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氏的由来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2浏览:5收藏

耿氏的由来,第1张

耿是中国第139大姓氏,在河北和河南更有影响力。当代耿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079%,总人口约99万。

耿的名字与图腾

庚,由一耳火,一耳火组成,有两个会意的形状,表示火燃烧时发出的声音。在金文和篆书中,更是字,是组合,楷书成为现在的书写形式。用火的声音和光来比喻一个大人物的性格,表现出高洁的品质。因此,古代贵族居住的地方可能被命名为'庚'以纪念它。耿人以此为氏族的原始图腾,以耿之形为族徽、族名,进入早期活动场所,成为耿荻。他们建造的城堡上有耿二字,最终发展成一个国家,出现了耿姓。

耿氏的起源与演变

耿氏的起源主要分为三支:子氏、姬氏、应氏。

第一个来源于姓氏。商祖义迁邢时,又名耿,为殷商旧族所居。他的家乡在河南省温县东部,后迁到河北省邢台。盘庚由庚迁郝,老家在河南偃师西。留在耿的,以夷为氏。

第二个来源于姬姓。耿国,出自姬姓,西周初年封侯,老家在今山西河津东南。春秋鲁明公第二年,灭耿,封夙赵。庚国子孙奔楚为医,以国为氏。姬姓耿氏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

第三个远胜姓。灭耿封夙赵,夙赵以邑为氏。赢姓耿氏。嬴姓耿氏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

外来基因的流入

耿氏谱系一直比较单一,直到清初,世代居住在辽宁的满族和朝鲜族开始出现耿氏。后来,耿这个姓氏也出现在中国东北的蒙古人和锡伯族中。东北耿姓与民族融合同化有关。

历史上商庚姓氏的分布与迁徙

先秦时期,耿氏曾活跃于河南、山西、河北等地。秦汉时期,耿氏曾东移至山东,唐宋时期南移至江南。

宋朝时,耿氏近十万,约占全国人口的013%,居第115位。耿氏主要分布在河北、河南等地,其中耿氏约占总人口的60%。河南是耿姓最多的省份,约占总人口的32%。其次,分布在湖南、陕西、山东、山西、江苏等地。

明朝时期,耿氏为72000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08%,居第160位。当时山东、河北、河南是耿姓集中地区,约占耿姓总人口的62%,其次是安徽、云南、湖北、山西、江苏。山东是耿姓第一大省,约占耿姓总人口的34%。

当代耿氏的分布与图谱

耿姓人口约99万,为中国第139个姓氏,约占全国人口的0079%。自宋代以来,耿姓人口增长率呈千年V型趋势。目前,河北是全国耿姓人口最多的省份,约占全国耿姓人口的24%。河南、河南、江苏、山东、安徽是耿氏的主要分布区,约占五省耿氏人口的62%。其次分布在山西、黑龙江、北京、内蒙古、辽宁,这五个省区市占耿姓人口的21%。基本上在全国形成一个以河北、河南为中心的耿氏分布区。

耿氏分布于山西、河北、河南、京津、湖北北部、安徽大部、江苏、云南东部、陕西北部、内蒙古大部、辽宁、冀

耿氏郡县有莱文、扶风、河东。耿是怀远人。“杨梅”和“怀远”的名称都出自东汉时期的耿秉。耿秉在东汉汉帝时,是徐的都督,是个好将军,精通兵法,北伐匈奴,破车,张帝时拜辽将军。匈奴接受了他的好意,崇拜Xi将军。又破北匈奴,追到杨希嫣山,取石记功,封梅阳侯。当匈奴听到它的死讯时,举国哀悼,所以它也被称为唐淮源。

有四副重要的对联名叫“更”:

建立一个仓库公寓;崇拜源泉。

荣;位列十大人才。

知前吉凶;错过就很神奇了。

诗歌天才;坂本。

目前,上海图书馆藏有《耿氏宗谱》一部,国内其他图书馆藏有《耿氏宗谱》九部。

名人频率和家族圣贤

从755年到79000年,姓耿的名人有63人,占总人数的014%,在名人姓氏排行榜中排名第128位;耿的著名文学家占全国文学家总数的004%,排名第218位。耿氏名医占全国医学博士总数的007%,排名第176位;耿名家占中国历代艺术家的006%,排名第176位。

