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完整的家谱基本哪些常见内容?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2浏览:4收藏

一部完整的家谱基本哪些常见内容?,第1张

一、谱名

谱名中最重要的是谱籍和姓氏,即是什么地方、什么家族的家谱,为什么这样要这样写?更准确的反映家谱作为“史书”来反映信息,不然,编修的人当时明白,经年累月之后,转之何人何地?便无从查考,给后人寻根带来巨大困难。

二、像赞

人物像赞有各种表达,或始祖,如三皇五帝,也可以是近祖,或者迁祖,还可以是自古到今的家族内非凡的人物,特别杰出的人才。以昭示后人发奋图强。

三、谱序

稍具规模的家谱,卷首一定会有一篇至几十篇不等的序文,它是每部家谱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谱序包括新序、旧序、族外人的客序、跋语、目录和刻印人名以及其它关于本族的记述。

四、目录

全部家谱内容提要,以便检索。

五、谱论

谱论,即谱学理论,从司马迁开始历代都有名家,如欧阳修,苏轼,王安石,朱熹,王阳明,比如章学诚的《文史通义》曰:“有谱、州有志、国有史,其义一也。”,“且有天下之史,有一国之史有一家之史,有一人之史。传状志述,一人之史也;家乘谱牒,一家之史也;郡府县志,一国之史;综纪一朝,天下之史也。

六、凡例

凡例,即修谱的原则,规定,比如哪些人可以入谱,哪些人不能入谱,对人的次序的排定,哪些内容怎么去写等等,就是规定家谱里面都有什么,这个显示出编修之人的主观态度,如明朝家谱对女性入家谱,就很明确的规定:丈夫之后跟原配,接着依次是:继配,侧室,妾,纳,除原配外,这些二三四五老婆不可以有名字,原籍,生卒,等,这个男尊女卑的“名分”观念,尤 是对女性的一种变态的歧视。

七、家训

不要误解,《家训》不是家谱内容,这里为了突出家训的内容做个配图,中国是家天下的社会结构,名门望族是一大特色,家训家风起了很重要的教育作用。

八、世系

世系是家谱内容的核心部分,从家族第一世开始,记载其生卒,婚配,事略,墓葬,其人如何?一目了然。

九、传记

传记,不是每个人都有,是对家族内的杰出人物,立功立德之人的具体描写,反应出这些人物的杰出品质, 垂范后辈,是榜样力量。可分内传。外传,内传是五服之内,外传是五服之外,还有列传,分门别类,比如家佣,二三四老婆中的贞烈之妇,可做列传,这已经不适合今天。

十、谱跋

上图是梅曾亮的家谱跋语,他自夸了一下,“知岩”以乡兵保障宣州,然后对家族的分派流迁做了陈说,所以跋语就是做谱之后的感想,经验,过程等含有者的寄托之语。

十一、领谱字号

家族支派繁多广布,必须有字号,作为验证, 跟对号入座一样。家谱一般就包括上述内容,除此之外比较重要的包括,祠堂,敕封,艺文,契约等还有一些图表,制作时可根据原谱内容确定。没有原谱,就必须另起创谱,不使历史中断,再根据个人情况确定内容。

是现存潮汕“府第式”民居的最早形制。许氏家族在宋代已是盛族,他们后来繁衍到潮汕各地,,在清末民初这个乱世出英雄的年代,一下子出了许应睽、许崇智、许崇清、许广平等历史名人。 从潮州迁至揭阳登岗许厝的一支,也以亦儒亦商、诗人辈出闻名。甲午战争后,祖籍揭阳的台湾著名的爱国志士和文学家许南英一家,因在台湾遭日本侵略者的迫害,曾应登岗许氏兄弟子荣子明之邀,携家在此避难数年。当时许南英之子许地山年仅三岁,许地山后来在《我的童年》中多次回忆起这段生活,著名的《落花生》一文就仿佛有潮汕农家生活的影子。

历史文化名城潮州,静静地依偎在这壮阔的韩江中下游。位于古城中山路葡萄巷的许氏大宅,人称“许驸马府”。从这座老宅延伸出来的一个家族的故事,随着这个家族不断的迁徙和发展而得到不断充实,流传更远。这就是许驸马的故事,也是曾经叱咤中国革命历史风云的许氏先辈,在革命大潮中演绎出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故事。

这是一座建于宋朝的建筑,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穿过漫漫的历史烟云,这座风度依然的老宅,似乎还在向人们叙说着一个大家庭绵延、发展和辉煌的历历往事。

■饶宗颐(著名国学大师、香港中文大学教授):

许驸马的早一辈人是许申。

这个问题我要谈到韩山,以韩山作为一个中心来讲,山前面同后面就有两个大家族,叫山前许,山后刘。韩山笔架山的前面大家都姓许。许珏是许申的后代,孙子辈,他同宋代的郡主有婚姻关系,所以叫驸马。

这个驸马不是很亲的,是郡主, 不是公主。他的上一辈许申就是大官。山的前面叫山前许,山的后面全是姓刘的,就是现在的陶坑,他们都有族谱。许氏、刘氏在宋代都是非常重要的家族。

许驸马府占地面积两千多平方米,三进五间,平面布局及特色保存完整,被不少建筑专家认为是“国内罕见的宋代府第建筑”。首进与后座均带插山,厅、房合为九间。中厅东西围屋带从厝厅、房及书斋。正厅的后面有横贯全宅的后院,主体的三进与插山构成“工”字格局,围屋隐伏于中座两旁山墙外,形成独厅、独院、独天井的独特设置。

