漾濞县仇氏古墓考证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2浏览:3收藏

漾濞县仇氏古墓考证,第1张

        2018年春分之日,余随母返乡漾濞省亲,小住几日,适逢清明将至,与表兄一同前往苍山脚下,梅花村东岸,雪山河畔,祭扫先祖古墓。外高祖父(我外婆的爷爷)仇玉林与外高祖母(我外婆的奶奶)马氏古墓保存完好,矗立绿树青草之间。两座古墓靠山面水,背后是苍山西坡层峦叠嶂,前面是雪山河水灵照清冽,古墓内墓志铭书法笔力刚劲,内容详尽,细细读来耐人寻味,于是对所有墓志铭及碑文拍照,回来后查阅资料,认真研读后,撰写该文探讨研究。

一、外高祖父仇玉林墓志铭

主墓碑碑文:

公讳玉林麟斋其字也,原籍昭通府恩安县城南迎凤桥。自起云公生定祥公娶杨氏生公子,公八龄失恃,十三龄并失枯焉。生处乱世,少读诗书,矢志游戈,秉性强忍,忠心报国,娇娇然有虎威臣之气节焉,其簪缨之世系,阀围之流传。彰彰可考,毋庸赘述。缅公之质资,生当治世,抱膝长吟,岂久作钱池之物,熟料纷纷兵燹,投笔从征,此亦公之所遇不幸也,然而尽有可志者焉。

公之半生候蒋军门南征北阀,除暴安良,屡战屡克,其汗马功劳不为不多也。厥后迤西既克,受邀上赏,保奏蓝翎守备衔尽先补用千总并获恤赏田房亩数若干,足供刍马之场也。而公则慕此地之风土人情,固隶籍焉。公原配马氏生二子,长曰登高,次曰登鳌。登鳌尚幼,登高生子云銮。

公生于道光丙午年(1846)正月十一日寅时,卒于光绪乙巳年(1905)三月二十一日午时。迄今门第光辉,芝兰挺秀,其畅著有胜人几许者,爰为铭曰。

        从墓志铭碑文看,外高祖父,姓仇名玉林,字麟斋,生于道光丙午年(公元1846年)正月十一日寅时,卒于光绪乙巳年(公元1905年)三月二十一日午时。享年59岁。

        外高祖父仇玉林原籍是昭通府恩安县城南迎风桥(昭通府志中有记载此地。),其爷爷名为仇起云,其父亲名为仇定祥,娶杨氏,生仇玉林一子(从正碑文记录,有个弟弟仇玉清)。仇玉林八岁母亲去世,十三岁父亲去世。生逢乱世,少读诗书,矢志游戎(从小立志要从军)。秉性强忍,忠心报国,骄骄然有虎臣之气节(从小气宇轩昂,气质形象上虎虎生威,一看就是军中虎将之像)。仇玉林的家族自古就是簪缨之世系,阀阅之流传,彰彰之可考,毋庸赘述。外高祖父仇玉林家族几代人都是做官的仕宦家族。

“公之质使,生当治世,抱膝长吟,岂久作浅池之物。熟料纷纷兵焚,投笔从征,此亦公之所遇不幸也然而尽有可志者焉。”这段墓志铭我理解为,撰写者感叹仇玉林的才华出众,如果生逢治世,一定不会是池中之物,一定会大展宏图,拥有一番丰功伟业,可惜生逢乱世,非常不幸。

“公之半生侯蒋公军门,南征北伐,除暴安良,屡战屡克,其汗马之功劳不为不多矣,厥后迤西既克爰邀。”  从家母曾祖母马氏墓志铭的内容可以佐证到,仇玉林是在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时年18岁)在贵州兴义猪拱箐从军到蒋宗汉麾下。(蒋宗汉(1836—1898),云南鹤庆人,彝族,官至参将,腾越厅总兵,贵州提督。平定同治年间云南杜文秀反清政权的清廷著名将领,清朝廷钦赐黄马褂,赏双眼花翎,一品大员,自己出资10万白银修建金沙江上第一座大桥—金龙桥,清史稿中有诸多记载,有详细介绍。)先祖仇玉林一生戎马,身经百战,每战必胜,墓志铭侧碑的挽诗有记载歌颂。

“赏保奏蓝翎守备衔尽先补用千总,并获恤赏田房亩数若干,是供刍马之场也。而公则慕此地之风土人情,因隶籍焉。” 

        根据杜文秀帅府秘录所载,壬申年(1872年)三月初四,杨玉科率部分三路攻漾濞,四月十日杨玉科亲临漾濞,策划攻城之计。四月十四日漾濞全境失守,清军已经控制漾濞全境。大清同治十年(公元1872),蒋宗汉带兵从漾濞平坡合江翻越苍山斜阳峰,配合杨玉科等攻打大理城,壬申年(1872年)腊月初九,大理城破,杜文秀服毒自杀,大理境内为清军收复。

