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那里有《周氏族谱》电子版的,求分享。
恋上武冈Crush on wugang
休闲·品味·分享诗歌· 散文· 随笔 · 杂谈
邵阳第一进士周仪籍考
——兼论桂庄书院(紫阳书院)始末
阿旧 原创
按:周仪作为邵州历史有载的第一个进士,官至谏议大夫,因其早年苦读于扶夷江畔一石洞,生世颇有几分传奇色彩。周仪当年苦读之石室,一般认为在今邵阳县塘渡口书堂山,在清朝时当属武冈州塘田团内,故很多人以为周仪即今邵阳县塘田市镇人,实误。本文将从民间传说、周氏族谱、历史记载和遗迹、人物关系等多个角度,证明邵阳第一进士周仪其籍在今新宁县马头桥镇石洞村。
横空出世的进士周仪和宋三周及其后人周昉
肇庆七星岩石刻
周湛子周钦,(宋徽宗)宣和六年(1124)进士,性刚毅,勇于为义,宣和初,因平武冈峒獠叛,以功擢武功大夫,德州刺史,后死于靖康之难。 紫阳周氏,由周仪起,三代三进士,时称“宋三周”。对于“宋三周”,《同治武冈州志·名臣传》甚至将之与唐之张九龄兄弟和宋之“三苏”相提并论:“殆与张曲江苏眉山颉颃矣。” 后又有周昉,族谱载为周仪第六代孙、周钦之曾孙,字晦叔(又字景玄、仲朗),生卒年不详。道光《宝庆府志·选举表》载其为“上舍第释褐”。宋太学“三舍法”把太学分为外舍、内舍、上舍三等,外舍2000人,内舍300人,上舍100人。“上舍第释褐”,即上舍第出身直接授予官职。上舍第也等同于进士出身。周昉是证明其祖先周仪籍在今新宁县马头桥镇石洞村的关键人物。周仪籍武冈紫阳乡对于周仪确切籍贯,光绪《湖南通志》云其为邵阳人,“周仪,邵阳人,读书于武冈紫阳石室,后徙武冈,以原籍田庐分赡宗族——姓谱”。《宝庆府志》说周仪为“武冈人”,又对旧志说周仪为邵阳人做了解释,“仪以雍熙登第,(武冈)其时尚属邵州,故旧志皆作邵阳,政可两存也”。同治《武冈州志》之《名臣传》只说其“所居有紫阳山,山有石室”,紫阳山在紫阳乡,那么周仪应该就是武冈紫阳乡人。南宋《舆地纪胜》之《荆湖南路·武冈军·人物》有载:“周仪,紫阳人,登雍熙甲科。”《舆地纪胜》成书于南宋中期,和周仪时代较近,可信度高。紫阳,即紫阳乡,周仪为当时的武冈紫阳乡人,应当无误。 宋初武冈县属邵州,崇宁年间升武冈县,置武冈军,和邵州互不隶属。宋初武冈县直辖唯两乡,其西为儒林乡;其东即为紫阳乡,合龙管、龙江、永丰、长溪直至白仓而下,至塘渡口、白羊铺,北至今隆回三阁寺乡,绵延两百多里。今之隆回县三阁司乡,邵阳县之塘渡口、白仓镇、黄亭市镇、蔡桥乡、塘田市镇、金称市镇与新宁县之丰田乡、马头桥镇当时都属于紫阳乡。马头桥镇其时当属紫阳乡长溪里
有关周仪的本地民间流传
新宁县马头桥镇一带至今仍流传着有关周仪的传说。说周仪的先祖在武冈县紫阳乡长溪里三星团(实为山心团)一个叫三峒陇的山村(即今新宁县马头桥镇石洞村)居住,世代耕读为乐,幼时在家勤学苦读,日夜不倦,后又到离祖宅不远的扶夷江畔悬崖旁的一个石洞里潜心苦读,并在洞里遇仙翁点化,由此学业大进,后在宋太宗雍熙二年(公元985年)考中进士,官至谏议大夫。周仪做官昌言无忌,刚正不阿,生活清廉,又好施舍,退休后在其宅下叠修山心、石洞、马头三座石桥,今马头桥即以其所修之桥命名。
