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氏十堂的十堂解密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2浏览:3收藏

曾氏十堂的十堂解密,第1张

曾国藩兄弟五人的发达及其后世子孙的有为,在其家乡荷叶影响深远,曾氏可以说是名门望族,对其庄园有顺口溜曰:“修善奖善,敦德有恒,黄金白玉,富厚万宜”,其意是指曾府庄园气派。而华祝堂为曾国潢修建万年堂时的临时住处,文吉堂只是曾氏家族的管庄,故未编入顺口溜。

曾氏“十堂”之说,其实曾氏修建的只有八堂,华祝堂只是买的临时住处,后又出卖,文吉堂为管庄,曾家曾对此二庄屋有所有权,故称“十堂”。曾氏所建的八堂又分两类:一类是其祖父辈修建的,规模不大,结构简单,如白玉堂、黄金堂,这两堂在曾氏兄弟手里有所改建和扩建,也显得气派了;另一类是曾氏兄弟发迹后修建的,规模宏大,结构复杂,富厚堂、奖善堂、敦德堂、有恒堂、万宜堂、修善堂。

曾国藩对屋堂的要求是“不尚华美”。曾氏兄弟后来的屋堂为何都大气,华美呢?源于咸丰二年(1852年)其母江太夫人病逝后,为母开堂作吊,仅中餐就有240席,分3次才开完,其父咸丰七年去世,只能开流水席,兄弟五人感到不体面,就急于广置田宇,战胜太平军后,曾家“打开南京发洋财”就在家乡大兴土木。

堂名富含典故,意义深远

白玉堂原名白杨坪,曾家于道光28年(1848年)对老屋改建,其时曾国藩升任内阁子士兼礼部侍郎,道光29年升授礼部右侍郎,后又署兵部右侍郎,十年七迁,连升十级,为适合于改建后白杨坪的气派,又显示家庭的荣耀,也有对儿子曾国藩仕途辉煌腾达的纪念,咸丰元年,曾国藩之父曾麟书将原白杨坪更名为“白玉堂”,取“白玉为君堂”之意,(《乐府诗集·相逢行古辞》有诗云:“黄金为君门,白玉为君堂”讲的是富贵之宅)。曾府分家后白玉堂为其六弟曾国华的庄园,曾国藩的叔父高轩公无后,辅曾国华为嗣。

黄金堂原名腰里,因与修善堂进行区别又叫下腰里,修善堂叫上腰里,道光28年(1849年)改建,咸丰元年十一月曾国潢过火居住,取名“黄金堂”,意为“黄金为君门”,同白玉堂指“富贵之宅”,也寓意家庭兴旺,地位显赫。曾府分家曾国藩分得黄金堂,这是曾国藩在其父辈那里继承的家业。

修善堂是曾氏所建八堂中规模最少的,花资也不多,深得曾国藩的赞许,修善堂房屋布局新颖别致,不同于锁形的白玉堂、黄金堂,也不同于四合院式的富厚堂,它像两把以正厅为对称轴连接起来的“F”形古式铜锁钥匙!曾国藩四弟曾国潢于咸丰九年(1859年)冬从黄金堂移居修善堂。曾国藩于咸丰十年二月二十四日的家书中赠联曰:“俭以养廉,誉洽乡党;直而能忍,庆流子孙。”修善堂取“积德行善之意”命其堂名。曾国潢一生未外出做官,也未随曾国藩外出征战,只在乡间协办团练,长期居乡理家,白玉堂、黄金堂、修善堂、万年堂、有恒堂、富厚堂都是由他为主进行修建的。

