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巢湖历史名人
范 增] (公元前277——前204)秦末著名政治家。居巢(今安徽巢湖市居巢区亚父乡)人。《史记•项羽本纪》载:“居巢人范增,年七十,素居家,好奇计。”秦末农民战争时,曾劝项梁立楚王族后裔为楚怀王。公元前207年,秦军围钜鹿(今河北平乡西南),楚怀王命宋义、项羽救赵,他为末将。后归项羽,为其主要谋士,被尊为“亚父”。曾屡劝项羽杀刘邦;羽不听,反中刘邦反间计;削其权力,愤而离去,病死于途中。刘邦尝言:“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文 翁] 西汉著名教育家、治水官吏。字仲翁,庐江舒(今安徽庐江)人。汉景帝末年为蜀郡守,兴教育、修水利,政绩卓著。他治蜀首重教育,选派小吏至长安,受业博士,或学律令,结业回归,择优“为右职,次举官至郡守刺史者”;在成都兴办地方“官学”,入学者得免徭役,以优良者为郡县吏,促进当地文化的发展。班固《汉书》评说:“至今巴蜀好文雅,文翁之化也。”《都江堰水利述要》载,文翁在任职期间,“穿湔江,灌溉繁田一千七百顷”。 (175——210)三国时期著名军事家。字公瑾,今庐江人。出身官宦世家,曾祖周景,伯父周忠,皆官至汉太尉;父周异为洛阳令。少与孙策友善,曾为居巢(今巢湖市居巢区)长,后归孙策,为建威中郎将,人称周郎。策死,与张昭同辅孙权,任前部大都督。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占领荆州后,统帅水军、步兵数十万,试图南下,一举消灭东吴。他和鲁肃审时度势,指出曹操冒险用兵有四患,并亲率吴军与刘备联军大破曹操于赤壁(今湖北赤壁市)。十五年(210年)率军西征,箭伤复发,卒于巴丘(今湖南岳阳巴陵山),孙权迎丧至芜湖,命葬故里,墓在庐江城东郊。《三国志》载其有姿貌,精音乐,为人谦和。
[周 瑜]
[王 蕃] (228——266)三国时期天文学家、数学家。字允元,今庐江人。他博览多闻,通晓天文、数学。先后任吴国尚书郎、散骑中常侍等职。据浑天说和天象观察,制作浑天仪,以三分之长为一度,周长一丈零九寸六分,介于古浑天仪和张衡制浑天仪之间。有《浑天图记》、《浑天象注》。他进行数学研究,计算出圆周率为π=315,与刘徽的“徽率”、祖冲之的“祖率”相近。因性格直率,遭受佞言,被吴王孙皓杀害。《三国志》有传。 (1019——约1085)北宋著名歌豪。字师雄,今和县南义乡人。他幼读经史,爱写诗文,20岁游学开封。时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爱慕其才,请任幕府书记官,推辞未赴。同年六月,自谋任武成军节度判官,后应召进京都任秘阁校勘。与诗人欧阳修、石曼卿相处甚密。其师石介评曰:“曼卿豪于诗,永叔豪于词,师雄歌亦豪,三人宜同称。”故有“三豪”之称,北宋康定元年(1040年),辞官还乡丰山杜村,特意购六株玉蝶梅植于住宅旁,平日邀宴宾朋,饮酒赋诗,赏梅兴。以特奏名仕,任新淦县尉。著有《诗豪集》。
[杜 默]
[徐 兢] (1091—1153)南宋书画家。字明叔,今和县人。十八岁入太学,学优,会试不佳。后以父徐宏中任辅将仕郎,步入仕途。初授司刑曹事,继知县事。宣和六年(1124年),徐兢以国信使出使高丽,撰《高丽图经》四十卷,详细记载高丽的国体、风俗、事物等,徽宗阅,喜,赐同进士出身,擢知大宗正丞事,兼管书学。工画精书法,他的山水人物画,时人誉为神品。他的书法,兼备颜(真卿)、柳(公权)诸体之长。绍兴二十二年(1153年),回历阳省亲,卒于途中。
[张孝祥] (约1132~1169) 南宋著名词人。唐张籍后裔,字安国,号于湖居士,今和县乌江镇人,后移居芜湖。绍兴进士,因廷试第一(即状元),居秦桧孙秦埙之上,桧指其父张祁谋反,被投入狱。死,为秘书省正字,历宫中书舍人、广南西路安抚使、荆湖北路安抚使,进显谟阁致仕。他诗、词、书法俱佳,尤以词著称。词风接近苏轼,为豪放派词人;内容多要求国家统一,反对苟且偷安,长调《六州歌头》尤为感人。有《于湖集》、《于湖词》。 (1313~1371) 明朝开国将领。今含山县黄墩乡人,农民出身。至正十二年(1352年),在家乡结寨组建水军;十四年,与廖永安、俞通海、桑世杰等部会合人巢湖,次年致书归附朱元璋。从元璋渡江,克采石、太平(今当涂),取水阳(在今宣城)、泾县,授总管之职。后攻克金陵、镇江等地,高升秦淮翼元帅、佥行枢密院事。洪武元年(1368年),进封荣禄大夫。三年,授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荣禄大夫柱国,巡视广东海防城堡,次年卒于崖州(今海南省崖县),还葬黄墩,追封巢国公。 (1324~1388)明朝开国将领。今含山铜闸镇人。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投奔驻和州朱元璋,为璋侍卫。至正十六年二月,随璋攻克金陵,又克镇江,授领军先锋,英勇善战,升统军大元帅。至正二十三年,与陈友谅大战鄱阳湖,尽歼谅部,为留守中卫指挥佥事。二十七年擒张士诚以归,留守左卫指挥使。洪武十二年命视大都督府事,封为安庆侯。二十一年病故,追封为“皖国公”,赐葬钟山。
[华 高]
[仇 成]
[李 信 李 彬] 李 信 明朝开国将领。今含山县陶厂镇人。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在和州归附朱元璋。随璋渡江,克采石、太平、溧水、溧阳。十七年克常州,被选任前部先锋,驻守常州。洪武元年克廷平,统一了浙江、福建。洪武三年正月。调太原守御,六月调守潞州,升太原卫管军副千户。十一年二月被封为武殷将军。十八年授明威将军。二十年远征漠北,获虏有功。二十五年升辽东都指挥使,卒于任上。
李 彬 (~1422)李信之子。洪武二十二年袭父职任济州卫指挥佥事。二十七年,统领官军修筑宣府及德胜口等处长城。建文元年(1399年),燕王朱棣起兵南下,擢为先锋,因转战有功,永乐元年(1403年)被封为同知右军都督府事丰城侯。后巡守海疆,防倭入侵。永乐五年奉命率军平交趾(今越南);二十年正月,病故于交趾。追封“茂国公”。葬于故里陶厂。 明朝状元。字用大,今无为人。永乐十三年(1420年)第七名进士。殿试后,明成祖召见,询及祭汜、兵戌,应对中肯,考究说明,被成祖擢为第一,称状元。授修撰,纂修《宣庙实录》,升侍讲。不久,因疾告假归里。正统十一年(]446年)复任。翌年主持顺天乡试。景泰三年(1452年)以侍讲职,兼任南京掌院员。后升侍讲学士,代理南京国子监事,卒于官。 (1491—1559)明朝著名哲学家。字嵩柏,号苏原,今无为人。正德进士。历官兵部主事、户部主事,至吏部文选司郎中不对题。40余岁辞官归里,专事著述。以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反对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在认识论上,坚持“德性之知”必须由于“闻见之知”,肯定认识与学习和锻炼的关系。他早年受外祖父张纶的启迪,不赞同宋儒把性和气区别开来作为善恶相对的划分,并反对那种深山大泽有鬼有神的唯心论。他的哲学著作思想曾经产生很大影响,至今仍受日本学术界的重视。1984年中华书局出版了《吴廷翰集》。
