏较为繁盛的一支。

  三国时有蜀汉的姜维,天水人,本为魏将,后归蜀,得到诸葛亮的信任。曾继诸葛亮之后继领其军,后任大将军,是位有名的大臣;唐代,有两位姜姓宰相,除姜公辅外,还有唐高宗时宰相姜恪;南宋有著名词人、音乐家姜夔,号白石道人,鄱阳(今江西鄱阳)人,工诗,精通音乐,满腹经论,可惜由于当时秦桧当政,因姜夔唾弃他的为人,后隐居;南宋还有名将姜才;明代有书画家姜立纲;清代有文学家姜宸英,曾参与纂修《明史》,所作的《刑法志》揭露了明代“厂卫”之害,善工书法,能诗文,被誉为“江南三布衣”之一。近现代有皖西北红军和革命根据地创建人之一姜镜堂等。

  姜姓在当今以人口多少排名的中国百家姓氏中居于第60位。

  姜姓郡望

  姜姓在长期的发展繁衍过程中,形成的郡望有:

  1、天水郡:西汉置郡在平襄(今甘肃通渭西北),西晋移治上圭阝(今甘肃省天水市);

  2、广汉郡:西汉治所在乘乡(今四川金堂东),东汉移治雒县(今四川广汉北)。

  3、河南郡 :在今河南省洛阳市一带 堂号:姜姓以“天水”、“龙泰”、“稼穑”、“渭滨”、“敬睦”、“云磬”、“森阳”等为其堂号。�

  4、渭川郡:姜子牙的后裔,分布未详。

  姜姓堂号

  中华姜氏堂号大汇集

  来源:姜家五千年--中华姜姓家谱网 wwwjiang5000com wwwjiang5000com/bbs姜氏论坛

  这是本人多年来收集的姜氏堂号:(目前已知堂号有56个,以下未尽录入)

  堂 号 分布地

  天水堂:湘阴姜氏始祖:[后周]姜松年; 先祖:姜应麟、福建漳州姜世良公后裔、广东、香港、台湾等地姜姓

  稼樯堂:湖北、四川、福建

  渭水堂:江苏沭阳、福建。山东盐城姜姓始迁祖伯六,明洪武三年奉诏自姑苏迁徙、合肥姜氏始迁祖永贵,明洪武初自句容迁合肥东乡浮槎山。

  渭滨堂:

  孝友堂:江西九江瑞昌市井泉庄,为汉姜肱、季江、伯淮三兄弟孝友传世,大被流芳。

  敬义堂:为孝友堂分支,湖南湘潭中湘姜兴禄、添恩、添佑派下、四川、湖北阳新、大冶、武汉等地以及浙江遂安城西敬义堂、新定渭川姜氏。

  寅清堂:为孝友堂分支,为孝友堂分支,湖北华荣郭店姜姓

  表海堂:为孝友堂分支,湖北武汉黄陂姜家湾2500人,江苏赣榆县石桥镇人近6000人。

  孝思堂:福建石狮市姜厝姜姓,目前135户,男丁300余人。

  敬睦堂:

  敬胜堂:浙江馀姚、江西南昌

  敬德堂: 浙江象山

  三孝堂:湖南

  森荫堂:湖南宁乡

  森阳堂:

  龙泰堂:

  云磬堂:湖南长沙明嘉靖三十年崖山公、宁乡始迁祖:[后唐]姜德厚

  瀚静堂: 河北 始迁祖浩,清道光间自河北盐山县姜家庄迁天津大沽口。

  渭璜堂: 安徽安庆地区和湖北黄梅地区

  宝璜堂:湖北湖北汉阳、打虎庄16庄、

  崇本堂:浙江鄞县姚江姜氏、鄞东梅墟姜氏、浙江慈溪 慈东青林姜氏

  经草堂:东禅来经草堂,浙江黄岩,黄城姜氏

  松柏堂:安徽桐城

  馀庆堂:(余庆堂)安徽桐城皖桐姜氏,江苏丹阳滕村

  敦本堂:江西南昌城塘姜氏、江西婺源姜氏、安徽池州姜氏

  敦睦堂:山东莱阳姜氏

  孰乐堂:湖南宁乡

  敦伦堂:湖南邵回

  瀚静堂:始迁祖:[清]姜浩 清道光间自河北盐山县姜家庄迁天津大沽口

  致远堂:昌邑姜氏

  享典堂(敦典堂):浙江金华姜氏

  贻安堂:凰林姜氏

  聚仪堂:浙江省龙泉市城北乡,字辈“洪、昌、乾”

  东海堂:山东

  仁德堂 : 山东烟台福山肖家沟,始迁祖姜苛

  忠仪堂:山东

  贵三堂:清朝年间,姜洪令、姜申令、姜玉令带领姜贵春、姜贵林、姜贵芝,在辽宁庄河县鼓山沟,开办的以抬钱生意为主。后因枪支官司和经营不善而关闭。

  善庆堂(善庆堂) 开阳姜氏

  获胜堂(获胜堂)

  养拙堂 山东峄县姜氏 始祖姜垒于清乾隆年间由滕县迁入 700人 (现山东省枣庄市山亭区西集镇,堂号系清咸丰帝所赐)

  璜瑛堂 湖北枣阳, 明代从江西迁移到枣阳

  峝支堂:山东海阳,始迁祖:[元]姜朝阳,字桐臣,元时自海阳猪湾村迁居同邑槐树底。

  寿世堂:浙江江山文溪姜氏,始迁祖:[宋]姜屿; 先祖:[宋]姜璿。以及潭源姜氏、嘉湖姜氏

  飞熊堂:先祖:姜东道; 先祖:姜东述; 先祖:姜东遐

  叙伦堂:浙江兰溪泽口姜氏,始祖:[明]姜文二。

  乐颜堂:延令姜氏始祖英四,原籍江西南昌之沙湖,明嘉靖时,其子真九[明]、先三[明],迁居当涂洪山,真九之子后归南昌,先三子孙落籍当涂,清初,其后裔再徙泰兴

  追远堂:江苏武进西林姜氏始迁祖宗扬,谱称明永乐初自濑水(或云云阳)迁武进西林

  鲁文盛堂:湖南岳阳巴陵姜姓始祖松年,北宋初人。始迁祖十三世孙时升,宋嘉定间由江西分宁县陂山迁巴陵一都梅田。

  姜姓辈分

  姜姓字行辈分严谨有序:

  《唐姜公辅主修姜氏统总谱合大成派系50世》

  世运承先泽 光华继后如

  家国文明远 廷贤任尔思

  一邦登政仕 永绍吉人图

  三伯从公久 天壁可为谟

  子能辉前志 兆泰俊良储

  井泉庄姜氏为接“储”字辈下延

  储文茂胜永 大守志兴启

  贤能道仲时 金常必正家(之)

  姜姓合大成统一字派如下:

  孝友本厚 俊秀芬香

  前传衍庆 勋烈降昌

  肇基建业 丹书训详

  英才左汉 忠信相唐

  封侯赐爵 祖武留芳

  姜姓特殊的字辈:

  1、循环用字字辈

  2、按五行“金木水火土”作为偏旁部首的字派来进行循环

鲍姓 鲍氏家谱 鲍姓起源 鲍姓名人 鲍姓的来源 鲍姓简介

一、姓氏源流 鲍(Bào 鲍)姓源出有三: 1、出自姒姓,为春秋时夏禹裔孙敬叔之后,以邑(国)名为氏。据《姓苑》记载:“系出...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