全宅木屋架概为近于穿斗的穿插屋架,并立于条状连续石地梁上。墙体为板筑夯灰和青砖条浆砌,后座正厅东侧二幅墙壁仍保留桃红色的竹编灰壁。屋面举折平缓,山檐深远,正脊两端从山尖伸出石质鳌尖,垂脊头开嘴甚长。整座建筑结构严谨,古朴大方。

1996年,许驸马府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眼下,正由国家拨款进行修缮、保护。许驸马府虽历经无数风雨沧桑,但是在潮汕后人的精心维护下,在今天的潮州城里依然展现着当年的风采。

许氏家族的一脉,由潮州往南,向韩江下游处迁徙,就在距今六百多年前,来到了今天隶属汕头市区的歧山沟南村。比起潮州的老宅,汕头沟南为许氏家族的生存发展开辟了另一片新的福地。

照壁上的“沟南许地”这四个字,是一代名人鲁迅的手迹。说来有趣,鲁迅先生算是许家的女婿,夫人许广平,便是沟南许家的女儿。

据与许广平同宗的潮籍左联作家许美勋晚年回忆,三十年代在上海,许广平曾经向他谈及,其家族后来尽管迁至广州,平日讲粤语,逢年祭祖之时,却照例要说几句潮州话,以示不忘故祖故地。

沟南世许公祠建于清光绪癸未年间,坐北朝南,前面是阔埕,面向村里的兰桂湖;是一座二进二从厝式祠堂建筑;主座三开间,大门楼居中,两旁为厝巷,再旁为侧座,也称从厝, 它们构成了一个中等规模的祠堂建筑的典型立面形象,从正面外观看,中轴对称和主次分明的艺术特征是非常明显的。祠堂采取开敞形式,面对中间的大天井,前、后厅和从厝二个厅都面向大天井,这种格局,通称“四厅相向”。

■陈绶祥(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所长):

域和黄河流域两大民居基本样式的结合。北方是以四合院样式为主要方式的单独民居,而以单独民居聚落成村落的方式来形成的居住方式。到了长江流域是以天井式的几进式的聚落方式,因为南方地热潮湿,民居建设得较高。杆栏式建筑转化成地面建筑以后,有通风、去湿的特点,天井式几进几进地扩展方式,形成江南民居的居住方式。潮汕民居其实是将两种方式相结合。潮汕民居的四合院在某种程度上跟天井式有点相似,在四合院的周围更强调房门要高,强调屋檐的大,强调天井的突出,也有一个抽风的作用,但又还是像四合院同一样式的民居,这样又保持了中原民居中房主的地位,跟子孙们的关系,注重侧房、厢房的居住的方式,潮汕民居的主要结构就是这个样子。

沟南许氏家族繁衍五代之后,向外辐射。在国内及泰国、新加坡等地,散布着许家族人的足迹。而其中一支,来到了广州,在高第街创业、扎根。这条身居广州商贸中心地位、繁华达数百年的老街,广州人无不知晓。而至今还矗立在高第街上的许氏家庙,分明是历史的见证。

■许锡挥(中山大学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当时到了广州以后,我们许家最早从潮汕到广州的那个人,他是做盐的盐商,搞了几个大船,听说那个时候是广东差不多数一数二的大盐商,做生意,从沿海运盐到大陆这边向内地推销,从汕头到珠江三角洲这边跑盐, 后来靠做盐的生意发了财起了家,就盖起这个大房子,有了钱以后他的后代就不做生意了,去做官了。

许氏家族所走过的那段最显赫的路程,恰好处于中国社会由封建社会末代向近代转型的整个苦难历程:从第一、二次鸦片战争,戊戌维新运动,辛亥革命,二次革命,到孙中山三次南下广东建立革命政权,这段路程历史的年代跨度大,而且牵涉到如林则徐、康有为、梁启超、慈禧、光绪、袁世凯、孙中山、廖仲恺、许崇智、许崇清、蒋介石、鲁迅、许广平等一大串历史人物,他们不管是崇高或是卑鄙,一个个都是那么有血有肉、不容忽视的角色。

许拜庭是从粤东迁至广州的许氏一脉的始祖,高第街许家繁衍五代之后, 出现了许崇智、许崇清、许崇灏、许广平等知名人物,许崇智等人在孙中山领导的推翻帝制、创建共和的革命运动中,功勋彪炳。电视剧《千秋家国梦》中的主人公,便是高第街第五代孙许崇智。

■许锡挥(中山大学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作为民国的名将,许崇智是最厉害的,是粤军总司令,蒋介石是他的参谋长。许崇灏是我的亲伯父,他是粤汉铁路总理兼护路警备司令。这两个应该说是民国孙中山时期比较有名的人物。还有一个许崇骥,许崇骥也是我的伯父,他当过孙中山的警卫团长。

有两种不同的人物都在我们这个家族出现,有一个叫许令锵,英国人打广州的时候率领三元里的平民抵抗英军入城,协助林则徐;另外一个是许应,他在朝是慈禧太后的宠臣,他就参加把九龙新界租借给英国的谈判,他是代表清政府跟英国签字的。

撩开厚重的历史帷幕,许氏家族由崛起到鼎盛、再由鼎盛滑向衰落,其间的发展变化脉络已经如此清晰地展现于人们的眼前。正所谓大势所趋,历史潮流不可逆转,在许氏家族的弟子们中,有为中国革命英勇献身的将士,有为中国思想文化运动走向新的曙光而呐喊的精英,全国解放后,有工作和战斗在国防科学战线、思想文化战线和高等教育战线的诸多人才,他们为中华民族的发展贡献着青春和生命。许氏家族的子孙们不再徘徊于过去的光荣,而是义无返顾、热血沸腾地顺应了历史的潮流,在中华这片反反复复地创造着又破坏着的古国大地上,洒落着他们一串串的血泪欢歌。

而在潮汕,像许驸马府、沟南许地这样承载着曲折生动的人物故事的民居建筑,还有许多、许多…… 潮州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迄今已有近千年历史的许驸马府,情况如何呢?

