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之美”作文,以音乐,画(油画、素描),电影命题
浅谈艺术之美
艺术,是艺术家借助于一定和方式对现实生活的概括反映,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艺术之美,的手段是艺术的核心,它来源于现实美,又高于现实美,是现实美的凝炼化,集中化。艺术之美具有丰富的内容,是中小学生审美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由于艺术之美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所以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愿意与艺术品接触。古今中外,不少有成就的人,都曾受到过艺术之美的熏陶。我们说艺术之美有利于青少年的成长,这主要是说艺术之美的意义。
艺术是人们认识与掌握世界的基本方式,其目的在于认识生活,反映生活,并创造生活。要实现艺术的这种目的,就必须能够欣赏艺术,而艺术之美在培养与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方面,具有现实美不可比拟的作用,因为艺术之美比现实美更集中、更强烈、更动人,因而更富感染力。艺术之美使人们的审美能力不断提高,对美的要求不断变化,而审美能力的提高和审美需求的变化又促使艺术之美的创造与欣赏向更高级的阶段发展,正是在这种互为主客体的交互作用与发展中,艺术的目的才得以实现。
高尚的、健康的感情是人的精神完美的重要条件和标志。而艺术之美对于培养和丰富人的高尚情感具有独特的作用。美的艺术品无不渗透着艺术家的感情,寄托着他的爱憎。汤显祖创作《牡丹亭》时,当写到“赏春香还是你旧罗裙”,不觉伤心落泪。梁斌在创作《红旗谱》时,也“无数次流下眼泪,是流着泪写完这本书的”。艺术家的这种充沛而丰富的情感,通过艺术形象传达给欣赏者,必然
引起强烈的感情共鸣,产生或悲、或喜、或怒、或愤的情绪,进而使感情得到净化、丰富和升华。艺术之美的情感内容,对于培养人的精神之美是不可缺少的条件。
艺术与科学不同,科学诉诸理智,它对事物的认识不增不减。而艺术诉诸感觉,引起人们对美的感受和丰富的想象。在对艺术之美的感受中,人们就会发挥想象的力量,完善、补充,丰富,甚至改变对象在心目中的性质,重新创造出新的完美意象来。例如,尽管我们许多人没有到过大草原,但读过北朝乐府民歌《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见牛羊。”头脑中就会浮现出一幅草原牧区的辽阔壮美的图景。当然,这种想象力创造力所引起的结果是因人而异的。无数事实说明,一个人的审美经验越丰富,文化水平越高,相应地他的思考和理解的能力也就越强,从而他对美的感受、领悟和情感体验也就越敏锐、越强烈。
艺术之美的基本特征,是由艺术之美的基本内容决定的。我们通过以往对艺术之美的研究,总结出艺术之美的几个基本特征:
艺术之美的第一个基本特征是它的直观性。所谓直观性,就是具体生动性和直接可感性,它能够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而在大脑中产生感觉、知觉和表象,并进而产生联想或想象。这是因为任何艺术之美总是由形象的美决定的。而一切形象又都是直观的。有些艺术作品中,艺术之美的直观性表现得十分明显。例如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美术家达·芬奇的优秀肖像画《蒙娜丽莎》。在另一些艺术作品中,艺术之美的直观性虽然不如上面所说的那么明显,但是,它们也直接作用于我们的感觉器官,使我们经过联想或想象,在脑中产生出美的形象。
艺术之美的第二个基本特征是它的协调性。所谓协调性,最根本的是指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也就是说以完全美的艺术形式表现真实的生活内容。艺术作品的美,表现在形式同内容有机地联系一在起,并且由内容来决定,而内容又仅仅在一定的形式之中。这主要是由任何艺术之美总是生活的反映来决定的。
艺术之美的第三个基本特征是它的典型性。所谓典型性,就是艺术作品中的形象既具有鲜明独特的个性又能反映一定社会本质的某些方面,并寄寓着艺术家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情感。恩格斯要求作家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就是指的这种典型性。毛泽东同志所说:“文艺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却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也是指的这种典型性。艺术之美的典型性这一特征,同样是由艺术之美的基本内容决定的,它是人对于美的理想的追求和体现。
