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博物馆有哪些珍品?
湖北省博物馆在中国享有盛誉,收藏了大量荆楚文化珍品,其中许多独特的国宝成为该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这些经历了数千年历史的文化,依然散发着迷人的魅力。
湖北省博物馆,原来是博物馆里最好的!因为藏品中只有16件国宝级文物件,所谓国宝必须是国家一级文物。要知道:陕西历史博物馆有18件国宝,南京博物馆有10件国宝,河南省博物馆有6件国宝(当然1995年以后国家没有统一鉴定文物,所以1995年以后出土的文物不能称为国宝)。
湖北省博物馆的16件国宝是:编钟、编钟、连禁铜壶、青铜大弓、青铜鹿角鹤、铜镜、青铜铜像盘、十六龙形玉饰、云纹金灯漏剑、越王苟剑、大玉阁、错金错银龙凤铁带钩、彩绘凤鹿木座屏。随州曾侯乙墓出土9件,荆州出土3件。
1曾侯乙编钟
这套编钟的钟架很高,被两个长短不一的立面垂直相交。七根曲尺形彩绘木梁,两端用扁龙纹铜套加固,由六根佩剑武士形铜柱和八根立柱支撑,形成上、中、下三层。有246个时钟和挂钩(包括可拆卸部件)。
后羿编钟共65件,分为八组:上三组为钮铃,19件;中组为南中,33枚,分为短枚、无枚、长枚。下层有两组大长铃,12个一片,另一个拍L片。
最大的一块高1523cm,重2036kg最小的L件高202cm,重24kg钟体总重量2,567kg,钟框铜质部分(含挂钩)共4,42148kg。
钟的装饰包括人、兽、龙、花、几何图案等,采用圆雕、浮雕、凹版雕刻、绘画等多种技法,以红、黑、黄、青铜色为衬托,显得庄重、精致、壮观。1978年湖北随县(今随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木框和部分挂钩是抄的,其余都是原件)
2曾侯乙铜尊盘
尊是盛酒容器,托盘一般用作盛水容器。两者合装在一个容器里,尊里装着混有香草汁的酒,可以用来祭尸,仪式时给宾客喝。整套器物的装饰繁多,有穷有富,精美程度达到先秦青铜器的顶峰。
特别是器上的镂空装饰,有几个层次的透视,是用失蜡法铸造的,即先用蜡作模具,在模具外面塑模,加热烘烤使蜡模熔化脱落,使整个铸造模型成为空壳,再将青铜溶液倒入空壳中,就可以铸造出所需的器皿。
这一发现证实了中国的失蜡铸造技术在2400年前的战国早期已经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尊盘和尊盘均刻有“曾侯乙为末用”铭文。
3曾侯乙联禁铜壶
壶开,厚方唇,长颈,圆腹,圆饱满。壶上盖着带衔圈的蛇形钮,壶盖外缘盖着刻有钩纹的孔盖。壶颈两侧各有一个龙形耳。饰品以扇贝图案和填满扇贝图案的芭蕉叶图案装饰。两个壶的内壁都铸有“曾侯乙作为使用端”的铭文。
禁面上有两个平行的空心圆支撑着扩大的锅圈。禁区两边各有两只动物脚。动物的嘴和前肢托住禁板,后脚蹬地。禁面和侧面用盘踞等纹饰装饰。禁出土铜不多,迄今国内外仅发现四件。这是第一张唱片
4曾侯乙铜鉴缶
鹤的长喙勾起来,脖子高高扬起,翅膀展开拍打。拱背,竖尾。鹤头两侧各有两只铜鹿角。鹤的头部、颈部和鹿角饰有黄金的几何图案,其他部位饰有铸造和镶嵌的龙纹。
这是一件风格独特的青铜工艺品。鹤和鹿是长寿和好运的象征。将鹿角插入鹤头,合在一起,可称为“瑞鹤”。古人把神仙乘坐称为“鹤控”、“鹤驾”。此器来自墓主人的棺侧,可能反映了逝者成仙升天的思想。