我们来到位于中山路葡萄巷东府埕的许驸马府。踏入掩映于周围高层楼宇的葡萄巷,耳际就传来一阵“叮叮咚咚”的敲击声。当地人指着前方一飞檐微露的建筑物说,那就是许驸马府,而叮咚声是政府决定修复许驸马府后,所聘请的工匠正根据有关部门搜集的图样在精心修缮。循声而至,推开两扇木门,迎面看见不少工匠正各司其职,刨、凿、削……,一个个全神贯注,忙得不亦乐乎。据了解,许驸马府建于北宋英宗赵曙治平元年至四年(公元1064—1067年),是北宋太宗曾孙女德安公主驸马、殿直许珏的府第(许珏是唐宋“潮州八贤”之一许申的曾孙)。府第历经多次修建,仍保留宋代建筑的基础格局。

整个府第占地2450平方米,分前、中、后三进,面宽41.8米,进深48.2米,有天井、内外廊、后库、御书楼等,前座有抱厅房、风头房、花巷,依次分列左右两旁。大门簪为木制圆形,柱子多为圆木柱,门墙柱物均建于石基上,门槛较高、装饰手法简朴、线条流畅生动,具有宋代住宅建筑的传统特点,该府第为全国罕见的宋代建筑物之一,也是潮州保留得较为完整的宋代建筑物之一。 在昌黎路福安里文明小区,记者在热心人的指引下寻到了已搬迁该处的许驸马后裔。据了解,这里共住有8户许氏后裔。遗憾的是,熟知许氏家族史、辈数较高的许老伯已谢世,他的孙侄辈、年届花甲的许隆增老人热情接待了记者。

许隆增告诉记者,他生于驸马府,长于驸马府,自然知道祖宗历史流传已久,但因年代久远,自己又在家庭中属小字辈,对祖宗渊源实际了解不多。说着,许隆增从里屋拿出一幅压膜画像,称这是后代子孙复制驸马父子的图像。他解释道,当时驸马与儿子受命前往平番告捷,班师回朝,而番邦王子也受中原文化影响,自愿随同驸马回朝接受教化。据许隆增称,许氏子孙遍及泰国、香港等地,每年农历十月二十四,各地的许氏后代就会不约而同汇集潮州洗马桥处。

社会动荡,迁徙分户,辈分代字自成体系,想认祖归宗,唯有借助现代技术甄别,家族姓氏改变都可以查出遗传基因,为什么孩子要跟男人姓,因为家族男人的基因,无论多少代都不会变。

我也姓许,祖籍山东荣成成山镇,家谱中有许国,明朝任二品官员。

家谱的内容主要包括哪些

编写家谱要广泛收集资料,要从各种媒体查阅本族古今各行各业的名人。这一过程需要大量时间,要翻阅各类史稿,查阅各种人物辞典。

阎宝仲认为,家谱的内容一般包括序言、姓的起源、氏族世系表、氏族文化、名人介绍和后记等部分。

姓的起源。中国人的姓,绝大多数是因时、因地、因史而产生,很多姓的背后都有复杂曲折的故事。历史上有多种这方面的书籍,以《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和《元和姓篆》为基础,其它大多雷同。

氏族世系表。这个表能反映出一个宗支的迁徙、发展、沿袭、变化的总体情况。对于支系庞杂的大族、姓源不同的氏族,这部分非常重要。

氏族文化。包括族人的著述和受奖;先祖留下的遗迹;祖先们用的命名序,族规、族训等。对这些内容要分析、鉴别,抛弃其过时的糟粕,依据现实的文化精神,对中华传统美德赋以新的内容,使每部家谱都成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教材。

名人介绍。撰写家谱要着力写好这部分,要做到"以史为鉴"、"古为今用"。为方便阅读尽量语言通俗,并加注解。对入谱人物,应如实摘用历史定论,不妄加评论。所列名人介绍按年代排列。

家谱的主要内容

家谱的主要内容:姓氏源流和世系表。

一、姓氏源流 中国姓氏在经过历史不断演变,如:战乱,迁移,改朝换代,以及避讳改姓、避难改姓、复姓改为单姓等,姓氏变得更为复杂,其真正的出处、源头就更需要详细考证了。一些史学专家认为,历史上的王朝更替、社会动荡导致了家谱的断裂残缺,很多族谱都由后人凭想象臆造。

封建时代,许多姓氏为了抬高自己的门第和郡望,习惯于与名人扯上关系,或硬追溯到某皇帝作自己的祖先,这影响了血缘的纯正性和确实性。重视传统的中华民族,有不少家族在重修宗谱,由于南北各地的语言、风俗、长相等均不同,世系联系在一起,其纸谱真实性值得推敲。

二、世系表 作为家谱中最重要的内容,“世系表”,简而言之,就是说明一个家族成员,如:父子、兄弟间的相互关系,写清楚祖先后代每一个家族成员名字的图表。它有四种基本的记述格式:欧式、苏式、宝塔式和牒记式。

(1)欧式:又称横行体,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立的。欧式的特点是:世代分格,由右向左横行,五世一表,用起来很方便。

欧式中,每个世代人名左侧都有一段生平记述,介绍该人的字、号、功名、官爵、生辰年月日、配偶、葬地、功绩等。 (2)苏式:又称垂珠体,是北宋文学家苏洵创立的。

苏式世系表的特点是:世代直行下垂,世代间无横线连接,全部用竖线串连,图表格式也是由右向左排列的,主要是强调宗法关系。 (3)宝塔式:顾名思义,就是将世代人名象宝塔一样,由上向下排列。