[邢 宽]
[吴廷翰]
[宛嘉祥] 明朝文学家。号白湖,今庐江人。年少自学苦攻七年,中嘉靖举人,在广信、临清任职。不久,提升为户部郎。后任贵州思南府知府,治匪有功,久任思南,清除了匪患。百姓安居乐业,自发建碑记其功德。晚年,辞官回家。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总篡《庐江县志》,另著有诗文集。 (1621~1693)明末清初著名画家。字务旃,号鹰阿山樵,戴重之子。戴本孝继承父志,拒绝做清朝的官,一生隐居山林。他性情高旷,迷恋山水;能诗会画,多作卷册小景。他画山水善用干笔蘸墨,深得元人气味。著有《前生集》、《余生集》等书。戴本孝兄移孝著有《碧落后人诗集》,其侄戴昆著有《约亭遗诗》,有反清言论,均遭戮尸。
[戴本孝]
[孙维祺]清朝文学家。字以介,号起山,今庐江城关人。九岁能文,落笔千言,未尝轶于理法。中康熙庚午(1690年)举人、辛未(1691年)进士,历任直隶河间、涞水知县,由涞水组归,优游山林,著书自娱,选文不拘一体,因材造就,评语皆中肯。著有《五经说文》、《廿一史临》、《三太史》、《四书印证》、《春秋大意》、《春秋隐》、《飞跃真言》等。 清朝史学家。字启谟,号订顽,今无为人,府庠生。博通经史。竭十余年精力,搜集明代300年间抗节死义诸贤事迹,编纂成《史外》32卷,乾隆十三年(1748年)付梓。民国十五年1926年)清末举人卢自滨校订再版。还著有《望古集》6集。 (1766~1848)清朝文学家。字体之,号唯唯道人,今居巢人,世居柘皋镇太平坊。嘉庆十年(1805年)进士,历任睢宁、赣榆、泰兴、砀山、丰县等县知县。著有《孝经集解》、《大学中庸性道图说》、《四书精义说贯》、《金刚经注释辩疑》、《寻乐上、下篇》、《观心堂文稿》种等。离职后,他主讲宿迁钟吾、颍州清颖、六安赓扬等书院。晚年返回故里,任巢湖书院院长。兼治书画。他的画以墨梅为逸品。善用指头画梅花,因而又自号铁梅道人。遗作精品有百幅梅花百首诗。
[汪有典]
[杨欲仁]
[陈廷桂] (1768—1842)清朝文学家。别名梦湖,今和县历阳镇人。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中举,乾隆六十年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历任刑部主事,律例馆纂修,员外郎,云南及江西副考官,湖北安襄道按察使,陕西按察使,太仆寺少卿,奉天府丞兼提督学政等职。著有《历阳典录》、《滇程日记》、《豫章行记》、《沈阳于役记》、《江汉行程录》、《秦三绝录》等。晚年回归故里著有《笋根杂录》、《历阳诗囿》、《年谱稿》,并重修《和州志》。 (1836~1895)清朝著名民族英雄。字禹廷,今庐江人。参加淮军后,初隶长江水师。从刘铭传镇压捻军,升提督。1874年李鸿章创办海军,次年派他至英国购买军舰。1888年北洋舰队编成,被任命为海军提督。他治军有方;培养出诸如邓世昌等英雄部属。他因属淮系,而军中多闽人,故事多掣肘。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他主张先发制人,出击日本海军,被李鸿章拒绝。9月率舰队护送运兵船只到鸭绿江口大东沟,返航时突遭日舰袭击,遂发动黄海反击战。他身负重伤,李鸿章始命之退守山东威海卫“保船避战”。次年,日军分海陆两路进攻威海卫,占领南北两岸炮台,逼他投降;他严辞拒绝,下令毁炮沉船,以表抗敌决心。因美、德顾问和部分将领不从,乃令冒死突围,但仍遭反对,向清军救援不应,被迫于2月12日服毒殉国。威海刘公岛建有“丁公祠”。
[丁汝昌]
[张学宽] (1870~1931)清末民初名医、书法家。字栗庵,今含山县环峰镇下垅村人,后定居含城。童年家贫苦学,光绪三十年(1904年)中进士,旅授山东莱阳知县。他工古诗文,精通音律,擅长书法金石。中年锐意学医,集有《验方汇编》,收有古医治疑难杂症200多例。晚年和、含两县流动居住,曾设杏坛课徒讲学。作书荐林散之在黄宾虹门下学艺,他藏书甚丰,内有历代碑帖300多册。著有《观复堂诗文集》、《四书札记》、《金石考证》等。 (1875~1951)白话文的倡导者。原名修隆,字燮,号水破山人,无为湖陇人。师从邑人方澍,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考入南京高等警官大学堂。三十年参加陈独秀等在芜湖组织的岳王会。三十一年就读于日本早稻田大学,加入中国同盟会。三十四年在上海创办《白话日报》,被胡适推崇为我国推广白话文的“开山老祖”。民国元年(1912年)任安徽省警察厅长。二年任北京政府教育部佥事。六年任北京大学庶务主任,后任出版部主任。“五四”运动爆发时,他组织编印的2万份《北京学界全体宣言》,是当天发出的惟一传单。十五年他移居夫人刘冰仪的故乡贵池县。后曾出任安徽省图书馆馆长等职。
[李辛白]
[吴弱男] (1886—1973)中国近代妇女运动先驱者之一。庐江沙湖山人,著名爱国人士章士钊夫人。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赴日本东京,在青山女子学院攻渎英语: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加入同盟会,任孙中山英文秘书。民国十六年(1927)年李大钊被捕,她设法营救,后又筹款3000元,赡养遗属。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上海市政协委员、市文史馆员等职。 (1893—1969)近代教育家。字觉凡,今居巢半汤镇人,后迁居巢城小西门迎仙巷。早年加入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先后任金陵大学讲师、安徽省立第一中学校长。1921年公费留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获教育硕上学位。回国任金陵大学教务长、文学院长,兼中央大学教授,受聘为安徽省政治学院院长等职。1947年任安徽大学教务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省文教厅副厅长、民盟安徽省委常委和民盟芜湖市委主任委员。著有《教育统计学》一书。
[刘乃敬]
[李慰农] (1895--1925) 革命烈士。原名李尔珍,今居巢方集郑村人。民国元年(1912年),考取芜湖第二农业中学。“五四”运动爆发时,他是芜湖学生运动的组织者之一。后赴法国勤工俭学。1922年成为中共党员。1923年底他赴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1925年初回国,被中共中央派往山东省委工作。4月19日,青岛大康纱厂工人罢工,他联络其他纱厂声援。在罢工斗争高潮时期,他担任中共青岛市委书记。罢工历时22天,并取得胜利。5月29日,日寇勾结军阀张宗昌制造了骇人听闻的“青岛惨案”。第二天,上海又发生“五卅惨案”。他即领导“沪青惨案后援会”,坚持斗争。7月26日,他不幸被捕,29日壮烈牺牲。