周氏族房谱
周氏族谱诚公坟山
周氏族谱紫阳书院图
据《周氏总族》,隆回县高平周氏始祖为周朝,字祥光,所谓“尚书公”,原住武冈紫阳乡石洞桥。 又查《湖南周氏源流》:“邵阳周氏, 始迁祖诚公,原籍江西泰和圳河江,其子玉喜于唐末卜居武冈紫阳乡州尾头,孙仪公。” 武冈《周氏合修族谱》又云,仪少有异禀,博学力行,自入石孔即“翠岩”,读书其中,与一老翁讲古道今,自后文思大进,登宋梁灏进士。后致仕,回家建石室书院讲学,门徒数百,湖南名士多受其学。周仪生活清廉,又好施舍,并在其宅下叠修山心、石洞、马头三座石桥,今马头桥即以其所修之一桥命名。关于周仪致仕归乡后在其宅下叠修山心、石洞、马头三座石桥的说法亦见于周仪后裔应森公支系房谱。
翠岩
因靖康之乱,陈与义“遂避乱襄汉,转湖湘,逾岭峤”,来到武冈紫阳山,有《书堂山石室铭并序》,序文里说到的周公谏议,“嘉祐名臣”当为周湛,因周仪为雍熙二年(985年)乙酉梁灏榜进士,而嘉祐元年为公元1056年,时间相差七十余年,设若周仪30岁中进士,而到嘉祐元年则已过百岁矣,又怎么可能为“嘉祐名臣”?周公谏议,周湛曾官迁“右谏议大夫”,可见在紫阳山石室读书的应是周湛。而周湛在紫阳山石室正是效仿其父周仪在马头桥坪山之翠岩石洞苦读的做法。
周敦颐与马头桥
周氏族谱载周仪致仕归乡后在其宅下叠修山心、石洞、马头三座石桥,这三座桥经过多次整修至今仍在。马头桥在三桥的最下游,族谱说,桥上书有“周氏垂建马头桥”字样,桥头有濂溪先生周敦颐撰写的马头桥记事碑。有人误以为这桥是周敦颐所修建,实误。查同治《武冈州志·艺文志》记载:“马头桥记碑:周濂溪撰在州溪南里,字漫漶莫能辨。”说明周敦颐只是为桥撰记事碑罢了。“溪南里”,下辖“架冲团”、“城头团”、“三心团”(三心团实应为山心团,因境内有山心寺得名,盖同音误传,“三”、“山”本地同音)和“油头团”。而其实,马头桥就在“三心团”内,当然州志说在溪南里也对。“周氏垂建马头桥”里的周氏当指周仪及其宗族后代。
山心、石洞、马头三座石桥
马头桥周氏宗祠大门
马头桥周氏宗祠对联一
马头桥周氏宗祠对联二
周仪致仕后在家乡建立石室书院,即紫阳书院的前身,后被其后周昉改为桂庄书院,桂庄书院遗址在今坪山小学内。
周敦颐一生致力于文教,每为官一地,首推兴教办学。度正《濂溪先生周元公年表》:“邵之学在牙城之中,左狱右庾,卑陋弗称。先生始至,伏谒先圣祠下,起而怵然,乃度高明之地,迁于城之东南,逾月而成。”建成后,周敦颐又自撰《邵州新迁学释菜祝文》和《告颜子文》,以昭告先圣先师,“又属荆湖北路转运使孔延之作《邵州迁学记》”。周敦颐在邵州(今邵阳)兴教办学,将州学迁址重修,此亦即朱熹所说的周敦颐“迁尚书虞部员外郎通判永州,权发遣邵州事,新学校以教其人”。