        外高祖父仇玉林在同治八年四月(公元1869年)攻克姚州城(楚雄姚安县)后,娶马氏为妻,同治十年(1872年)攻克漾濞后,仇玉林喜欢漾濞的山水风土人情,清廷赏赐的土地田舍,可以用来喂马的草场都有了,于是就隶籍在漾濞了。参考外高祖母马氏墓志铭,云南巡抚岑毓英奏请朝廷,将漾濞叛产皆分与清军属下诸军将士,安家于漾濞,同时戍卫漾濞的军事城防,安家漾濞的清军将士,成为练家之亲(起源于曾国藩湘军团练)。据清史稿和漾濞的一些文史资料,1872年漾濞城攻陷后,恢复清朝行政体制,设漾江镇守司,归属蒙化直隶厅,派驻“守备”一员,统辖“百总”二至四个,兵弁二百人。清军占领漾濞后,先后派蔡标及丁槐驻守。民国年间,丁槐依然占有漾濞淮安屯的诸多判产田地。蔡标,贵州威宁人,清军著名将领,有介绍。丁槐(),鹤庆人,清军著名将领,书画大家,民国期间成为军阀,势力颇大。

    外高祖父仇玉林去世的时候,墓志铭上写明,原配马氏,生有儿子,长子仇登高,次子仇登鏊,登鏊尚幼,登高已经育有一子,起名銮。正墓碑记录仇玉林的三女仇银妹,嫁与王家(漾濞淮安屯),在外高祖母马氏墓志铭中有记载。

二、正碑碑文与侧墓碑挽诗词

正碑文

钦加协镇衔署龙陵管参府调补提标大营游府  愚弟 李桂芳月桥氏顿首拜题

大理府儒学生员通家世侄  杨伊(员)注:括号内字已经辨认困难。

皇清诰授昭武都尉赏戴蓝翎仇公讳玉林府君之墓

注:清代授予封号有两种:五品以上诰授,五品以下敕授。

昭武都尉:清朝九品十八阶(官分九品,每品有正、从之分,共十八级;未入流者为吏。昭武都尉为正四品。

李月桥的军衔为:参将(参府)补提标大营游击(游府),侧碑提诗署名:知事李月桥,武官职位同时还有文官职位,搞不明白,此处考证不出详尽历史。

(清朝绿营兵军官有游击,秩从三品,位次参将,为将军、督、抚、提、镇分领营兵,也有充各镇中军官者。)

大理府的杨相臣(伊员)为通家世侄,也查不到相关资料。

公姿禀异常,武略振家邦,自幼从军政,性刚本自强,上能筹国策,下能安善良,不论天与地,战不畏锋芒,凯旋歌不断,威名漾濞江,如公存胜德,山高与水长。

          -----------------------------知事李月桥谨识

英敏如君,诰后光前,克敦百行,情性昭然,待人以厚,处世以谦,贻谋奕翼,立功战前,不骄不傲,儒雅为群,课儿耕读,持家切严。老而不倦,心广体胖。为人忠直,福泽绵绵,仰公之风,如水之源。

-------------------------------世侄杨相臣谨识并笔

三、从外高祖父仇玉林的墓碑和墓志铭来考证,先祖仇玉林生平大概如下,1846年出生于昭通府恩安县城南迎风(凤)桥(此地查昭通府志和恩安县志有详细记载)的世代官宦人家,八岁丧母,十三岁丧父。少读诗书,聪敏过人,相貌堂堂,少年时就有虎臣之像。1864年十八岁从军,跟随清庭云贵名将蒋宗汉在贵州兴义猪拱箐,平定苗民叛乱,后一路西征,平定滇西杜文秀反清政权,攻城拔寨,屡战屡胜,智勇双全,战功卓著。同治八年(1869年),攻克滇西楚雄姚安府,娶马氏为妻。外高祖父仇玉林与外高祖母马氏成婚三年后,安家漾濞,从后来外高祖母马氏的墓志铭可以看出,外高祖母马氏相夫教子,治家课农,温良贤德,夫妻双方在漾濞度过了平静而幸福的的三十多年家庭生活。

        外高祖母马氏是姚安府的回族女子,美貌贤惠,在随后的马氏墓志铭考证中,再一一叙述。

 

四、先祖马氏的墓志铭:

皇清诰赠马氏宜人仇母马氏墓志铭

        宜人马氏者,姚州人,蓝翎守备卫补用千总恩安仇君玉林之配也,同治三年守备君以义勇应募从手猪拱箐已,隶蒋状勤公宗汉旗下,解省城之围,遂乘胜西上,所向克捷,以八年四月克姚州,娶宜人于营,次当是时,军锋锐甚,节节进取,凡克迤西大小数十城寨,守备君弥役不从,盖被坚执锐,身在行闲,不能身恤其私者数年,宜人于是扰攘干戈之际,备历艰险乱平。