在一切艺术之美中,都具有这种典型性。例如,解放初期我国著名舞蹈家戴爱莲创作的《荷花舞》,既有鲜明的个性,又反映了我国广大人民在解放后的新中国所过的那种和平幸福、欣欣向荣的新生活。在蓝天白云下,在翠柳环绕的荷塘中,荷花仙子们身着粉红舞衣和淡绿舞裙,手执长巾,轻盈安详地婆娑起舞,创造出芙蓉出水的的恬静意境,深深激发着人们对大自然、对祖国、对和平的无限热爱的美好感情。
艺术之美的第四个基本特征是它的爱憎倾向,也就是爱什么和恨什么。在阶级社会中,倾向性的最主要之点是阶级性,在阶级虽已消灭但阶级斗争仍在一定范围内存在的社会中,倾向性也仍然带有阶级性,这是由于艺术家总是从属于一定的阶级、阶层或一定的社会集团以及他们的整个素养决定的。
艺术之美的第五个基本特征是它的民族性。所谓民族性,就是各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各自的审美理想和艺术形式的特点。换句话说,任何一件艺术作品中的美都必然具有产生这种美的各个民族的不同特色。这是由于任何一位艺术家都从属于一定的民族,他的作品中的美必然不能超脱他所在民族的整个历史。
经过艺术创造实践,把现实生活中的自然美加以概括和提炼,集中的表现在艺术作品中的美。在美学史上,由于美学家的哲学观点不同,对艺术之美的认识也不相同。黑格尔从客观唯心主义出发,认为艺术之美是历年在高级发展阶段上的美,是美的高级形式;他主张艺术之美高于自然美,宣称艺术之美是真正的美,它是“由心灵产生的再生的美,心灵和它的产品比自然和它的现象高多少,艺术之美也就比自然美高多少”。车尔尼雪弗斯基则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出发来批判黑格尔,主张自然美高于艺术之美,认为“客观现实中的美是彻底的美的。”“艺术创作低于现实中的美的事物”艺术只是生活的苍白而不准确地反映。马克思主义美学认为,艺术之美是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艺术离不开形象,因而艺术之美主要的是艺术形象的美,它同艺术形象一样也是源于现实生活,同现实生活中的形象一样具有生动性和丰富性等特征,但它又跟艺术形象一样不同于现实生活,它是艺术创造的人类审美活动的结晶,是现实生活的典型概括,因此现实生活中的美更集中,更典型。在任何一种艺术作品中,我们都能够领略到它的美。例如,散文中的诗情画意,小说中的动人情节和人物的鲜明性格,绘画中的绚丽色彩和精巧构图,雕塑中的形神逼真和力的体现,音乐中的优美旋律和欢快节奏,舞蹈中的轻盈洒脱和灵活飞动,戏剧中的冲突叠起和妙趣横生等等,都无不蕴含着丰
富的美。甚至在案头的一件小盆景中,我们也可以欣赏到美不胜收的水光云影,深壑幽林。所有这一切艺术作品中的美,都是艺术之美。
总之,艺术之美就是艺术作品中的美。离开艺术作品,也就没有艺术之美。这时的艺术作品既可以是艺术家创作出来、独立于艺术家自身之外的作品,如剧作家写出的剧本、音乐家谱出的乐章;也可以是艺术家创作之中、体现于艺术家自身的作品,如演员的表演、钢琴家的演奏。当然,在根本没有美的所谓艺术作品中,也就不存在艺术之美。
美的艺术形象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深深根植于生活之中。没有生活,就没有艺术形象,也就没有艺术形象的美。艺术形象的美,归根结底只不过是生活的反映。
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时代会有不同的艺术之美。但是,人类也有基于生理的基于地球生存环境的所有共性的共同的审美倾向,艺术作品的特性也能吻合这种倾向形成共同的美。诸如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均能形成被不同时代不同民族共同欣赏的艺术之美。所谓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艺术创造的作品也能具备普遍的永恒的美。
石膏人物像写生,是素描基础训练中的重要一环,也是我国高师美术教学中目前存在争议较多的一门基础课程。在传统教学体系中,作为培养专业学生造型能力的基础课程,石膏写生一直在教学中占有重要位置,它在形体结构、比例关系、明暗空间等方面的表现性和训练性比较明显,学生容易辨别和把握。石膏人物像能够长时间地供学生进行训练,利于其分析理解对象的结构、特征,可以不受环境、时间的限制,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较为固定地给初学者以长时间观察、分析、表现对象的条件,同时,它对于人体解剖关系以及动态规律和形体结构变化关系也有明确的交待,从而进一步为素描人物的学习打下基础,并对前后课程的衔接起到一个好的过渡。石膏写生训练是让美术初学者认识和掌握描摹对象,培养其造型能力和写实绘画语言的一个好的基础课程。