5曾侯乙铜鹿角立鹤
古代打击乐器。它由石编钟组成,挂在一个框架上,可以演奏旋律。配合编钟,合奏《石和石的声音》。
青铜十字金自闭架,由一对圆形雕刻的怪物和附在它们头上的立柱,两根圆棒作为横梁组成,有单面和双层结构。附在兽顶上的柱子,从腰部和顶部用横梁榫接。横梁底部等距离焊接铸铜环,冠部由一系列挂钩悬挂。编钟框架采用光滑的金色云纹线。
6曾侯乙编磬
尊服是一种古代盛酒的器皿。这件大尊服是我国先秦时期最大最重的酒器,堪称“酒器之王”。它不仅有着傲视同类的巨大体型,而且纹饰极其精美。其表面由细密复杂的涡纹、重环纹、平纹纹、雷纹、蕉叶纹、带状纹、平蛇纹等组成。图案统一,线条统一。
尊府出土时,里面还有白酒。2400多年无泄漏,可见管道密封性能良好。
7曾侯乙大尊缶
灯高11,直径151cm,重量2156g。匕首长13厘米,重5645克
嘴巴直,嘴唇方,肚子浅,屁股平。三只有冠的短脚。上腹部有两个对称的环耳。盖子比灯口略大,沿盖子有三个等距的外卡。顶部有一个圆形挂钩。灯盖和灯口装饰有云纹、云纹、粘扣带云纹等。灯内是一把漏金匕首,柄圆方,镂空畸形龙纹。
到商代晚期,中国出现了黄金制品,但大多数是装饰品。这件是仿铜制的金容器,体现了墓主人的特殊身份。这是中国最大最重的先秦金器。
8曾侯乙云纹金盏和漏匕
整个吊坠是一条大龙。用五块玉料,一枚玉环,一枚玉锁钉,雕刻出16个可折叠可折叠的断面。37条龙、7只凤、10条蛇,以通雕、浮雕、凹版雕刻等技法雕刻而成,并饰以纹路、云纹、斜线。
出土时,这件玉器被戴在墓主人的头上。可能是冠上的玉缨(帽带)。其特点主要有:第二节玉壁云纹压地,四龙附于玉壁四周。这种形状在战国晚期被广泛采用;
第11部分被雕刻成玉佩的形状,有三条扁平的龙相连。龙的形状是“S”,这是春秋晚期在中原地区流行的玉佩形状。第16节玉饰巧妙地把它们运用到一条大龙上。
第12节和第13节的玉饰分别由双丞相面和双丞相背组成。每条龙都刻有一条龙。第十五节玉饰两端分别刻有凤凰立凤和凤鸟抱蛇的图案。这种图案是南楚艺术品中常见的主题,也经常出现在漆器和其他绘画中。
9曾侯乙16节龙型玉挂饰
刀身中间成脊状,饰以黑钻石图案。正面有两行八字鸟印铭文:“越王勾践,自行剑”。剑的两面都铸有几何图案,正面图案镶嵌蓝色玻璃,背面图案镶嵌绿松石。
圆柄无箍,剑首卷成箍形,内有11个同心圆。刀刃薄而锋利,没有生锈,它仍然是一个
画面被树分成五段,被狗和猫隔开。根据剧情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由奔驰的车马、加冕的骑手、儒教的追随者、朝拜者组成,表现了一群雇工上路的场景。另一部分主要由华而不实的表彰车和整装待发的平行车组成,展现了东道国外交使团接待客人的一幕。
此画绘于漆奁盖外壁,出土后与夹红胎分离。漆器骨灰盒高104厘米,直径28厘米。
10越王勾践自作用剑
1975年,湖北云梦沉睡了两千多年的秦代竹简出现,震惊了考古界。被历史学家和文物专家誉为“划时代的意义”。但是,我认为秦简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但缺乏欣赏性。
11漆奁画
12、云梦睡虎地秦简