宝塔式采用横竖线连接法,竖线永远处在横线的中间,这对人多的大家族来说,因人名不可能排在同一页纸上,兄弟之间长幼关系不清,会为写谱、看谱带来很多不便。 (4)牒记式:不用横竖线连接世代人名间的关系,而是纯用文字来表述这种关系。

每个人名下都有一个相关的简介,如:字、号、功名、官爵、生辰年月日、葬地、功绩等。牒记式的世系形式固定,次序分明,比较节约纸张。

扩展资料 家谱是一个家族的历史记载,通过家谱,能够了解当时的历史面貌、时代精神、社会风尚,了解在那个历史背景下人们的生产、生活情况。相传它是由正史中的帝王本纪及王侯列传、年表等演变而来。

家谱是和正史、方志一样重要的历史典籍,是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中国的家谱一般都有家规族训,对于规范人生和教育子弟有着积极的意义。

家谱,亦称族谱、宗谱、家乘、通谱、统谱、世谱、支谱、房谱等等,名称各异,其内涵是同一的,只是外延有所区别而已,如今一般统称家谱或族谱。家谱是系统记述某一同宗共祖的血缘集团世系人物或兼及其他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

而姓氏是“某一同宗共祖血缘集团”的标识符号,家谱、族谱就是记录某一姓氏家族成员间的血缘关系的图册。 -家谱 (人文资料)。

家谱有哪些基本内容?有哪些基本常识?

标准家谱的编写格式

一部体例完整的家谱,大致应有以下24项:

1谱名。一般称为族谱、家谱、家乘、家志、家传、通谱、统谱、谱录、谱牒、世牒、世谱、世家、世典、宗谱、支谱、房谱、祖谱、故谱、合谱、谱传、真谱、私谱、本书、族系、族讲、石谱、系谱等,也有的称为渊源录、源流考、清芬录、世恩录、族谱图、大同谱、大成谱、联宗谱、先贤录、传芳集、家传薄、先德传、谱志略、家谱汇编、家模汇编、源流大典等,是以记载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事迹为中心的历史图籍。

2谱序。稍具规模的家谱,卷首一定会有一篇至几十篇不等的序文,它是每部家谱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谱序包括新序、旧序、族外人的客序、跋语、目录和刻印人名以及其它关于本族的记述。

3谱例。又称凡例,主要是阐述家谱的纂修原则和体例。

4谱论。许多家谱都专门辟有谱论一章,专收先贤的谱说、谱论、谱议的篇章和古代经典中的有关论述,对修谱的作用、功能、意义、历史、原理、方法等加以发明和阐述,是研究谱学的宝贵资料。

5恩荣录。主要内容为历代皇帝对家族中的官员及其家谱的敕书、诏命、赐字、赐匾、赐诗、赐联、御谥文、御制碑文以及地方官府的赠谕文字等,以显示和炫耀朝廷对该家庭及其成员的奖励和表彰,同时反映该家族的地位和身份。

6遗像、像赞。祖先及家族中历代英贤、重要人物的图像资料,一般为正面是遗像,背面是像赞。

7姓氏源流考。中国家谱素来有“叙本系,述始封”的传统,明清以来各家谱也大多有记姓氏源流的一章,或称姓氏源流,或称宗族源流。它主要是用来记述本姓来源、本族的历史渊源、始祖、世派、迁徙、各支派间关系、甚至改姓的原委等。

8族规族约。是宗族家族成员共同制定的、用以约束和教化族人的宗族法规,是家谱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名称各异,种类很多,诸如家规、家约、家戒、家法、家礼、家典、家仪、家条、族规、族约、祠规、祠约、规范、规条、规矩、条规、戒谕等。

9祠堂。记载宗族、家族祠堂修建的历史,介绍祠堂的建筑规模、地理位置,收录有关祠堂的碑文、诗文、祠联、祠匾、祠堂图、建祠捐资人名,记录祠堂内神位世次、配享、附享、祭祀情况等。

10五服图。又称服制图。所谓五服,就是指古代丧服制度中的五种服色,即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

家谱的格式怎样写啊,需要些什么内容

古代的家谱在选官、袭爵、婚姻、社交、财产继承、睦族等方面都有着重要 的作用。

因而,在编修家谱时,都应把这些方面的内容收录进去,以传示时人和 后人。从家谱产生之时起,三千多年来,由于时代的不同,家谱内容的侧重也有 所不同。

上古时期的家谱,仅为君王诸侯和贵族所独有,家谱的作用仅为证明血 统,是为袭爵和财产继承服务的,关于这点,可从甲骨实物和《史记》中的有关 部分得到证实。先秦时期的家谱特别重世系,家谱的内容也比较单一,仅为世 系。

魏晋以后,选官、婚姻以至社会交往均看门第,这样一来,家谱在政治生 活、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就大大增强,家谱的内容也相应比以往有所增 加。魏晋以至唐代的家谱现在已基本无存,从现存的其他一些著作所引的零星文 字和后人再整理的资料来看,仍可了解到一些基本情况。

魏晋至唐代家谱的内容 大致包括:郡望、源流、家族世系。当然,首先书写的还是姓名,姓名包括字、 号,还包括小名、异名、别名,然后记载生平,官爵(即使没有做过官,是处士 也记录上谱),生卒年及特殊死亡原因(如何时、何故遇害等等),婚姻状况 (妻妾姓名、排行,岳家门第,离、退婚等等),兄弟姐妹及子女的做官、婚配 情况,以及著述、居住、迁徙、家族支系、坟墓等等,其中尤以地望,家世,官 爵,自己及兄弟姐妹、子女的婚配等情况,记录得比较详细。