[吴绍青] (1895~1980)著名医学家。今居巢人。民国四年(1915年)考入美国人办的湘雅医学院,获博士学位。先后在上海工部局传染病医院、芜湖弋矶山医院、重庆中央医院、国立上海医学院等处工作,历任医师、主任、代理院长,院长、教授、中国防痨协会总干事等职。建国后任中国防痨协会副理事长。他一生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多达80余篇,1952年主编的《实用肺结核病治疗学》一书,曾多次再版。1956年编著的《肺功能测验在临床上的应用》,为我国填补了一项空白。1959年主编的《结核病学》一书被用作高等医学院的教材。此外还参加了《内科学》和《实用内科学》的编撰。
[周新民] (1897—1979)著名法学理论家。庐江大化人。“五四”运动时期,积极投身于反帝反封建的学生爱国斗争中,曾任安徽学生联合会副会长。1922年赴日本明治大学研究院攻读法学,回国后在安徽省立法政专门学校任教。后在上海法政学院、复旦大学、云南大学和香港达德学院等院校任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办公厅副主任、最高人民检察署秘书长、全国政协副秘书长和沈阳市副市长等职,并担任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常委兼组织部长、中国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副所长。他长期从事法学理论研究工作,曾率中国代表团出席匈牙利国际法学会第五次大会。 (1898—1980)著名地质学家,和县历阳镇人。民国十三年(192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民国十七年,由李四光教授介绍到中央地质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民国二十二年,赴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留学,获博土学位。回国后仍从事地质研究,并兼任重庆中央大学及重庆大学地质系教授。1950年,与李四光共同从事地质矿产研究的调查。1952年任中苏科学考察队中方负责人。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地学部学部委员。1964年任长春地质学院副院长。他在早珊瑚类研究中取得重大成就。1976年,撰写了《中国古代珊瑚分类》专著。1978年5月,他作为特邀代表出席全国科学大会。1979年当选为中国地质学会第三十二届理事会理事长,出席在美国华盛顿召开的国际第九届石炭会议,当选为国际石炭系分会委员。 (190(1~1938)抗日烈士。字文衷,今居巢黄麓镇洪家疃人,张治中将军胞弟。民国十四年(]925年)考入黄埔军校三期,毕业后三陵参加北伐。“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张本禹参加“反宁护汉”活动。后历任陆军教导二师警卫营少校营长、中央军校第八期学兵总队中队长、独立第四旅亡校团长等职。1935年,张本禹担任陆军第十三军四师十二旅少将副旅长。次年8月,率部援助傅作义将军在绥远抗战。在百灵庙战役中,为收复百灵庙作出重要贡献,荣立战功。1937年8月率部在南口与日军坂垣师团激战,他亲率一个排与敌肉搏夺回阵地。又亲往太原催调并押运弹药回南口。8月30日在南口卸车时,遭敌机轰炸不幸牺牲。1980年,中共中央统战部追认张本禹为抗日烈士。 (190l一1952)著名历史学家。原名丁增熙,和县城南乡人。幼年丧父,自学成才。自小学而入经学,由经学而人史学。后靠半工半读旁听北京大学文科课程,考取北京大学文学院研究生。民国十六年(1927年)经鲁迅先生等人介绍,任厦门大学国学院助教。后在多所大学中文系、历史系任教。他在20世纪20年代着重于文字、音韵研究。20年代末转向甲骨文考释,著有《说文阙义笺》、《释梦》、《由齐侯因次敦铭黄帝论五帝》等。30年代后着重研究古代史,著有《由三代都邑论其民族文化》、《吴雷考》、《论炎帝太岳与昆仑山》、《新殷本记》、《商周史料考证、《甲骨文所见氏族及其制度》等,逝世前有《姓与氏》、《半亚血族群婚制——腾》等论著。
[俞建章]
[张本禹]
[丁 山]
[释慧庆] (1958--)著名法师。俗姓方,名志平,庐江同大乡新河人。1978年出家,1983年至南京栖霞山佛学院深造,次年在江西如日山普照寺受戒。1985年任滁州琅琊寺知客师,1986年返九华山任旃檀林寺知客师,1987年被选拔至万年寺百岁宫。他佛学渊博,云游各地,广交朋友。曾出访韩国、泰国、缅甸等国,并三次访问台湾,讲经说法,名播海内外。现为九华山百岁宫住持、风阳龙兴寺方丈和冶父山实际寺特聘住持,出任九华山佛教协会副会长、庐江县政协特邀常委和安徽省政协常委。
http://zupuzszhorg/startasp
张衡 张陵 张仲景 张遂 张骞
分布在各地的张氏,大体上都有分支始祖及迁徙原因。
河东张氏,出自晋司空张华裔孙吒子,自范阳徙居河东张氏;始兴(今广东韶关市东南莲花岭下)张氏,亦出自晋司空张华之后,随晋南迁,至君政,因官居于韶州曲江;冯翊(今陕西大荔县)张氏,出自东汉司空张皓少子纲,东汉时任广陵太守;吴郡(今江苏苏州市)张氏,出自张嵩第四子睦,东汉时任蜀郡太守,始居吴郡;清河东武城(今河北清河县东北)张氏,出自汉留侯张良裔孙司徒张歆,歆第协,生魏太山太守岱,自河内徙清河,传自彝,为后魏侍中,隋末徙魏州昌乐;河间(今属河北)张氏,为汉北平文侯张仓之后,世居中山义丰;魏郡(今河南安阳市)张氏,世居平原。晋代有中原张氏迁至福建;唐高宗总章年间,陈政、陈元光父子奉命入闽,有中原张姓军校随从;唐僖宗中和年间,王潮、王审知入闽,又有河南固始人张睦随同前往,后被封为梁国公,福建张氏,大致以居住地分为鉴湖、金坡、板桥等派,此后有的又迁往广东,均称其始祖来自河南光州固始。从清初开始,闽、粤张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进而又有不少人到海外谋生。移居海外的张氏,现主要分布在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泰国、菲律宾、美、英、法、澳大利亚、巴拿马等国家和香港地区。
张氏的来胧去脉
《新唐书载》:以职官为姓。出自姬氏,为黄帝后人。黄帝子少昊清阳氏第五子名挥,为
弓正之官,主祀弧星,观弧星创制弓失。弓正官亦称弓长,后以官名二字合一,受上之
赐,遂成张姓一支。
张 Zhang 系承挥,望出清河郡、太原郡、襄阳郡等二十六处
[姓氏起源]在我国古代,张姓一直是一个大姓,其历史悠久,族大支繁,恐怕很少有姓氏
能与它相比。但就其来源而言,主要有三:
1、出自黄帝之后挥。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黄帝子少昊青阳氏第五子挥为弓
正,始制弓矢,子孙赐姓张氏。”又据《元和姓纂》所载:“黄帝第五子青阳生挥,为弓
正,观弧星,始制弓矢,主祀弧星,因姓张氏。”由上这两条史料的记载可看出,曾经是
重要武器弓的发明者挥,其后有以张为姓氏的。