北京故宫博物院:《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北宋画家张择端仅见的存世精品。在五米多长的画卷里,共绘了数量庞大的各色人物,牛、骡驴等牲畜,车轿、大小船只,房屋、桥梁、城楼等各有特色,体现了宋代建筑的特征,也为我们展现了九百年前的宋朝汴京城的盛世景象,虽然它也是一幅带有忧患意识的“盛世危图”。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中国国家博物馆:四羊方尊
四羊方尊是商朝晚期青铜礼器,属于祭祀用品。是中国仍存商代青铜方尊中最大的一件。在商代的青铜方尊中,此器形体的端庄典雅是无与伦比的:造型简洁、优美雄奇,寓动于静,被称为“臻于极致的青铜典范”。这件器物被认为是传统泥范法铸制的巅峰之作,由于这件杰作达到的水平令人难以置信,一度被误以为采取了新的铸造工艺
中国国家博物馆:后母戊鼎
后母戊鼎(一称司母戊鼎),全称为后母戊大方鼎。是商周时期青铜文化的代表作。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铜礼器,享有“镇国之宝”的美誉。后母戊鼎是中国殷代青铜器的代表作,标志着商代青铜铸造技术的发展水平和中国高超的铸造水平。
天津博物馆:《雪景寒林图》
此图描绘了北方壮美的雪山景色。画中雪峰屏立,山势高耸,白雪皑皑。深谷寒林间,萧寺掩映,流水无波,峰峦沟壑间云气万千。其山取盘桓向上高远之势,其水造平静冷凝之态,其树画深郁寒峭之意。此图描绘了北方壮美的雪山景色。
河北省博物馆:金缕玉衣
金缕玉衣是中国汉代文物,是汉代皇帝和高级贵族死后穿用的殓服,外观与人体形状相同。玉衣是穿戴者身份等级的象征,皇帝及部分近臣的玉衣以金线缕结,称为"金缕玉衣"。古代人认为玉能够保持尸骨不朽,更把玉作为一种高贵的礼器和身份的象征。
内蒙古自治区博物馆:匈奴王冠
匈奴王冠是黄金制成的,重1394克,是迄今发现的唯一一件匈奴单于金冠。金冠由金鹰和冠带两部分组成,上面浮雕有羊和狼的图案,雄鹰站在半球形金冠顶上,俯视着冠带上狼与羊搏斗的情景。
位于四川的三星堆博物馆内有许多历史悠久的文物,并且馆藏文物众多,而三星堆博物馆的镇馆之宝的分别是祭山图玉边璋、青铜大立人、金杖和1号青铜大神树,关于具体的介绍如下。
一:“祭山图”玉边璋国宝它可以说是三星堆里发现的雕刻最精细、内涵最丰富的、价值最大的一件玉器,但是因为保存在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已经很多年没有公开展出过,能够在馆内见到也是非常幸运。它是一件玉璋,朱元璋的‘璋’,璋是石器时代晚期到商周时期,非常重要的一种玉器,根据记载,玉璋属于祭祀天地和四方的“六器”之一,是一种古代祭山的礼器,它具体祭祀的是南方,有些书上说它也是天子巡守和调兵遣将的信物。后来,玉璋也被作为男性的代名词,因为在古代,祭祀、打仗之类的事情一般都是男的在做,所以生了男孩,就会说这是“弄璋之喜”。
这件玉璋成为一个斜边平口的形状,所以也叫“边璋”,长544厘米,宽88厘米,基本呈黑色,中间偏上的位置因为焚烧的原因有一些泛白,这件东西器型高大、保存完整,但这还不是它最有价值的地方,凑近仔细看,在这一件玉璋两面其实刻画了非常细的阴刻图案!玉璋表面的图案应该是用锋利的石片一点一点刮蹭上去的,两面的图案基本上是一模一样的,每一面的图案可以分为上下两组,每组纹饰有小山、牙璋、云气纹和两排小人组成;其中下层的小人双膝跪在地上,脑袋上还戴着山形的头冠,而上层的小人在平顶的头冠,正面面对着我们,站的直直的,这上下两排的小人的双手都放在胸前,呈一种独特的环握状态,跟青铜大立人的手势有点像;那这个奇怪的图案跟手势是啥意思呢很可惜,到目前还没有确切的答案。不过玉璋既然是祭祀用的重要礼器,它上面的图案肯定也不是随随便便刻上去的,有学者就推测这组纹饰是很有可能反映的是三星堆人祭祀大山的“祭山仪式”,是因为这里出现了小山的图案,而且在下层小人的头上也戴了山祭的头冠。