一个姓耿的历史名人:寿昌,西汉大农民;东汉太守,东光侯,建威将军,侯耿_,无极队长,郑将军,侯耿_;北魏大鹿总督耿宣,北周骠骑将军耿浩,开复仪三司;唐代诗人耿雍,画家耿;北宋尚左书程庚南中;耿静,我们南宋田萍的统帅,金义军的领袖;明代长兴侯耿炳文、南京刑部尚九畴、吏部尚玉、胡部耿定向;耿钟鸣,清初三藩之一的靖南王;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耿飚和植物学家耿一力。

耿血型

总的来说,耿人的血型分布是:O型占317%,A型占283%,B型占305%,AB型占95%。

关于耿氏的历史和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耿姓在古代多以高阳(今属河北)为郡望,当代则以河北、河南、江苏、安徽、山东、山西、黑龙江、辽宁等省为主要居住区。

历代名人,主要有汉太守耿夔、大司农耿寿昌、东汉开国名将、军事家,云台二十八将第四位耿弇,唐诗人耿湋、宋名将耿京、清蕃王耿精忠、近代***革命家耿青当代外交家耿飚等。

耿姓的来源主要有两支,其中较早的一支与地名有关。

相传在今河南温县东部一带,在商朝时被称为邢,由于与耿字的读音相近也称耿。

在其第14任国王祖乙在位时,因为不满于国都相的残破,将国都迁到这里,使之一度成为商王朝的统治中心。

关于古耿国的建立,最早的记载见于《尚书·商书·祖乙》中:“祖乙圯牗音yi牍于耿,作《祖乙》。”可惜《祖乙》的正文没有流传下来,只有上述作为《祖乙》序言的一句话,但尚书中的这一句话,首次将耿作为一个国都记载下来,其时代当在祖乙时期,即公元前14世纪。那么祖乙何许人

耿姓

也?原来黄帝的曾孙喾牗音ku牍,将他的儿子契牗音xie牍封于商,契当是商人的祖先,自契始经过14代传至成汤,成汤推翻夏朝建立了商朝,商朝从汤到纣经历了17代30个君王,祖乙是商朝的第7代第13个君王。

关于商君祖乙的定都,《史记·殷本纪》中记载:“帝中丁迁于嗷牗音ao牍。河亶(音dan)甲居相。祖乙迁于邢牗音geng牍。”古代邢与耿同音,是否指一个地方,史学界仍有争议。但据耿氏家族流传下来的说法,邢与耿不是一个地方。相传祖乙迁至邢以后,就将国都定在那里,而将他的弟弟祖丙封于耿地,建立耿国并立祖丙为国君。后来的耿氏族人,尊祖丙为耿氏之祖,每年的腊月初五祖丙诞辰,供祭祖丙时摆设柿饼,当地方言柿饼近似于“思丙”,有追思祖丙的意思。柿饼中的上品又叫做耿饼,源于此。那么耿地在哪里呢?据《括地志》中记载:“绛州龙门县东南十二里耿城,故耿国也”。

另据《国家地名词典、河津词目专辑》中记,距河津城关镇东南10公里的山王村,即是耿国国都所在地,古代俗名称帝王村,村北洞门楼所书“古耿名都”四字,数代不易。清初时因村中几近王姓,遂易名三王村,嘉庆年间为昭彰古迹,正名王村,民国年间称帝王村,解放后因此名有封建色彩,改名山王村。据说该村中宫、金库、暗地、城前、城后等古耿国遗址犹存。

关于古耿国的灭亡,古文献中有明确的记载,司马迁在《史记·晋世家》中这样写道:“十六年,晋献公作二军。公将上军,太子申生将下军,赵夙御戎,毕万为右,伐灭霍、灭魏、灭耿。还为太子城曲沃,赐赵夙耿,赐毕万魏,以为大夫。”这一段明确记载了古耿国灭亡的时间是在晋献公十六年,即公元前661年。从殷商时期的祖丙立国到春秋时期耿国末代国君太乙的弃国归隐,古耿国共经历了商、周、春秋三个时期,先后共25代32位君侯,时间长达700余年。这与耿氏族人保存的《先祖君侯谱》中“君侯三十二,国运七