敦德堂、奖善堂和竹亭公祠合称大夫第,坐落于荷叶镇大坪村,大夫第是曾氏庄园中规模最气派,建筑最华丽的,宅地总长600多米,宽约230米,总面积13万多平方米,三处建筑结构相似,每处都是三正六横,故有“九正十八厅”之说,敦德堂、奖善堂各有房子一百零八间,竹亭公祠有房48间,三处建筑共有天井24个。敦德堂、奖善堂均是右边第三进为书房,书房前是一块大空坪。大夫第是由曾国藩的九弟曾国荃设计,在曾国藩关心下,曾国荃出资并亲自组织新建的,历时八年耗资巨大。富丽堂皇,曾遭曾国藩多次写信规劝与批评,大夫第是曾国荃的庄园,其规模大有光宗耀祖的气派,曾国荃咸丰九年十二月移居新宅大夫第。曾国藩在咸丰十年二月二十四日的家书中赠联曰:“入孝出忠,光大门第;亲师取友,教育后昆。”敦德堂、奖善堂取名意是积德行善,将来子孙后代有个好报应。“敦德”语出《礼·中庸》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讲的是“敦厚积德”,光宗耀祖,封妻荫子。而享誉乡里是曾国荃的真实目的。大夫弟主体工程于咸丰九年完工,大夫第完工后,在曾国藩的催促下,曾国荃赶赴军营,敦德堂交长子曾纪瑞管理,奖善堂交冲次子曾纪官管理。同治三年(1864年)湘军攻破南京后,曾国荃告假回家,住大夫弟。

有恒堂坐落于荷叶镇新建村,为曾国藩的季弟曾国葆的庄园,曾国葆无子,抚曾国潢的次子曾纪渠为嗣,有恒堂是曾国藩资助,曾国潢代曾国葆在家建造的,曾国葆于同治元年(1862年)病死于南京军营中,他在安徽战争中多次立功,在攻克安庆中也立过大功,一直未得到封赏,死后追封二品,其抚子曾纪渠也因父受到诰封。有恒堂房屋布局比较讲究,由一正四横共72间房屋及空坪、旗座、池塘、外加围墙组成。有恒堂的命名,是根据曾国藩的“立志贵有恒”的教导而取意的,曾国藩期望子侄辈立志成才,“积苦能学”,他常以“子侄读书有恒为慰”。同治二年(1863年)十二月二十四日曾国藩在信中教导侄儿纪瑞说:“勤字工夫,第一贵早起,第二贵有恒………凡将相无种,圣贤豪杰无种,只要人肯立志,都可以做得到的。”有恒堂建成于同治二年。

富厚堂坐落于双峰县荷叶镇富托村鳌鱼山下,这里原是曾府的一处庄屋,早在咸丰七年,曾国藩因父亲去世“丁艰”在家,在此建有思云馆,在其后所建的富厚堂围墙之内,一栋独立的二层楼房,建筑面积500余平方米,富托曾府分家时分给了曾国荃。同治四年(1865年)秋,素无终身官场打算的曾国藩,准备先动员家眷回籍“立家作业”,自己以后再作引退,因其妻欧阳夫人对旧居黄金堂“素不以为安”,即令其子曾纪泽“回湘禀商两叔”,移兑富托庄屋,由曾国潢、曾国荃、曾纪泽经手主持,依照候府规模,花十年功夫营造了富厚堂。富厚堂占地四万余平方米,建筑面积近万平方米,为土石砖木结构,是典型的沿中线对称的明清回廊式建筑群,内有八本堂、求厥斋、归朴斋、世芳馆、思云馆、八宝台、辑园、凫藻、棋亭、藏书楼各种建筑。富厚堂主楼也叫八本堂于同治五年七月修整完工,八本堂的修建是按曾国藩的“屋宇不尚华美,却须多种竹柏,多留菜园,即占去田亩,亦自无妨”之意,堂前屋后,有山有水,场地宽阔,为其后修建藏书楼、书斋等设施留足了地盘,故用钱七千串,花费较大,因此其子曾纪泽受到父亲的严厉指责。同治五年(1866年),曾府除曾国藩外,全眷住进了富厚堂新屋。富厚堂命名应取《汉书·为惠高后文功臣表第四》:“列侯大者至三四万户,小国自倍,富厚如之。”或《管子》一书中:“田宅富厚,足居也”之语,曾国藩封侯,取“富厚如之”之意名其堂,应是名符其实。曾国藩有生之年未在富厚堂居住过,对富厚堂界定为故居颇有争议,但文物部门认为富厚堂作为清代一幢规模巨大的仿宋、明四廊风格的建筑群体,保护文物具有重要的历史和艺术价值,富厚堂现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万宜堂坐落于双峰县荷叶镇峡石村,占地5000平方米,是一栋至今保存较完整的具有典型明代风格的曾府庄园,它历经百多年的风风雨雨,却风姿依旧。万宜堂建于同治十二年(1873年),是曾国藩四弟继黄金堂,修善堂后修建的最为气派的住宅。万宜堂命名之意,据曾国藩家教训示:“耕读传家”就能“绵延世泽”。曾国潢由此取“万代千秋”、“宜室之典”。意为夫妻和睦,家庭和顺,代代相传。