近些年来,有的院校美术学专业不再重视这门课程的教学,有的甚至已经不再开设这门课程,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
首先,传统教学方式的机械僵化导致学生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兴趣和积极性不高,没有取得好的学习效果。传统美术教学是一个严谨的、需要长时间地注重个人造型写实能力培养的体系。学生经过系列进阶式的持续性训练,从而达到相应阶段,取得相应的成果。但是,由于时间长,内容枯燥,致使很多学生渐渐失去学习的积极性和前进的动力。其次,传统教学体系改革和多种教学手段、模式并行,各种思想不统一。有的继续承认传统教学仍然有一定的积极作用而持续,有的进行改革,采取新的教学方式。当代艺术思想的盛行,对教学形态有很大影响,多种教学思路并行。写实性写生训练不再是实现美术教学成果的唯一途径。再次,高校招生的扩大化所带来的生源质量下降,个人专业基础能力较差成为不可避免的事实,这就造成专业学生对传统教学体系中的专业写实基础能力要求不达标,很多学生无法完成并达到大学本科美术专业教学的要求和检验标准。
由于上述几个方面的原因,我国高师美术专业教学在原有的体系被改变而新的体系还没有完善的情况下不得不“摸着石头过河”,就难免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出现偏颇,走入误区。
中国社会的和谐发展,需要更多的优秀的艺术作品推动社会文化事业的发展,以提高人们的审美水平及生活情趣。在表现社会现实情况和精神面貌改变方面,写实性绘画及其艺术表现语言仍占有很大的社会需求比例。因此,在高师美术学专业教学中,写实性造型能力训练仍然具有较为重要的作用。同时,由于长期以来,我国高师美术专业教学中写实性作品的评价体系的完整性,使得教师在进行教学成果检查时,能够较为清楚地把握学生目前的学习情况,并可以较为系统全面地对其给予学习评价。坚持以写实性绘画艺术语言为高师美术专业教学中主要的教学内容和检查评价标准,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系统性和自我完善。
在培养并具有了一定的写实性绘画表现能力之后,再根据个人性格喜好和发展的需要去探讨一些个人艺术发展特点和方向,这样才能使学生形成一个自发、良性、全面的学习过程和体系。而要建立良好的写实性艺术表现能力,一些传统训练课程和阶段也依然有着很大作用,石膏人物像写生就是其中之一。
在高师美术基础教学体系中,素描和色彩作为最大、也是最重要的两项基础内容,对整个大学美术专业的学习起着重要作用。石膏写生在素描基础教学过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从静物写生到人物写生训练过程中尤为重要的中间部分,起着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连接作用,如果缺少了这个中间环节,整个高师美术学素描基础教学体系就会不完整。
石膏写生训练在整个高师美术专业素描基础教学中起着贯穿全局的作用。石膏写生训练在高师美术专业素描教学中是进入更高阶段,可以提升学生自我艺术表现能力,奠定良好的写实性艺术语言的基础素描课程。绘画艺术的基础是造型能力,素描则是造型能力培养与形成的基础,写生训练是进行素描基础能力先期培养的一种教学手段。在素描基础能力形成的初期阶段,写生和临摹是提高学生造型能力和写实表现能力的主要训练手段。在我国传统的美术专业教学中,造型能力和写实表现能力的提高是通过由浅入深、按部就班的课程学习来实现,先几何体,再静物,最后是人物。而在由静物向人物写生进阶学习时,则又要进行石膏人像写生的过渡性训练。在由静物通向人物的过程中,通过石膏写生训练研究写实性造型语言的基本规律,培养科学的观察方式,提高艺术形象思维能力和捕捉造型能力。可以说,石膏写生训练是素描基础能力培养与发展的重要形成阶段,并在高师美术学专业素描基础教学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高师美术专业教学中所用的石膏人物像,是由一些具有深厚写实造型能力的雕塑艺术大师的作品翻拓下来的,这些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而且其内在的形体结构、动态比例和神态变化,都通过艺术家的处理实现了很好的艺术概括且不失真实性。