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中石氏家谱
辈分留字:
五(下)子(上)登(下)科(上)振(下)家(上)兴(下)
连(上)仲(下)光(上)荣(下)生(上)国(下)本(上)
家谱名讳:
一世:丛约(谷页)(配张氏)
二世:丛大志(配张氏)、丛大体
三世:丛秀然(配赵氏)
四世:丛先谟(配王氏)、丛先论
五世:丛明利(配单氏)
六世:丛禄(配张氏、董氏)、丛绎(配李氏)、丛福(配张氏)、丛全(配李氏)
七世:丛振基(配山氏)、丛振兴(配王氏)、丛振镛(配赵氏、薛氏)、
丛振玉(配陈氏、宋氏)、丛振魁(配张杨毛氏)、丛振清(配朱氏)、
丛振生(配程氏)、丛振东(配牛氏)
八世:丛云阁(松)(配王氏)、丛云鹤(石)(配李氏)、丛云书(配宁氏)、丛云秀(配刘氏)、丛云成(配鲁氏)、丛云志(配朱氏)、丛云亭(配张氏)、丛云龙(配昌未氏)、丛云祥(配石氏)、丛云朋(配任氏)、丛云启(配智氏)、丛云庆(配付氏)、丛云发(配佟氏)、丛云禄(配徐氏)、丛云峰(配智氏)、丛云和(配付氏)、
九世:丛德元(配黄氏)、丛德具(配山氏)、丛德荣(配李氏)、丛德成(配曹氏)、丛德魁(配肖昌氏)、丛德广(配奂郑赵氏)、丛德才(配白氏)、丛德福(配许氏)、丛德全(配徐氏)、丛德为(配刘氏)、丛德化(白)(配白氏)、丛德纯(凯)(配肖董氏)、丛德卜(甲)(配白氏)
十世:丛玉竹(配张氏)、丛玉珠(配 氏)、丛玉英(配沈氏)、丛玉会(配 氏)、丛玉发(配刘氏)、丛玉武(配赵旺清氏)、丛玉贤(配吴氏)、丛玉方(配陈王氏)、丛玉治(配李田氏)、丛玉纲(配曹氏)、
十一世:林(下)
十二世:连(上)
十三世:仲(下)
意思是你家组上这支的祖先姓万,排行老三,祖先万家老三。家里面原来住在江苏省丹阳县,做官做到岳州指挥使这里,因为根据朝廷的命令征战,战功显赫,所以被朝廷封为指挥使,长期驻守岳州。晚年辞官之后,在宋理宗淳祐元年搬家到华容墨山石家院。他的弟弟万家老四也跟随哥哥一起搬家到华容墨山,一起居住。从这以后在这里繁衍生息,子孙后代非常多,或者在华容这里聚居,或者搬迁到湘赣等地。
指挥使,明朝的军事指挥职务, 为卫所一级最高军事长官,秩正三品。下辖指挥同知2人(副长官,从三品),指挥佥事4人(正四品)等属员。其目的是,以世袭军士保证兵源充足;按卫所单位,根据战略部署分散戍屯,以保证及时抗御外来侵扰和镇压人民反抗;军队就地屯田自给,以减轻国家养兵的沉重负担。一般以5600人为1卫,设指挥使等官;每卫下辖5个千户所,以1120人为1个千户所,设千户等官;千户下辖10个百户所,以112人为1个百户所,设百户等官;每百户辖两总旗,各50人,总旗下辖10小旗,每小旗10人。
不想看那么多简单解释一下就是驻守地方的军事最高长官相当于现在军团的军长。
