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姓家谱
王氏
历史来源 「王」源出有许多,帝王的后裔称王子,王孙,遂为氏。
一 ; 出于「妫」姓,相传为古帝虞舜之后,子孙在陈国,齐王田和为其后人。
二 ; 出于「子」姓。商纣时王子比干之后。
三 ; 出于「」姓。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之后 ; 又周灵王太子晋,因直谏被废为庶民,迁居于琅邪 ( 今山东胶南 ) ,世人称其为「王」家,其后亦为「王」氏。
四 ; 秦灭六国后,各国王族避难散居,至汉朝初年纷纷易姓为「王」氏。
五 ; 南北朝时,西魏鲜卑族复姓可颇氏。亦改为王氏。
六 ; 古高丽国君有王氏。
七 ; 西�钳耳族有王氏。
八 ; 赐姓,如燕王丹的玄孙嘉,在西汉末年王莽当朝时被赐姓「王氏」。
九 ; 冒姓,如隋末王世充本姓支氏。
家族名人 王子乔
神话传说中的仙人。汉˙刘向˙列仙传˙卷上˙王子乔:王子乔者,周灵王太子晋也。好吹笙作凤凰鸣,游伊洛之间,道士浮丘公接以上嵩高山。三十余年后,求之于山上,见柏良,曰:告我家,七月七日,待我于缑氏山巅。至时,果乘白鹤驻山头。望之不得到,举手谢时人,数日而去。亦称为王乔、王子晋。
王翦 (生卒年不详)
战国时秦的名将,频阳(今陕西富平县东北五十里)人。事秦始皇,曾定赵、燕、蓟诸地,后为李信所谗,谢病归里,后信战败,始皇遂用翦策以平荆。
王昭君 ( 王嫱 ) (生卒年不详)
汉秭归人。元帝时选入掖庭,呼韩邪单于入朝,求美人为阏氏,帝以嫱赐之,号宁胡阏氏。晋时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妃。
王莽
王羲之 (321~379)
字逸少,东晋临沂(今属山东)人,后南迁为会稽人。尝为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善书法,所写草隶,冠绝古今,以兰亭集序、乐毅论等为最,后人称为书圣。
王安石 (1021~1086)
字介甫,号半山老人,宋临川人。博览强记,工书画,尤善诗,而文词简练。神宗时为相,改革政治,锐行新法,因反对者众多,没有成功。封荆国公,卒谥文。着有周官新义、临川集、唐百家诗选等。
王阳明 (1472~1528)
字伯安,浙江余姚人。明代大儒,弘治进士。正德时巡抚南赣,定宸濠之乱。嘉靖时封新建伯,总督两广,破断藤峡贼,卒谥文成。其学以知行合一为主,发挥致良知之教,反对朱熹格物穷理之说,讲心学渊源于宋之陆九渊,世称姚江学派。尝筑室于阳明洞,学者称「阳明先生」,有王文成公全书。
地望分布 山西太原郡,山东琅邪郡,山东北海郡,河南陈留郡,山东东海郡,山东高平郡,陕西京兆郡,甘肃天水郡,山东东平郡,河南新蔡郡,河南新野郡,江苏山阳郡,河北中山郡,河北章武郡,山东东莱郡,山西河东郡,甘肃金城郡,四川广汉郡,江苏堂邑郡,河南河南郡,河北河间郡,河南汲郡,陕西冯翊郡,辽宁营州。
我是曹县邵庄的,家里还有家谱,从元代一直到今天此支应该一人未漏。 我曹县三槐堂王茂家族王老林村位于乡政府东北08公里,坐标东径115°31′20〃,北纬34°47′30〃。元末,朱元璋率义军攻浙、闽,元户部尚书,福建行省左丞王茂母死,徒家金陵,朱元璋欲夺情授刑部尚书,王茂力辞不就职,朱元璋以其为忠于元朝不仕新朝,罚他服劳役,去安庆磨钱,备受体力劳动苦难,王曾恐不久于人世,写信给子孙,告以后事处理。友刘伯温以王茂年老多病为由,为之诉请,免刑回到北方。王茂携家人居曹州盘石镇南之盘庚都水涸村,王茂自号东村老人,自选坟林以备百年之后安葬。刘伯温过此访友,以他预言家的眼光,断言此林地发明不发qing(音),众皆不解此言,刘亦不点破。王茂让人遍植柳树,自然到处发青。王茂长子王麒授国子监祭酒。次子王麟任翰林院应奉,改陇州学正。麒子孙王兰字唯馨,为诸生,家境败落,但甚有名声,其师逮狱,兰毅然自代其辜,为当时人所推崇。邑人、户部尚书李秉退职在曹县城居住,很赞赏王兰。一次,一个卖豆腐的年轻人在门前叫卖,李秉看他聪明伶俐,就问他家住哪里,父为何人,当得知他是王兰之子王珣,就感慨地说:“你为什么不读书进学求功名?”