        岑襄勤(云贵总督岑毓英)奏与漾濞叛产分给诸将士,守备君与焉自足,遂家漾濞而室家,新造牵萝斩棘,治家课农,宜人内助之力居多,事守备君敬克厥爱(威克厥爱,允济;爱克厥威,允罔功。摘自《尙书,夏书,胤征》,解释:严明胜过慈爱,就真能成功;慈爱胜过严明,就会真无功。),生平无片言忤,凡生两男一女,鞠育婚嫁,俾至于成人,古今传列女者类称节列才能之媛是,固然也,然而知,相夫教子,勤俭持家,以劳瘁于治内者为,尤虽而不可少哉,万宜人者是也,宜人后守备君五年,以宣统元年正月十日卒,享年六十五,生子男二人登高蓝翎把总,鏊尝困乡试己而停罢,女一人,适王氏。

        宜人,封建时代妇女因丈夫或子孙而得的一种封号。

        宋代政和年间始有此制。文官自朝奉大夫以上至朝议大夫,其母或妻封宜人;武官官阶相当者同。元 代七品官妻、母封宜人, 明 清五品官妻、母封宜人。

        这篇外高祖母马氏的墓志铭写的古风古韵,烽火硝烟中,外高祖父仇玉林18岁在同治三年(1864年)投笔从戎,从军于蒋宗汉麾下的清军中,平息贵州猪拱箐苗民叛乱后,随清军解救云南省城昆明之围(注:同治六年(1867年)杜文秀派女儿杜凤扬率20万大军围攻昆明长达两年之久,杜凤扬于同治九年(1870年)被清军在昆明威远街白鹤桥处以极刑。)

        同治八年四月(1869年)攻克姚州,娶外高祖母马氏于军营中,墓志铭中的文字意思是成婚后,外高祖父仇玉林忙于战事,披坚执锐,攻城拔寨,三年都没有时间来顾及自己的小家庭,让外高祖母马氏在刀光剑影的兵戈岁月里,受尽了担忧而又艰难的生活。

        云贵总督岑毓英奏请朝廷,将漾濞叛产分与诸将士,(注:清朝同治年间云南杜文秀叛军平定后,朝廷解散了十万清军。)

        新造牵萝斩棘,治家课农,宜人内助之力居多。语出唐·杜甫《佳人》诗:“侍婢卖珠回,牵萝补茅屋。”先祖马氏是个闲内助。

        外高祖母马氏相夫教子,勤俭持家,对丈夫恭顺关爱,立碑撰文者把马氏比作古今列女传中的女子。

        外高祖母马氏去世于宣统元年(1909年),享年六十五岁,按此推算,先祖马氏应该生于1844年,比她丈夫仇玉林长两岁。

        从给先祖仇玉林和马氏的写墓志铭的文章能看出,墓碑书法隽秀,撰写者满腹经纶,才思敏捷,引经据典,从文章内容看,两篇墓志铭应该出自一个人之手,这个写墓志铭的人是谁?此人才高八斗,从墓碑的现有文字中落款中,为杨中显先辈撰文。

        杨中显先辈为光绪癸卯年(光绪二十九年1903),云南乡试第二名(亚元),乡试地点在云南大学校园内的致公堂、会泽院。1903年为清朝最后一次乡试,第一名(解元)是剑川周钟岳,后东渡日本,毕业于早稻田大学法政专业,赵潘的弟子,曾任国民政府内政部长。。

        1903对于云南来说发生了诸多的历史事件,这一年石屏袁嘉谷在河南开封(历史称此次科举为“汴围”,《辛丑条约》规定杀死过外国公使的城市五年内不得举行会试。)经济特科第一名状元。

        1903年在云南动工修建滇越铁路,昆明巡津街和铁路各个站点,留下了很多**的法式建筑。

五、先祖马氏挽诗词:

猗嗟宜人,惟义所向,助哉夫子,杖戈戒旦,二子翼人,克承其家,诜诜(众多的意思)诸孙,其实其葩,鹤鸣之麓,竹梅青青,双碑屹立,贻以兹铭。

癸卯恩科举人补用知县姻晚杨中显顿首拜撰

岁贡进士吏部候选儒学训导(愚弟)施士英子俊顿首并书

        挽诗的题写者都是儒生官宦,可见外高祖母马氏是在漾濞县有较高社会地位和威望的女性,挽诗词读来像《诗经》,题写的两位大人,尚需时日,查找地方府志,寻访宗亲和后人。

        如今互联网的强大,实在是令人惊叹,2020年仲秋,在网络上查找到杨中显的资料,以下是网络上查到的杨中显先生的资料。

        丁焕东先生(昆明著名书画家)的曾外公杨中显先生,历史上,曾经是一位叱咤风云于一时的大手笔,著名的近代历史人物,书法大家,求书者络绎不绝。一九0三年,曾考中云南癸卯科乡试第二名举人,俗称亚元。第一名为剑川的周钟岳先生,俗称解元。杨中显先生曾担任过北京直隶都督朱家宝的主任秘书;天津道台谢履庄的秘书长;辛亥革命时,任北京《大自由报》的主笔、总编辑。回云南后,护国军入川,他任罗佩金的上校主任秘书官,随军入川,持掌机要。很多护国电文,多出其手,被黎元洪大总统授予三等文虎章和三等嘉禾章的奖赏。