1115河北泺南石氏家谱二卷 (民国)石景恭纂 民国三十一年(1942)石印本 河北滦南县徐庄乡石庄村 1116山西平定石氏族谱十一卷 (清)石宏智 石登元等编 清光绪十七年(1891)刊本 七册 日本 美国 注:全书分世德谱一卷、分谱六卷、台谱二卷、 宗祠规条一卷、附谱一卷。 1117江苏丹阳花园分毗陵石氏宗谱十四卷 (清)石铭章 石煊等十修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笃厚堂木活字本 十四册 日本 美国 注:该族散居於武进、丹阳等地。 1118江苏金壇金沙鲁庄石氏族谱六卷 (清)石金川等修 清光绪三年(1877)宥密堂木活字本 六册 美国 注:一名《石氏家乘》。 1119江苏江阴石氏宗谱二十二卷 (清)石介贞纂 清刻本十二册 上海图 1120浙江鄞县鄞塘石氏家乘五卷首一卷 (民国)石士谔 石钟峤等纂修 民国十八年(1929)木活字本 八册 天一阁 1121浙江绍兴会稽石氏宗谱不分卷 (清)石之贞纂修 清钞本 四册 北图 1122浙江诸暨暨阳石氏志十公房赠 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念修堂活字本 吉林大学 1123浙江诸暨暨阳石氏志十公房谱十二卷 清光绪十年(1884)念修堂活字本十二册 北图 1124浙江诸暨暨阳石氏宗谱不分卷 (清)石松茂续修 清同治十一年(1872)木活字本 四册 浙江图 注:谱始修於清雍正间。 1125浙江诸暨暨阳石氏宗谱不分卷 (清)石玉光 石浙清修纂 清同治十三年(1874)恩亲堂木活字本 一册 浙江图 1126浙江诸暨暨阳长澜石氏宗谱四十卷 (民国)石松楼等纂修 民国三十六年(1947)峻德堂活字本 四十册 北图 1127浙江新昌南明石氏宗谱十四卷 (清)石铭重修 清乾隆五十年(1785)庐云祠活字本 十二册 北图 注:谱内有朱笔注记。 1128浙江新昌南明石氏宗谱二十八卷 民国二十六年(1937)木活字本 浙江奉化县文管(存卷3一5,10,21) 1129浙江常山武威石氏宗谱五卷首一卷 (清)刘云修 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木刻本 浙江常山县新昌乡下徐村 1130浙江常山安川石氏宗谱不分卷 (民国)柴肇晖重修 民国五年(1916)木刻本 浙江常山县芙蓉榔安坑村 1131浙江常山武威石氏宗谱□□卷 浙江常山县宋坂乡彭川洪坂(存卷2、4) 1132山东长清石氏世谱 (清)石廷傅等修 清宣统二年(1910)敦睦堂刻本 六册 科图 1133湖北新洲石氏支谱六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国三十五年(1946)木刻本 湖北新洲县幸福乡石桥村 1134湖北大冶武威石氏宗谱三卷首一卷 (清)石忠列等修 清同治七年(1868)恭俭堂文秀堂木活字本 四册 美国 1135湖北沔阳石氏宗谱八卷首一卷 (民国)石声涛编辑 民国三十六年(1947)石氏谱局木活字本 武汉图(存卷首、卷2)注:内封题《家乘全书》。 1136湖南石氏族谱□□卷 民国三十七年(1948)活字本 湖南图(存卷首) 注:该族散居新化、宁乡等地。 1137湖南湘潭中湘石氏五修族谱二十六卷 (民国)石声灏纂修 民国十七年(1928)孝谨堂刻本 二十六册 广东中山图 注:石训首修於清康熙六年。 