华祝堂是曾国潢修建万宜堂的临时住处和管庄,后出售,在万宜堂对面100米处,华祝堂堂名典出成语“华封三祝”,意思是华祝堂主人愿自己长寿,富贵,多子孙。

文吉堂是曾府的庄屋,坐落于双峰县荷叶镇星球村,古时“文”是一种礼乐制度;“吉”即善、利,文吉堂主人以顺从礼义,求幸福吉利而名其堂曰“文吉”。

纵观曾氏修建的八堂和两处管庄,共“十堂”的改名命名,其来源分两类,一类出自古书、典籍,如:白玉堂、黄金堂、修善堂、敦德堂、奖善堂、富厚堂、华祝堂、文吉堂。一类出自曾国藩家书,如:有恒堂、万宜堂。无论出自哪里都含意深远,富含文化底蕴,体现出是官宦之家,读书世家,富贵人家,也不失激励居家之人及其后世子孙奋发向上,有所作为之意。

精心选址,屋宇轩昂

曾国藩兄弟五人发迹后,最后的归宿屋堂,富厚堂、万宜堂、白玉堂、大夫第、有恒堂五大堂,无论从地理、风水还是环境来讲都是一流的上等屋场,可以说是既适应风水理论,又不失其科学性。乡间有传说曾氏是曾国藩上几代人都喜欢看地且会看地,通过几代人的努力,将荷叶所有上好屋堂地和坟山地,通过各种不同手断居为已有。

富厚堂坐北朝南,北倚半月形鳌鱼山,从东、北、西三面把富厚堂围住。远观,富厚堂就象坐于围椅之中,四周自然环境优美,后山林木茂密,古树参天,门前是一片开阔平地,为上好良田,涓水河悠悠环抱,平地四周峰峦叠峰,群山环抱。

从前富托鳌鱼山下是一片良田,田中螃蟹极多,当地人叫螃蟹地,有风水先生曾言此为“鳌鱼起浪”、“蛟龙腾海”的宝地。星冈公在世时曾言于曾国藩曰:“孙儿能不能干,将来买下鳌鱼那片田地,那是一处‘龙腾大海’的上等好地,不葬坟,也得建房才可”,父亲竹亭公讲那是“鳌鱼下滩”的活地。早年的曾国藩察看此处后,也有意到此买田建房,后来曾府果真买下了这片上好良田,曾国藩曾悄悄登上涓水河对面山上察看,又爬上鳌鱼山仔细审视,觉得很适合建一好庄园,曾府分家却将此处的田地和当时曾家建的管庄分给了曾国荃。同治四年(1865年),有意引退的曾国藩计划在家乡建一处不失大气的庄园,便令子曾纪泽回乡与二位叔父(曾国潢、曾国荃)商量,后在曾国藩的授意之下,曾纪泽与叔父曾国荃移兑了富托的庄屋和附近的田地,建起了这既具候府规模又古朴大方,既有雕梁画栋,又不显富丽堂皇的庄园。