“新学校以教其人”,这是周敦颐在邵州的主要功绩。 周仪为雍熙二年(985年)乙酉梁灏榜进士,周敦颐生于1017年,两人年龄差距较大。笔者以为,两人在现实中有过交往的可能性不大。治平四年,即公元1067年,周敦颐来马头桥时,周仪应当已经过世了,不过石室书院还在。周仪和周敦颐同为周姓,又都是湖南人,周敦颐在知永州前的嘉祐六年通判虔州,而周仪子周湛亦曾知虔州,时间当在周敦颐任前,周仪作为前辈乡贤,周敦颐在未到邵州前即当有所耳闻。当周敦颐见到石室书院,见到周仪捐建的马头桥之桥头马头栩栩如生,心中之感慨和对前贤周仪的景仰之情是可以想见的,然后应周仪后人之请为马头桥记碑,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又马头桥镇南50里的新宁县城犁头湾石崖有周敦颐书“万古堤防”四字,有莲潭菴,为纪念周敦颐泛莲于此。清代周诰编有《濂溪志》,中有《周子遗事》,记载:“周子尝过新宁邑,至莲潭,见水深千尺,因镌‘万古堤防’四字于石崖。”又道光《宝庆府志》之“艺文略·金石”:“宋莲潭石刻,今存。在新宁治北夫夷江岸,石壁斗立,相传周子权邵州军时书‘万古堤防’四字镌于上。字画遒劲,水涸时可见。旧志云:末有‘古舂陵周某某题并书’九字,今不能识矣。……其曰莲潭者,亦以周子得名也。”那么,周敦颐到马头桥和到新宁城北犁头湾,当在同一段时间行程前后。周昉与桂庄及桂庄书院同治《武冈州志·文苑》载:“周昉,字晦叔,仪之后也。嘉定间登上舍第,官内史,尝于紫阳先世所居之地为桂庄书院,自称桂庄主人。”这一段记载非常明确,嘉定年间,周昉回祖籍隐居,可知他的先祖周仪就是宋紫阳乡三峒陇人(即今新宁县马头桥镇石洞村)。 《周氏合修族谱》有《昉公传》:“周昉字晦叔,望公之孙,道公之子。公天资不俗,禀性非凡。少时喜读书,好结友。慕朱熹之理学,绍仪公之高风。尝于紫阳先世所居之地,辟室为桂庄书院,自称为桂庄主人。” 同治《武冈州志·疆域志》之“三心团”有:“有白石水,有山心寺社仓,有宋周昉故里,有故桂庄书院,有周昉墓:在燕山菴左,有群玉林、清风峡:上有张声远、史弥宁、张同器、郑域磨崖题刻,俱见金石卷……”
山心寺社仓,在山心寺旁边。社仓,即义仓,清刘大櫆:“建社仓以备荒年,创书院以兴文教。”社仓是民办粮仓的一种,为南宋朱熹首创。 查州志金石卷,有:“桂庄大字(今存)。在州溪南里石洞村山心寺。嘉定七年周昉刻石‘桂庄’二字,行书,大径一尺强,后书‘新除湖南提刑张声远书’、‘嘉定甲戌中秋桂庄主人刻于崖次’二十六字,楷书,凡一行。”
有“史弥宁桂庄石刻”:“史弥宁桂庄石刻(今存)。史弥宁撰,嘉定八年刻石,前书诗二绝,右题‘周晦叔桂庄嘉定乙亥中和节友林居士四明史弥宁清叔父’二十六字,俱行书,凡十四行,字数不齐。” 有“盱江张同器寄题晦叔上舍桂庄石刻,今存。” 有“武冈军判官郑域题桂庄诗刻(今存)。” 有“群玉林”、“清风峡”:“今存。二刻均在山心团。” 湖南提刑张声远除题行书“桂庄”二字外,还留题八景,分别是:诗壑、翼然、清风峡、小蓬莱、群玉林、隐真岩、葛梅洞,“为历来金石家所遗表”。