这一支由黄帝直接传下来的张姓,最初发源于尹城国的青阳,亦即清阳,其后望族也出于
这一带。是为河北张氏。
2、出自黄帝姬姓的后代,据《通志·氏族略》所载,春秋时,晋国(在今山西西南部,建
都于今山西翼城西)有大夫解张,字张侯,其子孙以字命氏,也称张氏。又载,张氏世仕
晋,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后,除部分留原地外,大部分随着三国迁都而
迁移。其中,以迁居韩国的张氏影响较大,历代都有入朝为官的。韩国始都平阳(今山西
临汾西南),后南迁宜阳(今河南宜阳县韩城),又迁阳翟(今河南禹州),最后迁至郑
(今河南新郑)。赵国初都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后迁中牟(今河南鹤壁市西),最
后又迁邯郸(今属河北)。魏国始都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后迁大梁(今河南开封
市)。是为山西、河北、河南之间张氏。
3、出自赐姓或他姓、他族改姓。①据《读史方舆纪要》所载,世居云南的南蛮酋长龙佑
那,于三国时被蜀相诸葛亮赐姓张,以后其子孙便以张为氏。②据《三国志·魏志》所
载,魏国大将、晋阳侯张辽本姓聂,后改为张氏,世居雁门马邑(今山西朔县),后成为
大姓。
③出自一些少数民族改姓张氏的。据有关资料所载,汉末三国时,乌桓族中张姓是贵姓;
十六国时期由羯族建立的后赵政权中,就有许多羯族张姓,如张季即是;金有辽阳人张
浩,本姓高,为东明王之后;元未有蒙古族将领伯颜帖木儿,英勇善战,后归明朝后,明
太祖便赐姓张氏;女真族人咎卜,任女真千户,以武勇善战著称,明成祖也赐他姓张。另
外,女真族中的颜盏氏。赤盏氏等在此时也有改张氏的,等等。这些支族的改姓,使得张
氏支派更加庞大,新的成员增加。
在我国历史上,“张、王、李、赵”通常因其影响之大,分布之广,数量之多,曾被称为我
国四大姓氏,而张姓列为其首,可见张姓曾是我国的第一大姓氏。
〔郡望堂号〕历代史籍对张姓的郡望列举不一,其中以《元和姓纂》列举得最多,达43个
郡望;《广韵》列举的郡望有14个。但总的来讲,张姓郡望主要有26处,即为:清河
郡、范阳郡、太原郡、京兆郡、南阳郡、敦煌郡、安定郡、襄阳郡、洛阳、河东郡、始兴
郡、冯翊郡、吴郡、平原郡、河间郡、中山郡、魏郡、蜀郡、武威郡、犍为郡、沛郡、粱
郡、汲郡、河内郡、高平郡、上谷郡等。其各郡望具体相当地域大体如下:
1、清河郡。汉时置郡,治所在清阳(今河北清河东南)。相当今河北清河及枣强、南官
各一部分,山东临清、夏津、武城及高唐、平原各一部分地。此支张氏,世居武城,其开
基始祖为汉留侯张良裔孙司徒张歆。
2、范阳郡。三国魏黄初七年(公元226年)改涿郡置郡,治所在涿县(今属河北)。相
当今河北内长城以东,永清以西,霸县、保定市、紫荆关以北和北京市房山以南地区。此
支张氏,其开基始祖应为东汉司空张皓之子张宇。
3、太原郡。战国秦庄襄王四年(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晋阳(今太原市西南)。
相当今阳曲、交城、平遥、和顺间的晋中地区。此支张氏,为北魏平东将军、营州刺史张
伟之族所在。
4、京兆郡。汉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改右内史置京兆尹,为三辅之一,治所在长安
(今陕西西安市西北)。相当今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地。三国魏辖区改
称京兆郡。此支张氏,其开基始祖为西汉御史大夫张汤。
5、南阳郡。战国秦置郡,治所在宛县(今河南南阳市)。相当今河南熊耳山以南叶县、
内乡间和湖北大洪山以北应山、郧县间地。此支张氏,其开基始祖为西汉大臣张良6世孙
张彭。
6、敦煌郡。汉时置郡,治所在敦煌县(今甘肃敦煌县西)。相当今甘肃疏勒河以西及以
南地区。此支张氏,为东汉太常张奂之族所在。
7、安定郡。西汉置郡,治所在高平(今宁夏固原)。相当今甘肃景泰、靖远、会宁、平
凉、泾川、镇原及宁夏中宁、中卫、同心、固原等县地。东晋时移治安定(今甘肃泾川
北)。此支张氏,出自西汉赵王张耳之后,亦即前凉国的创建人张轨之族所在。
8、襄阳郡。东汉置郡,治所在襄阳(今湖北襄樊市)。相当今湖北襄阳、南漳、宜城、
当阳、远安等县地。此支张氏,其开基始祖为南北朝宋濮阳太守之子张安之。
9、洛阳。我国古都之一。汉、魏故城在今洛阳市白马寺东洛水北岸;隋、唐故城在汉城
西18里。此支张氏,多为晋散骑常侍张韪6世孙隆之后。
10、河东郡。秦置郡,治所在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相当今山西沁水以西、霍山以南
地区。东晋移治蒲阪(今山西永济蒲州镇)。此支张氏,世称临猗,为范阳张氏分支,其
开基始祖为西晋司空张华裔孙隋河东郡丞张咤子。
11、始兴郡。三国时置郡,治所在曲江(今广东韶关市南)。相当今广东连江。滃江流域
以北地区。此支张氏,出自西晋司空张华之后。随晋南迁至君政,因官居于韶州曲江。
12、冯翊郡。三国魏改左冯翊置郡,治所在临晋(今陕西大荔)。相当今陕西韩城、黄龙
以南,白水、蒲城以东和渭河以北地区。此支张氏,其开基始祖为后汉司空张皓少子张纲
(广陵太守),其曾孙张翼,为冀州刺史,后子孙自键为徙下邽(今属甘肃)。
13、吴郡。楚汉之际置郡,洽所在吴县(今江苏苏州市)。相当今江苏上海长江以南,大
茅山以东,浙江长兴、吴兴、天目山以东,与建德以下的钱塘江两岸。此支张氏,其开基
始祖为东汉张嵩第四子张睦(蜀郡太守,张良6世孙)。
14、平原郡。西汉置郡,治所在平原(今山东平原县西南)。相当今山东平原、陵县、禹
城、齐河、临邑、商河、惠民、阳信等县。
15、河间郡。汉时置郡,治所在乐城(今河北献县东南)。相当今河北北献县、交河、东
光、阜城、武强各一部分地。此支张氏,出自西汉赵王张耳之后。世居鄚县,隋唐时显
赫。
16、中山郡。汉时置郡,治所在卢奴(今河北定县)。相当今河北狼牙山以南,保定市安
国以西,唐县新乐以东和滹沱河以北地区。此支张氏,出自汉北平文侯张仓之后,世居中
山义丰。
17、魏郡。汉初置郡,治所在邺县(今河北临漳西南)。相当今河北大名、磁县、涉县、
武安、临漳、肥乡、魏县、丘县、成安、广平、馆陶,河南滑县、浚县、内黄及山东冠县
等县地。此支张氏,出自繁水(今河南南乐西北)张氏之后。即唐宰相张大安之族所在。
18、蜀郡。战国秦置郡,治所在成都(今属四川)。西汉时相当今四川松潘以南,北川、
彭县、洪雅以西,峨边、古棉以北,邛崃山、大渡河以东,以及雅砻江之间康定以南,冕
宁以北地。此支张氏,其开基始祖应为战国秦时蜀郡守张若。
19、武威郡。汉时置郡,治所在武威(今甘肃民勤县东北)。相当今甘肃黄河以西,武威
以东及大东河。大西河流域地区。
20、犍为郡。西汉置郡,治所在敝邑县(今贵州遵义市西)。相当今四川简阳和新津以
南,大足、合江、贵州绥阳以西,岷江下游、大渡河下游和金沙江下游以东,云南会泽、
贵州水城以北地区。此支张氏,其开基始祖为张嵩长子张壮(亦即张良6世孙)。
21、沛郡。东汉置郡,治所在相县(今安徽濉溪县西北)。相当今安徽淮河以北、西肥河
以东,河南夏邑、永城及江苏沛、丰等县地。此支张氏,其开基始祖为西汉大臣张良6世