万宜堂相传曾国潢在此建屋前是一块大草坪,附近的人常在此放牛,人称“万牛坪”。后一外地风水先生游历途经湘乡荷叶,借住曾国潢家,曾国潢见此人颇有学问,待之亲密,一日曾国潢陪其游历至今万宜堂时,风水先生说:曾先生乃当地豪门大户,修善堂风水平常,何不泽一上等阳宅建华夏?曾国潢问曰:先生在荷叶游是否发现有上等屋堂地?游人手指大草坪说:你没发现这大草坪,水草茂盛,实是上等宅基地?然后两人步入草坪,又登上今屋后的卧龙山,细细观看。经风水先生指点曾国潢买下了这一大草坪,建起了他自己的华堂,初名万年堂,后更名万宜堂。万宜堂背倚卧龙山,门朝波萝峰,坐北朝南,大门正对鸡公岭的百步石级,寓意步步高升。堂前一小溪经过,溪那边便是土地平旷的上等良田,视野开阔,地理风水极佳,如果爬上对面的波萝峰久久注视万宜堂,一幅清晰的图画会呈现在你的眼前,犹如一位绝色美女,正在溪边沐浴梳妆,群山为浴池之边,农田为浴池之底,溪流似向浴池加注的温泉,堂屋青瓦是美女的青丝,屋脊正中的琉璃宝顶是青丝中的发簪,白色的山字墙垛是美女的玉体。走近万宜堂,站立于堂屋宽大的坪前环顾四野,你会发现山不高,却灵秀独具;门前小桥流水,犹如江南水乡之景。转过身去近看万宜堂,一栋雕梁画栋,灰墙黛瓦,飞檐斗拱的高楼大厦矗立于眼前,万宜堂主体结构为一进六横,外有排楼,槽门及各类生产、生活用房,成一四合院,共有大小房屋九十八间(含杂屋),伞柱90个,大小天井6个。真是山环水绕,灵地建华堂。

白玉堂的择址凝聚了曾国藩祖辈的智慧,白玉堂背倚高嵋山,左有虎形山,右有凤形山,中有笔架山,前有印子山,远有一列低缓小山在茫茫之中延伸,中间是一片平坦开阔的农田,涓水蜿蜒在田园中流过,群山环抱,可渭风光优美,山水神奇。远眺白玉堂,就象坐在太师椅上的婴儿,细看那白墙黛瓦,双层飞檐,山字墙垛,雕梁画栋,三进四横,颇为壮观的古朴建筑,再联想到从此处走出的一代名臣曾国藩,你会情不自禁地感叹,此不一世外桃源吗?传说曾家早就看中了此屋场地,此屋原属肖家,其屋朝向不对,故肖家并不发达,曾氏便打肖家的主意,至元吉公终于买下了这屋,后曾家进行了改建,换了朝向。

大夫第是曾国荃于咸丰九年在江西军中大败太平军后,与其兄弟在大坪兴建先父竹亭公祠时,买下徐家宅地而建的敦德堂、奖善堂,“一祠两堂”合称大夫第。据说大夫第在清初是王家的,叫王家大屋,后被一姓徐的官家强买,改名徐家大屋,曾国荃兄弟买下雷家湾建成竹亭公祠后,用徐家买王家大屋的方法买下了徐家的宅地。曾氏大夫第全长600多米,有城市之气。大夫第坐落于横卧的虎形山上,背倚乌云峰,“一祠两堂”正厅前各有一半圆形水塘,池塘外连着近千亩的良田,发源于九峰山的涓水支流从这片农田中蜿蜒流过,田那边是低矮的小山丘,犹如一座座军帐,视野开阔,房屋四周重蛮叠峰,山上林木葱郁如画。大夫第原为宫殿式建筑,嵌琉璃宝顶,气势非凡,处处金碧辉煌,胜似皇宫,与“富厚堂”相比,不知要豪华多少倍,真乃宅地大气,华堂生辉,气宇轩昂,有如城市。日军路过不敢冒进。