二:青铜大立人像国宝这位眼前人从上到下,上面是一个站立的人像,他的身高1米72,一个普通男性的身高,头戴花状的高冠,长相非常有三星堆的特色,浓眉大眼、双耳招风、鼻子高挺、嘴巴又细又长;一看就是咱们三星堆的铜人,接着再来看一下他身上的衣服,这身衣服可以说是非常华丽了,一共是分成三层,最里面是一件燕尾服一样的长衣服,中间是一件V领的中袖,最外面的是一件袒露右肩的长衫,除了层次丰富,这一身衣服表面还有复杂的纹饰,上面是一些变形抽象的龙纹、鸟纹之类的,铸造得精致细腻,也有人称之为是古蜀国的“龙袍”。
这也再一次显示了三星堆工匠高超的技术,在人像底下,是一个两层的座子,座的上半部分是4只大象的头、象鼻子、耳朵、眼睛都非常明显。当时气候比现在温暖,三星堆人应该是能够见到大象的,所以他们做的大象的形象也是非常的真实。象头再往下呢,是一个素面的方座,没有什么花纹,它的作用可能比较单纯,就是为了来抬高人像高度的,原本1米72的人像站在方座跟象头之上,身高一下的变成了2米6,看起来非常的威武霸气。就算身高2米26的姚明站在边上都要立马矮一大截,关于大立人的手势,跟玉边璋上的小人很像,双手环握,没有握成拳头,而是中间留了一个大洞,这说明原来手里可能是拿了点啥,有人猜测,是权杖,咱们三星堆还真出土了一根黄金权杖。但那个很细,放在大立人手里,呲溜一下得溜下来,而且仔细看大立人的这两只手并没有在一条直线上,而是有一定的弧度,所以就有人猜测说会不会是一根大象牙呢又粗又有弧度,象牙在三星堆里也确实发现了,而且人像脚底下踩着的也是大象的头,综合起来考虑大立人手拿象牙的可能性还是比较大的,当然了也有其他观点认为,说人家就是一种特殊的手势,并不一定非得拿点儿啥。
那这个大立人像到底是谁呢他站的这么高,又站的这么直,又是在干什么呢这些问题跟他手里拿了什么一样,暂时还没有结论。但是您看他高大威严,服装华丽,姿态庄重,很多人认为他可能就是古蜀国的大祭司,正在举行一次重大的祭祀仪式。当然,在当时的历史情况下,神权跟王权往往都是一体的,所以呢他也很有可能是古蜀国的高级贵族,甚至就是可能是古蜀王本人,即是群巫之长又是一国之主,这都是非常有可能的。
三:金杖国宝这根金光闪闪的文物呢,就是大名鼎鼎的金杖了,它也是禁止出境展览的宝贝,外国人想看的,只能亲自飞到中国来看。那他有什么特别的,值得国家这么宝贝呢
首先呢,它是夏商周时期全中国最大的一件黄金制品。它长142厘米,直径23厘米,重量约463克,含金量高达90%以上,它只是一层金皮,里面是空心的,它原本包卷在一段木头之上,出土的时候里边还能看到一些碳化的木渣。
其次呢,在金杖的一端有一段长46厘米的图案,图案的下方是两个头大无齿高冠、耳戴三角形耳环的人头像,他俩眉开眼笑,嘴角上翘,笑得非常开心。另外还有两组一模一样的图案就是由鱼、鸟、剑三种元素组成的图案,其中那支箭射穿了鱼和鸟,关于这个图案我们现在还不知道他是什么意思;有人推测可能是崇拜鸟的部族跟崇拜鱼的部族进行结盟的纪念物,也有学者认为那支像剑一样的东西,其实不是剑,而是稻穗;这个图案很可能象征的是三星堆的渔业和农业,反正不管是哪一种都很重要。这件金杖用珍贵的黄金制作而成,上面还有一段意义非常重要的纹饰,所以也有人认为它应该是一支象征着权力的“权杖”,应该就是古蜀国专用的王者之器。