        后来,杨中显先生又任顾品珍滇军总司令、云南省省长公署的少将秘书长;继任云南省都督唐继尧督府枢要课(第二课)课长(同少将衔)。直至一九二七年,发生龙云、张汝翼、李选廷、胡若愚四镇守使联合倒唐的“二六”事件。杨中显先生受到惊吓后转为怔忡病,终不治而亡于昆明,时年四十九岁!他的书法被直隶都督朱家宝所推崇,称之为:“公书笔势险劲,字体新丽而自成一家。然公墨,亦自当为世所宝,不特笔划之功也。”

        施士英是漾濞柏木铺人,晚清拔贡,清末民国初年漾濞的文人士绅,素有锦绣文章,漾濞建庙修祠,有很多他撰写的文章,1912年与漾濞几位德高望重的士绅,共同努力,向时任云南都督蔡锷申请设立漾濞县,得道省府批准,结束了漾濞历史上曾经附属永昌府和蒙化厅的历史。(  自是至于民初几及百年,漾濞地位仍如古之附庸。朝廷恩惠少及多闻,差徭征输比较必重。)

六、外高祖母马氏墓碑正碑

        正碑字迹已经不太清楚了,如果有机会清洗后拓片,字迹会清晰容易辨别,也利于今后的历史考证。

七、当撰写先祖古墓考证的时候,看着墓碑的文字,内心起伏跌宕,悲欣交集,读史明智,鉴往知来。漾濞县是我的故乡,少年时代随父母移居昆明,离开故乡的三十几年里,偶尔回乡。在大多数人的心中,自己的故乡后来会成为一个点,如同亘古不变的孤岛。像每一滴酒回不到最初的葡萄,我也回不到从前的年少。

2020年11月17日 

百家姓分别为:

赵    钱    孙    李    周    吴    郑    王    冯    陈    褚    卫    蒋    沈    韩    杨    朱    秦    尤    许    

何    吕    施    张    孔    曹    严    华    金    魏    陶    姜    戚    谢    邹    喻    柏    水    窦    章    

云    苏    潘    葛    奚    范    彭    郎    鲁    韦    昌    马    苗    凤    花    方    俞    任    袁    柳    

酆    鲍    史    唐    费    廉    岑    薛    雷    贺    倪    汤    滕    殷    罗    毕    郝    邬    安    常    

乐    于    时    傅    皮    卞    齐    康    伍    余    元    卜    顾    孟    平    黄    和    穆    萧    尹    

姚    邵    湛    汪    祁    毛    禹    狄    米    贝    明    臧    计    伏    成    戴    谈    宋    茅    庞    

熊    纪    舒    屈    项    祝    董    梁    杜    阮    蓝    闵    席    季    麻    强    贾    路    娄    危    

江    童    颜    郭    梅    盛    林    刁    钟    徐    邱    骆    高    夏    蔡    田    樊    胡    凌    霍    

虞    万    支    柯    昝    管    卢    莫    经    房    裘    缪    干    解    应    宗    丁    宣    贲    邓    

郁    单    杭    洪    包    诸    左    石    崔    吉    钮    龚    程    嵇    邢    滑    裴    陆    荣    翁    

荀    羊    於    惠    甄    麴    家    封    芮    羿    储    靳    汲    邴    糜    松    井    段    富    巫    

乌    焦    巴    弓    牧    隗    山    谷    车    侯    宓    蓬    全    郗    班    仰    秋    仲    伊    宫    

宁    仇    栾    暴    甘    钭    厉    戎    祖    武    符    刘    景    詹    束    龙    叶    幸    司    韶    

郜    黎    蓟    薄    印    宿    白    怀    蒲    邰    从    鄂    索    咸    籍    赖    卓    蔺    屠    蒙    

池    乔    阴    郁    胥    能    苍    双    闻    莘    党    翟    谭    贡    劳    逄    姬    申    扶    堵    

冉    宰    郦    雍    舄    璩    桑    桂    濮    牛    寿    通    边    扈    燕    冀    郏    浦    尚    农    

温    别    庄    晏    柴    瞿    阎    充    慕    连    茹    习    宦    艾    鱼    容    向    古    易    慎    

戈    廖    庾    终    暨    居    衡    步    都    耿    满    弘    匡    国    文    寇    广    禄    阙    东    

殴    殳    沃    利    蔚    越    夔    隆    师    巩    厍    聂    晁    勾    敖    融    冷    訾    辛    阚    

那    简    饶    空    曾    毋    沙    乜    养    鞠    须    丰    巢    关    蒯    相    查    後    荆    红    