孙张睦。
22、梁郡。汉置郡,治所在睢阳(今河南商丘南)。相当今河南商丘市和商丘、虞城、民
权、安徽砀山等县地。
23、汲郡。晋时置郡,治所在汲县(今河南汲县西南)。相当今河南新乡市和新乡、汲
县、辉县、获嘉、修武等县地。此支张氏,出自平原郡张氏之后,即唐宰相张镐之族所
在。
24、河内郡。楚汉之际置郡,治所在怀县(今河南武陟县西南)。相当今河南黄河以北,
京汉铁路(包括汲县)以西地区。
25、高平郡。晋置郡,治所在昌邑(今山东巨野县南)。相当今山东独山湖、金乡、巨
野、邹县之间地。
26、上谷郡。战国燕置郡,秦代治所在沮阳(今河北怀来东南)。相当今河北张家口、小
五台山以东,赤城、北京市延庆县以西,及内长城和昌平县以北地。
张姓堂号有“清河”、“金鉴”(属始兴张氏)、“孝友”、“亲睦”、“冠英”、“燕
贻”、“敦睦”、“宗岳”、“敬谊”、“源流”等。
[宗族名人]我们只要稍稍浏览一下各个历史时期的史籍,就会发现从西周宣王时以孝友
著称的张仲开始,历代都有张姓人士落笔的一页,他们不但在事功上出入头地,对于我国
的学术、艺术以及医学等方面,都有着非常卓越的贡献。像战国时除张仲后裔历代有人入
朝为官外,又有游说六国连横事秦的张仪,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市〉)贵族后代,曾
先后任秦相和魏相,其策略号称“连横”。秦有第一任蜀郡守张若,他曾迁关中民众万户于
川东地区,开垦土地,发展生产,为巴蜀地区的经济繁荣和发展奠定了基础。战国以后,
西汉刘邦的谋臣张良(城父〈今安徽亳县东南〉人),为韩国旧贵族后代。于秦末农民起
义时聚众归刘邦,成为刘邦的重要谋臣。辅佐刘邦建立汉朝,被封为留侯。今河南兰考县
城西5公里曹新庄火车站西南侧有张良墓。汉武帝时有出使西域的名将张骞(汉中成固
〈今陕西省城固〉人),他曾奉武帝之命,出使大月氏,亲历大宛国、康居国、大月氏国
和大夏国等,在外长达13余年。为中西文化、经济的交流和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武帝
还曾封他博望(治所在今河南方城西南)侯。又有诸侯王张耳(魏国贵族后裔,大梁〈今
河南开封〉人)官至太史大夫张敞(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人),历算家、名相张
苍(阳武〈今河南原阳东南〉人),御史大夫张汤(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大司
马张安世(张汤子,杜陵人)、淮南相张释之(南阳堵阳〈今河南方城东〉人)、丞相张
禹(河内轵〈今河南济源东南〉人)。东汉有御史、广陵太守张纲犍为武阳〈治今四川彭
山东〉人),司空张嘉(汝南〈今安徽太和县东南〉人),侍中张嵩(阳陵〈今陕西咸阳
西北〉人),官至拜议郎、大司农、太常(为九卿之一)张奂(敦煌酒泉〈今属甘肃〉
人)。科学家、文学家张衡(河南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市〉人),他曾两度任执管天文
的太史令,精通天文历算,创造了世界上最早利用水力转动的浑象和测量地震的地动仪。
并第一次解释了月食的成因。在其著作《灵宪》里,明确提出了“字之表无极,宙之端无
穷”的宇宙思想。他还作了许多诗赋,其中最有名的为《西京赋》。顺帝时有在四川创立
道派的张道陵(沛国丰〈今江苏丰县〉人),为道教定型化之始,世称“张天师”。杰出书
法家张芝(敦煌酒泉〈今属甘肃〉人),张奂之子。善章草。结合新兴楷法,省减章草点
画波磔,创立“今草”,曾被韦诞称“草圣”。晋代王羲之论汉魏书迹,惟推钟(繇)、张
(芝)两家,而羲之草书,也深受其影响。汉末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南阳郡〈治今河南
南阳市〉人),一生致力于古医学的钻研,总结了汉以前的医疗经验,着有《伤寒杂病
论》。对祖国医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三国曹魏有扬武将军张绣(武威祖厉〈今甘
肃靖远西南〉人),蜀汉有大将张飞(涿郡〈治今河北涿县〉人),吴有名臣张昭(彭城
〈今江苏徐州〉人)、谋士张纮(广陵〈今江苏扬州〉人)。西晋有大臣、文学家张华
(范阳方城〈今河北固安南〉人),文学家张翰(吴〈治今江苏苏州〉人)、张载(安平
〈今属河北〉人)、张协(安平〈今属河北〉人)。又有凉州刺史张轨(安定乌氏〈今甘
肃平凉西北〉人),张耳17世孙。他曾联合汉族和少数民族统治阶级,稳定当地秩序,扩
建姑臧(今甘肃武威)城,立学校,定币制。死后,其子张茂建立前凉国,为“十六国“之
一。其子孙继续拥有凉州76年。东晋有学者张湛(高平〈治今山东金乡西北〉人),曾官
至中书侍郎。十六国后赵有大臣张宾(赵郡中丘〈今河北内丘西〉人)。南朝梁有杰出画
家张僧繇(今江苏苏州人),以善画道释著称。在吸收
传统艺术优点的基础上,总结得出了“点、曳、斫、拂”四个基本技法,又创“没骨山
水”法。与顾恺之、陆探微、吴道子并称为我国古代的四大画家,或称“画家四祖”。北齐
有天文学家张子信(河内〈郡治今河南沁阳〉人)。唐代,张姓更是人才济济,仅宰相即
有17人。其中张说(洛阳〈今属河南〉人)、张九龄(韶州曲江〈今属广东〉人)既为官
宰相,又是诗人。另外又有宰相张镒(吴〈治今江苏苏州市〉人)。张文瓘(相高宗,清
河东武城〈今山东清河西北〉人)。张锡(相武后、韦后,清河东武城人,张文瓘弟之
子)、张嘉祯(相玄宗,河东临猗〈今属山西〉人,张咤之3世孙)、张延赏(相德宗,
张咤之4世孙)、张弘靖(相宪宗,张咤之5世孙)、张浚(相僖宗、昭宗,河间鄚县〈今
河北任丘北〉人)、张文蔚(相哀帝,河间鄚县人)、张大安(相高宗,魏郡繁水〈今河
南南乐西北〉人)、张镐(相肃宗,汲郡〈治今河南汲县〉人)。还有杰出书法家张旭
(吴〈治今江苏苏州〉),精通楷法,尤以草书最为知名,有“张颠”之称。其草书散见于
历代集帖中。杰出书画理论家、画家、书法家张彦远(今山西永济人),善画,尤长于书
法。撰有《彩笔诗集》、《历代名画记》、《法书要录》等。还有以守睢阳(今河南商
丘)、抗安禄山叛军而闻名的张巡(邓州南阳〈今属河南〉人),文学家张鷟(深州陆泽
<今河北深县>人)。小说家张读(深州陆泽人),曾官尚书左丞。撰有小说《宣室志》,
又有《建中西狩录》10卷。画家张萱(京兆〈治今陕西西安市〉人),张璪(吴郡〈治今
江苏苏州〉人);诗人张若虚(扬州〈今属江苏〉人)、张继(襄州〈今湖北襄阳〉
人),张籍(吴郡〈治今江苏苏州〉人)、张祜(清河〈今属河北〉人)、张志和(婺州
〈治今浙江金华〉人)。至北来有哲学家张载(凤翔郿县〈今陕西眉县〉人),一生讲学
于陕西的关中,其弟子也多为关中人,故其学派被称为“关学”。他提出了“太虚即气”之
学说,反对佛、道二教以虚无为本体的唯心论。他着有《正蒙》、《易说》等。著名画家
张择端(东武〈今山东诸城〉人),尤善画舟车、市街、城郭、桥架,皆独具风格。以作
品《清明上河图》最为珍贵。道教南派初祖张紫阳(天台〈今属浙江〉人),尊为紫阳真
人,着有《悟真篇》等。南宋有大臣张浚(汉州绵竹〈今属四川〉人)。将领张俊(成纪