四:青铜神树国宝其实很多人都说像大神树这种文物,国家都没有必要把它列入禁止出境的名单。这倒也不是因为它不够珍贵,而是因为他实在是太大,想要运到国外去,可能都没有那么大的飞机来装他,您看它整体高396米,是全世界同时期体型最高大的一件青铜器,而且它顶上还有一些残缺,我们估计完整的神树高度可能在5米左右,比现在更加震撼。我们来仔细看一下整棵树,有底座、树干、树枝和盘龙4个部分组成,咱们从下往上看,底座呈圆形,分成三段,上面是树干跟一条龙的前爪子,树干上分出9个支叉,每个向上的树枝都有一个花朵,花朵中间站着一只小鸟,小鸟的嘴又大又弯,像是老鹰的嘴,而且嘴巴上还有一个小孔,可能原来嘴里还叼着东西,而在每一个向下弯的树枝边缘,也留有很少的环纽,表明原来是挂着什么东西的,那是什么东西这个具体不清楚,很有可能是前面看到的铜铃铛或者贝壳形、圆形的铜牌饰;最后还有一条盘龙,爪子搭在底座上、头朝下、尾巴朝上,盘踞在神树之上。不过这条龙的上半部分残缺了,也没有办法看到原貌,非常可惜。
1、人面鱼纹陶盆
此彩陶盆呈红色,口沿处绘间断黑彩带,内壁以黑彩绘出两组对称人面鱼纹。人面呈圆形,头顶有似发髻的尖状物和鱼鳍形装饰。
前额右半部涂黑,左半部为黑色半弧形。眼睛细而平直,似闭目状。鼻梁挺直,成倒立的“T”字形。嘴巴左右两侧分置一条变形鱼纹,鱼头与人嘴外廓重合,似乎是口内同时衔着两条大鱼。
2、大盂鼎
大盂鼎系清道光初年出土于陕西郿县礼村,先后为当地乡绅郭氏、县令周广盛以及左宗棠、潘祖荫等所有,1951年潘氏后人潘达于女士将其捐赠予上海博物馆,1959年入藏中国历史博物馆(今中国国家博物馆)。
而另一尊同为盂所铸之鼎,形制略小,习称“小盂鼎”,器上铭文涉及西周与鬼方之间的战事,但此器在辗转收藏的过程中已不见踪迹,仅于著录中保存铭文拓本。
3、三星塔拉玉龙
玉龙由墨绿色的岫岩玉雕琢而成,周身光洁,头部长吻修目,鬣鬃飞扬,躯体卷曲若钩。造型生动,雕琢精美,有“中华第一龙”的美誉。
新石器时代很多遗址中都发现有类似龙形的遗存,或为蚌塑,或为彩绘,或为雕塑。关于龙的原型,研究者们提出过各种假说,如蛇、鳄鱼、蜥蜴、鱼、鲵、马、牛、猪、鹿、熊、虎、蚕、蛴螬、松树、云、闪电等等。
4、鹳鱼石斧图彩陶缸
鹳鱼石斧图彩陶缸外表呈红色,作直壁平底圆筒状。陶缸外壁有彩绘一幅。画面左侧为一只站立的白鹳,通身洁白,圆眼、长嘴、昂首挺立。鹳嘴上衔着一条大鱼,也全身涂白,并用黑线条清晰描绘出鱼身的轮廓。
画面右侧竖立一柄石斧,斧身穿孔、柄部有编织物缠绕并刻划符号等。白鹳的眼睛很大,目光炯炯有神,鹳身微微后仰,头颈高扬。鱼眼则画得很小,身体僵直,鱼鳍低垂,毫无挣扎反抗之势,与白鹳在神态上形成强烈的反差。
5、子龙鼎
子龙鼎,因器内壁近口缘处铸有铭文“子龙”而得名。此器厚立耳,微外撇,外侧饰两周凹弦纹,折沿宽缘,腹部横向宽大,微下垂,下承三蹄足。器颈部以云雷纹为地,周饰2类6组浮雕式饕餮纹,足上端饰高浮雕式饕餮纹,下衬三周凸弦纹。
-中国国家博物馆
这是“铜壶滴漏”,为古人计时工具。
这是“浮箭式漏壶”,4壶一套 ,制于元代延祐三年(1316年)。