耿姓

百长”的记载是相符的。一个古代的诸侯小国,能够衍延生息如此长的时间,足以证明其先祖建立和治理耿国的业绩,同时也充分体现出耿氏先民的品格和智慧。

中国汉族人的姓氏很多来自古代的诸侯国名,诸侯国消亡后国名作为地名和姓氏则长期保留下来,古耿国也不例外,当它消亡以后,耿就作为姓氏延续下来,凡如今的耿姓汉人,不论远近都应该是古耿国的传人,而河津则是耿氏后裔的根祖之地,我(指的是“耿秉强”)的临猗农村老家就是一个耿氏后裔的集聚地,整个村子里几乎全姓耿,据老辈人讲,我们村过去就有续修家谱的习惯,每隔几年就要续一次家谱,到文革前家谱资料摞起来足有半人高,人称“文献世家”,只可惜这些家谱资料在文革中作为宗族势力的典型,被当作阶级斗争的反面教材在全省范围内参观展览,至今下落不明,实感可悲可叹。[1]

2起源

起源一

以地名为姓。商代有君王名祖乙,祖乙继父河亶(DAN)甲,起初都城设在相地,即今河南省的

耿姓

内黄县境。因内黄县地处黄河下游,河水时有暴涨,河水一涨洪水泛滥,不仅大量庄园被冲毁,黎民百姓难得定居,生命财产时有淹没的危险,就连帝王都城也朝不保夕,商王祖乙为此整日锁眉不展,食寝不安,他身边的贤臣巫贤子早已估摸到祖乙王的心事,于是便直言不讳地向他启奏说:“君主之虑卑职早就洞察,无非是为都城之变迁而已!”祖乙王听了甚是欢心地说:“贤相既然了解,就该为朕出谋定夺。”巫贤大臣坦然应曰“闻说西有耿地,位汾阴,那儿一 则物阜民顺,二则非诸侯兵家瓜分之地,何不迁耿建都城。” 祖乙闻听后思谋良久,不久便下了一道通令,把都城一举从相地迁到耿地。即山西河津市东南二十里的山王村。

而后,次年,由于河患,祖乙由耿迁至邢以后,一部分商朝的公族没有跟随他南迁,仍然留在了耿地,而将他的弟弟祖丙封于耿地(今天的山西河津山王村一带),建立耿国并立祖丙为国君。耿国后人便以地名为姓 ,后来祖丙被尊奉为耿氏之祖,每年的腊月初五是祖丙诞辰,为纪念这位氏祖,摆设柿饼(“柿饼”一词在晋南发音:SI BING,有思念祖丙的意思 )

起源二

以国为姓。周朝建立后耿国灭亡,周室封同姓人再次于耿(今山西河津山王一带),重新建立耿国,是为姬姓耿国,春秋时(公元前661年),晋献公灭耿,原耿国公室后裔逃往他国,以国为姓,是为耿姓。

后晋献公将耿地封给赵夙,赵氏后人也姓耿。

起源三

出自他族或他族改姓

① 清高丽人有耿姓,世居博川郡。

② 清满洲人有耿姓,世居沈阳。

③ 裕固族各尔格兹氏汉姓为耿。

④ 羌族耿家志(房名),后改姓耿。

⑤ 今满、蒙古、土家、锡伯等民族均有此姓。

证据

(补注):以下是证明耿姓来自山王的史书证据

①《山西通志》(卷八) 、《 河津县志》(光绪版)云:“河津古耿地,‘禹贡’冀州之域。历唐虞

耿姓

夏皆为甸服。商祖乙(公元前1525~前1507 年)自相迁此,为王都,凡七世。”

②《索隐》:“刑音耿”。近代,本亦作“耿”。今河东皮氏有耿乡。”

③《集韵》 三十九耿部,有“刑”字,云:“地名,通耿。”

④《路史国名记》亦说“耿”即“刑”。这说明“祖乙迁于耿”一作“祖乙迁于刑”。二者为一地,即之:今河津山王一带。

⑤《河津县志·古篇》载:“耿都城在县东南二十里,汾水西迳耿乡城北,故殷都也。

⑥《通志二六以国为氏》记载:“耿氏,姬姓。商时侯国,鲁闵元年(公元前661年)为晋所灭。今河中龙门县南十二里耿城是。”

⑦《古今姓氏书辨证三十九耿》记载:“耿氏,出自姬姓。侯伯之国,其地皮氏县东南耿乡是也。

起源四

源于姬姓,出自周朝王室同姓贵族的封地,又为诸侯国,属于以国名为氏。耿地原为商王朝耿国,在周惠王姬阆十六年(晋献公姬佹诸十六年,公元前661年),晋献公吞灭耿国,之后有周朝王室贵族被封于其地,为姬姓小诸侯国,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国名作为自己姓氏者,称耿氏,成为耿氏家族的另一支。