宋代以后,家谱在政治生活中不再发挥作用,家谱的作用转移到尊祖、敬 宗、睦族上,因而,家谱的内容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宋元时代的家谱流传极少,明代的家谱现在保存较多,分析一下,宋代以后家谱基本上去掉了关于岳家的内 容,而把记录的重点移到有关祖先、世系、恩荣、祠堂、居住、田产、坟墓等方 面,尤以子嗣和与血统有关的内容记载特详,但如岳家家世显赫,也可写上。

宋 代以后家谱的内容通常包括:1、族姓源流,一般总要上溯到家族的始祖,大多 上托帝王、名人,以表谱形式,列出家族流传世系。2、恩荣,记录本家族列祖 列宗的诸如科举、仕宦以及受到 褒奖等情况,即使没有做过官,也要写上处 士,实在没有可写的,年纪活得大,则写上耆寿、寿妇等字样,努力使自己的家 族门楣生光。

3、对每一个入谱之人,尤其是家族的重要人物,一般都写有传 记,详细记录他的名字、号谥、婚姻、生死经历、登谱之年、妻妾、节孝,其中 对子嗣记录得特别认真,严格掌握入谱标准,对诸如养子、私生子、女儿、11岁 以下死亡的幼殇以及人赘等情况,特别慎重,以防出现“冒宗”、“乱宗”之 事,保证血统的纯净。4、祖宅是先人们居住、生活过的地方,祠堂是祭祀祖先 的场所,祖茔是列祖列宗长眠之地,尊崇祖先对于团结族人有着极大的意义,故 对祠规、祠记、祠产、义庄、义田、家礼、家训及祖茔、祖屋的地形图等也记载 较详。

5、最后是家传,一般收录有声望的先人的墓志铭、行状、寿序、年谱、 像赞等传记资料。有些家谱后面还专列著述或艺文一节,收载家族先人的著述、 诗文等。

中国古代的家谱,因为时代不同,作用不同,因而,记录的内容也不完全相 同,大致看来,越到后期内容越多,越到后来记录越详,与之相适应的是,家谱 的格式在不同时代也不尽相同。 商周甲骨、青铜家谱仅录世系,格式上是每人一行,说明关系,较为简单。

汉代的家谱格式大致有三种:一为横格表制,分代分格,按时代顺序排列,《史 记》中有关各表是其代表;二是以姓名为单位,先叙得姓起源,再述世系和官 位;三是一贯连写,汉代流传至今的两块碑文《孙叔敖碑》和《三老赵宽碑》是 其代表。魏晋南北朝是分行写,或连行写,每代与前代空一格,这从现存北魏薛 孝通贻后券、彭城王元勰妃李媛华墓志和刘宋临澧候刘袭的墓志就可看出。

不同 的是后两块墓志不仅记述了自家世系,而且还详细记述了亲戚的谱录,这在后代 是不可思议的,但在南北朝时期却是司空见惯的。唐朝的家谱,大多为合谱,一 般是以姓为单位排列连写。

宋代以后,又开始分代分格。明清时代的家谱,大多 取法于宋代家谱,卷首列世系总表,以备检查,然后每人半页,依辈排列。

家谱修撰,到了明清两代,其结构已基本定型。明清两代,家谱的格式大致 排列如下: 1、谱序:有自序和他序的区别,其内容为叙述修撰缘起,修谱目的,本谱 的修撰历史、过程与内容大要,修谱的人员构成,修订年月,家族的渊源传承和 迁徙经过,郡望,以往历次修谱情况以及对谱学理论的认识等,作用是宣扬本谱 主旨,颂扬祖德,使子孙读后能敬祖向善。

如果本谱是续修之作,那么,除收载 新写的序外,以往历次修谱的旧序也一并收入,对于续修次数多的家谱,有时新 旧序能多达数十篇。此外,为了增光族望,还会专请当代名人作序,并将以往名 人为列谱所作的序也依时代先后排列收载。

谱序在有些家谱中亦有别称为 “引”、“谱说”、“谱铭”、“谱券”等。 2、题辞:不是每部家谱都有,大多是前代皇帝或名人为本家族或家谱的题 辞,放在显著位置,目的是以此炫耀家世。

3、凡例:也有称谱例,主要是介绍本谱的纂修原则与编写体例,收录范 围,。

一部完整的家谱基本哪些常见内容?

一、谱名谱名中最重要的是谱籍和姓氏,即是什么地方、什么家族的家谱,为什么这样要这样写?更准确的反映家谱作为“史书”来反映信息,不然,编修的人当时明白,经年累月之后,转之何人何地?便无从查考,给后人寻根带来巨大困难。

二、像赞人物像赞有各种表达,或始祖,如三皇五帝,也可以是近祖,或者迁祖,还可以是自古到今的家族内非凡的人物,特别杰出的人才。以昭示后人发奋图强。

三、谱序稍具规模的家谱,卷首一定会有一篇至几十篇不等的序文,它是每部家谱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谱序包括新序、旧序、族外人的客序、跋语、目录和刻印人名以及其它关于本族的记述。

四、目录全部家谱内容提要,以便检索。五、谱论谱论,即谱学理论,从司马迁开始历代都有名家,如欧阳修,苏轼,王安石,朱熹,王阳明,比如章学诚的《文史通义》曰:“有谱、州有志、国有史,其义一也。”