武冈州志艺文志金石
紫阳书院八景之二
史弥宁题赋桂庄二首为:“结屋山垣得许奇,岩犀环拥读书帷。阿姮定与君家厚,留下西风几万枝。”和“家有留馥紫阳乡,洗石疏泉著桂庄。看到花时秋更好,放开冷袖贮天香。”
史弥宁又有七绝,题为《周晦叔所宅之左,一坡隐然而高,有竹万箇,架小轩于翠雾苍雪间,日弹琴读书其下,轩外鸣泉清驶,若与弦诵之声相答,爱其境胜,为赋一绝》:“竹根碧涧落寒声,竹外双溪抵镜明。满袖天风吟不彻,坡头直有放多清。” 张国器题桂庄诗:“蟾窟移根不记年,英材杰出以储贤,树因地胜常常茂,花到秋来得得传。已把诗书供灌溉,定寻泉石伴丝弦,曾看攀折从君始,尚愿云仍与接联。” 从以上诗歌和题刻可知桂庄秀美奇崛之山水和清幽风景,而桂庄之建制规模,亦可模拟得之。 张声远时为湖南提刑,史弥宁为武冈知军,郑域为武冈军通判,这些人和周昉交游,张声远更是远道而来,题刻吟诗于桂庄,可见周昉身份非同一般。《武冈州志》载周昉“官内史”,宋并无“内史”官职,隋朝确立三省六部制,三省为最高行政部门,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其中中书省的长官叫内史令,唐以后改称中书令,相当于宰相。《周氏合修族谱》撰写有《昉公传》,说其曾“官兵部侍郎”。 桂庄书院在桂庄内,因依周仪读书之“翠岩”石洞,故原来又称石洞书院、石室书院(据族谱,周敦颐过马头桥,曾在石洞书院讲学,笔者以为,当时的石洞书院应该规模不大,可能称之为书舍或书堂更贴切些),周昉改为桂庄书院。周氏族谱云,周昉曾“讲学于斯”。族谱又云,“宝庆丙戌,史弥宁来知武冈,重建军学,补修紫阳书院,与昉公来往甚密,为倡研理学,常啸傲于庄,以养性灵,以娱天年。” 族谱载周昉倾心理学,仰慕朱熹,而在史籍中,也有迹可寻。周昉除了和朱熹,还与陈文蔚、魏了翁等大文人也有过来往。陈文蔚生于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卒年不详,进士出身,是朱熹的学生,理学家,终身未出仕,一直从事教育。他有题赠周昉诗《寄题玉山周晦叔家似贤斋》: “人心殊嗜好,黑白互相形。农臭不自悟,荧荧飞青蝇。一日对此君,炯然又眼明。子猷虽借宅,绿阴仍满庭。雅净两龚洁,高寒伯夷清。可近不可狎,劲挺干青冥。世人景先哲,绘画劳丹青。想像不觌面,孔孟何由倾。安知君子交,日日与相迎。手种万苍玉,君家有典刑。清风流至今,修好无渝盟。”表达淡泊名利,鄙薄恶俗,固守高节的情操,与周昉共勉。其时,周昉应在江西玉山一带为官。当时有一个上饶-玉山诗人群体,大多数过着隐居的生活,甘于贫困,又固守高节。周昉在此间自然会受影响,而他本人醉心理学,生性淡泊,族谱传里说他“素性好义”,因而也容易理解他为什么致仕还乡,回“紫阳先世所居之地”,醉心于教育,醉心于山水之间了。 