起源五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典·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满族赓音氏,满语为Gengyin Hala,汉义“昭、明”,世居黑龙江流域。清朝中叶以后,多以其氏族名称首音的谐音汉字为汉化姓氏,冠汉姓为耿氏、赓氏等。

起源六

源于朝鲜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旗分内高丽姓》记载:

朝鲜族耿氏,世居博川郡(今朝鲜平安北道西南部大宁江左岸的博川平原),后为满洲正蓝旗包衣,代表人物就是耿世尼,他的孙子耿赫森曾出任正蓝旗参领。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Geng Hala。清朝中叶以后,朝鲜族、满族耿氏所冠汉姓即为耿氏。

起源七

源于裕固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裕固族耿氏,源出裕固族的各尔格兹氏族,本源出自西突厥阿史那部。[1]

起源八

明永乐初,侍御柴文以戆直得罪,子孙俱祸,易姓耿。后由贡士历官江南庐江知县耿光祖,即柴文侍御九世孙,今门祚衰微。[2]

3得姓始祖

耿姓的得姓始祖非祖乙,而是祖丙,公元前1525年,商第十四代君王商祖乙只是将商都迁到了一个叫耿的地方,并没有建国,次年,由于河患,重新迁都,而将弟弟祖丙封于耿地,建立耿国,并立祖丙为国君。后来的耿氏族人,尊祖丙为耿氏之祖,为纪念这位氏祖,每年的腊月初五祖丙诞辰,供祭祖丙时摆设柿饼,将姓改做耿。

  耿姓在古代多以高阳(今属河北)为郡望,当代则以河北、河南、江苏、安徽、山东、山西、黑龙江、辽宁等省为主要居住区。历代名人,主要有汉太守耿夔、大司农耿寿昌、唐诗人耿湋、宋名将耿京、清蕃王耿精忠、当代外交家耿飚等。

  关于古耿国的建立,最早的记载见于《尚书·商书·祖乙》中:“祖乙圯牗音yi牍于耿,作《祖乙》。”可惜《祖乙》的正文没有流传下来,只有上述作为《祖乙》序言的一句话,但尚书中的这一句话,首次将耿作为一个国都记载下来,其时代当在祖乙时期,即公元前14世纪。那么祖乙何许人

  也?原来黄帝的曾孙喾牗音ku牍,将他的儿子契牗音xie牍封于商,契当是商人的祖先,自契始经过14代传至成汤,成汤推翻夏朝建立了商朝,商朝从汤到纣经历了17代30个君王,祖乙是商朝的第7代第13个君王。

  关于商君祖乙的定都,《史记·殷本纪》中记载:“帝中丁迁于嗷牗音ao牍。河亶(音dan)甲居相。祖乙迁于邢牗音geng牍。”古代邢与耿同音,是否指一个地方,史学界仍有争议。但据耿氏家族流传下来的说法,邢与耿不是一个地方。相传祖乙迁至邢以后,就将国都定在那里,而将他的弟弟祖丙封于耿地,建立耿国并立祖丙为国君。后来的耿氏族人,尊祖丙为耿氏之祖,每年的腊月初五祖丙诞辰,供祭祖丙时摆设柿饼,当地方言柿饼近似于“思丙”,有追思祖丙的意思。柿饼中的上品又叫做耿饼,源于此。那么耿地在哪里呢?据《括地志》中记载:“绛州龙门县东南十二里耿城,故耿国也”。

  另据《国家地名词典、河津词目专辑》中记,距河津城关镇东南10公里的山王村,即是耿国国都所在地,古代俗名称帝王村,村北洞门楼所书“古耿名都”四字,数代不易。清初时因村中几近王姓,遂易名三王村,嘉庆年间为昭彰古迹,正名王村,民国年间称帝王村,解放后因此名有封建色彩,改名山王村。据说该村中宫、金库、暗地、城前、城后等古耿国遗址犹存。

