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即墨历史的文言文
1 即墨名人——即墨大夫作文500字
孙仁鉴
金代,即墨人,即墨历史上的第一个进士。
科举制度的完善始于隋代,隋代历史虽然短暂,但是专家和学者基本上认为隋代和历史上的秦代相似,在许多典章、法规、制度健全方面较有建树,这些方面也被它后边的朝代遵循和使用。秦代统一度量衡,隋代建立并逐渐完善科举制度。
隋代至金代近七百年,即墨历史上在金代才产生出经过科举出来的优秀人才——进士。说明到金代时,即墨当时已经具有良好的教育基础和良好的教育环境,在那段时间内,政治、经济、文化是稳定、发展、繁荣地,近几年出土大量文物可以佐证和支持这些观点,如即墨博物馆现在存有金代的石棺,其质地为大庙山石材,制作工艺精湛,已经成为即墨博物馆较重要的文物;1976年在大信镇司家疃出土了金代青铜犁和铜权。
当然这时有能力的即墨原住民大多已经迁往淮河以南,原有的居民和随女真人南下的那部份人,构建了当时即墨主要的人口成分。
金代是生活于现在东北地区,主要有女真人建立的带有少数民族特色的封建王朝,兴盛于11世纪早期,后来这个民族消灭了长期统治他们的“辽”,然后又消灭了“北宋”,其统治的地域,南到淮河,西至今河南省西部,北至蒙古,东至现在的黑龙江省,山东处于金国的中心地带,加之后来金国的首都迁到现在的北京,山东的位置更显重要,“山东”这个名字也是金朝才开始出现的。
即墨市大信村《孙氏族谱》的序言中记载,他们这支孙氏是即墨历史上最早的原住民,在汉代就在即墨繁衍、生存、发展,这支孙氏后人现在分布于即墨的孙家官庄、楼子疃、大信村。
至于生活于金代的孙仁鉴和孙仁杰是不是这支即墨孙氏,还无从查起,目前最缺乏的就是让人信服的史料证据!如果史料清晰,则最早于汉代,在即墨大信村生活的这支孙姓,就可以确认和孙仁鉴、孙仁杰是一宗。即墨现在的好多孙姓,大多于明朝初年由外地迁往即墨,如现在居住于庄头村这支孙氏,他们由济南历城历山顶前来。即墨其他的孙氏大多也是明朝初年或明朝中期迁徙而来。
即墨史料上,关于孙仁鉴的记载较为简单,首先同治版《即墨县志》。冢墓篇:金,太守孙仁鉴墓,县西北二里,弟尚书仁杰并葬,碑器存。其次同治版《即墨县志》。进士篇:金,孙仁鉴,有传。第三:同治版《即墨县志》勋绩篇: “孙仁鉴,词赋,经义,两选魁首。守滨州,廉而不酷,历而有容,政声四播,称贤太守。”(各位注意,这里介绍的最详细,也不过区区三十个字)
上边这段,就是现在能够找到的对这位先贤的记载,当然限于资料的缺乏,可能有些资料还没有寻找到。生活于金代的这位即墨先贤资料太匮乏,让现代人没地可以“抄录”,也只有按照即墨县志记载的给予分析研究。
金朝建立以后,民族大融合加速,各民族生活在一起还算融洽,这些方面要优于后来的元代,金朝在科举方面继续遵循北宋的做法,以词赋、经义取士,孙仁鉴在这两科的考试中拔得头筹,故“两选魁首”,可以认为这位即墨先贤在当时确实是“时代精英”,他在出任滨州刺史(刺史正五品,俗称太守)的时候,居官清廉,为人刚正但不严酷,工作、生活讲求作风严谨,对下属、群众包容有度,深得民心,受到滨州广大人民的尊重和爱戴,其政声和人品受到广泛的赞誉,故“政声四播,称贤太守”。
2 即墨之战的历史记载初,燕人攻安平,田单使其宗人皆以铁笼车幸轊①。及城溃,人争门而出,皆以轊折车败,为燕所擒;独田单宗人以铁笼得免,遂奔即墨。是时齐地皆属燕,独莒、即墨未下,乐毅乃并右军、前军以围莒,左军、后军围即墨。即墨大夫出战而死。即墨人曰:“安平之战,田单宗人以铁笼得全,是多智习兵。”因共立以为将以拒燕。乐毅围二邑,期年不克,乃令解围,各去城九里而为垒。三年而犹未下。或谗之于燕昭王曰:“乐毅智谋过人,所以三年不攻者,欲久仗兵威以服齐人,南面而王耳。”昭王于是置酒大会,引言者而让之曰:“今乐君亲为寡人破齐,乐君若能有齐,与燕并为列国,结欢同好,以抗诸侯之难,燕国之福,寡人之愿也。汝何敢言若此!”乃斩之。立乐毅为齐王。乐毅惶恐不受,拜书,以死自誓。
译文
