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子仪的后人祖孙三代效力金国、蒙古国,一生攻城多少?
在平定安史之乱的战争中,郭子仪指挥或参与指挥了攻克河北诸郡之战、收复两京之战、邺城之战等重大作战;安史之乱后,他计退吐蕃,二复长安;说服回纥,再败吐蕃;威服叛将,平定河东。
郭子仪戎马一生,功勋卓著。史书称他“再造王室,勋高一代”,“以身为天下安危者二十年”。
唐朝之后,纷争四起,战事不断,先有五代十国之争,后有辽宋金交战。
郭子仪后代中有一支颠沛流离到了蒙古境内,并成为了蒙古将军。这一支就是郭宝玉、郭德海、郭侃祖孙三代。
郭宝玉原本是金国将军,通天文、兵法,善骑射。后来金国被蒙古打败以后,郭宝玉就投降了蒙古,后随木华黎领兵南下,取永清,破高州降龙山,攻占了今辽西地区。
接着,蒙古军从锦州入山海关,经过燕南,攻占了太原、临汾一带。
1219年,郭宝玉随成吉思汗西征。蒙古军打败了西辽的残余力量,占领了今新疆东部和中部广大地区,继而越过忽章河,进至咸海以东,打败了花刺子模的军队,控制了阿姆河上游地区。
1222年,蒙古军全歼花刺子模新王的军队,1224年占领花刺子模全境。
郭宝玉的儿子郭德海也是蒙古一代名将。
1215年,成吉思汗派出20万蒙古军西征,郭德海随先锋柘柏部进入今新疆北部,渡过乞则里八寺海,攻铁山,向西北前进一万多里。
1228年,郭德海再随蒙古军阔阔部进兵关中,攻克金兵扼守之风陵渡。因后援军未到,暂退河东。
1229年,郭德海复领兵入陕西,攻克金兵秦岭山中的83寨,引导蒙古军取道汉中,东下荆襄,在白河大败10万金兵,进至均州。
蒙古军在三峰山破金兵30万。1231年春,郭德海在河南中牟作战破金兵十万,以功迁为右监军。
1233年,郭德海领兵攻取了申州、唐州。郭德海不仅是一员大将,而且文武双全,对元朝的建国有一定的功绩。
重头戏来了,郭德海的儿子,郭侃,可谓是蒙古“军神”!
公元1252年,郭侃跟随旭烈兀远征西亚,独自在西亚屡破伊斯兰军队百二十余城、破十字军百八十余城,讨伐了诸多国家其足迹越过喀什米尔,为其征服之地的人们所畏惧,乃至对手惊呼“东天将军,神人也”。
后来忽必烈继位后,郭侃又回来替忽必烈灭南宋,献上平宋的策略,大略是攻克襄阳,而后直取临安,孤立钓鱼城。并攻破襄阳。
郭侃大半生跟随蒙古军队西征,一生攻下了约七百座城,其中有中国式的城、伊斯兰式的城和西欧式的城,郭侃行军有纪律,常于野外露宿,暴风雨时也不入民舍,军队所至皆兴课农,吏民畏服。
祖孙三代,先后效力金国、蒙古国,并助蒙古灭掉汉人政权,不知道他们的祖先郭子仪,知道后会不会从土里蹦出来?