  关于古耿国的灭亡,古文献中有明确的记载,司马迁在《史记·晋世家》中这样写道:“十六年,晋献公作二军。公将上军,太子申生将下军,赵夙御戎,毕万为右,伐灭霍、灭魏、灭耿。还为太子城曲沃,赐赵夙耿,赐毕万魏,以为大夫。”这一段明确记载了古耿国灭亡的时间是在晋献公十六年,即公元前661年。从殷商时期的祖丙立国到春秋时期耿国末代国君太乙的弃国归隐,古耿国共经历了商、周、春秋三个时期,先后共25代32位君侯,时间长达700余年。这与耿氏族人保存的《先祖君侯谱》中“君侯三十二,国运七

  百长”的记载是相符的。一个古代的诸侯小国,能够衍延生息如此长的时间,足以证明其先祖建立和治理耿国的业绩,同时也充分体现出耿氏先民的品格和智慧。

  我国汉族人的姓氏很多来自古代的诸侯国名,诸侯国消亡后国名作为地名和姓氏则长期保留下来,古耿国也不例外,当它消亡以后,耿就作为姓氏延续下来,凡现在的耿姓汉人,不论远近都应该是古耿国的传人,而河津则是耿氏后裔的根祖之地,我(指的是“耿秉强”)的临猗农村老家就是一个耿氏后裔的集聚地,整个村子里几乎全姓耿,据老辈人讲,我们村过去就有续修家谱的习惯,每隔几年就要续一次家谱,到文革前家谱资料摞起来足有半人高,人称“文献世家”,只可惜这些家谱资料在文革中作为宗族势力的典型,被当作阶级斗争的反面教材在全省范围内参观展览,至今下落不明,实感可悲可叹。

  起源一

  以地名为姓

  商代有君王名祖乙,祖乙继父河亶(DAN)甲,起初都城设在相地,即今河南省的

  内黄县境。因内黄县地处黄河下游,河水时有暴涨,河水一涨洪水泛滥,不仅大量庄园被冲毁,黎民百姓难得定居,生命财产时有淹没的危险,就连帝王都城也朝不保夕,商王祖乙为此整日锁眉不展,食寝不安,他身边的贤臣巫贤子早已估摸到祖乙王的心事,于是便直言不讳地向他启奏说:“君主之虑卑职早就洞察,无非是为都城之变迁而已!”祖乙王听了甚是欢心地说:“贤相既然了解,就该为朕出谋定夺。”巫贤大臣坦然应曰“闻说西有耿地,位汾阴,那儿一 则物阜民顺,二则非诸侯兵家瓜分之地,何不迁耿建都城。” 祖乙闻听后思谋良久,不久便下了一道通令,把都城一举从相地迁到耿地。即现在的山西河津市东南二十里的山王村。

  而后,次年,由于河患,祖乙由耿迁至邢以后,一部分商朝的公族没有跟随他南迁,仍然留在了耿地,而将他的弟弟祖丙封于耿地(今天的山西河津山王村一带),建立耿国并立祖丙为国君。耿国后人便以地名为姓 ,后来祖丙被尊奉为耿氏之祖,每年的腊月初五是祖丙诞辰,为纪念这位氏祖,摆设柿饼(“柿饼”一词在晋南发音:SI BING,有思念祖丙的意思 )

  起源二

  以国为姓

  周朝建立后耿国灭亡,周室封同姓人再次于耿(今山西河津山王一带),重新建立耿国,是为姬姓耿国,春秋时(公元前661年),晋献公灭耿,原耿国公室后裔逃往他国,以国为姓,是为耿姓。

  后晋献公将耿地封给赵夙,赵氏后人也姓耿。

  起源三

  出自他族或他族改姓

  ① 清高丽人有耿姓,世居博川郡。

  ② 清满洲人有耿姓,世居沈阳。

  ③ 裕固族各尔格兹氏汉姓为耿。

  ④ 羌族耿家志(房名),后改姓耿。

  ⑤ 今满、蒙古、土家、锡伯等民族均有此姓。

  证据

  (补注):以下是证明耿姓来自山王的史书证据

  ①《山西通志》(卷八) 、《 河津县志》(光绪版)云:“河津古耿地,‘禹贡’冀州之域。历唐虞

  夏皆为甸服。商祖乙(公元前1525~前1507 年)自相迁此,为王都,凡七世。”

  ②《索隐》:“刑音耿”。近代,本亦作“耿”。今河东皮氏有耿乡。”

  ③《集韵》 三十九耿部,有“刑”字,云:“地名,通耿。”