1944年湘乡沦陷,2000多日军从湘乡县城窜入荷叶,农历5月24日这支日军从荷叶的贺家坳一路汗*掳抢行至时荷塘乡乡公所白泥观时,因乡公所乡丁不知是日军,问他们是哪个部队的,而发生冲突,以至日军开枪谢击,枪响老百姓知是日军来了,都躲藏了起来。乡公所一乡丁陈杰见日军在今白泥村长塘湾一带,杀老百姓的猪、捕老百姓的鱼、用老百姓的米做饭,十分气愤,便躲在丛林中,慢慢地靠近日军,瞄准一日军想开枪打死一个,逼其早些离开这里,使百姓的财物少遭殃,因距离太远,只将一日军士兵打伤,却暴露了自己,被日军追至乡公所后山打死,牺牲了自己年轻的生命。抗日战争胜利后,由时任荷塘乡乡长曾建荣题写“七七抗敌阵亡将士纪念碑”矗立于时荷塘乡乡公所白泥观前,纪念碑高大约3米多,宽约08米,花岗岩石料,隶书字体,永远纪念在抗日救国战斗中牺牲的中国将士,也纪念在荷叶沦陷时被日军打死的乡丁陈杰。日军饭足菜饱后,将所盛饭盛菜拉上屎,洒上尿,扬场而去,恐再遭中国军民袭击,不时用机枪向林中扫射,荷叶一片恐慌。日军行至王家坳见对面堂屋气宇非凡,犹如城市,意欲进其抢劫,可战马无论怎么鞭打就是不去,且所有战马狂奔乱舞,日军怕有埋伏,不敢前去。便沿河而上,走荷叶垅中、经九峰山脉的寒坡坳、丫珠口而去。据现已年过八旬的王国兵老人回忆,当年其父因不放心家中财物,而未及时躲藏,被日军所俘,其父机灵,几天之后从日军手下逃走回到家中。而现已过世的陈门福老师的妻子曾宝瑞(曾国葆的第四代孙女),其时已有9个月的身孕,不愿受日军迫害,被惨无人道的日军打死。日军过荷叶后一片凄凉,人心彷彷。大夫第能在这样的环境中躲过一劫,乡人赞曰:大夫第真乃华堂生辉又有灵气。

有恒堂依山傍水,青山为屏,风光秀丽,堂后一条形山脉象一木船,故叫船形山,有恒堂建于船形山下,面向九峰山,屋前有一半月形水塘,塘外一山间小盆地,发源于寒坡坳的一小溪经过山路十八湾从盆地良田之间流过,在有恒堂下首与发源于九峰山的小溪汇合,在荷叶垅中迂回流去,有恒堂不但外景讲究,别出心裁,内部设计十分合理,天井宽大通风,采光很好。那翘角牌楼,青瓦白墙,大飞檐护窗,万字窗棂,无不显示出豪华雍富之气派。有恒堂原名荷叶塘,为王玉阶所有,曾家早年请地仙看地,地仙说荷叶塘是风水宝地。曾国藩因与弟曾国葆有隙,想以代为建房而弃前嫌,故令四弟曾国潢寻宝地,故曾家以三十卷谷与王玉阶兑得此屋堂地各三间草房。

曾氏的庄园都依山傍水,房前有小溪、池塘、上好良田,屋傍有清泉水井、堂前地形平坦,留有宽大地坪,山上林木茂盛,山水风光秀丽,房屋建筑高大宽敞,为其居家生活的优良处所。

重视家教、家学,影响一代又一代

曾氏家教、家学始于曾国藩的祖父曾星冈,曾国藩有家书曰:“吾家代代有世德明训,惟星冈公之教尤应谨守牢记。”其父曾麟书进行了很好的实践,他举办家塾,督教子女,曾国藩将其发场光大。他在家书中讲“家中要得兴旺,全靠出贤子弟……子弟之贤否,六分本于天生,四分出于家教”。