郭子仪是唐朝时期的名将,政治家,军事家。郭子仪(公元697一公元781年),陕西华州人。武则天时期第一个武状元出身,身经七个皇帝。安史之乱后,郭子仪率兵平叛,收两京,单人独骑退回纥败吐蕃,是大唐的中兴之将。郭子仪位高权重,爵位汾阳郡王,当了24年丞相,功盖天下而主不疑。85岁时寿终正寝,是古代为将者的传奇。郭子仪8个儿子,7个女儿,孙子30多人,连他自已都认不全,可谓人丁兴旺,他的后代子孙也名将辈出,充满传奇色彩。
安史之乱爆发他,郭子仪的一个后人率军孤悬西域,在同唐朝政府失联情况下,守卫安西四镇近半个世纪,最后与城共存亡。一百年后,郭子仪七世孙郭威成为北周(951一960)开国皇帝。元朝初年,郭子仪的一个后人郭侃一生攻下七百多个城池,战功无数,是文武双全的英才。
郭侃(公元1217年一1277年),字仲和。郭侃的祖父郭天宝(可能是大侠郭静的原型),父亲郭德海都是成吉思汗手下的大将。郭侃出身于军人世家,为木华梨部将史天泽收养,从十五岁时便随史天泽南征北战,逐渐成长为一名青年将领。
公元1252年,蒙古大汗蒙哥发动诸子西征,郭侃随王子旭烈兀远征西亚。1253年,旭烈兀大军越过青藏高原,用了三年时间经阿姆河流域入侵波斯。1256年,郭侃做为先锋官,攻打回教伊芝个玛伊的老巢阿拉莫德。这个城市建在悬崖峭壁上,用石头建成。在冷兵器时代易守难攻,这个组织以养武功高强的刺客为主,非常难打,所以,恃险拒不投降。
郭侃是个汉人将领,文武全才,有勇有谋,既善于骑兵做战,又会攻城。关键在于他杀里有当时的高科技大杀器一一火炮。神仙还怕一溜烟呢!一阵天崩地裂般的轰击后,武功再高的刺客也化为肉泥,剩下的也吓破了胆,城池顺利拿下,不久在木刺夷附近又将刺客集团歼灭。郭侃消灭了刺客之国以后,对当地震动相当大,往西百十多城兵不血刃,望风而降。
公元1257年12月,旭烈兀的大军来到巴格达城下。巴格达城分东西两城,户口百万,是阿巴斯王朝(黑衣大食)首都,己传了37世,503年,是伊斯兰教主之国。国王凭城坚国富,人口众多,不会投降。郭侃指挥大军攻城,巴格达城墙是由石头建成的,驾不住大杀嚣轰击,一阵惊雷过后,城池陷落,反抗者的下场是被屠城,被杀者八十多万人。
接着又顺利攻下东城,阿巴斯国王的皇宫在这里,皇宫是用名贵的沉香木建成。金银财宝被抢掠一空,宫殿一把火化为恢烬,香气飘到百里之外。接着郭侃率军西进三千多里进入叙利亚,他的大军在地中海沿岸如滚滚铁流向前狂奔。郭侃是古代汉人将军中西征最远的人,在地中海沿岸多次打败十字军东征的军以。郭侃可能是汉人将军中第一个同西方军队正面交手的,被敌人称作“东方神将。”
郭侃奉命回四川重庆钓鱼城向蒙哥大汗报捷,赶上蒙哥大汗战死,郭侃又投到忽必烈帐下效力。郭侃是一个文武双全的人,非常有政治眼光,他向忽必烈献立国号,筑都城,立省台,兴学校,定南宋等25条建议。郭侃战功赫赫,地位达到万户级别,后来史天泽被黜,他也受牵连,做过海州知州,后来病死。
郭侃一生战功无数,攻下过七百多城,无论是中国式的城池,伊斯兰式的城池,还是十字军欧洲堡垒式的城池,都不在话下。在古代名将中是神一般的存在,是郭子仪后人中的传奇。
资料一:同安洞庭后郭氏肇基祖:郭烈;肇基地:同安县洞庭后村;肇基时间:公元11 85年;肇基过程:唐朝汾阳王郭子仪四世孙郭镕(郭暖四子),官为礼部左仪卫,,从王审知入闽,并于公元873年居同安同禾里五都嵩山下郭山,为开基始祖。其九世孙郭烈(粤东节度使郭岩稳三孙)于1185年分居同安县洞庭后村。现本村人口约2 600户11 00 0人,分居l 3个自然村,另有侨居海外各国约600多户4000多人;繁衍人口:约1 5000人摘录自: 自唐朝算起(1世)郭子仪祖(2世)六房暖公(另有记载为四房昢公)(3世)四房镕公来同安县郭山开基始祖,时间873年(4世)尚舍(5世)长房:致政(6世)秉端(7世)岩隐(8世)敬夫(9世)三房:烈公分居同安县洞庭(后村)开基始祖,公元1185年。