〈今甘肃天水〉人),高宗即位,任御营前营统制。晚年封清河郡王,拜太帅,极受高宗
礼遇。又有名将张珏(凤州〈治今陕西凤县〉人)、张世杰(范阳〈治今河北涿县〉
人);词人张元干(长乐〈今属福建〉人)、张孝祥(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
学者张栻(汉州绵竹〈今属四川〉人,迁于衡阳),官至右文殿修撰。和朱熹、吕祖谦齐
名,时称“东南三贤”。著作有《南轩集》。书法家张即之(历阳〈今安徽和县〉人),曾
官至司农寺丞,授直秘书阁。元代有散曲家张养浩(今山东济南人),其一生所写散曲
l00多首,以《山坡岸·潼关怀古》一首最为成功。张可久(庆元路〈今浙江宁波〉
人),一生创作散曲达800多首,为元代散曲作家中创作数量最多的。画家张渥(杭〈今
浙江杭州〉人)、张守中(上海人);作家张国宾(大都〈今北京〉人)。明代有著名政
治家张居正(湖广江陵〈今湖北江陵〉人),明神宗时出任宰相。针对当时军政败坏,财
政破产的局面进行改革。大力整顿吏治、赋税,又任用名将戚继光练兵,加强边防,取得
了一定的成效。先后主持国事达10年之久。画家张路(祥符〈今河南开封〉人)。张宏
(吴郡〈治今江苏苏州市〉人);戏曲作家张凤翼(长洲〈今江苏吴县〉人),所作传奇
有9种,均以词藻华丽著称;音乐家张野塘(寿州〈今安徽寿县〉人);文学家张溥(太
仓〈今属江苏〉人);医学家张景岳(今浙江绍兴人),一生著书甚多,在医学理论上有
独到见解。另有明末农民起义首领张献忠(今陕西定边东人),在成都建立大西政权,即
帝位,年号大顺,历时3年。明清之际有伊斯兰教学者张中(江苏苏州人),回族,通阿
拉伯文,悉心研究宗教哲学。所著《归真总义》和《四篇要道》,流传至今。文学家张岱
(浙江山阴〈今绍兴人〉、画家张风(上元〈今江苏南京〉人)。经学家张尔崎(山东济
阳人)。清代,张姓的名人就更不胜枚举了。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有两广总督、洋务派首
领张之洞(直隶南皮〈今属河北〉人),曾任翰林院侍讲学土、内阁学士等职。一生中也
作了许多有意义的事情。如在任两广总督期间,曾起用冯子材,在广西边境击败法军。后
调任湖广总督时,开办汉阳铁厂,设立织布、纺纱、缫丝、制麻四局,并筹办了芦汉铁
路。对发展民族工业在客观上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还有书法家、戏曲作家张照(今上海
市松江人)、学者张澍(今甘肃武威人),著有《姓氏五书》、《五凉旧闻》等;文学家
张潮(今安徽歙县人)、医学家张石顽(今江苏吴县人);经学家、文学家张惠言(今江
苏武进人);被康熙称为“天下第一清官”的礼部尚书张伯行(河南仪封〈今兰考〉
人)。清末有捻军首领张乐行(安徽亳州〈今毫县〉人)、张宗禹(安徽亳州人);义和
团首领张德成(直隶新城〈今属河北〉人)。著名外交官张荫桓(广东南海人),1885
年任出使美国、西斑牙、秘鲁三国大臣。曾官至户部左侍郎。著有《三洲日记》。北洋军
阀张勋(江西奉新人)、张作霖(奉天海城〈今属辽宁〉人)、张敬尧(安徽霍丘人)、
张宗昌(山东掖县人)等。近代张姓名人有:立宪派、资本家张謇(江苏南通人),民主
革命者张百祥(四川广安人)、理学家张相文(江苏泗阳人)、史学家张星烺(江苏泗阳
人)、资本家张振勋(广东大埔人)等。现代史上,张姓名人主要有:张太雷(江苏常州
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1921年赴莫斯科参加共产国际第三次代表大会,1924年任
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书记。1927年在党的八七会议上同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路线进
行了斗争,被选为中央临时政治局候补委员,并任广东省委书记。同年12月领导广州起
义,在与国民党作战中牺牲。张云逸(广东文昌人),1926年加入中国***。第二次
国内革命战争至解放战争时期,先后在红军、新四军、解放军中任要职。建国后,历任中
共广西省委书记。中央行政委员会副主席、中共中央监察委员会副书记等职。张闻天(南
汇〈今属上海〉人),1925年加入中国***。1934年10月参加长征。1935年遵义会
议上被选为中共中央总书记。1946年后历任省委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驻苏联大使、外
交部第一副部长等职。张澜(四川南充人),曾任四川省省长。四川大学校长等。1941
年参加发起组织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后改为中国民主同盟),任主席。1949年参加中国
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建国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全国人民代表大
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副主席。张国焘(江西萍乡
人),1920年在北京参加中国***的创建工作,在中共“一大”上,当选为中央委员、
组织主任。1924年被北洋军阀逮捕,供出了北京和各铁路上***员的名单。在中共“六
大”上被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1931年任中共中央分局书记。军事委员会主席,积极推
行“左”倾路线。在红军长征途中,大搞分裂,另立伪中央。1938年叛变革命,投降国民
党。1948年逃至台湾,后定居加拿大,死于加拿大多伦多。另有张治中(安徽巢县
人),保定军官学校毕业。1926年参加北伐。1928年后曾任国民党第四路军总指挥,第
九集团军总司令、省主席等职。1945年国共谈判,任国民党代表。1949年任国民党政府
和平谈判代表团首席代表,和中国***代表团进行谈判,留北京,同年被邀出席中国人
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建国后,曾任西北行政委员会副主席、全国人民代表大
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国防委员会副主席、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副主席,等等。
[播衍迁徙]由上可见,张姓在传说时代起源于清阳(亦即后来的清河郡治),春秋时,由
周文王的姬姓后裔所建的晋国和韩国,有姬姓后人以张为姓,这一支张姓后来居上,繁衍
很广,在京兆、太原等26处都形成望族。同时,也可知,张姓最初的发祥地,应当是在今
天的河北、山西、河南省境。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周宣王时有卿士张仲,其
后裔事晋为大夫。张侯生老,老生趯,趯生骼,至三卿分晋,张氏仕韩。韩相开地,生
平,凡相五君。平生良,字子房,汉留文成侯。良生侍中不疑。不疑生典,典生默,默生