魏了翁,为南宋著名理学家,大学问家,宝庆元年(1225)被贬谪湖南靖州达七年之久,其间有《渠阳集》,中有答周昉的书信《答周晦叔应辰》,应辰应该是周昉按周氏辈分所取的名字。族谱载周昉为周仪孙周钦的曾孙,查周氏应森公世系和辈分“祥、梦、应、康、世”,周昉正是“应”字辈。魏了翁在信里和周昉讨论理学经典:“……《乾》是四德,诸卦大亨而利于正,此非伊川臆说也,《彖辞》固已如此。《左传》以《随》为四德者,盖占筮者释辞类如此,《彖》固云大亨贞云云。先天之卦,《系辞》固有之,《参同》亦有此象。自希夷、康节始尽发其秘,必潜心玩索之久,乃可得之,非信笔脱口数可言也。伊川与濂溪指意元不同,濂溪盖通字对文耳。” 据武冈周氏族谱记载,朱熹曾讲学于桂庄书院,即紫阳书院。朱熹又自称紫阳朱熹,是因为其父朱松祖籍安徽婺源,曾在徽州府紫阳山老子祠读书(徽州也有一座紫阳山),有刻章“紫阳书堂”,朱熹为怀念父亲,亦表思乡之情,故自称为紫阳朱熹。因而,有人又尊称朱熹为紫阳夫子。 后来书院兴起,各地为尊朱熹,取名为紫阳书院的很多。而武冈之紫阳书院,应非纪念朱熹曾到此讲学,而因本乡地名即为“紫阳”,而且武冈紫阳书院之名早在朱熹之前就已经存在了。在《文脉:千年湖湘书院图记》一书中,记载武冈紫阳书院是在淳熙到绍熙年间创立的。
紫阳书院原为私立,在南宋中期被改为军学,宋转运判官盱江邓均有《重修武冈军学记》:“……又增修武冈邑庠暨紫阳书院,于是士之瞻也,游也,息焉,莫不啧啧曰:‘懿乎此举也,’。” 后史弥宁知武冈军,又重修武冈军学,王之制有《武冈军修学记》,周氏族谱说法与此记文是一致的。 据族谱,桂庄后被周昉改为山心法华寺,简称山心寺,现马头桥镇清时名为“山心团”,即得名于此寺。明成化十九年留有会稽童煊碑记,上载:“……昉公素性好义,将宅院田土山地,一慨施舍,易此庄为山心法华寺,简称山心寺,延僧供佛,与乐予之,桂庄即成古建筑佛地……”山心寺现为坪山小学,其景物大部分已废,石刻尚有“松坡”、“云梯”、“翠石”( 翠岩之误),尚存大水缸一只(原一双),刻有“南宋宝佑戊午年正月廿八日山心寺百兆永远为记”字样。
宋文物紫阳书院水缸
较之祖辈“宋三周”,周昉名气似乎小得多,但他其实应该是紫阳周氏家族里官职最高,对朝廷政局影响也最大的一个人,但也可能是该家族在宋朝最后一位获取朝廷功名的人。据周氏家谱记载,“端平年间(1234年),忽坐诬削籍,累及宗族”,宋邵州最为辉煌兴盛的紫阳周氏一门就此没落,让人嘘唏不已。
从与周昉交往这些人的年龄结构,和其曾祖周钦(宋徽宗)宣和六年(1124)进士,以及他回家乡马头桥三峒陇石洞桥后朋友作诗赋题碑刻显示的年份来看,笔者认为周昉的生卒年可能在公元1170年-1270年之间。
而桂庄书院也因周昉的过世而慢慢没落,不过,到明代时仍有紫阳书院在,但应该是迁移到别处去了。所幸书院去而文气留,马头桥人,紫阳人,武冈人,邵阳人,由此民智初开,民风始变。武冈,原为“黔巫东鄙,蛮獠杂扰”之地。紫阳乡,浙江诸暨有宋《武冈县令杨公墓志》,其中有云,“紫阳乡婆婆鬼啸聚滋炽,既不可以文谕,又不可以武胁”,可见当时紫阳乡民众之愚昧落后。而到南宋末,武冈的风气才开始改变,文天祥说:“虽洞窟林麓,人去其陋,遣子就学。”而石洞书院桂庄书院,可谓居功至伟。之后,马头桥一带尚学之风日盛,无论条件多么艰难,即便举全家甚至全族之力,都要遣子就学,而这也是马头桥一带至今仍人才辈出的最大原因吧。