游    竺    权    逯    盖    益    桓    公    万俟    司马    上官    欧阳    夏侯    诸葛    

闻人    东方    赫连    皇甫    尉迟    公羊    澹台    公冶    宗政    濮阳    

淳于    单于    太叔    申屠    公孙    仲孙    轩辕    令狐    钟离    宇文    

长孙    慕容    鲜于    闾丘    司徒    司空    亓官    司寇    仉    督    子车    

颛孙    端木    巫马    公西    漆雕    乐正    壤驷    公良    拓跋    夹谷    

宰父    谷梁    晋    楚    闫    法    汝    鄢    涂    钦    段干    百里    东郭    南门    

呼延    归    海    羊舌    微生    岳    帅    缑    亢    况    后    有    琴    梁丘    左丘    

东门    西门    商    牟    佘    佴    伯    赏    南宫    墨    哈    谯    笪    年    爱    阳    佟    

第五    言    福    

《百家姓》,是一篇关于中文姓氏的文章。按文献记载,成文于北宋初。原收集姓氏411个,后增补到568个,其中单姓444个,复姓124个。

《百家姓》采用四言体例,对姓氏进行了排列,而且句句押韵,虽然它的内容没有文理,但对于中国姓氏文化的传承、中国文字的认识等方面都起了巨大作用,这也是能够流传千百年的一个重要因素。《百家姓》与《三字经》、《千字文》并称“三百千”,是中国古代幼儿的启蒙读物。“赵钱孙李”成为《百家姓》前四姓是因为百家姓形成于宋朝的吴越地区,故而宋朝皇帝的赵氏、吴越国国王钱俶、正妃孙氏以及南唐国主李氏成为百家姓前四位。

百家姓对后世影响:

启蒙教育:

《百家姓》是一部记录姓氏的文集,全文568个字,通篇采用四言体例,句句押韵,虽然它的内容没有文理,但读来顺口,易学好记,与《三字经》《千字文》相配合,成为中国古代蒙学中的固定教材。关于《百家姓》与《三字经》、《千字文》的区别,明代理学家吕坤曾说过:“初入社学八岁以下者,先读《三字经》以习见闻,读《百家姓》以便日用,读《千字文》以明义理。“

姓氏文献:

姓氏的延续,可以使人们从基 因学、遗传学的角度认同同为炎黄子孙的血脉相连。中国有着寻根问祖的传统,认为这样是为祀祖尊宗,求得祖先佑护,同时也是传承祖德、光宗耀祖,认为每个人与祖先都是血脉相连的,祖先曾经的苦难与辉煌,一定会通过血脉,流传到自己身上。因为有着这种传统,通过《百家姓》这篇启蒙文学对姓氏传承、使人们对姓氏的认识。作为姓氏文化中,《百家姓》是一种特殊的历史文献,记载了中国姓氏的发展,它与姓氏家谱、方志、正史构成完整的中国历史,是中国珍贵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百家姓》作品的出现,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流传至今,影响极深,它所辑录的姓氏,还体现了中国人对宗脉等的强烈认同感。《百家姓》在历史的衍化中,为人们寻找宗脉源流,建立宗脉意义上的归属感,帮助人们认识传统的血亲情结,提供了重要的文本依据。它是中国人认识自我与家族来龙去脉不可缺少的文化文献基础蓝本。2009年,《百家姓》被中国世界纪录协会收录为中国最早的姓氏书。

--百家姓

王密林

《宣城 历史 文化研究》第079期

笔者偶闻太平天国末期具有重要地位的黄朋厚的墓在安徽省宣城市郊的山中,并有墓碑记述其生平。因久闻1980年即有学者赴宣城考察,发现北王韦昌辉之弟、曾任太平天国右军主将的韦志俊的墓及《韦氏简谱》,并访得诸多太平天国遗族的口碑,证实了宣城确有太平天国遗族落籍群居,是除广西外最大的太平天国遗族的聚居地,但其论著中对同处宣城的黄朋厚墓却无一语道及,不禁令笔者心生疑惑。为释疑解惑,经与黄朋厚的后人联系,特赴宣城做相关考察,访查到黄朋厚不为人所知的后半生,使黄朋厚这个被史家认为“不知所终”的人物知其所终。

6月16日17时30分,自北京乘车,次日10时许抵宣城,因暴雨天气,候至19日雨止,17时许,始由黄朋厚的后人黄存清和黄忠华陪同,驱车赴宣城郊外考察。 汽车 经行国道进入孙埠镇辖境后,又转至镇村级公路直至乡间的土路,一路颠簸。道路两侧尽是沃野平畴,河渠纵横交错,因连日暴雨,沟渠满溢,水流急湍。田畴广植水稻,深密的毛竹林和灌木丛错落其间,苍翠蓊郁,清新悦目。

车行约一小时至玉粒之嵇村,有小山横枕村旁。下车后,沿山径行走约10分钟至山腰,见丛莽中有二碑比肩而立,后为砖砌墓冢,即为黄朋厚及夫人陈氏之墓。墓冢的朝向为南,黄朋厚墓碑在左,陈氏墓碑在右,相距数步,墓碑前皆立有石制小香炉。墓碑高约120厘米,宽约60厘米,碑面水迹淋漓,满布苔迹石花,字迹斑驳,望之古意盎然,绝非伪作赝品。墓碑左侧列述黄朋厚的生平履历,中刻大字“皇清显考诰封武功将军讳朋厚黄公大人之墓”,右侧列立碑人及年月,其行文格式与韦志俊墓碑完全相同。