大司马金。金生阳陵公乘千秋,字万雅。千秋生嵩。嵩五子:壮、赞、彭、睦、述。壮生
裔,裔生皓,字叔明,后汉司空,世居武阳犍为。皓生宇,北平范阳太守,避地居万城。
字孙肥如侯孟成,生平,魏渔阳郡守。平生华,字茂先,晋司空、壮武公,二子:祎、
韪。祎字彦仲,散骑侍郎。生舆,字公安,太子舍人,袭壮武公。生次惠,宋濮阳太守。
二子:穆之、安之。安之之族,徙居襄阳……韪,晋散骑常侍,随元帝南迁,寓居江左。六
世孙隆,太常卿,复还河东,后徙洛阳。”由上可见,战国秦汉时期,张姓族人已从祖居
的河南段的以北地区,逐渐繁衍到黄河南北,他们的足迹遍布陕西、河南、山东、河北等
地。其中,巴蜀地区,战国秦时已有张姓人入蜀郡为太守,至汉代,巴蜀地区张姓人士落
籍增加。同时张姓先民也有迁人吴郡的。这其间张姓已是北方的一大姓氏,如京兆杜陵张
氏仍然显贵,汝南细阳张氏三相汉室,敦煌酒泉张氏威震西北。汉末,由于董卓之乱,中
原地区遭受严重破坏,北方的张姓族人被迫第一次南迁;西晋末年,因“永嘉之乱”,张姓
也同其它士族一起大举南迁,以至后不久,吴郡张氏首先崛起,后成为了我国东南沿海张
氏的繁衍中心。同时,张姓也有的迁往东北的辽宁。吉林和西北地区的甘肃,青海和新疆
等地。最南已称盛于今广东韶关。唐至五代,张姓在南迁的同时,再创辉煌,在许多州郡
的显姓望族中,都有了张姓的存在。到北宋末年,即金兵占领了黄河南北到蒙方军队南下
期间,北方的张姓族人又一次大规模南迁。经过几次大规模的南迁,使得张姓至宋以后,
已遍及全国各地。由于张姓历代族大人众,支系庞大,故在迁徙繁衍过程中也形成了许多
望族,分布于我国大江南北各个区域,从而使张姓成为了我国一大姓氏之一,并居前列。
张仪 战国 前?-309年 魏国大梁 政治家、纵横家
张良 西汉 前250年-前186年 颍川城父 政治家、谋略家,,封留侯
张苍 西汉 前256年-前152年 阳武县 西汉丞相,封北平侯
张汤 西汉 ?-前116年杜陵 汉代名臣,任御史大夫
张骞 西汉 ?-前114年 成固 探险家、外交家,封博望侯
张安世 西汉 ?-前62年 杜陵 张汤之子,麒麟阁十一功臣之一,封富平侯
张道陵 东汉 34年-155年 江苏丰县 张良八世孙,道教创始人
张衡 东汉 78年-139年 南阳西鄂 天文学家、数学家、发明家,封西鄂伯
张仲景 东汉 约150年-约215年 南阳 医学家,医圣
张角 东汉 ?-184年 钜鹿 太平道创始人,黄巾军首领
张辽 三国魏 169年-222年 雁门马邑 曹魏名将,封关内侯
张郃 三国魏 ?-231年 河间国鄚县 曹魏名将,封
鄚侯
张飞 三国蜀 ?-221年 涿郡 蜀汉五虎大将之一,封西乡侯
张昭 三国吴 156年-236年 彭城 政治家,封娄侯
张华 西晋 232年-300年 河北固安 文学家、政治家,封壮武郡公
张琚 十六国 ?-352年 陕西 建立秦国,年号建昌
张育 东晋 建立蜀国,年号黑龙
张孟明 488年—496年在位 高昌国国王
张柬之 唐朝 625年-706年 襄州襄阳 政治家,封汉阳郡王
张亮 唐朝 ?-646年 郑州荥阳 政治家,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封郧国公
张公瑾 唐朝 594年-632年 魏州繁水 政治家,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封郯国公
张仁愿 唐朝 ?-714年 华州下邽 政治家、名将,封韩国公
张说 唐朝 667年-730年 范阳 政治家、文学家,封燕国公
张九龄 唐朝 678年-740年 韶州始兴 政治家、文学家,封始兴开国伯
张巡 唐朝 708年-757年 蒲州河东 名将,封邓国公
张旭 唐朝 生卒年不详 吴县 书法家,草圣
张承奉 唐朝 金山国皇帝
张载 北宋 1020年-1077年 陕西郿县 哲学家,理学创始人,封郿伯
张邦昌 北宋 1081年-1127年 河北阜城 大楚国皇帝
张俊 南宋 1097年-1164年 汉州绵竹 抗金派领袖,封清河郡王
张致 南宋 辽宁锦州 1214年称汉兴皇帝,年号兴隆
张士诚 元朝 1321年-1367年 兴化白驹场 大周国皇帝,建元天祐
张居正 明朝 1525年-1582年 湖广江陵 政治家、改革家
张宏 明朝 1577年-1652年 吴县 画家
张元忭 明朝 1538—1588 浙江山阴 状元,大臣,张岱之父
张惟元 明末 称王,改元永兴
张岱 明末清初 1597年-1679年 浙江山阴 文学家、史学家
张献忠 明末清初 1606年-1647年 陕西定边 大西国皇帝
张廷玉 清朝 1672年-1755年 安徽桐城 政治家、史学家,封三等伯爵
张问陶 清朝 1764年-1814年 河北馆陶县 诗人、诗论家、书画家
张之洞 清朝 1837年-1909年 直隶南皮 洋务派代表人物
张謇 民国 1854年-1926年 江苏常熟 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
张作霖 民国 1875年-1928年 奉天海城 奉系军阀领袖
张学良
民国 1901年-2001年 辽宁盘锦 国民革命军将领
张大千 民国 1899年-1983年 四川内江 国画大师
张自忠 民国 1891年-1940年 山东临清县 抗日将领
张治中 民国 1890年-1969年 安徽省巢县 国民革命军陆军二级上将
……好多好多
没有人姓磊,是姓雷把?
张姓起源
▲关于“张”字
张是一个象形字,整个样子像一个张弓欲射之人
张,繁体字作眼,由弓和长左右相合而成,张姓人在向别人介绍自己的姓氏时,都说成“弯弓张”,可见他们是十分看重其姓氏构件中的“弓”的。从文字学上来看,“弓”对于“张”字实在也是处于核心地位的。
在甲骨文中还没有发现张字,但金文及石刻文中却有很多,其写法也各不相同。这些张字虽然写法各异,但却有一个基本的特点,就是与弓、矢、长,尤其是与弓分不开,可以说没有弓就没有张。从字形的演变来看,张最早是弓与矢的联合体。弓矢是自然而然联用的,有弓就必然会有矢,不必再强调,因此后来矢就渐渐退出,而让位于长,最后稳定为长弓的联合体。长弓则表示这弓比一般的弓还要厉害,更有威力。
张字的意义很多,新版的《汉语大字典》计有21个义项,一般的字典皆作十余种,如夸张、张开、强、盛、张贴、看、望、扩大、布置等等,但这大多是后人引申而来的,最早的字书所记义项不多。《说文解字》说:“张,施弓弦也。从弓,长声。”《广雅·释诂三》:“张,施也。”另外还有一层意思,见于《周礼·秋官》:“罗取鸟兽曰张。”胡三省在注《资治通鉴·汉明帝水平七年》中“劳勤张捕,非优恤之本也”时也说:“张,设也,设为机阱,以伺鸟兽曰张。”
▲张姓来源主要有三:
一、出自黄帝之后,挥为始祖
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黄帝子少昊青阳氏第五子挥为弓正,始制弓矢,子孙赐姓张氏。”这支张氏是由黄帝直接传下来的,最早发源于尹城国的青阳,目口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南晋祠附近,其后望族也出于这一带。