星冈公苦于自己没有功名,决心让子孙博取功名,跻身于士绅,在宅院旁建有书院,即白玉堂“老书屋”——利见斋,让子孙在其读书终于其子曾麟书于37岁考取秀才,孙曾国藩23岁考取秀才,28岁中进士。

成名后的曾国藩极讲究家教、家学,常聘名儒于家中,尊师重道,主持授业解惑。曾府子女,四五岁便开始发蒙,女的读至十几二十岁,除绣花针织之外,直至出阁之前,总以学业为重;男的一般在家学馆攻书至十四五岁,然后送外边其他书院进修,直至考取功名。

因家教家学成为家庭的一个重要内容,曾氏在建庄园时,都建有书院。白玉堂是“利见斋”,为星冈公所建,立于正宅30米内,3间房子上下两层,曾国藩的父亲及曾国藩兄弟都就读于此。黄金堂的“听雨轩”为竹亭公所建,和正屋连在一起,早年曾国潢之子季梁就读于此,后来曾家多人在此就读。修善堂和万宜堂是“南来学堂”都为曾国潢子孙读书、藏书之地,修善堂书院与正隔开是一栋独立的四间一层房,万宜堂书院很气派,在其正面左侧第一横二楼有近十间屋作书院,藏书数万册。大夫第有四个书房,据自解放前就租住于曾家的王志安、黄九丰两位老人介绍:他们都解放前就住在上大屋奖善堂,解放后分得曾家的房屋,住下大屋敦德堂,大夫第有书房四处,奖善堂的书房叫上书房,也叫“九如松书斋”,敦德堂书房叫下书房,竹亭公祠有两处书房,在其祖堂外,莲塘两侧,各有五间两层的楼房,里侧的叫南书房,外侧的叫北书房,敦德堂、奖善堂建成后,南、北书房主要作藏书之用,读书则都在上、下书房。有恒堂书房,少有人知晓,据曾理砚老先生说,在有恒堂大屋上首园湾里,叫“翰墨斋”取意是饱读诗书。解放后,有恒堂书屋分给了曾理砚先生的岳母家,是一进三间屋,上下两层,曾老岳母搬去时,曾老去帮着搬家,在里面还拾有三个陶源石,至今保存完好。富厚堂有书房五处“求阙斋、归朴斋、艺芳馆”,“环天室”、“思云馆”,在教育不很发达的时代,私塾、家教管是让子孙后代学习文化的重要场所,也是私家藏书之地。曾氏家族共有十三个书院,足见对家教、家学的重视。而曾国藩直系,自其父曾麟书的利见斋,曾国藩的求阙斋,曾纪泽的归朴斋,曾纪鸿和郭筠的艺芳馆,曾广钧的环天室到曾宝荪的思云馆。一家五代六个家学馆,建有五座藏书楼,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罕见的。正是曾氏重视家教、家学,又有良好家风作保证,加上藏书颇丰,后世子孙饱读诗书没有废人,个个都是有用之材。

后世子孙秉承家训,人才辈出

曾氏自曾国藩之祖父星冈公订立四字家训:“书、蔬、鱼、猪”,曾国藩将其发展为八字家训:“书、蔬、鱼、猪、早、扫、考、宝”后,家风便气象一新,以勤俭为本,半耕半读改变了乡村农家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曾氏利用家教启蒙,然后访名师深造,人才辈出。星冈公之子曾麟书以坚韧不拔的精神,历经17次小考(秀才考试),于道光12年(1832年)考上秀才,成为大界曾氏第一个秀才,第二年,其孙曾国藩又考上秀才,第三年,曾国藩“乡试”中举,又三年后曾国藩“会试”中进士,入翰林。至同治十年(1871年),近40年间,星冈公下子孙有9人考上秀才,除曾国藩外,其他八人均是以县、府试第一名取秀才的,光绪年间,曾国藩的长孙曾重伯又中进士。

