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岫岩县《王氏谱书》字辈。
小云南即云南说,似有道理,而笔者不敢苟同。今滇省尚有云南驿、祥云县、云津桥等地名,独不见"小云南"之记载。
明初,朱元璋定鼎南京后,数次派使臣诏谕占据云南的梁王归顺,均遭拒绝,遂令傅友德、沐英率军征伐。傅友德征云南时带来的三十万大军,大部留驻云南,分拨于卫所。直到洪武末、永乐初,奉旨转驻山东各卫所军户一万五千余户,七万余人。这些军户虽大部分原籍并非云南,但长期驻守云南各地,妻室大部为云南土著之民之女,他们中有相当一部分子女是在云南出生,后来迁到山东而以云南为原籍,而迁居到山东的云南同乡们居地贯以小云南名之以示对云南故地的纪念,此为情理之中。但云南并非就是"小云南"。
小云南在山东说
小云南在山东的说法较为普遍,也被多数人所认同。
现收藏在辽宁省岫岩满族自治县王姓家中《王氏谱书》,即王春芳始修于1958年,王彦兴续修于1985年。其内容有谱序、世系等。谱书中所记王氏原居"山东小云南大榆树",于清顺治八年(1651年)迁居辽宁入旗。所记"小云南"人小脚指甲分辨复形的特征和王氏从满习俗为其他谱书所不多见。
又据李林所著《满族宗谱研究》一书中宗族迁徙篇所记:"由山东迁居关外的汉人,在籍贯上有两种,一种是山东小云南,一种是原籍云南,又迁到山东。小云南究竟在何处辽宁省岫岩县《王氏谱书》记载:顺治八年始祖王明政率四子,从山东小云南大榆树迁来奉天城北康家屯定居。由此来判断,所谓的'小云南'乃泛指山东登州、莱州、青州一带的地方,并非现在云南省地方。"
今吉林省吉林市第一商业局张锡印所藏《张氏家谱》记载,张氏迁吉前原居"山东小云南大榆树下",于清道光年间迁居吉林。这亦把小云南定在山东。另有今吉林省舒兰市白旗镇三胞亲友联谊会会长马镇洛先生所存《马氏家谱》所记,马氏原居"山东小云南马家庄",清乾隆时迁吉林永吉县缸窑镇,后迁舒兰县白旗镇。
以上谱书记载,证实了小云南不在山西,也非指云南省而就在山东一说。并且,其地域范围在莱州、登州、青州即今山东半岛地区。
小云南在山东,已为大部分民间家谱记述佐证。那么小云南在山东何地呢
明朝初年,倭寇不断侵扰沿海地区,今山东青岛地区,北东南三面环海,以山为岸,港湾交错,岛屿罗布,是为海防重地,为防倭寇侵袭,自洪武中先后在登、莱、青三州,设置七卫、十二所,即安东卫分辖东海中所(在今江苏连云港市),隶青州府。大嵩卫分辖海阳所、大山所。靖海卫分辖宁津所。成山卫分辖寻山后所、百尺崖后所。威海卫分辖金山左所、奇山所,隶登州府。灵山卫分辖夏河寨前所、王徐寨前所,隶莱州府。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开始在今山东即墨市东20公里边海筑城设防,并于建文四年(1402年)置鳌山卫(即今即墨鳌山卫镇)、分辖雄崖守御千户所(在今即墨市丰城乡雄崖所)和浮山备御千户所(在今青岛市浮山所)划境而治,直隶莱州府。直至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卫所等裁并于即墨县。
鳌山设卫后,明政府先后从云南乌撒卫等地调来许多军队,这些军队又自鳌山卫分拨到登莱青各卫所。其中仅鳌山卫辖墩堡四十余处,迁入军户约七万余人。这些军户的祖籍遍布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南、湖北、河南、河北、山东、四川乃至云南等广大地区。随傅友德平定云南后,便落籍云南守乌撒实行军屯。自洪武十四年(1381年)入滇,至永乐初年,驻守云南长达20余年,第二代也已长成。况且当年从军之时大部分只身一人,少数妻室家小是在驻守云南后随军,而独身者则多与当地女子结合成家,故转驻鳌山卫后,他们多以云南为原籍。查今山东省《即墨市地名志》记载,今即墨市30个乡镇近1000个村庄,半数民户多称祖籍为云南,或云南乌沙(撒)卫。亦有云南"槐阴县"、"威宁"、"毕阳县"、"乐歌屯"、"照阳山前"、"狮子口"、"凤仪县"、"哥嘎县牛角胡同"。而多数家谱为"云南乌沙(撒)卫,大槐树"或"乌沙(撒)卫槐树沟、大槐树里头"等。独无"小云南"字样。其迁移时间多为洪武末至永乐年间。而以随徐辉祖自云南乌撒卫转防鳌山卫者为多。《明史·四川土司传》说,乌撒,元置军民总管府。