石膏人物像形体结构严谨、明暗层次鲜明,艺术造型高度艺术化,学生在进行训练时更易把握其内在特点和规律;最重要的是,其质地单一简洁,整体由白色的石膏构成,不存在其他的一些形质变化,利于整体上的把握和表现。在整个素描基础课程中,几何体和静物写生作为前期阶段的基础能力训练课程,在训练时,写生对象在造型细节、形体变化上过于归纳简约,形体结构以及空间体积等方面的外在表现形式较为概括简单,虽然在质地和层次表现上变化丰富,但就造型能力而言,只是基础。真人写生的素描写生训练对于学生应具备的素描功底和造型能力的前提要求有着较高的标准,不但要求对于复杂形体和多重空间组合的认识和理解要达到一定的高度,而且对于人体的解剖学知识也要掌握,并在实践中熟练运用,如果达不到标准而进行课程训练则往往得不到理想的练习结果。这样的结果对于素描基础训练而言,反而容易变成费力不讨好的结局。最重要的是在教学过程中,由于人物自身的生理特点和生命规律,不能够长时间保持静止状态让学生进行描摹写生,往往就会在一段时间内影响学生对于人物造型的把握和塑造。如果学生在前期的素描基础训练中没有培养出深厚的造型能力,则在人物写生过程中会很吃力。由于在短时间内不能把握住人物造型特点并进行准确的表现,在出现错误和问题时也难以自我发现和修改,在培养学生细致认真和深入刻画等方面,真人写生远不及石膏写生来得方便和有实际效果。由此,我们看出石膏写生训练的意义以及其不可替代性。石膏写生训练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向更高层次的美术专业学习,培养学生对于人物造型结构、形体变化规律及艺术表现特点的掌握,并打下良好基础。很好地完成并达到石膏写生训练的要求和目的,能够使美术学专业学生在造型能力及思维意识和审美感悟能力等方面得到进一步提高,而且这种提高对于美术专业的学习至关重要。美术学专业学生在石膏写生训练的过程中,通过打下坚实的基础,建立良好的自信心和学习积极性,对于实现素描基础教学目标及为以后更高层次的艺术专业学习,都将有着不可估量的实际意义。
因此,在明白了石膏写生在高师美术学专业基础课程中的作用和意义后,我们也必须看到传统美术基础教学体系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如教学手段模式的单一和僵化、专业要求和评价标准的老化和简单等,这些造成目前素描基础课程,尤其是石膏写生训练难以形成好的效果,是不能实现理想的教学成果的影响因素。所以,我们必须尽快改革,摆脱这些影响因素,使传统教学的单一性向现代教学的多样性发展,在原有的基础上持续进步,进而取得更好的成绩。
在石膏写生训练中,不仅要注重美术学专业学生的基础写实能力的培养,还要注重其艺术创造性和独特艺术思维的训练和发展。在教学手段上,要解决传统的、单一的方式方法,不要简单地采用枯燥的写生训练方式,可以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特点和基础能力进行引导,不能让学生形成一个统一的艺术语言表现模式,千篇一律会丧失绘画艺术的价值和内在特质。不能永远都是一成不变的写生临摹训练内容,要有机地和创作结合起来,充分挖掘和发挥学生的艺术表现力与创造力,从多方位、多角度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因此,笔者相信,只要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一定可以完成对于石膏写生训练乃至素描基础课程的现代化教学体系的改革和完善,更好地完成和实现我国高师美术学专业教学的目的及要求,从而更好地为我国艺术事业和教育事业培养更多有用的人才。
作者单位:衡阳师范学院美术系
(责任编辑:贺秀梅)
滕王阁序
作者王勃 朝代唐代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仙人之旧馆。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列冈峦之体势。
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舳。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遥吟俯畅,逸兴遄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四美具,二难并。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安贫,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兹捧袂,喜托龙门。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