在墓前盘桓约一小时,抄录碑文并拍照,20时许下山。21时许回到宣城市区吃晚饭,期间听黄存清讲述黄朋厚的轶闻,至23时许始回宾馆。20日8时至9时许,与黄忠华谈黄朋厚事。14时许,乘车离宣城,于次日8时抵京,结束此次考察。

黄朋厚,又作黄明厚、黄十四、十四郎,广西博白人,与太平天国名将黄文金同宗,他们的始祖是唐昭宗时的工部侍郎黄峭山,黄文金是黄峭山的十六世孙,黄朋厚是十九世孙。黄朋厚随黄文金参加金田团营,其后一直随黄文金征战,初时因年龄尚幼,不甚知名。及其年稍长,因骁勇敢战,每战当先,声望渐著,与黄文金同被清军所畏惧,称黄文金为黄老虎,称黄朋厚为小老虎。

太平天国庚申十年(1860)十月廿二日,积功封天朝九门御林开朝王宗兖天安(太平天国除王爵外,设义、安、福、燕、豫、侯六等爵位)。其后升为列王。太平天国癸开十三年(1863)九月廿八日,因奉王古隆贤降清,不久后,洪秀全将奉王爵位转封黄朋厚,与被封为堵王的黄文金同守湖州。太平天国甲子十四年(1864)清军进攻嘉兴,二月,堵王黄文金及辅王杨辅清大举援嘉兴,以黄朋厚为前锋,十四日,与清军总兵程学启等大战于新塍、乌镇,未能取胜,同日,嘉兴城陷,黄朋厚等归湖州。

天京被清军攻陷后,幼天王洪天贵福等突围至广德州(今安徽广德)。此时,黄文金、黄朋厚叔侄拥兵数万,并据守湖州和广德两地,成为播迁中的太平天国政权最可依赖的力量,黄文金、黄朋厚的地位升至前所未有的水平。在护送幼天王等撤往江西的途中,黄文金伤重而死,其余部由黄朋厚统领。经干王洪仁玕提议,幼天王封黄朋厚为钦命统领南方主帅,仅低于最高官职军师一等,而在诸王之上,是最被重视的统军将领。黄朋厚等一路突破清军的围追堵截,护送幼天王等到了江西石城。在打败了尾随的清军后,黄朋厚率前军开路,与康王汪海洋的部队会合,但后军被清军歼灭,幼天王、干王及昭王黄文英皆遭擒被杀。

其后,黄朋厚随侍王李世贤和康王汪海洋转战闽粤。由于康王汪海洋“猜狠凶虐”,先后诬杀纪王黄金爱、侍王李世贤等,黄朋厚对前途失去信心,萌生投降清朝的念头,于同治四年(1865)底,在江西龙南秘密派人到清军中请降。

清将刘典接受了他的投降,并密嘱他留在太平军中做卧底,随时报知太平军的动向。广东嘉应州(今梅县)十二预之战,因黄朋厚提前告知清将萧雅泗作战机密,使清军有备,太平军战败,汪海洋战死。太平军从嘉应州突围后,黄朋厚命令部下弃械伏地请降,自己藏匿到山洞中,两日后,到清军大营投降。清军将领们以黄朋厚在太平天国位高爵显,又曾杀戮过很多清军的兵将,都想杀掉他,本不热衷招降的左宗棠爱惜他的武勇,向朝廷上了《请将归诚之黄朋厚免罪给守备衔片》,建议“免罪并赏给守备衔”,得到朝廷批准,黄朋厚由太平天国的奉王、南方主帅,变成清朝的正五品守备。

以往史学论著关于黄朋厚的记述就到他在嘉应州降清为止,对他以后的经历鲜有提及,公私文献中虽偶尔出现黄朋厚的名字,但都不能确指即为降将黄朋厚,他的最后归宿更是不得而知。总之,他是个“不知所终”的 历史 人物,而此次黄朋厚夫妇墓志铭的发现,使得这一 历史 谜题迎刃而解。

现将黄朋厚墓志铭全文刊录如下:

戌山丁向(此四个大字横刻于碑额,据笔者推测,应是墓地所处的方位和朝向)