曾国藩兄弟发迹后,不断教育子侄辈“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尔等)为大官,但愿(尔等)为读书明理之君子。勤俭自持,习劳习苦,可以处乐,可以处约,此君子也。余服官二十年,不敢稍染官宦气习,饮食起居,尚守寒素家风,极俭也可,略丰也可,太丰则吾不敢也。”“凡富贵功名,皆有命定,半由人力,半由天定。惟学作圣贤,全由自己作主,不与天命相干涉。”“吾家子侄半耕半读,以守先人之旧,慎无存半点官气。不许坐轿。不许唤人取水添茶等事。其拾柴收粪等事须一一为之。插田莳禾等事亦时时学之。”期望后代读书明理,学作圣贤,半耕半读,以守先人之旧,慎无存半点官气。半耕半读,勤劳俭朴的家风在曾氏各行各家兴起,时至今天,曾氏后裔兴旺发达终久不衰,近200年来,绵延六、七代,据有关人士统计,曾府共出业绩有名望的优秀人才240余人。不少文至教授、工程师,武至将军。

姓氏起源:

曾姓来源比较纯正,据有关史料查证,主要出自姒姓,为夏禹的后裔。相传帝舜时,鲧的妻子因梦食薏苡而生禹,故帝舜便赐予禹姒姓。据《世本》、《元和姓纂》及《姓氏考略》所载,相传夏禹的第5世孙少康中兴了夏室后,曾把自己最小的儿子曲烈封于一个叫“鄫”的地方,在今山东省苍山县西北。少康的这一房子孙所建的国历经夏、商、周三代,大约相袭了近两千年,一直到春秋时代,即公元前567年才被莒国所灭。这时候,怀着亡国之痛的太子巫出奔到邻近的鲁国,并在鲁国做了官。其后代用原国名“鄫”为氏,后去邑旁,表示离开故城,称曾氏,就此世时代代承袭下来,一直流传到今天。曾氏家族长久以来未曾有被外族或外姓冒姓的记录,现在曾姓的中国人,都是一脉传自太子巫,系出上古圣君夏禹,名副其实的四千年前是一家。所以,对于同姓联婚,曾氏家族一向严格禁止。

郡望:

1、天水郡:西汉元鼎三年(前114年)初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肃通渭县西北)。相当于今甘肃通渭、秦安、定西、清水、庄浪、甘谷、张家川等县及天水市西北部、陇西东部、榆中东北部地。西晋移 上邽(今天水市)。北魏相当今天水、秦安、甘谷等市县地。

2、庐陵郡:东汉时置郡,治所在石阳(今江西吉水东北),三国吴移治高昌(今江西泰和西北)。相当今江西永新、峡江、乐安、石城以南地区。

你好宗亲,你的问题解决了没有?我也是云南的曾氏,遇到了你同样的问题。我是云南曲靖市师宗县的 这边的家族不多10多家人,听老人说总老祖是南京柳树湾逃难过来的,应该跟你说的柳树扎是同一个地方。我总老祖名字我记不得了,我爸记得,我只记得总老祖的几个儿子叫曾占学 曾占彪。家谱 一辈一概不知。前段时间在曾氏宗亲群里 宗亲们帮忙大概得出我是国字辈的,我叫曾云辉 。我爸 他们都希望能找到总老祖的亲戚和总老祖以上的先人。

总老祖――(曾占学 曾占彪)――(曾荣昌 曾茂昌 )――曾文光――(曾中生 曾石生)――曾云辉。到我是第6代人。6代以上的先人一概不知。楼主和各位宗亲有没有什么线索帮提供点,谢谢!

曾氏十堂的十堂解密

曾国藩兄弟五人的发达及其后世子孙的有为,在其家乡荷叶影响深远,曾氏可以说是名门望族,对其庄园有顺口溜曰:“修善奖善,敦德有恒,黄...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