呜乎!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敢竭鄙怀,恭疏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材料有点多,你可以整合你用得到的去写,希望能帮到你,祝你成功
浅谈艺术之美
艺术,是艺术家借助于一定和方式对现实生活的概括反映,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艺术之美,的手段是艺术的核心,它来源于现实美,又高于现实美,是现实美的凝炼化,集中化。艺术之美具有丰富的内容,是中小学生审美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由于艺术之美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所以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愿意与艺术品接触。古今中外,不少有成就的人,都曾受到过艺术之美的熏陶。我们说艺术之美有利于青少年的成长,这主要是说艺术之美的意义。
艺术是人们认识与掌握世界的基本方式,其目的在于认识生活,反映生活,并创造生活。要实现艺术的这种目的,就必须能够欣赏艺术,而艺术之美在培养与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方面,具有现实美不可比拟的作用,因为艺术之美比现实美更集中、更强烈、更动人,因而更富感染力。艺术之美使人们的审美能力不断提高,对美的要求不断变化,而审美能力的提高和审美需求的变化又促使艺术之美的创造与欣赏向更高级的阶段发展,正是在这种互为主客体的交互作用与发展中,艺术的目的才得以实现。
高尚的、健康的感情是人的精神完美的重要条件和标志。而艺术之美对于培养和丰富人的高尚情感具有独特的作用。美的艺术品无不渗透着艺术家的感情,寄托着他的爱憎。汤显祖创作《牡丹亭》时,当写到“赏春香还是你旧罗裙”,不觉伤心落泪。梁斌在创作《红旗谱》时,也“无数次流下眼泪,是流着泪写完这本书的”。艺术家的这种充沛而丰富的情感,通过艺术形象传达给欣赏者,必然
引起强烈的感情共鸣,产生或悲、或喜、或怒、或愤的情绪,进而使感情得到净化、丰富和升华。艺术之美的情感内容,对于培养人的精神之美是不可缺少的条件。
艺术与科学不同,科学诉诸理智,它对事物的认识不增不减。而艺术诉诸感觉,引起人们对美的感受和丰富的想象。在对艺术之美的感受中,人们就会发挥想象的力量,完善、补充,丰富,甚至改变对象在心目中的性质,重新创造出新的完美意象来。例如,尽管我们许多人没有到过大草原,但读过北朝乐府民歌《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见牛羊。”头脑中就会浮现出一幅草原牧区的辽阔壮美的图景。当然,这种想象力创造力所引起的结果是因人而异的。无数事实说明,一个人的审美经验越丰富,文化水平越高,相应地他的思考和理解的能力也就越强,从而他对美的感受、领悟和情感体验也就越敏锐、越强烈。
艺术之美的基本特征,是由艺术之美的基本内容决定的。我们通过以往对艺术之美的研究,总结出艺术之美的几个基本特征:
艺术之美的第一个基本特征是它的直观性。所谓直观性,就是具体生动性和直接可感性,它能够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而在大脑中产生感觉、知觉和表象,并进而产生联想或想象。这是因为任何艺术之美总是由形象的美决定的。而一切形象又都是直观的。有些艺术作品中,艺术之美的直观性表现得十分明显。例如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美术家达·芬奇的优秀肖像画《蒙娜丽莎》。在另一些艺术作品中,艺术之美的直观性虽然不如上面所说的那么明显,但是,它们也直接作用于我们的感觉器官,使我们经过联想或想象,在脑中产生出美的形象。
艺术之美的第二个基本特征是它的协调性。所谓协调性,最根本的是指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也就是说以完全美的艺术形式表现真实的生活内容。艺术作品的美,表现在形式同内容有机地联系一在起,并且由内容来决定,而内容又仅仅在一定的形式之中。这主要是由任何艺术之美总是生活的反映来决定的。