桂庄书院已杳然远去,“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古武冈紫阳周氏一门,即“宋三周”及其后人周昉等,其影响力之深远,几乎贯穿整个宋朝。其才华和智慧,光耀紫阳,亦光耀武冈,光耀邵州。乡人后世,以其为荣耀,也以其为榜样。昔有匡衡,凿壁偷光,又有车胤、孙康之囊萤映雪,而至北宋,则有邵州紫阳之周仪周湛父子之石洞苦读。期待新宁桂庄书院的文化遗产,及“宋三周”求学苦读的精神,激励后人,也期待新宁力兴文教,振兴书院学校,如张拭所言,以“成就人才,以传道济斯民”。
来源:武冈人网 阿旧
版权原创作者所有 侵权必
个性文化说(七)
1、 爱莲堂
——谱称汝南周氏,系出濂溪周敦颐家族。元季自江西吉安府泰和县徙湖南常宁,同族昆季十人。信而有幑者,惟庆一郎、君八九郎、材可、材杰等四房。此为汝南周氏始迁常宁之一世祖。四房分为四大派,此四大派裔孙合修族谱。创修谱为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道光、光绪、宣统、民国四次续修。
——先世居弋阳杉山。一世祖为南宋礼部尚书周执羔之子肃,生於南宋绍兴间,迁上饶周垣。子孙散处上饶砶背、象山、丰山等地。传至十六世孙文双,明季自岩背徙居黄持大霸头,为本支之始祖。其长孙福生迁居盠头;次孙祥生四子黄宗汉简介,分迁高州西源、山底、金钟山、西山。存卷为序、墓图、世系等。
——湖南澧阳周氏始迁祖兴辅公,于洪武年间由江西奉旨征讨慈利,并定居慈利,其五子锡舆六子子和由慈利迁澧阳。首卷录姬周鼻祖以下世纪、周氏始祖烈公以下世纪、江右芸祖峯公世纪、迁澧阳、涔阳始祖五代图录、
——湖南常德始迁祖万武公于明永乐二年自江西吉水迁湖南常德。
——[江苏常州]以周敦颐父辅成为一世祖。第五世铭,宋宣和间通判常州,遂居丹阳顾山,葬常州东管桥。後裔遂居东管桥,即山桥。至第十五世自振、自肇兄弟,於明永乐间分迁河西、北坂。是谱为北坂一支之谱,以自肇为始迁祖。
说明:全国很多地方的堂号,都用爱莲堂。
2、濂溪堂始迁祖正姬,字以清,行漆一,元至正间自江西清江迁居万载。族中建祠于邑北之集贤坊。一世祖晋,字元卿,元时自姑苏徙居余杭。六世汝荣,字吉甫,明时仕居福建建宁西乡石嘴。清初后裔迁居万载。
3、汝南堂
——一世祖瑜,字公瑾,仕吴,庐江人。二十八世孙敦颐,字茂叔,别号濂溪先生,宋著名学者。其裔于清初自福建武平陆续迁居万载,合族修祠于邑之大桥。
——始祖上珍,西汉初人。传至五十一世必大,南宋时迁江西吉水县。其后裔先后徙居浙江永嘉县、广东惠州、福建上杭等地。清初,族裔又自上述诸地迁居湘赣两省,是为两地合谱。始迁祖:周辛甫湖南明始迁祖辛甫,明洪武间率屯卫军由南昌屯湘之宁乡涧西,遂世居於此。