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蛮夷复叛,傅友德、沐英,因乌撒、乌蒙、东川、芒部四府离四川较近,上报朝廷,请将四府改隶四川获准。直到清雍正年间鄂尔泰命改土归流,因东川距昆明近而距成都远,经奏准将东川、镇雄、乌蒙复隶属云南,乌撒则隶属贵州。又据明万历版《即墨志》载: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即墨县人口为13480户,126800人。这其中鳌山设卫后一次性自云南迁来军户就达7万余人,占当时即墨总人口的60%还多,而这些军户以鳌山卫为中心分屯在即墨东部沿海,北至雄崖,南至浮山,包含今即墨全境和青岛市区。明代,鳌山卫是即墨的政治、军事中心,自云南迁来的军户,集居在这一地区,为不忘云南故地又区别于云南,而以小云南之名称于此地,是在情理之中。今吉林省的九台市东北部、舒兰市的西北部、榆树市的西南部这一地区沿松花江两岸即有"小昌邑"之称,正史虽不见记载,民间却广为流传。其名则源于清代乾隆以后,这一带属奉天府永吉州巴彦鄂佛罗防御旗管辖,而这一带的居民80%是在清代康熙以后来自山东莱州府昌邑县,为不忘故土,故冠以"小昌邑"之称。
我的一世祖名字叫那尔力突
祖先世居吉林乌拉地方,满洲镶红旗,原来姓申佳氏,因打仗,祖先离开家乡征战,那时候说的是长白山七道沟,那尔力突是八旗军官(他的父亲和兄弟都为国战死),进关后驻守京西。家谱从离开家乡进关的那尔力突开始讲起,祭奠先人也是写他的名字,据说原来还是写满文呢,他有三子,长子在康熙二十三年奉命过长江,平叛吴三桂后在江浙为官,其后代在江南定居。
二世祖三他哈
回拨辽宁岫岩,后来住在安东(东沟)西部的红旗营子
三世祖 三世祖 同珠(乾隆年间的事情)
四世祖 马隆
五世祖 费英阿(也叫福英额)
后来在六世祖时(道光年间)在辽宁开始编写家谱,在江浙定居的也回来了,我们都是三他哈的后代,江浙一带定居的是老大的后代,就姓了沈,为什么姓沈不知道
为什么家谱这么短
为什么多尔衮进北京时期的那尔力突是一世祖,因为在此之前没有什么光宗耀组的事情,何况之前在林海雪原里狩猎采参,温饱都没有,最初后金女真时代文字也没有,如何编写家谱满族的家谱除非王族,一般都是家谱时间不长,只有打进北京的才是家族的光耀人物,家谱才有东西可以编写,所以大多数满族家谱都是进京后才开始编写。
我们后来姓了沈,辈分如下:
岫岩(东沟)沈姓满族八十字排辈家谱
继世延家德
承贤秉国恩(也有说是“富贵安国常”的)
学书明大义
乃绍其中文
树立光辉志
耀邦观正芳
本荣兴永丕
英风传代长
宏福廷殿有
廉庆守天相
惠令万全宝
玉成运恒昌
喜广奎顺允
崇峰同维祥
盛景逢春秀
敬修宣先吉
翻开《丹东满族志》许多沈姓满族都是这个辈分的,如“继、世、延、家、德”的,因为家谱时间不长,到现在也就是十-----十四代,我的爷爷才是“继”,六世祖开始姓沈但是没有排辈,七世祖也没有用辈分,估计那个时候,六世祖年纪大了,在他主持下修谱,而七世祖也结婚生子,所以而是从八世祖(六世祖的孙子)开始算起。辽宁岫岩、东沟、沈阳、丹东、恒仁、风城、宽甸、吉林柳河、通化都有沈姓,我们是满洲镶红旗,姓申佳氏,就是吉林乌拉的女真大姓纳喇氏等72个之一,在金女真时期写成汉字就是“沈谷”的转写(女真语为“彻穆衮”),只要从这里出去的家谱都一样。
有时候谈祖宗的时候,老人们说起来,知道我们有些亲属在江浙一带,他们是清为平三藩之乱而到江浙的,但是谁知道他们是否改为汉族了呢?也不知道他们的家谱是否是我们一样的家谱。
第一个兴隆乡赵姓,有可能是爱新觉罗氏。
清初由开原被治罪来岫岩定居,后散居在东沟的汤池,宽甸的永甸,凤城的宝山等地。
至于是爱新觉罗哪一穆坤,还要看家族排字而定。
第二个兴隆乡赵姓,老姓为伊尔根觉罗氏。
其氏族甚繁,居处之地不一。其居叶赫地方者,国初来归,隶正黄旗满洲。先祖常明于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自京来岫岩驻防。
第三个哈达碑乡赵氏,长白山六道沟人,老姓伊尔根觉罗氏,撤马罕牛录,隶镶黄旗,1748年(乾隆十三年)来岫岩买地落户。传十余世。
求岫岩县《王氏谱书》字辈。
本文2023-09-22 14:45:08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686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