当初,燕国军队攻打齐国安平时,临淄市的一个小官田单正在城中,他预先让家族人都用铁皮包上车轴头。待到城破,人们争相涌出城门,都因为车轴互相碰断,车辆损坏难行,被燕军俘虏,只有田单一族因铁皮包裹车轴得以幸免,逃到了即墨。当时齐国大部分地区都被燕军占领,仅有莒城、即墨未沦陷。乐毅于是集中右军、前军包围莒城,集中左军、后军包围即墨。即墨大夫出战身亡。即墨人士说:“安平之战,田单一族人因铁皮包轴得以保全,可见田单足智多谋,熟悉兵事。”于是共同拥立他为守将抵御燕军。乐毅围攻两城,一年未能攻克,便下令解除围攻,退至城外九里处修筑营垒,下令说:“城中的百姓出来不要抓捕他们,有困饿的还要赈济,让他们各操旧业,以安抚新占地区的人民。”过了三年,城还未攻下。有人在燕昭王面前挑拨说:“乐毅智谋过人,进攻齐国,一口气攻 克七十余城。现在只剩两座城,不是他的兵力不能攻下,之所以三年不攻,就是他想倚仗兵威来收服齐国人心,自己好南面称王而已。如今齐国人心已服,他之所以还不行动,就是因为妻子、儿子在燕国。况且齐国多有美女,他早晚将忘记妻子。希望大王早些防备!”燕昭王听罢下令设置盛大酒宴,拉出说此话的人斥责道:“先王倡导全国礼待贤明人才,并不是为了多得土地留给子孙。他不幸遇到继承人缺少德行,不能完成大业,使国内人民怨愤不从,无道的齐国趁着我们国家动乱得以残害先王。我即位以后,对此痛心疾首,才广泛延请群臣,对外招揽宾客,以求报仇。谁能使我成功,我愿意和他分享燕国大权。现在乐毅先生为我大破齐国,平毁齐国宗庙,报却了旧仇,齐国本来就应归乐先生所有,不是燕国该得到的。乐先生如果能拥有齐国,与燕国成为平等国家,结为友好的邻邦,抵御各国的来犯,这正是燕国的福气、我的心愿啊!你怎么敢说这种话呢!”于是将挑 拨者处死。又赏赐乐毅妻子以王后服饰,赏赐他的儿子以王子服饰,配备君王车驾乘马,及上 百辆属车,派宰相侍奉送到乐毅那里,立乐毅为齐王。乐毅十分惶恐,不敢接受,一再拜谢,写下辞书,并宣誓以死效忠燕王。从此齐国人敬服燕国乐毅的德义,各国也畏惧他的信誉,没有再敢来算计的。
①轊(wèi):古代套在车轴头的铜制圆筒。
3 即墨市都有什么历史名人蓝田(1477-1555),是明代即墨名贤之一。
字玉甫,号北泉 黄嘉善,字惟尚,号梓山,明代即墨城里(现新建村)人,生于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卒于天启四年(1624年),终年76岁。(虚龄)。
许铤,号静峰,河北武清人,万历六年只身到即墨任县令。 杨良臣字舜卿,号南庄,是明宏治年间的举人,即墨杨家的首发其祥者。
王邦直(明代人,生卒年月不详),字子鱼,号东溟,即墨人,汉谏大夫王吉的后裔。 周如砥(明代人,生卒年月不详)。
字季平,号砺斋。即墨县章家埠(今属瓦戈庄乡)人。
黄宗昌(明末清初人,生卒年月不详)。字长倩,号鹤岭,即墨城里人。
黄培(1604-1669年),字孟坚,号封岳,山东即墨城里(现新建村人)。 郭琇(1638-1715),字瑞卿,号华野,即墨城郭家巷(今属即墨镇)人。
李毓昌(1771-1808),字皋言,号荣轩,即墨县城西阁里人,1808年(清嘉庆十三年)中戊辰科进士,以即用知县分发江苏候补。
4 即墨市在那个朝代才有的即墨作为地名在典籍中出现得非常早。
“即墨”因故城(位于平度市古砚镇大朱毛村一带)地临墨水河而得名。
其名称最早出现在《战国策》、《国语》、《史记》等历史典籍中。春秋战国时期就是齐国通商名衢,秦代置县,汉初成为胶东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隋朝建城于现址,已有1400多年建城史。
战国时,齐国大将田单坚守即墨,并摆下火牛阵,大破燕国军队。汉初,齐国末裔田横不愿归降汉朝,率五百壮士困守于即墨外一海岛(今名田横岛),最终全部自刎或者蹈海而死。现代画家徐悲鸿曾以此为题材,创作了著名油画《田横五百士》。今天,即墨境内还有祭海节等民俗。
1898年,德国强租胶州湾,把青岛从即墨分割出去,历史上先有即墨、后有青岛。
即墨市位于中国山东半岛西南部,是山东省的一个县级市。在福布斯2014中国最佳县级市排名中位列全国第14名,山东省第一名,综合实力很强。
以上为有关简介,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5 文言文的历史文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因此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并且不使用标点,在1919年“白话文运动”之前,除了白话文小说外的文章,均是由文言体写成,包含了:策、诗、词、曲、八股、骈文古文等多种文体是我国的重要文化文言文是中国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俗称“之乎者也”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而丝绸价格昂贵、竹简笨重且记录的字数有限,为了能在“一卷”竹简上记下更多的事情,就需要将不重要的字删掉可以说“文言文”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记录“压缩”格式后来当“纸”大规模使用时,统治阶级的来往“公文”使用习惯已经定型,会用“文言文”已经演变成读书识字的象征。