它放置在阶梯式架子上,4只铜壶大小不等,自上而下,依次递减。最大的一只高755厘米,口径682厘米,底径60厘米。由于自上而下的3只铜壶外壁分别铸有太阳、月亮和北斗七星图,所以被分别命名为日壶、月壶和星壶,最下面的铜壶叫受水壶。日、月、星壶近底部都有一个龙头形滴水口,壶盖上开有一个进水孔,小水滴从日壶滴进月壶,再从月壶滴进星壶,最后进入受水壶。受水壶装有两个重要部件:一个是竖立在壶盖正中的铜尺,高达665厘米,上面刻画12条横线,旁边标有十二时辰的名字,每个时辰是两个小时。再一个是浮箭,也就是在一块小木块上连接一把木尺,随着受水壶里水量的增加、水面的上升,浮箭自然同步上升。人们观看浮箭顶端指示的铜尺刻度,就可以知晓当时、当地的准确时间了。
英国大英博物馆里的中国文物如下:
1、英国国家博物馆的33号展厅是专门陈列中国文物的永久性展厅,与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和印度展厅一样是该博物馆仅有的几个国别展厅之一。
2、该馆收藏的中国文物囊括了中国整个艺术类别,一言以蔽之,远古石器、商周青铜器、魏晋石佛经卷、唐宋书画、明清瓷器等标刻着中国历史上各个文化登峰造极的国宝在这里皆可见到,且可谓门类齐全,美不胜收。
然而,这仅仅是英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的2万3千件中国历代稀世珍宝中的一部分,另外的十分之九都存放在10个藏室中,除非得到特别许可,一般游客是无缘谋面的。
3、某些藏品,如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的唐代摹本只有特别的专家才可获得机会一饱眼福。《女史箴图》是当今存世最早的中国绢画,是尚能见到的中国最早专业画家的作品之一,在中国美术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一直是历代宫廷收藏的珍品。
4、现在世界上只剩两幅摹本,其一为宋人临摹,被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笔意色彩皆非上品。另一幅就是英国国家博物馆中的这件摹本。它本为清宫所藏,是乾隆皇帝的案头爱物,藏在圆明园中。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英军大尉基勇从圆明园中盗出并携往国外。
5、在中国厅中央墙上有几十平方米的敦煌壁画,其割痕虽犹可见,却难掩其久远的鲜丽及三位“浓丽丰肥”菩萨的雍容华贵。大英博物馆收藏的国宝级敦煌画卷及经卷多以万计,除了这幅壁画,其他藏品在中国厅内却难觅踪迹。
1、四羊方尊
商代最大方尊,设计上精巧绝妙。在肩部耸出四个卷角羊头,尊腹则为羊的前胸。四羊方尊集线雕、圆雕、浮雕等雕刻技巧,端庄典雅,铸造精细,是商代泥范法铸造工艺的巅峰之作。这尊器具几经波折,才得以保全。
1938年,湖南宁乡的农民在挖土种红薯时,发现了这个满身泥土的宝物。抗战期间,四羊方尊随湖南省银行内迁沅陵,但车队遭到日寇轰炸,四羊方尊被炸成了20多块。此后,破碎的四羊方尊一直被丢弃在湖南省银行仓库的一只木箱内,直到解放后才被修复。现在几乎看不到破损的痕迹了。
2、后母戊鼎
曾被称为司母戊鼎,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母亲戊而作的祭器。后母戊鼎重达83284公斤,在当时属于国之重器了。器身上饰兽面纹及夔龙纹,耳外廓饰双虎食人纹。在鼎腹内铸有"后母戊"三字,字体雄健丰腴。