1138湖南邵阳石氏六修族谱不分卷 (清)石德松 石德 等编修 清光绪十五年(1889)敦睦堂木刻本 六册 河北大学 1139湖南邵阳石氏五续族谱十卷首三卷末一卷 (清)石霈之修 石铭文纂 民国六年(1917)活字本 湖南图(存卷首) 1140四川大邑崇庆石氏族谱不分卷 (民国)石良玉等纂 民国十七年(1928)钞本 一册 四川图 1141四川泸州石氏族谱不分卷 (清)石美屏纂修 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泸州石氏木活字本 二册 四川图 1142四川兴文石氏宗谱四卷 (民国)石日琳等重修 民国八年(1919)排印本 四册 吉林大学 日本 美国 1143石氏宗谱十一卷 (清)石绍南纂修 清乾隆十二年(1747)刻本 北京大学 1144 续修石氏族谱卷 (清)石维嵘纂修 清嘉庆十二年(1807)刻本 二册 北图 1145 石氏民籍族谱六卷 (清)石崇高修 清咸丰三年(1853)刻本 八册 北图 1146 石氏世谱六卷 (清)石誉生重修 清宣统二年(1910)敦睦堂刻本 山东淄博市博山区图 1147 石氏家谱 (清)德保等撰 清钞本 一册 北图 1148 石氏家谱 民国十一年(1922)刊本 浙江云和县文管(存一册) 1149 石氏宗支图 广西邕宁县文 来源:百家姓祠-洛阳中华姓氏文化园( http://wwwbaijiaxingcicn/ )作者:河洛子原文:石氏家谱文献目录( http://wwwbaijiaxingcicn/xswh/2007/0712/content_1144htm )
希望采纳
临桂石氏原籍山东青州乐陵,相传为汉万石君石奋之后,大约在西晋永嘉之乱(311)时南徙。南宋王之望在《石延庆墓志铭》中记载临桂石氏来源时说:
永嘉之乱,曰举南渡,为建安太守;子孙散处吴越,或家于临桂。(《汉滨集》卷十五)
这一说法虽然简略,却颇有代表性,与明成化《临桂县志》和现存石氏宗谱的记载基本一致,只是后者的南徙时间是在西晋建兴末年(317),晚了几年。在石氏南徙时间上,亦有颇为不同的说法。北宋苏颂在《石牧之墓志铭》中说:
石氏系出青社。唐季初,祖某避地徙越,因家临桂。(《苏魏公文集》卷五十五)
石氏南徙时间,一说是在西晋永嘉之乱时,一说是在唐初,两说均出自宋代墓志,但所述时间却相差很大,甚至还有石氏唐末避黄巢之乱,始自乐陵南徙的说法。造成这些说法迥异的原因,恐怕主要是宋代时早期的石氏谱牒已经散逸。这一点新昌石氏后裔南宋石子重在《修葺宗谱序》中说得颇为清楚:
石氏自万石君十五世孙建安太守渊,以晋建兴末从元年渡江,居东南。前志谓司隶校尉举为渡江祖,或谓唐末避巢寇之乱,始自乐陵徙焉。盖由谱牒散逸,遂尔舛讹。先伯祖尚书公弼始裒集墓志、家传,与史书相参叙次,谱牒于是正定。(《南明石氏宗谱》卷首)
经过唐末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战乱,唐以前的各姓家族谱牒,绝大多数都已散失不存,宋代程祁便说:“唐末五代之乱,亡失旧谱,上世次序不可复知”(《程氏世谱·序》),因此石子重的说法是可信的,符合当时的事实。
宋代临桂石氏修谱始于石公弼,但这时已是北宋末年。在这之前,临桂石氏后裔对自身家族历史的叙述比较混乱。而从现存石氏南宋墓志以及后世的谱牒、方志等资料来看,进入南宋以后,有关石氏来源的记载就比较统一,这可能与北宋末年石公弼修谱有关。
石氏到了南宋中期,甚至已有了较为完整的谱系。南宋陆游和施宿皆尝提及石氏世谱或家谱。此外,还可以举出一例,周必大《文忠集》卷七十五《循吏石大夫(昼问)墓志铭》)记载:
本朝秘书丞通判保州讳待举,万石四十世孙,于君为高祖,云翼军乱,扞御死之,安定胡先生为之铭。
墓志说石昼问高祖石待举为万石君石奋40世孙,这与现存石氏宗谱的记载若合符契;墓志写于嘉泰三年(1203),说明至迟到南宋嘉泰间,临桂石氏已有了从西汉石奋以来完整的谱系。南宋时编修的石氏谱今已无存,但推测其关于石氏来源和早期世系的核心内容应与现存石氏宗谱的记载相同。换言之,现存石氏宗谱中有关石氏来源和宋代以前早期世系的核心内容实承袭了南宋谱的记载。
魏晋南北朝时期(196-589)是中国历史上动荡混乱的时期,也是人口迁徙、民族融合比较频繁的时期。西晋惠帝时(291-306)发生了“八王之乱”,兵连祸结,北方中原人民遭受极大的灾难,同时西晋王朝的统治力量也大为削弱。此时匈奴刘渊、羯人石勒等胡人趋机以反晋为号召起兵,史称“五胡乱华”。永嘉五年(311),石勒在苦县(今河南鹿邑)歼灭晋军主力20万,接着刘曜、王弥等攻陷洛阳,杀官吏、士民3万余人,把晋怀帝掳到平阳(今山西临汾),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永嘉之乱”。5年后长安也失守,存在了38年的西晋遂告灭亡,晋室南渡,司马睿称帝建邺(今江苏南京),史称东晋。为了躲避胡族统治者的屠杀,北方士族豪门和大量普通百姓源源不断地过江,逃往比较安定的长江以南。《晋书·王导传》说:“洛京倾覆,中州士女避乱江左(即江东,指长江下游以东地区)者十六七”,南迁的人超过了半数。在这一时期,原居山东乐陵的石氏家族开始向江东地区迁徙,是完全可能的。此时流向江东的中原世族,起初大多侨寓京口、丹阳(即今镇江一带)以及建邺(今南京)等地。
据临桂《南明石氏宗谱》记载,建兴末年(317),石氏十五世建安太守石渊(《石延庆墓志》中作石举)从晋元帝司马睿渡江,居丹阳(今江苏镇江一带),子孙分布江左。石渊一支南北朝时,其后人又向今浙江绍兴地区迁徙。此支石氏到唐代时居剡东上冈(今嵊州市浦口镇上江村),唐开成二年(837),石氏三十五世石元遂又由上冈迁居五山乡石牛镇(今新昌县城西门外)。咸通元年(860),裘甫起义,破县,石元遂避乱移家黄坛,卒葬附近平顶山。临桂石氏由此而繁衍。
石集村百分之95以上的人口是石姓,据《古沛石氏族谱》记载: “师遁公,字季徕,又字锦荣,庆历二年春生于徂徕桥沟。父(石)介于庆历五年卒于徂徕桥沟庄。因奸贼夏竦诬奏,家遭陷害,随母携谱流亡于小沛石集潜居,蒙丞相韩(琦)公、河阳富(弼)公分俸助之置田立业。……”“培耀公当明之中叶奉旨拜大经略,铮铮有声者,平苗蛮,过小沛染疾捐馆,实石氏入沛之始祖。培耀,生子一:克爵。任山东济南府将军,(明正德初年)奉旨拜大经略,平苗蛮,过小沛故里,染疾而终。葬于羊鸣之阳。石集东南一千二百米处,恩蒙御祭奠。……”克爵,字御显,世袭将军,生子廷宾。 廷宾,世袭将军,葬于石集之东南培耀祖茔地。后因沛令李堪舆见我茔有王气,秘详奏请移茔。守伦公不得已奉旨移于石集之西南百步许。这便是位于石集村前的石家祖墓。文化大革命时曾遭浩劫,2009年再度修复。