王珣说“家穷,无以为生,读过书,怎敢有进学求功名之念。”李秉认为这孩子将来能进学,有大出息,就派人去王家提亲,愿以女儿许配王珣为妻。王兰说:“我们庄稼人怎么敢高攀和公卿人家结亲呢?”李秉回复说:“官居三台,不如阴骘二字,官大不如德高。”于是把女儿嫁给王家,供应王珣读书。王珣苦读经书,果然学业大进,连中举人、进士,累官右副都御史。兰以子为贵,封赠右都御史。珣考绩卓著,按照朝廷规定能够不经考取功名选拔就封赏子孙官职(称荫封),但王珣不申报自己的儿子,而申报了兄长王琏的孙子去当官,以酬谢兄长王琏教养的恩德,人们更加敬重王珣。王珣任湖州府知府,巡抚宁夏,都有善政声誉,士子百姓为他竖立去思碑,绣像事迹入名宦祠。王珣有七个儿子,四个中了进士,这个全国都不曾有,所以人有“父子五进士”之美称。他的大儿子崇儒,中了举,被授以江西婺源县令。次子崇仁,正德戊辰进士,官居陕西按察副使。三子崇文,弘治癸丑进士,官居山西参政、右副都御史。四子崇献弘治丙辰进士,官居左佥都御史,亦巡抚宁夏,后来申请退休回家,在堂屋前悬挂匾,上刻“三已堂”(纪念父子曾三次巡抚宁夏)。七子崇俭,嘉靖辛丑进士。王茂之裔王崇智,正德丙子试诠部第一,授河东盐运副使。崇智季子王衮,急公好义,慷慨雄决,尝醉酒入泽降蟒,为地方除害,时称豪杰,例授金吾前卫指挥使。县学倾圮,王衮出五千金重新建造,刚建好被人有意烧毁,王衮复出钱再修。当时黄河过县南,河堤决口,王衮捐输粮千石以供河夫生活,大司空朱衡为他在县城建“好义弥笃”牌坊以表彰。王衮大儿子元登曾捐出土地一百顷交县学为学田。元登的二儿媳也捐出一百金以资助县学作费用。元登的小儿子士龙官居商州刺史。王茂之裔,有明一代为官显名都不下数十人,至有清一代,则衰,无一人中举,正应刘伯温“发明不发清”的预言。后人传刘伯温真神,能后知三百后有清朝,王氏只在明朝显耀,到清朝则败落。王茂、王珣墓在村西南,称王老林,后因族人分迁,此村则名王老林。王茂、王珣墓为县级文保单位。王老林现有人口二千,土地千余亩,村人在外工作者约数十人。
没有公布出来。新中国成立后,王家后人从业于社会诸界,各有千秋。
祖先灵石静升王氏家族,源出太原,元仁宗皇庆年间(1312年—1313年),先祖王实迁至静升村后,静升王氏从耕作与兼营豆腐业开始,由农及商,由商到官,家业渐大,家资渐厚,声名渐高,在此前提下,其后大兴土木,营造宅第,自是常事。
王家最早筑屋舍于村西张家槐树附近,之后,由西向东,从低到高,逐渐扩展,修建了“三巷四堡五祠堂”等庞大的建筑群,总面积达15万平方米以上。
据《静升村王氏源流碑记》载,启年间,族人中,有的不再以耕读为本,有的不持续以商发展,有的满足于一官半职,有的安乐于锦衣玉食,不少人既无承继先业之志,亦无固本守成之心,以有的竟成为盗贼、乞丐或不惜卖儿卖女之“莠民”。
王氏家族从十三世进入清朝。鼎盛于康熙、乾隆、嘉庆年间。其时,除大兴土木,营造住宅、祠堂、坟茔和开设店铺、作坊外,在当地还办有义学,设有义仓,修桥筑路、蓄水开渠、赈灾济贫等,善举不断。从十八世以后(清道光年间)逐渐衰败。大院内再无人居住。
扩展资料:
王家从13世起进入清朝。鼎盛于康乾嘉年间。其时,除在静升本土大兴土木,营造住宅、祠堂、坟茔和向外拓展商业外,还经常造福于本族和乡里,义举不断。
一则对本族鳏寡孤独多有赈济,体贴无微;
二则对乡里村民有难必助,每遇灾荒年景还开仓赈粮;
三则乐于公益,办义学、建会馆、修桥筑路、蓄水开渠,捐修文庙学宫等等。这些善义之举在当地百姓中世代相传,有口皆碑。
在此期间,王家功名磊落者代不乏人,或正途科考,或异途捐保,或祖德荫袭,入宦者仅二品至五品官员多达101人,身列儒林名登仕籍者130余人,还有300余众为贡生、监生及生员。
清道光后,王家由于受社会大气候的影响,加之子弟不争,逐渐衰落。自此,作为一方望族的王氏家族,数百年成就的辉煌,很快变成了过眼烟云,仅成为一方土地上人们谈论的历史话题了。
参考资料:
王姓家谱
本文2023-09-22 14:59:58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698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