  ④《路史国名记》亦说“耿”即“刑”。这说明“祖乙迁于耿”一作“祖乙迁于刑”。二者为一地,即之:今河津山王一带。

  ⑤《河津县志·古篇》载:“耿都城在县东南二十里,汾水西迳耿乡城北,故殷都也。

  ⑥《通志二六以国为氏》记载:“耿氏,姬姓。商时侯国,鲁闵元年(公元前661年)为晋所灭。今河中龙门县南十二里耿城是。”

  ⑦《古今姓氏书辨证三十九耿》记载:“耿氏,出自姬姓。侯伯之国,其地皮氏县东南耿乡是也。

  耿姓的得姓始祖非祖乙,而是祖丙,公元前1525年,商第十四代君王商祖乙只是将商都迁到了一个叫耿的地方,并没有建国,次年,由于河患,重新迁都,而将弟弟祖丙封于耿地,建立耿国,并立祖丙为国君。后来的耿氏族人,尊祖丙为耿氏之祖,为纪念这位氏祖,每年的腊月初五祖丙诞辰,供祭祖丙时摆设柿饼,将姓改做耿。

  耿姓逐渐散居于今河南、河北、山西、陕西等地。西汉时,耿姓人始崭露头角,其中以耿寿昌最为著名,他被赐爵关内侯,子孙遂留居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另有耿育、耿丰、耿昌、频阳(今陕西

  省富平)人耿定见诸史册。

  汉武帝时,迁徙郡国吏民豪杰到扶风茂陵(今陕西省兴平东北),时巨鹿(今属河北省)耿姓一支以二千石官吏身份迁于该地。此支耿姓下传至东汉耿况时,耿姓历史上最为显赫的家族诞生了,其膝下六子:耿弇、耿舒、耿国、耿广、耿举、耿霸。在中兴汉室的战争中,个个军功显赫,威震四夷,而且其子孙后代,亦不遑多让,竞现于史。自光武中兴迄于汉末建安,此支家族出了大将军二人,将军九人,卿十三人,列侯十九人,娶皇家公主三人,嫁于皇家并贵为皇后一人,中郎将、抚羌校尉及刺史二千石数十百人。此支耿姓光芒四射,压倒了同时期的巨鹿宋子(今河北省赵州)人耿纯家族(其封东光侯,堂兄弟三人及子皆封侯,可谓一门五侯)。东汉末期,此支耿姓几乎遭受灭顶之灾,耿国曾孙耿纪,被曹操诛灭三族,耿霸玄孙耿援亦被灭族,只存耿援孙耿弘一支。另耿纯起事时,率有宗族宾客两千多人,后其家族被留居蒲吾(今河北省灵寿西南)。

  魏晋南北朝至隋唐,耿姓人在河东、高阳、扶风等地繁衍得颇为兴盛,并在上述三地形成耿姓郡望。此际之耿姓也有徙居今江苏、安徽等江南之地者。宋元之际,耿姓在江南之地分布更广,但族小势微。明初,山西耿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南、河北、山东、北京、天津等地。明末,耿仲明由山东迁居辽东盖州马兰峪(今辽宁省盖县境内)。清康乾年间及以后,冀、鲁、豫等地的耿姓伴随闯关东的风潮入迁东北三省。如今,耿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河北、河南、江苏、安徽、山东、山西、黑龙江、辽宁等多此姓,上述八省之耿姓约占全国汉族耿姓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七。耿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四十八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零七六。

耿姓起源于商代的耿国,位于今山西河津,是商朝的附庸国。周朝建立后灭掉了耿国,后来周王室封王族中人于耿,建立耿国,春秋时它又被晋国灭掉。最早的记载见于《尚书·商书·祖乙》中:“祖乙圯牗音牍于耿,作《祖乙》。”

耿姓在古代多以高阳(今属河北)为郡望,当代则以河北、河南、江苏、安徽、山东、山西、黑龙江、辽宁等省为主要居住区。历代名人:汉太守耿夔,大司农耿寿昌,东汉开国名将、军事家、云台二十八将第四位耿弇,唐诗人耿湋,宋名将耿京,清蕃王耿精忠,近代革命家耿青,当代外交家耿飚等。

耿氏的由来

耿是中国第139大姓氏,在河北和河南更有影响力。当代耿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079%,总人口约99万。耿的名字与图腾庚,由一耳火,一耳火组成,有...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