后母戊鼎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商代青铜礼器,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止出境展览文物。
3、陶鹰鼎
陶鹰鼎看上去威武而雄壮。鹰的前胸为鼎腹,饱满粗壮,器口开在鹰的背部。鹰的双目圆睁,周身光洁未加纹饰,喙部呈有力的勾状。鹰鼎整体结构简洁,体积感很强,鹰的双足和尾部为鼎足稳定地撑柱于地,后收的双翅围过鼎的中后部,形成一种前扑的动势,配上鹰头部的大眼、利喙,使这只鹰显得威风凛凛,桀骜雄猛。
4、大禹治水图玉山
大禹治水”玉山,高224厘米、宽96厘米、底座高60厘米,是中国玉器宝库中用料最宏、运路最长、花时最久、费用最昂、雕琢最精、器形最巨、气魄最大的玉雕工艺品,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玉雕之一。
它描述的是千古流传的大禹治水的故事,是根据清内府所藏宋代或宋以前的《大禹治水图》画轴临仿而成。夏禹是久传民间的圣王,大禹治水是数千年来人们一直传颂的伟大功绩。
以上内容参考 人民网-博物馆日:中国四大镇馆之宝谁最牛?
以上内容参考 人民网-国际博物馆日:盘点那些深藏不露的“镇馆之宝”
司母戊鼎保存于中国国家博物馆,是中国国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司母戊鼎是中国文物九大镇国之宝之一,司母戊鼎是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该鼎形状为长方形,有两个耳朵外挂在口沿上。乃中国商代青铜器的巅峰之作,绝无仅有。大鼎上铸造最多的纹路是饕餮、虎、蟠龙、鱼等纹饰。大鼎的两耳是两虎吞噬人头的图案以及六条鱼。
司母戊鼎腹内有后母戊三字,因而得名,鼎呈长方形,有双耳,是目前已知的最重、最大的鼎类青铜器,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为国家一级文物,堪称镇国之宝。1959年,中国历史博物馆(后更名为中国国家博物馆)建成,司母戊鼎被调运至北京,此后一直珍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
司母戊鼎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9厘米,重83284千克;器厚立耳,折沿,腹部呈长方形,下承四柱足。器腹四转角、上下缘中部、足上部均置扉棱。以云雷纹为地,器耳上饰一列浮雕式鱼纹,耳外侧饰浮雕式双虎食人首纹,腹部周缘饰饕餮纹,柱足上部饰浮雕式饕餮纹。
司母戊鼎下部饰两周凸弦纹。器腹部内壁铸铭后母戊,是商王母亲的庙号。商后母戊鼎器身与四足为整体铸造,鼎耳则是在鼎身铸成之后再装范浇铸而成。铸造此鼎,所需金属原料超过1000千克。
湖北省博物馆有哪些珍品?
本文2023-09-22 15:09:18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706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