哀启者,公印翔云,讳朋厚,原籍广西省郁林州博白县东乡山猪琅那亭人也。公生平忠义禀性,刚直存心,气质雄伟,夙娴弓马,勇略过人。至同治初年壮弱冠时投营效力,随左侯①剿捕广东匪徒,至上阵时,樱钩矛而不惧,冒矢石而不辞,蒙左侯相奏奖,赏给守备衔。嗣后,随同左侯相搜捕闽省各属土匪,又随罗军门②渡台,檄委带亲兵营,进剿苏澳、南澳生番。屡次血战,遍体受伤。迭以战功,蒙罗军门保奏都司加游击衔,并赏戴蓝翎。至光绪八年夏,奉浙江抚宪陈③委带楚军正后营,驻扎泗安镇④。七月,又奉调到台,兼理越军驻防台州,拏获土匪数百名,蒙陈抚台保以游击补用。九年,奉调温州,督饬兵勇,添筑堡垒数百丈。夏,因台属土匪猖獗,奉调回台,驻防北岸。露宿星餐,不辞劳瘁,屡次痛剿,先后阵斩著匪百余,匪势顿息。上报国恩,下安黎庶。蒙刘中丞⑤优奖,奏保副将。惨于光绪十一年三月廿四日,志在歼除土匪,遂致奋不顾身,腹受重伤,死战始行收妆。至临终时,犹语其弁勇曰:“恨不能尽歼匪类,为百姓除害。”知其终不忘 国家厚恩也,是以志之矣。公生于道光丙申年正月初四寅时,卒于光绪乙酉年三月廿五日子时。

皇清显考诰封武功将军⑥讳朋厚黄公大人之墓

朋成 孙发广

弟 男 敬立

朋善 孙友旺

大清光绪十二年三月吉日谷旦

黄朋厚夫人陈氏墓志铭全文刊录如下:

戌山辰向

系浙江省长兴县西乡金塆里人氏,葬宣邑东乡冲岭冷瑞冲蝉山。

生于道光丁未年八月初八申时。

卒于光绪三十三年六月初九申时。

清故显妣黄母陈老孺人之墓

黄朋厚墓志铭文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其本人和家族的重要信息,通过铭文,我们知道他字翔云,是广西博白东乡山猪琅那亭人,享年五十岁(1836—1885),以及他的生平、家庭及葬地等情况,这段史实是目前各种史学论著所阙如的。铭文回避了黄朋厚参加太平天国事,只称其弱冠时投营效力,并“随左侯剿捕广东匪徒,至上阵时,樱钩矛而不惧,冒矢石而不辞”,所谓“广东匪徒”指的就是转战至广东的太平军余部。铭文之所以予以回避,当是因为黄朋厚下葬时距太平天国败亡不久,尚处敏感时期,不便提及。

铭文中明确提到黄朋厚曾随罗大春渡台,参加台湾的开山抚番的军事行动,证实台湾地方文献中记述的黄朋厚与宣城黄朋厚为同一人。开山抚番是当时的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桢制定的开发台湾土著民族聚居地区的政策,其起因是同治十三年(1874)日本对台湾用兵,借口就是东海岸的“番民”不受清朝官府节制,台湾东部地区是“无主之地”。台湾的土著民族大都聚居在东部山区,人烟稀少,交通闭塞,经济落后。从大陆迁移到台湾的汉族民众,则居住在西部沿海平原地区。为防止移民与土著民族发生冲突,清朝有令,不许移民进山。沈葆桢认为要开发台湾,必须开山修路,安抚土著民族。他上奏朝廷,请求废除汉族人民不许进山的禁令,对民众入台垦殖予以扶持。得到朝廷许可后,开始了执行长达二十年的开山抚蕃政策。沈葆桢调动十九个营的官兵,分三路开山。

黄朋厚在此役中统领亲兵营,负责在北路的苏澳、南澳开山。北路以苏澳为起点,沿东海岸南下,经新城至花莲,全长三百多里,这条路就是今天大名鼎鼎的苏花公路的前身。台东地区峭壁深谷纵横,“峭壁插云,陡趾浸海,怒涛上击,眩目惊心;军行束马扪壁,蹜蹜而过”( 沈葆桢《北路中路开山情形摺》)。官兵们逢山开道,遇谷架桥,艰难地向山区推进。

除艰苦的施工条件外,更大的阻力来自一时不能理解开山修路的意义、认为自身利益受到损害、对开山执强烈反对态度的部分土著民族,他们潜伏在林莽,经常突袭筑路官兵,致使人员伤亡很多。在当年的八月十三日,“大南澳两河遽决为四,勇丁方结筏以渡,芦苇中突出生番狙击,守备黄朋厚等各受镖伤。”(《同治甲戌日兵侵台始末》)

乾隆二十五年台湾番界图

黄朋厚率部边筑路边作战,多次涉险,先后在大南澳等地击败抗拒的土著民族,“北路于(同治十三年十一月)十一、十三等日正在开路,突有凶番千余,分段埋伏放枪;我军竭力抵敌,经守备黄朋厚击毙四人,始退。是日,我军阵亡者四人、受伤者十有八人。十五日,至一崇山之麓,众方在峡中开凿,忽枪声四合;抵御两时之久,番乃愈多。黄朋厚、冯安国料众倾社而出,中必空虚;分队捣其巢穴,果有草寮数百,阒无其人,见新旧骷髅每寮多或百余、少有数十,秽臭熏人。乘风纵火,焚其社寮十余;阵番始散”(沈葆桢《南北路开山并拟布置琅王乔旗后各情形折》)。二十八日,又“以黄朋厚暂领福靖前营之众”(罗大春《台湾海防并开山日记》)。