——湖南华容周氏各支,皆称出于江西吉水泥田村,奉唐代周墀为泥田始祖,又皆自称为北宋周敦颐後裔。宋末元初,陆续迁华容。周墀第十五世必世迁永固垸,第二十世耀章迁蒋师庙,耀前迁长岭,此三支皆迁自道州,以周敦颐之孙学纬为宗祖。第十九世源伯元初自江西进贤县迁黄司壋,第十八世邦畿南宋时自吉水迁通化山。此谱为三宗五族之统宗谱。其谱有宋杨万里,明解缙、金幼孜序。
——湖南益阳][湖南沅江][湖北襄阳始祖濂,字江源,明中叶人,居江西吉安吉水。子二闻诗、闻礼。闻诗子祖述,字玉章,号克昌,明宏治间迁益阳一里。闻礼二子,长诒亨,字元升,明嘉靖三年徙沅江市保周家湾;次诒盛,字唐臣,明嘉靖五年迁湖北襄阳龙头山。后代分富、贵、荣、华四房。
——湖南浏阳浏东江佳洲周氏始迁祖:周日通清、周日熠清、周日章清、周德京清
始祖:周炳通明一世祖炳通,字恒声,明中叶自福建漳州府徙居泉州府安溪县长乐里。六世孙德京,字仕明,号镇西,清顺治十八年复迁江西新喻县东乡。妻翁氏携子日章(字艮文,号厌甫)、日熠(字艮朋,号元甫)、日通(字艮兴,号煌甫)于清康熙三十八年定居浏东江佳洲。
——湖南长沙狮公桥周氏始迁祖:周体乾明始祖:周屈元。始祖屈,字二山,号尸子黄宗汉简介,元明之际自道州徙居湘阴汩罗。始迁祖十世孙体乾,字谢元,号万端,明中叶自湘阴徙居长沙狮公桥石灰冲。
——湖南湘阴]周氏始祖三郎公,生于南昌府酆城县铁树观。生子三:及鼎,及鼐,及鼒。鼐字君佐,元末明初迁,是为始迁祖。生子五:必通、必彰、必信、必道、必鉴。通迁鸿嘉冲罗塘,彰迁黄土墈石头塘,信迁画林冲塞梓围涧堤,道迁大高塅白宿塘,鉴迁雷鸣塘大埠头,黄溪坪、夏家桥、李泗坝、漕溪港、黄海塘、老爷塘。此谱系此五支合修。卷首谱序、圣谕、本音族望考、本姓源流备考、祠堂家训、传、赞、墓志铭、寿言、服制图、祠堂图并记、祠堂文契、墓图等。垂丝图三卷。卷一至卷十一世纪
4、 兆云堂始迁祖文用,祖籍山东莱州即墨,元至正二年仕於信州,明洪武十五年迁居信之乾丰北里长庆坊。卷五传、祭文、纪略等,卷八祀产、墓图等。
5、世德堂
—— 东里罗川周氏 一世祖诰,元时自徽州绩溪县西门内高觵头宦居广丰东里。其子孟拱,迁居罗川。存卷为行传。
——湖南湘潭,宁乡]周氏始祖仲宪,自江西吉水迁湖南湘潭周家湾。四世祖元,明万历十八年分徙宁乡八只湾。是谱为湘潭、宁乡两派之合谱。
——浙江鄞县新河周氏始迁祖永明(字通达),明中叶居鄞县新河桥。卷首序、凡例、排行等,始迁祖继逵公于明洪武初年由江西就新厚田迁至湖南湘潭,子六,分散居于汉阳、湘乡、宁乡、善化、益阳等处。
6亲睦堂石溪周氏始迁祖祥亨,元末偕堂兄贵伯由道州营道避寇来萍乡石溪,明初隶卫籍,承办漕务,至清因之。
7、三元堂丰溪孚里周氏始迁祖国鼎,元至正间自芗溪上黉迁广丰孚里。(二)
8、 崇礼堂排山周氏始祖某,唐宋之际为青州刺史,後宦游广丰之排山,卜居焉。传五世至鸿文,始显,奉之为始迁祖。谱存宗系图、墓铭、寿序、祭文等。