艺术之美的第三个基本特征是它的典型性。所谓典型性,就是艺术作品中的形象既具有鲜明独特的个性又能反映一定社会本质的某些方面,并寄寓着艺术家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情感。恩格斯要求作家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就是指的这种典型性。毛泽东同志所说:“文艺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却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也是指的这种典型性。艺术之美的典型性这一特征,同样是由艺术之美的基本内容决定的,它是人对于美的理想的追求和体现。
在一切艺术之美中,都具有这种典型性。例如,解放初期我国著名舞蹈家戴爱莲创作的《荷花舞》,既有鲜明的个性,又反映了我国广大人民在解放后的新中国所过的那种和平幸福、欣欣向荣的新生活。在蓝天白云下,在翠柳环绕的荷塘中,荷花仙子们身着粉红舞衣和淡绿舞裙,手执长巾,轻盈安详地婆娑起舞,创造出芙蓉出水的的恬静意境,深深激发着人们对大自然、对祖国、对和平的无限热爱的美好感情。
艺术之美的第四个基本特征是它的爱憎倾向,也就是爱什么和恨什么。在阶级社会中,倾向性的最主要之点是阶级性,在阶级虽已消灭但阶级斗争仍在一定范围内存在的社会中,倾向性也仍然带有阶级性,这是由于艺术家总是从属于一定的阶级、阶层或一定的社会集团以及他们的整个素养决定的。
艺术之美的第五个基本特征是它的民族性。所谓民族性,就是各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各自的审美理想和艺术形式的特点。换句话说,任何一件艺术作品中的美都必然具有产生这种美的各个民族的不同特色。这是由于任何一位艺术家都从属于一定的民族,他的作品中的美必然不能超脱他所在民族的整个历史。
经过艺术创造实践,把现实生活中的自然美加以概括和提炼,集中的表现在艺术作品中的美。在美学史上,由于美学家的哲学观点不同,对艺术之美的认识也不相同。黑格尔从客观唯心主义出发,认为艺术之美是历年在高级发展阶段上的美,是美的高级形式;他主张艺术之美高于自然美,宣称艺术之美是真正的美,它是“由心灵产生的再生的美,心灵和它的产品比自然和它的现象高多少,艺术之美也就比自然美高多少”。车尔尼雪弗斯基则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出发来批判黑格尔,主张自然美高于艺术之美,认为“客观现实中的美是彻底的美的。”“艺术创作低于现实中的美的事物”艺术只是生活的苍白而不准确地反映。马克思主义美学认为,艺术之美是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艺术离不开形象,因而艺术之美主要的是艺术形象的美,它同艺术形象一样也是源于现实生活,同现实生活中的形象一样具有生动性和丰富性等特征,但它又跟艺术形象一样不同于现实生活,它是艺术创造的人类审美活动的结晶,是现实生活的典型概括,因此现实生活中的美更集中,更典型。在任何一种艺术作品中,我们都能够领略到它的美。例如,散文中的诗情画意,小说中的动人情节和人物的鲜明性格,绘画中的绚丽色彩和精巧构图,雕塑中的形神逼真和力的体现,音乐中的优美旋律和欢快节奏,舞蹈中的轻盈洒脱和灵活飞动,戏剧中的冲突叠起和妙趣横生等等,都无不蕴含着丰富的美。甚至在案头的一件小盆景中,我们也可以欣赏到美不胜收的水光云影,深壑幽林。所有这一切艺术作品中的美,都是艺术之美。
总之,艺术之美就是艺术作品中的美。离开艺术作品,也就没有艺术之美。这时的艺术作品既可以是艺术家创作出来、独立于艺术家自身之外的作品,如剧作家写出的剧本、音乐家谱出的乐章;也可以是艺术家创作之中、体现于艺术家自身的作品,如演员的表演、钢琴家的演奏。当然,在根本没有美的所谓艺术作品中,也就不存在艺术之美。
美的艺术形象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深深根植于生活之中。没有生活,就没有艺术形象,也就没有艺术形象的美。艺术形象的美,归根结底只不过是生活的反映。
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时代会有不同的艺术之美。但是,人类也有基于生理的基于地球生存环境的所有共性的共同的审美倾向,艺术作品的特性也能吻合这种倾向形成共同的美。诸如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均能形成被不同时代不同民族共同欣赏的艺术之美。所谓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艺术创造的作品也能具备普遍的永恒的美。
“艺术之美”作文,以音乐,画(油画、素描),电影命题
本文2023-09-22 14:49:21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690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