6 《田单即墨之战》的翻译和字词赏析,谁发给我啊原文
初,燕人攻安平,田单使其宗人皆以铁笼车幸轊①。及城溃,人争门而出,皆以轊折车败,为燕所擒;独田单宗人以铁笼得免,遂奔即墨。是时齐地皆属燕,独莒、即墨未下,乐毅乃并右军、前军以围莒,左军、后军围即墨。即墨大夫出战而死。即墨人曰:“安平之战,田单宗人以铁笼得全,是多智习兵。”因共立以为将以拒燕。乐毅围二邑,期年不克,乃令解围,各去城九里而为垒。三年而犹未下。或谗之于燕昭王曰:“乐毅智谋过人,所以三年不攻者,欲久仗兵威以服齐人,南面而王耳。”昭王于是置酒大会,引言者而让之曰:“今乐君亲为寡人破齐,乐君若能有齐,与燕并为列国,结欢同好,以抗诸侯之难,燕国之福,寡人之愿也。汝何敢言若此!”乃斩之。立乐毅为齐王。乐毅惶恐不受,拜书,以死自誓。
赏析:
这篇散文,是用精练的笔墨逐层展示人物活动的历史背景,以体现其构思的匠心,并完成其警世的主题的。
这就是说,我们既要从人物背景历史地理解人物言行与事物发展之间的有机联系,又经从人物行为过程精心地提炼他所提供给后人的历史教训。这也是一篇优秀的历史散文赋予读者的任务。
田单在攻狄之前,前去拜见鲁仲子,应该说是不无谦虚求教之意的。但是,他是背着大破燕国、恢复齐墟的功绩的沉重包袱去接受锦上添花的,容不得你说三道四,更不许你全盘否定。所以,仲子当头泼冷水,田单转身攻狄人。其速战速决,要现颜色给鲁仲子看的心意简直可从他急促的脚步声知道。
但是,战争的胜负自有它发展的规律,并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一个打了大胜仗,却不研究胜利的根本原因在哪里的人,充其量只沾沾自喜于战术优势而已,如果好胜心切、急躁冒进,不但前次战斗的优势会丧失殆尽,而且此次战斗又会在盲目的泥淖中越陷越深。田单的始而谦,继而骄,三而惧,不正说明了这一点吗?
天下无二孙,很多人都这么讲,好像天下姓孙的同出一源。其实这是不可能的。
据历史考证,目前孙氏后裔来源于山西洪桐,孙氏老祖宗和其他姓氏的老祖宗在朱元璋同志的暴行强制下,无奈的离开赖以生存无数年的土地,来到被血洗的山东、河南等地落叶扎根。
到今天为止,仍然有老人回忆远祖,感慨着对族里后人说,咱们来自一颗老槐树之下。(别的姓氏也是这样,至少刘、齐两姓的老祖宗也来自大槐树下)
可以说,明初的时候,各个姓氏都比较纯粹,没有乱七八糟的旁支杂叶。然而随着朝代变迁,一部分孙氏后裔把族谱散失了,还有许多旁姓眼看孙氏甚有权威,便改了自己的原姓,希望自己也混入孙氏家族,享受孙氏家族的待遇。不过孙氏老祖宗们很可能对那些改姓混进来的人进行过抵制与约束,首先得一条便是不能按照正宗孙氏的族谱续辈。
因此,许多姓孙的往往续不了几辈就在于此。
其实,对于一个有着几千年历史的家族来说,无论时代如何变幻,遭遇如何惨迫,不可能把一个历史久远的家族完全抹掉。毕竟历史上没有屠杀过孙氏,倒是李氏王氏赵氏等被杀了不少。
所以,没有完整族谱的,除了老祖宗糊涂把族谱忘了,就是那些半路改姓为孙的。
孙氏正宗的辈分应为十二辈,对应一年的月份。过完十二个月就是一年,对于孙氏家族来说,过完十二个辈分则为一世。然后再从头开始接续,循循环环,永远传下去。(现在的孙氏历史为第十七世,我是十七世第五代),如果一世按一百年计算,孙氏家族的历史应该有一千七百多年了。也不是很准,因古代人的寿命比现在短。
孙氏的辈分是这样排序的:
1、谭 2、维 3、迎 4、吉
5、兆 6、启 7、凤 8、宁
9、永 10、正 11、方 12、成
有关即墨历史的文言文
本文2023-09-22 15:08:57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706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