将军死后其子守孝三年,后便在此安家,取村名曰石集。历经明清两个朝代由当时的石姓一户人家繁衍至今已成为一个 1500多人的小村庄。解放前曾经黄河决口,黄水过后形成“茅草荒,不收粮”的景象。解放后政府带领村民治沙治碱改变土质,当年的沙土地现在已经变成了收千斤粮的金土地了。 江苏沛县石氏堂号为“韫玉堂”,系石介三子师遁(小名徕哥、字季徕、又字锦荣)之后;迁始祖为石介公10世孙石培耀公。
《古沛石氏族谱》初修于乾隆庚午年(1746年),再修于道光乙酉年(1825年),三修于同治庚午年(1870年),四修4卷于民国甲子年(1924年),五修6卷于1984年。
据《古沛石氏族谱》记载:
“师遁公,字季徕,又字锦荣,庆历二年春生于徂徕桥沟。父(石)介于庆历五年卒于徂徕桥沟庄。因奸贼夏竦诬奏,家遭陷害,随母携谱流亡于小沛石集潜居,蒙丞相韩(琦)公、河阳富(弼)公分俸助之置田立业。……”
“自吾始祖历唐宋,世居山东省泰安徂徕山桥沟。宋仁宗时,吾祖锦荣公任山西省太原府太守,因家患未肯归里,遂至平阳府洪农县(按:即山西临汾洪洞县)石家湾为家焉。……”
“(师遁公)自幼明敏好学。仁宗嘉佑年间任山西太原府太守。生子兆先。二十一年后奸谤焰息,姑回鲁礼葬。
兆先,生子二,长长沪,次长浦,女一;
长沪,娶孟氏,生子二:长寓、次宽;
寓,配孔氏,生子二:长所淦、次所滁;
所淦,配□氏,生子二:长旭升、次旭昶,女三;
旭升,配滑氏,生子三:长圣选、次圣中、三圣奎,女二;
圣选,配吴氏,生子三:长漂淮、次漂江、三漂浦,女三;
漂淮,生子培耀;
培耀,生子一:克爵。任山东济南府将军,(明正德初年)奉旨拜大经略,平苗蛮,过小沛故里,染疾而终。葬于羊鸣之阳。石集东南一千二百米处,恩蒙御祭奠。……
“培耀公当明之中叶奉旨拜大经略,铮铮有声者,平苗蛮,过小沛染疾捐馆,实石氏入沛之始祖。”
克爵,字御显,世袭将军,生子廷宾。
廷宾,世袭将军,葬于石集之东南培耀祖茔地。后因沛令李堪舆见我茔有王气,秘详奏请移茔。守伦公不得已奉旨移于石集之西南百步许。生子三:长子守伦、次守常、三守序。
守伦,配廉氏,生子四:长岱、次岭、三秀、四岚。
岱,生子三:长汝书、次汝南、三汝梅。以下世系见卷二。
岭,行二,邑庠,生子七:长失讳、次汝相、三汝诚、四汝业、五汝桐、六汝松、七汝竹。以下世系见卷三之一至二十六页。
秀,行三,邑庠,生子四:长汝孝、次汝悌、三汝忠、四汝信。以下世系见卷三之二十七页至卷五。
岚,行四,女一,适微山湖东萧村。萧氏乏嗣,以娘门侄汝悌三子徵公承嗣,遂改姓萧氏,实石氏苗裔,后合谱列入石氏四房。此石萧一家之原因也,特此注明,以备稽考。岚公葬于萧村之南百步许。以下世系见卷六。
石介公三子师遁公后人迁居沛县至今已有500年。主要析居于沛县石集、魏楼、前张寨、南石楼、草庙、李新集、魏堤口、贺小楼、李集、栖山西石楼、白庙、石坡、张庄、徐楼、燕牌坊、石孟庄、郑河涯、杨明集、八堡、丰县城北张庄、西南郭集等地,人口约有万余。
1924年四修家谱时,拟家族字辈16字为:
常怀明德、心存正大。
好善天佑,效法先贤。
“常”字辈为石作蜀公74代孙、石介公28代孙。
1984年五修家谱时,又续字辈16字为:
承前启后,谨尊宗训。
繁荣昌盛,显耀东亚。
辽中石氏家谱
本文2023-09-22 14:40:45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683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