四房:贞公分居南安下邦(上福)开基始祖,公元1187年。
五房;泰公分居海南岛开基始祖。
长房:德之公(14世)乌仁(15世)
——《汾阳府福 海寿山
郭氏家谱,入 朝 国 成 延 ,唯 金 照 祖 德,红 玉 显 宗 荣,如 绍 传 世 吉,付 桂 振 佳 生。
郭姓的由来:
1、出自夏、商时代郭支z与郭崇的后代。据《姓氏考略》记载:"夏有郭支,见《抱朴子》。商有郭崇,见《三一经》,此郭氏之始。"看来,郭姓早在我国四千多年以前的夏朝就有了。
2、以居处为氏。拒《风俗通》上记载:"氏于居者,城、郭、园、池是也。"郭,字义为外城,即因住在城外,而以郭为氏。在我国大多数的姓氏起源中,这种现象是比较少的。
3、来自炎黄,出自姬姓,古代"郭"与"虢"两字相通,郭氏即为虢氏,为黄帝姬姓后裔。周武王时封文王弟虢叔(一说虢仲)于西虢,虢仲(一说虢叔)于东虢。周平王时,郑武公功灭郐和东虢,建立郑国,都今河南新郑,此时平王也不得不认可,并名正言顺地将虢叔之地分封给郑武公。周平王的作法引起了诸侯王的不满。
于是,位于南方的楚国,从楚庄王时起不断发动对周的战争,兼并了周围许多国家。被分封给郑国的虢叔之地就是其中之一。周平王不得不将东虢叔的裔孙序封于阳曲作为补救。由此,号曰"虢公"。因虢、郭音同,又称"郭公",其后代遂有郭氏。
西虢,亦称成虢,在西周灭亡之后,也向东迁移,建都上阳,史称南虢。后被晋国所灭。西虢东迁时,还有虢国支族留居原地,史称小虢。后被秦所灭。这些虢国的后代,均以郭为姓。
4、出自冒姓或改姓。如后梁有成纳,后冒姓郭氏;后晋有郭金海,本突厥人,改姓汉姓;后周太祖郭威,本常氏子,幼随母适郭氏,故改姓郭。
扩展资料:
郭氏族谱,汾阳王郭子仪的后裔,主要分支:
1、九子东大郭分:
定远西南九子东大郭,发脉于江西瓦西坝,约在明末清初,始祖郭道迁于现在东大郭居住地。至今约340年左右,人口在2000人以上。
始祖郭道,二世祖天光,三世郭涛,四世祖永贵,均葬在杨马村马家家西庄南500米处的小南山和庄北小山上。在清朝中期,本分支备份较乱,由秀才郭春棠为首立了二十八个字辈,使九子东大郭、永康北郭、吴圩西郭统一辈分。
早年本地连年灾荒,一部分人携带郭氏家谱前往舒城境内,落居某山洼,历城山洼郭(此族谱没记录)。
1962年冬,本氏祭祖上坟,当时根据各家所存牌位,重新修订,但已经不完全了,后在文革期间全部损失。居原地的叫东大郭;迁往吴圩西的叫南郭(现在叫吴圩西郭);迁往永康南的叫北郭。
2、九子西大郭分支:
九子西大郭,发脉于江西瓦西坝,约在明末清初,郭正乡公和妻侯氏迁居九子西大郭,该村500米处有祖墓,谱中列有十八房。
3、二龙郭分支:
二龙(郭李童)郭氏,发脉于江苏句容,后于清末从肥东向导乡小郭村迁到此,始迁者一人名讳无法追远,现其坟墓仍存于郭李童村民聚居处西南角,称“老祖坟”,二龙(徐湖)郭氏,亦发脉江苏句容于清末从肥东向导乡郭吴迁到此,始迁者名讳无法追远,现其坟墓仍存于郭吴村。
4、天河郭分支:
天河郭发脉于山西太原,约清朝中期郭氏兄弟数人迁居天河,定居在上、下郭。后因修水库,下郭搬迁分散居住。谱中列为上郭中份、上郭东份、上郭西份和下郭份。其中上郭中份子嗣尤众。始祖墓坐落于现上郭。
5、西卅店金山郭分支:
原籍山东新泰县(现在的泰安市)郭庄,于清末郭方清迁至定远西卅店金山郭。
6、严桥郭分支:
祖籍何地,无法追远。
7、张桥大路郭分支:
发脉江西瓦西坝。约在明末清初郭氏兄弟两人(名讳不详)和表弟迁居现在的大路郭,兄弟两人仅长兄生有五男,朱氏无后裔。现在大路郭有三座始祖墓,谱中列有六房。