,“且有天下之史,有一国之史有一家之史,有一人之史。传状志述,一人之史也;家乘谱牒,一家之史也;郡府县志,一国之史;综纪一朝,天下之史也。

六、凡例凡例,即修谱的原则,规定,比如哪些人可以入谱,哪些人不能入谱,对人的次序的排定,哪些内容怎么去写等等,就是规定家谱里面都有什么,这个显示出编修之人的主观态度,如明朝家谱对女性入家谱,就很明确的规定:丈夫之后跟原配,接着依次是:继配,侧室,妾,纳,除原配外,这些二三四五老婆不可以有名字,原籍,生卒,等,这个男尊女卑的“名分”观念,尤 是对女性的一种变态的歧视。七、家训不要误解,《家训》不是家谱内容,这里为了突出家训的内容做个配图,中国是家天下的社会结构,名门望族是一大特色,家训家风起了很重要的教育作用。

八、世系世系是家谱内容的核心部分,从家族第一世开始,记载其生卒,婚配,事略,墓葬,其人如何?一目了然。九、传记传记,不是每个人都有,是对家族内的杰出人物,立功立德之人的具体描写,反应出这些人物的杰出品质, 垂范后辈,是榜样力量。

可分内传。外传,内传是五服之内,外传是五服之外,还有列传,分门别类,比如家佣,二三四老婆中的贞烈之妇,可做列传,这已经不适合今天。

十、谱跋上图是梅曾亮的家谱跋语,他自夸了一下,“知岩”以乡兵保障宣州,然后对家族的分派流迁做了陈说,所以跋语就是做谱之后的感想,经验,过程等含有者的寄托之语。十一、领谱字号家族支派繁多广布,必须有字号,作为验证, 跟对号入座一样。

家谱一般就包括上述内容,除此之外比较重要的包括,祠堂,敕封,艺文,契约等还有一些图表,制作时可根据原谱内容确定。没有原谱,就必须另起创谱,不使历史中断,再根据个人情况确定内容。

中国家谱的七大主要内容?

一 、姓氏源流

姓氏源流就是同一族得姓的来源与变迁,中国人的姓氏渊源大多很为古老,假若没有古书或旧谱的记载,后人就很难考究得清楚。从一姓到一国一家,不能不知晓自己根源来自何处,认清自己的姓氏来源,每套《家谱》都详细介绍了自己姓氏源流,这样才能世世代代承继,也能将族系根缘流传千百年。

二 、堂号

堂号是一个姓氏的特殊标识,它能显示姓氏发源的地缘关系。在家谱中,堂号具有联系姓氏与宗族关系的意义,也是后代寻根问祖的重要线索之一。堂号名称一般取自于郡号名或为纪念家族史祖或名人而自创。

三 、世系表

如果发现一本关于您身世的家谱,您最想看的是什么哪?是不是想知道自家的祖先是谁?家族中曾有过哪些名人、功绩?家族中人现在哪里?等等,所有的答案就在家谱的世系表中。

四 、家训

家训也是家谱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传统宗族教育起了很大的作用。远古时代,人类社会经历了氏族、家族、家庭的变迁,然而,这些都是形成一个国家的基石。在国家不安定和国法不明确之际,家训即可发挥稳定社会秩序的力量。因为,家族为了维持必要的法制制度,就拟定一定的行为规范来约束家族中人,这便是家法家训的最早起源。

五 、家传

要想深入了解世系表中族人的历史功绩,那就得看家传了。家传,是用来记述家族中有名望、有功绩人的事迹的文体,是一种正式的传记,明朝之前,传与谱是分开来记的。

六 、艺文著述

“谱乃一家之史“,其中当然少不了家人的艺文著述。自六朝起,就有将家族中名人的著作录入家谱的惯例,尤其是到了明朝,此风更盛,这部分的内容更加丰富了,涉及史学、文化、经济、宗教等许多领域,在形式上 甚至堪于”经典史料“相媲美。

七 、家谱图像

家谱之体现,能合书、图、史、表、志为一体者,它的利用价值就显得大些。家谱主要以文字内容为主,资料为副,但一张好的、照片仍是能将时代的精神面貌和特质传达出来。

一部完整的家谱基本哪些常见内容?

一、谱名

谱名中最重要的是谱籍和姓氏,即是什么地方、什么家族的家谱,为什么这样要这样写?更准确的反映家谱作为“史书”来反映信息,不然,编修的人当时明白,经年累月之后,转之何人何地?便无从查考,给后人寻根带来巨大困难。

二、像赞

人物像赞有各种表达,或始祖,如三皇五帝,也可以是近祖,或者迁祖,还可以是自古到今的家族内非凡的人物,特别杰出的人才。以昭示后人发奋图强。

三、谱序

稍具规模的家谱,卷首一定会有一篇至几十篇不等的序文,它是每部家谱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谱序包括新序、旧序、族外人的客序、跋语、目录和刻印人名以及其它关于本族的记述。

四、目录

全部家谱内容提要,以便检索。

五、谱论

谱论,即谱学理论,从司马迁开始历代都有名家,如欧阳修,苏轼,王安石,朱熹,王阳明,比如章学诚的《文史通义》曰:“有谱、州有志、国有史,其义一也。”,“且有天下之史,有一国之史有一家之史,有一人之史。传状志述,一人之史也;家乘谱牒,一家之史也;郡府县志,一国之史;综纪一朝,天下之史也。

六、凡例

凡例,即修谱的原则,规定,比如哪些人可以入谱,哪些人不能入谱,对人的次序的排定,哪些内容怎么去写等等,就是规定家谱里面都有什么,这个显示出编修之人的主观态度,如明朝家谱对女性入家谱,就很明确的规定:丈夫之后跟原配,接着依次是:继配,侧室,妾,纳,除原配外,这些二三四五老婆不可以有名字,原籍,生卒,等,这个男尊女卑的“名分”观念,尤 是对女性的一种变态的歧视。