张姓是一个古老的姓氏,它起源于遥远的传说时代。据说张姓的始祖名“挥”,他是黄帝的孙子(一说是黄帝的儿子),是一个伟大的发明家,他发明了弓箭和网罟 (gu)。弓箭和网罟作为当时的新的生产工具,使人们可以猎取更多的鸟兽,捕捞更多的鱼虾,又能够减少猛兽对自身的伤害。挥所在的氏族部落世代以生产弓箭和网罟为业,于是他的后裔就以“张”作为自己的姓氏。
张姓公认的血缘亲祖黄帝是远古传说时代华夏族部落联盟的首领,他以德经天地,以仁,信治天下,选贤任能,严惩顽凶,开创了一个歌舞升平的盛世。
据《帝王世纪》记载,黄帝由其母有峤氏女附宝感电而生。“(黄帝)母曰附宝,见大电绕北斗枢星,照郊野,感附宝,孕二十四月,生黄帝于寿丘,长于姬水,有圣德,受国于有熊,居轩辕之丘,故因以为名,又以为号。”后人据此推演出两种传说。
一种传说是:黄帝降生于天帝下凡之际,那时正是神农氏时代,神农的舅舅有个儿子名叫少典,他是有熊国(在今河南新郑县境内)的国君。当时少典族正与有峤氏族互通婚姻。于是少典便娶有(虫乔)氏的女儿附宝为妻。有一天,少典和附宝扛着木耜去田间种地,正走着,天空突然暗淡下来,顿时星斗满天,和晚上一模一样。这时,附宝抬头仰视,只见上空有一道闪闪发亮的电光像蛇一样不时绕着北斗七星旋转,刹那间,四野罩上了一层浓郁的青光。不一会,附宝只觉得腹部有什么东西猛地一动,吓得她大喊大叫,等少典急忙回头询问时,她却说没有什么。打那以后,附宝便怀孕了。自怀孕那天起,经过24个月,也就是在第三年的一天,附宝在新郑西北的轩辕之丘(一说在山东曲阜),生下一个男孩。由于出生在轩辕,所以便给这个孩子起名为轩辕。传说轩辕刚生下来就会说话,非常精灵。还在孩提时代,他看见人们在树上构筑房子,便说:“把房子建筑在树上既不方便,又不安全,如果盖地上不是更好吗”不久,神农氏闻知黄帝这种见解,大不以为然。于是,黄帝便在地上盖了一间房屋让他看,神农氏这才信服了。
另有一种传说:附宝与少典成亲后不久,便迁徙到山东曲阜的寿丘。在一个初冬的夜晚,附宝独自一人来到郊外散步,她仰望星空,思念故土之情油然而生,忽然间,天空出现一道银白色的闪电,只见那闪电绕着北斗星中的枢星转了几圈,然后迅速地由天及地,很快消失了。这时,大吃一惊的附宝顿然感到身上有奇特的感觉。不一会,她才意识到自己受雷电感应而怀孕了。此后,经过24个月,于第三年冬季的一天,在寿丘生下黄帝。刚出生的黄帝,额骨隆起,形状像太阳,而且面部有龙的相貌,其手足也似龙爪龙趾。更奇异的是,黄帝有四张脸,传说这样黄帝可以随时随地眼观四面,耳听八方,观察、了解一切情况,以更好地相机行事。黄帝刚出生就咿呀说话,不久就会走路了。他十岁左右离开寿丘,到处拜师学艺,遍访名山大川。
黄帝生活在原始氏族公社时代,当时中国大地的社会结构表现为氏族——由若干氏族组成的部落——由若干部落组成的部落联盟。各氏族、部落及部落联盟之间为了各自的利益常常发生战争,黄帝开始还只是姬姓部落的首领,在长期的征战中,他逐步建立起自己的威信,最终完成了对其他各部落的统治,坐上了部落联盟盟主的宝座。
对炎帝、蚩尤与刑天的战争是黄帝通向盟主道路上的三个里程碑。据文献记载,黄、炎二帝本是同胞兄弟,《国语·晋语》:“昔少典娶于有峤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异姓则异德,异德则异类。”《新书·益壤》说:“炎帝者,黄帝同母异父兄弟也,各有天下之半。”当黄帝成为姬姓部落首领并开始兴盛强大之时,炎帝部落已步入虚弱衰微之路,各氏族之间相互征讨,暴虐百姓,而炎帝则无力平息战乱,保护臣民,于是黄帝遂起而教民习用干戈,以征残暴。结果,各氏族都前来朝拜并归服于黄帝。炎帝乃迁居涿鹿(在河北涿鹿,一说在山西运城),但仍然大行无道,史称“并兼无亲,文无所立,智士寒心”(《逸周书史记解》)。正是在这种情况下,黄帝再次“振德修兵”,决定与炎帝在涿鹿进行决战。据文献记载,黄帝所率以熊、罴、狼、豹、躯、虎等为图腾的各氏族部落联军挥舞着用(周鸟)、鹃、鹰、鸢等羽毛制作的战旗,向涿鹿猛烈进攻,炎帝则退到城东一里的阪泉。经过血战,黄帝方“诛炎帝而兼其他”,于是“天下乃治”。战败的炎帝部落被迫向南方和东方转移,与长江流域的苗蛮集团犬牙交错,渐趋融合。黄炎战争的胜利确立了黄帝对原属炎帝势力范围的黄河中游地区的领导权,使他登上了中原各部落联盟盟主(有称“中央天帝”者)的地位。
当黄炎之战结束,黄帝刚登上中央天帝地位之时,居住在黄河下游(即今山东及江苏北部一带)的九黎族首领蚩尤就率众西进涿鹿城下,向新盟主提出了挑战。九黎族是一个相当庞大的部族,他们英勇善战,以蚩(一种毛虫)尤(同蚍,即人腹中的长虫)为图腾。到黄帝时代,该部族出了一个有名的首领,人们就将其称作蚩尤。蚩尤通晓天道,精明强干,长于战事,史书中也把他描绘成超乎凡人的神明,说他人身牛蹄,四日六手,鬓发如剑戟,头上长角。不仅如此,他还有“兄弟八十一人,并铜头、铁额、食沙石”,武猛异常。凭着强大的武力,蚩尤不断向四邻扩张,大有与黄帝分庭抗礼之势。其时黄河中游一个以榆罔为首领的部落在受到蚩尤侵扰后,遂向黄帝求援,于是就引发了黄帝与蚩尤的涿鹿大战。此次大战对黄帝来说极为艰难,所谓“流血百里”,“九战九不胜”,但最终还是取得了胜利。
在经过炎帝、蚩尤之战而建立起一个强大的部落联盟以后,黄帝把寻求治邦安民之道建立在遍访天下贤明之士的基础上。为此,他不辞艰辛,连续奔波,走王屋而受丹经,越鼎湖而飞流珠,登崆峒而问广成,上具茨而事大隗,适东岱而奉中黄,人金谷而咨滑子,论导养而质玄素二女,精推步而访山稽、力牧,讲占候则询风后,著体诊则受岐伯、雷公,审攻战则纳五音之策,穷神奸则记白兽之辞。(《抱朴子》)足迹所及,“东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于空桐,登鸡头。南至于江,登熊、湘。北逐荤粥,合符釜山……”。
黄帝的巡游,一方面扩大了黄帝族的声威与影响,从而使黄帝的势力范围日益拓展,《轩辕黄帝传》所说:“帝所理天下,南及交趾,北至幽陵,西至流沙,东及蟠木。”另一方面使黄帝游历之处的外族人民受到深深的感化,他们在黄帝仁义之德的感召下,纷纷前来向黄帝族朝贡,首先是诸北、儋耳之国来向黄帝族贡献礼物,接着南夷族乘白鹿献上美酒,后来四方之外族人都不断地前来朝贡。外人朝贡进一步加强了黄帝族与其他族的友好往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也就为黄帝族和其他族的融合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在巡游天下,了解各地情况,获得养民安邦之道之后,黄帝遂提出并开始实施自己的治世方略。
黄帝一生娶有四个妻室,她们是嫘祖、方雷氏、彤鱼氏、嫫母。据《史记·五帝本纪》、《帝王世纪》、《路史·疏仡纪·黄帝》等文献记载,嫘祖又作(亻累)祖,西陵氏女,为黄帝正妃。她发明了养蚕缫丝之术,并教人以丝织帛,做成衣服暖身遮羞。次妃方雷氏、彤鱼氏皆贤淑。嫫母相貌很丑,但贤而有德,因没有名字,出嫁前人皆呼为丑女。黄帝认为“属女德而弗忘,与女正而弗衰,(貌)虽恶何伤”(《吕氏春秋》),故娶为妻室,封号嫫母。
关于黄帝的子孙,文献记载有很多不同的说法。《国语
安徽巢湖历史名人
本文2023-09-22 14:46:57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688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