宪宗懿安皇后郭氏,是唐朝中兴名将汾阳王郭子仪的孙女,母亲是唐代宗之女升平公主。她是宪宗的贵妃(宪宗没立皇后),后在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宣宗五朝为皇太后,前后荣享“福寿隆贵”数十年唐朝后妃中无人能及。
宪宗还是广陵王时,就由唐顺宗做主,为他聘娶了郭氏。因为郭家门忠烈,曾为大唐立过不朽功勋,所以迎娶郭氏的婚礼也荣宠之极。
郭氏过门后,生下了唐穆宗。元和元年(806)宪宗即位,册封郭氏为贵妃。元和八年,朝臣再三请宪宗立贵妃郭氏为皇后,宪宗终因郭家家族势力太大,再加上他还有很多宠幸的妃子,怕以后受到郭氏的约束,册立皇后的事情一拖再拖,直到宪宗去世为止也未册立。
穆宗即位后,尊生母郭氏为皇太后。穆宗十分孝顺,他将其母安置在兴庆宫,每逢大朝会,穆宗都要率领百官到兴庆宫向太后问安。遇到盛大节日或有什么热闹的喜事,穆宗和妃嫔、命妇们都到兴庆宫来探望太后。那时候,兴庆宫外是车马如龙,穆宗还喜欢讲排场,为了让母亲高兴,不惜花费巨资。有一次,太后到骊山游玩,穆宗就命景王率领禁军护驾。穆宗还亲自到昭应宫迎接太后,恭谨之极。
穆宗死后,有人就给太后出主意,要她垂帘听政。太后听后,大怒道:你这不是要我效仿武则天吗?现在太子还小,应该选择重臣来辅佐,怎么能让后妃干预朝政呢?”这样就使其孙敬宗顺利登基,尊郭氏为太皇太后。敬宗在位仅一年多就被谋杀了,一时间朝廷混乱,社稷不安。在这危急关头,太皇太后郭氏下令立穆宗的另一个儿子江王登基,是为文宗,这才把政局稳定下来。文宗也是郭氏的孙子,他为人仁孝,对太皇太后的侍奉更是恭谨有礼,四方进献的时令鲜果、珍珠宝货,都首先送给太皇太后品尝赏玩。后来穆宗的另一个儿子武宗即位后,因为太皇太后是他的亲祖母,加上郭氏家族鼎盛,门第高贵,所以对郭氏更是尊宠无比。郭氏的丈夫、儿子和三个孙子相继都做过皇帝,她也享尽天下荣华富贵。
可是,武宗崇奉道教到了痴迷的程度。甚至在皇宫内院建了一座道观,御题为“望仙观”。他吃了道家“仙丹”之后,身体日渐衰弱,以至不能临朝。武宗病重,宦官们再次开始争夺权力。左神策中尉马元贽等在宫内密布心腹,趁机夺权。而且擅传诏命说,皇子年幼,不能理国,由皇太叔光王李忱监理国事。不久,武宗驾崩,时年33岁。李忱即皇帝位,是为唐宣宗。这样,郭太皇太后,又从前三个皇帝的祖母,成为新皇宣宗的母后。
宣宗与郭太后是母子身份,按理应该更加奉孝,然而,宣宗对郭太后不仅不孝,反而十分不敬。原来,宣宗的生母丹阳人郑氏,曾是郭氏的侍婢。宪宗时常到郭贵妃宫中,这样郑氏就有机会接近皇帝,并为宪宗生下一个儿子,起名为李忱。
李忱登基后,郑太后多年受屈辱,今朝儿子当了皇帝,自己成了皇太后,便对郭太后冷嘲热讽,出言不逊,而且挑唆宣宗不要理郭太后。因此,宣宗对郭太后便十分冷淡,甚至无礼。
郭太后入居兴庆宫,颐养多年,历为穆宗、敬宗、文宗、武宗所奉孝,上下尊敬,如今人到晚年,反遭人白眼,地位骤然下降,郭太后心里十分不愉快。一天,她登上勤政楼眺望,心绪不畅的郭太后,突然跃身跳楼,幸好身后的侍女眼快手疾,把她紧紧抱住,这才避免于难。这件事顿时在宫中传开,多数人认为是宣宗不孝所致,议论传到了宣宗耳中,他更加痛恨郭太后。就在当天晚上,郭太后突然“暴卒”。
然而,就如何安葬郭太后又出现了矛盾。有司遵宣宗的本意,请将郭太后葬于唐宪宗的景陵外园,而太常官王皞却上奏,太后应合葬于附庙。因为唐宪宗未册封皇后,郭后正式册为贵妃,应依礼合葬。宣宗阅后大怒,令宰相白敏中责问王皞居心何在。王皞并不畏惧,理直气壮,指着宰相白敏中,仗义执言:“太皇太后是汾阳王郭子仪的孙女,是宪宗在东宫时候的元妃,事宪宗为妇,后身历五朝,母仪天下,谁人不尊敬?”宣宗执迷不悟,仍是不听劝谏,而且将王皞贬为句容县县令。一直到宣宗的儿子唐懿宗登基时,王皞再次被起用,任为礼官,他又向懿宗奏郭太后的葬仪不合礼制。懿宗采纳了王皞的奏章,郭太后终于附葬于唐宪宗