七、家训

不要误解,《家训》不是家谱内容,这里为了突出家训的内容做个配图,中国是家天下的社会结构,名门望族是一大特色,家训家风起了很重要的教育作用。

八、世系

世系是家谱内容的核心部分,从家族第一世开始,记载其生卒,婚配,事略,墓葬,其人如何?一目了然。

九、传记

传记,不是每个人都有,是对家族内的杰出人物,立功立德之人的具体描写,反应出这些人物的杰出品质, 垂范后辈,是榜样力量。可分内传。外传,内传是五服之内,外传是五服之外,还有列传,分门别类,比如家佣,二三四老婆中的贞烈之妇,可做列传,这已经不适合今天。

十、谱跋

上图是梅曾亮的家谱跋语,他自夸了一下,“知岩”以乡兵保障宣州,然后对家族的分派流迁做了陈说,所以跋语就是做谱之后的感想,经验,过程等含有者的寄托之语。

十一、领谱字号

家族支派繁多广布,必须有字号,作为验证, 跟对号入座一样。家谱一般就包括上述内容,除此之外比较重要的包括,祠堂,敕封,艺文,契约等还有一些图表,制作时可根据原谱内容确定。没有原谱,就必须另起创谱,不使历史中断,再根据个人情况确定内容。

续修家谱包括些什么内容?

家谱或曰族谱,系对诸如家乘、谱牒、宗谱、世谱、支谱、房谱等的泛称。

家谱是中华民族的血亲密码。它是同宗共祖的血亲团体以特殊形式记载本家族世系和人物事迹的史书。

近些年来续修家谱进入 ,有些家谱内容丰富,理论性强。像史志一样包括很广,内容包括姓氏始源、得姓始祖、家族迁徙、世系图录、人物事迹、风土人情等。

家谱主要是为了:“知源流、明世系、敬宗收族,使昭穆不紊、宗系不乱、尊祖敬宗,使后人不忘祖先。”增强家族凝聚力。

更增强民族的向心力。族谱连着海外侨胞、港澳台同胞的心。

因为同是中国人。续修家谱一般三十年一小续,六十年一大修。

相隔时间太远会“积远成谜,积谜成废。”每次续修家谱,一般由一人或数人协商发起。

成立续谱筹备委员会和总编常设办公机构,制定倡议书,续修家谱是本族的一件大事,须充分发动本族群众,然后制定续谱条例。有关各县、各村成立续谱小组,负责本村或本支系续谱工作,并按人口筹集经费。

经过一段时间,各处将谱系和续谱经费汇集到总编处,由总编处汇总编排。修家谱的主要内容包括:1、序言;2、凡例;3、恩荣题词;4、姓氏渊源;5、祖宗遗像;6、宗规族约与祖训家法;7、宗族世系图谱;8、家传;9、宗族史迹、史料、文献;10、字辈;11、宗族艺文目录;12、风土人情;13、捐款人员名单;14、修谱主要人员简介;15、题跋。

现在有些家谱还记载女子出嫁的村庄和丈夫的名子。创修续修家谱是一项家族的重要活动,是一项浩繁的文化工程,需要有明白人、有才学和对宗族状况熟悉的人,发起人和负责人要有一定的群众威信和号召力;通过运作、筹集资金是完成这一工作的根本保障;需要一定时间;还需发动一批实干的人,这些人要热心修谱工作,要有无私奉献精神和任真负责态度。