黄朋厚正如墓志铭中说的“屡次血战,遍体受伤”, 最终完成了北路的开山任务,以战功被保奏都司加游击衔,并赏戴蓝翎。至今苏花公路沿途仍留有两通纪念此次开山行动的碑刻,供后人凭吊。这段 历史 ,台湾地方文献与墓志铭可以相互印证、补充。

清军除进行军事打击外,重点还在对土著民族进行安抚,执行“编户口、禁仇杀、立总目、垦番地、设番塾”等一系列抚蕃政策。这些措施,逐步受到土著民族的欢迎。开山抚番促进了台湾的开发,巩固了海防,使台湾的面貌焕然一新。

墓志铭称黄朋厚在光绪八年(1882)七月奉调到浙江台州,并“拏获土匪数百名”。查阅浙江的地方文献,这年浙江巡抚陈士杰令黄朋厚的老长官罗大春统率在台州的各营,镇压光绪五年(1879)起事的以金满为首的台州反清武装,此时作为参将的黄朋厚应是随罗大春参与台州战事的。

光绪九年(1883),黄朋厚奉调温州。当年,金满被彭玉麟招抚,于五月降清,被授予官职。据陈懋森《临海县志稿》记载,金满降清授官后,台人纷起效尤,战事扩大。黄朋厚再度奉调来台州,主持战局,他“露宿星餐,不辞劳瘁,屡次痛剿,先后阵斩著匪百余,匪势顿息”。《临海县志稿》也称反清武装被他“剿捕几尽”,但浙江的公私文献均将黄朋厚误作“王朋厚”,甚或以字代名称其为“王翔云”。黄朋厚因功被奏保副将衔。

据何钟麟《五君咏•王翔云参戎》称,光绪十一年有“土匪董怔昌聚党(临海)铜坑,三月廿四日,参将王朋厚往剿,以十余人入山,遇伏,与战被害。”碑文的描述则更具体:“惨于光绪十一年(1885)三月廿四日,志在歼除土匪,遂致奋不顾身,腹受重伤,死战始行收妆。至临终时,犹语其弁勇曰:‘恨不能尽歼匪类,为百姓除害。’”三月廿五日子时,黄朋厚终因伤重不治,殒于军中。

据黄存清提供的口碑,黄朋厚与之前降清的前太平天国右军主将韦志俊关系密切,在太平天国时,韦志俊曾是黄文金、黄朋厚的直属长官。韦志俊在太平天国覆灭后曾回广西探视,备受家乡父老的冷遇,被讥讽为“反骨韦十二”,由此心灰意冷,断了回乡的念头。与他境遇相同的黄朋厚闻知此事,自此也断绝了和家乡的联系。他们带领家人和部属,选择到宣城附近的山区落籍定居。之所以选择在此安家,是因为经过战乱和疫病,这里已经村落为墟,荆榛遍布,绝无人迹了。落户的广西人进入被废弃的村落时,看到的是房屋俱在而空无一人,村内骨骸遍地,屋内幔帐完好,但一触即为粉末,床上躺着人的尸骸,夜晚鬼火闪烁,野兽咆哮,他们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开始垦荒定居的。

黄朋厚阵亡后于次年(1886)三月葬于宣城东乡冲岭冷瑞冲的蝉山,其夫人陈氏是浙江长兴人,比黄朋厚小12岁,她于光绪三十三年六月去世,葬于蝉山黄朋厚墓侧。

黄存清说,黄家的家谱中记述了黄朋厚参加太平天国的事,他小时候就听长辈们说黄家是太平天国黄十四的后裔,他所知自黄朋厚开始的辈分字派是:朋、生、开、履、存、忠、厚,遗憾的是,家谱在“文革”中被毁。黄家曾在上世纪70年代写过认祖信到广西,可是没有回音。宣城很多都是太平天国失败后过来的,有肖、林、潘、韦、林、赖、黄等姓,黄存清的祖母就是韦昌辉的后裔。落籍宣城的广西人直到黄存清祖父的那代还在说客家话,彼此间的情谊绵延至今,后人们联姻攀亲,互相照应。黄朋厚夫妇墓僻处山中,多年平安无事,但传说他是以金头下葬的,民间有“金头将军”之说,引起盗墓贼的觊觎,终在上世纪90年代初被盗。

此行的深切感受是,古代碑刻是传世文献之外的史书,史书之外的档案馆,蕴藏着大量的史学信息,对文献起着补充和校订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历史 资料。

(作者系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特别项目组编导)

制作:童达清

漾濞县仇氏古墓考证

        2018年春分之日,余随母返乡漾濞省亲,小住几日,适逢清明将至,与表兄一同前往苍山脚下,梅花村东岸,雪山河畔,祭扫先...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