郭太后究竟为何而死,说法不一。有人说她是服毒自杀;也有人说她是被人毒死的。关于郭太后的死因,宫中、民间议论纷纷。
说郭松龄是郭子仪的后代,这个除了他们自己家的家谱外没什么证据,而且就中国历代来说,攀附历史名人做祖先也是一种很常见的事。
郭松龄是奉系大将之一,以起兵反奉差点逼的张作霖下台闻名。按照他的家谱记载,郭松龄是唐朝汾阳王郭子仪之后,在明朝时候移居东北,不过这个说法也只能当作参考。
家谱是中国记载一个家族繁衍生息和主要人物的书,应该说在一定时间内,家谱还是可以反映出某个家族的出身和所属关系。不过时间一长就难说了,因为战乱等原因家谱中断或遗失的情况很常见,往往是到太平年间才进行重新编写,其中难免出错,所以时间越长,家谱越不可靠。而从唐朝到民国,历时时间很长,其中经历大规模的战乱都不少,郭松龄的家谱到底有多严谨,这个就很难说了。
而且中国历代攀附名人是一种很常见的事,也就是把忠臣显贵等有良好声誉的名士列为自己的始祖,比如说朱姓很多以朱熹作为先祖,而包姓很多以包拯为祖,甚至有不顾历史名人出身一网打尽的,比如贵州《清河张氏宗谱》将张良、张飞等历代张姓名人都编写了进去。另外还有一种倒过来的情况,就是某个名门没落以后,主动将当时的同姓名人拉进来。比如南宋时的杨沂中(杨存中),深受赵构宠信,死后追封和王。名将杨业的后人因为杨沂中的祖先叫杨信,于是认定和杨业的父亲杨信是同一人,将杨沂中也加入族谱。虽然杨沂中的祖先是儒生,而杨业的父亲是割据一方的大将,不大可能是同一人。所以可想而知,这个族谱的可信度究竟有多少,因此说郭松龄是郭子仪的后代,这个也只能看看,别当真。
郭子仪死后没有被满门抄斩,只有由皇帝听信风水先生的把他的祖坟给挖了。至于其他的什么后代被株连九族,什么后代被杀光都是不存在的,完全都是子虚乌有的事情了。
郭子仪(697年-781年),字子仪,华州郑县(今陕西渭南华州区)人。唐代中兴名将、政治家、军事家,寿州刺史郭敬之的儿子。
唐建中二年(781年),病逝,获得赠太师,谥号“忠武”,配飨唐代宗庙廷,陪葬于建陵。
唐朝建中三年(782年),礼仪使颜真卿向唐德宗建议,追封古代名将六十四人,并为他们设庙享奠,当中就包括“太尉中书令尚父汾阳郡王郭子仪”。
北宋宣和五年(1123年),宋室依照唐代惯例,为古代名将设庙,七十二位名将中亦包括郭子仪。
北宋年间成书的《十七史百将传》中,郭子仪亦位列其中。
明朝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明太祖取古今功臣三十七人配享历代帝王庙,其中就有郭子仪。
清朝康熙年间,遵循明朝旧例,取古今功臣四十一人配享历代帝王庙,其中有郭子仪。
清朝光绪年间,长乐县立庙祭祀郭子仪。
历史评价
在平定安史之乱的战争中,郭子仪指挥或参与指挥了攻克河北诸郡之战、收复两京之战、邺城之战等重大作战;安史之乱后,他计退吐蕃,二复长安;说服回纥,再败吐蕃;威服叛将,平定河东。他戎马一生,功勋卓著。
史书称他“再造王室,勋高一代”,“以身为天下安危者二十年”。郭子仪不但武功厥伟,而且还善于从政治角度观察、思考、处理问题,资兼文武,忠智俱备,故能在当时复杂的战场上立不世之功,在险恶的官场上得以全功保身。
郭子仪的后人祖孙三代效力金国、蒙古国,一生攻城多少?
本文2023-09-22 14:38:08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68112.html