由2jiapu,爱家谱整理得来。

李岗村的李长明曾听爷爷说,家里人本来也姓许,后来因为李鸿章姓李,并且李鸿章的先人是从许家过继给李家的,因此爷爷的爷爷就将姓改成了李。当然,那时由许姓改为李姓的,并非李长明的先人一个;此外,也有一些李姓人家把姓改成了许。 李长明说,改来改去有些乱。他爷爷在去世的时候嘱咐他父亲要认祖归宗,以后的子孙要改回许姓。因此,李长明决定让孩子姓许。 村庄里有座古祠堂 在合肥市新站区磨店社区有一个叫「 ”许漕坊”的村庄,村子中央有一处古旧建筑。 李长明的孩子为啥要姓许,还要从这座古建筑说起。 在这栋古建筑的门口,写着肥东县文物保护单位:报恩祠(由于区划调整,目前这里已属于新站区)。「 ”这个祠堂是我们的许氏宗祠,叫报恩祠。”有村民说。 在祠堂一个最高的梁上刻着许多字,上面记录着这座祠堂修建的日期和修建人的姓名。站上去仔细辨认,能看到「 ”兵部尚书、太子太傅”「 ”李鸿章、李鹤章”等字样。 不错,这个古祠堂的出资者正是李鸿章和李鹤章。 「 ”从合肥市来看,这是目前规格最高的一座祠堂。出资建设者是李鸿章。”肥东县文物管理所负责人告诉记者,李鸿章将它命名为「 ”报恩祠”,并亲笔写下祠堂名。他说,该祠堂原为三进七开间,现为两进七开间。在清代,三开间或五开间是民间祠堂的规格,只有官至一定级别,才有资格修建七开间。 为何这俩姓李的要给姓许的建祠堂呢?姓许的又是何许高人?又有何恩要报? 几个村的姓氏奥秘 和许漕坊村紧邻的村庄是李岗村和许庙村。这三个村庄之间,有一个共同的秘密。 许漕坊和许庙村,自然是以许姓居多。而李岗村则是李姓居多。据许漕坊村的老人介绍,李家以前是磨豆腐的,而许家则是酿酒的,许与李经常一起赶集,卖酒、卖豆腐。散集后,两人一起吃茶喝酒,虽不是兄弟,却胜似兄弟。 李家的豆腐生意越做越好,许家的酿酒日子却并不好过。 村里老人说,李请许去家中吃饭,用四个元宝垫桌子;而许回请李时,由于家中贫寒,无法用金银垫桌子,于是让四个儿子抬桌子,另两个儿子端菜。 然而李见此情此景却哭着说:「 ”我有钱又有何用,又无子嗣继承。”许则大方地说:「 ”我们俩是兄弟,我的儿子便是你的儿子。” 这个故事在今天的许漕坊、许庙和李岗村几乎人人都知道。 当然这个故事怎么看都像是杜撰出来的,但有一点是真的,那就是许家确实过继了一个孩子给李家当儿子。这个孩子叫李慎所,而李慎所的第八代子嗣便是著名的晚清重臣——李鸿章。 李鸿章的七世祖许稹所过继给李家后更名李慎所,侍奉李心庄夫妇至孝,后生有四子。之后,李氏家族人丁逐渐兴旺,支派增多。 到了李鸿章的父亲李文安一代,这支李姓仍然兼祧李、许两姓。不过在李文安参加科举考试时,因不能以双姓报考,最终舍许从李。道光癸未年(1823年),李鸿章出生在合肥东乡,也就是后来的磨店乡。随着李文安中举,之后李鸿章大紫大红,李姓家族开始了飞黄腾达。 随着李鸿章的发达,在李鸿章出生地(现在的群治村)建起了「 ”李氏宗祠”。而在现在的许漕坊和许庙村,为了报答许姓祖先,光绪二年(1876年)由李鸿章及兄弟们出钱修建「 ”报恩祠”。三进七开间,整个祠堂占地面积约1500平方米。 曾引村民变换姓氏 曾任磨店乡群治小学校长的许高海告诉记者,村里有这样一个传说,说李鸿章母亲死后,慈禧了解到李鸿章的母亲也姓李,觉得奇怪,询问李鸿章为何父母皆姓李?同姓结婚,这在封建社会的传统观念中是不能被接受的。于是,李鸿章告知慈禧,自己姓许。于是又有好事者说,李鸿章曾一度想把自己的姓改回本来的「 ”许”姓,但最终由于名声在外,就没有改了。 但这之后发生的姓氏变化是李鸿章没有料想的。 首先,许多许姓在李鸿章出名后皆改成了李姓,并且修改了家谱,这使得姓李的人口激增。而有一些姓李的人则开始改姓许,尤其是一些李岗村以外的李姓人,纷纷改姓许。因为李鸿章本姓许,这样才能做真正的「 ”李鸿章族人”,和李鸿章扯上关系。 「 ”主要发生在李鸿章和李鸿章后面那一代人身上,李鸿章的家族辈份是‘文章经国,家道永昌’;而在许姓上,李鸿章又有许姓的辈份。所以整体上就比较混乱。”许高海介绍说,时人甚至对「 ”李氏宗祠”和「 ”许氏宗祠”都乱拜。 开始回归本源姓氏 对于许姓和李姓的故事,李长明当然耳熟能详。「 ”小时候就听爷爷说过许多次。”李长明告诉记者,他听爷爷说,家里人本来也姓许,后来就是因为李鸿章姓李,爷爷的爷爷就将自己的许姓改为了李姓。 前些年,无论是许姓还是李姓都在重修家谱,而李长明告诉记者,由于家中是从许姓改为李姓的,所以从辈份上来说就比较混乱。「 ”改革开放后,一位从香港来的李姓后人到村子里来认祖归宗,拜报恩祠。知道许多人改李姓后,这个老人家就对他父亲说,一定要让孩子改回来,不然真乱了。”李长明说,将孩子改为许姓,这也是家族里的意思。李长明的爷爷临死前,甚至对李长明的父亲说,还是要认祖归宗的,以后的子孙还是改回来吧。 「 ”现在我们许多许姓、李姓的后代都在外面打拼,也陆续听到有人把姓改回来的。所以这次上户口,就想把姓改回来。”李长明说。

苏州许家势力特别大。

苏州许家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家族,它的势力在苏州地区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许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当时许家的家族成员担任了苏州的官职,并且在当地拥有着巨大的影响力。许家的势力在明朝时期达到了顶峰,他们拥有着大量的土地,拥有着大量的财富,并且在当地拥有着巨大的影响力。

许家的家族成员担任工苏州的官职并在当地拥有着巨大的许家的势力在现代也一直保持着,他们拥有着大量的土地,拥有着大量的财富,并且在当地拥有着巨大的影响力。总之,苏州许家的势力一直是苏州地区的一股重要力量。

苏州许家鼻祖

许姓鼻祖许由,字武仲,生于公元前2155年,卒年不详。尧舜时期的高士贤人,尧帝敬重他的德能,曾有意把帝位让给他,他固辞不受,隐居箕山,农耕而食。後尧帝又请他作九州长官,他到颍水边洗耳,表示不愿听到。

他死後葬于箕山之巅,尧帝封其为“箕山公神,配食五岳,後世祀之”,故後人称箕山为许由山。四千一百多年前,许由活动于颍水流域的箕山之下,正是当年许国之地,故後世许氏人士多以他作始祖。

一部完整的家谱基本哪些常见内容?

一、谱名谱名中最重要的是谱籍和姓氏,即是什么地方、什么家族的家谱,为什么这样要这样写?更准确的反映家谱作为“史书”来反映信息,不然...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