9、敦伦堂 涧山周氏始祖:(明)智,字吉甫,自江南和州含山县桐城乡人,官至江西吉安,死后葬吉安永新县。始迁祖:(明)升,江西吉安永新县富庶坊迁本邑涧山。
10、惇叙堂始迁祖荣伯,明洪武间由吉水迁宁乡平冈。其孙添祺、添礼、添裕、添皊为四大房分祖。明户部尚书周堪赓出於此族。
11、秉德堂湖南宁乡平冈老鸦塘周氏始迁祖:周荣伯湖南明分迁祖:周添祺、周添礼、周添裕、周添皊是为三房祖天裕(即添裕)支谱
12、敦叙堂沩宁周氏始迁祖:周荣伯湖南明 分迁祖:周添祺、周添礼、周添裕、周添皊
始迁祖:周a应高江苏宋、周应辰宋名人:周之纪、周之纬、周之才、周之仁、周之典、周之珽、周之纲、周之正、周子义明、周炳谟明分迁祖:周之翰参见周翰修《锡山周氏光霁祠大统宗谱》条目。是谱为宅基支之谱,始迁支祖之翰。卷首恩纶,卷一至六传略、墓铭,有陆秀夫、汪琬、邹方锷、潘世恩、黄宗汉等人文。卷七、八祠记、世系等,卷九至十二世表。
13、一本堂湖南宁乡梨树周氏参见清周藕仙修《梨树周氏重修族谱》条目。
14六顺堂周邦头周氏族谱始祖:周篧安徽始迁祖:周五一始祖篧,自庐江迁绩溪之周坑。六世祖五一,迁歙南乡之周家村。十四世祖龙孙,於元至正间迁本县昌溪之下村,後更名周邦头。此支子孙後有迁於芜湖、杭州、宁波、绍兴、黄砶、吴江、河北保定等地者,亦载於此谱。
15、至德堂薛渡周氏始祖:(元末明初)仲魁,字思厚,于洪武四年(1371年)由江西吉安府泰和县迁湘乡厚田二十都周家岭。始迁祖:(元末明初)峣惠,迁薛家渡。老班序诗:国正民先德宗荣实泽良春象希和世 光大日增新 新班序诗: 同源尊先祖 合璧萃群英 作述扬前烈 家邦起颂?
湖南浏阳金江周氏始迁祖德圣(号慕堂)、德贤(字佑辅),明弘治间自江西丰城县龙头山迁居浏阳,德圣居东城外贺家湖,德贤居南城内皇仓街。合族建祠于浏西金江塅。
16、宝善堂江苏宜兴始迁祖:周洪明初迁宜兴下裴。其子铨,迁徐佑圩:分迁祖第六世如岗,复迁於下裴之东洋塘里如岗之後,分为秉仁、作逑、河口、华渡四支。
17、诵芬堂江苏宜兴山溪周氏参见周维明修《山溪周氏世徵录》条目。
18、 立本堂江苏宜兴国山周氏。先祖世居江苏宜兴国山。始迁祖宗訤,明洪武间迁本邑云霭。子五,文俊为周家滨分祖,文杰宋买渎分祖,文乾行健分祖,文元无传,文亨云霭分祖。清周家楣、周季琬出於此族。谱载宋张九成、周葵,清梁国治、李鸿章及民国冯国璋序文。
19、敬爱堂 梁安城西周氏始祖:周守筁安徽始迁祖:周云龙宋、周惠孙宋名人:周懋泰清先祖居绩溪周坑,五世祖守筁迁湖里。第十三世云龙,一名惠孙,生於宋淳皊间,始迁绩溪城西。清篆刻家周懋泰出於此族,卷十八中有其诗文。
谁那里有《周氏族谱》电子版的,求分享。
本文2023-09-22 15:08:26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706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